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合集下载

新版中医单病种—支气管哮喘

新版中医单病种—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定义】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其定义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喘息、气短、胸闷与咳嗽,伴随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典型的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大多数有季节性,日轻夜重(下半夜和凌晨易发),常常与吸入外源性变应原有关;急性发作时,两肺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以自行缓解或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缓解期患者无任何哮喘症状。

非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可表现为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哮喘的诊断,也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有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气道反应性和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确诊哮喘。

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评估与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

呼出气成分如NO浓度也可作为哮喘时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

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呼出气NO浓度检查有助于选择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可通过变应原皮试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哮喘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确定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三、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1和2中所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性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以上,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的人群。

为了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南,以下是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来确定。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气喘、胸闷和呼吸困难。

肺功能测试中的峰流速率和肺活量的变化也可以帮助确认诊断。

分级和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分级来确定。

轻度支气管哮喘对于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进行需要时的缓解治疗。

如果症状不得到控制,可以考虑加入低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中度支气管哮喘对于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与ICS的固定联合治疗。

如果症状仍无法控制,可以考虑增加ICS的剂量或添加其他控制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

重度和严重支气管哮喘对于重度和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高剂量ICS与LABA的固定联合治疗。

如果症状仍无法得到控制,可以考虑加入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儿童支气管哮喘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方案应根据其年龄和病情确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ICS、SABA和LTRA。

儿童患者的治疗还应考虑到其生长发育和药物的副作用。

教育和自我管理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其家属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哮喘的病情、治疗和自我管理。

他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并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和预防措施。

总结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提供了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的治疗建议。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和发作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简介本文档是关于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的全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症状、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综合评估。

确诊时需排除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分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支气管哮喘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等不同分类。

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管理与治疗策略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教育,学习正确使用吸入器等药物设备,掌握自我管理技巧,并建立个人的哮喘控制计划。

药物治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包括控制性治疗和缓解性治疗。

控制性治疗主要包括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长期控制病情。

缓解性治疗主要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快速缓解。

过敏原控制对于过敏原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接触过敏原,如使用过滤器、定期清洁环境、避免宠物等。

避免诱因避免与哮喘发作相关的诱因,如烟雾、粉尘、花粉、冷空气等。

心理支持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随访与评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病情控制和预防急性发作。

总结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的管理与治疗全指南,包括诊断、分类、管理与治疗策略、过敏原控制、避免诱因、心理支持和随访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指南,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哮喘临床指南2023解读(3篇)

第1篇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2023版哮喘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哮喘的定义和病因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易感性。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二、哮喘的诊断1.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病史: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吸烟史等。

(3)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等指标,是哮喘诊断的金标准。

2)过敏原检测: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2. 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夜间或清晨发作较为常见。

(2)肺功能检查: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80%。

(3)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哮喘的治疗1. 哮喘的治疗原则(1)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2)控制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3)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哮喘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4)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5)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多索茶碱等,可扩张气道,缓解喘息、气促等症状。

(2)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气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有时咳嗽是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

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或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

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操作】施艾灸温和灸法。

重点灸治大椎、风门、肺俞、厥阴俞、天突、膻中,每次15分钟。

痰多者,加灸脾俞、丰隆,体弱者,加灸肾俞、足三里。

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内传为佳。

隔3天叩打1次,3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天;休息期间,嘱患者家属继续灸治上穴,每早、晚各1次。

2.耳穴贴压【主穴】肺、肾上腺、支气管、平喘为1组;以脾、内分泌、神门、止喘为1组;以肾、皮质下、脑干、交感为1组。

【操作】每次取1组穴位,3组穴位交替使用。

取大粒白芥子,用75%乙醇浸泡10min后贴压双侧耳穴,胶布固定。

嘱患者每日3次自行按压所贴耳穴,每日10min。

每周贴1次,每次5天,休息2天再行下次贴压,6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6个疗程。

3.推拿疗法【操作】点揉法:取天突、肺俞、大杼等穴,手握空拳,伸直并紧靠示指中节用拇指端点按揉。

时间约5min;此法具有止咳平喘之效。

按摩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其患侧,用拇指偏峰着力吸定于胸部正中线,从任脉及肋间隙循序做上下、左右缓慢往返移动,其余4指则在胸廓部做相应的环形按摩(多用于男患者)。

也可取以患者背部膀胱经做推摩法,亦可涂少量冬青油,减少摩擦力,于大鱼际做按摩,力沉于章,使背部膀胱经透热为度,时间约10min。

此法有湿肺化痰,宽胸理气之效。

坐位顶胸法:患者坐位,双手交叉置于脑后顶部,身体前倾,术者站于其后,用一侧膝部顶其患者胸椎1~5,双手从患者腰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并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在做后伸同时术者膝部向前顶按,上下协调运动,对抗用力使胸椎扳动。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的病因复杂,主要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最新建议,以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式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部听诊,寻找哮鸣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一般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等)。

