(完整版)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八下 《数据的分析》复习 教案

初中数学八下 《数据的分析》复习 教案

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极差和方差3、数据的波动情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极差和方差3、数据的波动情况过程与方法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媒体教具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1、P136复习题20 1-92、配套练习P79-81 评估与反思考虑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数据的分析教案

数据的分析教案教案名称:数据的分析目标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数据并讨论,我们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2. 分享经验: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数据分析的了解和实践经验。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 数据分析的概念:解释数据分析的含义,强调数据分析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2. 数据分析的步骤: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

三、方法和工具介绍(30分钟)1.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回归分析等。

2. 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巧,如Excel、Python、Tableau等。

四、案例分析(6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根据一组给定的销售数据,学生需要分析销售趋势、找出销售增长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

2.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3. 结果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五、总结和延伸(20分钟)1. 学生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据分析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 延伸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巧,思考如何将数据分析应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能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关于案例分析的报告,包括数据收集、分析过程和结论等内容。

3. 总结讨论:结合学生的总结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第一章:数据与信息1.1 数据的概念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存在。

讲解: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形式。

练习:学生举例说明数据的含义。

1.2 数据的特点引入:讨论数据的属性,如大小、数量、分类等。

讲解:数据的属性、数据的特点、数据的类型。

练习:学生分析一组数据的特点。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引入:解释数据收集的重要性,举例说明。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收集的工具。

练习:学生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的计划。

2.2 数据的整理引入:强调数据整理的必要性,展示整理前后的对比。

讲解:数据整理的步骤、数据整理的方法。

练习:学生实践数据整理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的描述与展示3.1 数据的描述引入:通过实例说明数据描述的作用。

讲解:数据描述的方法、数据描述的指标。

练习:学生运用数据描述的方法。

3.2 数据的展示引入:展示不同形式的data visualization,强调其优势。

讲解:data visualization 的类型、data visualization 的工具。

练习: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data visualization。

第四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数据的处理引入:讨论数据处理的目的,如去除重复、筛选等。

讲解: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工具。

练习:学生应用数据处理的方法。

4.2 数据的分析引入:解释数据分析的目标,如找出趋势、关联等。

讲解:数据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的工具。

练习:学生实践数据分析的过程。

第五章:数据的应用5.1 数据在决策中的应用引入:讨论数据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

讲解:数据在决策中的应用、数据在决策中的限制。

练习:学生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数据进行决策。

5.2 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入:展示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金融等。

讲解: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数据在其他领域的潜力。

练习:学生探索数据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
引言
数据的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作为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数据的分析在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得到了很好的掌握。通过本文档,我们将回顾和思考这一章节内容的关键点和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分析
在处理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分析方法:均值和中位数。
均值
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将各个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均值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知道整个数据集的数量级以及趋势。
中位数
中位数则是将数据集中的数值从大到小排序,找到中间值。中位数可以让我们知道数据的中心趋势,以及数据的数量分布情况。
文件资料
文件资料是指通过各种文献、报告和公开数据来获取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方法,常用于历史数据或大型调查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处理
获得数据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然而获取数据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整理和统计两个方面的处理方法。
数据的整理
数据的整理可以让数据更加直观地被人们理解。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表格和折线图两种整理方法。
总结
数据的分析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而在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而且了解了许多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原理。通过本文档,我们了解了数据分析的关键点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任何一项数据的分析都需要有数据的来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数据的来源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实地调查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课件:第3章 数据的分析初步复习课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课件:第3章 数据的分析初步复习课

甲路段
16 15
14 16
15 14
乙路段
19 10
17
18
15
11
( 解1:x)甲 两15段, 台中位阶数路:1有5,S哪甲2些 相32,同极点差和:2 不x乙 同点15,?中位数:16,S
2 甲

