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陆渊雷
孟河医派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创新
129
石见穿、彳i上l:(J、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天 葵子、半枝莲、白毛藤、八月札等,临床应用, 每获良效。
3.临床疗效研究促进中医药推广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统计方法与模型的不断创立与发展,临 床医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 生了巨大变化,并逐步成为诊治疾病和进行医疗 决策的最新思维方法和模式。 孟河医派医家也吸收西医临床研究的思想, 尤其是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来观察中医药诊 治某一疾病或疾病某一阶段的疗效,用科研方法, 来证实中医药疗效,用临床疗效和科研数据,来 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效法效方,促进中医药的弘扬 与发展。 蔡淦【5】等根据胃癌前病变脾胃虚弱为基础, 痰瘀阻络、蕴热生毒的病机特点,创立具有健脾益 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乐胃煎治疗胃癌 前病变51例,发现该方对胃癌前病变症状总有效 率88.24%、病理总有效率76.47%、幽I、J螺杆菌(HP) 转阴率65.52%,证实乐胃煎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 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我院对以补肾泄浊法为指导
2.陆渊雷——推动“中医科学化”进程 陆渊雷早年有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又接受近 代科学知识,翌后从恽铁樵习医,并深受其师革 新中医主张的影响,主张立足中医,吸收西医学
127
精华,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整理中医药学,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医科学化”主 张。
陆渊雷认为中医药有其确切的疗效,但自身 理论有待发展完善,必须吸收新的科学知识,用 科学方法来阐述中医学理。他在综合前人注疏, 参考日入学说基础上,对《伤寒论》、《金匮要 略》二书用浅近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 并用近代科学、医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著成 《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还 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要点在研究中医证候的本 质,首先研究这一证候是病体起了何种特异机转, 其次研究方药为什么能祛除这一证候,再次研究 此证候一去,何以病会全体好,逐证积累,以此 类推,就能推究到未知部分,中医学就能真正进 步。陆渊雷反对从中药化学分析指导临床使用, 强调把中医证候和药性参合研究,才能提高临床 疗效。为传播“中医科学化”主张,陆渊雷创刊 《中医新生命》,向读者介绍中西医学理结合的 理念,在主持上海国医学院教务时,课程计划采 取中西医并举的方针,使二者沟合熔冶,打成一 片。
近代现代名医表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
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
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
章次公倚装。
”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
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
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
故乐为之序。
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1、曹颖甫曹颖甫(1866—1937 ),江苏江阴周庄人,名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
自幼习举子业,且擅画,工诗词。
曹氏之对经方感兴趣,并矢志研究经方,从《经方实验录》的原序中可以归纳出其原因有二:其一,其父病洞泄寒中,病危之际愈于附子理中;其二,曹本人赴试金陵,重病之时愈于桂枝白虎。
经自己切身体会,他不得不感叹,中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1],故“益信经方”[1]。
他38岁时,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开始独立行医。
因其早年,在南菁书院师从著名汉学大师黄以周先生,故其学术思想脱胎于经学,这对他在对医学经典著作的理解、注释及训诂等诸多方面,非同寻常。
他著有《曹氏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其中《经方实验录》是他运用经方的忠实纪录,由其弟子姜佐景整理,经他审阅,点评而成。
1917年,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曹氏任该校教务长,他传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桃李遍天下,如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等。
他在教书期间还主持上海同仁辅堂医务三年有余。
曹氏多才多艺,能文善诗,书画、诗词清丽高雅,风格独特。
著有《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等。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曹氏返回家乡,后因淞沪会战,江阴沦陷。
此时曹氏已年迈,然有“曹憨”之称的他,为救一女子,驻杖怒斥日寇这禽兽行为,而惨遭日军杀害。
曹颖甫先生临床常用经方而活人,虑其在经方医学上的成就,他被公认为“最纯粹的经方家”2、恽铁樵恽铁樵(1878 ~ 1935 ),名树珏,别号黄山、冷风、血涵、药盦、焦木,江苏省武进夏墅南街人;恽氏年少贫苦,立志读书,父母早亡,由族叔抚养成人。
他天资聪慧,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中秀才,19岁与孟河丁氏女结婚。
孟河当地自古就有诵读医书的风尚。
他少时也例外,尚习《医学三字经》及《素问》等医书,20岁时读完科举经典,已粗涉医道;25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6年毕业后赴长沙任教。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学术著作概述【摘要】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约4330余种,其中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有573种,内容涵盖了医经、根底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剂、临证各科、医案医话医论、史学工具书等方面。
本文将江苏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480余种著作分为“医籍所涉及的种类〞、“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等七个方面、六个大类进行评述。
