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沙井镇先锋教学点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是基于以下依据开发的:首先,践行课改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及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

同时,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因此,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研究。

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可以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同时,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研究。

第三,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

该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内涵发展,把“阳光·书香”定为校园文化的主题。

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阳光·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该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同时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和审美。

该校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2.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3.开发背景: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包括古诗词、经典著作等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与态度:经典诵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情操。

思维与方法:经典诵读通过启发式的活泼的诵读吟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实践与应用:经典诵读不仅要落实于学校,还要落实到家庭,让学生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的诵读氛围,家校携手,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诵,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和诵读惯。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领略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2、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和作文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4、在低年级学段中,重点培养学生喜爱古诗文的好惯,能读出简单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了解相关历史小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受。

5、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经典诵读的原则,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1.对于模糊性原则,可以改写为:在经典诵读中,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诵读技巧,而不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累经典篇章,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差异性原则可以改写为:虽然整体推进,但是我们允许学生在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有区别地进行要求。

3.自主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诵读更多的经典文章,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自主地研究。

4.鼓励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评比学生的经典诵读,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热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诵读活动。

班级特色课程纲要——经典诵读

班级特色课程纲要——经典诵读

一班一品一特色课程纲要六年级一班课程设计背景诵读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我们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作为增厚学生文化底蕴、建设书香校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建设校本课程的一种策略。

通过接触中华经典文化,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故创建了以“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和诗文为伴,塑造美好心灵”班级特色。

课程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课程实施策略(1)每周下午安排一节活动课,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社区互助组活动时间,坚持学习、诵读国学经典三十分钟。

(2)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

(3)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充分利用儿童节、校园读书节、经典诵读比赛以及德育系列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4)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

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亲子诵读”,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课程评价(1)小型集体诵读:以班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伴奏、歌唱等艺术表现形式。

(2)小型诵读展演:以情景剧表演、经典朗诵会、快板诵读等形式,展示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3)手抄报展示:主要以学生学习为载体,展示此活动的,彰显人文教育。

小学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阅读•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教学课时:课内16课时+课外自主阅读•设计者:马峰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智力的开发决定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为日后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做准备。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

阅读使学生见多识广,为听说读写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由此可见,阅读的深入,对孩子们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内容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课内资源:下册选读课文8篇。

3、课外资源。

利用班级图书、报刊、校图书馆藏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拓宽阅读学习的途径和领域。

(二)教与学活动1、古诗背诵擂台赛。

唐诗宋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_1

唐诗宋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_1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一、前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可以表述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本学校的课程或教学单位。

”它是多年来在中小学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些课程,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在维护和调节家庭、社会和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国学进课堂势在必行。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势的。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杨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继承了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的美德。

在培养孩子的道德信仰、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等方面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德育、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古代诗词文学,走进中国古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孩子快乐学习、科学传承、健康成长,将在潜移默化、切实可行的方式中实现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学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让孩子在最少的学习生活压力和最美好的记忆中,以最便捷的方式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让他们将中国文化的智慧、品格、心灵和情操融入经典之中,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因此,《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1.优化儿童人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让参与读经的孩子长期以圣贤的方式陶冶情操,自然提升孩子的品味和内涵,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2.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参加活动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经典,欣赏一些经典音乐,让孩子能够心平气和地学习,提高专注力。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课程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析-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挖掘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文学史与文化背景的探究- 介绍与经典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 探讨作品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3. 阅读研讨和创作实践-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分享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写作、戏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实践活动安排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文学展览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机会,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 课堂参与度:主动提问、讨论参与等。

- 作业完成情况:阅读笔记、小组研讨报告等。

2. 考核方式- 期中测试:针对所学内容进行书面或口头测试。

- 期末作品展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进行展示或演出。

五、教学资源1. 教材- 选用经典文学作品教材,包括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2. 资料和多媒体资源- 提供与经典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如电子书、音频、视频等。

六、考虑因素1. 年级特点和学生需求- 考虑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阅读水平,选择合适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教学方法。

2. 课程时间分配-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和平衡。

一年级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一年级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Xx小学xx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
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
适用年级
一年级
设计教师
需要课时
34课时
编制时间
2020年9月
教 材
分 析
(包括本册教材在本门课程和年级段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根和源。一年级经典诵读包括了蒙学教育,古诗词等,是孩子们接触我们五千年精髓文化的开始,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学期诵读重点为古诗词,古代成语故事,谚语,《三字经》,千字文,绕口令等部分内容,意在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绕口令
2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
分辨能力。
名人名言
2
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程
实施
(含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所需的条件)
(一)课程资源
1.常规资源:
教材:精选优秀文化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信息化资源:课件(自制课件,区、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精品课件)及教学视频。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背什么、必须背多少。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诵读内容和材料,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