35,
3
极差:9
相同点:两段台阶的平均高度相同;
不同点:两段台阶的中位数、方差和极差不同。
(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
解:甲台阶走起来更舒服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
(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 台阶,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
解:使每个台阶的高度均为15cm,使得方差为0。
时间 (单位:小时)
4
3
2 10
人数 2 4 2 1 1
则这10名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均时间
是__2__.5____小时.
5. 小刚在“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中,演讲内容、 语言表达、演讲技能、形象礼仪四项得分依次为9.8, 9.4,9.2,9.3. 若其综合得分按演讲内容50%、语言 表达20%、演讲技能20%、形象礼仪10%的比例计算,
A. 1
B. 2
C. 3 D. 4
2、一组数据:1,3,2,5,x 的平均数是3,
则标准差S= 2 。
3、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练习射靶,各 射靶5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 8 6 8 6 乙:9 5 6 7 8
则两人中射击成绩稳定的是 甲 。
4.如果一组数据a1,a2,…an的方差是2,那么一组新
S
1 n
(x1

x)2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复习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复习

泰山博文中学学生课堂学习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三 学制 四制 设计人杨 备课组长:刘 课题: 数据的分析复习 课型: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二、知识回顾1、(08贵阳市)8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为80,82,79,69,74,78,x ,81,这组成绩的平均数是77,则x 的值为( )。

A .76B .75C .74D .732、我校规定学生的英语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听力成绩、语言表达成绩和笔试成绩,小明这三项的成绩依次为92分、90分、95分,若这三项成绩按3∶3∶4确定学生的英语成绩,那么小明的英语成绩是__________。

3、(08·牡丹江市)已知5个正数a 1,a 2,a 3,a 4,a 5的平均数是a ,且a 1>a 2>a 3>a 4>a 5,则数据a 1,a 2,a 3,0,a 4,a 5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是( )。

A .3a a ,B .342a a a +,C .23562a a a +,D .34562a a a +, 4、(08·河北省)某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成绩/分 3 4 5 6 7 8 9 10人数 1 1 2 2 8 9 15 12则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为 .5、(08·金华市)如图是我市某景点6月份1~10日每天的最高温度折线统计图.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景点这10天最高温度的中位数是 ▲ ℃.6、08乌兰察布市)十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数为a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A .a b c >>B .c b a >>C .c a b >>D .b c a >>7、2013•荆门))在“大家跳起来”学校舞蹈比赛中,某校10名学生参赛成绩统计如图所示.对于这10名学生的参赛成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众数是90B .中位数是90C .平均数是90D .极差是158、跳远运动员李刚对训练效果进行测试,6次跳远的成绩如下:7.6,7.8,7.7,7.8,8.0,7.9.(单位:m )这六次成绩的平均数为7.8,方差为601.如果再跳两次,成绩分别为7.7,7.9.则这8次成绩的方差(填“变大”、“不变”或“变小”).9、(凉山市)物理兴趣小组20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得分(分) 10 9 8 7人数(人) 5 8 4 3问:①求这20位同学实验操作得分的众数、中位数.②这20位同学实验操作得分的平均分是多少?③将此次操作得分按人数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扇形①的圆心角度数是多少?三、典型例题例1、某射箭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击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每次射击最高中10环)的记录,则他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 )(A)6环. (B)7环. (C)8环. (D)9环.例2、若五个正整数的中位数是3,惟一的众数是7,则这五个正整数的平均数 是例3、(2013•巴中)为了把巴城建成省级文明城市,特在每个红绿灯处设置了文明监督岗,文明劝导员老张某天在市中心的一十字路口,对闯红灯的人数进行统计.根据上午7:00~12:00中各时间段(以1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对闯红灯的人数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但均不完整.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①2元 ②3元 ③4元 ①25% ②55% ③20%(1)问这一天上午7:00~12:00这一时间段共有多少人闯红灯?(2)请你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9~10点,10~11点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3)求这一天上午7:00~12:00这一时间段中,各时间段闯红灯的人数的众数和中位数.五、巩固练习1. “五·一”黄金周过后,八年(一)班班主任对全班52名学生外出旅游的天数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旅游天数(天)0 1 2 3 4 5 6 7 人数(人) 5 6 12 11 10 5 3 0 则该班学生外出旅游天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 3B.2, 2C.7, 3.5D.12, 10.52.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湖北口中学朱贤芳复习目标1.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能选择合适的量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2.理解并会计算极差、方差,并会用它们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3.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一、基础测评1、某班一次语文测试成绩如下:得100分的3人,得95分的5人,得90分的6人,得80分的12人,得70分的16人,得60分的5人,则该班这次语文测试的众数是()A、70分B、80分C、16人D、12人2、甲、乙两位同学在几次数学测验中,各自的平均分都是88分,甲的方差为0.61,乙0.72,则()A、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B、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C、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好D、甲、乙两人的成绩无法比较二、典例讲析A、2200元1800 元1600元B、2000 元1600元1800元C、2200元1600元1800元D、1600元1800元1900元例2.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明从他所在的班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明所在班的50名同学家庭中月平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约有多少户?三、综合应用1.青山鞋厂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穿鞋的鞋号情况,对永红中学八年级(1)班的20 名男生所穿鞋号统计如下表:(1)甲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2)甲班学生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学生成绩的波动大;(3)甲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不会多于乙班学生成绩优秀的人数(跳绳次数≥150为优秀);则正确的命题是()A、(1)B、(2)C、(3)D、(2)(3)5、下图是八年级(2)班同学的一次体检中每分钟心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次数均为整数,已知该班有5位同学的心跳分钟75次,请观察图象,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数据75落在第二小组B、第四小组的频数为6C、心跳每分钟75次的人数占全班体检人数的8.3%D、数据75次一定是中位数四、考场练兵例3、八年级一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参加答题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各选手答对题数如下:解:乙组选手的各种数据依次为8,8,7,1.0,60%(1)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看都是8,成绩均等(2)从众数看甲组8题,乙组7题,甲组比乙组的成绩好。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件(共32张)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件(共32张)

