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_陆渊雷
陆渊雷年表 (1)
陆渊雷(1894---1955),名彭年,上海市川沙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
陆氏通诸子百家,熟悉数理化天文等近代科学,并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
1894年5月30日(阴历4月25日)甲午1岁。
生于江苏川沙县东门外大护塘,排行第二,其祖父均从事教育,家境甚贫。
1897年,丁酉,4岁。
其祖失业,在家教其识字。
1899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其时体弱多病。
1903年,癸丑,10岁,交乡人之子识字。
1904年,入川沙县小学堂读书。
1906年,13岁,入中学专供数学与天文。
1907年至沪,在一小学任教。
1908年,回乡教私塾。
1910年任浦东中学书记。
1912年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姚孟醺钻研目录之学。
虽未学医,但已涉猎四大经典。
1914年,是年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主讲国文。
1919年任南洋商业专门学校教员兼案件管理员。
1920年,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教员,教授航海天速。
1922年南京国学专修馆教员。
1924年回乡里任善堂文牍。
(1)早年问学于章太炎先生1925年师从恽铁樵院任教。
(2)同时在“览德轩善堂”坐堂。
(3)1928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职,教授内经、伤寒。
《伤寒论今释》首卷定稿。
(4)1929年以“发皇古义,融合新知”为办学宗旨,与徐衡之、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并率先于教育计划中列入现代理化、解剖等课程。
1930年,任持志大学教职。
(5)1931年后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学术专任委员会委员等职。
(6)1932年办“遥从部”函授中医学,制定教学大纲,编写《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
同年在上海开业行医,临证以西医方法诊断,运用经方治疗,善治伤寒等流行性热病及慢性肝炎、肿瘤等病。
(7)1933年前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
(8)1934年创办《中国新生命》杂志,任主编。
(9)1934年任中央国医馆二届理事。
1935年,《金匮要略今释》出版。
9月改统一病名草案为中医病名之研究(10)1950年受特邀出席全国卫生会议。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
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
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
章次公倚装。
”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
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
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
故乐为之序。
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名医经验——陆渊雷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陆渊雷医案--肠痈
陆渊雷医案--肠痈陈先生家住浦东杨思桥北街三号初诊九月十四,病初起寒热,旋呕吐。
腹剧痛不可耐,用活鸽罨之,痛稍可,但只能右卧,痛处在右腹角。
压痛点正当髂骨尖与脐之间,当是急性盲肠炎。
今热不甚高,尚有呕意。
舌满白而干,脉尚不甚弱,病势极恶,幸体质坚实,尚可冀幸起。
活芦根60 克,败酱12 克,冬瓜子12 克,桔梗4 .5 克,生草 4 .5 克,生苡仁15 克,丹皮6 克,黑附块6 克,赤小豆15 克,桃仁泥12 克,赤芍12 克,川军4.5 克(后下),当归 6 克。
外用余氏消炎止痛膏,兼服六神丸。
二诊十五日,改方,药后腹中颇攻动痛,但矢气,仍未大便。
今虽仍右卧,而左腹亦痛。
口渴不欲引饮。
舌苔仍白,据所述改方。
桃仁12 克(打),丹皮6克,生乳没各 3 克(去油,勿见火),冬瓜子12 克,生草4.5 克,苡仁15 克,赤芍9克,当归 6 克,活芦根60 克,玄明粉9 克(冲服),败酱12 克,桔梗 6 克,黑附块 6 克,赤小豆15 克。
三诊九月十六日大便颇频数,虽无关大局,然劳动起卧,亦须稍调之。
热无增减,痛及浊音部俱减小。
脉稍弱,舌苔仍白厚。
照现在情形,若热度不增高,可以无危险。
丹皮9 克,败酱12 克,六神曲9 克,苦桔梗 6 克,生草梢4.5 克,桃仁12 克(打),黑附块6克,赤芍药9 克,当归尾 6 克,淡芩 6 克,苡仁15 克(生用),炒扁衣9 克,冬瓜子12 克,赤小豆15 克。
