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陆渊雷分析

合集下载

孟河医派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创新

孟河医派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创新

129
石见穿、彳i上l:(J、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天 葵子、半枝莲、白毛藤、八月札等,临床应用, 每获良效。
3.临床疗效研究促进中医药推广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统计方法与模型的不断创立与发展,临 床医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 生了巨大变化,并逐步成为诊治疾病和进行医疗 决策的最新思维方法和模式。 孟河医派医家也吸收西医临床研究的思想, 尤其是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来观察中医药诊 治某一疾病或疾病某一阶段的疗效,用科研方法, 来证实中医药疗效,用临床疗效和科研数据,来 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效法效方,促进中医药的弘扬 与发展。 蔡淦【5】等根据胃癌前病变脾胃虚弱为基础, 痰瘀阻络、蕴热生毒的病机特点,创立具有健脾益 气、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乐胃煎治疗胃癌 前病变51例,发现该方对胃癌前病变症状总有效 率88.24%、病理总有效率76.47%、幽I、J螺杆菌(HP) 转阴率65.52%,证实乐胃煎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 胃癌前病变的发展。我院对以补肾泄浊法为指导
2.陆渊雷——推动“中医科学化”进程 陆渊雷早年有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又接受近 代科学知识,翌后从恽铁樵习医,并深受其师革 新中医主张的影响,主张立足中医,吸收西医学
127
精华,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整理中医药学,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医科学化”主 张。
陆渊雷认为中医药有其确切的疗效,但自身 理论有待发展完善,必须吸收新的科学知识,用 科学方法来阐述中医学理。他在综合前人注疏, 参考日入学说基础上,对《伤寒论》、《金匮要 略》二书用浅近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 并用近代科学、医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著成 《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还 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要点在研究中医证候的本 质,首先研究这一证候是病体起了何种特异机转, 其次研究方药为什么能祛除这一证候,再次研究 此证候一去,何以病会全体好,逐证积累,以此 类推,就能推究到未知部分,中医学就能真正进 步。陆渊雷反对从中药化学分析指导临床使用, 强调把中医证候和药性参合研究,才能提高临床 疗效。为传播“中医科学化”主张,陆渊雷创刊 《中医新生命》,向读者介绍中西医学理结合的 理念,在主持上海国医学院教务时,课程计划采 取中西医并举的方针,使二者沟合熔冶,打成一 片。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

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

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

章次公倚装。

”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

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

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

故乐为之序。

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名医经验——陆渊雷

名医经验——陆渊雷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海派名医】第05期陆渊雷医案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证

【海派名医】第05期陆渊雷医案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证

【海派名医】第05期陆渊雷医案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证
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证
姚先生
初诊髋骨于睡梦中剧痛。

寐愈酣,痛愈甚。

天愈热,亦愈甚。

脉迟,舌厚而白,应是水气。

赤白茯苓各12克,茅白术各6克,炙草3克,
赤自芍各12克,干姜3克,黑附块6克(先煎),
当归9克,泽泻12克。

二诊腰髋痛,与苓姜术甘芍草附合剂,痛处颇瘥。

而新加齿痛,是上部不耐温药,舌白腻。

赤白芍各12克,干姜3克,泽泻12克,
苍白术各6克,炙草3克,杏仁15克。

【按】本病患者梦中髋骨剧痛,颇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的内涵。

脉迟,舌厚而白,说明此证是阳虚内有寒饮水气,故陆氏云:“应是水气。

”方用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

真武汤较之甘草干姜汤温阳利水之力更强,而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再加上养血活血的当归和去水气效果极佳的泽泻,诸药合效病患疼痛很快缓解。

二诊由于温药颇热,以至齿痛,故去附子,陆氏指出原因“是上部不耐温药”。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陆渊雷医案
图书作者:陈沛沛,杨杏林著。

陆渊雷医案5

陆渊雷医案5

硇砂3克,瓜蒌根12克,生黄芪12克,当归9克,白术6克,枣仁15克,朱茯苓12克。

四诊慢性肝炎肝肿逐渐缩小,但脉颇迟弱,神色恢复不足,须稍停攻破之剂,补益其本。

吉林粗须6克,西黄芪15克,生白术9克,干姜3.6克,黑附块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金樱子12克,菟丝子12克,枣仁15克,柴胡12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3克。

