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评估解读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1.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使用范围:适用于各临床用血科室对所有输血患者的效果评估和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

3.定义:无4.内容:4.1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方法在每次实施输血(24小时内多次输血按1次算)后24~72小时,对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4.2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指标4.2.1 红细胞输注4.2.1.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效果不佳。

计算公式: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O.O85(L/kg)×90%]。

注:输注血量指全血红细胞折算成的对应全血量,对于儿童患者应将公式中的常数0.085改为0.09。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6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3U)大约可使Hb值升高10g/L。

C. ≤24小时内的多次输血按1次算,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后方可评估。

4.2.1.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或消失。

4.2.2血小板输注4.2.2.1 实验室指标A. 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

注: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小时CCI≥7500/uL 或CCI≥7.5×109/L;输注后24小时CCI≥4500/uL或CCI≥4.5×109/L。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增高30×109/L。

C. 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和评判指标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判断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效果。

这个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输血决策和评价输血成效。

首先,临床输血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确定合适的输血量。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凝血功能、自身的输血反应史以及临床症状等。

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比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医务人员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其次,输血成效评判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评判指标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生命体征、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可以反映出输血治疗的效果,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的稳定与否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症状的改善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临床病情。

同时,注意观察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在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情况等。

二、及时评估,及时进行评估,判断输血治疗的效果,调整输血计划和治疗方案。

三、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从多个方面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效果。

四、注意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实施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医疗标准,确定适用的评估指标。

二、落实评估记录的要求,建立患者的评估档案,记录每次输血治疗的评估结果和评判结论。

三、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认识和水平。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机制,通过专家协商和共同决策,提高输血评估和评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是指在给患者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需要输血的必要,并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一般的输血前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既往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以排除可能的输血并发症和禁忌症。

2.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腹部等情况,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输血的合适性。

3. 化验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与交叉等相关检查,以确定输血的血型和血液成分的适宜性。

4. 输血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如产科、儿科、老年患者等,要进行特殊的评估和监测,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用血后评价制度是指在患者输血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以监测输血的疗效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一般的用血后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情况、出血或血栓等症状的改变,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2. 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输血后一般需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对患者的影响。

3. 并发症处理和记录:如出现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后续的治疗和评估。

4. 效果评价和总结:对输血的疗效和可能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和总结,以为今后的输血决策和临床实践提供经验。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者原因
患者的病情是否适合接受输 血治疗
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前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
输血后需要评估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病情变化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因素,如发热、感染、过敏等,这些疾病或因素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如肝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器官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输血效果。
病例讨论: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对 存在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跟踪和监督:对改进措施进行跟 踪和监督,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 决和改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讨论过程 和结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 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培训和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培 训和教育,提高临床输血评估及 输血效果评价水平。
,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输 血 评 估 03 输 血 效 果 评 价 04 评 估 表 格 的 使 用 05 评 估 结 果 的 反 馈 和 处 理
评估指标:包括血红 蛋白、红细胞压积、 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患者 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评估
输血指征:当患者 血红蛋白低于 70g/L或血小板计 数低于 50×10^9/L时, 需要考虑输血
评估表格的填写时间:应在输血 前完成,并在输血后进行补充填 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表格的内容:包括受血者基 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品种、 输血量、输血前检查、输血后监 测等项目
评估表格的保存:应妥善保存评 估表格,并建立输血档案。
评估表格的保存:每次输血后及时填写输血评估表格,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保存。 评估表格的使用:根据评估表格中的数据,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发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评估内容1.输血前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病史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输血史以及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的评估;体征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功能、循环状态等方面的评估;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鉴定、血型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

2.输血后评估:包括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并发症的评估。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主要包括监测输血速度、观察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发症评估主要包括输血后发热、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评估。

二、评估指标1.输血前评估指标: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免疫学检查等。

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确定患者的血型,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抗体筛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与输血血液制品相匹配的抗体,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学检查用于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情况,以判断患者对输血的耐受性。

