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讲述从1840-1949百年来中国摄影发展的历史。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中使用照片,是中文刊物刊登新闻照片之始。
1903年,天津“工艺学堂”最早传授照相技术。
1906年,北京《京话日报》刊登南昌教案中江召棠遗体颈部照片,揭露法国传教士恶行,为中国报纸运用新闻照片之始。
1907年,广东周耀先《实用映相学》出版,介绍手提轻便照相机的知识,传播纪实摄影的意义与价值。
1912年,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旬刊,每期刊用时事照片最多达37幅,是中国大型画报之先驱。
1915~1916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精武体育会摄学部”。
1922年,中国第一个照相馆从业者的组织广州摄影工会成立,出版《摄影杂志》四期。
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改名“光社”。
这是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家组织。
“光社”1924-1927年举办了四次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中国最早的摄影年鉴—《光社年鉴》两册。
1924年,陈万里的《大风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个人摄影集。
1927年,《半农谈影》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摄影美学的论著。
1928年,北京光社陈万里、黄振玉与上海胡伯翔、郎静山、黄伯惠等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
1928年,郎静山参加组织“中华摄影学社”,后担任台湾摄影学会主席。
他探索集锦摄影方法,1971年被法国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
1928年,王大佛、林志鹏主编的上海第一家专刊美术摄影作品的月刊《天鹏》创刊。
1920-1939年,中国出版的画报约有350种,其中专业性的230种,综合性的120种,大型画报除《良友》外,还有《北洋画报》、《时代画报》、《大众》、《美术生活》等。
1930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上海黑白影社成立。
1932年,钱景华在上海开设“景华工厂”,制造和出售他发明的“环象摄影机”(即全景相机)。
1934~1936年,中国摄影美学思想大发展。
《美术摄影浅说》、《像与不像》、《美术摄影之指针》等摄影书籍相继出版。
3、中国摄影史
4、三友影会。1930年,郎静山、黄仲长和徐祖荫成立三人
影会,目标:出于民族自尊,立志将中国的摄影作品打到国 际影坛中。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37年间,他们三人的摄 影作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达千余幅。 5、广州摄影工会。1919年,广州市的照。广州起义失败后,摄影
艺术的“六法”(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
营位置 、传移模写),创作了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集锦照
相“,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他被列为世界十六摄影 名家之首。
3、黑白影社。1930年成立于上海,成员有陈传霖、林泽苍、 沙飞、吴印咸、吴寅伯等168名会员,于1936年创办《黑白 影刊》。比之光社和华社,黑白影社更加接近普通人民的生 活。抗日战争轰炸上海时,活动结束。
片,这被认为是开创了国内报刊使用照片之先河。
当时由于摄影设备所限,摄影记者基本上是由照相
馆师傅兼任。直到30年代,各报社才开始聘用专职
摄影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建立了中央通讯 社,下设摄影部。但照相馆并没有失去原有的光环, 它仍为报刊提供新闻、人像照片。
此时,虽然还有人认为照相会被摄去灵魂,但是已
一部重要著作;
4、1844年,中法在澳门举行五口贸易谈判,法国人
于勒.艾吉尔随谈判团为签订《黄埔条约》来到中国。
谈判中,他拍摄了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的肖像照
片。正是这张照片,开启了中国摄影历史,标志着摄 影术在中国开始传播。
5、1844年,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广东南海人)先后 完成两篇摄影著作《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 并独立制作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
构图和广泛的题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奠定了二
三十年代的摄影理论基础。1927年,刘半农出版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本关于摄影的理论著作《半农谈影》。半农把当时的 摄影分成写真摄影、写意摄影和照相馆三大类。他认为摄影 艺术美的核心是“作者的意境”,摄影艺术创作“乃是要把 作者的意境,借着相机表露出来”。他还从艺术的高度论述 了眼见事物的美和照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的不同、主体和 陪体的关系、照片形象清与糊的关系、光线软硬深浅的选择 和运用、摄影构图、取形、色调等等摄影技术问题。
新闻摄影发展历程
新闻摄影发展历程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表达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无法记录图像的时代到拍摄胶片的相机,再到现在的数字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在技术和实践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早期的新闻摄影非常困难,由于技术限制和设备不足,拍摄和传播新闻图片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早的新闻摄影工作者需要使用大型相机来拍摄,通过显影和放大,将照片制成黑白胶片,然后才能进行媒体传播。
这些步骤耗时且复杂,限制了新闻摄影的实时报道能力。
到了20世纪,胶片相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摄影的发
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胶片相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的清晰度和质量,使摄影师能够更好地捕捉和记录新闻事件。
同时,胶片相机的迅速普及也使得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数量增多,新闻摄影开始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摄影技术逐渐取代了胶片相机,成为新闻摄影的主流。
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拍摄、后期处理和传播新闻图片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摄影师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记录新闻事件,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给全球的读者。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摄影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图片,使得新闻摄影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提高了新闻摄影的影响力,也加深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关注。