五诊脉右手已起,左手仍弱,人反觉容易疲劳,此当是节以培身中元气之故。

吉林粗须9克,黄芪15克,当归6克,赤芍6克,干漆4.5克,金樱子12克,玉竹12克,枣仁15克,柴胡12克,干姜3.6克,鳖甲15克,黑附块6克。

【按】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虽已愈但现胁下有块且痛。

此乃胁痛之气血瘀滞证,法当行气消瘀止痛。

陆氏以柴胡、牡蛎一升一降,能潜阳、敛真阴,舒肝郁、软坚癖,详细内容参看本书眩晕第2例病案。

再加槟榔加强柴胡、牡蛎消坚去积的力量;另用黄芪、吉林人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干姜等益气补中,温阳健脾;胡芦巴、附子,温肾祛寒止痛;当归养血调和。

二诊在一诊方的基础上,加大去胁下包块的力度,加入三棱、莪术等药。

四诊、五诊仍是补中益气,温脾益肾为主,方从前方出入。

刘男初诊佚。

二诊药后肝肿减,胃肠舒适,饮食则吐清水,时或背上、胸前痛,痛则噫气下气,若不得噫下则尤苦,服前药本已不常噫,昨又发,脉本缓,舌稍有糜,口干。

柴胡12克,太子参12克,赤芍6克,姜半夏12克,薤白12克,生白术9克,瓜蒌6克,连翘9克,鳖甲4.5克,三棱4.5克,莪术4.5克,炙甘草3克。

三诊肝肿减而不发痛,但触之仍有痛感,肠亦不健,雷鸣易利,胸背痛瘥而纳又不佳,舌微白,治当止其腹鸣,启其胃纳及柔肝为法。

柴胡12克,良姜3克,姜半夏12克,川连1.5克,太子参12克,桂尖6克,鳖甲4.5克,生内金9克,谷麦芽各9克,生姜9克,炙甘草2.4克,红枣4枚。

【按】此案原稿初诊已佚。

从二诊看患者有肝部的炎症或肿痛,现泛吐清水,胸背痛,当属胁痛之肝郁气滞证。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

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各家经方经方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个?1、曹颖甫曹颖甫(1866—1937 ),江苏江阴周庄人,名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

自幼习举子业,且擅画,工诗词。

曹氏之对经方感兴趣,并矢志研究经方,从《经方实验录》的原序中可以归纳出其原因有二:其一,其父病洞泄寒中,病危之际愈于附子理中;其二,曹本人赴试金陵,重病之时愈于桂枝白虎。

经自己切身体会,他不得不感叹,中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1],故“益信经方”[1]。

他38岁时,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开始独立行医。

因其早年,在南菁书院师从著名汉学大师黄以周先生,故其学术思想脱胎于经学,这对他在对医学经典著作的理解、注释及训诂等诸多方面,非同寻常。

他著有《曹氏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其中《经方实验录》是他运用经方的忠实纪录,由其弟子姜佐景整理,经他审阅,点评而成。

1917年,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曹氏任该校教务长,他传授《伤寒论》、《金匮要略》,桃李遍天下,如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等。

他在教书期间还主持上海同仁辅堂医务三年有余。

曹氏多才多艺,能文善诗,书画、诗词清丽高雅,风格独特。

著有《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等。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曹氏返回家乡,后因淞沪会战,江阴沦陷。

此时曹氏已年迈,然有“曹憨”之称的他,为救一女子,驻杖怒斥日寇这禽兽行为,而惨遭日军杀害。

曹颖甫先生临床常用经方而活人,虑其在经方医学上的成就,他被公认为“最纯粹的经方家”2、恽铁樵恽铁樵(1878 ~ 1935 ),名树珏,别号黄山、冷风、血涵、药盦、焦木,江苏省武进夏墅南街人;恽氏年少贫苦,立志读书,父母早亡,由族叔抚养成人。

他天资聪慧,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中秀才,19岁与孟河丁氏女结婚。

孟河当地自古就有诵读医书的风尚。

他少时也例外,尚习《医学三字经》及《素问》等医书,20岁时读完科举经典,已粗涉医道;25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6年毕业后赴长沙任教。

