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三皇洞研究简述及浅识
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讲解
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讲解
大足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
它的创造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直至明清时期才基本完成。
大足石刻以宝顶山为中心,分布在山脚下的崖壁、岩石上。
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艺术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石刻群之一。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大足石刻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题材,涵盖了佛像、佛塔、神像、石雕壁画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宝顶山石刻群中的宝顶山石刻。
它是中国最早的宝顶山石刻,也是宝顶山石刻群的代表作品之一。
宝顶山石刻由数十个石窟组成,石窟内有佛像、菩萨、罗汉等形象,壁画上绘制了佛教的故事和经文。
这些石窟呈现出了唐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其浑厚大气、雄浑刚健的造型而著称。
宝顶山石刻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近年来,大足石刻成为了重庆市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和研究者。
同时,为了保护和传承大足石刻,重庆市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工作。
总的来说,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的大钟寺经幢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
博物馆以其丰富的石刻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大钟寺经幢是博物馆内的一个重要展品,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对大钟寺经幢进行浅析,介绍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现今的保护与研究情况。
大钟寺经幢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中发现的一组石制建筑物,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如今被搬运至博物馆进行展示。
大钟寺经幢是唐代大慈恩寺的遗址,大慈恩寺是当时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大钟寺经幢是寺内的一组建筑,其规模庞大,雕刻精美,是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一。
大钟寺经幢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雕刻工艺和艺术风格上。
大钟寺经幢包括经幢本身和经幢座两部分,经幢本身是一个直立的石柱,上面雕刻着佛教经文和精美的图案,经幢座则是支撑经幢本身的石座,同样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在这些图案中,不仅有佛教神话故事的描绘,还有印度故事和中国故事的结合,展现了唐代中国与印度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这些雕刻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线条,瑰丽的色彩,都展现了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高超工艺和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其艺术价值,大钟寺经幢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唐代大慈恩寺的一部分,大钟寺经幢见证了唐代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反映了唐代中国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
大钟寺经幢也是唐代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唐代中国的石刻艺术和宗教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当代,大钟寺经幢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加大了对大钟寺经幢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维护了其完整性和原貌。
也对大钟寺经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其雕刻内容的解读和对其历史背景的探究,加深了人们对大钟寺经幢的认识。
大钟寺经幢也通过展览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历史价值,引发了人们对唐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兴趣。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作者:李凇来源:《雕塑》2010年第01期宋代的道教美术遗存主要集中在南方的重庆、四川和北方的山西,北方为泥塑,南方为石刻。
重庆大足和四川的安岳是相邻的两个县,都有唐、五代、宋代的道教和佛教造像,安岳略早一些,除了上文介绍的玄妙观外,圆觉洞有五代佛道混合造像窟(图1),三壁造像,天尊居中,老君居左,佛像居右。
大足是后来居上,北宋后期开始,至南宋时规模更大。
两地的道教雕刻主要遗存如下:安岳老君岩(狮子岩)、安岳三仙洞、大足石篆山、大足妙高山、大足南山、大足石门山、大足舒成岩、大足峰山寺,此外,大足还有桂花庙、石佛寺、佛安桥、石壁寺等地。
这些遗存各有特色,以下择要分别论述。
一、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三教合流摩崖造像:大足石篆山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西南方向22.5km处的石桌乡佛惠村,以佛、道、懦并列开大龛而成中国石窟造像中十分特殊的一例。
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从入口处开始,主要造像依次为:地藏及十王龛、老君及二大法师与十二真人龛、三佛及弟子龛、文宣王(孔子)及十弟子龛。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完善的整体设计,三教的规模和形式都相同。
从位置看,最先开凿的是三佛龛(1082年),然后是其左邻的道教老君龛(1083年),右邻为孔子龛(1088年)。
这个先后开凿顺序或许体现出三教的社会顺序:佛、道、儒。
该处绝大多数造像都是佛教,也体现出其优先地位。
编号8的老君龛位于石岩中段,宽343cm、高170cm、深192cm。
龛中央是老君坐像(图2),老君头戴芙蓉冠,蓄V字形大胡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扇,坐于束腰方座上。
座腰部有壶门,内刻一兽。
头左刻有“太上老君”四字,其左右各有7尊立像,各有榜题,可辨识的有:“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太极真人、太乙真人、定法真人、普德真人”。
紧靠老君的是两位大法师,其余的十二位是真人,服饰与动作都相同,均双手持笏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头戴芙蓉冠,多数没有胡须,身着长袍。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三:大足石刻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三:大足石刻央视国际2003年08月01日13:25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几位在重庆躲避战乱的中国历史学家在四川境内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