总结起来,新闻摄影经历了从无法记录图像到胶片相机再到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而随着科技和传媒的不断进步,新闻摄影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为观众呈现出更真实、直观的新闻事件。
20世纪80年代到现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到现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史自从摄影传入中国,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为止,现代中国的纪实摄影一直处于中国摄影的边缘位置。
中国人对摄影的理解大致循着这样的认知轨迹:早期的家庭亲情、身份纪念照——唯美仿画的画意摄影——宣传式的新闻摄影——带有报道式的新闻摄影。
所以真正人本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一直没有进入主流摄影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产生了思想解放浪潮,摄影相关艺术浪潮相应兴起。
“纪实摄影”显现出摄影姿态的转换,是一种图像价值判断标准的转移。
在许多中国纪实摄影家看来,只有这类关注“边缘人群”或者说是“弱势群体”的图像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图像,也只有这些切近国人世俗生活细节的图像,才是具有长久意义的图像。
在这个时期,“人道主义”或者是“人文关怀”被许多人看作是一种超越国家和文化之上的人类共同的情怀和价值判断系统,它和人类的道义、良知、共同的生命价值和道德理想联系在了一起。
一少部分中国纪实摄影家所营造的图像,很快在国际性展览和交流出版中得到认同,反过来也强化和巩固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和判断。
它让人们相信,只有“纪实摄影”所采取的这种“人文关怀”式的道德立场,才是具有国际化和世界性的道德立场。
纪实摄影就其所反映的题材以及内容而言,具有四个特性:①具有具有客观记录、客观反映历史事件的记录功能;这一点从纪实摄影一开始就伴随至今,例如:萨尔加多的《乌干达干旱》,李晓斌的《上访者》,都是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社会的真实现象。
②具有报道性,很多优秀的纪实摄影本身也是报道摄影;例如: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日本水误事件》,它们不仅仅记录了事件,同时也是报道摄影中的典型代表。
③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例如: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环境为纪实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组织了多罗西姬兰格、沃克埃文斯等13名摄影记者,他们拍摄下美国中部干旱地区的灾民,亚拉巴马的佃农和他们的小木屋,被赶出家园的无家可归者。
新闻摄影历史
新闻摄影历史:1、1839.8.19摄影术诞生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德国汉堡大火废墟(1842.5.5)3、罗杰分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历史上第一次用摄影记录历史事件4、早期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1842《伦敦新闻画报》)5、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刊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19世纪末申报请照相馆的人去现场拍摄2、国内时报刊登第一张时事照片(1906.3.29《京话时报》)3、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时报.图画周刊》预刊号(1920)4、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由北京大学学生创立5、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图片通讯社6、职业摄影记者的出现(第一个在报上登出名字的是李少穆,在上海《神州日报》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史1、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就较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2、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得到极大发展3、革命战争时期的摄影家:罗光达《金顶妙峰山》《收复西斋堂》、沙飞《战斗在古长城上》、吴印咸《白求恩大夫》(1939河北)、石少华中国新闻摄影改革进程:1、确立了“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方针2、确立了“幅大量多”的新闻图片刊用原则3、新闻摄影实践的探索与突破4、新闻摄影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20世纪30~60年代世界新闻摄影繁荣时期的重要事件1、法国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2、1947 马格南图片社创立(迄今为止全球最重要的摄影图片社)——布列松、罗伯特.卡帕、西蒙、乔治.罗杰3、美国农业部农业安全管理局大型记事摄影活动4、1937美国《生活》画报创刊,以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见长5、1942普利策新闻奖开设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又增加新闻特写照片奖6、1956“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成立基本技巧:1、感光度越高,底片颗粒越粗,放大后效果越差(ISO=0.8/H暴光量)2、小光圈(1.4)用于特写,景深小,前后景是模糊的;中值光圈(22)景深大,前后景都很清晰。
新闻摄影发展史
后一个阶段:1978—
• 1978年改革开放,此后的30年,我国新闻摄影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 1983年,新华社社长穆青提出“两翼齐飞”的方针,确立了 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世界上几个大通讯社都在 加快自己的图片事业,图片报道的竞争比文字报道还要激烈 ,还要迫切。所以没有丰富的国内国际图片资源,要建设世 界性通讯社是不可能的。他重申:一个图片,一个文字,是 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文字报道再多,失效 再快,也不能代替新闻摄影。 • 此后10年间,“两翼齐飞”在我国新闻界得到广泛认同,成 为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快速发展富有创见的理论。这是中国新 闻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摄影对外交流广泛开展,影响 不断扩大。 • 1987年4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次派代表团代表团访问了 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基金会,双方达成了互相交流的协议 。 • 1988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国际新闻摄影周”活动。来自 全国的新闻摄影“中坚力量”和美联社、《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进行了业务及学术交流和联 合采访,互相学习。此后,中国记者也不断组团出国交流。 • 我国摄影师从1988年开始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 赛”)奖项,并且逐年递增。据统计,截至2012年的第55届 荷赛,共有27位摄影师的作品获得该项大奖。凭借2008年成 功举办奥运会的“地利”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第52届“荷 赛”有7名中国摄影师获得奖项,获奖人数为“荷赛”举办以 来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次。
