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试 小说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第四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鉴赏小说形象+Word版含解析 - 副本.doc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第四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鉴赏小说形象+Word版含解析 - 副本.doc](https://img.taocdn.com/s3/m/c121d211336c1eb91a375da0.png)
鉴赏小说形象(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姐弟林斤澜这天过了“日昼”。
本地土话把中午叫作“日昼”,这真是古语了,古得说不清朝代,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还流传这个“昼”字。
过午,酒家总要清静一个时辰。
这时,“鱼非鱼”吊脚楼东头角落里,坐着一个青年,背靠板壁,两条腿在桌子下边伸直叉开。
两眼圆轮轮盯着顶棚。
桌面上一碗鱼丸面连汤也喝干了,一双筷子仰八叉——不是放,是扔在桌面上。
街上闪进来一个女人家,三十来岁,笔挺的混纺衣服卷着袖子,看来是从家务里闪出身子。
她直奔那青年的桌子,在下横头坐下,尽量坐到板凳头上,好靠近青年。
青年比她小四五岁,装作没有看见来人,盯着顶棚的圆轮轮眼睛都没有斜下来一下。
像这样圆睁眼睛,定定地盯着什么,本地人形容起来只用一个字“光”。
女人家匀匀呼吸,说道:“不要什么事情都放在脸上,为什么一点点事情都要摆出来给人家看呢!弟弟,跟你说话呢。
”弟弟好像没有听见。
姐姐好像没有时间等待,“干呲”道:“这一家十二口人,上下四代,我这个当长孙媳妇的,就是眼观四方,耳听六面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你是我的亲兄弟,你得体谅我。
”弟弟哼了一声,姐姐赶快把话咽住,听着,弟弟又什么也不说了。
姐姐看看扔在桌面上的碗筷,说:“都是自己人,一天三顿,家常便饭,你又不是客,何必顿顿要人家叫呢。
”弟弟把眼睛从顶棚上落下来,“光”了姐姐一眼,说:“我天天要人家叫吗?我顿顿要人家叫吗?我当然不是客,我是工人……”“合作嘛,弟弟。
”“是合作社?是联营公司?不是吧,我就是个体纽扣厂家庭车间的雇工。
”姐姐说不清这成串嘀里嘟噜,也不想深究,说:“我是说吃饭,我是个饭头,只管吃饭,以后不用人家叫你好不好?”“我没有要人家叫,工人还要人家叫?不过今天的情形不一样。
”“有什么情形不一样?”“我是白吃饭的吗?我是睡懒觉的吗?我论过钟点?几点上班几点休息?”姐姐听到这些,又是无穷无尽,就拉回到吃饭上来:“什么情形可以不叫呢?”“起先也说是合作合作,自己人,一家人,好说好说,我还往里贴钱,我没有贴钱吗?我贴钱没有?”姐姐想想还只有说说吃饭吧:“什么情形可以……”弟弟把身子一抬,坐直了,冲口而出:“在没有活做饭又不够的时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十四单元+名篇名句默写+A卷+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十四单元+名篇名句默写+A卷+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7854dff2da38376baf1fae77.png)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语文卷(A )第十四单元 名篇名句默写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老子在《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 , 。
”(2)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中“ , ”写出宴会盛况;而李白面对奢华盛宴却“ ”,拔剑四顾,心绪茫然。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表达英雄业绩会随时光流逝的一句是“ _ ”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对潭中鱼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静态时,呆呆地静止不动;动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不被君主接纳遭受指责后,他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服饰为喻来表达自己保持高洁的心志。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无惧奸邪的气概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的哲理。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文档:第一部分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40583359eef8c75fbfb356.png)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眼观六路,规避陷阱全国卷词语考查重点固定、突出:常见成语的辨析和使用。
成语题是必考题目,但从历年高考看,命题人有意变换考查的是形式,但不变的是考点。
但2016年增添了对虚词(重点为关联词语)的考查,这一点需要关注。
因此在本专题也进行了虚词的复习与训练。
一、正确使用成语1.(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重整旗鼓:比喻失败或受挫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和语境中“继续以……状态”“再创佳绩”矛盾。
②意味深长: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符合语境。
③层出不穷:不断出现,没有穷尽。
符合语境。
④守正不阿:形容人公正不徇私情。
语境说的是赵老师执着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强调的是坚守,而“守正不阿”强调的是为人处事公正。
⑤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
不符合很多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语境。
⑥万无一失: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
符合语境。
答案 B2.(2017·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小说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小说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90733eb3a0116c175f0e48e2.png)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三 分析概括形象+Word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三 分析概括形象+Word含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620b9ab6bec0975f465e2a5.png)
对点精练三分析概括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槐树下的战争老舍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拼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像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做,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的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dc63a15ef7ba0d4a733b98.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练习)第1部分 21 长亭送别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练习)第1部分 21 长亭送别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bb78221fad6195f312ba67a.png)
21 长亭送别一、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1.生难字筵.席(yán) 玉骢.(cōnɡ) 迍.迍(zhūn) 金钏.(chuàn) 笑靥.(yè) 揾泪(wèn) 蹙.眉(cù) 谂.知(shěn) 玉醅.(pēi) 谨赓.一绝(ɡēnɡ) 绣衾.(qīn) 青鸾.(luán) 鹧鸪..(zhè ɡū) 经忏.(chàn) 白泠.泠(lín ɡ) 2.多音字⎩⎪⎨⎪⎧ 挣.扎(zhēn ɡ)挣.揣(zhèn ɡ) ⎩⎪⎨⎪⎧ 挣揣.(chuài )怀揣.(chuāi )揣.测(chuǎi ) ⎩⎨⎧ 吞咽.(yàn )呜咽.(yè)咽.喉(yān )⎩⎨⎧ 曲.牌(qǔ)曲折(qū) ⎩⎨⎧ 闷.杀人(mèn )闷.热(mēn ) ⎩⎨⎧ 狼藉.(jí) 慰藉.(jiè) ⎩⎨⎧ 煞.费苦心(shà)煞.风景(shā) ⎩⎨⎧ 吁.气(xū)呼吁.(yù) ⎩⎨⎧荫.庇(yìn )荫.蔽(yīn ) 二、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云霄. 揾.拭 凄.凄惶.惶 厮.守 嘶.鸣 斜晖.淡烟暮霭.三、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安排 安置 安顿1.杯盘狼藉: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劳燕分飞:劳,伯劳。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和利益。
5.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艺伎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魄文人。
【卓越学案】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3部分专题14一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 Word版含解析
