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13篇)

2024年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13篇)

2024年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13篇)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篇1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习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难点,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光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对光的折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时,垂直入射也会发生反射,学生容易产生垂直入射也会发生折射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验时,要学生注意观察,强调“斜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器材准备: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光的反射规律;2、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投影出示:(1)汤姆大叔漫画系列;(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断了?学生思考为什么,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3)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从而得出:光的折射概念: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案(精选3篇)

光的折射教案(精选3篇)

光的折射教案(精选3篇)《光的折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

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

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一般规律:(空气→其它介质)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则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⑤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 1.池水变浅
2.筷子变弯
3.海市蜃楼
课 堂 练 习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碗底变浅了
B.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一端放入水中的铅笔看到字放大了
4.如图所示,正确表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是(
C

5.如图所示,OB为反射光线,O为入射点,请画出该光线的
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

6.当光从空气斜穿过一块玻璃时,光传播的路线将会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两线分居)
3.(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空气中的角总是大角)
(2)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的虚像点。
法线
A1
A
2.池底变浅
池底某点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
气时会发生偏折,逆着折射光看去,就
会感觉这点的位置升高了,即池水看起
来比实际的浅。
当碗里加入适量的水后,由于光的折
射,光线发生了偏折,进入了人的眼睛,
人又能看见硬币了。实际上人看见的是硬
币的虚像,硬币的虚像位置比实物的位置
升高了一些。
第 四章

4.4 光的折射教案

4.4 光的折射教案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团结和协作精神.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①自制多媒体课件;②实验器材:烧杯、激光笔、玻璃砖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光的反射
1.课前练习(同步练习P41拓展突破第2题)
2.课前提问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第4节 光的折射
课题
光的折射
教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授课时间
授课
教师
教学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
活动一:取装有水的烧杯,在烧杯壁上标出横线,请一位同学隔水指出横线所在地方,其他同学在标出横线一面看有没有指对。(只准指一次)
确定没指对的同学是否对准了横线指的,为什么没指对?
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实验: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几滴豆奶使水浑浊,用激光笔将光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路变化。
PPT重新展示课前练习中最后一副图,及姚明在水中的照片
指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①再次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画出光路图
教学过程设计
对比光的反射图,明确“折射光线”“折射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
4.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4.知识巩固: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重点
1.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折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1.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3.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难以自行总结出折射规律,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旁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开始讲解以下内容:
1.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即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定律。

2.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一: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2.实验二:将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三、学习光的折射定律2.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通过例题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1.举例:水池底看起来比实际浅、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这些现象?2.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复习光的折射定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一: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2.实验二:将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三、学习光的折射定律2.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通过例题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1.举例:水池底看起来比实际浅、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这些现象?2.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讨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折射现象。
-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如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由于速度的变化导致传播方向的改变。
-结合斯涅尔定律,阐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的折射规律,强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巩固拓展: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拓展,如探究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4)总结反馈:
通过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反思:
-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4 光的折射(含视频) (教学课件)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4.4 光的折射(含视频) (教学课件)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新课导入
想一想:为什么《阿凡达》能带来如此震撼的画面?
点击播放
知识点1 光的折射
勺子在茶杯里“折断”了
云层里出现的海市蜃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光的折射
什么叫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 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拓展延伸
三线关系 两角关系 特殊情况
光反射和折射的联系
反射
三线共面 法线居中 两角相等 同增同减 垂直入射原路返回
折射
三线共面 法线居中 空气中角大 同增同减 垂直入射方向不变
小练笔
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完成光路图:
A
N
i
空气
O
玻璃
r
N′ B
N
A
r
空气OLeabharlann 玻璃iN′
B
知识点2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筷子为什么会弯折?
3.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光路是可逆的
随堂练习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比入射角( B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不对
光的折射定律
2.一束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D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C.不变
D.逐渐减小,但总大于入射角
反射和折射
答案:如图所示:
3.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 游”。请你说一说这一有趣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解析:水面作为镜面发生反射,形成了云的虚 像,鱼反射的光射向人眼,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 成升高了的鱼的虚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用具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教学用具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碗两只、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空盆现硬币”视频(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引导学生思考:思考问题:我们如何看到物体?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改变?演示: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

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问题:筷子为何折断了?提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两种介质),光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出折射的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光的折射问题引入:问题一:展示视频“海市蜃楼”,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二:放大镜为什么能起放大作用?问题三:前面学了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如水中倒影,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面,又反射回到空气中,进入人眼形成的像。

但水中倒影比物体本身更暗淡,为什么呢?1.教师演示下图(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

出示小黑板内容(亦可以课件呈现)。

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

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

2.相关名称①一点:点O 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

②⎭⎬⎫二辅助线:法线NN ′分界面(水面)MM ′相互垂直 ③三光线⎩⎨⎧ AO 叫入射光线OB 叫 光线OC 叫 光线④三角⎩⎪⎨⎪⎧ ⎭⎬⎫入射角为 与法线NN ′的夹角反射角为 与法线NN ′的夹角二角关系为:相等折射角为 与法线NN ′的夹角探究点二 光的折射规律以下方案任选一个:方案一: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器材: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

(2)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观察:①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什么方向)?②与入射光线相比,折射光线是偏离还是靠近法线?③使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如何变化?入射角减小呢?④发散、深化提问:上面讲的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是斜射。

若直射(垂直入射)呢?即时练习画光路图: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

(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因果关系: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 通过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认识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的存在。

出示装有一条小鱼的大烧杯,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操作。

从侧面和上面观察鱼,对比鱼的大小的不同。

结论:从侧面看,鱼更大(原因以后再讲)。

让学生用铅笔模仿猫去“刺”鱼。

结论: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可讨论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讨论交流: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讨论导引:导引一:人透过空气看树木,是树木反射的光从树木沿直线进入人眼。

导引二:人通过水面看岸边树木,光从树木到水面发生反射,进入人眼。

但人还是习惯地以为光是从水中树木的倒影处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即:我们总是依照光射来的直线方向去判断光源的位置。

眼看鱼,光从鱼处反射进入人眼,即光从水到空气中发生折射(与实验探究的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的情况相反)。

出示小黑板:对比光路方向空气→水二者相反光路可逆水→空气光路图新*课*标*第*一*网应用:用光路的可逆性解释为什么水中的筷子会变弯。

在空气中A看水中物B,好像在B′,变浅了;在水中B看岸上物A,好像在A′处,变高了。

探究点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利用多媒体,作图解释“叉鱼”的折射原理。

1.解释池水“变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贸然下水;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空盆现硬币”问题;3.简单提出生活中另外一些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

扩展: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

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

三、板书设计第4节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二、光折射的规律:①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③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④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底变浅,海市蜃楼四、教学反思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

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

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9、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