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共67页文档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范文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是需要承传的。
创新立足承传。
应既“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又“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实验稿)),而且相比之下,积极“承传”本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的现实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更加直接,更加切实,更有本土特色,更加便于承传、改造与创新;而且,‘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承传好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现实经验,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创新独具民族特点与中国特色,使我们的母语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周庆元《承传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湖南教育,2006年第2期)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回眸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不过回顾古代教育历史,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启迪。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设立学校,大致从虞舜时代就开始了。
“庠”、“序”、“学”,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
在教育内容方面,远古至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礼”,如祭祀时有祭祀礼,结婚时有婚姻礼等;“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
“射”,包括射箭、投掷;“御”,包括驾车、骑马、习战;“书”,包括识字、写字;“数”,包括算术、计量。
二、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教育,有三大突出特点:其一,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吕氏春秋·尊师篇》云:“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在孔墨私学的带动下,各诸侯国的私学也都盛行起来了。
其二,出现了成套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六经”。
为了教育弟子,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并以之为基本教材。
《易》是哲学教材。
《士礼》是培养“士”的必读教材。
《乐》是陶冶性情的重要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杨双安绪论——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授”之谓——重“授”重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与“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课程2、出版了专著、教材:吴研因《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1、《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2、国语、国文合称“语文”。
师范院校开设: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1、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师范院校统编教材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2、引发“教学法”与“教学论”之争“教学有法”——法则、原理(科学性)“教无定法”——方式、方法(艺术性)←(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1、受国外的影响:美国《明天的教师》:“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国内教育界: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连续召开三次全国性的“学科教育学研讨会”3、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张隆华《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世界教育学理论研究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欧美传入的教育学——(大)课程论2、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统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内容)(目的)统一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手段)(过程)二、学科学习的动机(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语文教师邓拓《燕山夜话》:《讲一点教授法》毛泽东:“十大教授法”《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语文教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存在宗教记事、伦理道德教育和古代神话中。
(二)奴隶社会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内容包含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本教育中。
(三)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四书”、“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先通过学习蒙学读物来集中识字,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叶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
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 • 教师 → 课 → 学生 → 做人 → ?
(有确定的检测手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念阐 释
(一)课程—— 1、孔颖达:“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 制也。” •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2、拉丁语:“跑道、路线”。 • 斯宾塞:“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或“有组织的 教学内容体系”。 3、语文课程:学校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静态体系)
• ⑪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华生《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 “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位 • “学习”就是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教学”就是 有效的安排这种强化。
• ⑫认知教学理论——
• • ▲ 布鲁纳“发现法”: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 学习就产生了。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 ②“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 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 造力。”(钱理群)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途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 养、人格完善 • 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话交流,深入精 神世界。 • 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 质和语文习惯素质。同时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 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道德素养,传承人类文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杨双安
绪论
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 191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 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1924)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2、认识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3、了解语文单独设科到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4、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的理解2.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可请学生回答)你是否知道语文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否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单独设科是什么吗?“语文”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样理解“语文”这个词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新课传授(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
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 • 1953年5月,北师大教育系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 节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也 应邀参加。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 教法是当时流行的讲授法。并且采用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 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不满七页的课文,用了四个小 时还没有讲完。预计还要两个小时。普希金教授针对当时 的情况作了长篇发言。指出不能以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 主动性。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1)朗读、(2)复述(3) 分析课文。分析也应当让学生来做,老师予以启发、引导、 补充、提高。中文系的同学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教 学。5月27日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 评。后经叶苍岑教授的大力宣传,迅速在全国掀起学习的 热潮。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 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 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 经”“四书”,传道明理;以文选为补充 读物和写作范本。
• 自读课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着 眼于有计划地培养自读能力。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 ①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②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 自读方法。 ③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 “题眼”。 ④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 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 逐步理解文章。 ⑤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 ⑥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 或分析。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博达学院中文系 刘霞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论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原始社会教育: 原始的宗教祭祀 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 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 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语文教学论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三字经》选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中学语文教学论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单独设科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______, 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没有实 行。1903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 订的______ ,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 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 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 立的起点。 答案:《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中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三)封建社会教育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五经”、“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如《昭明文选》、 《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 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第一篇: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是学生明白高师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3、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如何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为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3.认识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了解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开场白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彭志耘。
