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教学设计与说明
数学课上的魔法使用魔术元素的互动教学设计
数学课上的魔法使用魔术元素的互动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结合魔术元素,设计一种充满互动性的魔法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意和有意义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使用魔术元素的互动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背景学校:XX中学班级:九年级2班教学主题:线性方程组案例设计一、引入部分教师可以戴上魔术师的帽子和披风,站在教室前,告诉学生这节课将会进行一场有趣的魔术表演。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装有折叠纸条的魔术帽,并说明他在纸条上写下了一个两元一次线性方程的解。
二、魔术表演1. 教师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让他在纸上写一个两元一次线性方程。
2. 学生将纸条装进魔术帽内,并将折叠的纸条藏在身后。
3. 教师戴上魔术帽,念诵一个咒语,然后神奇地将纸条从空气中抽出。
4. 教师解读纸条上的线性方程,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该方程的解法和解。
三、互动环节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学生扮演魔术师,其他成员扮演观众。
2. 魔术师学生需要在纸条上写下一个线性方程,并将纸条装进魔术帽内。
3. 魔术师学生需要念诵咒语,并从魔术帽中抽出纸条,将纸条上的线性方程解读给观众小组。
4. 观众小组需要通过解读得到的线性方程计算出解,并在规定时间内给出答案。
5. 教师鼓励学生们互相竞争,完成解题任务。
四、总结部分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在魔术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并强调数学知识与魔术巧妙结合的重要性。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和思考,例如:是否还有其他数学知识可以与魔术元素结合?如何提高魔术表演的效果等。
通过这个设计方案,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魔术表演中,使学生在参与魔术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通过互动环节,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和竞争,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2024学年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魔术表演(教学设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魔术表演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魔术表演的认识和理解。
魔术表演
1.定义和重要性
2.手法和技巧
-手法技巧
-道具技巧
-心理技巧
3.原理
-视觉错觉
-物理原理
-心理原理
4.策划和表演
-选择节目
-设计舞台
-互动观众
5.道德和法律规范
学情分析
在六年级(1)班的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小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于信息检索、处理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图片编辑、网络搜索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较高,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愿,渴望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学生们在团队协作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素质,能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魔术纸圈》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总结学生的操作经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及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讲解魔术纸圈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折叠、剪切、拼接等基本操作,并强调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等简单的数学证明方法,并运用到魔术纸圈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魔术纸圈为主题,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自主发现魔术纸圈的制作方法及其中的数学规律。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制作魔术纸圈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图形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分类和识别。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魔术纸圈教学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学生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综合素质。
小学魔术表演教案
小学魔术表演教案
年级:一年级
学科:语文、数学、美术、音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魔术表演基本技巧的学习。
2. 魔术表演剧本的创作和排练。
3. 魔术表演的展示和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介绍魔术表演的基本技巧和道具的使用。
二、魔术表演基本技巧的学习(15分钟)
1. 教师示范魔术表演的基本手法,如手法转移、视觉错觉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
三、魔术表演剧本的创作(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剧本。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剧本的排练。
第二课时:
一、魔术表演的展示(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魔术表演,其他学生观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魔术表演的评价(10分钟)
1.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魔术表演的乐趣。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给予鼓励。
三、课后作业(5分钟)
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魔术表演,增加自信。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魔术表演的改进。
教学评价:
1. 学生对魔术表演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在魔术表演中的表现和进步。
3. 学生对魔术表演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小班艺术教案变魔术
小班艺术教案变魔术教学主题:变魔术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魔术的基本原理。
2.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一些简单的魔术效果。
3.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魔术道具:纸牌、鸽子变换道具、变色手帕等。
2.PPT或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各种魔术效果的视频或图片。