四诊九月十七日,改方,专止泻剂。
川连1.8 克,太子参 6 克,炙草 3 克,淡芩6克,干姜1.8 克,滑石12 克,姜夏9 克,红枣五枚。
五诊九月十七日下午,热渐复平温。
能平卧侧卧,右腹角浊音虽未除,其盲肠炎本病当无大反复,惟下利次数多,略近滑利。
脉亦滑,此须先治之。
炒山楂9 克(研末吞),姜夏9 克,炒扁衣9 克,败酱6克,赤芍6克,川连1.5克,干姜2.4 克,赤苓15克,苡仁15 克,冬瓜子9 克,淡芩 6 克,太子参 6 克,黑附块4.5克,丹皮 6 克,红枣四枚。
陆渊雷医案--柴胡汤合真武汤证
陆渊雷医案--柴胡汤合真武汤证孙君初诊八月十二日,左胁痛甚,不可仰卧,咳则震痛。
脉弦数,舌苔干而花黄。
病是肋膜炎。
柴胡6克,蒌壳9克,楂炭9克,赤芍9克,红枣四枚,川连1.5克,槟榔4.5克,枳壳6克,生草3克,淡芩6克,制香附4.5克,桔梗4.5克,花粉9克。
二诊胁痛瘥减。
热亦较平,但炎未消退,则病不能即愈。
面色甚黄,唇鼻俱燥。
舌奇绛,苔干,脉弦。
柴胡6克,炒山栀9克,原钗斛9克,槟榔3克,赤芍6克,川连1.5克,蒌壳9克,花粉12克,香附4.5克,炙兜铃9克,淡芩6克,小生地15克,知母9克,桔梗4.5克,炙草3克。
三诊八月十四日,肋膜炎向愈。
不知何故,忽服别药,遂汗漏不止,蜷卧,郑声。
舌质尚干绛,而脉已无根。
本已出险,乃招亡阳,自取之。
黑附块9克,云苓12克,桔梗3克,炙草3克,生芪9克,干姜3克,白芍9克,浮小麦15克,太子参9克,川贝9克。
桂枝3克(后下)。
四诊八月十五日,热已退,汗漏未止。
咳尚引胁痛。
舌厚苔干,脉弦而迟。
宜敛汗镇咳,微通便。
黑附块6克,杏仁9克,柴胡6克,白芍9克,生龙骨12克(打,先煎),生芪15克,麦冬12克,蒌壳9克,枳实6克,煅牡蛎15克(打,先煎),南北沙参各6克,五味子3克,桔梗4.5克,玄明粉6克(冲)。
五诊八月十七日,热不作,汗遂止,咳虽不除,已不觉痛。
舌色渐淡,苔薄而松。
渐引食。
脉弦细,皆向愈之象。
全瓜蒌9克,花粉9克,北沙参12克,柴胡6克,当归9克,谷芽12克,麦冬12克,白芍9克,川芎9克,钗斛9克,桔梗4.5克,枳壳6克。
案评:孙君病肋膜炎,就渊师诊治,已向愈。
误信药肆伙友语,易医用大队表药,遂致亡阳。
幸回向渊师求诊,乃得转危为安。
(谢诵穆原文)【按】本病患者胁痛甚,脉弦数,舌苔干而黄白,这是邪入少阳,而兼内热之证,陆氏辨为肋膜炎,当用小柴胡汤加减。
初诊陆氏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蒌壳、枳壳、制香附、桔梗宽胸理气,除肋膜炎之气滞;槟榔、楂炭、赤芍活血祛瘀;行气与祛瘀两组药相配伍,能祛瘀滞止痛;再加川连、花粉则可清热生津化痰。
陆渊雷医案--湿温
陆渊雷医案--湿温汪先生初诊病十日已来,身热汗多,泄泻清水。
胸腹时闷。
尖绛而无苔。
脉濡而大。
此湿温已成,不能速愈。
葛根9克,川朴3克(炒),藿梗6克,川连1.5克,茅根6克,佩兰6克,淡芩6克,苡仁15克,柴胡4.5克,姜夏9克,赤苓12克。
【按】此案陆氏明确指出属于“湿温”,并对预后作出了判断,“不能速愈”。
湿温病势较缓,但缠绵难愈,多有发热、汗出、胸闷脘痞、大便溏泻、脉濡等病情。
陆氏以藿朴夏苓汤为主方加减,清热化湿治疗此病。
方中藿香、厚朴、半夏、佩兰芳香化浊,苦温燥湿;赤苓、茅根、苡仁渗湿泻热;黄连、黄芩取法泻心汤,以二药之苦,清化痞热;柴胡、葛根透表达邪,引表邪外出。
诸药合用疗效颇佳。
董小姐初诊七月十四日,鼻有涕,头痛咳嗽,有时致呕。
脉细而迟,舌润无苔。
此感冒有湿,又在暑令之证。
薄荷2.1克(后下),桔梗3克,橘红6克,云苓12克,细辛2.1克(后下),杏仁9克,姜夏12克,益元散12克(包),小朴3克,象贝母9克,苡仁15克。
【按】此案患者咳嗽、头痛、流鼻涕,又伴有时致呕的胃肠道症状,显示了外感夹湿的病证,适值暑令,因此湿温之证是较为明显的。
陆氏用薄荷、细辛解表清利头目,止鼻涕;桔梗、橘红、茯苓、杏仁、半夏、厚朴、象贝母等药为主,化痰止咳;益元散和苡仁清暑化湿。
诸药合效解表止咳,清暑化痰湿。
王先生初诊七月卅一日,初起战栗,旋发热,至谵妄。
脘微痛,略感胸闷,口淡。
热时手脚麻。
脉濡软,舌白腻。
非湿温即重性流行性感冒。
柴胡6克,茅术9克,赤苓12克,藿香9克,淡芩6克,知母4.5克,苡仁12克,炙草2.4克,姜夏9克,生石膏24克(打碎),楂炭9克。
赏析案评:此病脉舌俱似湿温,意必淹滞。
岂知明日病者挈其妻,来诊小产后咳。
自云服药奇效,诸证皆除,仅余胸微满。
其妻本就治i!gl墓,因自己得效速,故挈来易医云。
此意外之效,医者多贪天之功,此类是与。
(此段文字乃是陆渊雷自己对本案的评述)【按】此案患者虽也属于湿温,但病情明显较重,因此可见书中关于湿温病情较缓的说法也要灵活看待,不可拘泥。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陆渊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伤寒论今释》被誉为伤寒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生动、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进行阐述。
首先,本文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陆渊雷在伤寒学中的深刻见解。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病情下的病机,准确描述了伤寒的症状和表现。
他提到:“此病之发,实随时而变”。
