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篇)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药膳安全与合理应用的特点中医药膳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不仅影响保健养生的疗效,也给药膳应用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未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辨证施膳不准确,选用药膳原料不当,配伍不当,用量不足或过量,不适当的合并应用,无必要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膳原料,使用药膳的时间、间隔、烹饪方法不当,以及重复应用等等。
中医药膳是中医的重要用药形式之一,但若不合理应用,亦可产生不良反应。
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需遵循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及合理性的用药原则。
1中医药膳的的概念中医药膳是中医应用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药膳的概念应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这是中医药膳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现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例如,昆布冬瓜汤按中医药理论认识和使用,性凉味甘,无毒,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
而不是根据其营养成分而应用。
很显然,对其认识和使用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以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膳等基本理论的特有内涵。
简言之,中医药膳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的性能、保健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膳食。
中医药膳的应用,尚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如结合保健养生需要和药膳原料的性质,加工成膳食;以及依据药膳的配伍应用、类型、膳食量量、烹饪等理论和实践,从而达到安全合理应用的目的。
中药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中医药膳学理论是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总结,即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中医药膳学理论是用以阐述中医药膳性药质和保健养生功效,以及对机体影响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医药膳的实践。
中医养生食疗论文
中医养生食疗论文中医养生食疗论文一、引言介绍中医养生食疗的背景和意义。
二、中医养生食疗的基本理论1.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食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中医养生食疗的分类和方法三、中医养生食疗的主要食材及功效1.谷类●糯米的养生功效●小麦的养生功效●玉米的养生功效2.蔬菜●西红柿的养生功效●黄瓜的养生功效●胡萝卜的养生功效3.水果●苹果的养生功效●香蕉的养生功效●葡萄的养生功效4.茶饮●绿茶的养生功效●黄茶的养生功效●红茶的养生功效四、中医养生食疗针对常见疾病的应用1.养心安神食疗法●失眠的食疗法●抑郁症的食疗法●焦虑症的食疗法2.调理脾胃食疗法●食欲不振的食疗法●胃胀气的食疗法●慢性胃炎的食疗法3.强壮益肾食疗法●肾虚的食疗法●前列腺炎的食疗法●失眠的食疗法五、中医养生食疗的养生原则和注意事项1.饮食调节的时间2.饮食调节的烹饪方法3.饮食调节与生活习惯的结合六、中医养生食疗的实践案例分析1.案例一:中医养生食疗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2.案例二:中医养生食疗在肥胖症患者中的应用实例七、结论本文总结了中医养生食疗的基本理论、主要食材及功效、针对常见疾病的应用、养生原则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其治疗效果。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注释:1.养心安神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调理心神,具有安抚和平复作用。
2.强壮益肾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补益肾气,增强肌体的功能。
3.调理脾胃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中医养生论文之食疗篇
中医养生学——食疗之我见【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正文】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1.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
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
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药膳是将药物和食材结合起来,制作成有益健康的食品,具有加强体质、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药膳是一种重要的保健食品,其应用原则可总结如下:一、药膳与体质1. 体虚质:肾虚型、气虚型、脾虚型、阴虚型药膳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益肾滋阴、健脾益气等功效的食品,如当归、熟地、人参、芡实、山药等。
2. 体旺质:津液旺盛型、气血旺盛型药膳应选用具有滋阴补血、补气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枸杞、红枣、麦芽、扁豆、莲子等。
二、药膳与季节1. 春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等功效的食品,如菠菜、荠菜、苦瓜、芦笋等。
2. 夏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祛暑等功效的食品,如黄瓜、西瓜、土豆、冬瓜等。
3. 秋季:应选用具有润燥止咳、益肺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等。
4. 冬季:应选用具有温暖祛寒、滋阴润肺等功效的食品,如羊肉、狗肉、莲子、杏仁等。
三、药膳与疾病1. 消化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的食品,如山楂、薏苡仁、黄连、枸杞等。
2.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健脑益智等功效的食品,如葡萄、核桃、金银花、天麻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祛痰化痰等功效的食品,如川贝、冬瓜、山药、银耳等。
总之,药膳可以根据具体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性和营养成分,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同时,选择优质的食材、正确的烹调方法,遵循适量、均衡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药膳的养生价值。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一)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一)中药药膳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中药药膳养生具有丰富的特点和应用原则,以下将从药膳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一、含“四性”调配中药的药效与其性味密切相关,经过体系化整理后,一般都可以归纳为“四性”。
即:寒、凉、温、热。
在中药药膳养生中,需要根据人体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调配。
例如,对于寒性上升的人,可以使用温热的中药材来熬制药膳,并搭配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食材,如羊肉、牛肉等。
而对于易生热的人,则应该采用凉性中药材,并搭配具有清凉作用的食材,如西瓜、绿豆等。
二、食物搭配讲究药膳养生中,单一药材往往不能够起到全面的作用,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配。
药膳中的各种配料相互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发挥药效的最大化。
举例来说,很多人都知道枸杞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但是单纯地食用枸杞难以起到全面的作用。
药膳中加入其他药材,如当归、党参等,就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功效。
三、药膳剂量讲究中药素有“微量大效”的特性,因此中药的剂量调配非常重要。