4.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气道炎症标志物检测等。

三、治疗与管理1. 药物治疗:(1)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M受体拮抗剂(LAMA)等。

(2)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M受体拮抗剂(SAMA)等。

2. 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宠物毛发等。

(3)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瑜伽、太极拳等,提高肺功能和身体耐力。

四、随访与评估1.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指标等,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3. 教育与培训:在随访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并发症与注意事项1. 并发症:哮喘患者可能出现气道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

2. 注意事项:(1)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简介本指南旨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最新的医疗保健建议和指导。

请注意,本指南不涉及法律问题,仅提供简单的策略和医疗保健建议。

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必要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

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定制。

- 初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首先接受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急救治疗。

- 对于轻度和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类固醇作为控制治疗。

-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考虑添加其他控制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教育和自我管理- 患者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教育和自我管理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识别和避免诱因、监测症状和使用峰流量计等。

- 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病情监测- 患者应定期监测峰流量值,以评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程度。

- 可以使用哮喘日记记录症状、吸入药物使用和峰流量值等信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急性加重管理- 患者应学会识别哮喘急性加重的症状,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紧急治疗。

- 紧急治疗包括使用急救吸入药物和根据病情考虑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患者应尽量避免与诱发哮喘的因素接触,如烟雾、尘埃、花粉等。

- 预防性使用吸入类固醇可减少哮喘急性加重的发生。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 如有其他并发症或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

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的一般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治疗效果。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1. 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人数约为2.3亿人。

我国哮喘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哮喘患者的死亡率,本指南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哮喘的关键。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排除其他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的疾病。

2.2 体格检查- 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 呼吸急促,肺部过度充气;- 合并感染时,可闻及湿啰音。

2.3 实验室检查- 肺功能检查: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过敏原检测:哮喘患者常伴有过敏体质,可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

3. 哮喘的分类和评估3.1 哮喘分类根据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肺功能损害程度,将哮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症四级。

3.2 哮喘评估-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日常症状和发作频率,评估哮喘的控制程度;- 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哮喘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 过敏原评估: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哮喘的治疗4.1 药物治疗哮喘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 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等;- 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等。

4.2 非药物治疗- 过敏原回避: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 哮喘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哮喘的认识,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和监测病情;- 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和运动康复,提高肺功能。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1. 引言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更新的方法,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一起进行有效的支气管哮喘管理。

请注意,本指南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应在考虑到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后,适当地应用。

2. 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测试。

如果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或呼吸困难,并且这些症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或者与特定的触发因素相关,那么应考虑支气管哮喘的可能。

3. 分级
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间歇性、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

评估包括症状频率、夜间症状,以及肺功能指标。

4. 治疗
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防止急性发作,并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应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来制定。

4.1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速效解痉药和长效控制药。

速效解痉药用于缓解急性症状,而长效控制药用于持续控制症状和防止急性发作。

4.2 控制触发因素
避免已知的触发因素对于控制哮喘非常重要。

这可能包括避免吸烟、减少接触过敏原,以及管理并发的鼻炎或胃食道反流病。

4.3 教育和自我管理
教育患者如何识别和处理症状,以及如何使用吸入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所有的哮喘患者都应该有一个急性发作的应急计划。

5. 监测
哮喘的管理需要定期的评估和监控。

这包括评估症状的控制情况,监测肺功能,评估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6. 总结
支气管哮喘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综合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哮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

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

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

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喘。

【诊断要点】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广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周。

2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

此为单纯型,如伴哮鸣者则为喘息型。

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

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 .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湿啰音以肺底部较多);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 .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啰音等情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证型施治。

1.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黏,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举例:止嗽散加减。

苦杏仁IOg,枯梗6g,前胡10g,金沸草10g,紫WlOg,甘草3g。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g,橘皮6g,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桔梗;加麻黄5g,佛耳草15g。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目标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管理支气管哮喘的策略,以减少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诊断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可变的气流阻塞,进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

3. 根据肺功能测试结果,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1. 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自我管理和触发因素的认知。

2.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推荐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控制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4. 对于轻度哮喘,推荐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急性治疗。

5. 对于中度和重度哮喘,推荐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

6. 根据需要,考虑添加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抗IgE抗体)来增强治疗效果。

7.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自我管理1.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其他治疗设备。

2. 教导患者如何监测自己的症状和峰流速。

3. 帮助患者制定个人化的哮喘行动计划,以应对急性发作和控制症状。

4. 强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1. 避免与哮喘触发因素接触,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物、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