一天,他们到了一个被称为大佛湾的地方。
当他们走进一个石窟,拧亮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
这就是大足石刻。
一个叫韦君靖的人是大足石刻的始作俑者。
韦君靖原是一名地方小官,趁唐朝末期社会动乱之机,占据了大足。
韦君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担心自己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
于是他招募了一批跟随唐熙宗李儇流亡四川的画师工匠,于公元892年5月的一天,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开始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继云冈、龙门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韦君靖在大足大规模的造像活动,后来被不同信仰的人效仿,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活动此起彼伏。
在大足石刻群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山,石刻造像以佛教人物为主,而在南山,则是道教的石刻造像。
各教的造像有的独据一山,有的又共居一窟。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化发展过程。
孔子创始的中国儒家学说,至今被中国人视为正统文化。
道家学说由老子所创,讲究“清静无为,大道无痕”。
而佛教则讲究“吃得今生苦,修得来世福”。
三教的哲学体系和思想观念各不相同。
公元325年,东晋大臣瘐冰上书皇帝,对僧徒见了皇帝不行跪拜大礼提出批评。
从那时开始,儒家思想就逐渐渗入佛教教义。
公元3世纪,一个叫帛远的和尚和一个叫王浮的道士经常在一起争论佛教和道教的优劣短长。
王浮为了证明道教的正统地位,冥思苦想了几日便编出了《老子化胡经》,讲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去了印度,派他的弟子投胎变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佛教徒也编印了《清静行法经》,加以回击。
佛教在反击道教同时也把儒家当成自己的攻击对象。
佛教与儒道两教的矛盾一步步激化,最终演变为暴力冲突。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皇帝,崇信道教,在全国诛杀佛教徒,焚烧佛教经典,捣毁寺院。
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唐冬生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的旅游精品之一。
它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然而许多小学生对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和绝世风采知之甚少。
于是,我们开展了以“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唐冬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9
【相关文献】
1.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 [J], 唐冬生;
2.试论大足石刻大佛湾中曲水与造像组合的关系 [J], 谢慧
3.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毗卢佛头像源说
——兼析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 [J], 何江
4.浅析地形地质特征对大足石刻大佛湾造像开凿的利弊 [J], 刘小雨;童邦华
5.大足北山佛湾石刻转轮经藏窟之管见 [J], 胡良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足石刻与佛教艺术
大足宝顶石窟与佛教艺术吴08从史艮论学号349简介:大足石刻中的宝顶石窟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所具有的艺术文化价值来说都是大足石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宝顶石窟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
开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
宝顶石窟以大、小佛湾为中心,周围的五里之内还有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高观音、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十三处造像,其中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而其主体式大佛湾。
大佛湾为一马蹄形山谷,谷口朝西,形似小盆。
岩面长约500米,高约15至30米。
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陡峭如削的悬崖上。
计造像有三十一龛窟,碑刻七通,题记十七则,舍利宝塔二座。
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
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山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
寺侧南岩为万岁楼,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我们从宝顶石刻的造像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总体布局推算,可以将宝顶石窟看做是一座完备而有特色的佛家密宗道场。
估计小佛湾是密宗信徒专用的的内道场,大佛湾是善男信女瓖灾祈福,显密双修的俗讲道场,即外道场。
道场内外为前后结界像和四方结界像,由此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曼茶罗。
宝顶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具备晚期石窟艺术的诸多特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大足的宝顶石刻与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石刻艺术;六道轮回,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应该说在大足的宝顶石刻中比较著名的了。
不仅因其雕刻的规模较大,而且其所蕴藏的佛教艺术价值也是巨大的。
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
大足石刻百年研究综述
大足石刻百年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来源:不详作者:陈灼25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内容提要: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足石刻之研究,上溯清乾嘉时期之张澍,至1945年县人陈习删与大足石刻考察团将大足石刻研究推入科考领域;以后至1984年,大足石刻研究向多学科扩展;1985年后,大足石刻研究、宣传开拓领域向纵深发展,获得丰硕成果。
本文对大足石刻百年研究梳理了一个线条,对主要成果进行了排叙综述。
作者,陈灼,1950年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绪言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的重庆大足县境内,计有七十五处摩岩造像五万余躯。
大足石刻造像始于建县(公元758年)前的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唐、五代,至两宋达到极盛,明清两代仅有少许造像,现有75处石刻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北山摩岩造像(含南山、石篆山)、宝顶山摩岩造像(含石门山)二区五处最为集中,规模最大,且多为唐宋石刻,是中国石窟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大型雕塑群;以其技艺之精美,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多样,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发展水平,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1日,又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具备宗教造像三种类型,一为佛教类型,二为道教类型,三为儒释道三教类型。