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伤寒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陆渊雷以饱满的笔墨,真实地描绘了伤寒的病程和治疗过程,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其次,本文将全面阐述陆渊雷对伤寒学的贡献。
陆渊雷通过反复观察临床案例,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伤寒病的特点和规律。
他提出了“阳气不宣则外邪易客里”、“阴气不宣则内邪易犯表”等理论,为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此外,陆渊雷还对伤寒病的预后、并发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本文将强调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对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
尽管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产生于明朝,但其中的理论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陆渊雷的观点和治疗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综上所述,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以其生动的描述、全面的分析和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成为了伤寒学经典之作。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深入了解伤寒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从而有效地应对这一重要的医学难题。
此书对于促进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陆渊雷医案--胁痛
陆渊雷医案--胁痛吴太太初诊月事二旬一行,行辄十日不止。
昨从蜀中来,持螯顾曲,遂胸胁痛连背,至今胁满不已。
脉弦而鼓,舌色尚无他。
胃有水声,子宫有疣。
制川乌6克,赤白芍各6克,苏全9克,炙鳖甲12克,高良姜3克,枳实6克,当归9克,姜夏9克,柴胡9克,炙草3克,川芎4.5克。
二诊胸背痛皆愈,今苦胁下硬痛,不可按。
脉右弦左平,舌色平。
此肝脏肿大,病甚至发黄,今眼白甚清。
柴胡6克,赤白芍各6克,姜夏12克,桂枝4.5克(后下),鳖甲12克(炙),制香附6克,云苓12克,生姜铜元大三片,枳实6克,陈皮6克,炙草3克。
三诊肝脏之肿痛,平卧时已瘥。
行动时未能无痛,则亦向愈矣。
适值经行,只差三日,色始黑继淡。
脉舌尚无他。
软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香附6克,炙鳖甲9克,川芎6克,熟地9克(砂仁拌),陈皮6克,枳实6克,艾叶9克,红花6克。
四诊肝部肿痛痊愈。
月水行五日已止,然故事第六日又稍见,必淋沥至十许日乃已。
西医诊是子宫疣,云须割,今内治之。
有咳嗽,食无味。
川芎6克,苡仁15克,炙紫菀9克,高良姜3克,当归9克,红花4.5克,川贝母9克,赤白芍各6克,莪术4.5克,谷麦芽各9克。
五诊药治匝月,向者月事二旬即行,今乃足期,则方中肯。
近以人浴冒寒,头痛而咳,喉痒。
脉不数,体质寒也,先解外。
麻黄2.1克,炙草3克,当归9克,水蛭两头,黑附块6克,桔梗4.5克,川芎6克,地鳖五枚(去足),细辛2.4克(后下),象贝6克,赤白芍各6克。
六诊月事下块物,较前时尤多,此或疣消蚀,反是好象。
口苦,咽干,然此时不宜过予寒凉。
全当归9克,淡芩6克,水蛭两头,桔梗4.5克,川芎3克,桃仁12克,地鳖五枚(去足),干姜6克,赤白芍各4.5克,红花4.5克,天冬6克(去心),生草3克。
【按】持螯顾曲:即吃螃蟹,喝老酒之意。
患者原有月经淋漓不尽的血虚宿疾,现舟车劳顿,未加休息,即暴饮暴食,以致寒食积滞,胁痛不舒。
法当温脾散寒,舒肝止痛。
陆渊雷医案4
化,则痰气上冲之奔豚并自除。
二诊冲气即平,陆氏守原方,稍加调整,加入能截疟也能养阴止血的银柴胡、制首乌、原钗斛三药,一箭双雕。
三诊病已向愈,但体质不足,调养为主陆氏认为“宜甘寒滋上,甘温养下”。
方中天冬、麦冬、山栀、龟版、甘中黄、首乌、玄参、钗斛等药甘寒养阴;远志、人参、龙骨、肉桂、牡蛎、菟丝子等药温润下焦。
经过调理该患者痊愈。
黄男初诊曾病胃穿孔,愈已三四年,近时病频食积吐出乃已。
自感胃部有横索状硬物作痛,痛泛小腹冲逆而上,舌苔厚糙,脉缓。
桂枝尖12克,白芍6克,良姜3克,制香附9克,生白术6克,焦枳实4.5克,生内金9克,神曲9克,山楂炭9克,太子参12克,炙甘草3克。
二诊据述,药后下利得坚粪,诸症缓解而有腹鸣,此宜黄连汤。
川连9克,桂尖9克,干姜3克,太子参12克,姜夏9克,豆豉9克,楂炭9克,神曲9克,生姜9克,炙甘草3克,红枣4枚。
【按】患者素有胃病,虽已愈,但近日又发食积呕吐,且自感胃部有横索状硬物作痛,小腹气机冲逆而上。
当属于奔豚病,脾胃气虚型。
陆氏以桂枝汤合良附丸加减温脾益气,平冲降逆。
方中桂枝、白芍、太子参、生白术、炙甘草等药取建中汤之意,健脾益气;高良姜、香附温脾行气;山楂、神曲、鸡内金、枳实助消化,健脾胃。