介绍其在中医学术、中医教育、中医临床、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方面的著作特点,肯定其对于现代中医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试图唤起现代中医药研究者对这一时期中医药著作的研究兴趣,使这一时期的著作更好地为当今中医药事业效劳。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研究概述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开展历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
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
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开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时代开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卫中医的各项权益。
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有4330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
《中医人生》中的那些正能量的老师书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立过关于读书的flag,比如每周读一本,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书架上的书越来越挤了,很多书上的灰尘却越来越厚了。
作为中医,有明师指导,有好书陪伴,有病人的康复,真的妙不可言,也许以后应该给自己腾出点时间,甚至完全抽出时间来读书,向前人学习。
娄老是一位经方家,他的大作《中医人生》我已经买了好几年了,直到去年才读完,今天再复习一下读书笔记,发现娄老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位明医,他的很多观点能够指明我们中医经典科发展方向。
01—懂西医能增疗效医学不应分中西,因为最终的目的是救死扶伤,中医懂了西医,病人得到的保障就更多。
张丰对娄老的影响最大。
张丰对西医也非常熟悉,并认为:一个有抱负的现代中医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西医知识与了解西医药发展的动态,因为这些东西对中医的临床诊断大有裨益。
当然这应该是中医师自己内心自发的要求。
陈兴华是一名西医大夫,他认为临床需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而且作为中医师,非常有必要熟悉西医常见病的诊疗,对提升疗效有大益。
懂西医,能够让我们对中医理解更深刻。
娄老对腰椎间盘突出证的治疗方面,认为其机制可能是机体快速建立起代偿作用的系统,大量释放了止痛物质;其次可能是腰突症过度诊断了。
治疗上需要方药针罐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症状加重的瞑眩反应,这是机体在重建新的生理稳态。
02—针灸是上帝之手娄老的老师何黄淼,临床宗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能完全做到这八个字就是针灸。
何黄淼推崇泽田健的针灸疗法,“针灸是上帝之手,具有神奇的力量”。
娄老针药结合收到启蒙老师的影响,见证老师使用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治疗肾炎水肿伴有胸满症状。
何老师还让病人家属使用艾条灸治疗肾炎。
何老师辨证细腻、针药病用,客观的认识中西医,给娄老带来来对中医未来的憧憬。
何老师透露了学习针灸的诀窍,多实践,掌握取穴五个方面“八总穴,八会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对应取穴”王冠千(娄老的老师)推荐中国针灸学、针灸临床治疗学。
了不起,这个中医流派,竟诞生了7位国医大师!
了不起,这个中医流派,竟诞⽣了7位国医⼤师!“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
孟河医派是发源于常州,流布于全国的地域性医学流派,形成可追溯⾄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
⾃明末清初以来,孟河医派不断发展壮⼤,影响⼒⼀直延续⾄今⽇;全国仅有的90位“国医⼤师”中,竟有七位出⾃孟河医派,可谓名家辈出,⼈才济济。
⼀、陆⼴莘(1927-2014)⾸届国医⼤师。
18岁学中医,早年师从孟河医派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进⼊过“陆渊雷医室遥从部”,曾随章次公临诊,在中央⼈民医院中医科⼯作时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传⾝教。
陆⽼是我国第⼀批“中学西”⼈员,受过正规的中西医教育,曾在中医、西医权威机构临床、科研和教学。
他⼼智超群,且博极医源,遍求中外,不断参悟中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向等⽅⾯形成了逻辑严密、⾼屋建瓴的学术思想。
在当今中医界中,因为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善于逻辑思辨和观点独具创见,⽽被誉为“中医界的哲学家”。
⼆、裘沛然(1913-2010)⾸届国医⼤师。
13岁跟随叔⽗学医,1931年求学于孟河医派⼤家丁⽢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孟河医派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也常向章次公等名医请教。
裘⽼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多⼼得,总结出疑难病证治疗⼋法,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学术理论上,裘⽼搜百家学说,在伤寒温病学的融合、经络的研究、养⽣学说、中医药学术思想等⽅⾯发表了许多新见解。
三、朱良春(1917-2015)⾸届国医⼤师。
1936年,拜孟河医派清代御医后⼈马惠卿为师学医,深得太医家传;后考⼊苏州国医专校继续深造,⼜转⼊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孟河医派名医章次公先⽣。
朱⽼擅⽤⾍类药治疗风湿⾻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是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后,系统、详细论述⾍类药,并做实物对照的第⼀⼈。
他撰写的《⾍类药的应⽤》,被中医药院校师⽣、临床医师奉为学习、研究、应⽤⾍类药的范本。
四、颜德馨(1920-2017)⾸届国医⼤师,海派中医颜⽒内科第⼆代传⼈,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家马培之弟⼦贺季⾸届国医⼤师,海派中医颜⽒内科第⼆代传⼈,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家马培之弟⼦贺季衡。
名医是这样炼成的——奚九一教授成名之路
奚九一教授 ,中共党员 ,主任 医师。我国第 一代 中
西 医结合著名专家 ,全国中西医结合 周围血 管病专业委 员会 的奠基人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重点专病脉 管病 项 目负责人 ,上海市特 色领先专科脉 管病学科 的学术带 头人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 究所所 长、圈家 中医 药管理局全因中医脉 管病 医疗 中心主任 、上海市 r 医药 } I 工作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 中医药研 究院专家委 员会 名誉委 员一 j 复旦大 学教授 一 f 中医药大学博士生 : 海 : 海 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 员会名 誉委 员、香港保健 协会专家顾问。全 国及上海 市劳动模范 、全 国卫生先进 工作者、享受国务院 “ 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中医 、中 西医结合研究疑难病 症 5 余年 , 0 尤其在脉管病 的医、 教、 研各方面均作 出了突出贡献 。 1 初出茅庐 学贯 中西 12 年 4月 6日,江苏无锡一个 儒医之家新添 了一 93 位男婴,学名奚九一 。受环境 的熏陶 ,成长 中的他渐渐