2. 推荐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休息。

急性发作处理1. 教导患者如何应对急性发作,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2. 建议患者随时携带急救药物,并知道如何使用。

参考资料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update).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3年版).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决策。

气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气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气喘气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一般分为虚实两类。

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宜降,多由外感风寒火热或痰浊蕴肺所引起;虚喘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精气亏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而致。

主要包括西医学中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困难。

至于酸中毒或喉部、气管阻塞等原因所致的呼吸困难,一般不属本节介绍范围,但必须注意鉴别。

【诊断】1.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鼻翼煽动,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端坐呼吸)或半卧位,严重的可见发细。

2 .肺源性气喘多伴咳嗽或胸痛等症状,其中肺炎和胸膜炎起病多急,常伴恶寒发热;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常有反复发作史,多呈呼气性困难,喉间有哮吼声;气胸起病也多较急,可有外伤史或肺结核、肺气肿病史;肺气肿起病多缓慢,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史,气喘在活动后出现或加剧;肺及纵隔肿瘤起病也多缓慢,常见于中年以上病人。

胸部检查可有不同的阳性体征(参阅有关疾病节),如能作胸部X线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

3 .心源性气喘发生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以往多有心脏病史,气喘常出现在活动后,或夜间呈阵发性发作,可伴心悸、发细或浮肿,检查心脏有扩大或杂音,肺部有湿啰音,肝脏肿大并有压痛。

4 .如气喘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且伴手足发麻、抽搐或其他精神症状,而检查并无阳性体征的,多属瘴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治以祛邪利气,分寒、热、痰浊处理;虚证当予培补摄纳,辨其阴阳论治。

1.实喘病起骤急,呼吸深长,以呼出为舒,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治法:宣肺平喘。

方药举例:三拗汤加味。

炙麻黄5~10g,杏仁IOg,甘草3g,法半夏10g,炙射干5go加减:风寒犯肺,喘急胸闷,痰多稀白起沫,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者,加桂枝4g,细辛1.5g,生姜2片。

肺热内郁,气逆息涌,胸胀,痰多黏稠色黄,烦热,口渴,苔黄或腻,脉滑数者,加生石膏30g,炙桑皮10g,炒黄苓10g,海蛤粉(包煎)15g0痰浊壅肺,痰鸣气急,胸部满闷,痰多黏腻,咯吐不爽,舌苔白腻,脉滑者,加草苗子、炒苏子各10g,炒白芥子、厚朴各5g。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 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前言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3%,我国哮喘患者已超过1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编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药师、护士及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管理与防治的专业指导。

1. 哮喘的诊断与评估1.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可在呼气相听到哮鸣音。

2. 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3.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1.2 评估方法哮喘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控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

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进行评估。

2. 哮喘的治疗2.1 治疗原则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律、个体化。

2.2 治疗方案根据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治疗分为四个级别,具体如下:1. 轻度哮喘: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

2. 中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性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或长效茶碱制剂。

3. 重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4. 危重症哮喘:需住院治疗,给予静脉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3. 哮喘的预防与自我管理3.1 预防措施1. 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宠物毛发等。

2. 控制环境湿度: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

3. 增强体质:进行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3.2 自我管理1. 了解哮喘知识,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

2. 定期监测肺功能,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3. 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4. 总结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活质量。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
指南
概述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管理和防治指南,旨在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支气管哮喘。

诊断与评估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肺功能测试等综合评估。

2. 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时,应考虑症状频率、夜间症状、肺功能和急性发作等因素。

常规治疗
1. 急性发作时,应立即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缓解。

2. 持续治疗中,应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选择长效控制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3. 长效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教育与自我管理
1.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的基本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的教育。

2. 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并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和症状
监测。

3.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哮喘诱发因素,如烟雾、灰尘
或过敏原。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支持公共卫生政策,减少环境污染和烟草暴露。

2. 提倡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和增强体质,以改善免疫功能。

3.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支气管哮喘管理流程,提供全面的医
疗服务。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强
调了诊断、治疗、教育与自我管理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医护人员和患者可根据指南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管
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

最新发布: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

最新发布: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

最新发布: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
简介
本文档为最新发布的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旨在提供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和建议。

该手册整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

目标
本手册的目标是提供简单明了的治疗策略,避免法律纠纷和复杂的医疗问题。

我们将依托LGM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独立决策并遵循最佳实践原则。

内容
该手册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和病因:介绍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病因和影响因素。

2. 诊断和评估:详细介绍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

3. 治疗原则:提供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和减少慢性炎症等。

4. 药物治疗:介绍常用的支气管哮喘药物,包括吸入类固醇、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抗白三烯类药物等,以及其使用方法和副作
用注意事项。