二诊患者自述前药服下得坚硬粪块,诸证减而有腹鸣,陆氏云:“此宜黄连汤。
”黄连苦寒燥湿通下为主药;加桂枝、干姜、太子参等药温阳益气,一则佐制黄连苦寒太过,二则有辛开苦降之意,通导因胃气虚逆导致的气机上冲;姜夏、豆豉、山楂、神曲等药化痰消食,助脾胃;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
诸药共奏通下而不伤正,健脾消食之功效。
眩晕欧阳老太爷初诊高龄七十有二,平时体质甚佳,近日时患眩晕,晕已汗出。
脉硬任按,血压甚高可知,晕是急性脑充血。
忌沉醉大饱,甚喜甚怒。
煅牡蛎30克(先煎),赤白芍各6克,防风4.5克,怀牛膝30克,生地黄15克,全蝎4.5克(炙),湖丹皮6克,当归9克,桑叶9克,桂枝3克(后下),滁菊9克。
【海派名医】第06期陆渊雷医案心下痞满生姜泻心汤含旋覆代赭石汤证
【海派名医】第06期陆渊雷医案心下痞满生姜泻心汤含旋覆代赭石汤证袁姓成衣铺主妇年五十许,住南市王家嘴角三十四号。
卧病已两月,不能饮食已五十四日。
体本肥,又略带浮肿,故不觉甚瘦。
虽神识甚清,已不能下床。
大小便俱承以盆。
凡诊六次,服药二十余剂,而病除。
录其历次案方如下。
初诊九月廿五日,痢疾之后,心下痞满。
水米不入,辄吐酸苦水。
舌色甚淡,脉亦迟软。
病将两个月,颇不易速愈。
今当温通降痰。
太子参9克,川连0.9克,淡吴萸4.5克,旋覆花6克(包),淡芩4.5克,姜夏12克,代赭石12克,干姜4.5克,川朴3克(炒),赤白芍各6克,炙草3克,黑附块6克(先煎),生姜铜元大五片。
二诊九月廿八日稍稍能食,不复苦胀,吐及呃逆亦较稀。
脉仍软而迟,舌仍白,中后稍有黑苔而润。
前方中肯。
太子参12克,炙草3克,干姜4.5克(勿泡淡),淡芩4.5克,旋覆花6克(包),姜夏12克,白术9克(土微炒),代赭石12克,吴萸4.5克(淡),陈皮9克,生姜铜元大五片,黑附块6克(先煎)。
廿九日,改方,服前方感满。
加川朴3克,白术改生用6克。
三诊九月三十日,胸腹不复感满闷,亦不复吐。
但仍不思食。
脉舌仍多黏液。
腹皮软,重按则里甚痞硬挛急。
黑附块9克(先煎),旋覆花9克(包),陈皮9克,代赭石12克,茅白术各6克(生用),姜夏12克,云苓12克,干姜3克,川朴3克,炒谷芽12克,太子参12克,枳实6克,赤芍9克,生姜铜元大五片。
四诊十月四日,进步虽迟,却甚顺利,胀满全除,渐知饥,渐知味。
惟吃逆未净。
痰虽少,仍有。
脉仍弱。
太子参12克,旋覆花6克(包),缩砂仁3克(研,后下),梗通3克,黑附块9克(先煎),代赭石12克,炒谷芽12克,丁香1.8克,干姜3克,朴花4.5克,云苓15克,陈皮9克,生白术6克,姜夏12克,生内金9克,炙革3克。
五诊十月七日寒证渐除。
口味甜而舌润,是湿痰盛。
夜不能寐,故头痛。
虽不甚知饥。
食入却已不胀。
脉稍迟,已有胃气。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胡秀莲;傅延龄【摘要】Objectiv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the aspects of clinical treatments of Lu Yuanlei focused on hemorrhage syndrome. [Methods]According to study straightly the compilation of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and his academic works,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oward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morrhage syndrome and especially both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hemoptysis and hematochezia are discussed and concluded. [Results] Lu Yuanlei concluded the three major principles of healing hemorrhage syndrom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s with sufficient healthy qi inside as well as to make well use of Bupleuru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s. In addition, with the caution of stopping bleeding without blood stagnation, from our survey, there are three frequently used pairs of drugs specialized for hemostasis i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Furthermore, Lu Yuanlei demonstrated three distinguished opinions in the examination of enterorrhagia , to apply Huang Tu