四年级上期阅读课程纲要

四年级上期阅读课程纲要

四年级上期阅读课程纲要翟沟小学贾金凤一、背景分析: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丰富的阅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还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读书缺少兴趣,不能坐下来静下心来读书,另外,在我们农村亲子阅读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问题,面对出现的一系列情况,我们老师应很好的做好学生读书的引导工作,逐步让学生爱上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交友。

二、课程内容、目标内容:课内教材内容为基础,课外篇目阅读为主线目标:(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2)在完成识字认读目标的基础上,完成40万字的阅读量(3)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4)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三、课程设置1、四年级每周设置两节连排的阅读课2、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为各班的拓展活动,穿插海量阅读3、各班创造性的利用日常语文课进行阅读教学四、教学要求1、教师要对中学段阅读量和阅读篇目有总体把握和具体计划,计划内容要包含每周阅读的具体安排2、了解学生当前阅读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3、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如读书吧藏书、图书室藏书、家庭藏书等),运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五、评价1、评价目标:(1)有浓厚的阅读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内外阅读。

(2)达到规定的阅读量。

(3)读书摘记或摘抄积累笔记内容丰富,条理清晰2、评价的形式:(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2)建立阅读考级考核机制,教师每周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在阅读同时,随时做好摘抄积累,每周完成的学生可得1星,每周评出读书明星若干,累计星级评价,在月底评出月度读书能手,将读书能手累计,在期末评出读书大王若干,并进行表彰奖励。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阅读》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阅读课程类型:阅读拓展授课教师:各语文教师授课对象:我校各年级选课学生开设办法:选修课,老师挂牌上课,学生分班走读一、课程开发的背景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在“大语文”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课本不是教本,与此相对应的“大阅读”即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这是我校开发《阅读》校本课程的大背景。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周边农村,由于家庭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原因,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动机,这是我校开发《阅读》校本课程的“校本”因素。

同时,作为寄宿制小学,充足的可供统一协调的课外活动时间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课程目的通过开展本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决定了我校阅读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阅读课的组课形式也不同于语文课,各个环节都应该是开放的。

在组课形式上,本校本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加大阅读量实现课程目的。

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学生阅读以及其他环节的组织上一定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愿望。

同时,阅读校本课程也不能是一般意义上泛泛的课外阅读。

为保证学生阅读课的有效性,从组课形式上,即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还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教师应根据语文课标确定不同教学时段的文化主题或类型,通过共同欣赏一些精选的文章有目的地实现课程目的。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校的阅读课以每大周5节课为一个周期。

每大周分别安排3节自读课,1节精品赏析课和1节反思总结课。

(完整版)名著阅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名著阅读课程纲要

初中经典名著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课程意义名著经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优秀名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教师只有重视名著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处处关注着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才能使学生热爱名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自出世以来,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乃至在世界都享有盛誉,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学问。

《三国演义》是儒家文化与江湖文化碰撞后的融汇。

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的抗鼎之作,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宣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从而使其成为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形象的“资治通鉴”。

《水浒传》则是一曲“乱世忠义”的悲歌。

《西游记》这部寓庄于谐、借神魔以写人间百态的文学巨著,其核心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这类人才问题。

《红楼梦》则写的是大幸者不幸、大善者不善的故事。

而其主线是宝黛爱情,还是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抑或是宝玉的叛逆道路,都值得探讨学习.但是,随着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无法讳言:重理轻文、重洋轻中、重今轻古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指出,当今青少年大有姓“西”而不姓“中”之趋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看到三四千个汉字、一二百首流行歌曲、一二十个明星偶像和几本武侠言情魔幻小说,便是中学生们“精神宝库”之全部时,我们不能不大声疾呼:吃着肯德鸡、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中国新生代,还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吗?所以,基于为扭转民族文化自虐倾向尽一点点绵薄之力的考虑,本课程试图引导中学生逐渐能从地摊文学、快餐文化和时尚文化中抽身出来,走近传统的文化经典,得到经典文化思想的熏陶与濡染,为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起到切实的引路与提升作用。