• 20年代末期,林泽苍最先把“新闻价值”理论植入新闻摄影 领域,在其著作《增广摄影良友》中指出:“新闻摄影,最 要之点,在于有‘新闻之价值’,若缺此要素,则报馆必弃 之而不用,而摄影者受时间与金钱之损失亦无所取偿矣。 ” 当时拍摄新闻照片,流行摆拍,呆板而僵硬,失去了现场 感,削弱了新闻性。林泽苍认为 “新闻照片最重要之点,则 在其能表现其当时新闻之紧要情形或动作,此即新闻之价值 ,谓之摄取新闻照片之秘诀亦无不可。”也即新闻摄影的要 点是表现新闻的现场动作。当然,新闻价值不仅仅表现在照 片有无“动作”上,还有其含义是否丰富。这些研究丰富了 新闻摄影的内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新闻摄影的要点,增强 新闻照片的活力、改善新闻照片的质量,加强了新闻摄影的 理论色彩
第六章 新闻摄影简史
链接 链接 新闻摄影历史人物介绍—— 王小亭(教材P109)、沙飞(P111)
三、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的初步概括
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时期,邵飘萍、戈公 振、林泽苍、胡伯洲等一些著名报人和新 闻摄影实践者,归纳总结了有关新闻摄影 的理论,对指导当时新闻摄影工作起到了 积极作用。(教材P112—113)
第三节 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繁荣发展
一、国外新闻摄影的繁荣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西方新闻摄 影繁荣发展时期。
• 摄影技术的新发展:轻便的小型相机,高感光度 胶卷,使得摄影记者有可能手持相机利用现场光 拍摄新闻现场中的人物动态和神情。 • 现代新闻摄影技法和理论的出现 : • 萨洛蒙创立的“小相机+现场光+抓拍”的 新闻摄影技法。 • 《慕尼黑画报》主编洛伦特的摄影原则:摄影 记者应真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不应该有意识 安排镜头。坚决拒绝任何摆拍。
• 3、第一批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家 • 19世纪70年代,《纽约先驱报》记者雅各 布· A· 里斯第一个把摄影当作社会批评的工具。他 在《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中展示了移民们居 住在拥挤破烂的下等公寓里。 • 1908年到1914年间,社会学家路易斯· 海因效仿 里斯,拍摄了 在工厂与田野里一天工作12小时 的童工,还记录了他们破烂的 住所和艰苦的生活 条件。这些照片促使美国当局制定了一部童工劳 动法。
一、曲折发展的中国新闻摄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新闻摄影 事业进入了曲折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 出现了一批反映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 优秀新闻摄影图片。新华社成立新闻摄影部并在 全国形成新闻摄影网络。人大等高校开设新闻摄 影专业或讲授新闻摄影课程。另一方面,从20世 纪50年代起,出现了“导演、摆布及作假”之风, 背离了新闻摄影基本原则,极大损害了中国新闻 摄影事业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中国新闻摄影探析
大革命时期中国新闻摄影探析背景和意义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闻摄影作为当时的新兴事物,对于宣传、传播和记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探析大革命时期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和影响。
新闻摄影在大革命时期的发展新闻摄影在大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1911-1919)自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少进步的报刊涌现出来,新闻摄影也因此开始应用于新闻报道。
此时期的新闻摄影以政治新闻和文化新闻为主,其特点是重视社会问题和民间生活,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中期阶段(1920-1927)此时期,新闻摄影开始走向成熟,随着新闻摄影技术的进步以及照相机的推广,新闻摄影在报纸和杂志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经济、文化、宗教、教育、人物等各个方面,并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新闻摄影家,如霍达。
后期阶段(1927-1949)这一时期,新闻摄影在政治新闻和战争报道方面的应用增多,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如代表作《百团大战》等。
然而,随着党内斗争和国共内战的爆发,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干扰。
新闻摄影的影响新闻摄影在大革命时期的发展,对于中国摄影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技术和形式上的变化在技术上,新闻摄影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拍立得相机等复杂的技术,照相机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效率,新闻摄影家们能够更加快速地记录新闻、传播新闻。
在形式上,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从最初的政治新闻和文化新闻,到后来的战争报道等,新闻内容的多样化和选题的灵活性成为了新闻摄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表现形式上的变化新闻摄影并非仅仅是对当时的具体事物的记录和描述,更是一种将现代摄影理念与时代气息结合的体现。
在表现形式上,新闻摄影家们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推动了新闻摄影的发展,如黄宾虹、周扬、霍达等人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气息。
新闻摄影4
5)1956年,荷兰的三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布拉姆·威斯曼发起成立“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从1957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
3,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电视的激烈挑战,新闻摄影的发展似乎走向下坡路。
以1972年12月美国《生活》杂志停刊为标志4,1978年10月,《生活》复刊,标志着新闻摄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复刊词中说:“图片的威力,就在使人惊奇,使人受教育,使人欢乐、感动、久久难忘……”1983年4月,《今日美国》在美国创刊,全部采用彩色照片,数量多,篇幅大,摆出和电视竞争的新架势。
今天,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和彩色化趋势的发展,使新闻摄影正处于新的繁荣和发展时期。
五,中国新闻摄影史•1,摄影术是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破而传入中国的。
2,20世纪初,国内杂志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
1907年创办的《世界》画报,由我国留法学生组织“世界社”在巴黎编印,是当时行销国内的唯一的摄影画报。
3,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上开始刊登时事照片。
4,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先生授意下,高仑创组了“中华写真队”,这是一支专业的摄影报道队伍。
拍摄的照片主要提供给《真相画报》。
5,1920年6月9日创办的《时报·图画周刊》(又称《图画时报》)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