2.输血后评估指标:体温、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尿量等。

体温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的表现之一;血压和心率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输血过量等问题的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反映输血的效果;尿量的监测可以判断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三、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2.实验室检测法: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填写相关的输血效果评价问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感受,评估输血效果的满意度。

以上是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输血前后的评估和评价,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输血效果。

同时,对于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中一项重要的医疗制度,旨在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该制度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风险评估、输血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感染预防、输血记录管理、输血定期培训与考核以及输血满意度调查。

1.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适应症评估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时,根据其病情、生理状况以及输血指征,对是否需要进行输血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需考虑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生命体征、年龄、体重等因素,以及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

2.输血风险评估输血风险评估是指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免疫状况、感染史、血型等,以及可能影响输血效果的并发症。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降低输血风险。

3.输血效果评价输血效果评价是指在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输血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生理功能等。

此外,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对输血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异常反应。

处理流程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发生时间、进行相应处理并追踪观察等。

同时,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5.输血感染预防输血感染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因输入感染性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采用无菌技术采集、储存和处理血液及血液制品;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以及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等。

同时,应定期对输血相关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6.输血记录管理输血记录是指对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管理的过程。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献血者信息、血液类型、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以便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输血情况。

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输注指南》制定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临床输血评价的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评价(须在病历中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二、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1、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前须对患者临床输血适应症进行评价。

1。

1手术及创伤患者1。

1.1红细胞制剂输注(1)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0。

3,.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红蛋白〈70g/L,血细胞容积<0。

21,应立即实施输注。

(3)血红蛋白70—100g/L之间,倘若患者伴有觉明显的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

1.2血小板制剂输入(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可应立即输注。

(3)血小板在50-109/L之间,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4)特殊情况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创床操作和检查,或体外循环等,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实施输注.②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血小板计数≤50-80×109/L,应实施输注。

③大手术,血小板计数≤80-100×109/L,应实施输注。

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实施输注。

1.1.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1)PT或APTT>正常1。

5倍,或INR值>1。

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1.2非手术患者1。

临床用血前输血指征评估和效果评价指标

临床用血前输血指征评估和效果评价指标

临床用血前输血指征评估和效果评价指标一、外科输血原则:1、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达血容量20%~50%时,加输红细胞;失血超过血容量50%时,加输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失血超过血容量80%以上时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2、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二、内科输血原则:1、急性贫血:失血量<600ml,不输血;失血量800~1000ml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在1500ml以上,需要输血。

2、慢性贫血:Hb<60g/L,伴有明显症状者;某些暂时无特殊治疗方法的遗传性血液病患者,在其生长发育期,应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到一定程度,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贫血严重者,而又需要手术者或是待产孕妇,应给予输血。

3、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三、新生儿输血原则:1、急性失血的输血:有呼吸困难,HCT<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160次/分,收缩压<50mmHg;48小时内失血量血容量的10%,HCT<0.45。

2、慢性失血的输血:出生后一周内HCT<0.30,心率>160次/分,伴心脏扩大的中度至极重度贫血;Hb<100g/L伴有贫血症状;Hb<130g/L伴严重呼吸困难;出生时Hb<130g/L;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

3、早产儿贫血的输血: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10%;Hb<130g/L或HCT<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b<80~100g/L或HCT<0.25~0.30,临床因贫血已产生不利的影响;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小时内谨慎输注浓缩红细胞5ml/kg。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二、除以下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制度执行。

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八小时之内必须由临床医师给患者开急查血常规医嘱并切实落实到位。

五、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另一份送质控科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质控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简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引言概述:输血前评估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能够匡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风险和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输血前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液制品选择和风险评估。

一、患者病史1.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手术史、过敏史等,包括是否有输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1.2 用药史:了解患者是否正在使用药物,特殊是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影响输血的药物。

1.3 家族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2.1 皮肤黏膜: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是否有贫血表现,如苍白、黄疸等。