D教 远O LF kC C意  ̄ A 程 I O N
第第总期 二1第 8年・ 。期8 卷一寅 一 月年 。庚 l
年 、行医 4 年 ,即从事 中医药事业 6 5 0周年之际 ,国讯 医药集 团、中和亚健康服务 中心、北京 中医药大学远程 教育学院、北京二十一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 、 世 中联 ( 北京 )远程教育科技发展 中心、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 教育杂志社、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等联合 倡议孙 光荣教授的亲友,记 叙他走 过的艰 辛历程 、总结他 的学 术 经验 ,我非常高兴 ,非常赞成 。他们请 我为之作序 , 我理所 当然地欣然祝贺孙光 荣教授艰苦奋斗和胜利跨越 的历程 ,我衷心祝福孙光荣 教授健康长寿 ,但我不想格 式化 、程式化地表述 ,我只想用 自己的语言写 出真情实 感 ,使更多 的同志和朋友 了解孙光荣教授那种品德、那 种智慧 、那种精神 。 因为在我心中始终有 一个呼唤—— 我 的兄弟叫光荣 !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1894-1955),名彭年,江苏沙县(今上海市川沙县)人。
早年师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工书法、金石,熟悉近代数、理、化、天文等近代科学,尤精于天文历算,并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
1919—1925年先生曾执教于多所大中院校,讲授天文、航海、国学等,授课之余,研习中医学术,其父震甫公,亦儒亦医,故陆氏早年就阅读古医籍,早岁问学于章太炎先生,1925年师从恽铁樵先生,并协助创办函授学校,1927年悬壶沪上,1928年先后任教于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一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聘请太炎先生为院长,自任教务长。
1932年办遥从部,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1931年后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学术专任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直致力于整理和发扬中国医学,著述甚多,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籍》、《中医生理术语解》、《生理补正》及《病理补编》等。
其间参加了反对废止中医的斗争。
受恽铁樵先生革新中医的影响,亦为迎战当时余云岫等人中医不科学之逆潮。
先生力主“中医科学化”,并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乃至暮年,顽疾缠身,仍抱病工作,未尝懈怠。
解放后,陆氏当选人大代表,积极筹组上海市中医学术团体活动,为新中国的卫生工作和新时期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图书名称】伤寒论今释【成书朝代】民国【作者】陆渊雷【简介】八卷。
陆渊雷(名彭年)撰。
成书于1930年。
卷首有章炳麟序。
卷一至卷五为太阳上、中、下篇;卷六为阳明、少阳篇;卷七为太阴篇、少阴篇;卷八为厥阴篇、霍乱篇。
陆氏“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
注文先引前贤之论述,也参考日本医家之观点,后附己意。
方后广引诸家用法,附以验案,并结合西医之说,以期融会贯通,然未免有附会之处。
但仍为近代研究《伤寒论》颇有影响的参考书籍。
现有1931年上海国医学院铅印本,1935年、1948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陆渊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伤寒论今释》被誉为伤寒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生动、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进行阐述。
首先,本文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陆渊雷在伤寒学中的深刻见解。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病情下的病机,准确描述了伤寒的症状和表现。
他提到:“此病之发,实随时而变”。
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伤寒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陆渊雷以饱满的笔墨,真实地描绘了伤寒的病程和治疗过程,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其次,本文将全面阐述陆渊雷对伤寒学的贡献。
陆渊雷通过反复观察临床案例,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伤寒病的特点和规律。
他提出了“阳气不宣则外邪易客里”、“阴气不宣则内邪易犯表”等理论,为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此外,陆渊雷还对伤寒病的预后、并发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本文将强调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对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
尽管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产生于明朝,但其中的理论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陆渊雷的观点和治疗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综上所述,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以其生动的描述、全面的分析和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成为了伤寒学经典之作。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深入了解伤寒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从而有效地应对这一重要的医学难题。
此书对于促进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甘肃古代十大名精深中医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1.岐伯,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北地(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为黄帝臣,主管医药,是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著名医学家。
他和黄帝以问答形式著成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被尊称为“医家之宗”。
由此,岐伯被尊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2.封衡(约116-220),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东汉初道(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