晚清以前,大足石刻基本不见有研究。
千余年来,仅知见有大足石刻首录入宋《图经》,但其书今已不存。
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记有大足的《韦君靖碑》、《吴季子墓碑》、《高祖大风歌碑》、《古文孝经碑》、《画维摩诘碑》,并记载了:宝峰山(按即今宝顶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
其后明万历年间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记有大足石刻,但多录自《舆地纪胜》和旧《志》。
一、1818年――1955年大足石刻之研究,可说自张澍开始。
张澍号介侯,中国甘肃武威人,清乾嘉时代有名的学者,著有《养素堂文集》和《蜀典》,主编了《大足嘉庆志》。
马陵山三仙洞的介绍
马陵山三仙洞的介绍说起马陵山,那可是咱们这地界儿的一块宝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尤其是那三仙洞,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仙境落入凡间,让人去了就不想回来。
你走进马陵山,就像踏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里。
山路蜿蜒,两旁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好像在给你唱欢迎曲。
随着脚步的深入,你会感觉空气越来越清新,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
这时候,你抬头一看,嘿,那不就是三仙洞嘛!它就像是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位隐士,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探访。
三仙洞,顾名思义,就是三位神仙住过的地方。
这可不是我瞎掰的,老辈儿人都这么说。
据说啊,以前这山里住着三位仙人,他们法术高强,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山下的百姓解决难题。
后来,他们得道升天,留下了这个神秘的洞穴,让人们无限遐想。
走进三仙洞,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洞内光线昏暗,但借着微弱的光线,你可以看到洞壁上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像老翁垂钓,有的像飞龙在天,还有的像观音菩萨慈悲地俯瞰着众生。
这些钟乳石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雕琢,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再往里面走,你会发现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潭。
潭水冰凉刺骨,但喝上一口,却感觉甘甜可口,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据说啊,这潭水就是当年三位仙人炼丹时用的圣水,喝了能延年益寿呢!当然啦,这只是个传说,但每次来这儿喝上一口潭水,总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在三仙洞里逛上一圈儿,你会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了。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祥和。
你可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净化。
出了三仙洞,你回头望望,只见洞口被绿树环绕,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微笑着向你挥手告别。
这时候,你会忍不住感叹: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啊!它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
如果你有机会来马陵山游玩,千万别错过三仙洞这个宝藏之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厚重底蕴;在这里,你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宁静的港湾。
关于重庆大足石刻的研究报告
关于重庆大足石刻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观察研究学习宋代民间岩石雕刻,以及其历史背景和知识,体会宋代佛教文化。
课题研究过程和办法:1 线路设计:跟随旅行团,按团定路线乘旅游大巴前往。
2 资料查找:上网查询查询资料如下。
重庆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
其中,以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人生活中非常喜欢排序,四大石窟普遍的说法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中国境内的四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最杰出的代表是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年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石刻就像一幅幅石刻的连环画册,将深奥的佛学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曾经佛教史学界有一种定论,中国佛教密宗自唐开元三大士传入以来,一般认为只传了四代,第四代传的是日本僧人空海,由于唐末战乱,空海学成之后就回日本去了。
他在日本弘传大法,成为日本真言宗(东密)的初祖。
而国内在空海之后,则因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使密宗渐至绝响。
但在四川一带,特别是在大足,却出现大量的密宗造像。
北山佛湾有百分之五十都是密宗造像。
在宝顶山出现的密宗大师的踪迹和这座独具特色的南宋密宗道场,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密宗在唐末以后并未绝响,相反,它在四川一带有了很大发展。
两百多年后,出生于大足米粮的赵智凤来到四川弥牟游学,三年后,回到大足弘传柳氏密法并苦心经营宝顶山石窟密宗道场。
大足石刻考察报告
大足石刻考察报告大足石刻基本情况:比起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基本上没有遭受人为破坏。
不过由于南方潮湿多雨,加之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洗礼,部分石刻正遭受着风化、脱层等病害影响。
这些现象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正积极保护、修复。
总的来说,那种古朴,苍伤,恢宏的气势,足以将这些瑕渍掩盖。
既然是千年古韵,那么那些历史见证,抹去了,反而不美了。
右上图为风化的石刻。
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修复。
最近一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
其修复工程巨大,现已修复完成。
左图为修复后的千手观音。
考察过程,此次走访的是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石刻。
此石刻是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
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
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
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
上图为卧佛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右图为九龙浴太子图。
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
下图为华严三圣像宝顶大佛湾南岩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石窟,那就是圆觉洞。
三皇洞造像是哪一尊?