2.2 心肺听诊:检查患者的心脏和肺部是否有异常,如心脏杂音、呼吸难点等。

2.3 腹部触诊:检查患者的腹部是否有肿块、压痛等异常,排除脾脏肿大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3.1 血常规: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血液凝结功能。

3.2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3.3 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如需要输血的特殊疾病,可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标志物检测、免疫学检查等。

四、血液制品选择4.1 红细胞悬浮液: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血红蛋白水平,选择适当的红细胞悬浮液输血。

4.2 血小板制剂: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选择适当的血小板制剂输血。

4.3 凝血因子制剂: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凝血因子制剂输血。

五、风险评估5.1 输血反应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风险。

5.2 输血相关感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血液制品的来源,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可能浮现的感染风险。

5.3 输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疗效和血红蛋白水平的提高程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输血前评估是指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旨在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输血前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评估:了解受血者的基本病史情况,包括过去的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特殊需要注意的是,是否有输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感染等。

2. 体格检查: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颜色、黏膜湿润程度等。

特殊需要注意的是,有无出血倾向、肝脾肿大等异常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以评估受血者的血液状态和输血的必要性。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测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4. 输血指征评估:根据受血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这需要综合考虑受血者的贫血程度、症状严重程度、组织缺氧程度等因素,以及输血对受血者的潜在风险和益处。

5. 输血风险评估: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这包括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根据受血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评估其对输血可能浮现的风险的敏感性和易感性。

6. 输血前教育:向受血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输血的必要信息和注意事项。

包括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事后的注意事项等。

这有助于受血者和家属对输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7. 输血允许: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必须获得受血者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允许。

这是一项法律要求,旨在保护受血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起来,输血前评估内容包括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输血指征评估、输血风险评估、输血前教育和输血允许。

这些评估内容的目的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受血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做出合理的输血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输血操作的成功进行。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标题:输血前评估内容引言概述:输血前的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接受输血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前评估的内容。

一、患者病史评估1.1 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史、手术史、输血史等。

1.2 过敏史:了解患者对药物、食物、环境等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1.3 出血倾向:询问患者是否有易出血的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等。

二、体格检查2.1 皮肤黏膜: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黏膜是否苍白、黄疸等情况。

2.2 淋巴结: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异常。

2.3 心肺听诊:听诊心脏和肺部是否有异常音。

三、实验室检查3.1 血常规: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3.2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3.3 传染病筛查:进行梅毒、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检测。

四、输血适应症评估4.1 贫血:评估患者贫血症状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4.2 出血:对于急性失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评估输血的紧急性。

4.3 代谢性疾病:对于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评估输血对病情的影响。

五、输血风险评估5.1 输血反应: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5.2 输血量计算: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计算输血量,避免输血过量。

5.3 输血速度控制:评估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输血反应。

结论:输血前的综合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输血适应症和输血风险评估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可以确保患者接受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前后评估

输血前后评估

输血先后评估输血先后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过程,用于评估患者在输血先后的身体状况和输血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先后评估的标准格式和内容。

一、输血前评估输血前评估是在患者接受输血前进行的一项综合评估,旨在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前身体状况稳定,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1. 患者基本信息首先,需要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2. 输血指征评估医生需要确定患者接受输血的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血型和血液成份。

3. 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在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器官功能。

4. 输血前身体检查输血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皮肤、黏膜、淋巴结等的观察,以及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系统的检查。

5.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接受输血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过敏等风险。

6. 输血允许在评估过程中,需要与患者或者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患者或者其家属的书面允许。

二、输血后评估输血后评估是在患者接受输血后进行的一项综合评估,旨在监测患者的输血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1. 输血时间和输血量记录输血的时间和输血的总量,以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输血反应监测患者输血过程中是否浮现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寒颤、皮疹、呼吸难点、低血压等症状,及时处理并记录。

3. 血液成份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后血液成份的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4. 患者症状和体征监测患者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皮肤、黏膜、淋巴结等的观察,及时处理并记录。