![【卓越学案】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3部分专题14一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341e0aa5e9856a5612603d.png)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分值:44分;时间:40分钟)[对点突破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分)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马荣真彭广舟“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
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
”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
宪,是法中最高的。
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
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
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
当时的交通大学一度在法租界的复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
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
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
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c18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0.png)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十二第一讲考点四 品析艺术技巧 Word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十二第一讲考点四 品析艺术技巧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cca4fd33d4b14e85246876.png)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
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
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
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环境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环境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a1c0e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b.png)
小说“环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遍野荆花厉周吉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
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
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
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 000多亩山场。
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
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
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棵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棵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
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
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 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
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
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
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3附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3附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836b03941ea76e59fa0470.png)
第一章专题二考点三附容易成分赘余的短语例句分析1.里约奥运健儿凯旋归来。
“凯旋”即“胜利归来”,与“归来”语义重复。
2.这一成绩已经达到了我的原始初衷。
“初衷”即原本的心意,最初的想法,与“原始”语义重复。
3.这种黑暗统治,人民生灵涂炭“生灵”即人民,与“人民”语义重复。
4.村干部与群众的年收入相差悬殊。
“悬殊”指差距很大,与“相差”语义重复。
5.辛大爷给贾警官赠送了写有“及时雨”的锦“赠送”即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与前文旗。
“给”语义重复。
6.本书的阅读对象,是面向广大高三学生。
“对象”与“面向”间接语义重复。
7.以为体制改革会影响稳定的想法实在是多“多虑”的“虑”与“想”语义重复。
虑了。
8.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夙”指旧有的,素有的,与“多年”语义重复。
9.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目的”与“为了”语义重复。
10.父亲逝世离现在整整九年了。
“离现在”成分赘余。
11.把他的犯罪事实公诸于众。
“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与“于”语义重复。
12.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否则,贸然行事”成分赘余。
事与愿违。
13.班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
“报刊”中的“刊”就是“杂志”,“刊”与“杂志”语义重复。
14.不文明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乱扔。
“用过的”成分赘余。
15.她别的都好,就是过于溺爱孩子。
“溺爱”本身就包含了“过分”的意思。
16.他的烦恼终于涣然冰释了。
“终于”成分赘余。
17.按事件的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经“的经过”成分赘余。
过叫倒叙。
18.大约两千人左右观看了演出。
“大约”或“左右”赘余。
19.他们热情地观看这场充满高水平的足球比“充满”成分赘余。
赛。
20.我们要养成优良的好习惯,抵制不良的坏“优良的”与“好”语义重复,“不良的”与“坏”语风气。
义重复。
21.审题训练仍是我们本阶段复习当中的重要“当中”与“阶段”语义重复。
任务之一。
22.教师需要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2文学类文本 小说阅读专项提升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2文学类文本 小说阅读专项提升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81b9cc2a5f0e7cd1842536e0.png)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板块 3.12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一、2015·河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回家刘卫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
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
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爹说得挺犹豫。
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
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
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
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
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
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很幸福地看海子唏哩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
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
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
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4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04中国小说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a803f149649b6648d7474b.png)
中国小说阅读(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栗子·立子许福元这是一个傍晚。
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
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