我 国有 数 以 十 万 计 的 岩 溶 洞穴 ,遍布全 国。洞道长度超过 5 o 的岩溶洞穴在4 0 0米 0 个以上 ;长度超过30  ̄: 0 0 的有 18 ;被开发供游览的有30 0个 0多个,为全球第一;具有
忘 、惊悸和病后虚弱 、贫血 痿黄 、神经衰弱、产后血 亏等症的佳品。产干广东、广西和
法 器 ,或怀 抱 如意
最典型 、最早的佛道聚于一区的造像。1号窟又名三 O
皇洞 ,窟高3 4 ,宽39 米 ,深9 1 。正壁刻主像 .米 .5 .米 3 尊,天皇居中,高29 0厘米 ,地皇 、人皇分列左右,各
站立在祥云之上 。 下 层有武将2 、 尊 文 官 5 , 身 高 尊
龙眼 fO 2 一4 3 — ,图2 别名桂 圆 ,无患子科 重要考古价值的近百个。 , 徐霞客( 一l4) 以 “ 1 5 61 登山必 匕 绝顶,寻水必穷 龙眼属常绿乔木龙眼树的果 实。果 圆形 ,皮黄褐 色,
儿3 果肉白色,甜美可 I ,被视 为补 品。含蛋 白质等。果 源头 ,探洞必入险境” ( 的大无畏科学精神 ,探 : 1 0余个岩溶洞穴,成为世界洞穴探险和考 实除鲜 食外 ,可焙制成桂圆肉、桂 圆干等 ;还可制作 查 了我国南方30 中成药品。具开 胃健脾 ,补 虚益智的作用 。是 治疗健 察的先驱。
赵承安。而这张照片后来也奠定 了整套 ( 国边陲风 《 祖
光》邮票的设计基调。小全张边饰选 用了赵承安的另
—
刻” 。 ( 《 新疆大地 大型摄影 画册就是他4 多年来 , 0 在新疆境 内奔波 了四五十万 公里拍摄成果的结漠野趣、丝路
洪洞商山庙及三皇文化略谈
洪洞商山庙及三皇文化略谈作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洪洞商山庙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的研究,阐述了建筑作为三皇文化载体的重要地位,采用文化分析和建筑实物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三皇建筑文化进行梳理,揭示了三皇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三皇文化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三皇文化;商山庙;建筑;历史【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89-04【本文著录格式】张杰.洪洞商山庙及三皇文化略谈[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89-192.引言三皇作为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精神图腾,历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变革中,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三皇成为人类祭祀的重要对象。
洪洞商山庙,又名三皇庙,即祭祀三皇——伏羲(天皇)、神农(地皇)、轩辕(人皇)的场所,是黄河流域三皇文化的重要建筑遗存之一。
该地属古代夏文化辐射区域,位于今晋南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西北约50米处。
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皇的功绩太昊伏羲氏,风姓,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为龙图腾始祖,被尊为天皇,教人织网渔猎畜牧,剖葫芦作瓢饮水,又借葫芦(匏系)漂水渡河。
发明了八卦书契、三十六弦琴、埙、烹饪、针灸医疗、创制历法、官制官员,教化嫁娶之礼,被先民尊为中华文明启蒙之源。
炎帝神农,宝鸡人,姜姓,教导人们农业,发明农具,开创商业,尝百草创建医学,发现了茶的功用,被称为地皇。
黄帝轩辕氏,姬姓,他战胜蚩尤,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各个部落,被尊为人皇。
“三皇”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为世人敬仰。
二、三皇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一)形成阶段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而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丰富。
洪洞商山庙所在地属于晋西南临汾盆地,而临汾盆地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是夏文化夏代氏族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
试论大足宝顶石窟圆觉洞的设计意匠
试论大足宝顶石窟圆觉洞的设计意匠
王玲娟;邓新航
【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大足宝顶第29号圆觉洞的设计意匠主要表现在“喇叭形”甬道、窟口天窗、微弧形窟顶、排水系统的独特设计等方面,窟内造像的“倒U字形”排列和化身菩萨,以及正壁三佛视线的精心安排,给信众的视听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创造了一个虚幻迷离的佛国世界。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王玲娟;邓新航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安岳石窟圆觉洞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景观保护的研究 [J], 朱玲锐;
2.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源流和宗教意义新探索——以大足宝顶毗卢道场和圆觉洞图像为例 [J], 胡文和
