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_陆渊雷

名医经验_陆渊雷
名医经验_陆渊雷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9g 红枣4枚。2帖

例二发热

××,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

三诊:七月二十一日。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当从伤寒法调。川黄连1.8g

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

磁石45g(先煎) 柴胡9g

淡黄芩9g 太子参9g

茅术6g 炙甘草2.4g

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

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柴胡、淡黄芩、参须、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红枣。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1帖。药后得汗,热退。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半夏、干、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故可用十枣汤攻之。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

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脉弦,舌有苔故也。询之,果验得胸膜炎。大戟9g

甘遂2.4g 芫花6g

红枣10枚。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

赤芍6g 太子参9g

生3片,枳壳6g 大戟6g

淡黄芩6g 生甘草3g

桔梗6g 芫花1.5g

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

脉滑,涕出。葶苈6g

米仁15g 桔梗4.5g

皮9g 活芦根30g

冬瓜子9g 枳壳4.5g

煅牡蛎24g 桃仁9g

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

王××,初诊:4月21日。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柴胡6g

淡黄芩6g 桔梗6g

炙甘草3g 桂枝1.5g

北沙参6g 瓜蒌9g

生3片,赤芍6g 枳实6g

黑附子3g 红枣4枚。2帖。

二诊:4月23日。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可加养荣汤。柴胡9g

瓜蒌9g 太子参12g

炙甘草3g 枳壳6g

当归9g 黑附子6g

杭菊花9g 桔梗1.5g

白芍9g 干2.4g 红枣4枚。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柴胡6g

白芍9g 紫菀9g

杭菊花9g 当归9g

小生地4.5g 桔梗4.5g

生大黄3g 太子参9g

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

龚××。初诊:11月6日。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因不愿开刀,故服药。丹皮9g

黑附子6g 马齿苋15g

炙甘草3g 冬瓜子12g

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2帖。

二诊:11月8日。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米仁15g

黑附快6g 红藤21g

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

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生黄芪12g

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

炙甘草2.4g 生9g

潞党参9g 磁石30g

红藤15g 马齿苋12g

仙灵牌9g 云茯苓12g。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故前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研末作小丸吞。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柴胡、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米仁30g

三棱、莪术各6g

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3帖。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3帖。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当归90g

赤芍60g 丹皮60g

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

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

柴胡120g 百合90g

生黄芪120g

生甘草30g。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

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妇科的应用

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半至三钱。时医但用淡附子、淡干,几经浸淡,等于药滓,用量又仅数分,苟遇四逆证,惟有坐以待毙耳。”又谓“干与附子俱为纯阳大热大药,俱参使机能亢进。惟附子之效遍于全身,干之效限于局部,其主效在温运消化管而兼及于肺。故肺寒、胃寒、肠寒者,用干;心脏衰弱,细胞之生活力退减者,用附子”,“仲景于阳虚证,心脏衰弱不甚者,则用炮附子,量亦不大”,“至于镇痛,乃用大量炮熟附子”。据此陆氏将四逆汤不仅用于外感伤寒,还广泛地用于科杂病与妇科病。如对患有心悸胸闷,纳呆,脉迟细,舌苔淡白,属心脏衰弱者,四逆汤加别直参(朝鲜人参)、白术、茯苓等补气之品,以温阳补气;若心悸易醒,脉细弱而有歇止,舌苔如常,四逆汤合生脉饮及平肝安神之品,以补气养阴安神。至于咳嗽气喘,日久阳虚脉弱,陆氏常以四逆汤加参须、蛤蚧尾(二味加煎冲)及化痰止咳之药,以扶正祛邪。对于中焦脾胃之病,凡脾胃虚寒,腹胀暖气,消化不良,口腻苔垢,脉微弱,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若见洞泄肢冷,完谷不化,腹背寒,肠鸣腹痛,脉迟细,则合四君子汤加减,以温补脾肾。慢性肾炎阳虚水泛,手足浮肿,腰背酸痛,脉弱苔白者,四逆汤加桂枝、泽泻、猪苓等,以行气利水。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阳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阳;以白术为佐,为除寒湿之圣药。对于周身风湿疼痛,伴消化不良,脉细苔薄者,陆氏以四逆汤合白术、蕲蛇、全蝎、米仁、羌活、独活等同用。阳虚盗汗脉迟者,四逆汤加益气敛汗药。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而色黯红,形寒目眩,腹痛脉迟苔薄,四逆汤合四君、四物出入。陆氏依据病证化裁,效如桴鼓。如治某,年39岁。初诊,病喘咳十年,本来秋发春瘥,去年霍乱、伤寒后,终年不瘥。剧咳气不足息,脉数弱,舌色平,能食,但人瘦。黑附子9g