药膳剂量的大小与人体的静态血量和动态血量有关,因此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及需求的差异来进行调整。
同时,不同的中药材对人体的影响也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四、健脾胃为基础中药药膳养生的健脾胃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要注重药膳的食材质量和药效,还需要注意药膳的口感。
如何让人容易接受、吸收、食用呢?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烹饪技巧。
对于一些易上火、易引起内分泌失调的人群,应该将药膳煮成汤状,这样有助于减轻对肠胃的刺激。
中药药膳养生不仅有助于调理身体,还有益于预防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食材搭配、药膳剂量调配、烹饪技巧等方面进行养生。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药药膳养生并非万能的,不能用药代食,也不可以过度食用。
在进行药膳养生时,需要遵循医学原理,量力而行,谨慎选择。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一:论文题目:中医饮食养生摘要: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
文章主要从三因制宜,五味调和、营养均衡,饮食有节、适寒温,顾护脾胃、清淡饮食,把握饮食宜忌及疾病禁忌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强调了疾病饮食禁忌属于中医饮食养生的一部分,应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以便让食养适应不同的群体,同时使人们对饮食养生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进行饮食保健。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疾病禁忌;"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达到保养形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也是古往今来各医家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饮食养生,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中医饮食养生针对的不仅仅是健康人,其对亚将康及患病之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
三因制宜1 因时制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是因为随着季节的交替,日月更迭,人的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养生保健时要顺应时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毋逆天时,勿失气宜【2】.饮食养生也应因遵循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选取适当性味的食物,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述: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当春之季,万物复苏,应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令之时,气候炎热,机体阳气最为旺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主湿,气候闷热,应减甘增咸以养肾气;当秋之际,万物生长平缓主收,气候干燥,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令之时,万物收藏,气候寒冷,应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中医饮食护理基本原则论文(共4篇)
中医饮食护理基本原则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探讨改进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中的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已成为了临床上常见病种之一,而随着目前患病人数的不断攀升,糖尿病患者亦成为了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临床诊治的同时,合理、优化的饮食护理亦可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科通过对糖尿病中医诊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在临床治疗上辨证施治与辨证施膳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在此期间,为更好地提高中医饮食治疗的有效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本研究对我院内分泌科三个分院病区的接受中医食疗的糖尿病患者以及专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内分泌专科病房糖尿病中医食疗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改进方案。
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各院区接受中医食疗的糖尿病患者(共124人)以及专科护理人员(共56人)。
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食疗的住院糖尿病患者、专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我院进行的糖尿病中医食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进一步改进方案。
2研究结果及分析患者对糖尿病及食疗存在认识不足调查发现,患者对糖尿病及中医食疗认识不足分别占了%和%,这种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缺陷则是束缚其依从性及影响疗效的根本因素。
故对该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尤为重要,使患者树立“三分病七分养”的观念,并付之实践。
同时,不同的文化水平亦是影响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我科护理工作开展的另一因素。
由于文化水平不同,不同的患者对食疗的反馈情况也不相同。
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住院期间会主动提出饮食治疗的相关疑问,且这种宣教被他们所接纳之后,患者接受治疗的自觉性可明显提高。
而文化教育偏低的患者,因其对饮食治疗方式缺少重视和自我管理意识,对该治疗抱有可有可无态度,亦可造成回馈信息的缺少,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中医饮食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饮食养生一.饮食养生的定义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一个重要的传统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本书是在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原理加以综合分析,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各种寻常食物的功效。
读者只要了解本书内容,日常饮食稍加留意,就能达到滋补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养生的作用饮食为的是补充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三宝”。
机体营养充盛,则精、气充足,神自健旺。
《寿亲养老新书》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
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
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
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身、防病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饮食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
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
例如: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等等,均属此类。
此外,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生美预防伤风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饮食养生学》论文
广西科技大学《饮食文化概论》题目:中医与饮食院别: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专业班级:环艺121班学生学号:201201902023 学生姓名:隋沅芳指导老师:郭源源内容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
