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功能

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的《修辞学》“自序”中说:“研读奋修辞学,就是要探讨语言文辞之美,透过有意识的努力,有系统地归纳分析,享受寻获宝藏的欣喜和愉悦。只要能稍微下番功夫,能欣赏、运用修辞之美,一定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胸襟,提高精神生活的美境,享受无穷尽的美感经验,进而开创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比喻,文学作品,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比喻的审美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美的,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巨大的艺术震撼;而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比喻等,也应该是美的。美学家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写道“当艺术作品能从审美上被感受之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它足以构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都派上了得天独厚的用场,显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美

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国审美、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提供新的意象,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感情。我们知道,比喻离不开语词符号,而语词符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在非艺术语体中,比喻借助喻体与本体之间现象上的相似关系,去认知主体,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工具,是认知事理的桥梁。正如钱钟书所说“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人们熟知的经验信息,它并不需要被认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提供的意象是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审美对

象。文学是“有象之言”,“舍象忘言”,是无诗也。文学离不开形象,并且它要凭借形象来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抒发感情,这就需要比喻等修辞手段创造新的意象。喻体提供的意象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虚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它是饱含着艺术家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新意象,它可以同作品中与之相关的“实象”结合,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51 页) 上面这段肖像描写,比喻提供了“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等新意象,它们的作用不是帮助认知,而是扩展审美想象的天地。这些新意象并不直接代表描写对象林黛玉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只是人们经验意象,与直接描写的对象相比,它们是“虚象”,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象,它们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应该说它比直接描写的对象更美,更饱含情感。正因为有了这些“虚象”,艺术作品才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欣赏中,当把林黛玉娴静的性情同“娇花照水”,把她的行动同“弱柳扶风”等意象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就会从“娴静”、“行动”这些抽象语词中解放出来,在虚实幻化、多层次意象组合的艺术画面上飞扬。“艺术的存在正是由于要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真正去感觉事物,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可以这样说,比喻提供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经验意象,让人“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让人深深地去感受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接接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这首诗,以巧妙、新颖的比喻,创造了一串蒙太奇效果的意象流,并把深沉的乡愁在貌似平淡地叙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诗中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由此推出四个情景、四组艺术画面,而每一组画面都是“我”产生“乡愁”的根源所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几个比喻,诗歌不仅缺乏形象,“乡愁”也无从产生,因为情感总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引所起的;没有比喻提供的形象,抽象的情感,“乡愁”便无以寄

托和表达。这里,比喻提供的四组画面不仅呼唤并表达了“乡愁”,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空间,它们或许代表着抒情主人公“我”人生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经历,或许是衬托“我’愁苦人生的几幕背景。它们被诗人着意地加以表现,这就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使诗歌升人到新的境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这首词反映了亡国之愁。词中,无形的“愁之多”被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巧妙至极。愁是一种情绪,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难以被人的感官捕捉。诗词中的比喻“以实写虚”,创造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意象,把无形的愁绪形象化,这样,欣赏者的想象随着那泪泪东流的“一江春水”而奔涌开去。在想象中,“亡国之愁”被幻化为更具典型性的绵绵愁绪,它震撼人们的心灵,把人们引向审美的境界。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这段环境描写,两个比喻是传神之笔,它们不仅写出了荷花淀中荷花叶的厚密、荷花箭的挺拔等实景,而且创造了“铜墙铁壁”、“哨兵”等新的意象。这些意象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感情。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这些意象,凭借想象就能把握住艺术家的情感脉络,而仿佛置身于荷花淀充满战斗气氛的环境中,并领悟到作品暗含其中的深意——即一场激战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等。如果没有比喻提供的意象,人们的想象只会滞留在具体的描写环境中,不能超越那缺乏灵性的“自在”之物,作品也绝不可能产生景情并茂的艺术魅力。

二、形象美

文学创作中,要把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的性格或者抒情主体的心境等生动地浮雕般地描摹出来,常常借助比喻。比喻可以以实喻实,或使原有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或者原有形象传神。如苏轼《百步洪》写水波之冲泻:“有如兔走鹰华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设七喻,七种形象纷至沓来,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又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