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包括有:时事照片、风景照片、学校照片、艺术品照片、名人照片、风俗照片等六类。
6,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摄影附刊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不断涌现,多达数十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
20-30年代是旧中国新闻摄影最繁荣的时期。
7,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
8,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出现了“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发起人为林泽苍。
中国的摄影历史
中国的摄影历史摄影是一门通过使用光学设备以及化学和机械过程来捕捉和记录图像的艺术。
自19世纪初摄影术问世以来,中国也有着丰富的摄影历史。
本文将回顾中国的摄影历史,从早期摄影的起源到现代摄影的发展。
一、早期摄影的起源19世纪初,摄影技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早期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清朝。
1839年,法国摄影家达喀尔(Louis Daguerre)发明了达格尔类型照相机,并成功将中国的景点拍摄下来。
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摄影历史上的珍贵遗产,记录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
二、摄影在中国的普及进入20世纪,摄影技术逐渐在中国普及起来。
当时许多中国摄影师开始学习和运用摄影技术,他们通过摄影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一位著名的摄影家是李占田,他以纪实摄影为主,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中国摄影史上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还为中国摄影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著名摄影家陈逸飞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三、摄影技术的进步与摄影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给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1932年,中国摄影师、化学技术专家白学贞成功开发出中画式底片,使摄影的色彩更加鲜艳饱满。
这一革新给中国摄影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开启了一段新的艺术时代。
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迅速改变了摄影的面貌。
数字摄影技术的崛起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易于操作。
同时,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摄影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中国摄影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摄影技术的更新换代,中国的摄影界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热爱摄影,并提高摄影技术水平。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为摄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总结:中国的摄影历史丰富多样,从早期摄影的起源到现代摄影的发展,都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作品和记忆。
新闻摄影历史
新闻摄影历史:1、1839.8.19摄影术诞生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德国汉堡大火废墟(1842.5.5)3、罗杰分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历史上第一次用摄影记录历史事件4、早期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1842《伦敦新闻画报》)5、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刊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19世纪末申报请照相馆的人去现场拍摄2、国内时报刊登第一张时事照片(1906.3.29《京话时报》)3、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时报.图画周刊》预刊号(1920)4、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由北京大学学生创立5、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图片通讯社6、职业摄影记者的出现(第一个在报上登出名字的是李少穆,在上海《神州日报》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史1、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就较重视新闻摄影的宣传作用2、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得到极大发展3、革命战争时期的摄影家:罗光达《金顶妙峰山》《收复西斋堂》、沙飞《战斗在古长城上》、吴印咸《白求恩大夫》(1939河北)、石少华中国新闻摄影改革进程:1、确立了“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方针2、确立了“幅大量多”的新闻图片刊用原则3、新闻摄影实践的探索与突破4、新闻摄影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20世纪30~60年代世界新闻摄影繁荣时期的重要事件1、法国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2、1947 马格南图片社创立(迄今为止全球最重要的摄影图片社)——布列松、罗伯特.卡帕、西蒙、乔治.罗杰3、美国农业部农业安全管理局大型记事摄影活动4、1937美国《生活》画报创刊,以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见长5、1942普利策新闻奖开设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又增加新闻特写照片奖6、1956“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成立基本技巧:1、感光度越高,底片颗粒越粗,放大后效果越差(ISO=0.8/H暴光量)2、小光圈(1.4)用于特写,景深小,前后景是模糊的;中值光圈(22)景深大,前后景都很清晰。
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史(一)第一编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摄影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从1839年8月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摄影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蓬勃发展,并且已成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社会各部门中踞有显著的地位。
摄影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一样,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在继承了各民族、各国家历史上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奠定了摄影术的理论基础。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尽管当时摄影在世界上还处于摇篮时代,各国科学家为改进技术仍在尽心竭力地探索。
