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空事业发展探析.
太空探索的政治经济分析
太空探索的政治经济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太空探索方兴未艾。
大部分参与太空探索的国家也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特别是国家安全战略角度出发。
太空竞赛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太空竞赛客观上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即是讨论太空探索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希望各国都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太空探索领域竞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这种探索朝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太空竞赛世界经济影响一、前言自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紧随其后,美苏两国掀起太空争夺战,世界两极格局也扩大到太空。
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太空格局也从冷战时代的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化格局。
走向太空的国家越来越多,太空探索呈现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
二、太空探索现状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是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展开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呈现出合作的一面;其次是军事色彩并未因国际形势的总体缓和而减弱,其中一些国家开发航天技术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军事天基平台,以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是参与国家众多将使竞赛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随着科技进步和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太空竞争的行列之中。
首先,冷战后失去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在航天领域占据着霸主的地位,特别是其在航天飞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人可比。
但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惨剧,直接推动了美国当局反省其航天发展战略,并进行了重大调整。
布什总统2004年1月提出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太空探索新构想,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将国际太空的探索重心从近地球轨道转向月球及火星以远的宇宙。
计划在2010年底前让航天飞机退役,开发新火箭和太空飞船,在2020年代早期送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飞船发射场,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为此,近几年美国政府不断加大航天投资力度。
这些投入使美国继续在太空探索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为其未来进一步探索太空并继续领跑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球十大太空研究组织
全球十大太空研究组织太空存在着无数的秘密在大气层之外的天体更是多如牛毛,这一片未知区域等待着人类进步一的开发与研究。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定义。
美国认定到达海拔80公里的人为宇航员,在航天器重返地球的过程中,120公里是空气阻力开始发生作用的界线。
以下整理全球十大太空研究组织的名单:第十名:加拿大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标志该组织是由加拿大工业部管理,成立于1989年,总部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组织的目标是成为开发和利用航天技术的领导者。
加拿大太空局局有五部分:航天系统、航天技术、航天科学、加拿大宇航员处和航天运行处。
1962年,加拿大发射了Alouette1,成为第三个在人造卫星上空的国家。
年度预算为4.83亿美元。
第九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标志通常被称为ISRO,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是印度的国家航天机构,创建于1972年,总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雇佣约2万名员工,主要从事与航天和空间科学有关的研究。
该组织建造的第一颗卫星是Aryabhata,1975年4月19日由苏联发射。
印度2013年发射的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安全进入火星轨道。
至此,印度成为亚洲首个拥有火星探测器的国家。
它有在单个有效载荷发射20颗卫星的纪录,其中一颗来自谷歌。
第八名: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标志中国国家航天局,于1993年4月22日成立,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
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发射成功,未来的火星探测工程于今年1月11日正式批复立项,预计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
第七名:意大利航天局意大利航天局标志意大利航天局是意大利政府于1988年为了对空间探索的资金运用、管理和协调而成立的空间机构。
意大利航天局是意大利教育大学研究部的辖下单位,并且和许多国家或国际性空间研究与科技研发单位合作。
太空领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太空领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太空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太空资源的需求增加,太空领域的发展也日益引人注目。
本文将分析太空领域的当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当前发展现状近年来,太空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众多国家和民间企业开始将太空探索作为重要战略。
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均在太空探索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美国的NASA和SpaceX公司是最著名的代表,NASA一直致力于推动人类深空探索,而SpaceX通过成功发射重型火箭和后续的载人飞船项目成为了民营航天企业的领军者。
此外,印度的ISRO也在火箭发射和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次,卫星发射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太空领域的进步。
现在,卫星已经成为人类的眼睛和耳朵,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导航和遥感服务。
著名的GPS导航系统和地球观测卫星都是这一技术的成功例子。
随着低成本、小型化的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到卫星发射行列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太空领域的发展。
再次,对太空资源的利用也成为太空领域的新兴领域。
太空资源包括太阳能、氦-3等能源资源,以及稀有金属和水等物质资源。
随着地球资源的消耗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太空资源的价值日益凸显。
例如,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飞行器和深空探测器的长期动力供应。
此外,勘探和开采太空中的氦-3则可以满足地球上核聚变能需求。
尽管目前的技术和成本限制了太空资源的有效开发,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太空资源的利用将会有更大的潜力。
未来趋势未来,太空领域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首先,商业化将成为太空探索的主要趋势。
目前,商业航天公司已经迅速崛起,开始参与到火箭发射、卫星服务和载人航天等领域。
随着商业公司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他们将在太空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将打破政府垄断,促进太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载人深空探索将成为太空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日本火箭发展史