5. 非药物治疗:探讨辅助治疗手段,如支气管扩张运动、呼吸
训练和避免诱发因素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6. 管理和预防:强调支气管哮喘的长期管理和预防措施,包括
定期随访、遵循个体化治疗计划和应对急性发作的方法。

7. 病情监测和评估:介绍支气管哮喘病情监测和评估的方法,
包括肺功能测试和病程评估等,以及应对不同病情的策略。

结论
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提供了最新的治疗策略和建议,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

我们将坚持独立决策和简单策略,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
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 .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
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 .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 .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 .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
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
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
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
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
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 .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举例:定喘汤加减。

水制麻黄5~6g,苦杏仁12g,生甘草3g,炒黄苓10g,桑白皮15g,竹沥半夏10g。

加减:痰鸣息涌,加射干、草茄子各10g。

咳嗽剧烈,痰吐稠黄,加鱼腥草30g,海蛤粉(包)12g。

发热较甚,加生石膏30g。

3 .虚证反复发作日久,年老体弱,平时常有轻度持续性喘息,心慌气短,活动后更甚,咳而痰多,畏风易汗,食少形瘦,倦怠无力,舌质淡,脉虚。

治法:补肺益肾,健脾化痰。

方药举例:党参、黄黄各15g,白术10g,熟地黄12g,五味子5g,胡桃肉10g,坎杰2条,制款冬、制紫苑各10g。

加减:阴虚明显,颔红,烦热,咳呛,痰黏量少,舌质干红,脉细数,酌去黄芭、款冬花、紫苑,加南沙参、麦冬、玉竹各12g。

发热,张口抬肩,喉中痰声如鼾,喘急气逆的,加紫石英15g,沉香2g。

如喘促剧烈,面唇发细,汗多欲脱,同时用人参粉3g,紫河车粉3g,戈制半夏粉3g,和匀,一日分3次吞服;面青肢冷者,改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2次。

如发时标实本虚错杂,应标本同治,根据寒热见证的不同,酌情配伍。

二、中成药
保金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哮喘热证。

小青龙颗粒(糖浆)冲剂每次1~2袋,每日2~3次;糖浆每次25~30m1,每日3次。

用于哮喘寒证。

金匮肾气丸(浓缩)每次8粒,每日2~3次。

为平时治本用。

固本咳喘片每次4~5片,每日3次。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为平时治本用。

三、简易方药
金瓜青金瓜(即北瓜)2000g,切片,麦芽糖IOOOg,用文火共熬成膏,每次1匙,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用于防止或减少反复发作。

干地龙粉,每次3g,每日2次,或装胶囊内开水吞服。

亦可用地龙注射液,第1次
用0.5m1,肌内注射,以后每次注射2m1,隔日1次。

用于热哮发作时。

蜒岫7~8条,白茯苓10g,共同捣烂,晒干研粉,再以麻黄6g煎汤,拌和药末为丸,晒干,每次服1∙5g,每日3次,连服7~10天。

用于热哮。

皂角白芥子粉(见支气管炎节)用于哮喘痰涌气喘。

五味子浸鸡蛋(见支气管炎节)用于防止或减少发作。

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

适用于虚喘,可作减少复发之用。

四、针灸疗法
体针实喘:定喘、天突、尺泽、丰隆。

虚喘:膏育(灸)、肾俞(灸)、气海(灸)、天突、足三里。

耳针平喘、肾上腺、交感、神门,每次酌取2~3穴。

五、其他疗法
白芥子贴敷法白芥子、细辛各21g,延胡索、甘遂各12g,麝香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

以上剂量分3次使用,在夏季三伏(初、中、末伏3次)中午11时左右贴敷肺俞、膏肓、大椎3穴,约2小时后去之。

可连续应用数年。

埋线疗法取穴:天突、肺俞(可透厥阴俞)、膻中、中府透云门,每次取2~3穴。

痰多加丰隆,咳血加孔最,发热加曲池,体虚畏寒加肾俞、足三里。

单穴效果不显著时,可用透穴。

割治疗法取膻中、天突、定喘、掌123s等部位。

每次割1个或2个穴位,各部位可轮流使用。

两次割治时间可间隔7~10天。

发泡疗法取肺俞(一侧或双侧)、膻中。

【预防】
1 .平时注意保暖,特别在天气转变时,尤须防止受凉感冒。

2 .禁忌吸烟,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气体和灰尘。

3 .注意饮食禁忌,如有某种食物过敏史者则应禁食。

一般如鱼、虾、蟹、海货及辛辣食物最好不吃。

4 .常服培补肺、脾、肾的中药(以上治虚证方药,可制成丸剂常服),有利于减少、减轻或控制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