陆渊雷医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陆渊雷医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陆渊雷医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施宝宝初诊疹点虽出,热甚,气喘。

两目眵黏。

脉滑疾之甚,唇舌干。

此当是支气管炎。

生石膏30克(打,)杏仁6克,象贝9克,生麻黄1.5克,桑皮9克,扁衣3克,建曲9克,生草3克,鲜茅根15克。

【按】该患儿麻疹刚出未透,主症热甚、气喘均符合风热犯肺、肺热内盛的麻杏甘石汤证。

其他兼症如目眵较多、唇舌干、脉滑数均显示患儿上焦热毒内盛。

陆渊雷先生用麻杏甘石汤为主方,合象贝、桑皮、鲜茅根,清热化痰;再加扁衣、建曲祛暑利湿健脾。

诸药合用正中病机,对于本案麻疹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确有很好的疗效。

钱先生初诊自幼有支气管哮喘病。

近日曾发寒热。

汗出,咳喘大作。

几于不耐行动。

脉极迟。

病在肺尖,防成结核。

生麻黄2.1克(连根节用),杏仁9克,生石膏21克(打,先煎),黑附块9克,炙草3克,苏子9克(炒),没食子4.5克(打)。

二诊喘瘥减。

自云得寒辄增,向有胃病。

脉变为数弱,心脏仍不健。

生麻黄2.1克(连根节用),五味子3克,炒苏子9克,谷麦芽各9克,生石膏24克(打,先煎),太子参9克,杏仁12克,炙草3克,黑附块9克,没食子6克,陈皮6克。

三诊喘咳悉平,今可调补除后患。

赢人脉迟弱,舌润,食量本浅,大便却通。

制首乌12克,生苡仁12克,熟附块6克,枳实4.5克,谷麦芽各9克,仙灵脾6克,川象贝各6克,干姜3克,陈皮6克,北沙参9克,炒白术9克,生芪9克,炙草3克。

【按】本案患者自小有哮喘病,近日有感外邪,故发热,汗出,咳喘大作,神疲不耐劳作,脉极迟。

当是素体心肺阳气亏虚,加之外邪导致的肺热壅盛,故初诊陆氏用麻杏甘石汤加黑附块温阳解表。

另没食子苦温,固气敛肺,用在这里是因患者旧有支气管哮喘,肺气本虚,刻又汗出,喘咳大作,恐肺气进一步耗损,故在清热宣肺的同时用没食子固敛。

用苏子意在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诸药共奏平喘清热之功,并兼补阳气。

本病生麻黄连根节用,与海派名医陈苏生治疗哮喘,炙麻黄、麻黄根,二麻合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医是这样炼成的——奚九一教授成名之路

名医是这样炼成的——奚九一教授成名之路

奚九一教授 ,中共党员 ,主任 医师。我国第 一代 中
西 医结合著名专家 ,全国中西医结合 周围血 管病专业委 员会 的奠基人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重点专病脉 管病 项 目负责人 ,上海市特 色领先专科脉 管病学科 的学术带 头人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 究所所 长、圈家 中医 药管理局全因中医脉 管病 医疗 中心主任 、上海市 r 医药 } I 工作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 中医药研 究院专家委 员会 名誉委 员一 j 复旦大 学教授 一 f 中医药大学博士生 : 海 : 海 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 员会名 誉委 员、香港保健 协会专家顾问。全 国及上海 市劳动模范 、全 国卫生先进 工作者、享受国务院 “ 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中医 、中 西医结合研究疑难病 症 5 余年 , 0 尤其在脉管病 的医、 教、 研各方面均作 出了突出贡献 。 1 初出茅庐 学贯 中西 12 年 4月 6日,江苏无锡一个 儒医之家新添 了一 93 位男婴,学名奚九一 。受环境 的熏陶 ,成长 中的他渐渐
D教 远O LF kC C意  ̄ A 程 I O N
第第总期 二1第 8年・ 。期8 卷一寅 一 月年 。庚 l
年 、行医 4 年 ,即从事 中医药事业 6 5 0周年之际 ,国讯 医药集 团、中和亚健康服务 中心、北京 中医药大学远程 教育学院、北京二十一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 、 世 中联 ( 北京 )远程教育科技发展 中心、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 教育杂志社、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等联合 倡议孙 光荣教授的亲友,记 叙他走 过的艰 辛历程 、总结他 的学 术 经验 ,我非常高兴 ,非常赞成 。他们请 我为之作序 , 我理所 当然地欣然祝贺孙光 荣教授艰苦奋斗和胜利跨越 的历程 ,我衷心祝福孙光荣 教授健康长寿 ,但我不想格 式化 、程式化地表述 ,我只想用 自己的语言写 出真情实 感 ,使更多 的同志和朋友 了解孙光荣教授那种品德、那 种智慧 、那种精神 。 因为在我心中始终有 一个呼唤—— 我 的兄弟叫光荣 !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陆渊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伤寒论今释》被誉为伤寒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生动、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进行阐述。