Decoction deliberately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atochezia. [Conclusion] The valuable academic inspir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of hemorrhage syndrome proposed by Lu Yuanlei can be meditated and preached. Besides, his academic viewpoints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are obviously prominent in the contents.%[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胡秀莲;傅延龄【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3页(P283-285)【关键词】陆渊雷;附子;经方;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张仲景;中医科学化;中西医汇通【作者】胡秀莲;傅延龄【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字渊雷,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陆渊雷是民国初年中西汇通派的中医大家,一生力主中医科学化,“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倡导以科学知识印证或解释中医古书,具有高度科学精神与开阔胸襟。
1928年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办校宗旨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陆渊雷与曹颖甫、余无言并称为上海“经方三大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陆渊雷医案2
陆渊雷医案2准。
”陆先生指出:“学者须知病之与症,实不相蒙。
研究病理当从病,要略今释》等著作中就大量引用了日本历代医家对张仲景学说研究的论或从病灶,或从其病菌,或从其所中之毒,西医所论详矣。
商量治疗当述。
据统计《伤寒论今释》中引用日本医家的论说达674处之多,而《金从证,有自觉症,有他觉症,望闻问切,及按腹所得,仲景所论是矣。
匮要略今释》中也引用了629处。
而且引述的日本医书种类涉近40家。
中医多以症候为病名,其病名既不当,故古医书之以病分类者,其说愈在历代的张仲景学说著述中,如陆先生这样广泛深入研究如此众多的国烦,则其失愈远,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谈病理故也。
西医近日之趋势,外医学资料的,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药。
然药之特效于病者,至今绝少,以其轻视审证,总之,陆渊雷主张中西医汇通,倡导中医科学化。
在学术上主张将而必欲治疗原因故也。
”《伤寒论今释?卷一》明确提出了中医辨证应西方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
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己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五、反对运气和气化学说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时人有“北方萧龙友,南方陆渊陆先生认为:“中医治病有奇效,而说明多无稽,以无稽之说昭示雷”之美誉。
于世,世且并疑其治效为幸中,此所以日受抨击,而无从自直也……将谓中医长于气化,西医长于解剖,气化精微而解剖泥滞,则解剖信而有医论医话选辑征,气化向壁虚造。
”因此,陆先生得出结论,中医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中医科学化。
除了主张以近代科学和医学知识充实中医学之编者按:本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医新生命》杂志,同时参考《近外,陆先生主张摒弃五行、六气、十二经脉等学说。
他重要的理论之一,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相关资料。
因为所编辑内容多较为零散,编者就是认为中医主要在治疗上胜过西医,而中医治疗当首推仲景,但是仲大致按照每一小段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依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景的《伤寒论》不以五行六气学说为主要依据,既然中医的治疗不是根将其排序。
陆渊雷医案--血证
陆渊雷医案--血证范先生初诊曾数次痰中带血,服药已愈。
胸廓外形甚健康,惟脉太数,舌裂,手颤。
应有肝郁,然自言无拂逆事,信是。
不过止血凉血矣。
丹皮3克,茜根6克,参三七1.5克(研末冲),白芍9克,炒小蓟9克,生地15克,黑荆芥2.1克,干姜2.4克(炒黑),炙草3克,苏梗6克。