《阅读》课程课程纲要

《阅读》课程课程纲要

高村二小《阅读》课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阅读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教师:各语文教师授课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一、课程开发背景: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系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步伐,我校结合教体局及我校实际,在多年开展的《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基础上,开发《阅读》校本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一)总体目标1、领略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师生和家长多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视野。

2、引导师生及家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阅读、表达、作文、交流能力,提高老师教研和科研水平,提高家长家教能力。

4、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全面素质。

(二)分类目标学生:1、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学会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扩大知识面。

4、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能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分享,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7、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习惯。

老师:1、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在阅读中搜集信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3、提高自己的欣赏聘问和审美情趣,陶冶自己的情操。

4、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家长:1、通过学校推荐阅读、亲子共读等形式加深学校、家庭的沟通和理解。

2、融洽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3、提高家长素质,推广育人经验。

4、倡导全民阅读理念,提高国民整体水平。

三、科目设置新书推介课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课成果展示课家庭阅读课亲子共读课四、课程内容1、尽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加强图书管理2、各班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3、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讲授阅读方法4、学生在读书时要求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5、读书笔记展示评比6、开展读书比赛活动7、继续推进书香校园活动8、学校向家长推荐阅读文章9、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五、课程实施原则每周二、三、四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到阅览室读书时间,各语文教师可自行安排其余时间为分散阅读时间,并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书本阅读和网络阅读相结合原则,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原则。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教学内容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教学内容

《阅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阅读课程类型:阅读拓展授课教师:各语文教师授课对象:我校各年级段学生开设办法:选修课,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组织教学一、课程开发的背景1、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在“大语文”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课本不是教本,与此相对应的“大阅读”即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这是我校开发《阅读》校本课程的大背景。

2、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周边农村,由于家庭的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原因,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动机,这是我校开发《阅读》校本课程的“校本”因素。

同时,做为寄宿制小学,充足的可供统一协调的课外活动时间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课程目的通过开展本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本课程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课程目的决定我校阅读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阅读课的组课形式也不同与语文课,各个环节都应是开放的。

在书源上,通过制定《童心艺术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鼓励学生利用自已的零花钱多买一些有益的书做为学生阅读所需要书的重要来源。

在组课形式上,本校本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加大阅读量实现课程目的,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学生阅读以及其它环节的组织上一定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愿望,同时,阅读校本课程也不能是一般意义上泛泛的课外阅读。

为保证学生阅读课的有效性,从组课形式上,即要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还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语文课标确定不同教学时段的文化主题或类型,通过共同欣赏一些精选的文章有目的的实现课程目的。

唐诗宋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_2

唐诗宋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_2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沙井镇先锋教学学校《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大纲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1、践行课程改革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整本书读”的建议,还对阅读提出了量化要求,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包括小学145万字,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160首优秀的诗词和散文。

可见,阅读经典对基础教育和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优质学习。

通过开发“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可以突出教材的民族化,更新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和完善课程结构。

拓宽阅读教学方式,搭建课内课外沟通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背景,实现学生优质学习。

3.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的体现。

我校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使“阳光、书香”成为我们校园文化的主题。

读经会促进“阳光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拓展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和实践多样化、新颖的教学方法,教授基础课程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古典阅读集积累、背诵、写作于一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有积极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格。

也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智力和审美。

二、课程介绍: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2.课程类型:语言和写作3.发展背景:(1)古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古代文化的常识严重不足。

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中国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诵读经典,滋养人生”国学类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部分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奠基孩子美好人生”,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内容博大精深,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通过诵读、欣赏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我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和图书资源,开设了“诵读经典,滋养人生”国学类校本课程,利用每周一、二、三下午4:10分——4:30分诵读、欣赏国学经典。

第二部分各年段诵读内容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杨学梅胡雯雯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一、基本项目1. 课程标题:中华经典诵读2. 主讲教师:杨学梅胡雯雯3.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4.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5. 授课时间:每周一节6.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必修课。

2.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诵读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我校特色。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营造读书的良好环境,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设普及、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3.课程目标1) 借助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画面和动听的诵读录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感悟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升人文素养。

5)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程具体内容《中华经典诵读》教材是由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搜集整理而成的,主要包括美文、古诗词等内容。

教材编写的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体现时代特征。

开拓老师、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精美诗歌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经典及美文的长期学习的兴趣。