3.连环画式的设计意匠——论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宏观设计构筑 [J], 龙红
4.论安岳石窟圆觉洞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景观保护的研究 [J], 朱玲锐
5.四川省安岳石窟圆觉洞保护修补材料研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祖堂山南唐3号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认识
《东南文化》2012 年第1 期总第225 期41考古探索 南京祖堂山南唐 3 号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认识王志高 1 夏仁琴 2 许志强 3(1、3.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南京 210004;2.南唐二陵文物保护管理所 江苏南京 211100)内容提要:祖堂山南唐 3 号墓位于顺陵西北约 100 米的南唐陵园西墙之内,其砖室平面呈“中”字 形,由甬道、墓室、耳室等部分构成。
尽管墓葬早年多次遭盗扰,但仍出土银、玉石等质地遗物 40 余件。
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出土遗物的特点以及墓葬在陵园内的位置、遗骸鉴定结果等,墓葬时代应为南 唐,墓主极有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昭惠国后周氏,陵号懿陵。
该墓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南唐二陵发掘 后祖堂山南唐陵区的最重要考古发现。
关键词:祖堂山 3 号墓 南唐 昭惠国后 懿陵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1950~1951 年,位于南京江宁祖堂山南麓的 南唐二陵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发掘的古代帝王 陵墓,它的科学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 式意义[1]。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对南唐二陵 的考古发掘主要围绕二陵的地下玄宫部分展开, 对陵区范围内可能存在的道路、陵垣、陵门、神道 石刻、陵寝建筑,以及同时代其他相关墓葬等,都 没有进行正式的考古工作,因此在陵区资料的完 整性方面存在一些缺憾。
2010 年是南唐二陵考古 发掘六十周年,为了缅怀以曾昭燏先生为首的诸 多前辈学者发掘、研究、保护南唐二陵之历史功 绩,更好地宣传、展示、利用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在蒋赞初、潘谷西、梁白泉三老的建议下,江苏 省、南京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举办南唐二陵 考古发掘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祖堂山南唐陵 区的全面系统考古调查、勘探与试掘工作即被列 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根据南京市文物局的安 排,祖堂山南唐陵区的考古调查、勘探与试掘工 作由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与南唐二陵文物保护 管理所具体承担。
这一工作始于 2010 年 9 月下旬,至 2011 年 1 月上旬结束。
大足北山佛湾神像所持非手铳说——兼与李约瑟博士商榷
大足北山佛湾神像所持非手铳说——兼与李约瑟博士商榷刘旭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正> 大足北山佛湾149号石窟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位于大足县北山佛湾中部,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座东面西,窟高3.43米,宽3.22米,纵深3.46米,上为平顶,窟内水平面呈方形。
窟中主像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其左侧为观音,右侧是白衣观音。
在这三尊神像的左侧,是一文官装束的男供养人像,右侧则为命妇模样的女供养人像。
石窟的左壁和右壁上,均为诸天神像浮雕,左壁雕刻神像十九尊,右壁雕刻神像十八尊,都按三行挨个排列。
位于左壁外侧的第一行第一位神像,其脚踏彩云,双手于胸前横抱着一个凸腹长颈的物体,右手按压凸腹的后部,左手将长颈托起。
所抱之物类似现在的化学实验室里的长颈凸腹玻璃烧瓶,在凸腹和长颈相接处有二道紧挨在一起的隆起的箍。
长颈的出口处似有喷射物放出。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刘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J], 唐冬生;
2.走进北山佛湾了解大足石刻 [J], 唐冬生;
3.误读与错译的语文和非语文原因探微--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作者序"谬译为例兼与此卷次审何绍庚先生商榷 [J], 张过大卫
4.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毗卢佛头像源说
——兼析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 [J], 何江