自幼出家当道士,隐居鸟鼠山(今渭源县境内)修行。
封衡精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
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墨隐形法》,为祖国养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著成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4.吴褆,宋,昭武(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人,太学生。
著《圣济经注》十卷。
《圣济经》乃徽宗皇帝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内经》《道德经》之奥旨。
5.张好问,生卒年月不详,字希敬,祖籍高邮,其祖父张仁为韩王侍医,遂定居平凉。
他承祖业医术,悉心钻研,术益精湛,从医活动时间是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嘉靖十四年(1535)。
著有《张氏医精》。
另著《太素集》《时巢鉴》等书。
6.石坚(?-1743),字碧天,号太朴,甘肃高台县人。
石家世代行医。
石坚幼承家传,医术精良,善治各种杂症。
著有《鸿宝堂医案》一书,惜已失传。
7.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人,为清代著名内丹家。
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是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也是当时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
三十位国医大师介绍
三十位国医大师介绍(A)“30位国医大师介绍”之一:路志正杂病圣手现居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获得广泛赞誉;●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关注中医药的命运,多次上书献策。
他是国医大师路志正医术: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
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中医思路和辨证论治方法。
学术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
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B)“30位国医大师介绍”之二:强巴赤列藏医巨臂现居西藏●他从青灯苦烛走来,一手捧着传统,一手牵着未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为藏医药开启新的一页;●他论著上百,弟子近千,活人无数,集藏医药古老的智慧于一身,又无私无欲地播散开去;●他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西医,以坚守的姿态护卫传统。
作为门孜康最优秀的学者,他的人生历尽坎坷;6月8日,拉萨大昭寺旁的一座石砌藏式小楼,灿烂阳光下一片静谧。
“国医大师”强巴赤列盖着厚厚的毛毯,躺坐在门口的椅子,身边5位徒弟在烧水、做饭。
因为长期伏案,他的双眼已经失明,双腿也无法行走。
几天前,他离开生活了5年的藏医院住所,重新搬回这里,回到这座自己出生的老宅。
82岁的强巴赤列声音低沉,言语不多,但当说起还俗结婚、率先入党的青春往事,突然间他放声大笑,皱纹绽放如花,笑声顽皮、得意而悠长。
这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藏文学、医药和天文历算的训练,是同时代藏医药的集大成者,站在历史的潮头,他积极接受西医,编写了全套现代藏医药教材,让藏医药从寺庙走进学校,开启藏医药科研、教育和对外交流。
他以特有的热情、智慧,为藏医药书写了一个新时代。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胡秀莲;傅延龄【摘要】Objectiv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the aspects of clinical treatments of Lu Yuanlei focused on hemorrhage syndrome. [Methods]According to study straightly the compilation of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and his academic works,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oward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morrhage syndrome and especially both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hemoptysis and hematochezia are discussed and concluded. [Results] Lu Yuanlei concluded the three major principles of healing hemorrhage syndrom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s with sufficient healthy qi inside as well as to make well use of Bupleuru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s. In addition, with the caution of stopping bleeding without blood stagnation, from our survey, there are three frequently used pairs of drugs specialized for hemostasis i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Furthermore, Lu Yuanlei demonstrated three distinguished opinions in the examination of enterorrhagia , to apply Huang Tu Decoction deliberately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atochezia. [Conclusion] The valuable academic inspir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of hemorrhage syndrome proposed by Lu Yuanlei can be meditated and preached. Besides, his academic viewpoints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are obviously prominent in the contents.%[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
海派中医妇科流派名家简介
副院长 妇科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
妇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
妇科分会 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妇科分会 副会长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为何传承? 传承什么? 怎么传承?