现代诗部分:目录1 《你的名字》纪弦2 《当你年老时》叶芝3 《兰花草》胡适4 《忆什刹海》张秀亚5 《乡愁》余光中6 《乡愁四韵》余光中7 《雨巷》戴望舒8 《系一根心弦》泰戈尔9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度]泰戈尔10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1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12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拜伦13 《沪杭车中》徐志摩14 《对镜》哈代15 《这句话》叶志祥16 《像这样细细地听》茨维塔耶娃17 《你相信爱情吗?》佚名18 《我已不再归去》西梅内斯19 《夜风》慕清20 《百年孤寂》林夕21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22 《月下》费特[俄]23 《寒武纪》林夕24 《那不是我的天堂》忆明珠25 《再别康桥》徐志摩26 《当你》罗洛27 《亚玛儿菲夜曲》蒂丝黛尔28 《两天》许由29 《秋天》顾城30 《远方》安德鲁·怀斯31 《独吟秋潭》何阳32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汪国真33 《昨夜有雾》尹玲34 《一个人》一禾诗社35 《流星》余婷娜36 《菊》唐突37 《热爱生命》汪国真38 《爱在身边》歌德39 《门前》顾城40 《在我心灵深处》岛崎藤村41 《我就要沉默了》普希金42 《我曾经爱过你》普希金古代诗歌部分:目录一、爱国篇1.《满江红》2.《示儿》3.《过零丁洋》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劝学篇7.《劝学》(孟郊)8.《劝学》(荀子)三、励志篇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少年中国说》11.《岳阳楼记》12.《诫子书》13.《前出师表》14.《兰亭集序》15.《爱莲说》16.《师说》四、感恩篇17.《游子吟》18.《墨萱图》19.《纸船——寄母亲》20.《再别康桥》21.《我爱这土地》五、红色经典22.《贺新郎》23.《忆秦娥娄山关》24.《长征》25.《沁园春·雪》26.《西江月·井冈山》27.《七律·长征》28.《卜算子·咏梅》29.《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课程实施建议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课时安排:每周一节场地:八年级四班教室。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

吕艺镇中学校本课程《经典阅读》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经典阅读》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一、课程开发背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因此阅读活动能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一生特别需要文学的滋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跟伟人对话,可以增长见识,感悟人生。

我们的校本课程更加突出文学性,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头脑,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读本与人生的关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第一篇: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让梦想插上翅膀》——校本课程《阅读》课程纲要设计人:唐景磊张月颖陈宇丽李丽冯艳丽课程名称:让梦想插上翅膀课程类型:阅读授课教师:六年级语文教师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一、课程设计的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校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

结合以上实际,我校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辅相承,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习惯决定命运,读书成就人生”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具体目标如下: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喜欢阅读,品味经典。

4、积极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读书的乐趣。

5、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第一篇:经典阅读课程纲要吕艺镇中学校本课程《经典阅读》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经典阅读》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一、课程开发背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因此阅读活动能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一生特别需要文学的滋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跟伟人对话,可以增长见识,感悟人生。

我们的校本课程更加突出文学性,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头脑,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读本与人生的关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情感与价值观: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课程内容:名著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为孩子们进行导读,各年级学生阅读应各有所侧重。

七年级: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八年级:以中国现当代名著为主九年级:以外国名著为主为主(二)走进深耕阅读中心,引领学生广泛阅读,选文应广泛而经典1、内容有情趣。

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童真童趣。

2、语言上有意味。

文字应有张力,有质感,题材、风格应丰富多样。

3、和课内教材相比,阅读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全面的阅读指导《经典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读本,我们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在主题单元和名著导读中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选文后面设置了简短的阅读提示,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单元后面的阅读感悟则侧重于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前若、情调和防呢各个特色等进行欣赏,或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多元思考,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想象等。

五、实施建议:1、课程要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阅读是一种负担。

在检查阅读情况的时候,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阅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阅读。

6、在开展《阅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边教学边研究,努力探索《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

7、在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应力争带动家长、社会人士都来读书,体验读书的乐趣。

六、评价建议:阅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

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

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一)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全程式”的课堂评价方式,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旨在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三)组织师生开展展示活动,采取竞赛、征文、汇报,平台作品展等方式,进行师生参观评价等。

(四)进行“《阅读》课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课展示研讨活动。

2011年9月第二篇:课程纲要《课程纲要》编写理念七年级语文组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

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

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

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

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

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第三篇:课程纲要《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设计教师:梁婷◆适用年级:七年级◆课时:30课时左右【课程总目标】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1、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2、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3、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4、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

具体如下: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第1课时内容标准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2课时内容标准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华夏之祖第3课时内容标准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第4、5课时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6课时内容标准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7课时内容标准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