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和阶级认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国家认同抑或是阶级认同
—从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分析
童会*
一、民族国家认同和阶级认同的概念
“认同是指由于某种纽带的作用从而认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群体的一员或一部分”1,这个群体在这里就是指共同体,由于这种认同,不仅使个体把自己的利益与这种共同体联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共同体作为自己感情的依归,从而产生对这种共同体深深的感情依恋,从而有了超越个体自我利益考量而对这种共同体产生了奉献、献身的精神,并且有一种神圣感。

由于有了这种认同,这些共同体才有了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它比外部的承认更重要。

民族是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也就是说,民族形成的两个条件是血缘(种族属性)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历史,许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这些共同区构成了“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国家与民族本位主义,就是在国际首先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从内心发出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也就是民族国家认同。

同时,在一个国家内,必然会存在着富人和穷人,所以一个国家存在着阶级是很正常的。

而每个阶级都有其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一方面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童会,201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
1王保进,国际层面的民族国家认同与阶级认同[J]理论视野.2011(15),第245页
相应的阶级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

一个阶级的成员会通过传统和教育不自觉地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

”2而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的过程,是社会成员认同的形成过程。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性质与社会矛盾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成的社会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任
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然而,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其主要原因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少数人的孤军奋斗或分散的各自为战都难以把它们打到,必须联合一切赞同民族民主革命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客观基础。

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军阀对人民大众的阶级压迫,造成了中国社会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也就造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革命完全有可能建立统一战线。

毛泽东曾指出:“农民阶级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反革命势力压迫与剥削的主要对象,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的坚强同盟军,也是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也深受阶级压迫和剥削,经常面临失业和破产的威胁,迫切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尤其是他们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革命中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是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正是由于共产党和国民党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激发两党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才能够产生合作来共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8页
同对抗外来侵略者。

另一反面,为了打倒代表封建阶级的封建军阀统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各自阶级利益而进行联合也是阶级认同的一种表现。

这样看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不仅是民族革命,也是社会革命。

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才能把处于社会底层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引导民族革命。

(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必须要有两党所能接受的本质东西,就在这个时期,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成为合作的政治纽带。

新三民主义是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基础的。

新的民族主义有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在民权主义方面,从追求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转变为追求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型共和国。

同时,新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

在共产党看来,“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4“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式的军阀革命。

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主。

”5由此可见,国共合作的前提是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条件是国民党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的,即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

尽管国共两党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具有不同的阶级意识,但出于对国家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共同愿望,两党都以大局为重,彼此尊重了对方的利益,都放弃了自己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的一些局部利益,如:共产党放弃了自己的领导权;国民党重新进行利益分配,
保障工人和农民的权利,打击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等等,从而保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这一时期也表明了两党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比阶级认同感强烈,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超越了本阶级利益的考量,形成一个共同体来维护本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但这不代表两党放弃了自己的阶级属性,他们也是充分考虑了本阶级利益才能最终联合。

(三)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是以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理论基础,支持中国革命并积极倡导国共合作,这一理论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有关国共合作政策与策略的理论依据。

列宁认为,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他说:世界被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大营垒,是“帝国主义时代基本的、极其重要的和必然发生的现象。

”6而这种现象是由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帝国主义的本质所造成的。

因此,列宁把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看成是共产党人考察及解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这个基本出发点,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积极因素,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从帝国主义后方打击帝国主义、动摇帝国主义统治基础的伟大力量。

为此,列宁制定了无产阶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政策和策略。

他说:“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

”7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中,尽管资产阶级在剥削压迫工人阶级方面是共同的,但他们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所处的政
6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720页
7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272页
治、经济地位是不同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严格区分开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政策。

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里,斗争的矛头应该指向帝国主义和“中世纪残余”—封建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在这场斗争中的同盟军。

因此,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支持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并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同盟。

列宁还为无产阶级政党规定了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的政治原则,他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

”8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一方面,联合国际上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正义力量,改善国内下层民众的生活,唤醒国内外的阶级觉悟,发挥强烈的阶级认同感,调动其参加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特殊国情下,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可以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发挥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共合作过程当中,民族国家认同和阶级认同是同时存在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民族国家认同是高于阶级认同的。

认同只有在相互交往中形成,只有在相互交往中,人们才能感到相互之间的“同”,才能产生感情,即使内部有许多矛盾,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能感到虽然“我们”有矛盾,甚至相互开战,但我们是兄弟,这样就能做到:“兄弟一笑泯恩仇”,“他们”不是“我们”,是外来者。

一个国家之内的人们的交往一般说来,都要多于超国家之间的相同阶级。

所以,从国际层面上说,民族国家认同是超过阶级认同的。

8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27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