经典:流传与世
传承:继承经典
2
传承就是传承经典 经典就是历经临床有效,流传下来的学术
7
海派文化
海派: “海”---上海 “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派文化:内容广泛 海派首先是“容”。 “容”即容量、包容、容纳、
兼容。有容才能开放以纳百川,才能创新有发展。 体现在学术创新、广纳贤才、培养模式 裘沛然语:“海派”是无派之大派,海纳百川,
包罗万象,各派均归于“海”。“无派之派”是 学术之“海量”,不拘一格,吸收众长。
方药,如用辛苦芳香法温通瘕聚;用食血虫类药 治冲任瘀滞;用腥臭脂膏之润治秽带精枯;以奇 经膏冬季进补治崩漏不止奇经虚损。
朱师在继承发挥。如久婚未孕,胞脉阻滞, 勿忘气虚,治以补气通络;房事不慎,热瘀交阻, 冲任阻塞,又宜清热化瘀,疏理冲任。针对妇女 周期气血盛衰变化,将补充冲任和疏理冲任药有 机组合,应时而施。谓冲任以通盛为贵,任通冲 盛,毓麟有望。
上海在中医近代发展史上有诸多第一和创新。
11
著名药号
“童涵春堂”——上海本 地
“胡庆余堂”——杭州 “蔡同德堂” ——汉口 “雷允上” ------苏州
12
海派中医妇科
妇科医家荟萃,名医辈出,源远流长 著名妇科流派
江湾蔡氏、南通朱氏、宁波宋氏、 浦东陈氏、慈溪胡氏、浦东王氏、 松江骆氏、川沙胡氏、青浦胡氏 著名妇科医家
名录问世,其中中医药有9个项目(中医生命 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
陆渊雷医案2
陆渊雷医案2准。
”陆先生指出:“学者须知病之与症,实不相蒙。
研究病理当从病,要略今释》等著作中就大量引用了日本历代医家对张仲景学说研究的论或从病灶,或从其病菌,或从其所中之毒,西医所论详矣。
商量治疗当述。
据统计《伤寒论今释》中引用日本医家的论说达674处之多,而《金从证,有自觉症,有他觉症,望闻问切,及按腹所得,仲景所论是矣。
匮要略今释》中也引用了629处。
而且引述的日本医书种类涉近40家。
中医多以症候为病名,其病名既不当,故古医书之以病分类者,其说愈在历代的张仲景学说著述中,如陆先生这样广泛深入研究如此众多的国烦,则其失愈远,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谈病理故也。
西医近日之趋势,外医学资料的,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药。
然药之特效于病者,至今绝少,以其轻视审证,总之,陆渊雷主张中西医汇通,倡导中医科学化。
在学术上主张将而必欲治疗原因故也。
”《伤寒论今释?卷一》明确提出了中医辨证应西方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
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己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五、反对运气和气化学说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时人有“北方萧龙友,南方陆渊陆先生认为:“中医治病有奇效,而说明多无稽,以无稽之说昭示雷”之美誉。
于世,世且并疑其治效为幸中,此所以日受抨击,而无从自直也……将谓中医长于气化,西医长于解剖,气化精微而解剖泥滞,则解剖信而有医论医话选辑征,气化向壁虚造。
”因此,陆先生得出结论,中医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中医科学化。
除了主张以近代科学和医学知识充实中医学之编者按:本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医新生命》杂志,同时参考《近外,陆先生主张摒弃五行、六气、十二经脉等学说。
他重要的理论之一,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相关资料。
因为所编辑内容多较为零散,编者就是认为中医主要在治疗上胜过西医,而中医治疗当首推仲景,但是仲大致按照每一小段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依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景的《伤寒论》不以五行六气学说为主要依据,既然中医的治疗不是根将其排序。
博极医源 勤于实践 乃能成大医
按语:祖国医学,导源甚古;中医典籍,汗牛充栋。
兼容之丰富,涉猎之广袤。
凡古今名贤大儒,无不熟谙经典,旁及各家,持之以恒,精勤不倦,熟识机理,造就大医。
时代召唤大医,大医离不开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岐黄仲景无不精于临床,善于尝试,融会古今,勤于创新,自我机杼,学以致用,成就大医。
医之本,知其变,变在其理。
掌握医学之规律、方法,学习前辈先贤各家所长,善于思变,勤于总结、创新,为我所用,益我发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莘莘学子,肩负万民疾苦之重任,弘扬祖国瑰宝之要务,愿志士仁人珍惜时光。
潜研医术,“博极医源,勤于实践”,成就大医。
同学们,本期学习园地特登载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文章,希望同学以此为启发,对中医的学习方法及成才规律进行探讨;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怎样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用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促进我们今后的学习。
同学们读后有何启迪、感想,请在本园地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同进步。
博极医源勤于实践乃能成大医近现代112位名中医成才因素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不断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拥有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知名度较高的临床家是其根本保障。
时代召唤大医,大医离不开临床。
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培养新一代中医临床家,其意义深远。
如何培养与造就临床家?前辈的名中医成才规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楷模与借鉴。
兹根据《中国现代名医传》、《名老中医之路》及近现代著名医家的著作等资料,对张锡纯、曹颖甫、金子久、萧龙友、张山雷、冉雪峰、王朴诚、陆渊雷、恽铁樵、曹炳章、袁鹤侪、叶熙春、汪逢春、施今墨、孔伯华、吴佩衡、章次公、程门雪、蒲辅周、秦伯未、赵炳南、承淡安、叶橘泉、刘惠民、岳美中、朱小南、邹云翔、任应秋、姜春华、金寿山、方药中、赵绍琴、祝谌予、张赞臣、刘渡舟、刘树农、李聪甫、魏长春、王伯岳、赵金铎、张泽生、张伯臾、沈仲圭、朱仁康、楼百层、陈耀堂、刘炳凡等112名近现代名医的成才因素进行了探讨。
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是三辑合订本,新华字典厚度的那么一本精装书,很有分量,里面都是各各学科的名家,很多都是解放前的大家,年轻的资历浅略浅的也是师爷以上级别了。
现把前26位老前辈的学习经验总结一下。
1、岳美中:先看衷中参西录,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
2、任应秋:先背伤寒论、金匮要略,再背黄帝内经,然后看其他书籍,善于精读、写笔记,深入思考,背诵记忆等,然后就是持之以恒了。
3、姜春华: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学习了千金方,这个药多,不好学,这是治疗五脏病的,还学了外台秘要,这是治疗杂病的,学医案主要学习的是孙东宿的《医案》以及陈菊生的《诊余举隅》,推荐张景岳的书,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其他金元名家都不太推崇,仅仅泛缆。