首先,本文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陆渊雷在伤寒学中的深刻见解。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病情下的病机,准确描述了伤寒的症状和表现。

他提到:“此病之发,实随时而变”。

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伤寒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陆渊雷以饱满的笔墨,真实地描绘了伤寒的病程和治疗过程,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

其次,本文将全面阐述陆渊雷对伤寒学的贡献。

陆渊雷通过反复观察临床案例,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伤寒病的特点和规律。

他提出了“阳气不宣则外邪易客里”、“阴气不宣则内邪易犯表”等理论,为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此外,陆渊雷还对伤寒病的预后、并发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本文将强调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对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

尽管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产生于明朝,但其中的理论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陆渊雷的观点和治疗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综上所述,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以其生动的描述、全面的分析和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成为了伤寒学经典之作。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深入了解伤寒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从而有效地应对这一重要的医学难题。

此书对于促进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火神派案例赏析一、“火神派”述略 ---张存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

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

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

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

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

”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

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

”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

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

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

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

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

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

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

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张薛光;张玲玲【摘要】探讨经方、经方家、经方派、经方各家学说的概念,阐述经方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经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经方即是张仲景方,广义经方指汉唐名方.后世宗仲景之说,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规律为主要学术特点,并运用其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派别称为经方派,临床上擅长应用经方的医家称为经方家.通过对经方各家学说、经方学术流派的研究,总结经方派这一经方家群体的学术经验,展示经方家特有的魅力,为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8【总页数】3页(P633-635)【关键词】经方;经方家;经方派;经方医学;医学流派;各家学说【作者】张薛光;张玲玲【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为了让更多的同道了解经方、熟悉经方学术发展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张仲景的医术,笔者试图勾画出历史上以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为主要学术特点的医学流派——经方派的学术发展轨迹,并从各家学说的角度谈谈各家经方的研究内容。

1 经方经方,原是古代经验方的简称,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1]”借助草石之药性治疗疾病的著作属于“经方家”一类,在当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11家。

据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记载[2],从汉晋南北朝至唐宋两朝的经验方书有475家之多,如《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深师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等。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胡秀莲;傅延龄【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3页(P283-285)【关键词】陆渊雷;附子;经方;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张仲景;中医科学化;中西医汇通【作者】胡秀莲;傅延龄【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字渊雷,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陆渊雷是民国初年中西汇通派的中医大家,一生力主中医科学化,“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倡导以科学知识印证或解释中医古书,具有高度科学精神与开阔胸襟。

1928年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办校宗旨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陆渊雷与曹颖甫、余无言并称为上海“经方三大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陆渊雷处方赏析

陆渊雷处方赏析

陆渊雷处方赏析
茹小华
【期刊名称】《医古文知识》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陆渊雷,字彭年。

民国时期医家。

生于1894年,逝于1955年。

陆氏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较深研究,试图以西医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

其代表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多引证古代注家及日本汉医学者的解释,证以现代医学理论。

对沟通中西医学,有一定价值。

【总页数】1页(P23)
【作者】茹小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陆渊雷运用温阳法经验初探 [J], 李凯;李秘;江泳
2.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J], 胡秀莲;傅延龄
3.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J], 胡秀莲;傅延龄
4.日本汉方医学对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 [J], 马鸣峥;杨东方
5.恽铁樵与陆渊雷关系考 [J], 李晓慧;周庆华;张蕾;王健;胡燕琪;刘睿;曹蓓;史丽强;鲍恩昊;吴艳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医家恽铁樵与陆渊雷比较