即使在欧洲,多数人对此道也还陌生。
而国内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些摄影技术的应用者和探索者。
他们关心世界摄影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条件下积极地进行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节--中国古代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科学家对光学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墨经光学八条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
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
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
《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经:景徙。
说在改为。
说:景光至,景亡。
若在,尽,古息。
(第一条)经:景二。
说在重。
说:景,二光,夹,一光。
一光者景也。
(第二条)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
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
中国现当代摄影简史
图画时报
代表人物
• 陈万里 我国摄影家举办个人影展最早的人,发起组织 了我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团体。 • 刘半农 我国早期摄影艺术理论家。1927年写成《半 农谈影》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研究摄影艺术的专著。 • 戈公振,先后创办了两个报纸新闻附刊,并首先把新 闻摄影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作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
北京光社
发展
• 1920—1929年,中国摄影有进一步的发展。 • 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 时报《图画周刊》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下版的《摄影杂志》。
• 1924年,北京光社董事会在中央公园举办了第一次社员摄 影作品展览,这是我国摄影史上第一次由摄影团体举办的 摄影艺术展览。
1930年元旦,黑白影社正式成立,是二三十 年代最大的一个摄影团体。 1935年,王洁之、姚少沧、周兆丰发起组织 南京影社。
1937年,北平曾举办过一次规模宏大的"北 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
黑白影社、北平展览会作品
• 1940年,晋察冀军区开办首期摄影训练班,是我解放 区第一种摄影教育形式的诞生。 • 1942年《晋察冀画报》是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个以照片 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 • 1945年,北平摄影学会成立。
中国现当代摄影简史
1918—至今
现代摄影发展
1918年天津博物院成立时展出了“人种、风俗、 古迹、风景类、苗人、台湾番人、北极极下人,美洲 红人诸用具及各地之装饰风景,豕喙、文身、雕题、 巨尻诸民族摄影。” 1919年广州照相馆职工,就建立了自己的同业行 会——广州摄影公会。 我国第一个业余摄影艺术社团是成立于20世纪20 年代的北京光社。1919年,北京大学的摄影爱好者就 在黄振玉和陈万里的倡议下,在校内组织了第一次摄 影作品展览,并且确定了每年举办一次影展的计划。
中国近代摄影新闻的兴起
中国近代摄影新闻的兴起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那年摄影术刚刚诞生不到一周年。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宣布,L·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诞生。
摄影影像的产生,对法国,进而对世界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
摄影影像使人们摆脱了唯有通过主观绘画获取图像的方式,并给人以真实和可信的感觉,由此激发了人们以摄影影像传播真实信息的欲望。
这个愿望随着摄影技术、印刷技术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臻完善,并催生了一个新型领域——摄影新闻。
摄影新闻在近代中国究竟起于何时?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
中国近代摄影术的引入与发展关于摄影术首传进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据胡志川先生等考证:最早的记载是在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他把“小照”分赠给英、法、美、葡四国使臣。
此照为法国海关随员于勒·埃及尔(Jules ltier)所摄①。
随后,有文字记载说明,摄影术在中国就正式扩展开来。
如1846年10月8日,香港的《中国邮报》刊载了一则广告“银版摄影和锌板印刷公司,威灵顿路,香港或中国的彩色及黑白风景照,每晨九时营业至下午三时。
”这标志着早在那个时代,作为商业化的摄影在中国已经出现。
19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出现早期的摄影工作者,有据可考的有林箴、罗森、邹伯奇、赖阿方等人。
其中福建人林箴是中国最早的银版摄影师②,广东人罗森最初是作为早期外国摄影师的助手,后又在香港独立执业照相馆③,邹伯奇是第一位独自研究摄影术及照相器材的中国人,罗元佑则是在中国最早开业执镜的中国摄影师。
时事纪实摄影与摄影新闻萌芽(一)中国时事摄影的雏形从1844年摄影术传入中国至1919年民国建立前夕,摄影术总体上是用于人物肖像的拍摄,但也不可否认当时已有人把摄影当作记录社会事件、报道新闻和反映民间风俗的工具,进行了将摄影用于拍摄时事的初步尝试。
早在1848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就将拍摄于1844年反映中国澳门情况的照片复制品刊登在法国的《中国旅行报》上。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一、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摄影是一种通过光线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和化学处理,记录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在中国,摄影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当时,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开始受到关注和应用。
中国人开始学习和运用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最早的中国摄影师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郎仲铁,他使用湿板摄影技术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开始涌现。
在民国时期,徐悲鸿等艺术家探索了摄影与艺术的结合,丰富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摄影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多个重要阶段:1. 摄影引进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期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开始在国内推广和应用。
一些传教士将摄影器材带入中国,并在当地进行拍摄工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国的风景和人文为主题。
