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之食疗篇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健康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最大的本钱;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
下面是食疗养生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食疗养生论文第一篇:中医理论支持下养生餐厅膳方设计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养生意识越来越强,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数在“养生”内功上还存在着较大欠缺,本文倡导基于中医理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科学的现代养生餐厅经营模式。
关键词:中医理论;养生餐厅;体质;智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意识不断增强,市场上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仅是在菜单内设置了部分或系列“保健养生”菜品,供客人自主选择,由于客人养生知识参差不齐,许多客人选取菜品仅凭感觉,与个体生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起不到“养生”效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如何科学食养成为现代养生餐厅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相关食疗理论中医理论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当代居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之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食物很多就用作入药。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3个方剂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
而且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上工治未病”,通过食补“未病先治”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食疗养生的思想。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时,通过“望”“闻”“问”“切”,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开具不同药方;食养也同样,根据个体差异,所采取的食养措施、方法也不同,应综合考量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是否存在生理疾患以及个体所处的年龄阶段等开具膳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食养效果更佳。
二、基于中医理论的养生餐厅膳方设计(一)体质养生,因人施膳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体质学说,如《灵枢·五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
中国食疗2篇
中国食疗2篇中国食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养生保健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中国食疗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两种食疗方法入手,探讨食疗对健康的益处和实践方法。
第一篇:中国食疗的起源和特点中国食疗起源于古代,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食物与人体内脏经络相应,通过合理的食疗方法,可以调养脏腑功能,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
食疗注重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个体条件,选择合适的食材和烹调方法。
中国食疗注重营养平衡。
中医养生讲究五味调和,食疗应以清淡为主,兼及酸甜苦辣。
其中,五谷为基础,蔬菜、水果、肉类、鱼类等食物搭配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食疗也强调药食同源,将药物与食材相结合,起到食补和药效相辅相成的作用。
此外,食疗还重视饮食节制,不嗜烟酒,不暴饮暴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养生食材与养生方法1. 黑芝麻:黑芝麻富含钙、铁、锌和维生素E,具有润肠通便、补血养颜的作用。
可以用来制作黑芝麻糊,或者撒在食物中增加口感和营养。
2. 枸杞子:枸杞子是养肝明目的食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养颜的作用。
可以用来泡水喝,或加入粥、炖汤、茶水中食用。
3. 黑木耳:黑木耳富含胶质,能够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可以炒菜、煮汤或凉拌食用。
4. 红枣:红枣是常见的滋补食材之一,具有补血养颜、益气健脾的作用。
可以煮粥、泡水、搭配炖鸡、炖鱼等多种烹调方法。
5. 蜂蜜: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的作用。
可以搭配白开水饮用,或加入茶水、牛奶中调制饮品。
以上是中国食疗中的一些常见养生食材和相应的养生方法。
食疗的具体实践方法因个体差异、疾病情况和季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食疗时应根据个体条件合理选择食材和烹调方法。
总结:中国食疗是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合理选择食材、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达到调养脏腑、强身健体的目的。
食疗注重营养平衡,食物与药物相结合,强调饮食节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食疗论文
中医养生食疗论文中医养生食疗论文一、引言介绍中医养生食疗的背景和意义。
二、中医养生食疗的基本理论1.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食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中医养生食疗的分类和方法三、中医养生食疗的主要食材及功效1.谷类●糯米的养生功效●小麦的养生功效●玉米的养生功效2.蔬菜●西红柿的养生功效●黄瓜的养生功效●胡萝卜的养生功效3.水果●苹果的养生功效●香蕉的养生功效●葡萄的养生功效4.茶饮●绿茶的养生功效●黄茶的养生功效●红茶的养生功效四、中医养生食疗针对常见疾病的应用1.养心安神食疗法●失眠的食疗法●抑郁症的食疗法●焦虑症的食疗法2.调理脾胃食疗法●食欲不振的食疗法●胃胀气的食疗法●慢性胃炎的食疗法3.强壮益肾食疗法●肾虚的食疗法●前列腺炎的食疗法●失眠的食疗法五、中医养生食疗的养生原则和注意事项1.饮食调节的时间2.饮食调节的烹饪方法3.饮食调节与生活习惯的结合六、中医养生食疗的实践案例分析1.案例一:中医养生食疗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2.案例二:中医养生食疗在肥胖症患者中的应用实例七、结论本文总结了中医养生食疗的基本理论、主要食材及功效、针对常见疾病的应用、养生原则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了其治疗效果。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注释:1.养心安神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调理心神,具有安抚和平复作用。