近代医家恽铁樵与陆渊雷比较
对恽铁樵与陆渊雷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位医家 的学术特点、临床经验及贡献,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和 启示。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恽铁樵与陆渊雷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贡献进行比较,揭示两位医家 的异同点及其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恽铁樵与陆渊雷的相关著作、论文等资料 ,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贡献进行比较研究。
03
学术影响
恽铁樵的学术思想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学生和后学
遍布全国,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渊雷的生平简介
陆渊雷(1894年-1955年)
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西医学,致力于推广现代医学知识。他出生于江苏武进,曾 在上海行医,并创办了多所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
学术成就
陆渊雷在中医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 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
• 学术成就评价:恽铁樵和陆渊雷都是近代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医学思想、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恽铁樵的“中西汇通”思想和临床实践为中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陆渊雷的“中 医科学化”思想和学术成就也为中医界做出了杰出贡献,使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促进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两位医家 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对近代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详细描述
恽铁樵和陆渊雷都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其中蕴 含了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和有效的方剂,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温病的认识
总结词
两位医家对温病的认识存在分歧,恽铁樵强调温病应注重清热解毒,而陆渊雷则主张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治疗。

陆渊雷医案--血证

陆渊雷医案--血证

陆渊雷医案--血证范先生初诊曾数次痰中带血,服药已愈。

胸廓外形甚健康,惟脉太数,舌裂,手颤。

应有肝郁,然自言无拂逆事,信是。

不过止血凉血矣。

丹皮3克,茜根6克,参三七1.5克(研末冲),白芍9克,炒小蓟9克,生地15克,黑荆芥2.1克,干姜2.4克(炒黑),炙草3克,苏梗6克。

【按】咳血,痰中带血,乃是肺络受损,咳嗽是血夹痰而出,也有咳吐大量鲜红纯血者,又称嗽血、咯血。

陆氏认为法当“止血凉血”,以生地、丹皮、白芍、小蓟凉血止血;茜根、三七、黑荆芥、苏梗等药入气血,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干姜、炙甘草,温阳益气止血。

丁先生初诊吐血旧疾,无端复作。

舌色平,脉左微细,右弦大。

左胁似痛非痛,稍有咳。

须封闭已裂之血管。

焦山栀9克,炙紫菀9克,参三七2.1克(研,冲),柴胡4.5克,茜根炭6克,杏仁12克,白芍9克,黑芥穗3克,侧柏炭6克,钟乳9克,蒌壳9克。

二诊药后血不复见。

惟咳呛旧疾,难以骤除。

痰颇黏。

时似喘,自觉胸中热。

舌绛,亦不湿。

脉仍左细右大。

炙紫菀9克,杏仁9克,钟乳石6克(研),炙款冬6克,焦山栀9克,苏子9克(炒),云苓15克,茜根炭3克,天麦冬各9克(去心),桔梗3克。

【按】本案患者咳吐鲜血,且历时已久。

脉弦大,或有肝郁之象。

陆氏以舒肝解郁,清肝泻火,清肺止血为治疗大法。

方中焦山栀、柴胡、白芍、侧柏炭等药疏肝解郁,清肝凉血,敛阴止血;三七、茜根、黑芥穗,理气活血,止血不留瘀;紫菀、蒌壳、杏仁、钟乳石宽胸利气,温肺收涩止血,“封闭已裂之血管”。

二诊血止而仍有咳,且痰黏腻。

陆氏以温肺止咳,降气化痰入手治疗。

紫菀、款冬花、杏仁、钟乳石、茜根、桔梗,温肺止咳化痰,兼收涩止血;焦山栀、苏子、茯苓、天冬、麦冬清肝泻心,降气化痰。

诸药共奏化痰止咳之功。

王先生初诊咳在早晨。

前昨吐大口鲜血,见身热。

今日脉数,舌色仍平。

南沙参9克,青蒿4.5克(后下),参三七2.1克(研),杏仁9克,知母6克,花蕊石15克(打),黑芥穗3克,炙紫菀9克,白薇6克,炒白及4.5克(研末,吞),川贝9克。