2. 抗战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在这一时期,摄影开始扮演政治宣传和抗战记录的角色。
许多摄影师记录下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场面,传播抗战意识和壮志。
其中著名的摄影师吴作人创作了一系列揭示抗战真相的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觉材料。
3.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摄影工作者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还为这一时代的政治运动和政策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图像支持。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长期被用来攻击和批判旧制度和资本主义文化。
摄影作品主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人民的痛苦。
5. 开放与现代化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摄影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
艺术摄影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新一代的摄影师以创新的视角和技术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人文和环境的关注。
三、中国摄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摄影行业正迅速发展。
我国新闻摄影的特点及发展状况
16 9 8年 、9 9年 、9 8年 中 每年 17 19 的版面 占总 版面的 7 .%, 44 随后逐
个递减 , 17 到 9 9年 , 无照 片版 面只
( 者单位 : 州市政建设 集 团有 的 1 作 兰 1月进行抽 样 :9 9年无照 片 14
理论 主要来 自老资格的随军记者 , 们 他
具 有深入 生活 、 入新会 ; 要具备经济效益
的观念 , 通过科学 管理 , 最大限度 地发 挥人 力与物力 的作 用 ,提 高劳 动生产 率, 降低 生产成本 , 争取最 佳的经 济效 益; 要具 备创新 的观念 , 一方面 在施工
块 刊登 0 9幅。 . 6 这一数字在 1 9 9 8年 , 月 刊登照片达到 5 8幅 ,增长 了 4 4 %; 1 1. 4 同时 ,没有照片的版面 已经几乎不存在
了。
吃苦耐劳的员工队伍 。 时代要求我们这 支 队伍 要具 备为人 民服 务的职 业道德 观念 , 服务 的观念渗透到每项工作 和 把 每一道工序上 , 每个建设单位都能得 使
将 会使员 工 以全心全 意为人 民服务 的 闻摄 影事业 出现的什 么样 的变化 , 对信 始发挥它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工作态 度 、一丝不苟的主人翁姿态 、 艰 息传播产 生 了何 种影响 , 文将逐 一论 本 二、 闻摄影的新特点 新 苦 创业 的工作作 风和兢 兢业 业的敬 业 述 。 同时对甘肃新 闻摄影发展状况进行
从编辑角度讲 :. 1 要善于辨别新闻照
言行 ,通过积极 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 , 程 中, 国的新 闻摄 影事业有 着什么样 片与非新闻照片 ;. 我 2 要善于使用新闻照 使员工 提高 明辨是非 和 自身免疫 的能 的发展轨 迹 , 出现 了哪 些特 点 , 别是 片。 特 力。成功的塑造员工职业道德形象 , 必 邓 小平 同志南巡讲话之后 的时间里 , 新 在这样的总纲领引导下, 新闻摄影开
1,新闻摄影简史
新闻摄影简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目的•一、工作需要•二、生活需要•三、审美的需要新时期新闻摄影形势分析——摄影器材在普及技术门槛在降低摄影队伍在扩大新闻意识在增强(传统媒体。
新媒体:网站、论坛、博客、手机报)受众需求在扩大(读图时代)媒体应用在强化•第一节、摄影术诞生与发展的历程•1.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的墨翟《墨经》和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质疑篇》就对针孔成像原理作过验证和叙述。
•2. 18世纪初叶,艺术家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反光式暗箱,在原先的画板处安上磨砂玻璃,即可在箱外看见投射在玻璃上的影像,复上薄纸用笔描摹来绘画。
•3. 1727年,德国物理学家J·舒尔茨做了一次实验,他在玻璃瓶内混合了一些白垩粉和硝酸银,充分摇匀后,将瓶子置于烈日下,瓶中混合物向光的一面变成深紫色。
在盛有银盐的瓶子贴上透光的蜡纸,经过曝晒,蜡纸上的影像和文字会清晰地留在银盐表面,不过这种影像转瞬即逝。
•4. 1826年的一天,N•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经过8小时的长时间曝光,用装在暗箱中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摄成了正像照片《窗外景色》,它是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沥青)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
•5. 1837年,达盖尔在铜板上制备碘化银,再经过曝光,通过加热的水银蒸汽一熏,便会发生显影,再通过食盐固定影像,影纹远比尼埃普斯的“沥青法”细腻。
他只花30分钟就摄成了《工作室一角》的照片,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达盖尔银版法”。
•6. 1839年1月7日,巴黎天文台总监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讲演中首次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法”的诞生。
•1839年8月19日,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院的特别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达盖尔银版法”的操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摄影正式诞生的纪念日,将达盖尔誉为“摄影之父”。
•7. 实际上,1833年,英国科学家H•塔尔博特用半透明写字纸浸透氯化银曝光,发现浓盐水对影像具有定影作用。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简述题1.简述摄影队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答:摄影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够真实、直接、生动地还原客观物质世界。
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一新兴技术的产生。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摄影便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种领域,到处可见摄影术发挥着作用。
其中新闻传播无疑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开展活动的行业之一。
摄影与新闻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还原的反映,都是对人类社会真实状况的客观记录。
摄影术诞生不久,欧美的一些摄影家就开始对当时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性拍摄和报道。
摄影与新闻传播活动相结合,使得新闻摄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2.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摄影师业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1939年,晋察冀军区的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
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
