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何元普—从“戎马书生”到佛学大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何元普—从“戎马书生”到佛学大师
作者:安勇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何元普是晚清一代能臣、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一生经历了晚清波云诡谲的时局变换,体验了宦海沉浮的艰辛,最终专注于参禅悟道和从事诗词楹联和书法艺术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尽管何元普以其名联闻名天下,其逸闻趣事广泛地流传于民间,与其相关的资料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上,但学术界对其研究仍为一片空白。

本文拟对其生平做一梳理,对其宦海生涯、诗词楹联、书法艺术和佛学思想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为学术界对何元普的进一步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何元普戎马书生佛学大师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副挂在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的楹联,以其圆融、洞彻的人生智慧名闻天下,并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该联作者正是晚清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何元普。

一、何元普生平简介
何元普:(1829—1905),字芝亭,号麓生,又号金台山樵、翡兰旧侣,清代四川省成都府金堂县人(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家住金堂县城厢镇槐树街。

何元普的祖先于清代康熙年间由福建移民到四川,其祖父何涵章,廪贡生,候选训导,掌教和成书院。

其父亲何绳武,道光五年乙酉科拔贡,掌教绣川书院,官直隶南宫县,钦加知州衔。

何元普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家道殷实,又是家中长子,被寄予厚望。

他自幼博览群书,少负才气,文韬武略。

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也走上了读书登第、出仕做官的传统科举道路,准备在科举和仕途道路上一展才华。

可惜生不逢时,正值清王朝加速腐朽堕落、内忧外患的时期,时代的不幸注定了其人生的艰辛和苦难。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投降,中国从此国运衰微,何元普等众多读书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咸丰元年(1851年),何元普考取秀才为廪生,获得政府资助,入选北京国子监读书。

在京读书期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何元普再也无心走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的科举入仕正途,凭借其殷实的家底直接出资捐官,被授予户部员外郎(从五品)。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惶出逃。

何元普以户部郎中(正五品)身份投笔从戎,负责保卫京师,“总理外城巡防”,为国抗敌,夙夜不懈,屡立战功。

1861年,咸丰皇帝猝逝,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并夺取政权。

何元普不幸卷入了慈禧与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力斗争,因支持肃顺而遭到慈禧的打击和报复,为其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所幸左宗棠赏识何元普的文采与武艺,赞誉其为“戎马书生”,调其为帅营文案,实为贴身侍卫和幕僚,从此何元普的宦海沉浮和人生荣辱与左宗棠紧密地维系在一起。

何元普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参与重大决策,书写奏章,为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

尽管何元普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并能够得到左宗棠的赏识和一再保举,但其仕途并非一片坦途。

因其性情率真,独持见解,不敛锋芒,两次因得罪上司而被弹劾和罢官。

同治元年(1862年),何元普经左宗棠保举,以“留守功卓”和平定太平军有功,出任湖北按察使(正三品)兼湖北荆宜施道道台(正四品),成为主管荆州、宜昌、施州(今恩施)所属州县长官。

同治三年(1865年),何元普因得罪上司被弹劾,于强壮之年愤然还乡。

同治六年(1867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为保障从新疆到甘肃、陕西的粮道畅通,再次竭力保举何元普为甘肃甘凉道(即安肃道)道台(正四品),主管甘肃西部武威、张掖、酒泉所属州县,负责粮饷和后勤转运。

在甘肃甘凉道任上,因与巡抚意见不合,被诬陷贪污军饷,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复遭废黜。

据《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绪朝)实录》记载:“甘肃署安肃道何元普,系曾棠奏请开复原官委署安肃道篆。

乃该员不知愧奋,阻挠公事,实属鄙诈无良。

何元普着即革职永不叙用”。

何元普为此深感委屈,乃慷慨陈辞,作《上各大帅书》后,再次愤然还乡。

第二次回川后,何元普对造化弄人和晚清的大厦将倾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疏离感和幻灭感,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身不再入仕,专注于佛学研究和文艺创作。

他在金堂縣城厢古城槐树街其府宅旁新筑柘园,建篁溪楼(又名如画楼,今尚存)于园中,分绣水波澜,曲流池沼;移云顶山石,瓮砌峰峦。

啸傲春秋,偃仰风月。

从此杜门谢客,不问世事,终日诗酒为伴,游山玩水,参禅悟道,过着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以著述终老。