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特点研究

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特点研究

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特点研究发表时间:2016-12-12T14:02:37.277Z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6月作者:李娜,田原,刘桂荣[导读] 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各具特色。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目的:比较中西医汇通派医家恽铁樵和陆渊雷的用药特点。

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恽铁樵、陆渊雷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恽铁樵和陆渊雷的处方用药特点。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恽铁樵处方用药使用较多的为当归、生地黄、苦杏仁、炙甘草、黄连,药物多归于肝经、脾经,药性方面寒温并重,药味方面多甘、苦,用药相对稳定。

陆渊雷使用较多的药物为炙甘草、当归、白术、白芍、半夏,药物多归于脾经、肝经,药性略偏重寒凉,药味偏重苦、甘,用药变化较大。

结论:恽铁樵和陆渊雷用药各具特色。

【关键词】中西医汇通派;恽铁樵;陆渊雷;用药;方剂计量学中西医汇通派是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在这一时期,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些中医开始积极的对西医进行了解并将其与中医进行比较。

他们中的一些人尝试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还有一些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1]。

其中,代表人物有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等。

近年来对该学派的研究较多,但关于该派代表人物用药特点研究的文献则相对较少。

而该派的代表人物恽铁樵和陆渊雷两人都有弃文从医的经历,两人的医事活动均与近代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陆氏曾师从于恽氏,因此本文选取两人为研究对象,对两位医家的用药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1研究方法1.1文献学分析按照传统的中医文献学分析方法,收集两位医家的医案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

选取的医案要附有证候及方药,并有方药的用量。

详见表1。

2.2方剂剂量学研究对入选方剂用药相关情况予以统一代码标识,包括归经以及四性和五味等。

对经过标识的药量进行换算和折合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标识量级克进行表示。

2.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海派名医】第06期陆渊雷医案心下痞满生姜泻心汤含旋覆代赭石汤证

【海派名医】第06期陆渊雷医案心下痞满生姜泻心汤含旋覆代赭石汤证

【海派名医】第06期陆渊雷医案心下痞满生姜泻心汤含旋覆代赭石汤证袁姓成衣铺主妇年五十许,住南市王家嘴角三十四号。

卧病已两月,不能饮食已五十四日。

体本肥,又略带浮肿,故不觉甚瘦。

虽神识甚清,已不能下床。

大小便俱承以盆。

凡诊六次,服药二十余剂,而病除。

录其历次案方如下。

初诊九月廿五日,痢疾之后,心下痞满。

水米不入,辄吐酸苦水。

舌色甚淡,脉亦迟软。

病将两个月,颇不易速愈。

今当温通降痰。

太子参9克,川连0.9克,淡吴萸4.5克,旋覆花6克(包),淡芩4.5克,姜夏12克,代赭石12克,干姜4.5克,川朴3克(炒),赤白芍各6克,炙草3克,黑附块6克(先煎),生姜铜元大五片。

二诊九月廿八日稍稍能食,不复苦胀,吐及呃逆亦较稀。

脉仍软而迟,舌仍白,中后稍有黑苔而润。

前方中肯。

太子参12克,炙草3克,干姜4.5克(勿泡淡),淡芩4.5克,旋覆花6克(包),姜夏12克,白术9克(土微炒),代赭石12克,吴萸4.5克(淡),陈皮9克,生姜铜元大五片,黑附块6克(先煎)。

廿九日,改方,服前方感满。

加川朴3克,白术改生用6克。

三诊九月三十日,胸腹不复感满闷,亦不复吐。

但仍不思食。

脉舌仍多黏液。

腹皮软,重按则里甚痞硬挛急。

黑附块9克(先煎),旋覆花9克(包),陈皮9克,代赭石12克,茅白术各6克(生用),姜夏12克,云苓12克,干姜3克,川朴3克,炒谷芽12克,太子参12克,枳实6克,赤芍9克,生姜铜元大五片。