5.大足北山佛湾石刻转轮经藏窟之管见 [J], 胡良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研究——中华文明史应追溯到万年前
江苏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研究——中华文明史应追溯到万年
前
鞠魁祥
【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对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进行地质、地貌、孢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C14年代及考古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洞是石炭系石灰岩沿层面裂隙经地下水溶蚀而成;洞穴堆积物的时代应属全新世早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为1.1万年. 其中发现的动物群为我国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向现代动物群过渡的类型,而代表中-晚更新世的最后鬣狗与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陶片共生,为我国第四纪时代的划分,或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陶片则迄今为止是我国具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的最古陶片.它的发现,不仅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大推前,更为重写中华古史,校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提法,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一万年前并重排世界古文明位次增加了依据.同时,智人颞骨的发现,对长江中、下游古人类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总页数】9页(P219-227)
【作者】鞠魁祥
【作者单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1
【相关文献】
1.人类化石可追溯到19.5万年前 [J], 曹淑芬
2.江苏溧水神仙洞动物化石的铀系年代 [J], 王红;沈冠军;房迎三
3.北非地区古人类活动可追溯到240万年前 [J], 闫勇(编译);
4.溧水神仙洞一万年前陶片的发现及其意义 [J], 葛治功
5.广西考古发掘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罗石坝黄山洞介绍
黄山洞是位于博罗县石坝镇西北部,与河源大桂山接壤。
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人。
黄山洞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5.5万亩的山林与集雨面积44平方公里、库容达2360万立方米的黄山洞水库是石坝镇的一笔宝贵财富。
黄山洞是一方远离闹市的热土。
这里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柑桔满园、瓜果飘香;这里的人勤劳、纯朴、诚信、热情,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把这山这水泼洒成一片永恒的绿洲……进入黄山洞地带,沿着黄山洞水库边蜿蜒的山道缓缓而行,一路峰回路转,途经九曲十八弯,四处山峦叠翠、鸟语花香、绿水环绕,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可见四座高峰矗立群峰之中,那就是黄山洞标志性的“一山三嶂”:丫髻山、红花嶂、鸢婆嶂和四方嶂。
位于黄山洞市级自然保护区北侧的是丫髻山、海拔873米,此山气势雄伟,酷似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容,在淡淡的云雾中显得曲线清晰,棱角分明。
左峰那突现的弧线尤如伟人宽阔的额堂;几株苍劲的松树,又如是一拨拨的粗眉长在宽阔的额堂之下;中峰如一尊高高的鼻子挺立着;凹弯自然的右峰倾斜而下,就如是肥厚的下额;再顺势而下,则是一座如胸脯般的山峦。
远望丫髻山,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端庄、安祥的面庞,故丫髻山又称为太阳峰。
红花嶂位于丫髻山后端,主峰海拨1100米,素有博罗第二高峰之称,以每年农历3月盛开红稔花而得名,山顶板石上有两个长35厘米、宽18厘米的“仙人足迹”,周围有7口径宽25厘米、深35厘米的小井,井水清澈,终年不涸,人们称之为“七仙井”。
登上红花嶂俯览,可观望到惠州、惠阳、博罗、龙门、河源、紫金等六市县全貌。
鸢婆嶂和四方嶂与丫髻山、红花嶂并列成为姐妹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山洞水库北面,有两处瀑布,落差100多米,宽20米,每年4-10月飞流直下,甚为壮观,可领略“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走进黄山洞,就如走进了一片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里,黄山洞10个自然村就散落在这方圆十多里的山弯里。
在这里,村前是柑桔杨桃、村后是龙眼荔枝;沿着清澈见底的小溪而上,两边尽是香蕉翠竹;山坡上,井然有序的经济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滴翠。
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的电磁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