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战根据地诞生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画报,如:《晋察冀画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同时产生了一批人民革命摄影杰作,如江波的《黎明的钟声》,徐肖冰的《延安的哨兵》等。
3.简述“视觉暂留”原理。
答:当快速挥动一只燃烧的火把时,火光的轨迹可以变成一条连续的火光带。
后来人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当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象会在视网膜停留短暂的瞬间。
这一发现被称为“视觉暂留”。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开始思考能否将连续的运动过程进行分割记录并予以再现。
4.简述电视传播取代报纸、广播和电影的必然性。
答: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电视。
作为新兴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传播享有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广泛性、及时性与亲和力。
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ENG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又使得电视摄影在轻巧便捷方面大大超过了电影摄影。
而在此之前,电视新闻早已凭借其不可比拟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取代了报纸和广播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一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
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
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
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
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
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
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
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
而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则创造了中国画报史上的一个高潮。
这时期刊登的照片,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和重要任务照片,新闻性强,图片更清晰。
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许多新闻工作者被迫害,新闻摄影事业停滞不前。
4. 新闻摄影发展阶段: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星期,我国新闻摄影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有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形象生动有很强纪实性的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大批出现是从 20 年代开始的。
1926年前后, 北伐军总政治部开始设随军摄影员。
同年,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主编的《天民报图画附刊》开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
1927年《时报》设照相室,并刊出署名“时报唐僧摄影”的照片,1928 年又聘请郎静山、蔡仁抱为“摄影记者”。
例如《新华日报》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时刊登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闻摄影有较大发展。
许多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画报以新闻照片为重要内容,报社也纷纷征聘摄影记者。
上海《时报》、《申报》、《新闻报》(中国),北京《晨报》、《世界日报》先后出版图画周刊、特刊。
《良友》、《时代画报》等大型画报都大量刊用新闻照片。
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京汉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广州沙基惨案、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等,各报都刊有大量新闻照片,起了唤起民众、鼓动革命的作用。
当时, 拍摄这些新闻照片的,除各报社少数摄影记者外,还有许多是各地同情革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照相馆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新闻摄影非常活跃,报刊上出现许多摄自抗日前线的反映抗战情景的新闻照片。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北京、上海各报也刊出许多有关这一运动的摄影报道,有些新闻照片还被一些刊物用作封面照。
同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限于条件,只有很少的新闻照片记录实地情况。
直到1936年美国记者E.斯诺进入陕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才通过新闻照片得到反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一步发展。
1937年 8月至11月间,上海先后有20种画报以新闻摄影反映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生动情景。
许多画报刊载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及新四军开赴前线,深入敌后,胜利作战的新闻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民心。
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用缴获敌人的 140余幅照片出版16开本《日寇暴行录》,揭露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
1938年1 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也刊登了不少鼓舞抗战的新闻照片。
1942年 9月,美国新闻处出资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 结合中国战场特点,用新闻摄影、文字与漫画, 宣传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
到全国解放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革命的摄影事业建立了一支近四百人的摄影战士队伍,这些摄影战士拍摄的照片时效性强,现场性强,主题突出,讲究构图和用光。
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摄影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
为建国后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建国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建国后中国新闻摄影相较于解放前有七大显著变化。
1.摄影记者队伍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办的一些画报,只有屈指可数的随军摄影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筹备建立新闻摄影局。