【按】咳血,痰中带血,乃是肺络受损,咳嗽是血夹痰而出,也有咳吐大量鲜红纯血者,又称嗽血、咯血。
陆氏认为法当“止血凉血”,以生地、丹皮、白芍、小蓟凉血止血;茜根、三七、黑荆芥、苏梗等药入气血,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干姜、炙甘草,温阳益气止血。
丁先生初诊吐血旧疾,无端复作。
舌色平,脉左微细,右弦大。
左胁似痛非痛,稍有咳。
须封闭已裂之血管。
焦山栀9克,炙紫菀9克,参三七2.1克(研,冲),柴胡4.5克,茜根炭6克,杏仁12克,白芍9克,黑芥穗3克,侧柏炭6克,钟乳9克,蒌壳9克。
二诊药后血不复见。
惟咳呛旧疾,难以骤除。
痰颇黏。
时似喘,自觉胸中热。
舌绛,亦不湿。
脉仍左细右大。
炙紫菀9克,杏仁9克,钟乳石6克(研),炙款冬6克,焦山栀9克,苏子9克(炒),云苓15克,茜根炭3克,天麦冬各9克(去心),桔梗3克。
【按】本案患者咳吐鲜血,且历时已久。
脉弦大,或有肝郁之象。
陆氏以舒肝解郁,清肝泻火,清肺止血为治疗大法。
方中焦山栀、柴胡、白芍、侧柏炭等药疏肝解郁,清肝凉血,敛阴止血;三七、茜根、黑芥穗,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紫菀、蒌壳、杏仁、钟乳石宽胸利气,温肺收涩止血,“封闭已裂之血管”。
二诊血止而仍有咳,且痰黏腻。
陆氏以温肺止咳,降气化痰入手治疗。
紫菀、款冬花、杏仁、钟乳石、茜根、桔梗,温肺止咳化痰,兼收涩止血;焦山栀、苏子、茯苓、天冬、麦冬清肝泻心,降气化痰。
诸药共奏化痰止咳之功。
王先生初诊咳在早晨。
前昨吐大口鲜血,见身热。
今日脉数,舌色仍平。
南沙参9克,青蒿4.5克(后下),参三七2.1克(研),杏仁9克,知母6克,花蕊石15克(打),黑芥穗3克,炙紫菀9克,白薇6克,炒白及4.5克(研末,吞),川贝9克。
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历代名医医德故事中医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
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
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
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
陆渊雷医案--痛经
陆渊雷医案--痛经
高夫人
初诊向有经痛,此次因经中引冷,中止复下。
遂痛不可忍。
又胸闷泛恶,不能食。
脉细数,舌白腻。
肉桂末(丸)1.5克,丹皮6克,姜夏12克,云苓15克,赤芍9克,干姜3克,桃仁12克,柴胡6克,炙草3克,当归9克,木香2.4克。
【按】患者素有痛经之病,此次是因为,“经中引冷,中止复下。
遂痛不可忍。
又胸闷泛恶,不能食”。
这比较符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有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的情况。
患者当属痛经之气滞血瘀证。
因患者“泛恶,不能食”中焦虚,所以去苦寒伤中之黄芩,以柴胡、半夏、干姜、炙甘草,组成减味小柴胡汤,舒肝解郁,调经止痛;另肉桂、丹皮、茯苓、赤芍、桃仁、当归、木香,组成桂枝茯苓丸变方,通经活血,温经止痛,祛寒湿。
诸药合奏温经舒肝,调经止痛之功效。
胡小姐
初诊四五年前,曾坠河,尔后至黄梅时令,辄苦少腹痛。
月经时或不准。
痛上半夜重,下半夜瘥。
脉濡舌平。
当归9克,川芎3克,云苓12克,赤白芍各9克,生白术9克,泽泻12克,延胡4.5克,川楝肉6克。
【按】本案患者有坠河落水受寒既往史,每逢黄梅湿盛之时即苦少腹痛,或许是落水致盆腔炎症,尔后每到时令则痛经,且月经不准,当属痛经病之气滞血瘀证。
陆氏以舒肝理气,养血活血治之,方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赤芍、延胡索、川楝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
诸药合奏舒肝气,通经血,化脾湿之功效。
陆渊雷医案--鼻窒
陆渊雷医案--鼻窒
马先生(外治方)
初诊初起伤风多涕,今涕已少,惟鼻不通利,不闻香臭。
偶步行劳动,则乍有知觉,旋又塞。
西医诊为茸鼻,今试外治。
枯矾6克,藜芦3克,细辛6克,辛夷4.5克(炒黑),南瓜蒂4.5克,牙皂4.5克(炙,存性)。
上共研细末,入梅片二分,再研匀,入磁罐勿泄气,时时作为鼻烟搐鼻,卧时尤宜多搐,有多涕出勿怪,不可内服。
案评:此病竟以外治而愈。
(谢诵穆原文)
【按】茸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慢性鼻炎、鼻部黏膜增生等病症。
枯矾:又名煅白矾。
取拣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
酸涩,收敛;功能消痰,燥湿,解毒,杀虫,可去鼻中息肉。
此案患者因外感而致,现鼻涕已少,但鼻不通利,不闻香臭,陆氏述西医诊为茸鼻,茸鼻一词现已不用,据笔者考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慢性鼻炎、鼻部黏膜增生等病症。
中医辨证为鼻窒之鼻窍瘀滞证,治当通窍除滞。
此病内服药效相对缓慢,陆氏用外治之法。