何元普关心子女,家教严格,常为子女讲论诗文,若子女在学业和生活上犯有错误,常罚跪并要求其背诵四书五经注释。

据何家后人相传,何元普与何绍基(晚清学者、书法家,曾任四川学政)结下深厚友谊,二人常在如画楼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至深夜。

何元普后人至今还保留刻有何绍基“子贞”字号的印章一枚,但何元普与何绍基具体交往时间存疑。

尽管何元普想远离官场,不问世事,终老泉林,但朝廷对其监视并未放松。

何家的建筑规制被限制,民间还流传有何元普四弟代其出家以逃避朝廷监视的传说。

二、何元普艺术成就概述
何元普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精通诗文、楹联和书法创作。

他一生笔耕不缀,著述颇丰,著有《麓生诗文合集》、《荆南纪略》、《酒泉筹笔》、《静斋新集》、《随槎集》、《寄怀诗草》、《尺牍偶存》、《骈散杂记》、《古近体诗集》、《古文乐府》和《藏豹山房诗文集》,可惜大都因时间流逝和文革破坏流失殆尽,如今只能找到个别的残篇。

何元普诗宗杜甫,格律工整,风格雄浑沉郁、豪放落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清诗选》中还仅存何元普所写三首诗歌《闻李湘石得广文志感》、《寄怀王子寿比部》和《边患》,无具体年代记载,但从其内容来看,应为何元普青壮年时期所写。

如《闻李湘石得广文志感》一
诗:“圣代即今开广厦,故人闻又进儒冠。

秀才出处关风化,天下安危视校官。

增益俸钱资砥厉,培成国士济艰难。

青毡一席裘千丈,谁道吾曹骨相寒。

”诗中表达出作者心忧天下安危,希望成为国士以挽救时局艰难的忧患意识。

又如《边患》一诗:“边患无今古,兵机有是非。

课耕曹玮略,敢战狄青威。

拓地先朝远,通经大将稀。

奇功收积石,沧海未全归。

”作者以北宋比喻晚清,以北宋英雄曹玮、狄青为榜样,希望消除边患,建功立业,体现出一个士人忠君报国的拳拳之心。

何元普擅长楹联,其联对仗工整,朴实无华,禅机浓重,辩证机趣,启人深思。

何元普常游名山古刹,每到一处则著文赋诗,是四川佛寺撰联最多的作者之一。

他先后为新都宝光寺,新繁龙藏寺,成都大慈寺、文殊院、昭觉寺,彭州龙兴寺、天台山寺,什邡罗汉寺,金堂明教寺、寂光寺、慈云寺、三学寺,渝州罗汉寺,内江圣水寺等寺院撰联数十副。

另在濯锦楼、崇丽阁等川西著名楼阁留有楹联。

其中以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宝光寺大雄宝殿所撰书楹联名扬天下。

光绪十七年(1891年),何元普编撰并手书所撰楹联百余幅,名为《静斋手书楹帖》。

我们可从如下楹联感受到何元普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柘园楹联:“于斯时也,谈经谈史,谈侠谈禅,不如呼儿进酒;此何地呼?有花有竹,有山有水,可以对客赋诗。

”该联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其隐退后的闲适恬淡、诗酒自娱的生活状态。

柘园戏台楹联:“何处无台?倏而上台,倏而下台,好角色凭谁做到?逢场作戏,以人为戏,以兵为戏,真面孔各自分明。

”该联以舞台比喻官场,以演员比喻芸芸众生,辛辣地讽刺了官场的险恶和人心叵测。

何元普工于书法,书法风格近于苏轼,其字潇洒遒劲,以颜真卿的筋骨为根底,间以褚遂良笔意,又有赵孟頫的流利。

其字既有名士的洒脱,又有武将的刚猛,呈现出禅者的面目。

何元普的书法因其众多楹联在寺庙广为流传而得到保存。

三、何元普的佛学造诣解读
何元普性喜禅理、精通佛学,对佛教经典《金刚经》、《华严经》、《地藏经》、《六祖坛经》等有着极高的研究造诣,其渊博的学识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丰富了其对佛学的认识。