1950年3月25日,新闻摄影局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也是第一个肩负对内对外发稿的新闻摄影机构,编制有新闻摄影处、记者室、制作科、通联科、资料科,并编辑出版《人民画报》。
195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央决定撤消新闻摄影局,把《人民画报》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把新闻摄影处、记者室等部门划归新华社,担任对内对外的发稿。
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正式成立了新华社摄影部,仅摄影记者就有170人之多,分布在总社和全国、全世界的各个分社。
新华社摄影部及全国各个分社的建立促进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许多报刊社也相继从无到有地配置了摄影部(组、科)、图片组,在编采人员中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比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报刊业大发展,据1998年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数字,全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共出版报纸2053种,其中全国性报纸有211种,省级报纸824种,地市级报纸858种,县级报纸160种,全国发行期刊7999种。
全国总共大约有摄影记者10200多人。
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摄影记者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一支生力军。
2.摄影装备今非昔比: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很简陋,有一些是通过在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购买的,有一些是从敌方缴获的。
正是这些简陋的摄影器材,为我们摄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镜头。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以画报社随军摄影记者为主组成的开国大典摄影报道组,又用这些简陋的照相机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篇章。
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量少而简陋的摄影器材早已跟不上社会主义建设中报纸宣传的步伐。
于是,老报社、新报社、画报社和新华社摄影部在增加摄影记者的同时,逐步添加摄影器材。
开始时,有的是经过香港转口的德国造"蔡司"单镜头折合式相机、"禄莱"120相机和"徕卡"135相机,也有的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进口的"卓尔基"135相机。
后来,有一些报社从日本进口了"卡侬",就是现在的"佳能"。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又有一些报社和画报社从德国、日本进口了"哈苏"、"林哈夫"、"玛米亚"、"尼康"等相机。
这时,我国照相机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许多报刊社从上海、江西、北京等照相机厂购买了"海鸥"、"凤凰"、"东风"、"红旗"等国产相机。
绝大多数报刊社、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已经更新了摄影器材,照相机从单纯的机械结构转向机械加电子装置,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自动程序。
现在,有许多摄影记者已经用上了数码相机,摄影装备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数字化摄影装备极大地解放了摄影记者后期制作的繁重劳动,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
3.新闻摄影报道篇幅大大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报纸很少使用新闻照片。
翻开那时的《人民日报》,除重大节日外,平时很少见到新闻照片。
到了50年代中后期,报纸上新闻照片才逐步多起来。
《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月才刊登125幅照片,平均每块版刊登0.69幅,没有照片的版面有134块版,占总版面的74.4%。
而50年后的今天,还是这张报纸,月刊登量已达到518幅,比1949年增长414.4%;平均每块版刊登1.73幅,比1949年增长250.7%;没有照片的版面比1949年下降了62.4%,没有照片的一版已经不存在了。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上刊登照片的常见尺寸是一栏、一栏半宽,而两栏、两栏半宽的照片就算是大照片了,并且在125幅照片中,还有许多是一英寸大小。
可是现在,两栏半的照片还是小字辈,常见尺寸大多为三栏、四栏、五栏。
从《人民日报》看全国,报纸在刊登新闻照片的量和尺寸上,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4.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闻摄影理论:建国初期,由于对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深入生活、深入新闻现场,在观察中发现、选择、抓拍的优良传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加上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刚刚起步,采访拍摄的实践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新闻摄影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落实,新闻界开始了改革。
1981年,首都新闻学会组建了新闻摄影学术组。
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
经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学会的有识之士切实感悟到"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5.涌现出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1949年10月1日陈正青的《开国大典》,11月30日时盘棋的《重庆解放》,1950年5月的《解放舟山群岛》,9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年齐观山的《斗地主》,1952年高亚雄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林志常的《修筑康藏公路的军工们风餐露宿》,1955年钱嗣杰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1956年侯波的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1957年梅村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盘棋的《画家古元下放农村》,1958年吕厚民的《志愿军回国》、韩荣志的《志愿军与阿妈妮难舍难离》,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1964年6月孟庆彪的《毛泽东、刘少奇等检阅军事训练》,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8月吕相友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孟昭瑞的国庆节上《毛泽东与李宗仁》,1968年李振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表忠心"》、1972年杜修贤的《周恩来机场迎接尼克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