关键词:养生、四时、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顺应、饮食什么是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之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
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
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
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二、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
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论文-食疗
中医养生之食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作为一颗有效的治病疗疾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而魅力四射,这充分说明了她的生命力是通过可靠的疗效作为坚强后盾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矗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医药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影响全球,必将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一、食疗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病则不然,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某些健康造成影响;二、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又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三、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
有此几大药物无法可比的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药、以食疗治病呢?当然,食疗是最好的偏方,食疗确实时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
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
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大米润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滋补吃法: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五篇关于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范文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5篇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希望在中医食疗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论文篇一题目:浅析《滇南本草》与现代食疗养生关键词:《滇南本草》;食疗养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有些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500多年前的兰茂先生,经长期实践总结了应用药物和食物对身体进行治病和调理的经验,撰写了《滇南本草》,它不仅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药物学专着,为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对现代食疗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收载了药物近500种,涉及当今生活中常见九个类别近百种的食物。
通过学习,浅析兰茂先生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运用方法。
现分类举例浅述如下。
1蔬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蔬菜类有“藕、金针菜、苤蓝、白菜、青菜、芥菜、萝卜、黄芽白菜、甜菜、菠菜、莴笋、茄子、慈姑、芋头、葱白、韭菜、大蒜(青蒜)、茭瓜、茼蒿”等。
以藕为例,“藕,味甘、平,多服润肠肺,生津液…生食令人冷中,熟食补五脏”[1]。
其中藕节是具有止血功能传统的中药,现代研究认为,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鞣质、多酚化合物、钙、磷、铁等,具有补血、抗氧化、抗癌等多种食疗效果[2]。
2水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水果有“石榴、山楂、枇杷、花红果、苹果、杏、桃、樱桃、李子、梨、菠萝蜜、桑葚子、拐枣、葡萄、橙子、龙眼、荔枝、甘蔗、荸荠、无花果”。
以苹果为例,“苹果,气味甘、微酸,无毒。
主治脾虚火盛,补中益气。
同酒食治筋骨疼痛,用蜜酿,久服延年之品也…”现代研究认为,苹果含多酚、三铁、果胶、膳食纤维,具有抗癌、降血压、增强记忆力、促进发育、减肥、促进睡眠的作用。
3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瓜类有“冬瓜、西瓜、黄瓜、南瓜、甜瓜、葫芦、丝瓜、苦瓜”等。
其中记载的丝瓜“味甘,性凉,无毒。
主治解热、凉血、通经、下乳汁、利肠胃,并治痰火及痈疽疮、胎毒”。
中医学在饮食健康上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在饮食健康上的应用论文中医学在饮食健康上的应用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学在人民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自古以来中医与饮食的关系都联系的十分谨慎,中医在饮食保健上的应用一直都是其重点研究方向。
现阶段人民对于饮食文化的理念更加健康,既要追求饮食的美味享受,又追求健康保健。
本篇文章将深入的研究中医学在饮食保健上的应用和存在的误区,促进中医学在饮食保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健康饮食与中医学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对于饮食的追求更为苛刻,除了要色香味俱全,更多的开始要求健康养生的理念。
饮食健康通过饮食保障身体的健康,预防、抵抗疾病,是身体一直保持在最佳的将抗状态。
饮食健康的组要内容包括日常的饮食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饮食健康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饮食习惯、饮食喜好、饮食规律等,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医学中的健康理念和理论基础。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中医发展到现阶段,与现代医学、科技、文化等相结合,内容更加丰富,理论更加科学,在生病前的预防保健,生病后的治疗,以及康复后的调理,这三个方面都将涉及饮食健康保健方面的内容。
二、饮食健康过程中对中医学的应用方向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道家学派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其中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和饮食健康联系最为密切。
根据中医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中医饮食养生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领域。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食材的选择、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以达到平衡身体阴阳、调理身体机能的效果。
本文将就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食材选择和烹调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中医饮食养生注重的是平衡和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五行学说是中医饮食调理的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每种属性相互克制、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体系。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疾病。
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食物属性的平衡,既包括冷热性质的平衡,也包括味道的平衡。
例如,多吃些寒凉食物可以降火,多吃些温热食物可以补充阳气。
2. 五味调和:中医认为五味入药,饮食中的五味有温、凉、辛、甘、酸等。