4、金寿山: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
先背黄帝内经,但基本没有用过,行医时读的是《本草备要》,《汤头歌诀》以及《医宗金鉴》,基本背下来了,但治病时灵时不灵。
但开窍是看了《铁樵医学函授学校讲义》。
然后翻烂了《伤寒贯珠集》及《金匮要略心典》,但开药还是时灵时不灵,后来是偷看名家方子,汗啊。
总结起来是口勤,多背诵,搞忘了多背几遍,手勤,多翻文献资料,遇到不会治的病啥的,多翻翻文献,就算不能照抄原方,也能从中受启发。
然后是笔勤,就是多摘抄,多记录。
然后是博学,就是多读其他书籍,比如四书五经,看过叶天士的医案《叶案存真》,但作者觉得没有收获,后受程门雪指点,才知道叶天士是一牛逼人物啊。
博学之后要会思考,这玩意儿不太好学啊。
还看过《温热论》,要苦学才能顿悟。
最后说没有好好研究内经,引以为憾。
5、郭士魁:这是一个牛人,硬生生把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搞出来,并通过了西医那一套乱七八糟的所谓科学检验,然后投入生产,这,只能说佩服了。
在文章末尾有弄出来的几位药的药方,但是没有药量。
6、李聪甫:先去药店当学徒,半年学会了制药。
半年后开始学习书本,看一遍加圈点,看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默诵,先背药性赋,并对照药物亲自尝试,然后读药性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诊宗三味,金匮心典,素灵类撰,来苏集,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
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历代名医医德故事中医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
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
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
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
近代医家恽铁樵与陆渊雷比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恽铁樵与陆渊雷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贡献进行比较,揭示两位医家 的异同点及其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恽铁樵与陆渊雷的相关著作、论文等资料 ,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贡献进行比较研究。
03
学术影响
恽铁樵的学术思想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学生和后学
遍布全国,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渊雷的生平简介
陆渊雷(1894年-1955年)
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西医学,致力于推广现代医学知识。他出生于江苏武进,曾 在上海行医,并创办了多所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
学术成就
陆渊雷在中医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 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
• 学术成就评价:恽铁樵和陆渊雷都是近代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医学思想、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恽铁樵的“中西汇通”思想和临床实践为中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陆渊雷的“中 医科学化”思想和学术成就也为中医界做出了杰出贡献,使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促进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两位医家 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对近代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详细描述
恽铁樵和陆渊雷都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其中蕴 含了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和有效的方剂,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温病的认识
总结词
两位医家对温病的认识存在分歧,恽铁樵强调温病应注重清热解毒,而陆渊雷则主张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柴胡9g淡黄芩9g 姜半夏9g太子参9g 淡干姜2.1g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三诊: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
当从伤寒法调。
川黄连1.8g姜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磁石45g(先煎) 柴胡9g淡黄芩9g 太子参9g茅术6g 炙甘草2.4g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
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柴胡、淡黄芩、吉林参须、姜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姜、红枣。
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
1帖。
药后得汗,热退。
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
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姜半夏、干姜、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
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
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
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
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内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
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
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
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
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
故可用十枣汤攻之。
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