干4.5g 炙甘草2.4g

人参须(煎冲)6g 云茯苓9g

杏仁9g 炙紫菀9g

山茱萸肉4.5g 五味子2.4g

仙鹤草12g

炒子(包)12g。二诊:喘促稍减,咳亦减,脉稍起,舌仍虚,总之心脏稍好转,属慢支气管炎无除根之法也。黑附子6g

干4.5g 炙甘草3g

蛤蚧尾(另煎冲)1对,人参须(另煎冲)6g 白术9g

桂枝4.5g 仙鹤草12g

杏仁9g 没食子4.5g。

医案

案一、阴虚发热

徐××,青年。初诊(1935年12月):发热十日。时复恶寒。而头不痛,脉不浮,非外感,脚冷体弱发育早,月事十许日一行。此非细故,今作阴虚发热治。且其阳亦虚。口渴,舌无

苔。

处方:当归9g 生地15g

银柴胡4.5g 青蒿6克(后下),川芎4.5g

白术6g 云茯苓12g

泽泻12g 黑附子6g(先煎) 2帖

二诊:口渴脚冷俱差,热退而未净,夜间较盛。起则头眩,脉舌俱和,但见不足。

处方:黑附子6g(先煎) 云茯苓12g

白术9g 白芍9g

当归9g 川芎4.5g

生地15g 太子参9g

炙甘草3g 菟丝饼9g

炒谷芽12g 青蒿6g(后下),2帖

案二、崩漏

欧阳××,女,成人。初诊(1936年5月20日):经行十余日不止,量且甚多,始鲜红,继渐冷。服诸灰炭之剂,下反多,今肢清、神疲、脉弱。急须止之,否则成崩。舌无苔。