2.强壮益肾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补益肾气,增强肌体的功能。
3.调理脾胃食疗法:指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
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
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食疗论文——精选推荐
⾷疗论⽂前⾔⾷疗⼜称⾷治,即利⽤⾷物来影响机体各⽅⾯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种⽅法。
通常认为,⾷物是为⼈体提供⽣长发育和健康⽣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性物质。
也就是说,⾷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物不仅能营养,⽽且还能疗疾祛病。
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物“病⼈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1 ⾷疗简介⾷疗是中国⼈的传统习惯,通过饮⾷达到调理⾝体,强壮体魄的⽬的。
⾷疗⽂化源远流长,⾷疗是⼀种长远的养⽣⾏为。
以前的⼈通过⾷疗调理⾝体,现今的⼈通过⾷疗减肥、护肤、护发。
⾷疗是⼀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物是⼈类治病最好的药品,⾷疗就是⽤⾷物代替药物⽽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体恢复健康。
⾼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释放⼤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直接杀死侵⼊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2⽣活中的⾷疗法和禁忌2.1防治疾病有妙法饮⾷要有好习惯美国联邦卫⽣署经过对2500名病⼈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饮⾷习惯好坏与⼈类的疾病诸如癌症、糖尿病、中风、⼼脏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美国营养专家提出下列饮⾷建议:(1)少吃脂肪过⾼的⾷物:据调查,移居美国的⽇本⼈,由于改⽤⾁类为主⾷,以取代传统式的⾷物,患癌症的⽐例超过普通⽇本⼈8倍。
(2)多吃纤维质:纤维质可以使⼈体内的器官(特别是肠)产⽣抗癌细胞,所以应多吃⾕类、蔬菜、⽔果、⾖类等含纤维的⾷物。
(3)多吃鱼类:调查证实,从鱼类摄取的养分不但可预防⼼脏病,还可防治癌症。
(4)多吃海藻类⾷物:⽇本妇⼥得乳癌的⽐率很低,原因就是⽇本⼈⼏乎每餐都吃海藻类的⾷物。
(5)多吃包⼼菜:每周吃⼀餐包⼼莱对任何疾病都有预防作⽤,更是使⼈延年益寿的“补药”。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参考【5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一:论文题目:中医饮食养生摘要: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
文章主要从三因制宜,五味调和、营养均衡,饮食有节、适寒温,顾护脾胃、清淡饮食,把握饮食宜忌及疾病禁忌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强调了疾病饮食禁忌属于中医饮食养生的一部分,应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以便让食养适应不同的群体,同时使人们对饮食养生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进行饮食保健。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疾病禁忌;"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达到保养形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也是古往今来各医家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饮食养生,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中医饮食养生针对的不仅仅是健康人,其对亚将康及患病之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
三因制宜1 因时制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是因为随着季节的交替,日月更迭,人的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养生保健时要顺应时气的变化特点,做到毋逆天时,勿失气宜【2】.饮食养生也应因遵循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选取适当性味的食物,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述: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当春之季,万物复苏,应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令之时,气候炎热,机体阳气最为旺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主湿,气候闷热,应减甘增咸以养肾气;当秋之际,万物生长平缓主收,气候干燥,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令之时,万物收藏,气候寒冷,应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中医养生之食疗养生
中医养生之食疗养生中医养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饮食调理和食物疗法,人们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食疗养生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健康。
一、食疗原理中医食疗主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用适宜食材,获得营养物质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食物的属性、味道、烹调方法等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所以中医养生强调食物的药膳功能。
二、中医食材的功效与运用1. 黑木耳 - 益肾养血黑木耳富含铁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对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可以将黑木耳与红枣一同炖煮,具有滋补、益气的功效。
2. 枸杞子 - 养肝明目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养颜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眼睛疲劳、失眠和头晕等问题。