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
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
“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
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
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
”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大叔,您手就是秤。
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
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
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
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
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
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
”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
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
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
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
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
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
”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
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
”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
主要经营干鲜果品。
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
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
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
养不教,爷之过。
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岁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
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
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
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
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
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
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
站立的立,儿子的子。
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
我掏他去,孽障!”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
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
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
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
2.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小区鸡鸣李忠元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
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只是一会儿的事儿。
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是来自楼外。
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他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鸡!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他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鸡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着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
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的一嗓子,张三吓了一大跳。
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
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
农村人?我哪里还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
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个说理的地方去!张三气呼呼的,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人,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
看到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走出了屋子,但他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就不嫌吵闹吗?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爱理睬他。
回家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木了!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这件事,心里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
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他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送食吃。
这一发现令张三大为吃惊,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的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在,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了刘金。
刘金一拍桌子,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张三听刘金竟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
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大家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本来,张三是奔着干仗来的。
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三立时懵了。
他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把张三吓了一跳,以为他要动手。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支衔在嘴里,“啪”的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
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情由你全权负责!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根本无暇顾及这里,这个小区的管理一团糟。
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子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鸣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把张三和邻居做了对比,以邻居的麻木不仁、怕事躲事衬托了张三的与众不同,暗寓了张三被刘金看中而得到工作的必然性。
B.“你干啥?想杀生”的话,与“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的描写,表现了刘金父亲对张三想拿石头砸鸡的不满以及他的财大气粗。
C.“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的问话,说明刘金对张三做了认真的调查,他早就发现张三是个人才,所以借此机会要重用他。
D.张三撺掇邻居们和自己一起去告公鸡扰民,但邻居们都不愿意去,是因为他们知道养那两只公鸡的人是开发商刘金的父亲。
E.“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叫嚷啊”是刘金的故意一问,旨在对张三做进一步考查,从其反应看他是否合乎自己的用人标准。
2.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区的鸡鸣,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3.张三有哪些突出的个性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回答。
答:4.如果把文章最后一段删掉,你认为合不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丑兵莫言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