处方:当归身9g 川芎6g

白芍9g 白术9g

炙牛角鳃12g 升麻3g

赤石脂15g 皮6g

生地15g 桔梗3g 3帖

二诊(5月23日):血大势已止,今唯余沥而已。脉迟、恶寒、心悸、小腹痛、大便溏,血少而虚寒。

处方:生黄芪15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熟地各12g 生白术6g

干3g 黑附子6g

牛角鳃9g 赤石脂12g

禹余粮12g 皮6g

3帖。渊雷按:前医与炭剂止血,血故不止。一与温补升提,遽降塞不流,此治疗之活变。案三、麻疹

林××,男。4岁。初诊(1936年4月6日):疹出3天,尚未退净,神疲,脉数而弱,但欲寐,下利,舌色甚白。此殆多服寒凉药所致,有危然。

处方:根6g 麻黄2g

生石膏18g(先煎) 杏仁、象贝母9g

淡黄芩6g 云茯苓12g

黑附子9g 干3g

生甘草、炙甘草各1.5g 1帖。

二诊(4月7日):神气较清醒,抚之知哭吵,咳较畅,利较差,可望有生机。今鼻扇多水泡声。

处方:连根节麻黄2g 生石膏18g

桔梗6g 象贝母9g

北沙参9g 海浮石9g

炒白术6g 炒扁豆衣9g

黑附子6g 炙甘草3g 2帖。

竟得痊愈。

案四、肠痈术后

××,男,成人。初诊(5月11日):两年前曾经盲肠部手术,发现大肠有两寸许硬结,身体迄今羸瘦,近时时觉盲肠部毛糙,又有1次大痛失神,脉略弦,舌白。

处方:当归12g 白术9g

枳实6g 赤芍、白芍(各)6g

云茯苓12g 桔梗6g

川芎4.5g 泽泻12g

瓜蒌仁9g 麻仁9g

二诊(5月16日):初1帖药下似有隐痛,继2帖无所觉,大便不畅,每畅行即舒适,外症甚似肠。

处方:大黄3g 丹皮9g

米仁15g 玄明粉6g

冬瓜子12g 桔梗6g

桃仁15g 败酱草9g

生甘草3g 丹参9g 活芦根60g

三诊(6月1日):服大黄牡丹汤3帖,每日大便二三行,行辄腹痛,盲肠部细按之较高起,甚酸,放散至腰后,脉甚弦。

处方:太子参12g 赤芍、白芍各6g

桂枝4.5g 桔梗6g

生黄芪12g 桃仁12g

茯苓12g 炙甘草3g

当归9g 丹皮12g

冬瓜子12g 黑附子3g

连翘6g。

赞(1)评论(88)分享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名医经验——王仲...

1人觉得很赞

中医临床综合| 原创:淡泊宁静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兰州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24、妇女不孕症:(源于广东惠阳新医大学彰肖维秘方) 当归六钱、白芍七钱、川芎三钱、红花二钱、桃仁四钱、泽兰四钱、杞子一两。穿山甲四钱,生地八钱,香附四钱,水煎服,月经干净后每天一剂,连服三剂。 25、闭经:青海名医:陈月严 益母草一两,煎药一碗加黄酒服下即愈。 26、月经不调:西安名医:黄百铜 月季花十朵,煎水加红糖,酒引连服半月愈。 27、经疼:南京名医:徐志雄 棉籽一把,新瓦焙干碾粉服三钱立即止疼。(特效) 28、白带:南京名医:高西庆 白果十五个,炖江米稀饭食,每天一次,七天痊愈。 29、下奶奇法:上海名医:李爱义 黑皂角籽七个生的研沫开水送下,一小时自下。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作者:医坛怪手全国名老中医冷方南治再障贫血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蒲辅周治肾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白细胞减少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骨痹”经验 中医专家林教授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江履秋治风湿顽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绍琴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血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之文治头痛眩晕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不射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男性死精不育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治劳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振盛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早泄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韦文贵治眼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风湿热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水气”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风湿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周济民治痔疮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皮肤瘙痒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姚五达治高血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治冠心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方药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武明钦治高脂血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痛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视神经萎缩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路志正治阳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福松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遗精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阴囊湿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治瘀血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头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治支气管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魏长春治慢性胃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赞臣治鼻窦炎经验

我家的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3个月的呕心沥血)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

全国名医经验方

全国名医经验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颈椎骨质增生方 粉葛15 银花藤15 鸡血藤15 黄芪15 熟地15 鹿含草10 大云10 脆朴15秦 艽10 淫羊藿10 莱菔子10 白术10 防风10随症加减。 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毫升 顽固性头痛秘方:通络头风汤 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现忍痛奉献给广大同仁,强烈要求加分! 川穹28g 当归18g 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 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 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 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 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 后头痛加羌活20g 前头痛加白芷18g 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 头顶痛加藁本18g 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 师传心授“红云风” □王毓昌 银翘二紫荆防萍,赤丹蝉藓地肤藤。 先师授我灵丹药,芳名唤作红云风。 己巳年初秋,妻子陡患风团瘙痒,类似荨麻疹。奇痒难忍,烦躁不安。目肿如线,唇肿如努。诣之先师张子衡先生,先生笑曰:“此证乃红云风是也,易治耳。”遂疏方:双花15g,连翘12g,紫草15g,紫花地丁15g,荆芥6g,防风6g,浮萍9g,赤芍10g,丹皮10g,蝉蜕6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