3.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下重要的魔术原理和步骤。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魔术(15分钟)1.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魔术效果,例如变色手帕、纸牌变化等。
2.教师可以借助PPT或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魔术表演的视频,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魔术原理(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PPT或黑板上画图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一些魔术效果的原理,如曲线斗法、化学变色等。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在教室中展示一些简单的道具,如魔术扑克牌和变色魔方等,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
第三步:实践操作(35分钟)1.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魔术效果,例如纸牌变鸽子、变色手帕等,并向学生解释其操作步骤和技巧。
2.老师可以在教室中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并纠正动作、姿势等。
3.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练习,互相观摩和给予建议,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第四步:达成效果(20分钟)1.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表演自己练习的魔术效果,展示给其他同学观看。
2.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们将他们的魔术表演出来,展示给其他年级的同学或学校的其他班级。
第五步:结课总结(10分钟)1.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2.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练习和发展更多的魔术技巧。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一些简单的魔术教程,并在家尝试练习。
2.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才艺展演或其他类似的活动,展示他们的魔术技巧。
教学评价:1.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魔术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可以通过给予其他同学的建议和反馈来评价他们的表演。
3.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魔术表演来评估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程度。
数学魔术《数字读心术》教学设计
课程篇魔术名称:数字读心术适用年级:六年级应用说明:当数学与魔术结合,就会发生无穷的神奇变化。
针对学生对余数掌握情况,可以透过实验、观察、思考、发现活动,感受魔术“变与不变的规律”,感受图形与数的结合与余数之间的联系,进而将数学与魔术完美结合。
将数学理念通过具体的活动巧妙体现出来。
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魔术表演,感受数学魔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透过数学魔术激发学生探索“变中不变”的规律。
3.透过数学魔术探索:两个数的和除以3后根据余数作出相关判断。
教学重点:感受数量中“变中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透过魔术发现数学规律。
课前准备:1.每两人一张数字单、课件、活动单.2.学生分组:四人一个小组,每两人一个“小小组”。
教学流程与预期效果:一、激趣引入,表演魔术师:出示黑白带有数字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纸,指明一学生合作。
师(背对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刚才的纸上选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算出两个数的和,告诉我。
生:和是63.师:伸出手,让我微微感应,一个是正方形,另一个图形好像有点困难,再感应感应,是正五边形(出示图形)。
生: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魔术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缓解当前学生感觉数学枯燥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二、引发思考,探索规律师:老师为什么这样快猜出图形,你们觉得会和什么有关?生:图形里的数字。
师:请你们拿出活动一纸张按照下面的表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
生:独立完成表格。
正方形1、4、7、10、13、16、19、22正五边形2、5、8、11、14、17、20、23正六边形3、6、9、12、15、18、21、24师:观察表格中整理好的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生:正方形、正五边形这两组数都依次加3,正六边形这组是3的倍数。
师:既然是3的倍数,那这些数除以3就没有什么?生:余数。
大班科学说课教案《神奇的魔术》
大班科学说课教案《神奇的魔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理解魔术是如何运作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元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等多种途径,能够更好地对科学现象进行发现、探索和解释。
3.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引入(10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魔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 魔术是如何产生的? - 为什么魔术会有这种效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2.知识阐释(25分钟)•先给学生普及一些魔术中常用的科学知识,如:光学、声学、磁学等。
例如,通过展示彩虹、使用音叉演示固有频率等方式进行具体解释。
•对一些魔术的原理进行讲解。
例如,在演示现场会使用一些易于理解的玩具道具,如铁环、硬币、魔方等,让学生亲身操作并体验其中的科学奥妙。
3.操作体验(45分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手动操作魔术,感受其中的神奇与科学之旅。
- 惊奇的魔术:教师通过抽奖、给学生发放小礼物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惊奇的感觉。
-创意的魔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发明新的魔术。
4.小结(10分钟)请同学回顾自己的学习,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进行魔术表演,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魔术的背后科学原理,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2.如何让学生通过创意和实践表现出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1.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作业、小结和表演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自己搜索更多关于魔术的科学原理。
2.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进行相关的演练和表演。
《魔术》教学设计
《魔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魔术》。