可以用枸杞子和红枣一同煮水喝,有助于养肝明目。
3. 红枣 - 补气养血红枣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补气养血、调理脾胃。
经常服用红枣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贫血状况。
4. 绿豆 - 清热解毒绿豆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可以煮绿豆汤来清热解毒,有助于降低体温、祛除体内湿气。
5. 薏米 - 利湿渗水薏米被用作利湿渗水的药食两用品,常用于解除水肿、降低体重。
可以煮薏米粥来促进排尿,有助于体内湿气的排除。
三、一周食疗养生计划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一周食疗养生计划供读者参考:1. 周一:煮红枣粥,早餐搭配黑木耳炒肉丝,午餐搭配红枣炖排骨,晚餐搭配薏米炖鸡。
2. 周二:绿豆汤,早餐搭配绿豆糕,午餐搭配绿豆面馒头,晚餐搭配凉拌绿豆芽。
3. 周三:红枣粥,早餐搭配红枣煮鸡蛋,午餐搭配红枣炖牛肉,晚餐搭配红枣酸奶。
4. 周四:黑木耳汤,早餐搭配凉拌黑木耳,午餐搭配黑木耳炒鸡蛋,晚餐搭配黑木耳炖猪蹄。
5. 周五:薏米粥,早餐搭配薏米饼,午餐搭配薏米炒虾仁,晚餐搭配薏米煮海带。
6. 周六:枸杞粥,早餐搭配枸杞炖瘦肉,午餐搭配枸杞炒鱼片,晚餐搭配枸杞养生炖品。
7. 周日:综合药膳粥,早餐搭配药膳炖鸡蛋,午餐搭配药膳煮鸭肉,晚餐搭配药膳炖鱼。
中医养生论文-食疗
中医养生之食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作为一颗有效的治病疗疾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而魅力四射,这充分说明了她的生命力是通过可靠的疗效作为坚强后盾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矗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医药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影响全球,必将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一、食疗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病则不然,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某些健康造成影响;二、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又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三、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
有此几大药物无法可比的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药、以食疗治病呢?当然,食疗是最好的偏方,食疗确实时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
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
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大米润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滋补吃法: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
《中医食养食疗论文》
目录1 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桑葚的食养食疗作用 (2)2.1桑葚的历史 (2)2.2桑葚的功能 (3)2.3桑葚的成分 (3)3桑葚的食养食疗应用 (4)3.1桑葚酒的做法 (4)3.2桑葚食物的做法 (5)3.3桑葚的禁忌 (5)4 结论与建议 (6)前言每年的3-5月是桑葚上市的好季节,酸甜多汁的桑葚确实惹人喜爱。
同时,桑葚中的抗氧化物质特别多,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卖桑葚的人的手、垫着桑葚的叶子全部都被染成了紫色,是因为桑葚里面含有一种叫花青素的东西。
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而颜色越深,所含的花青素就越多。
不仅如此,桑葚还有另外一种抗氧化成分——桑葚多糖。
所以现代研究认为,桑葚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抗衰老等作用。
中医认为,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生津、滋阴补血、润肠通便、生津止渴等功效。
所以,市民可以趁着桑葚上市的好时节,好好品尝一番。
1.1研究背景桑椹,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乌椹等,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
桑椹嫩时色青,味酸,老熟时色紫黑,多汁,味甜。
成熟的桑椹果营养丰富,每100克桑椹含水分81.8克,蛋白质1.8克,脂肪0.3克。
纤维素4.9克,碳水化合物10克,灰分1.2克,胡萝卜素3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6毫克,维生素 E6.95毫克,钾33毫克,锌0.27毫克,铜0.08毫克,硒4.8微克。
此外,还含有鞣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脂肪酸等。
其脂肪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和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
中医学认为桑椹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息风,具有主治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便秘盗汗、瘰疬、关节不利等病症。
桑葚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桑葚是中老年人健体美颜、抗衰老的佳果与良药。
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
桑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五篇关于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范文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5篇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希望在中医食疗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论文篇一题目:浅析《滇南本草》与现代食疗养生关键词:《滇南本草》;食疗养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有些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500多年前的兰茂先生,经长期实践总结了应用药物和食物对身体进行治病和调理的经验,撰写了《滇南本草》,它不仅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药物学专着,为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对现代食疗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收载了药物近500种,涉及当今生活中常见九个类别近百种的食物。