忍冬藤12g。3剂,水煎服。上药煎成,当晚服下,瘙痒顿减。一觉醒来颜面唇肿全消,心烦亦安,继服一剂全愈。真可谓“一剂止,二剂已”者也。数日后长女亦患红云风证,其病突然,红成片瘙痒难忍。遂将所剩一剂急煎服,竟一剂霍然。 余审其方,告知先生,先生遂将红云风一方传授于我,并授以加减之法:舌红者加生地,苔厚腻加藿朴,苔黄腻加川连,血瘀者加桃红,便秘者加生大黄,随其所偏而调之。先生曰:“红云风一方乃当年广饶邵绳武先生所传,迄今已四十年矣,凡辨证确凿,投之无不应手。”后每遇是证,投之果然。 红云风一证多由禀赋不足,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分所致,使其脉络瘀阻,气血失和而病作。方中赤芍、丹皮、紫草、忍冬藤凉血通络;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蝉蜕、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白藓皮散风祛邪,利湿止痒。诸药相辅为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则营卫和,气血平,邪无所居而病愈。 马钱乌头汤治疗颈椎病 治疗方法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涤痰,通络止痛,补肝肾,调气血。马钱乌头汤药用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每次1份兑药汁服,1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寒甚痛者加制草乌、附片;风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瘀血重者加土鳖虫、水蛭、虻虫;痰重者加胆南星、天麻;气血虚者加人参、炙黄芪、制首乌、炙甘草;肝肾虚者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桑寄生。2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服3次。忌食生冷,停服其他药物。 典型病例 卢某,女,38岁,于2004年1月13日诊。颈、肩、背痛,双手麻木酸胀8个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药(药名不详)无效。近1个月疼痛加剧,入夜更甚,坐卧不安,颈部活动受限。查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明显,扪及索条状硬结,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缓涩。X光摄片示2~4颈椎骨质增生。辨为风寒湿邪入侵,脉络瘀阻。投马钱乌头汤。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 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水蛭、虻虫、全蝎各10g,蜈蚣3条(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2日1剂,水煎,每日服3次。服药2剂后疼痛症状减轻,后随症加减连服20剂症状消失,2005年6月4日随访无复发。 体会

老中医:石膏入药的治病验方

石膏入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医专家表示:《名医录》曾记载,睦州(今建德)杨士丞有一女,患骨蒸内热外寒,请了许多医生治疗未愈,后来处州(今丽水)有位姓吴的医生就用了石膏,病人体温恢复了正常,证明了石膏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近代名医张锡纯因喜用大剂量石膏而被称为“张石膏”。他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 中医专家指出: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其味辛甘、性寒。生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不退、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煅石膏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石膏入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石膏入药中医常用治病验方介绍如下: 血栓性脉管炎:生石膏250克,研为细末,桐油100克,共同搅拌调为糊状。取药糊敷贴患部,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如有溃破,须将伤口敷平,换药时当用15%的温盐开水清洗患部。此方无论患部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疗效较佳。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调成丸,如绿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

烫伤: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匀,凉开水调糊状。敷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3~5天即可结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黄柏20克,研粉再与青黛、冰片各5克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每日1~2次。 痈肿: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细末混匀备用。使用时视肿块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许食醋及适量冷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直接敷于肿块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待肿块消失后停药。 接触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待药液温后浸泡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一般治疗当天即可见效,3~5天即可治愈。 蜂窝组织炎:生石膏3份,桐油一份,共同调为糊状外敷。适用于外科急性炎症浸润期、淋巴结核、蜂窝组织炎、疮疖及丹毒等。但已成脓或局部有溃疡者不宜使用。 小儿发热:取石膏20克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捏成5 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小饼。临睡前敷于患儿涌泉(双)、内关(双)、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次日取下。