2. 求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
17,12,5,9,5,14;
解 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5,5,9,12,14,17 位于中间的数是9和12,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0.5,因此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7+12+5+9+5+14)÷6=10.3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
老师对同学们每学期总评成绩是这样做的: 平时练习占
30%, 期中考试占30%, 期末考试占40%. 某同学平时练习93
分, 期中考试87分, 期末考试95分, 那么如何来评定该同学的
学期总评成绩呢?
加权平均数
解: 该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是:
93×30% + 87×30% + 95×40% =92(分)
(1)3,4,4,5,3,5,6,5,6;
解 根据题意可知,5出现的次数最多,
因此,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1.0,1.1,1.0,0.9,0.8,0.9,1.1,0.9
解 根据题意可知,0.9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 0.9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 某班30人所穿运动服尺码的情况为:穿75号码的有5 人,穿80号码的有6人,穿85号码的有15人,穿90号 码的有3人,穿95号码的有1人. 穿哪一种尺码衣服的 人最多?这个数据称为什么数?
解 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10,11,13,14,16,17,28 中位数
位于中间的数是14,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是14.
(2)453,442,450,445,446,457,448,449, 451,450.
解 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442,445,446,448,449,450,450,451,453,457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分析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分析数据?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要举办一次运动会,需要确定参加跳远、跳绳和跑步三个项目的学生人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数据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图表分析、概率论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50名学生,男生28名,女生22名,请问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分析家中近一个月用电情况,并提出节能建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简单数据分析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简单数据分析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简单数据分析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简单数据分析第二课时教案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2)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学生回答说是:用统计的方法。

2.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出示教材上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3.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022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数据的分析