通过学习,浅析兰茂先生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运用方法。
现分类举例浅述如下。
1蔬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蔬菜类有“藕、金针菜、苤蓝、白菜、青菜、芥菜、萝卜、黄芽白菜、甜菜、菠菜、莴笋、茄子、慈姑、芋头、葱白、韭菜、大蒜(青蒜)、茭瓜、茼蒿”等。
以藕为例,“藕,味甘、平,多服润肠肺,生津液…生食令人冷中,熟食补五脏”[1]。
其中藕节是具有止血功能传统的中药,现代研究认为,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鞣质、多酚化合物、钙、磷、铁等,具有补血、抗氧化、抗癌等多种食疗效果[2]。
2水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水果有“石榴、山楂、枇杷、花红果、苹果、杏、桃、樱桃、李子、梨、菠萝蜜、桑葚子、拐枣、葡萄、橙子、龙眼、荔枝、甘蔗、荸荠、无花果”。
以苹果为例,“苹果,气味甘、微酸,无毒。
主治脾虚火盛,补中益气。
同酒食治筋骨疼痛,用蜜酿,久服延年之品也…”现代研究认为,苹果含多酚、三铁、果胶、膳食纤维,具有抗癌、降血压、增强记忆力、促进发育、减肥、促进睡眠的作用。
3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瓜类有“冬瓜、西瓜、黄瓜、南瓜、甜瓜、葫芦、丝瓜、苦瓜”等。
其中记载的丝瓜“味甘,性凉,无毒。
主治解热、凉血、通经、下乳汁、利肠胃,并治痰火及痈疽疮、胎毒”。
中医食疗学论文
中医食疗学论文篇一:中医养生食疗论文对于亚健康人群有效的常见食疗方剂研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有无数珍贵的物质和文化值得我们继承、研究和学习。
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食养食疗就是其中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多好处,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探索和运用。
食疗,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
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
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其次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
通过学习《中医食疗学》,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我将以自身为例,来谈谈对亚健康人群而言常见的有效食疗方剂问题。
一、亚健康状态:1.定义:在现代医学中,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在传统医学中,我们通常说的疾病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就是“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食疗养生论文 (2)
食疗养生论文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食疗养生在养生领域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食疗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和食用特定的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本论文将从食物的选择、膳食搭配和食疗原理等方面探讨食疗养生的重要性。
食物的选择食物是食疗养生的基础,正确选择食物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食物及其养生功效的介绍:1. 粗粮类食物粗粮类食物包括大米、玉米、小米、高粱等。
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促进消化、缓解便秘、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
2. 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具有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例如,菠菜富含铁元素,可以预防贫血;苹果含有丰富的纤维和维生素C,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3. 海产品海产品如鱼、虾、蟹等富含高质量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矿物质。
它们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膳食搭配膳食搭配是食疗养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膳食搭配原则:1. 合理平衡膳食合理平衡膳食是指在每餐中搭配主食、蔬菜、肉类和豆类等食物。
主食提供能量,蔬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和豆类提供蛋白质。
2. 适量控制盐和油的摄入过多的盐和油摄入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尽量减少加盐和炸煮食品的摄入,选择少油烹调方法。
3. 多样化食物种类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多样化食物种类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
应尽量保证每天食用不同的食物种类,避免单一膳食导致营养不均衡。
食疗原理食疗原理是指通过食物的热性、味道和功效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疗原理:1. 阳性食物和阴性食物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可以分为阳性食物和阴性食物。
阳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能够温热身体,适合在寒冷的季节食用;阴性食物如绿豆、黄瓜等能够清凉身体,适合在夏季食用。
2. 五味调理五味调理是指根据食物的五味(酸、甘、苦、辣、咸)来平衡身体的能量。
论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期末论文
论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告诉我们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而食物又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这就让怎么吃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并且现在疾病的增多,以及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使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日常饮食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感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吃货不能只看他有多能吃,而要看他会不会吃,能不能吃的合理,吃的健康。
想起前几年自称神医的骗子说一吃治百病,虽然太夸张,但还是有点道理的。
下面就让我们谈谈食疗与养生保健,或者通俗的说是吃与健康。
食食物分为很多种,每类食物为机体提供的营养又是不同的。