本课主要介绍了魔术师罗宾表演的硬币失踪和水中捉鱼两个魔术,以及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魔术的奥秘,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魔术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魔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枚硬币,表演硬币失踪魔术,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罗宾表演了哪两个魔术?(2)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 合作交流4. 讲解示范教师讲解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进行示范表演,让学生亲眼见证魔术的奥秘。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其他魔术的奥秘。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魔术奥秘:硬币失踪、水中捉鱼科学原理:光的折射、视觉错觉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第24自然段,注意生字的笔画和结构。
2. 结合课文内容,课后尝试编一个魔术故事,要求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了魔术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拓展延伸:1. 邀请魔术师到校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魔术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魔术道具制作过程,了解魔术道具的制作原理。
3. 开展校园魔术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魔术才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初中数学魔术课教案
初中数学魔术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数学魔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数学魔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常用的数学魔术技巧和原理。
3. 几个经典的数学魔术表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数学魔术资料和道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数学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数学魔术的了解和看法。
二、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数学魔术的基本概念,如数学魔术师、数学魔术技巧等。
2. 教师讲解数学魔术的分类,如数字魔术、几何魔术、概率魔术等。
三、常用的数学魔术技巧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一些常用的数学魔术技巧,如心算、速算、记忆术等。
2. 教师解释数学魔术的原理,如数学公式、逻辑推理等。
四、经典数学魔术表演(10分钟)1. 教师表演几个经典的数学魔术,如硬币消失、数字预测等。
2. 学生尝试理解和分析数学魔术的原理和技巧。
五、实践和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魔术进行实践和表演。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帮助。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数学魔术表演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调数学魔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魔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数学魔术技巧和原理,提高自己的数学魔术水平。
2. 学生可以参加数学魔术比赛或表演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3. 学生可以将数学魔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数学的价值。
小学魔术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魔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魔术表演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魔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魔术的基本原理2. 简单魔术表演技巧3. 魔术表演的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段魔术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做到的?(二)新课讲授1. 魔术的基本原理(1)教师简要介绍魔术的基本原理,如错觉、心理暗示等。
(2)举例说明魔术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简单魔术表演技巧(1)教师演示简单魔术,如硬币消失、纸牌魔术等。
(2)引导学生观察魔术表演过程,分析魔术原理。
3. 魔术表演的注意事项(1)教师讲解魔术表演的注意事项,如表演前的准备、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表情等。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魔术表演。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简单魔术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各组展示表演成果,互相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魔术的基本原理和表演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魔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对魔术原理和表演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动作、表情、团队合作等。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魔术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本魔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课本魔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学习至少一种课本魔术的表演技巧。
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反应速度。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本魔术教材或相关教学视频。
- 实物道具(如纸牌、硬币等)。
- 教学PPT或黑板。
2. 学生准备:- 带上兴趣和好奇心。
- 准备好记录学习笔记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课本魔术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课本魔术吗?你们想学习课本魔术吗?2. 讲解原理:- 简单介绍课本魔术的基本原理,如视觉错觉、心理暗示等。
-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魔术原理。
3. 学习技巧:- 分步骤讲解所选课本魔术的操作方法。
- 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魔术表演中的细节处理。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练习所学魔术。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学生展示自己在家练习的课本魔术,教师点评。
-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魔术的变体和创意,鼓励创新。