2022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数据的分析

2022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数据的分析◆课前热身1.某烟花爆竹厂从20万件同类产品中随机抽取了100件进行质检,发现其中有5件不合格,那么你估计该厂这20万件产品中合格品约为()A.1万件B.19万件C.15万件D.20万件2.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一批新型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B.调查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C.调查重庆市初中学生的视力情况D.为保证“神舟7号”的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3.为了解某新品种黄瓜的生长情况,抽查了部分黄瓜株上长出的黄瓜根数,得到下面的条形图,观察该图,可知共抽查了________株黄瓜,并可估计出这个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________根黄瓜.株数201510501012第3题1415黄瓜根数/株4.某校为了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的活动,调查了本校所有学生,调查的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这所学校赞成举办演讲比赛的学生有人.人数CB35%160A:文化演出B:运动会C:演讲比赛【参考答案】1.B2.D.3.60;134.100nodeire,nodepair.A40%ABC活动形式◆考点聚焦知识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频率分布、频率分布直方图大纲要求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2.会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会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1.通过具体问题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中;2.根据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有关试题常出现在解答题中◆备考兵法在解决数据分析的问题时首先注意样本的选择要合理、具有代表性;观察、分析、绘制统计图时要注意纵轴上的数据是否从0开始,以避免造成比例上的错觉;对两个不同的样本作比较时,要注意两张统计图上的纵轴刻度是否相同,这时可以将两张图合成一张图效果要好得多;使用立体统计图时要注意除长方体的高不同之外,注意长方体的宽度和深度是否一致,以免因体积问题造成误解。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结构图: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知识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1平均数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1平均数教案(新版)浙教版

3.1 平均数配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算术平均数及其实际应用;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和应用;2学情分析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的内容有所熟悉,但是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上有较大的难度。

3重点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与实际应用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利用好声音海选时选手得分统计情况进行引入1、在中国好声音海选中,十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评分如下:10,9,7,9,8,9,7,6,9,8.该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活动2【讲授】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为了增加这批唱歌比赛歌手的素养,评委特意安排入围的100名歌手参加果园亲近大自然活动,果园一共200棵苹果树,问大概会有多少个苹果,每位歌手需要摘多少个?评委老师从200棵苹果树中选出10棵苹果树,数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活动3【练习】通过练习,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熟练应用通过4题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3、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某校5个小组参加活动,平均每个小组植树10棵,其中第一,二,三,五组分别植树9棵,12棵,9棵,8棵,那么第四小组植树()5、已知一组数据3,a,4,b,5,c的平均数是10,则a,b,c的平均数是_____.6、已知3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5cm,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活动4【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利用中国好声音海选的例题,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求选手的平均分。