比如谷类及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等。
谷类和薯类是人们的主食,显然他是不能提供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这就需要和其它的食物搭配。
此外动物性食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其他的食物又为人体提供了其他的营养物质。
可见丰富的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需要的营养,重要的是如何合理搭配,吃的健康。
通过对食疗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含有什么营养,哪些食物含有的营养更全面,吃哪些食物更健康。
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蔬菜中绿色的最好,比黄色蔬菜和无色蔬菜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起眼的西瓜果汁与西瓜皮均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且对肾炎有特殊功效。
消利湿热黄疸,适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疗中国古医学经典《皇帝内经》中就提出与食疗有关的食物。
很多药物也都是在食物中提取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用食物来进行治疗。
如老师讲过茄子可以治乳房龟裂,以秋茄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敷。
蜈蚣或蜂咬伤,取茄子适量捣烂,敷患部。
还可以治老烂脚,皮肤溃烂,乳腺炎等。
以前就听说茄子是一味药,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药用方法。
食疗比起药疗有很多优点,如无副作用,价格低廉,无痛苦等。
常见的萝卜的药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慢性气管炎,咳嗽,咳痰,气喘,用生萝卜捣汁,加白糖少量,调服。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基础理论与食疗(1)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基础理论与食疗(1)中医基础理论与食疗
中医理论将人体看作是一整体,强调“治未病”,强调防病从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
这与现代保健观念高度契合,成为现代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饮食方面则是其中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方面。
一、食疗的基本原理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中医学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疗应当根据不同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行不同的调理。
例如,经常疲劳无力、容易感冒就应该多吃温补食品,如羊肉、狗肉、核桃、芝麻等;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月经不调者则应多吃补气食品,如参、枸杞等。
食疗虽然安全方便,但也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二、食物药用价值
中医饮食学认为,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应当饮食相结合,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例如,常见的中药饮片中就包含有多种常见的食材,如生姜、枸杞、红枣、黄芪等。
不仅如此,许多的食材本身就是药材,如熟地、人参、菜籽油等。
三、中医饮食文化
中医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呈现形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在民间艺术、风俗传统等方面。
中医饮食文化不仅将药食同源、“以食治病”的思想体现出来,而且将食
品的性味、归经等因素与中药应用一样贯穿其中。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的食疗方面,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饮食营养的平衡,保持健康的体魄,根据自身体质和需要进行调理,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第1篇中医膳食平衡观1.《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通过养、助、益、充,从宏观上阐述了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要平衡。
2.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凉温热阴阳平衡。
3. 《遵生八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
故应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
4.《饮膳刚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过饮过饥都是饮食所忌。
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糖尿病起始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形容消瘦,小便频多,乏力等症候。
属肺胃燥热表现。
燥邪简单伤人津液,热邪更易耗气伤阴,日久可以耗津伤血,所以随着病程的演进,可以消失脾肾亏损或肝肾不足的症象。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阅历。
糖尿病的起始阶段,应实行清热润燥、益气养阴的方药,此时可服西洋参、生晒参、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疾病的后阶段则需采纳调益脾肾或毓养肝肾的方药,此时可服用生晒参、党参、黄芪、枸杞子、首乌、阿胶、龟板胶等。
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功能的食物。
如菠菜、萝卜、苦瓜、冬瓜、粟米、山药、猕猴桃、荸荠、海参、鲤鱼、田螺、乌骨鸡、鸭肉、鹅肉、兔肉、牛奶等。
慎食辛辣助热食物,如姜、椒、韭、酒等。
提倡清淡饮食,避开“肥甘厚味”。
伴有痰者,可常食一些化痰食物,如萝卜、梨、杏仁、丝瓜等,同时限制猪肉等生痰食物。
伴有血瘀者,可常食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紫茄子、藕、玫瑰花茶等。
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益肝肾、除烦止渴的作用,善治消渴。
使用时可将苦瓜晒干研粉,温水送服:也可用苦瓜30克,煎水代茶频服:或将苦瓜切成丝状,佐餐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食疗之我见【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正文】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1.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