- 介绍其他课本魔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团队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课本魔术表演,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 教师组织评委,评选最佳表演奖。
4. 总结反思:-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成果。
- 教师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 学生评价自己在课本魔术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
2.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表演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魔术科学教案幼儿园教案
魔术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魔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魔术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意识。
4.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魔术道具:彩色绳、戒指、纸牌等。
2. 实验用具:魔术帽、魔法杯、手套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开放空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魔术效果,激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引导幼儿思考魔术是怎样实现的,并提出问题:“你们想学魔术吗?魔术是不是一种科学?我们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索魔术的奥秘呢?”2. 实验一:变出鲜花(15分钟)教师准备一个魔术帽和一朵鲜花,在没有幼儿注意的情况下,将鲜花放入魔术帽中。
然后魔术师表演将鲜花从魔术帽中变出来的动作。
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鲜花会从魔术帽中出现?有没有什么科学原理在起作用?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呢?”接下来,使用实验材料和步骤,让幼儿亲手体验并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原因。
3. 实验二:消失的纸牌(20分钟)教师拿出纸牌并洗牌,然后让一位幼儿从中选出一张纸牌,记住纸牌的花色和数字。
接着,魔术师将纸牌放入魔法杯中,盖上杯盖,摇晃几下后,魔术师打开杯子,纸牌却不见了。
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纸牌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魔术师偷偷将纸牌藏起来了?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呢?”接下来,引导幼儿参与实验,使用实验材料和步骤,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共同探讨实验结果和原因。
4. 实验三:穿越绳奇迹(20分钟)教师准备一根彩色绳,展示并给幼儿观察,然后将绳子扭成一个圈。
接着,教师让绳子穿过手指并拉紧,然后松手,绳子竟然变成了两条独立的绳子。
引导幼儿思考:“绳子是怎样穿越我的手指的呢?这是魔术吗?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个现象呢?”接下来,引导幼儿进行实验,使用实验材料和步骤,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讨论实验结果和原因。
5. 结束(5分钟)总结今天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数学魔术》教学设计
《数学魔术》教学设计一、教学说明课型:数学魔术课时:1 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节趣味课程,是以魔术作为探索的线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知数学中的规律。
通过魔术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尝试破解的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分析数据、整理数据,进而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3 的倍数特征之后进行最为合适。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经验,对于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目标:1、通过魔术表演,感受数学好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魔术原理的过程,积累探究经验。
3、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对比数据,分析并总结数学规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探究重难点:1、重点:探究任意两位数减去十位上数字与个位上数字之后,结果一定是9 的倍数的原因。
2、难点:找数学规律创编数学魔术。
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白纸、记号笔、预言纸等。
学具准备:练习本、水性笔、彩笔等。
二、教学过程:(一)、表演魔术,营造神秘感魔术测试我们是否心有灵犀?1、魔术一:质数合数2、魔术二:需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破解原理。
让学生明白,原来当数学与魔术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神奇的魔力。
(二)、学生尝试,引发思考,探究心有灵犀魔术规律1、这魔术我是怎么做到的?再次利用预言纸进行表演。
2、我设计了什么规律?(1)按照魔术规则,小组内进行尝试。
(2)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师生交流,破解原理1、全班交流:学生分享小组内探究的规律(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全是9 的倍数?)。
2、师生相互质疑、补充的过程中了解完全归纳法,突破魔术原理。
四、总结归纳,拓展提升大胆尝试:用数学奥秘,创编数学魔术。
校本课程《魔术变、变、变》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魔术变、变、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世界是美的,有些美是大地的恩赐,还有些需要人类创造。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平凡的东西,只要人们发现,再创造,也能成为生活中美的一部分。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采的拼贴画作品中感受不同质感的材料产生的美。
这些拼贴画作品的内容丰富:有用牙签、火柴贴成的房子、竹子、树干等,有用色纸剪贴成的各种生动的形象,也有用树叶组合成的有趣的动物形象。
在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秀拼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探索实践中掌握拼贴画的表现方法,从而达到能利用多种材料自如地在作品中进行表现与创作。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贴方法,只是缺乏对许多材料性质的认识和利用,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理念1、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使学生共同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2、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他们自己发现并初步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在创作完成中运用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认识材料的质感和效果,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亲自体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激发出学习美术的热情。