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的电磁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
SHI Chun-Juan
【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
【年(卷),期】2018(042)006
【摘要】针对重庆大足千手观音中水文地质勘探问题,采用了探地雷达和钻孔电磁波CT勘探方法对千手观音岩土地质工程进行勘探和分析,并对该地区主要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特征分析和三维动态模拟.结果表明探地雷达和钻孔电磁波CT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千手观音等文物进行勘探,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页数】5页(P1306-1310)
【作者】SHI Chun-Juan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P631
【相关文献】
1.千手观音金光再现国之重宝盛世新生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圆满完成 [J], 唐纲
2.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多层金箔成分分析 [J], 田兴玲;郑茗天;马清林;李志林
3.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区地下水渗流机制分析 [J], 方芳;方云;燕学锋;尚存良;黄蕾
4.舍得之间: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 [J], 魏子元
5.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途径研究 [J], 黎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足三皇洞研究简述及浅识
*导读: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
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⑴
大足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等造像区,其中的石门山第10号三皇洞造像,被学者誉为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⑵
一、三皇洞造像及研究
三皇洞高3米,宽3.9米,深7.8米,窟顶部分及右壁在清乾隆年间崩塌,现存正壁、左壁以及部分右壁造像共43尊,
原窟的造像应有80尊左右。
窟内无造像记,从石门山造像情况以及石刻风格,学界基本认为是南宋初期所开凿。
窟内主像为三皇,在其上方圆龛内坐三清尊神,左壁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二十八位天人像,下层为七尊立像,首为一尊三头六臂神将(天蓬),第25像为文官造像,第5像为神将,第6
像为真武大帝像,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之上,第7像为一头戴展脚幞头官员像。
右壁现存一尊三头四臂神将像(天猷),从三皇洞总体布局来看,右壁造像亦分为上下两层,其造
像的大体布局应当与左壁类似。
可见,石门山三皇洞是一处以三皇造像为主神的洞窟,对于该窟造像的身份,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
第一,关于三皇的具体神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道教三皇和儒家三皇说法,如已故大足石刻著名学者陈习删先生曾说:此部造像,作戴冕执笏,不作十三头、十一头、九头,当为儒家造像⑶。
虽此说仍有极个别学者认同,但学界大多数专家还是认为这是道教中的三皇,只不过见解不同而已,如郭相颖先生言三皇洞是大足道教造像规模最大者,正壁造三皇像,中为天皇,左为地皇,右为人皇。
⑷又如李远国先生确定了四圣之后,便可辨认主像。
据此,则主像当为紫微、
玉皇、后土。
他们是主持雷霆、统御四圣元帅的尊神。
⑸
第二是对洞内四尊神将的研究。
因三皇洞右壁坍塌,原在右壁毗邻洞门处,应还有一身武将神像。
实际上应为四身武将造像。
据李远国与胡文和二位先生分别撰写的相关论文考证,⑹这四身武将神像,当为两宋时极其崇奉的四圣:即天蓬、天猷、真武、翊圣四神。
其中天蓬元帅,即《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作品,而且造型艺术精湛,保存完好,无疑是研究天蓬形象、道教石刻艺术的可靠实物,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⑺。
第三是对左壁所谓文官像的认识。
刻于左右两壁的文官像,今存五身,俱在洞之左壁,其中四身位于天蓬与真武二元帅之间,余一身在真武的左侧,即洞窟的进门处。
从该洞所显示出对称特点来推断,其右壁亦当是在天猷与翊圣之间有四身文官造像,在翊圣的右侧,即毗邻洞门处,有一身文官像,总共有十身文官像。
王家祐、丁祖春二先生认为,从内至外左右六身文官像为六部天官(左右各三个),紧接着为丁甲神(左右各一个),在毗邻门处的文官像为天曹判官(左右各一个)。
⑻胡文和先生认为:洞窟左壁的五位官员像,似应是《枕中书》所列的:太昊氏为青帝治
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
右壁原有的五位官员像,名号也似应是上引同书中说的:尧治熊耳山,舜治积石山,禹治盖竹山,汤治玄积山,青鸟治长山及冯修山长。
⑼
第四,该洞内还有造像,如现存左壁上层的28位神像,似应为宋以前中国历史出名的人物,以及道家著名的学者和传说中的神仙⑽。