名医经验——陆渊雷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姜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姜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姜9g 红枣4枚。2帖 例二发热 谢××,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姜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姜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名医经验_陆渊雷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9g 红枣4枚。2帖 例二发热 ××,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岭南名医录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广东发布2016-03-13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 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 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 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 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 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 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 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 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 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 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曦明 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 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 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 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 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 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 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

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 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 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 心脏外科 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 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 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 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 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 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 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 呼吸内科 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 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 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 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 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 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 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

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 罗颂平张玉珍整理 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和1978年均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其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结业出师。 第五卷585他勤于研习医经,终生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在学术上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还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指导研究生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获199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仲景生平及其传说

张仲景生平及传说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份不确。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刻苦钻研,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一·生卒年代 尽管医名遐迩,然令研究者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仲景生平,竟然在汉书及其后之正史中并无片言只语之记载!其名字首见于王叔和《脉经》序,曰:“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此乃有关仲景之最早文字记录。因而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等,无据认证。 洪贯之认为<1>,仲景约生活于汉桓帝纪元(公元147年)以后至建安末年(公元219年)以前。 薛凝蒿认为<2>,仲景约生于公元142年~145年,卒于210年。 宋向元则认为<3>,仲景生于公元148年~152年间,卒于211年~219年间。

而尚启东等却考证为<4>:仲景生于公元153(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卒于202年(建安7年)。 杜氏据《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及《针灸甲乙经》序,考证推论仲景诞生于公元151年,可能卒于公元220年<5>。 以上各家结论不同,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依据不一。当各种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其结论自然不相一致。大要而言,推论仲景生卒年份所据之资料,不外有以下几种: 1.《伤寒杂病论》自序; 2.《针灸甲乙经》序; 3.《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 4.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 5.《后汉书》、《三国志》等东汉末年相关史料。 尽管结论不同,但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事实,完全可以认定。

二·籍贯考证 关于仲景之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按《后汉书》所记,荆州剌史部郡七: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棘阳、涅阳等地,皆南阳郡所辖。棘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一说今湖北枣阳县),因其地处棘水之阳而名。涅阳则因位于涅水(今赵河)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南阳,作为古地区名,所指有三,其一即为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作为郡治,初设于战国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1981年底,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河南南阳市举行,与会研究者宣读论文,确认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三·师承传授 1·师承伯祖

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让你受益一生的养生保健智慧全书_第十八课 向名医学习,做按摩高手

穴位就像是一个个小机关,联系着我们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随着指尖在肌肤上轻轻起舞,各种不适症状也慢慢消失。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朋友们可以长期进行穴位按摩锻炼,它对于调节全身的气血通畅,防病治病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给您的医疗保健设下了第一道防线。找准穴位,人人都能成为按摩高手。 按摩合谷穴,治疗头上病 合谷穴,又称为虎口,容谷,合骨或含口,是四总穴之一。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而得名。合谷穴的具体位置是: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合谷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大体上说,合谷穴是止痛的特效穴,在我国古代拔牙时都在此穴针灸为麻醉之用。对于牙痛、咽痛、腹痛、头痛等症状,采用指压合谷穴均有缓解作用。 这个穴位主要的作用是止痛,特别是头面部的疼痛情况。《灵枢·杂病篇》记载:“齿痛……恶清饮,取手阳明。”《针灸甲乙经》写道: “齿龋痛,合谷主之。”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等不少用本穴治头面五官疼痛的记载。根据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经验,现在的人在临床上也屡试不爽。常用于齿痛,牙龈舯痛,头痛以及上颌窦手术后疼痛,咽喉类,扁桃体类等疾病。根据本脉之循行。该穴也可止上肢疼痛。在历代不少歌赋中,有着这方面的记载:如《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这些都是古代医书中有关合谷穴止痛的详细记载,对现代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合谷穴还具有解表清热、利气活血和回阳的作用。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缓解。感冒乃百病之母,按压合谷穴最大的好处就是预防感冒。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扁桃体炎患者可以将大蒜(紫皮者佳)捣烂如糊状,敷于双虎口(即合谷穴),时间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为度。 古书中也有记载关于古人用合谷穴治疗热病的情况。《备既千金药方》中写道:“……主热病汗不出”,《时后赋》中:“当汗不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临床上多用与治感冒风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以及阑尾炎,扁桃体类引起的发热、热泻等。 按摩合谷穴可以起到利气活血的作用。《类经图翼》中写道:“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堕胎。”就上述记载看来,耳鸣、耳聋、经闭、痛经、死胎不下等症与气血失调有关。根椐合谷利气活血的特点,现在的人用来治疗高血压、耳聋、耳鸣、经闭、痛经、催乳引产等。道理就在于合谷穴可以补上泻下、补气泻血,使血气下行,达到治疗上症的目的。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