3、使学生懂得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手段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把拼贴画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认识拼贴画的材料、性质。
同时教师还利用投影仪讲解、示范拼贴画制作步骤,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拼贴画制作方法的认识,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拼贴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碎布、色纸3、胶水、铅笔、剪刀学生准备:各种拼贴画材料、色笔、剪刀、胶水等教学流程一、变一变、做一做游戏场景1师:同学们喜欢边魔术吗?你们会变魔术吗??今天我们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板书课题——《魔术变、变、变》课件展示一小堆火柴师:现在展示在屏幕上的只有一堆火柴,假如把这些火柴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课件展示火柴拼贴画——生:哗然!真神奇呀!火柴居然变成这么漂亮的画!【以设疑导入,能给学生一种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魔术香蕉》大班语言教案
《魔术香蕉》大班语言教案《魔术香蕉》大班语言教案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发展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1、香蕉若干。
2、地垫。
3、方纸盒。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师做神秘状态:“这个盒子里面有一个好吃的,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拔下皮来就能吃。
是什么东西呢?”(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幼儿用动作展现师:“这个香蕉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1、面带微笑,轻轻把香蕉呈现。
(香蕉弯腰状)师:“香蕉开始变魔术了,这样看,香蕉像什么?”幼:“像月亮。
”2、轻轻把香蕉呈现。
(躺状)师:“香蕉又变魔术了,这样看,像什么?”幼:“像小船,像小床。
”3、把香蕉放在耳朵边。
(打电话的样子)师:“这样看,又像什么呢?”幼:“像我爸爸(妈妈)的电话。
”4、把香蕉放在鼻子前。
师:“这样像什么呢?”幼:“像大象的鼻子。
”(三)与幼儿分享食物1、分享前让幼儿洗手,并擦净。
分享过程中告诉幼儿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完后,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在指定的盘子里。
2、让幼儿尝试自己扒香蕉皮,对不会的幼儿加以帮助。
让幼儿在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3、在分享过程中,让幼儿边吃边说:“好吃,好吃,香蕉又变小了。
”让幼儿在吃香蕉的过程中,感受香蕉的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过程。
(四)与幼儿一起整理果皮(五)活动延伸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香蕉都可以变成什么。
教学反思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欢声笑语,让我欣喜地感受到他们语言的`丰富和想象的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营造幼儿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增强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游戏活动、通过观察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水果—香蕉,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想象、体验帮助幼儿了解比喻,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易于幼儿接受、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比较笼统、当教师问幼儿是否遇到困难时,孩子异口同声的说“没有”、评价是为了给幼儿提供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如果提问幼儿“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意思是什么?”会更大限度的挖掘出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发现并自己的想法,看到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魔术过程及教学设计方案
一、魔术过程魔术名称:神奇的手环消失术道具:一只手环、一张白纸、一只剪刀步骤:1. 开场:表演者拿起手环,向观众展示,说明手环将会有神奇的变化。
2. 变化一:表演者将手环套在左手手腕上,向观众展示手环的正面和背面。
3. 变化二:表演者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白纸,将手环套在白纸上,再次展示手环的正面和背面。
4. 变化三:表演者将手环和白纸一起折叠,并迅速剪断白纸。
5. 关键步骤:表演者展开剪断的白纸,发现手环不见了。
6. 揭秘:表演者向观众展示剪刀,说明手环其实是藏在剪刀里的。
7. 结尾:表演者将手环再次展示给观众,说明魔术的奥秘就在于巧妙地藏匿了手环。
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魔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教学对象:小学生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准备:1. 魔术道具:手环、白纸、剪刀2. 教学课件:魔术原理讲解3. 教学视频:手环消失术表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手环消失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魔术原理:- 讲解手环消失术的基本原理,强调道具的巧妙运用。
- 通过教学课件,展示魔术的每个步骤和关键点。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魔术道具。
- 教师示范手环消失术的表演过程,并讲解每个步骤的技巧。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团队协作:-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每组选出一名表演者和一名助手。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魔术表演比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魔术表演的要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魔术节目。
- 鼓励学生在家庭或学校进行魔术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魔术表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对魔术原理的理解程度。
幼儿园大班魔术小游戏教案
幼儿园大班魔术小游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力和专注力;
2.轻松快乐地学习一些简单魔术小游戏;
3.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介绍以下两个魔术小游戏:
1.魔法手绢:表演者吹口哨,手中的白色细手绢瞬间变色。
2.魔力眼镜:表演者戴上特制眼镜,可以看出别人心中想的虚假颜色。
三、教学过程
1. 准备工作
1.检查道具准备情况,包括白色细手绢和特制眼镜;
2.根据班级人数准备足够的道具。
2. 操作示范
1.魔法手绢
