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历史】部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各国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给分要点:体现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反映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若小短文不足80字,酌情扣分。
参考范文:当今时代的主题为和平与发展。
联合国的成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
但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和平发展的步伐。
各国应加强平等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严峻挑战。
【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提示词:联合国旗帜、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雾霾。
根据问题要求,用史实反映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以及两大组织同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联系。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是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和霸权主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推动经济全球化。
为了协调各国之间的经历发展和贸易往来,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和平发展的步伐。
各国应加强平等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严峻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在带领各国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这不是我个人的战斗,也不仅仅是以色列领导人的战斗。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逐渐放弃了侵略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方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这些国家通过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组织来获取实现本国繁荣所需的各种资源。
这些国家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军事、政治竞争转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材料二: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和平方式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如何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规则,做到发展成果共享,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因为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根本之道。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各国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今世界的不均衡发展。
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世界的均衡发展?(3)请举出一个现代中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事例。
【答案】(1)和平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促使国家间竞争领域发生变化。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共赢。
(3)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等。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逐渐放弃了侵略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方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这些国家通过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组织来获取实现本国繁荣所需的各种资源。
这些国家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军事政治竞争转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促使国家间竞争领域发生变化。
(2)依据材料二“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和平方式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如何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规则,做到发展成果共享,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因为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根本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不均衡发展例如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要想实现世界的均衡发展,应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共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四 论述题)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态势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研]答:20世纪70年代,冷战局势逐渐变为“苏攻美守”态势,其原因在于国际格局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具体内容如下:(1)“苏攻美守”态势形成的原因①由于朝鲜战争的失利以及长期深陷越南战争,对经济和军事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苏联通过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在实力方面已不比美国逊色,西欧的独立自主意识越发的加强,美国难以控制。
同时,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层出不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③苏联的实力逐步上升,它利用美国实力下滑、霸权不稳的时期推行全球扩张主义,打着“东西方缓和”的旗号推行霸权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所以形成了70年代苏攻美守的局面。
(2)“苏攻美守”态势的表现①美国的表现美国国力下滑,由攻转守的表现:a.接受苏联建议,召集了由苏联、东欧、西欧及北美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后来成为对欧洲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机构及东西重要的合作论坛。
b.尼克松主义出台。
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美将继续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但希望防务由盟国承担”的关岛主义,进而于1971年,把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
有“实力、谈判、伙伴”三大支柱;实力是后盾,谈判是手段,伙伴是核心,并利用中苏矛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苏联的表现苏联转为攻势的具体表现:a.掩盖1968年入侵捷克的实质,抛出勃列日列夫主义,即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大国特殊责任论和利益有关论等论调。
无不彰显出其推行全球霸权扩张的意图。
b.苏联一改战后积极推动裁军与欧洲安全的立场。
在1973年的中欧裁军会议上与美国由于欧洲力量对比评估不足,在裁军原则、监督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未达成任何成果。
③1979年入侵阿富汗。
(3)“苏攻美守”态势的影响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①苏联的霸权主义扩张;②西欧在独立发展过程中独立性进一步增强;③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展开了争取独立,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努力;④中美建交,也使国际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概念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二、概念题1.星球大战计划答:星球大战计划是指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
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
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
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
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
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
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
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
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
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2.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
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
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
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见表14-1)表14-1 尼克松主义2.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见表14-2)表14-2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考点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东方条约》与《四国柏林协定》(1)《东方条约》(见表14-3)表14-3 《东方条约》(2)《四国柏林协定》(见表14-4)表14-4 《四国柏林协定》2.美苏首脑会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为解决相互冲突、增加彼此了解,在70年代举行了5次会谈。
在这些会晤中,苏美两国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苏高级首脑会谈是两国政治缓和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1)1972年莫斯科会晤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访问莫斯科,美苏缓和进入高潮。
双方签订了《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5项协定。
这次会晤的主要成果是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相互关系原则》。
《相互关系原则》奠定了美苏缓和的原则和基础:①和平共处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出发点。
②防止核战争是首要任务。