2024年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据的分析

2024年人教版八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数据的分析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抽样与数据分析”主题中的“数据的分析”的内容.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分析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宜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的教学应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知道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认识数据的数字特征各自的意义与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何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理解方差如何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四分位数如何刻画数据的取值特征,会用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分析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分类,了解数据分类的意义和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知道几种统计图各自的功能,会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描述和表达数据,能根据样本数据的变化趋势推断总体的变化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标准2022》在本学段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因此,本学段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包括三个小节: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2数据的波动程度;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一个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情况.本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本章分为三节: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所谓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数值靠拢的程度,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其中平均数最重要,应用广泛;第二节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它反映的是各个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只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才能用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第三节是对前两节知识的综合应用,课题的选择可操作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对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学生在4~6年级已经有所接触,已经学会求平均数,能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复习学生已学的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四、单元学习目标1.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2.进一步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4.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知道它们是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方差.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7.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8.能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讲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收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1)【课题】: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平行班)学习了一章书后,学生对大量的统计概念有些混淆,在这里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理清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使学生更好地使用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熟练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理解这三个统计量的意义;2、会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数据处理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方法与能力【教学重点】:会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数据处理【教学难点】:正确选用统计量来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教学突破点】:通过典型例题、练习使本章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再通过找规律,把握住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正确应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学法设计】: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讲练结合,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从讨论中感受三个统计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二、典型例题讲解例1:某青年排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年龄(单位:岁)18 19 20 21 22人数 1 4 3 2 2求这个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例2: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上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l)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 )?(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 4 : 3 : 3 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例3: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该小区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月用水量(t) 10 13 14 17 18户数 2 2 3 2 1(1)计算这10户家庭的平均月用水量;(2)如果该小区有500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吨?例4:据报道,某公司的33名员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职务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务人数 1 1 2 1 5 3 20工资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1)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精确到元)(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课型:复习主备人:审核人:初三数学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2. 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过程与方法】在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情感态度】从事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反映具体问题中的数据特征•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练结合五、教具设计: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请归纳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意义和特征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3举例说明极差和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的?50【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师生共同分析, 达到系统地回顾本章知识的目的•在相互交流中,锻炼合作交流的意义,提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女口图所示,公园里有两条石阶路,哪条石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图中【分析】这是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判断哪条石阶路走起来舒服,就要联想到极差和方差,它们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依据解:图(1)的石阶路走起来较舒适•••图(1)的极差是16-14=2,图(2)的极差是19-10=9.所以图(1)的石阶路走起来较舒适【教学说明】本例的解答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点评 .例2在我市开展的“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某中学为了解八年级300名学生又: 2 2s 1 35 2 2 亍,-s 1 :::s 2.例3某校要选举一名学生会主席,先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成绩如下表,又进行了学生投票,每个学生都投了一张票,且选票上只写了三名候选人中 的一名,每张选票记0.5分.对选票进行统计后,绘有如图1,图2尚不完整的统计图. 笔试、面试成绩统计表求三名候选人笔试成绩的极差;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将笔试、面试、学生投票三项得分按 2: 4:4的比例确定每人最终成绩,高者当选,请通过计算说明,哪位候选人当选 .解:(1)由图1的得票扇形统计图知,乙的得票率为 36%.由图2的得票数条形统计图知,乙得票数为144张,故选票总数为:144- 36%=400(张);(2) 由(1)易知丙得票数为400X 30%=120(张),可补全条形图(图略);(3) 三名候选人笔试成绩的极差为 90-72=18(分);(4)由题意知,甲、乙、丙三名候选人的学生投票得分分别为68分,72分,60 分, 按要求可求出甲、乙、丙三名候选人的综合得分分别为:72 2 82 4 68 4“ 一厶、 x 甲74.4(分 ) 2 4 4 (1)(2) 乙的得票率是,选票的总数为 补全图2的条形统计图;(3) (4) 2 4 486 汇2 +85 汉4+72 汽 4 “八、x 乙 80(分) 2 4 4- 90 汇2+87^4+60 汇4” “a 、 x 76.8() 图2由%乙>x丙>知,知乙当选为学生会主席.【教学说明】本例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统计问题,它需要同学们熟悉从统计图中的信 息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需要同学们熟悉极差、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结合题意计算 加权平均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作必要分析,回顾有关条形图、扇形图的特 征,帮助学生获得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巩固相关统计知识•教师 巡视,对有困难学生给予点拨•(四) 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心得体会?还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与同伴交流.(五) 练习巩固做课本P71复习题七、布置作业完成《伴你学》中本课时练习• -3 0 1 13 2 16 3 17 4 - 2(册)3+13+16+17+1九、教学反思本章的复习除了对本章知识回顾外,还应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尽可能让学 生理解和掌握从数据采集、整理、描述到分析数据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 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复习,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72 2 82 4 68 4= 74.4(分) 86 2 85 4 72 42+4+4= 80(分) 90 2 87 4 60 42+4+4 -76.8(分) 八、板书设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x 乙。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一、教案简介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3. 数据的波动:方差、标准差4. 概率的基本概念5.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2. 掌握数据的描述方法,能够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 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学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案例材料3. 练习题和答案二、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整理数据。

2.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等。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并整理成图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数据的收集方法。

2.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三、第二课时:数据的描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描述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