•手持白色细手绢,表演者吹口哨;
•在观众的惊讶目光中,手绢瞬间变色。
2.魔力眼镜
•表演者戴上特制眼镜,让其他幼儿拿手中的卡片在心里默念一种颜色;
•表演者通过魔力眼镜,可以轻松地看出别人心中想的虚假颜色。
3. 教学方法
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来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同时引导幼儿自己思
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分组教学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表演者,其他的幼儿作为观众,通过反复练习魔术
小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幼儿可以轻松愉悦地学习简单的魔术小技巧。
并且在过程中,完成了对幼儿观察力和专注力的培养。
幼儿不仅对自己的表演功夫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其他幼儿的表演作出了评价和打分,进一步加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幼儿园教师课堂魔术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师课堂魔术教学设计一、魔术教学的价值魔术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学习魔术,幼儿能够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魔术教学的原则1.魔术教学需要以幼儿为中心,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魔术教学中要注重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让幼儿亲手制作魔术道具和表演魔术。
3.魔术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采用直观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4.魔术教学中要注重在游戏中学习的原则,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魔术教学中要注重评价与反思,及时反馈幼儿表现,鼓励幼儿不断超越自我,进一步提高表演能力。
三、魔术教学课堂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制作一款简单的魔术道具,表演一款简单的魔术,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
2.教学内容(1)魔术的魅力:通过向幼儿展示一些独特的魔术表演片段,介绍魔术的概念和魔术的魅力。
(2)魔术材料的介绍:向幼儿介绍魔术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和材料,如魔术绳、扑克牌、帽子等,并让幼儿观摩一些经典的魔术表演,了解不同的魔术类型和表演技巧。
(3)魔法师幼儿园的成立:通过讲述一个魔法师幼儿园的故事,引导幼儿发掘自身的魔法潜质,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
(4)魔术的制作:让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魔术道具,如魔术绳、变色手帕、字母牌等,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魔术表演训练:让幼儿学习简单的魔术表演技巧,如手指魔术、几何魔术、变色魔术等,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魔法师幼儿园的展示:在课程的最后,让幼儿在团队的合作下设计一场平台表演,展示他们所学所制作的魔术道具和表演技巧。
3.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摩、模仿来学习魔术表演技巧。
(2)口头解释法:让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来引导幼儿学习魔术制作。
(3)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如魔术道具设计比赛、魔术表演评比等。
能说话的魔术教学设计
能说话的魔术教学设计引言:魔术一直以来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被越来越多创新的魔术效果所震撼。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说话的魔术更是成为了大众瞩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能够让魔术“说话”的教学方案,以让初学者掌握这一炫酷的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魔术道具能说话的魔术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道具来实现,因此选择合适的道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魔术效果的类型,例如可以选择词语交互、数字推演、物品变化等。
然后,根据所选效果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道具。
例如,如果想让一张纸条说话,可以选择纸张上印有特殊符号或图案的道具,如魔术纸箱;如果想让数字进行变化和交互,可以选择数字魔方等。
二、编写魔术台词魔术台词是能够使效果更加生动,充满魔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魔术台词时,要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的编排。
既要让观众产生期待和好奇心,又要让他们能够理解魔术效果的逻辑性。
同时,考虑到目标观众的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编写通俗易懂的词句,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
三、训练口才和肢体语言能说话的魔术需要魔术师具备良好的口才和肢体语言。
训练口才可以通过经常朗读、背诵口语练习等方式进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要学会把握节奏和语调,使魔术台词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增添魔术表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因此,魔术师需要学会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技巧,与观众建立更好的沟通。
四、制作道具和道具的保密能说话的魔术往往依靠特殊的道具完成。
为了保持魔术效果的神秘感和新鲜感,魔术师需要保证道具的故障率和可靠性。
在制作、选择道具时,要确保其质量过硬、稳定性高。
同时,为了保护魔术秘密,魔术师还应该注意保密和防止道具被观众发现。
可以使用掩饰、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魔术表演的其他细节上。
五、注重反馈和自我反思在魔术表演过程中,魔术师需要及时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并进行自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魔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田、伯、八、只”四个字。
2.能认读声母“b p m f”,拼读音节“ba bo mo”。
3.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只、田”。
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田、伯、八、只”四个字。
2.能认读声母“b p m f”,拼读音节“ba bo mo”。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和录音。
2.声母和韵母卡片。
3.生字卡片。
4.儿歌《伯伯和婆婆》
老伯伯,变魔术,
变出一个小金佛;
老婆婆,拔萝卜,
拔出一只大萝卜。
(摘自《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参考与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韵母,引出课题。
1.小朋友,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韵母,现在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好吗?