③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④加强对军备的控制。
⑤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不企求任何特权与优先权,也不承认任何人享有这种特权和优先权。
(2)1973年华盛顿会谈1973年6月18~25日,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同尼克松就经济、贸易、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
美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9个协定和议定书。
25日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称:①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和同等安全基础上。
②会谈的中心内容是关于维护与加强国际和平。
③双方讨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加强国际安全的问题,认为国际局势为解决突出的国际问题建立稳定的和平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 专项练习四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答:(1)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对外政策。
20世纪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
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②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
一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
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2)卡特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卡特主义的含义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的全面紧张。
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对苏政策。
1980年1月卡特在国情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
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
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
②卡特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认为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的稳步增长和在国外军事行动的增加;西方民主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而中东处于动荡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伊朗革命、进行社会和宗教压迫以及经济与政治的变革。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2.《欧洲联盟条约》3.宫泽主义4.东盟地区论坛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布什的超越遏制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简述中日关系四原则。
3.简述二战后德国的统一。
4.简述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2.试简述当今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并论述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答: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
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
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
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
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
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
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
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典型题详解(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二战后初期,战胜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签订了和约。
【答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解析】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的《巴黎五国条约》是反法西斯各同盟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签署的和约,里面对五国做出了制裁处理,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和赔款条款规定。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______年、______年、______年签订的。
【答案】《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1972、1979、1982【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3.英国三环外交的三环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
【答案】英联邦、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美特殊关系【解析】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2.光华寮案3.“双头鹰”外交4.海湾战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简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过程3.简述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
4.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中俄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答:尤里卡计划(EURECA)是指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17日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的缩写。
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4日首先提出尤里卡计划的建议,这个倡议一提出,迅即得到广大媒体十分积极的反响,并得到6月在米兰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的全力支持。
根据米兰首脑会议的决定,7月17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尤里卡”部长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欧共体12国和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芬兰共17国的外长和科研部长,以及欧共体执委会的代表。
与会者一致赞成“尤里卡”计划,并在18日发表的最后公报中宣布,“尤里卡”自即日起正式诞生。
“尤里卡”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最显著的优点是,它不是一个确立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作方式。
“尤里卡”计划发展顺利。
它不仅促进了“工艺欧洲”的形成,振奋了西欧“联合自强”的精神,而且也给西欧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光华寮案答:“光华寮”(注:“寮”在日语里是宿舍的意思)是一栋位于日本京都市的5层公寓。
原为二战时京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租赁的学生宿舍。
1950年,前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掠夺物资的公款买下该房产,并由台湾当局“驻日大使馆”于1961年以“中华民国”名义在日本进行了房产登记。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详解(下册)一、填空题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解析】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
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
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
《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
“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
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
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
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笔记(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一、西亚、非洲的国际关系1.海湾战争(1)战争背景①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大举入侵其邻国科威特,并迅速占领科威特全境。
8日,伊拉克宣布兼并科威特,将其作为自己的第19个省。
②东西方冷战正走向终结,各热点问题纷纷降温。
③联合国安理会连续通过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拒绝承认伊对科的兼并,决定对伊实行全面的武器禁运和经济封锁,以迫使伊军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和独立。
④布什政府决定全力干预海湾危机,通过打击伊拉克确立美国“冷战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a.向海湾地区派遣美军部队,以阻止伊军进一步入侵沙特。
b.展开紧张的外交活动,组织、完善对伊拉克的国际孤立和制裁。
⑤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从事实上是批准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⑥面对国际社会的谋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和压力,以及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拉克仍拒绝从科威特撤军,拒绝执行联合国的各项决议。
(2)战争经过①1991年1月17日,美国宣布开始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作战行动,海湾战争终于爆发。
伊拉克亦宣布展开“战争之母”行动,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地对地导弹。
②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了地面进攻。
伊军只经过轻微抵抗即开始全线撤退,多国部队顺利解放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
③27日,伊拉克致信联合国安理会,表示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有关伊科问题的所有决议,同意从科撤军,请求停火。
④28日,因担心过分削弱伊军力量将导致伊拉克的解体,使伊朗在海湾地区坐大,美国宣布停火。
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告结束。
联合国安理会随即通过686、687号决议,规定了对伊拉克正式停火的条件。
伊拉克方面表示无条件接受。
(3)战争的后续战争失败使伊拉克一度面临崩溃。