5. 输血后实验室检查在输血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器官功能的变化。

临床用血考评标准解读

临床用血考评标准解读

指标解释:某机构某年符合医院合理用血规定或
临床有充分理由的输血次数与同期输血总次数之比。
计算公式:合理助于减少输 血风险,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是反映临床 输血技术的质量指标。
输血前评估率
指标解释:某机构某年输血病例中对是否需要输
血进行了评估的输血次数与同期输血总次数之比。
×100%
意义:同级、同类型医疗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差别 原因,有助于提高手术科室用血水平,是反映手术 技术水平和临床掌握输血适应证的质量指标。
标本不合格率
指标解释:某机构某年不符合医院输血标本合格定义
的标本数与同期输血科(血库)接受的标本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标本不合格率=
×100%
意义:不合格的标本对检测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严重威胁临床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 过程指标。
计算公式:输血不良反应率=
×100%
意义:定期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率有助于 发现血液安全隐患,是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结 果指标。
血液报废率
指标解释:某机构某年报废的血袋数与同期入库血袋
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血液报废率=
×100%
意义:分析报废原因,减少血液浪费, 是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结果指标。
合理用血率
科研与教学
2017-5-25
27
2017-5-25
28
2017-5-25
29
2017-5-25
30
谢谢聆听
2017-5-25
31
标准框架
管理评价
5大条,27小条
四部分
技术评价
3大条,12小条
指标评价
35项
科研与教学
8大条,11小条
管理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医院评审
检查项目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开
展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开展对
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建立临床
用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治疗效果的评价制度,
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有效输血治疗
。(19个检查要点)
等级医院评审
2、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3、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 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5、医院有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 指标。 6、医院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 7、医院对输血适应证有严格管理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10.有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有记录。 12.异体输血量与上年度用血量比较,其增长率低于住院患者(或 手术台数)增长率 17.建立临床用合理有效用血治疗管理制度,在受血者病程记录中有 输血前受血者用血的评估记录,输血后有输血治疗效果评价的描述。 输血科有对受血者的评估、评价记录。
Massive transfusion--evaluation of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outcome in two large teaching hospital trusts in Northern England
Vox Sang. 2009 Oct;97(3):247-53. Epub 2009 Jun 3
评估内容选择 评估对象 评估标准建立 实施方法
评估内容
评估的基本原则 公正 易操作 评估侧重点 单个病种 血液成分 用血医师 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主要评估内容 用血概貌
医院 科室 医生 患者
输血申请合理性 输血适应症选择
操作方式
外科用血情况
人均手术用血总量
人均手术红细胞用量
人均手术血浆用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均手术血小板用量
公示内容
每月通报人均用血量(包括手术用血和治疗用血) 前10名主诊医师名单; 外科科室每月手术每台次用血量与上年度同期相比 的增长率; 内科科室每月输血患者平均用血量与上年度同期相 比的增长率; 血型差错情况; 手术备血、内外科用血规范性、合理性评价抽查结 果。
应用实例
输血指征合理性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或实验 室检查结果不符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输血指征要求,且在病 程记录中未做任何特殊说明而进行输血的, 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1分; 输注过程监测评价:对于输血患者,病程记 录中无输血过程相关描述(如是否顺利、是 否发生输血反应等)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 0.5分;
我国临床输血评估
血液成分应用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专科用血 心血管 骨科 普通外科 临床医师用血
红细胞疗效评估
成人患者按:输入红细胞悬液单位数=体重 Kg×0. 08×(Hb期望值g/L-输血前Hb 值g/L)/50计算输注红细胞量,预约洗涤 红细胞时为红细胞预约量的1.5倍。 输注红细胞后24h内复查Hb,并与输血前 比较,在排除仍大量失血、溶血性输血反应 等原因后,若Hb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为 红细胞输血疗效不佳。
内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前10名主诊医师名单
医师本人用血评估记录
医师评估详情
评价内容
手术备血规范性评价 手术备血合理性评价 输血指征合理性评价 输注过程评价 输血后疗效评估 血型差错 输血相关医疗文书完整性、规范性评价
应用实例