同时,他广交高僧大德并与其切磋佛理,常与新都龙藏寺雪堂和尚谈禅论诗,与成都大慈寺座元隐山长老、方丈真印和尚、圆光和尚、道行和尚交谊深厚。

其中,何元普与雪堂和尚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

雪堂:生卒年(1824-1899年),晚清著名诗僧,四川新繁人,精于诗文书法,广交天下名士,曾经先后出任为新繁龙藏寺、新都宝光寺方丈。

何元普与雪堂交情很深,常与其诗歌唱和,谈禅论诗,山水同游,以诗书和佛学浇其心中块垒。

同治六年(1867年)深秋,何元普在左宗棠的竭力保举下,再次出山,任甘肃甘凉道道台。

雪堂专程从成都为他送行至新都。

何元普对雪堂深厚的友谊感慨万端,乃作诗致谢:“含哺话山僧,此别情何极”。

何元普被贬谪回乡后,雪堂对何元普坎坷的仕途经历深表同情,多次作诗赠与何元普,感叹其“如此才华遭废
黜,令人长忆伯牙琴”,惋惜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何元普也曾作《寄雪堂上人》五言诗回赠,并撰联赞誉雪堂为“诗佛”,赞许其“挂单跌坐露禅机”。

何元普为了感谢雪堂的帮助和点化,在龙藏寺附近购得四五十亩良田捐为寺产。

何元普深厚的佛学造诣主要体现在为寺院所写的楹联中。

如新都龙藏寺山门楹联:“寺院分二门,那山门何异这山门,门外有虎皆贴服;琴诗合一体,小衣钵终归大衣钵,钵底无龙不皈依。

”该联指出世俗权势不论有多强大,到了佛门还是得服从佛法,意即无论权势高低都得服从天下公理。

同时,每个人都应舍弃“小我”而皈依佛法才能获得解脱,暗指服众须以天下公理为准,显示其对世俗权势的不屑和对两次被官场贬谪的不服。

又如成都大慈寺说法堂楹联:“菩提顶上有一圈,精、大、圓、觉是这个;舍利壳中无二样,贪、嗔、痴、爱做甚么?”上联指出菩萨头顶上的佛光体现出佛法的精微、博大、圆满和觉智,下联指出人死后躯壳中包藏的东西并无二致,而活着的人还沉迷于贪欲、嗔恨、愚痴和爱欲做什么?该联以对比的手法道出了菩萨与凡夫俗子的差别,教化人们应放下世俗社会不合理的欲望,通过修行以脱离苦海。

最能体现何元普佛学造诣的楹联无疑是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该联撰写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为天下名联。

该联指出得道之人认识到宇宙间没有僵死不变的事物和法则,知道正法与非法的相对性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能够以全面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

同时,天下的事情看似了结,其实往往尚未了结,而在机缘还未成熟前,何妨把当下无法解决的矛盾暂时看做已经了结。

意即由于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事物的完结与否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即使解决了旧的矛盾又会出涌现新的问题,所以人们应该破除对外物的执着,懂得超脱、宽容和变通,以平和圆融的心态来对待他人,以不了了之的态度来消解矛盾,才能获得解脱。

何元普用短短的二十八字高度概括了佛学的基本要义,将禅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晦涩的佛学智慧阐述为明白晓畅的哲学箴言,言简意赅地体现出佛教不拘泥、不执著、辩证包容的深邃思想,既充分展现出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佛学智慧,又是其人身际遇哲理化的体现。

四、对何元普的总体评价
何元普生活在天翻地覆、风雨飘摇的晚清,经历了从书生—文官—武将—地方大员—被贬谪回乡—重新被起用—再次被贬谪回乡—终老泉林的坎坷人生。

其自传联正是其命运多舛的真实写照:“春梦散花,开东阁,扫北平,行歌西塞,对影楼台空野霭;泉心寄竹,醉青山,眠黄菊,携伴白云,澄思风月似禅林。

”何元普坎坷的人生际遇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不幸,更是封建社会衰落和清政府大厦将倾的时代挽歌。

何元普是晚清一代能臣、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其学养有机地融合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和佛家的通达圆融。

何元普的人生轨迹从“戎马书生”转变为佛学大师,充分展现出传统知识分子“进则儒、退则佛道”的人生轨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和佛学哲理遗产,值得后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清)王树桐、徐璞玉修、米绘裳等纂.《续金堂县志(同治镌本)》卷五《人民部中》[M] 1867.
[2](民国)王暨英修、曾茂林等纂.《金堂县续志(民国镌本)》卷十《艺文志》[M] 1921.
[3]王天奖.左宗棠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4]冯修齐.成都大慈寺年表[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三辑). 成都:巴蜀书社2010.
[5]冯修齐.龙藏寺雪堂和尚与文人士大夫的交游[J] .蜀学(第六辑). 成都:巴蜀书社2011.
[6]李永松.古城血脉[M].成都:巴蜀书社.2012.
作者简介:安勇(1971—)男。

重庆人。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史学硕士。

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与古镇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