由于对造像认识有所不同,因而对于该窟的道派认识也有所不同,李远国、王家祐二先生其文中认为与北帝道派相关,较多专家认为主要是以三皇信仰为主。
不过,尽管对造像身份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艺术价值却甚为一致。
仅以胡文和先生在《中国道教石刻史》一书中,比较国内目前道教石刻艺术两处重要地点大足道教石刻与龙山道教石刻言:大足的雕刻技艺水平远远超过了龙山的。
但是龙山道像毕竟是中国道教史上最后大规模的雕刻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美术价值,应当引起世人和学者们的特别注目。
⑾
二、八帝造像
笔者经过仔细调查、反复思考,认为两侧壁的十身文官很像可能为八帝和两位侍者造像。
八帝是道教中一种较为重要的神灵,其与三皇关系极为密切,如《云笈七签》中言:
《三皇经》云:昔天皇治时,以《天经》一卷授之。
天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地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地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人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万八千岁。
三皇所授经合三卷,尔时号为《三坟》是也,亦名《三皇经》。
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
上天又
各以经一卷授之,时号为《八索》是也。
此乃《三坟》、《八索》根本经也。
如法而言,三宝俱起无量之世,但以隐显有时。
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
(卷四三皇经说)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
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号曰《三坟》。
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
各授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
八帝之治,邪鬼逆窜。
黄帝述以断邪恶。
(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品格)⑿
在其它道经中记载亦不少,今《道藏》中还载有《洞神八帝妙精经》、《洞神八帝元变经》等以八帝命名的经典,道教斋法中有八帝斋,救解厄难,除却灾害,当先行八帝大斋之法,以解七世父母及己身除罪三年,之后乃得列定仙名,以致不死之道也。
⒀可见八帝在道教中地位之显赫。
从三皇洞造像来看,主像为道教三皇,左右两壁四圣之内,为八位作帝王级别服饰的造像⒁:从现存左壁天蓬、真武二神像中间的四身像来看,其头戴的冠饰最能体现出帝王的身份,其中前三身皆戴通天冠,唯独第四身像头戴翘脚幞头,而在此壁最外的一身像(真武左边),头戴展脚幞头,这两身像的幞头应体现出一定的区别,因为就在石门山第11号东岳大帝龛中,东岳大帝头戴翘脚幞头,在其旁的侍从皆为展脚幞头。
由此可见,位于天蓬与真武之间的四身像身份颇高,当为八帝造像,分列窟两壁(左右各四身),正因为其身份的高贵,所以位于四圣之中,那么,左壁最外侧一身造像当为较高的文官像。
从道教石刻艺术史上来看,八帝像是目前道教艺术中极其少见的造像题材,仅就此
而言,弥足珍贵。
但八帝具体为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从八帝造像,可以证明一点,该洞造像即以道教三皇为主的造像,对于了解宋代三皇信仰及其三皇派的演变皆有重要的价值,如三皇信仰,在唐代曾发生过焚烧《三皇经》的事件,⒂有学者认为自此以后三皇信仰一蹶不振,但从大足宋代的这窟三皇神系造像来看,三皇信仰还有所发展。
无疑,大足三皇洞造像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于宋代道教和艺术有极大研究价值,而且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注:
⑴邹德、刘长久、陈明光:《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讨论综述》,《四川文物》,1986年石刻研究专辑。
⑵胡文和、刘长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⑶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41页。
⑷郭相颖:《大足石刻中的道教和三教合一造像》,《大足石刻研究》,第130131页。
⑸李远国:《四川大足道教石刻概述》,《东洋文化》,1990年第70号。
⑹⑼⑽胡文和:《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和石门山三皇洞再识》,《四川文物》,1990年第4期。
⑺李远国、王家祐:《天蓬元帅考辨》,《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
⑻王家祐、丁祖春:《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四川文物》,1986年石刻研究专辑。
⑾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00页。
⑿[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齐鲁书社,2003年,第17、28页。
⒀《太上三皇宝斋神仙上录经》,《道藏》,第18册,第560页下。
⒁赵辉志:《大足石刻服饰史》,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中华书局,1989年,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