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

名医周琦经验方

周琦老师常用方剂总结唐世球周琦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首批跨世纪人才“268”计划导师,安徽省师带徒导师,在皖北地区享有崇高声誉。现将其常用方剂总结如下。 1.加味一阴煎 功效:滋阴润燥,清热利咽 主治:咽炎,喉源性咳嗽 方药:生熟地各20g 麦冬15g 白芍15g 丹参30g 怀牛膝12g 合欢皮20g 郁金12g 香附12g 按:朱丹溪云“阴虚火旺之人,津液生痰不生血”,阴虚火旺则咽干咽痛,生痰则咳嗽咳痰,痰凝气滞血瘀则咽喉如有物梗,咽喉后壁则生结(滤泡增生),累累如串珠。本方以生熟地、麦冬、白芍滋阴祛病之源,丹参、牛膝活血,香附、郁金、合欢皮理气解郁。全方起滋阴清热、理气化瘀、活血散血作用。对咽炎、喉源性咳嗽证属阴虚火旺、痰瘀阻滞者颇具效果。若咽喉后壁滤泡较多者加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咽痛加青果10g,桔梗12g,甘草10g;声音嘶哑加诃子10g,胖大海5g,木蝴蝶8g。 2.五号方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排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药:黄芪30g 黄柏12g 制大黄9g 贯众30g 垂盆草30g 叶下珠30g 虎杖15g 蚕沙15g 按:本方为周师自拟方,为治疗乙肝常用方。周师认为: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的中药有:大黄、黄柏、贯众、蚕沙、虎杖、叶下珠等,其中大黄作用最强。以上药物临床疗效较佳。,但需辨证加减。 ①转氨酶升高加败酱草30g,金钱草30g,五味子10g,湿象不显去蚕沙,因其性偏燥; 垂盆子、五味子有反跳现象,应适当延长治疗期。 ②球蛋白、谷酰胺转肽酶升高表明病情向慢性转变,活血化瘀药物有治疗作用,常用当 归10个,丹参30g,桃仁15g,大黄9g,土鳖虫6g等。 ③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倒置表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可加四君子汤,重用人参 10g,焦白术25g,配适量广陈皮可补而不滞。 ④高胆红素血症、皮肤黄染、瘙痒表明肝细胞炎症水肿、变性坏死,导致胆红素合成、 排泄障碍,,可重用赤芍30-40g,皮肤黄染加茵陈蒿汤,皮肤瘙痒加生地、丹皮、赤芍、大蓟、白鲜皮、蝉蜕等。 ⑤肝脾肿大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桃仁、大黄、土鳖虫(下瘀血汤)和鳖甲煎丸交替服用, 转氨酶、胆红素均高时可口服五味子糖浆。 3.降压汤 功效:清热平肝,散瘀降压 主治:高血压症 方药:决明子30g 夏枯草30g 钩藤18g后下丹皮10g 按:凡血压升高的病人,或服降压药而血压控制不理想的病人,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对肝阳亢、肝火旺者,临床有较好疗效。伴水肿可加汉防己,伴肢麻、半身不遂可加臭梧桐20g,伴头疼、耳鸣、颈项强痛可加葛根30g,伴腰膝酸痛加桑寄生30g,伴失眠加莲子芯5g。 4.祛斑汤 功效:养血活血,祛斑排毒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迎补充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 迎补充 先给大家说一下,排名不分先后,我想起哪位写哪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前几年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得了病,由于本人是信任中医,并且也爱好中医的。那时的我,只要有什么身体不舒服就会去网上百度搜索:XX 地方最好的中医大夫是谁?哪个中医大夫治这个病比较厉害?山西有没有好中医大夫?等等。总是得不到非常有效的信息,网上搜索来的信息很杂,很不切乎实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为了咱们山西人找中医大夫的时候,有个比较靠谱的参考,毕竟在百度上一搜索“山西中医”,出来的全是 广告。不可信,不可信,不可信啊。如果你或身边人有什么 不舒服,就可以在这里找到比较对症的大夫。如果能帮到 你,就请点个赞,支持一下吧。话不多说,这就开始盘点吧。 太原名医:张建银中医扶阳派郑卢医学传人。三十余年间,广拜各地各派明医名师学习,孜孜以求中医大道,希冀融通 长,并致力以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的视域阐扬古中医 学。期间,张先生研学自费达数百万之巨,随缘就诊,于疑难杂症常出奇功:曾经让一位在老山前线被炮弹震聋的连长 当下恢复听力,一位承受强直性脊柱炎痛苦十余年的病人现场活动自如。创立中华莲花医学,以上古易经、河洛之数为