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在饮食中适度地摄入各种味道的食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3. 适当进食谷物:中医养生强调谷物的地位,谷物是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素。
中医建议每天饮食中应该有适量的主食,如米、面、粥等,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二、中医饮食养生的食材选择在中医饮食养生中,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和食物的介绍,它们在中医饮食养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 人参:人参是中草药中的极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人参被用作强身健体的食材,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加体力和精力。
2. 枸杞子:枸杞子被称为“长寿果”,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养颜的作用。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常常用它来煲汤或泡茶,以补益身体。
3. 黄豆:黄豆是常见的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中医认为黄豆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效果,可以用来煮粥或者制作豆制品。
4. 食用菌类:食用菌类如香菇、黑木耳等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被广泛使用。
它们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中医学中的饮食养生与调理
中医学中的饮食养生与调理在中医学中,饮食养生和调理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的饮食养生原则和调理方法。
第一节:饮食养生原则1. 阴阳平衡中医学强调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在饮食中,应保持酸甜苦辣盐的平衡。
饮食中过多的热性食物会导致阳气过盛,而过多的寒性食物则会导致阳气不足。
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选择饮食,以维持阴阳平衡。
2. 注重五味调和中医学追求五味调和的饮食,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摄入。
每种味道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对应的器官。
酸味可以收敛和涩精气,甜味可以补充能量,苦味可以清热解毒,辣味可以温通经脉,咸味可以软化肌肉。
在饮食中合理平衡五味的摄取,可以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3. 适量饮食中医学强调适量饮食,即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
适量的饮食可以保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减轻肠胃的负担。
同时,适量饮食还可以预防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饮食调理方法1. 调理肠胃中医学中肠胃的健康被视为全身健康的基础。
通过调理肠胃,可以提高消化吸收功能,预防和改善肠胃疾病。
一些常用的饮食调理方法包括:适量摄入膳食纤维,饮食细嚼慢咽,避免过度饮食寒热刺激食物。
2. 调理气血中医学中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调节气血运行,预防和治疗气血不足的疾病。
一些常用的饮食调理方法包括:适量摄入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和刺激性食品。
3. 调理脏腑中医学中的脏腑包括肺、心、肝、脾、胃、肾等器官。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调整脏腑功能,预防和改善脏腑疾病。
一些常用的饮食调理方法包括:适量摄入对应的五味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
总结:中医学中的饮食养生与调理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阴阳平衡、五味调和和适量饮食的原则,可以调理肠胃、气血和脏腑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药膳安全与合理应用的特点中医药膳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不仅影响保健养生的疗效,也给药膳应用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未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辨证施膳不准确,选用药膳原料不当,配伍不当,用量不足或过量,不适当的合并应用,无必要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膳原料,使用药膳的时间、间隔、烹饪方法不当,以及重复应用等等。
中医药膳是中医的重要用药形式之一,但若不合理应用,亦可产生不良反应。
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需遵循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及合理性的用药原则。
1中医药膳的的概念中医药膳是中医应用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药膳的概念应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这是中医药膳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现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例如,昆布冬瓜汤按中医药理论认识和使用,性凉味甘,无毒,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
而不是根据其营养成分而应用。
很显然,对其认识和使用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以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膳等基本理论的特有内涵。
简言之,中医药膳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的性能、保健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膳食。
中医药膳的应用,尚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如结合保健养生需要和药膳原料的性质,加工成膳食;以及依据药膳的配伍应用、类型、膳食量量、烹饪等理论和实践,从而达到安全合理应用的目的。
中药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中医药膳学理论是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总结,即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中医药膳学理论是用以阐述中医药膳性药质和保健养生功效,以及对机体影响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医药膳的实践。
论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期末论文
论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告诉我们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而食物又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就让怎么吃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并且现在疾病的增多,以及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使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日常饮食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感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吃货不能只看他有多能吃,而要看他会不会吃,能不能吃的合理,吃的健康。
想起前几年自称神医的骗子说一吃治百病,虽然太夸张,但还是有点道理的。
下面就让我们谈谈食疗与养生保健,或者通俗的说是吃与健康。
食食物分为很多种,每类食物为机体提供的营养又是不同的。
比如谷类及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等。
谷类和薯类是人们的主食,显然他是不能提供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这就需要和其它的食物搭配。
此外动物性食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其他的食物又为人体提供了其他的营养物质。
可见丰富的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需要的营养,重要的是如何合理搭配,吃的健康。