方中枯矾收敛去毒,祛瘀生新,可除鼻中息肉,乃是主药;藜芦有毒,涌吐力强,可去恶疮、鼻息,为主要辅药;辛夷、细辛二药,辛温宣肺,解表通鼻窍;南瓜蒂清热消肿,去痈毒、疔疮,此处陆氏用以消鼻中壅滞;猪牙皂角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以上诸药皆性味较为猛烈之药,有些还有毒性,临床常用于外治,陆氏将其用于作为鼻烟搐鼻,也是在前人经验上的升华。
诸药合奏通窍消毒、散结消肿之功效。
患者后外治而愈,本案体现了陆氏临床的机变,在不适宜内服治疗的情况下,多法多途径进行治疗。
本方对临床上慢性鼻炎、鼻息肉、鼻部黏膜增生等病症的治疗皆具有参考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柴胡9g淡黄芩9g 半夏9g太子参9g 淡干2.1g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三诊: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
当从伤寒法调。
川黄连1.8g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磁石45g(先煎) 柴胡9g淡黄芩9g 太子参9g茅术6g 炙甘草2.4g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
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柴胡、淡黄芩、参须、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红枣。
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
1帖。
药后得汗,热退。
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
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半夏、干、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
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
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
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
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
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
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
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
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
故可用十枣汤攻之。
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
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
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
脉弦,舌有苔故也。
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g甘遂2.4g 芫花6g红枣10枚。
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赤芍6g 太子参9g生3片,枳壳6g 大戟6g淡黄芩6g 生甘草3g桔梗6g 芫花1.5g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
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
葶苈6g米仁15g 桔梗4.5g皮9g 活芦根30g冬瓜子9g 枳壳4.5g煅牡蛎24g 桃仁9g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王××,初诊:4月21日。
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
柴胡6g淡黄芩6g 桔梗6g炙甘草3g 桂枝1.5g北沙参6g 瓜蒌9g生3片,赤芍6g 枳实6g黑附子3g 红枣4枚。
2帖。
二诊:4月23日。
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
可加养荣汤。
柴胡9g瓜蒌9g 太子参12g炙甘草3g 枳壳6g当归9g 黑附子6g杭菊花9g 桔梗1.5g白芍9g 干2.4g 红枣4枚。
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
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
柴胡6g白芍9g 紫菀9g杭菊花9g 当归9g小生地4.5g 桔梗4.5g生大黄3g 太子参9g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
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
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
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
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
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
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
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
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龚××。
初诊:11月6日。
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
因不愿开刀,故服药。
丹皮9g黑附子6g 马齿苋15g炙甘草3g 冬瓜子12g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
2帖。
二诊:11月8日。
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
米仁15g黑附快6g 红藤21g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
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
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
生黄芪12g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炙甘草2.4g 生9g潞党参9g 磁石30g红藤15g 马齿苋12g仙灵牌9g 云茯苓12g。
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
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
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
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
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
故前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
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
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
研末作小丸吞。
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
柴胡、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
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
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
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
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
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
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
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米仁30g三棱、莪术各6g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
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
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
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
3帖。
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
当归90g赤芍60g 丹皮60g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柴胡120g 百合90g生黄芪120g生甘草30g。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妇科的应用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
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
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半至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