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
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毛队泽,东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
探 究
人民解放军 ,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 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毛泽东
·
合
作
探 究
人民解放军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 达准确。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毛泽东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
课
堂
人民解放军 小
结
学习新闻的关键在于抓住新闻六要素及其基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结构,体会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毛泽东
·
课
人民解放军 堂
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
结 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
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
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
、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毛全泽境东和向华
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 整 体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
知
识 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 备
查
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
何地、何故、如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
3 课文浅析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学写消息。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 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 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金陵”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传金陵的名 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景定建康志》 记载:“父老言秦( 始皇) 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 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 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 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 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的计谋。 不过,“埋金之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并不可信。
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消息的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出我军的英 勇善战;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 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则 通过正面叙述,表现了我军“英雄式的战斗”。
两则消息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分别刊载于1949 年4 月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 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政府玩弄“和平” 阴谋。1949年4 月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限国民政府4 月20 日前 表态。4 月20 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21 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4 月22 日,毛泽 东撰写了这两则消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课件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课文赏析•语言文字•历史事件和人物•总结评价01背景介绍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实施宽正面、多地段的突然强渡,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本文是作者当时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真实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
本文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于21日凌晨全面发动渡江战役。
经过27个半小时的奋战,人民解放军全线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江防阵地,攻占南京。
1 2 3本文是作者当时随军采访的实录,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作者以亲身经历和见证者的身份,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情景。
文章以客观、真实、迅速的新闻手法,生动地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
02课文赏析本文的总体结构为:文章开头简述战争背景,然后以三个小标题分别记述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最后以简短议论作结。
三个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写作特点01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以议论作为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02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03本文的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这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和进程,语言准确、简明。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指挥正确;一方面由于蒋介石的军队已经到了十分疲惫、毫无斗志的境界,才被我军一击如此容易瓦解。
”这一段议论揭示了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名段赏析03语言文字生字、生词chéng,意思是清澈。
例如:江水澄澈。
澄荻缆幢dí,一种草本植物,类似于芦苇。
例如:江岸荻花。
lǎn,指系船用的粗大绳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题解
数量多
气势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读准字音
督战(dū)
要塞(sài )
泄气(xiè )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ɡ)
词语理解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泄气:泄劲或放弃。 歼灭:消灭。 要塞: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处。 业已:已经。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九江
芜湖
江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安庆
3.“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有何好处?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100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弱,东路军所遇
消息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 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语言特点
1.语言准确、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鲜明的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板书设计
大 军 横 渡 长 江
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导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渡江概况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 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 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 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 闻中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到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九江-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南京-江阴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 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 排材料的?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 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 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 人数、区域及战果。
•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PPT课件
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煌 成就(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拓展延伸
古代战争思想。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 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3)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4)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 成。——张方
合作探究
(3)文白相间。 文章报道的是重大战役,因此用语庄
重、严肃。例如“所遇之”“甚为”“诸 县”等。同时作者又适当地使用口语,使 文章流畅朴实。例如,作者在说到国民党 官兵的情绪时,非常口语化,用“不想再 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样平实朴素的语气叙述。语言文白相间 , 或雅或俗,富有韵味。
文体知识
(6)新闻“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 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 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 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字音字形
锐不可当(dānɡ)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词语释义
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 抵挡。 ②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 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③业已:已经。 ④歼灭:消灭(敌人)。 ⑤击溃 :打垮、打散。
合作探究
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 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 现。”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 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 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
整体把握 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学课件
➢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绿下的动午”五。无时限起欢喜”、至兴奋“之不情。起丝毫作用”。 写出了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及对其评价。
➢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最后。 写出了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和三路大军胜利横渡长江。
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课 文 分析
小组交流: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 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 文 分析
思考: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创 作 背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 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 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 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语言运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思维能力:培养通过标题把握新闻主要内容的阅读才能。 审美创造:体会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一往无
前压倒敌人的气势和英勇作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队伍
时间
地点
渡过兵力
整 体 感知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
使“讨我”论疑:心是主“体画上部见分过的从仙境哪”些,深方被面吸引报,道无限各欢喜路,军更全的神渡贯注江地情一直况望?到“(台上填显表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 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课教学课件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主体 西路军——所向披靡(详)
分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 述
展 渡 江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
盛
结语:控制要塞 封锁长江
况
拓展延伸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三句话:
最鼓舞人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板书设计
杨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百万(渡江人数) 总
将 士
导语:展渡江盛况 冲破(排山倒海) 述 神
横渡(一往无前)
威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 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 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 “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 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赏析句子 1 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 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 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攻 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 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 之不易。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 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 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 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学课件(18张ppt)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 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课后练习:
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 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 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 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 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公开教学课件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通读全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中) 结语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1、速读课文,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 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1949年4月 22日下午
当日夜
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
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军将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 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 作用。
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时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问题。
1、找出这则消息中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下午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
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
1.给加色字注音
易错为“一泻千里”的“泻”
泄气( xiè ) 督战( dū ) 要塞( sài )
业已
锐不可当( dānɡ)
歼灭( jiān ) 签订( qiān )不要写成“阻挡” 的“挡”
区别“自己” 的“己”
( dānɡ )锐不可当 当
( dànɡ )安步当车
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闭塞( sè ) 塞 塞子( sāi )
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导人,诗人,书法家。他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 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 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 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合作探究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 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 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作用:分析敌败我胜的原因,交 代渡江战役的背景,说明人心向背是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突出了中心。
合作探究
敌败我胜的原因,哪个略写,哪个详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略写我军情况,详写敌军情况。 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是不言
读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锐不可当(dānɡ):形容来势凶猛,不 可阻挡。 ③歼(jiān)灭:消灭(敌人)。
整体把握
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背 景。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 后。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 议。
合作探究
导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总领全文。
合作探究
导语从哪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 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 志和英雄气概。
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 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 “二十四小 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不__能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材__料__真__实_准__确__,__报__道_及__时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阵_____和_横__渡__长__江_____。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 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 ,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 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 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 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 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 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 闻中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 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画渡江示意图:
• 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 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 的示意图吗?
看图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 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 不可少的。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____,在文中的 作用是__简__述__渡__江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功__,__引__起_下__文__。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 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 段铁路线。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 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 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消息的结构
一、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前)和副标题(后)。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主 标题必须有)。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 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1、导语介绍了什么?从哪几方面 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目
标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毛泽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新中国 的缔造者。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当时战争场面: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消息)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特 点: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预习检查
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wú 芜湖
xiè 泄气
yù dí
è
区域 荻港 阻遏
dang 锐不可当
dang 当真
jian 歼灭 xian 纤维
qian 阡陌
kuì 溃退
guī 瑰宝
líng 高屋建瓴
páng bó
气势磅礴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回肠荡气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也说
荡气回肠。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 分。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文体知识
(“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 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三特征:1、用事实说话 2、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
• 何人?(Who?) • 何时?(When?) • 何地?(Where?) • 何因?(Why?) • 何事?(What?) • 如何?(How?)
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情况不同)
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 路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 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思考:新闻以叙述事件为主,但有时也会 有作者的一些评论。找出本文的议论(评价 事情,发表见解)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 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导入语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 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 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 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之手。
学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习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
中路军:二十日夜起 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时间承接
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 (情况相似) 合起来有所议论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一句起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 面东”路。军:
(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提示:阅读新闻的技巧
标题
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
导语
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
主体
细致地完整地了解新闻内容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的地位
必 不
– 标题
可
少 的
– 导语
三
部 – 主体
分
辅助 – 背景 – 结语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六要素:经过、结果
新闻
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导语: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夜日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