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租佃关系⎩⎨⎧①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③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3)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4)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业 成就⎩⎪⎨⎪⎧①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②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③明清时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④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⑤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

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

①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松江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等。

③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4)会馆与 商帮⎩⎨⎧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②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闽商、宁绍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

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②发展缓慢。 (4)发展缓 慢原因⎩⎪⎨⎪⎧①自然经济的抵制。

②官府的沉重剥削。③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传统政策。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⑤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考点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

⎨⎧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②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

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史料观点] 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史料观点]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史》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观点]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史学争鸣]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观点一: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

点。

观点二: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

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探究1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1】 (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角度1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