2.(出示韵母及四声)开小火车读。
过渡:大家读得真棒,老师奖励你们观看一个魔术。
3.(板书课题:魔术)指名读,齐读课题。
4.(出示音节:mó)两个门洞mmm,它和韵母ó做朋友,就拼成m-ó-mó,魔术的魔。
(学生跟着拼读)
说明:通过9-12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认读ɑo e i u
ü这六个单韵母及四声,在这里以复习韵母的形式引入,是为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揭题中可以随机引出音节mó,为后面拼读音节做铺垫,但不必花过多时间。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仔细听录音,认真看图片,想一想:在魔术节目中,谁变出了什么?
2.(播放录音,根据儿歌情节逐一出示插图)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生字:术伯出衣、一)
(1)师范读儿歌,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听准它们的读音。
(2)交流:田伯伯(第二个“伯”读轻声)
出(读翘舌音)
(3)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交流。
(4)巩固生字:师给生字编号,做“叫号游戏”;同桌互相叫号读,比比谁是“识字小能手”。
(5)师再一次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左手按书,右手点字,做到字字入目)
说明:这一环节设计的三次听的练习各有不同的目的。
第一次听录音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听之前老师应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思考性地去听,着力于培养学生边听边思的好习惯;第二次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是为下面学生字作准备,主要是让学生听清生字的发音。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中有不少读轻声的词语(如:伯伯、衣服)、带三拼音的(掀一掀)和后鼻音的词语(鹦鹉)等,这些词语可以通过第三次听的练习对学生予以正音,并进行大面积的训练。
三、朗读儿歌,激发情感。
1.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朗读,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比赛朗读。
3.田伯伯的魔术表演如此精彩,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惊奇高兴)谁能读出自己的这种心理?想象你就是田伯伯,做做动作来读一读吧!
4.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推荐优者在全班展示。
四、认读声母,学习拼音。
1.看,田伯伯又变魔术了,他变出了什么呢?你认识它们吗?
2.出示声母∶b p m f
(1)读音:
听广播呀bbb;
上山坡呀ppp,
两个门洞mmm,
一尊大佛fff,
(2)记形:
像个六字bbb;
九字反写ppp;
两个门洞mmm;
像根拐杖fff。
(学生跟读——师说前半句,生答后半句——同桌对读)
3.(出示带有拼音的“魔伯帕服”),许多汉字的读音都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的。
声母和韵母是怎样拼在一起成为好朋友的呢?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
”
4.(出示b—ó—bób—ā—bām—ó—móp—à—pàf—ú—fú)师范读音节,学生跟读。
5.根据规则,学生在小组中练习拼读。
6.指名拼读,开小火车抽读。
7.做亮眼睛游戏(根据音节在文中找出生字)和“拼出好朋友”的游戏。
(组内每位学生手持一张卡片,持声母卡片的同学找到持韵母卡片的同学时,两人自我介绍:“我是声母____,读音轻短;我是韵母____,读音响亮。
”两人同时说:“我俩相拼猛一碰就是音节
_____”。
)
8.这首儿歌中还有哪些字含有“b p m f”这几个声母?
(1)先自己读一读。
(2)交流。
(出示:变飞)
9.课外拓展:出示儿歌《伯伯和婆婆》。
(1)学生自由读。
(2)集体交流朗读成果。
说明:
做游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以上两种游戏教师可依自己班级的学习情况而选择。
课外阅读的诗歌的补充,既起到了复习所学生字的作用,又达到了拓展识字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过要注意区分“伯”和“婆”两个字的发音。
五、复习笔画,写字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强调“横折”的书写方法,(“横折”要一笔写成)。
3.学生照样子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