但萨达姆总统利用各种手段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此后,美伊在武器核查、禁飞区控制等问题上不断发生对抗。
1992年4月,联合国伊科划界委员会正式确定了两国边界。
但伊拉克拒绝接受,引起美英等国的强烈不满。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97国际关系综合考研真题2013年国际关系学院71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2.开罗会议3.美苏戴维营会谈4.非洲统一组织5.“六·五”战争6.“尤里卡”计划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1.简析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处置及其战略后果2.简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1.试评析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源及其影响2.试比较肯尼迪与卡特两任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政策的异同参考答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同,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于1940年3月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
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
随后波罗的海三国分别通过议会选举新政府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其并入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以强欺弱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2.开罗会议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同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三简答题1.简述尼克松外交三原则。
答: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即在关岛发表谈话,表示美国要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外交政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1)尼克松外交三原则具体表现为:①以“伙伴关系”为核心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②以实力为后盾尼克松强调,美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实施有效的威慑。
美国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军事力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之中。
③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认为,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对抗时代让位于谈判时代。
谈判是美国处理同共产党国家关系的主要途径。
(2)作用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推行的外交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简述《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答:《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1)《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反弹道导弹条约》共16款,其中重要的规定包括:①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②只允许双方按规定在各自的首都周围和一个洲际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周围建立有限度的反弹道导弹系统;③条约还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④“本条约的期限不应是有限的”,但“每方都有权退出本条约,如果它认定同本条约的主题有关的非常事件已经危及本国的最高利益的话”。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2.《欧洲联盟条约》3.宫泽主义4.东盟地区论坛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布什的超越遏制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简述中日关系四原则。
3.简述二战后德国的统一。
4.简述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2.试简述当今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并论述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答: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
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
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
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
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
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
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
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2.日台“和约”3.新东方政策4.《大西洋关系宣言》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2.简析1950~1953年朝鲜战争的影响。
为什么说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武装干涉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3.简述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背景、内容和实质。
4.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二战后欧洲为什么以及怎样从民族国家并立、对立到联合、融合发展的?2.试析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答:亦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地点主要行动原则”的第四点,故名。
提出要拟订一项新的大胆的计划,已利用现有的先进科学和发达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据此,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5日通过国际开发法案,首次将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援助列为一项国策。
同年秋成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负责计划实施。
到1953年底,美国与33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这一计划的一般协定。
直到整个60年代,美国技术援助额每年平均约1.5亿美元。
通过这一重大计划,美国影响迅速和大规模的渗入到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日台“和约”答:日台“和约”是指日台从1952年2月20日开始在台北举行“媾和”谈判,于4月28日签订所谓“日华”和约,主要内容有:1.结束日本和“中华民国”之间的战争状态;2.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3.1941年12月9日以前中日两国缔结的所有条约、专约和协定,“均因战争结果而归无效”;4.凡在双方“因战争状态存在之结果而引起之任何问题,均应依照旧金山和约之有关规定予以解决”;5.尽早缔结贸易、海运、航空、渔业等协定。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2-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1.苏联恶化中苏两国关系的步骤(1)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关系的恶化并非一日之寒,有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外交战略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
苏联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步骤是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苏联制定了“三和路线”并力图把这条路线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轨道。
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始。
②1960年6月24~26日,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立场大加指责,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纯粹民族主义”,并得到了党派的附和。
③苏联共产党还纠合所谓多数企图压服中国。
在其企图失败后,变本加厉地采取一系列步骤对中国施加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挑动边界事件和在中国境内制造民族分裂,致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2)中国的应对①1960年2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发表了一项书面声明,严正指出赫鲁晓夫的行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向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观点屈服。
②中国政府对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退专家,试图以高压手段来解决两国分歧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苏联在新疆地区进行的分裂与颠覆活动进行了严肃的交涉与严正抗议。
③尽管苏联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严重步骤,中国党和政府仍然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友谊为重采取了一些维护的措施与举动。
④196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访问了苏联,强调中苏友好,反对和抵制不友好的言行。
2.苏联挑起边界冲突和珍宝岛事件(1)背景①沙俄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②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③中苏关系的恶化。
(2)边界冲突随着中苏两党在思想和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和不断加深,由于苏联方面的骚扰,两国边界冲突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复旦大学2017年研]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
“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
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②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为后盾,谋取新的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打破美苏核均衡,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地,抢占“高边疆”的控制权;利用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政治上“以压诱变”的目标;以开发宇宙为契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核心,构筑美国的高技术优势。