四诊十月四日,进步虽迟,却甚顺利,胀满全除,渐知饥,渐知味。

惟吃逆未净。

痰虽少,仍有。

脉仍弱。

太子参12克,旋覆花6克(包),缩砂仁3克(研,后下),梗通3克,黑附块9克(先煎),代赭石12克,炒谷芽12克,丁香1.8克,干姜3克,朴花4.5克,云苓15克,陈皮9克,生白术6克,姜夏12克,生内金9克,炙革3克。

五诊十月七日寒证渐除。

口味甜而舌润,是湿痰盛。

夜不能寐,故头痛。

虽不甚知饥。

食入却已不胀。

脉稍迟,已有胃气。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胡秀莲;傅延龄【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6【摘要】Objectiv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the aspects of clinical treatments of Lu Yuanlei focused on hemorrhage syndrome. [Methods]According to study straightly the compilation of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and his academic works,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oward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morrhage syndrome and especially both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hemoptysis and hematochezia are discussed and concluded. [Results] Lu Yuanlei concluded the three major principles of healing hemorrhage syndrom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s with sufficient healthy qi inside as well as to make well use of Bupleuru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s. In addition, with the caution of stopping bleeding without blood stagnation, from our survey, there are three frequently used pairs of drugs specialized for hemostasis i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Lu Yuanlei. Furthermore, Lu Yuanlei demonstrated three distinguished opinions in the examination of enterorrhagia , to apply Huang Tu Decoction deliberately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atochezia. [Conclusion] The valuable academic inspir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of hemorrhage syndrome proposed by Lu Yuanlei can bemeditated and preached. Besides, his academic viewpoints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are obviously prominent in the contents.%[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姜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姜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姜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谢××,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姜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柴胡9g淡黄芩9g 姜半夏9g太子参9g 淡干姜2.1g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三诊: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

当从伤寒法调。

川黄连1.8g姜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磁石45g(先煎) 柴胡9g淡黄芩9g 太子参9g茅术6g 炙甘草2.4g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

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柴胡、淡黄芩、吉林参须、姜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姜、红枣。

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

1帖。

药后得汗,热退。

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

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姜半夏、干姜、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

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

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

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

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内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

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

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

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

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

故可用十枣汤攻之。

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

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

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

脉弦,舌有苔故也。

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g甘遂2.4g 芫花6g红枣10枚。

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赤芍6g 太子参9g生姜3片,枳壳6g 大戟6g淡黄芩6g 生甘草3g桔梗6g 芫花1.5g姜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

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

葶苈6g米仁15g 桔梗4.5g陈皮9g 活芦根30g冬瓜子9g 枳壳4.5g煅牡蛎24g 桃仁9g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王××,初诊:4月21日。

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

柴胡6g淡黄芩6g 桔梗6g炙甘草3g 桂枝1.5g北沙参6g 瓜蒌9g生姜3片,赤芍6g 枳实6g黑附子3g 红枣4枚。

2帖。

二诊:4月23日。

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

可加养荣汤。

柴胡9g瓜蒌9g 太子参12g炙甘草3g 枳壳6g当归9g 黑附子6g杭菊花9g 桔梗1.5g白芍9g 干姜2.4g 红枣4枚。

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

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

柴胡6g白芍9g 紫菀9g杭菊花9g 当归9g小生地4.5g 桔梗4.5g生大黄3g 太子参9g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

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

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

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

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

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

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

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

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龚××。

初诊:11月6日。

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

因不愿开刀,故服药。

丹皮9g黑附子6g 马齿苋15g炙甘草3g 冬瓜子12g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

2帖。

二诊:11月8日。

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

米仁15g黑附快6g 红藤21g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

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

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

生黄芪12g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炙甘草2.4g 生姜9g潞党参9g 磁石30g红藤15g 马齿苋12g仙灵牌9g 云茯苓12g。

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

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

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

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

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

故前上海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

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

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姜、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姜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

研末作小丸吞。

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

柴胡、姜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姜、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

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

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

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

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

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

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

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米仁30g三棱、莪术各6g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

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

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苏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

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

3帖。

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

当归90g赤芍60g 丹皮60g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柴胡120g 百合90g生黄芪120g生甘草30g。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内妇科的应用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

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

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姜,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姜半至三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