3.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数据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师需要熟悉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b.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数据集和实例。

c. 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复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b. 学生需要复习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技巧。

c.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和示范(20分钟)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a.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问卷、实验等。

b. 示范数据整理的步骤,如数据清洗、数据编码等。

2. 数据的可视化和解读:a. 讲解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b. 示范如何解读不同类型的数据图表,如找出趋势、分析关联等。

3.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a. 讲解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b. 示范如何应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市场调研、销售预测等。

三、小组讨论和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数据集和相应的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并准备展示结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分析一组数据并撰写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1. 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
课型:复习主备人:审核人:初三数学组
一、复习目标
1.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3、在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二、复习重点
用样本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
三、复习难点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反映具体问题中的数据特征.
四、复习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请归纳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意义和特征.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
3举例说明极差和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的?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师生共同分析,达到系统地回顾本章知识的目的.在相互交流中,锻炼合作交流的意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 如图所示,公园里有两条石阶路,哪条石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图中数字表示每一级的高度,单位:cm)
【分析】这是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判断哪条石阶路走起来舒服,就要联想到极差和方差,它们是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依据.
解:图(1)的石阶路走起来较舒适.
∵图(1)的极差是16-14=2,图(2)的极差是19-10=9.
()()()()
2222
1212
235
.
33
s s s s
==∴<
Q
又,,
所以图(1)的石阶路走起来较舒适.
【教学说明】本例的解答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点评.
例2 在我市开展的“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某中学为了解八年级300名学生读书情况,随机调查了八年级50名学生读书的册数,统计数据如下表:
(1)求这50个样本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八年级300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读书多于2册的人数.
【分析】通过表格数据可得到平均数
3011321631741
2313161)1
(7x ⨯+⨯+⨯+⨯+⨯=
=++++册,众数为3册,中位数为2册;由样本中
读书多于2册的人数占总数的171
50+=36%,可估计该校八年级300名学生在本次活动
中读书多于2册的人数约为108人.
【教学说明】解答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例3 某校要选举一名学生会主席,先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成绩如下表,又进行了学生投票,每个学生都投了一张票,且选票上只写了三名候选人中的一名,每张选票记0.5分.对选票进行统计后,绘有如图1,图2尚不完整的统计图
.
(1)乙的得票率是_________,选票的总数为_________; (2)补全图2的条形统计图; (3)求三名候选人笔试成绩的极差;
(4)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将笔试、面试、学生投票三项得分按2∶4∶4的比例确定每人最终成绩,高者当选,请通过计算说明,哪位候选人当选.
解:(1)由图1的得票扇形统计图知,乙的得票率为36%.由图2的得票数条形统计图知,乙得票数为144张,故选票总数为:144÷36%=400(张);
(2)由(1)易知丙得票数为400×30%=120(张),可补全条形图(图略); (3)三名候选人笔试成绩的极差为90-72=18(分);
(4)由题意知,甲、乙、丙三名候选人的学生投票得分分别为68分,72分,60分,按要求可求出甲、乙、丙三名候选人的综合得分分别为:
722824684
74.444
()2x ⨯+⨯+⨯=
=++甲分
8628547248024()4
x ⨯+⨯+⨯==++乙分
90287460476.844()2x ⨯+⨯+⨯==++丙分
由x x x 乙丙甲>>,知乙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教学说明】本例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统计问题,它需要同学们熟悉从统计图中的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需要同学们熟悉极差、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结合题意计算加权平均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作必要分析,回顾有关条
形图、扇形图的特征,帮助学生获得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巩固相关统计知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学生给予点拨.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心得体会?还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五)练习巩固
做课本P71复习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中本课时练习. 八、板书设计
3011321631741
2313161)1(7x ⨯+⨯+⨯+⨯+⨯=
=++++册
72282468474.444
()2x ⨯+⨯+⨯==++甲分
8628547248024()4
x ⨯+⨯+⨯==++乙分
90287460476.844
()2x ⨯+⨯+⨯==++丙分
九、教学反思
本章的复习除了对本章知识回顾外,还应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数据采集、整理、描述到分析数据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复习,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