手术备血规范性评价:术前不按照程序备血,强行 上手术或认为手术风险小不备血而术中需要输血的 ,扣主诊医师目标考评分2分 手术备血合理性评价:主诊医师每月用血量(按红 细胞、血浆、血小板分别进行计算)不超过计划用 血量10%为可接受范围,不扣考评分;超过计划 用血量11%-15%(含)扣考评分0.5分;超过 计划用血量16%-20%(含)扣考评分1分;超 过计划用血量20%以上扣考评分2分
血浆输注疗效评估
血浆输注的疗效判目前尚没有一定的标准; 主要是临床观察出血的改善情况; 实验室检查,评估方法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 类。 定量测定主要是各凝血因子在体内含量的 测定 定性测定主要包括PT、APTT、TEG、 SCA等;
血浆输注原则
维持正常凝血状态需要达到正常人的30%不稳定 凝血因子浓度,其中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只须 达到正常范围的20~25%即可; PT、APTT轻度延长一般不会发生出血,PT延长 超过正常范围中间值的1.5倍或APTT延长超过正 常值高限的1.5倍,并有临床病理性出血症状,才考 虑输注 FFP。 FFP的输注剂量为(10—20)ml/kg时,多数凝血 因子水平将上升25%—50%。 通常FFP的首次剂量10-15ml/kg,维持剂量510ml/kg 。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 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建立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排名、公布制度。对本 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和不合理使用等情 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 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 标体系;将临床用血情况作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 重要指标。
Two hundred and four patients had a massive transfusion. Although only 1.3% of all transfused patients, the massive transfusion group used 10% of the total blood products. Their mortality rate was 34%. Factors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survival were: a ratio of fresh frozen plasma: red blood cells > 1.1, OR 7.22 (1.95-26.68), and elective surgery, OR 4.56 (1.88-11.05). Factors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death were: age (per year), OR 0.97 (0.95-0.99), liver disease, OR 0.25 (0.09-0.70), male gender, OR 0.41 (0.19-0.89), vascular surgery, OR 0.34 (0.12-0.96) and number of adult packs of platelets transfused, OR 0.69 (0.57-0.83).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血小板计数有上升、出血停止或明显减轻为 显效; 血小板计数无上升但出血症状有明显好转为 有效; 血小板无上升、出血症状亦无好转为无效。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 CCI=(输血后血小板总数-输前血小板总数 )X体表面积(M2 )/输入血小板总数( 1011)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 (cm)+0.0128×体重(kg) -0.01529 。 以CCI为判断指标,若输注后1小时的 CCI<7.5或输注后24小时的CCI<4.5, 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发布主体__业务主管部门
实施主体__输血科
红细胞使用情况
血浆使用情况
血小板使用情况
准入
公示对象
科室(病区) 单病种 主诊医师
公示内容
每月通报外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人均手术用血总量 人均手术红细胞用量 人均手术血浆用量 人均手术血小板用量 每月通报内科用血量前5名科室名单 人均用血总量 人均红细胞用量 人均血浆用量 人均血小板用量
Apr;8(2):89-93. Review
No evaluation of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of blood transfusions can be made without convincing clinicians that there are rules, albeit imperfect, which establish what is, and what is not, appropriate. In the absence of this shared awareness the pursuit of appropriateness risks being a theoretical, although timeconsuming, exercise. In the absence of efforts to convince clinicians about the need to follow evidence, transfusion medicine physicians will not be able to be, as wished by Grazzini, the 'gatekeepers of clinical appropriateness of transfusion practices'. 没有任何临床输血合理性评价离得开临床医师。离开总所周知 的认识而追求合理性只能是理论上的,并且这也是一项耗时的 工作。离开临床医生对输血合理性规则的遵守,输血医师只能 沦为输血医学实践合理性的守门员。
背景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全国等级医院评审 学科发展需求 血液资源稀缺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第九条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 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 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 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 床合理用血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