通过对食疗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含有什么营养,哪些食物含有的营养更全面,吃哪些食物更健康。
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蔬菜中绿色的最好,比黄色蔬菜和无色蔬菜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起眼的西瓜果汁与西瓜皮均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且对肾炎有特殊功效。
消利湿热黄疸,适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疗中国古医学经典《皇帝内经》中就提出与食疗有关的食物。
很多药物也都是在食物中提取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用食物来进行治疗。
如老师讲过茄子可以治乳房龟裂,以秋茄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敷。
蜈蚣或蜂咬伤,取茄子适量捣烂,敷患部。
还可以治老烂脚,皮肤溃烂,乳腺炎等。
以前就听说茄子是一味药,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药用方法。
食疗比起药疗有很多优点,如无副作用,价格低廉,无痛苦等。
常见的萝卜的药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慢性气管炎,咳嗽,咳痰,气喘,用生萝卜捣汁,加白糖少量,调服。
中医养生食疗论文
对于亚健康人群有效的常见食疗方剂研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有无数珍贵的物质和文化值得我们继承、研究和学习。
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食养食疗就是其中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多好处,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索和运用。
食疗,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
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
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其次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
通过学习《中医食疗学》,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我将以自身为例,来谈谈对亚健康人群而言常见的有效食疗方剂问题。
一、亚健康状态:1.定义:在现代医学中,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在传统医学中,我们通常说的疾病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就是“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而在已被确诊为患病的人群中,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只占15%左右。
中医饮食养生论文
中医饮食养生法饮食养生在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气血,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探讨了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以及现代应用。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饮食养生在中医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方式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结合现代应用进行分析。
二、中医饮食养生法的理论基础1.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的论述《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
它认为饮食与人体的气血、筋骨密切相关,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滋养人体精气,促进气血旺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2. 饮食与气血、筋骨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饮食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精气,精气充足则气血旺盛,筋骨强壮。
因此,饮食的结构、种类和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现代医学对饮食养生的认识现代医学也认识到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健康问题。
三、中医饮食养生法的实践方法1. 五谷杂粮的重要性中医饮食养生法强调五谷杂粮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摄入五谷杂粮可以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2. 食物搭配的原则中医饮食养生法注重食物的搭配原则,即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效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将荤食与素食搭配食用,可以使两者互相补充,达到平衡的效果。
3. 饮食时间的安排中医饮食养生法还强调饮食时间的安排。
早餐应该吃得丰盛,午餐应该吃饱,晚餐应该吃得少。
此外,定时定量地进食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4. 饮食口味的选择中医饮食养生法认为,不同的口味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器官,合理选择口味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例如,酸味可以收敛肺气,苦味可以清泻心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
刘元素重在养气,张子和祛邪扶正,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养生学在宋元时期最大的发展是对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以及食养学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书中有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服药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专门章节,共载药膳菜肴94种,它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也是一部饮食养生的重要的著作。
明清时期,随着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饮食养生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饮食治疗的书籍。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就是这一类书籍的代表。
可见,饮食养生的源远流长,甚至早于中医学理论而出现,当人类懂得用火煮熟食物开始,就已经开始了饮食养生经验的积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医饮食养生已经蓬勃发展。
2饮食养生的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节”有两个含义,一是节制,即不可过饱过饥,二是节律,即进食时间要有节律,不可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损伤脾胃。
绝大多数的名老中医在提到养生经验时,都提到饮食有节,尤其在老年阶段,脾胃虚弱,更要注意顾护脾胃。
名老中医王乐善2认为,一旦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下降,必然会生病,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最容易文伤脾胃认因,此要想长寿能力就有限注意饮是有养价值高的食物,过食之则伤肠胃,进而损及脾肾。
因此,日常生活必须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太过,才能保养正气,预防病菌侵入。
谨和五味谨和五味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饮食养生观点。
所谓五味是通过五味入五脏,泛指食物的各种性味。
谨和五味即是强调饮食必须多样化,不可偏嗜,才能营养均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至IJ:“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谨和五味对于身体气血、腠理、筋骨都要重要的意义。
名老中医谢昌仁2将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法归纳为“五步”: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甜、四不过肥、五不偏食。
可见,谨和五味是重要的饮食养生的原则。
寒温适度寒温适度有指食物的温度和性味两重意思。