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
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
脉弦,舌有苔故也。
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g甘遂2.4g 芫花6g红枣10枚。
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赤芍6g 太子参9g生姜3片,枳壳6g 大戟6g淡黄芩6g 生甘草3g桔梗6g 芫花1.5g姜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
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
葶苈6g米仁15g 桔梗4.5g陈皮9g 活芦根30g冬瓜子9g 枳壳4.5g煅牡蛎24g 桃仁9g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王××,初诊:4月21日。
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
柴胡6g淡黄芩6g 桔梗6g炙甘草3g 桂枝1.5g北沙参6g 瓜蒌9g生姜3片,赤芍6g 枳实6g黑附子3g 红枣4枚。
2帖。
二诊:4月23日。
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
可加养荣汤。
柴胡9g瓜蒌9g 太子参12g炙甘草3g 枳壳6g当归9g 黑附子6g杭菊花9g 桔梗1.5g白芍9g 干姜2.4g 红枣4枚。
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
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
柴胡6g白芍9g 紫菀9g杭菊花9g 当归9g小生地4.5g 桔梗4.5g生大黄3g 太子参9g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
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
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
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
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
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
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
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
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龚××。
初诊:11月6日。
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
因不愿开刀,故服药。
丹皮9g黑附子6g 马齿苋15g炙甘草3g 冬瓜子12g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
2帖。
二诊:11月8日。
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
米仁15g黑附快6g 红藤21g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
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
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
生黄芪12g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炙甘草2.4g 生姜9g潞党参9g 磁石30g红藤15g 马齿苋12g仙灵牌9g 云茯苓12g。
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
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
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
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
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
故前上海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
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
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姜、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姜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
研末作小丸吞。
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
柴胡、姜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姜、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
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
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
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
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
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
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
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米仁30g三棱、莪术各6g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
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
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苏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
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
3帖。
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
当归90g赤芍60g 丹皮60g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柴胡120g 百合90g生黄芪120g生甘草30g。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内妇科的应用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
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
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姜,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姜半至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