本源,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五行大义为根基,以仲景之学、扶阳之学为正宗,以道医、佛医、藏医为辅佐,以解剖学、经膜学、人体软组织学、现代心理学为开拓,综合方药、针道、灸道、徒手治疗、心理疗法等多层面的疗愈技术,针对现代人的体质偏失,能够对三高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抑郁症与人体内外的各类疼痛病症提供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秋心居士短评:本人极其敬佩的中医名家, 中医扶阳派、佛医、藏医等等各门各派之所长,创 立了“莲花医学”。 忻州名医:卫习武百岁老中医卫习武为人看病,“只开药方不卖药”。医德之高,令我十分佩服。自学中医。卫习武治病救人不分官民、亲疏,都一视同仁。遇有康复病人拿了礼物表示感谢,他都一概谢绝。秋心居士短评:知道卫老,是在网上看到他的新闻报道,令后生十分敬佩。 大同名医:孟福孟福是大同中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原大同 市中医院副院长,首批大同市名老中医。师从当时大同市四 大名医之一的郭庭选,行医近60 载,孟福治疗过成千上万的患者。善于治疗肝胆脾胃疾病。他自创的“资生建脾汤”、养胃汤、宽胃汤等方剂治疗常见多发胃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秋心居短评:孟老是很多网友和朋友推荐的,可称之为:大同医圣太原名医:潘洪君中医世家,太原名医。敢向权威医院叫板,

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1958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骨秘诀,历经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

关于伤寒论

关于伤寒论 一以下是引用北宋校正医书局给伤寒论的序言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序》: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於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於《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複,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複,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於於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於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张仲景,《汉书》无传。 汉书乃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班固的出生年月是公元32年到公元92年,而现代人认为仲景的出生年月是公元150年到公元215年。这句话就放佛说,《清史》没有记载过刘渡舟,同时也说明至少到公元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并不是很清楚张仲景的生卒年。 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名医特效秘方治百病

名医特效秘方治百病 所载秘方均根据多年搜集整理汇总和病人反馈,有的效果很明显,有的效果一般,不建议作为治病的主要依据,可在就医服药的同时,作为辅助治疗之用,有些中药成分可在药店购买时询问用途后服用。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