在此,我衷心祝愿大家新的学期“学有所得,活有所乐”!我的联系方式:***************。
欢迎大家通过我的邮箱和我沟通,随时接受大家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追求:因为我活着,所以大家活得更好。
其实,教师就是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
要服务,就得了解同学,现做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课件展示)注意:不写姓名,只求回答真实,你的回答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不抄题目只写序号。
谢谢你的真诚合作!1、你现在对自己选择中文系后悔吗?(不后悔,有点后悔,后悔,非常后悔)为什么?2、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3、你知道当前学校招聘教师的程序和要求吗?4、三年来,(大多数、参半、少数、很少)课堂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5、你认为通过某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应该获得什么?6、你认为教师怎样授课,你才能有所收获呢?(希望写多一点)7、你认为中小学语文课的开设目的应该是什么?8、你认为这种目的对于中学时候的你来说基本实现了吗?(三)学生思考:1、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2、你觉得怎样学习这门课效果会更好?3、你知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吗?二、新课传授(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的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年)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年)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教师的“教”拓展到学生的“学”。
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接受。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
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年)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教学论主讲教师:印文霞学习导引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理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文"(文言文)3.“国语”(白话文)(1920年)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教授—-教师教,传授教学——教师教、学生学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39改名“语文" 1949 (p40)【什么叫语文?】【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1949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1语文课教论的发展演变
• 一、认识教学现象 •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 师生关系的转变 • 教育内容的演变:新型词语出现:
• 奔奔族、丁宠族、三手病、槑
语文课教论的基本任务
• • • •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 研制 :教育行政官员、课教专家、语文教师 应用 :教师和学生
•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 语文教育学时期:学科教育学
• 教学论——教育学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原始社会:潜语文教育时期 • 奴隶社会:礼、乐、书 •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教材:三、百、千、千
•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语文课教论的发展演变
•授时期:《中学国文科教
授之商榷》
•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 陶行知 • 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 • 《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 《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 施行要点》 • 《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 •》 •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秋》
• 文选读本:《古文观止》
《千字文》
• 天地玄黄 (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 ng zè),辰宿列张 (chén xiù liè zhāng)。 • 寒来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 闰馀成岁 (rùn yú chéng suì ), 律吕调阳 (lǜ lǚ tiáo yáng)。 •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 露结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 金生丽水 (jīn shēng lí shuǐ), 玉出昆冈 (yù chū kūn gāng)。 • 剑号巨阙(jiàn hào jù què), 珠称夜光 (zhū chēng yè guā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郑艳【摘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近代起历经了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国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材教法并存、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八个主要时期,一路坎坷地成长起来.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先天对教育学的依附,使得它至今难以完全独立;又因为它对语文学的依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明显.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仍为边缘学科,可谓境遇尴尬,亟待有识之士戮力同心,使其再现辉煌.【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国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作者】郑艳【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它是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研究方向。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的核心主干课程,它揭示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并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换句话说,它将告诉学生怎样学做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该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教学能力及素质,同时也将深刻而持续地影响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师范院校,不同的老师、学生,甚至专家学者口中的名称存在着差异。
有的称“语文教学法”,有的称“学科教学论”,有的称“教材教法”,那这门课程到底该叫什么?这门课程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在当下这门课程的现状又如何?笔者试在本文中加以梳理。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发展历史从世界范围来说,这门学科发端于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要素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又具体体现在初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
语文教学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的学);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2,课程目标: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的素养: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A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四书五经,最后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三、百、千,四书五经,古文观止)B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单独设科:1902壬寅学制,1904癸卯学制;辛亥革命前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C在白话文和国语运动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统领全国,小学开设国语,教白话文,中学开国文,教文言文,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取得合法地位D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建议,决定撤销“国语。
国文”统一称为语文.4语文课程的性质:1963年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主要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既界定范畴;1986年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96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重建后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目标的特征: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目标的明确性与模糊性,目标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6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动、控制、评价、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2.语文教材 (1)蒙学教材——“三、百、千” (2)经学教材——“五经”、“四书” (3)文选教材——昭明文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经验: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一、语文单独设科
二、“国文”名称出现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1949-1953) 二、“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四、“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1958-1960) 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1960—1966)
探究问题: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标志: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 2.有统一的教学内容。
(三)封建社会 1.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没有单独设科,而是和经、史、哲、伦理 学融合在一起的。 (2)教育内容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3)越往后越与口语相脱节。 (4)考试方式:帖经、墨义、策论。 (5)教材: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
六、“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1966—1976)
七、新时期的语文教育(1977—20世纪末)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经验: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三)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的经验: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 3.作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弊端 1.脱离语言发展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