《灵枢•师传》提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说明饮食要寒温中适,才能够更好地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提供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饮食过程中,过烫或者过凉的食物温度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口腔、食道、胃的表面黏膜都会受到损害。
其次,食物的性味过于温热或寒凉,对于人体脾胃是一个不良刺激。
过于寒凉的食物,容易使脾胃运化失司,出现完谷不化,过于温热的食物,容易使脾胃火旺,灼伤阴液,都是对脾胃和身体的损害,更是养生的大忌。
清淡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
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生风,诱发疾病。
因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莫嗜膏粱,淡食为最”[3]。
古往今来的长寿者,基本上关于饮食的经验,都提到了清淡饮食。
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或者偏嗜,只是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腻之品。
秦亮甫2老中医坚持清淡饮食,以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主,极少进食油腻、煎炸等坚硬、肥腻的食物。
荤素搭配,素的占60%,荤的占40%。
一日三餐是日常生活所必需。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保健意识,饮食养生是养生保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
饮食养生自上古已有之,自《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以降,各类医书、养生学著作都有详细论述,其基本原则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温适度、清淡饮食更是历代医家身体力行的养生措施,所以才出现了‘‘自古名医多长寿”的说法。
作者:李姝淳,卢传坚,丁邦晗(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第2篇: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有诸多优势和特点,包含食养与食疗。
她是在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丰富且睿智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它孕育于中国文化母体,基源于日常饮食,来自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形成了她独到的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和操作实践经验及规范。
建构现代饮食养生新体系,应注重从传统中充分汲取营养。
故在此重点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以资借鉴。
1整体观念为重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
饮食养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联系性及相应的协调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机体的各个组织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饮食活动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又可以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
整体观念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等各个方面。
人是有机的整体人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
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以维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这也决定着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俯,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体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有其深刻的哲学根基和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生理上,脏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就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完成着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在发生病变时,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变化,也通过经络,干扰所属的脏腑;脏与脏、脏与腑之间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养肝清肝的食物明目养睛,用清心泻小肠火的食物保健口舌,以宣肺的食物保护皮肤鼻腔,以补肾的方法养益头发和耳窍等,就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外在观察,使中医学总结出了诸如“肝经上行连目系,肝开窍于目”“心和小肠相络属,心开窍于舌”“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等的相关理论,并有诸食养食疗之实践。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引起发作或病情加重。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所谓旦慧、日安、夕加、夜甚。
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影响着人的各项生理活动。
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每个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腹泻、疟疾,冬季多伤寒等。
地理环境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鉴于此,饮食养生强调: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时因地调整饮食。
饮食是协调整体的重要因素饮食是协调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
饮食对人的作用是整体综合的作用,饮食养生十分注重饮食对人的整体作用,这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特点。
合理的饮食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重要因素。
《素问。
六节藏象论》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之所生,莫不以饮食,饮食是人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因素。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在不断寻求能适合身心健康的饮食内容和方式。
对于自然界中有些不能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人们尽量从饮食中去寻求有利因素以弥补其不足。
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区方域的差异,是不能改变的,尽管有些可以避之有时,但最终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饮食养生则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饮食观点,用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素问·六元纪大论》艮据四时气候变化提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的进食原则,即当季节寒凉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过寒的食物,当气候温热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辛热之饮食。
另外,人们发现某些地域的多发病与这些地区的特殊饮食有关,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对东南中西北五方之人因饮食之殊而产生各种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东方之域……鱼池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美其食。
鱼者使人中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这从病理上反证了饮食可协调机体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