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
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1>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1>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医食同源,寓医于食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
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具体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黄帝内经》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当搭配的日常饮食,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
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
医家用食方治病,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看,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3.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养、助、益、充这个概念,最早的文献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5>很明显,此话是从中国医药学的角度来论述怎样通过饮食疗疾治病的,但实质上,这个“养、助、益、充”讲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结构。
这种食物结构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中国人养生健身的总体营养要求,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即任何单一的食物不可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这一食物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发生,为中外营养学家所称道。
“五谷为养”之“五谷”,泛指米、谷、麦、豆等多种粮食,即中国人常说的“主食”,这些主食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脂肪含量极少。
按照中医理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故称为“养”。
应该说是抓住了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
“五果为助”之“五果”,泛指苹果、梨、香蕉、桃等多种鲜果和干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有机酸。
食用“五果”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不过,在人体摄取营养素时,它只能起到辅佐和协助的作用。
“五畜为益”之“五畜”,泛指猪、牛、羊、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即中国人常说的“副食”。
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食用动物性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蛋白在质量上的不足。
“益”是增进的意思,这表明它在“为养”的主食中,可发挥增进的作用,而不能取代。
“五菜为充”之“五菜”,泛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菌类等多种多样的蔬菜。
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罗卜素、B族维生素、钙、钾、镁、铁等营养素。
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还必须有蔬菜辅佐、补充,才能使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得以充实、完善。
“为充”的“五菜”是人们长寿的保障。
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辩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气味和而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才能补精益气,利于健康。
4. 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2>忽思慧也说:“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又说:“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
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开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逾损焉。
”这里说的都是“饮食有节”,“食无求饱,贵在能节”。
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吃的次数多而数量少。
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5.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吕览?本味篇》中有“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所以,五味调和要得当。
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
饮食五味之入五脏,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会使脏腑之气过剩,失去平衡。
《灵枢?五味论》中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悸心(烦闷)”。
上述五味之论,要旨在于教人在饮食上把握“恰当”二字。
也就是说,五味进食不及会造成营养缺乏,太过也会导致疾病,惟平衡适宜方能益于健康。
忽思慧进一步从健康原则考虑,指出:“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
多者生疾,少者为益。
”他说:“多食盐,骨气劳短,肺气折。
”所以盐不可多吃。
又说:“肝病禁食辛”,就有更重要的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6.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
不洁的、变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
但少吃肉,吃得清淡些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
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孔子在《论语?乡党》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
现代营养学证明,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有50种左右,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健康的人要全面摄取这些营养物,而不宜偏于某一种。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