③利用现有力量优势,推进和加强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
虽然里根不承认尼克松的“多极世界”说,但是他充分认识到,美国的实力与战后初期相比已相对下降。
为了加强对盟国的领导,一方面,里根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展开与盟国的科技竞争,并施加压力,让它们分担美国的海外负担;另一方面,里根通过其“保守革命”在政治上影响盟国内部的党派斗争,扩大美国世界战略的影响力。
④利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质的“和平演变”。
早在1982年,里根政府就制订了一个旨在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自由化”进程的总战略。
后来随着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继中国之后进行改革与开放,这一战略得以不断补充和完善。
至布什时期,该战略成为美国世界战略的主体部分。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试图在外交领域进行突破,提出了外交政策的“新思维”。
“新思维”的提出意味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政府开始调整对外关系。
①以裁军问题为切入点,开始改善苏美关系。
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们认识到,要想从总体上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必须先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想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就必须先拆除双方之间的最大障碍——裁军问题。
从1985年4月开始,苏联开始主动裁减军备。
这也成为美苏第三次缓和的突破口。
②苏联主动缓和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苏联希望通过贯彻“新思维”中建立“全欧大厦”的思想,进行全欧合作,增强苏联对西欧的渗透能力,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
为此,戈尔巴乔夫先后与英国、法国、西德等西欧国家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互访。
③苏联开始收缩战线,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苏联决心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国内改革之中,也就是要“放弃在全世界同美国竞争的做法,不再对那些不得人心的政府、政治运动和党派等等提供代价高昂的支持”。
这一做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阿富汗撤军。
(3)美苏关系的第三次缓和①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推动了美苏关系的第三次缓和。
1985年11月,美苏双方在日内瓦会晤上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尽管这次会晤没有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毕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②在顺利迈出第一步之后,美苏双方开始频繁会晤。
继日内瓦会晤之后,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又在雷克雅未克、华盛顿和莫斯科举行了三次首脑会晤。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苏之间连续举行了四次首脑会晤,反映出双方寻求缓和、改善关系的积极努力。
③美苏的第三次缓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1987年12月,在经过长期谈判后,美苏双方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中导条约》是美苏之间签署的第一个真正裁减核军备的条约,是20世纪80年代美苏缓和的重要成果。
除签署《中导条约》之外,美苏之间的一个棘手问题——阿富汗问题获得了政治解决。
1988年4月,美苏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政权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至1989年2月,侵阿苏军全部撤出。
2.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及其背景。
[国际关系学院2011年研]答:(1)欧洲一体化取得新进展的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果导致欧共体内部矛盾丛生,尤其是成员国间围绕欧共体预算摊款的争端久拖不决,使欧共体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
②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国际贸易竞争激化、美苏争夺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欧共体迟迟做不出反应,使人们对它产生了信任危机。
为扭转这种局面,欧共体国家决定采取行动推动联合。
(2)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主要表现在:①成员扩大。
继希腊1981年加入欧共体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986年也加入欧共体。
欧共体成员扩大到12个国家。
②内部联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4年在法国召开的枫丹白露会议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各国的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并决定建立一个由各国首脑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主要负责欧洲联合方案的草拟。
③《单一欧洲法令》的颁布。
1985年2月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文件。
《单一欧洲法令》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规定在1992年底之前实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自由流动。
《单一欧洲法令》是一个首次对《罗马条约》进行重大修改的文件,对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④“尤里卡”计划。
针对西欧的新科技应用与发展落后于美、日的状况,欧共体急起直追。
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即“尤里卡计划”的倡议,号召西欧国家进行尖端领域合作。
1985年7月欧共体巴黎会议发表的公报正式宣布了尤里卡计划的诞生。
尤里卡计划是西欧国家在科技上振兴西欧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⑤西欧防务联合的发展。
80年代西欧防务联合获得了较快发展,法德两国在防务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达成了建立法德联军、建立“防务理事会”协议。
在法德合作的推动下,西欧联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84年10月,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在罗马举行联席会议,提出重振联盟,加强成员国再防务政策方面的合作。
1987年,西欧联盟部长理事会在海牙通过了《欧洲安全宪章》,全面阐述了欧洲安全的原则:欧洲一体化建设只要不包括安全与防务,就是不完全的。
3.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研]答: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终结,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199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订阿拉木图宣言,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国会上辞职,宣布苏联作为一个联合国家不再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作为冷战中的一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对之后的国际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苏联解体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解体的原因,外因是其解体的条件。
具体如下:(1)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内因a.经济的过度集中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加深。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的集中制,国内没有民主,压制各种言论,经济上奉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大量的经济资源的浪费。
b.政治的过度集权导致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矛盾的加深。
军事上,在同美国争霸的过程中,国内以军工业的生产为主,不顾人民生活水平,造成国内经济生活的不稳定。
c.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人民思想僵化。
在面对着严重危机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在与西方缓和的过程中,放弃了民族、国家和阶级利益,完全赞成西方的思想,这导致了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民族凝聚力和聚集力下降,各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盛行。
②外因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响,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在经济上对苏联封锁,同苏联争夺在第三世界的霸权,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消耗了其内部力量,同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政策,利用舆论外交等多种方式宣传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
b.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遭到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反对,造成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离心倾向。
当时国际局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世界的发展,东欧剧变,德国的统一都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①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大阵营的一方的失败,结束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
苏联的解体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避免了战争,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②苏联的解体改变了国际格局,使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多极化趋势。
③苏联解体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极大的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壮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国际社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的有利,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