日本火箭发展史日本火箭发展史一、早期发展(1945年至1959年)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
这使得日本的火箭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早期的火箭研究就仅仅局限在理论研究上,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成果。
1949年,抗议宪法第九条禁止日本拥有武器火箭的运动催生了一种国家意识,日本社会开始转向实实在在的航天事业。
1951年,日本火箭研究协会(日本火箭研究会)成立,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以火箭技术开发为主的科学研究组织。
1952年,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枚用液体燃料发射的火箭的发射尝试,实现了超越理论研究,将火箭发射技术从理论上落实到实践中。
1954年,日本成功发射了测试氢弹,标志着日本从无后火箭理论走向有效载荷能力的早期发展。
1955年,日本火箭发射中心在大阪市成立,这是日本唯一的正式发射场。
在1956年至59年前后,日本科学家们在火箭的发射及其有效载荷方面取得了有限的成功。
二、进入火箭发展新阶段(1960年至1979年)1960年,日本开始投资建设更加复杂的氢燃料火箭,用以作为早期航天研究的实验基础。
1964年,由日本航天开发公司建造的发动机通过了测试,标志着日本航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6年,日本首次成功发射了一枚高性能氢燃料火箭,此火箭能够将实验器官发射到轨道上,并最终实现了载荷发射。
1970年至1973年,日本训练了第一组发射技术人员和火箭科学家,根据发射现场的实际发射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火箭发射技术。
1974年,日本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普通的氢燃料火箭,该火箭既包含了垂直发射和轨道发射组件,以及用于抵抗重力的发动机。
1976年,日本重型火箭发射成功,这个重型火箭不仅能够把实验性实验器官发射到空间中,执行更复杂的发射任务,而且具有一定的全球发射能力。
三、火箭发展进入新时期(1980年至今)1980年至今,日本的火箭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日本火箭发射质量、运行功率以及火箭研发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1996年,日本的H-1火箭发射成功,这是日本首次尝试采用先进的非氢燃料火箭发射技术,也是日本进入新时期航天发射系统研发的重要关口。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未来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未来航天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技术、经济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自20世纪以来,航天事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航天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尝试。
直到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航天事业才真正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此以后,航天事业走上了不断创造、不断前行的道路,探究宇宙、寻找宇宙之谜成为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挑战和目标。
二、航天事业的现状目前,航天事业不仅已经成为各国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成为了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世界各国都在航天领域进行着探索和创新,从国际空间站到月球探测技术、太空旅游等,航天领域的技术离不开各国政府的长期扶持和资金投入。
我国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近年来的航天技术研究和发展方面保持了高速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体系和技术路线。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射国之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批批卫星和空间实验室,六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包括天宫1号、2号空间实验室和天舟货运飞船等也已成功发射,显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和新实力。
三、航天发展的未来趋势在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航天必定是最重要的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必将带来非常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太空资源开发、太空旅游等方面,航天技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未来的航天技术将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环保化,未来的太空探索将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
例如,深空探测、智能航天、载人登陆火星等都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关键方向。
此外,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太空能源利用效率及环保能力。
在此背景下,发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从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太空探索活动,包括发射卫星、进行载人航天、登陆月球、探测火星等。
以下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的简要归纳。
1.苏联的太空探索苏联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先驱之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苏联相继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等。
此外,苏联还开展了载人航天计划,于1961年4月12日将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地球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
苏联还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
2.美国的太空探索美国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力量。
美国在1958年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探险家1号”。
随后,美国也开展了载人航天计划,并于1961年5月5日将艾伦·谢泼德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
美国还成功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
此外,美国还开展了多项无人航天任务,包括探测火星、木星等行星。
3.中国的太空探索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开展了大量的太空探索活动。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随后,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载人航天计划,并于2003年10月15日将杨利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
中国还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天宫空间站,并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
4.欧洲的太空探索欧洲也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欧洲航天局(ESA)成立于1975年,是欧洲各国合作开展太空探索的组织。
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
此外,欧洲航天局还开展了多项无人航天任务,包括探测火星、金星等行星。
5.日本的太空探索日本也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日本航天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评述
日本航天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评述层次,是日本政府及国家相关机构对航天活动的指导性意见;第3个层次为行业许可规定,包括《卫星遥感设备和数据使用许可》和《航天器发射和控制许可》等,是日本航天行业的经济性规制措施。
《航天产业发展愿景2030》日本《航天产业发展愿景2030》是由作为日本国家决策咨询机构的航天政策委员会制定和发布,其中提出了日本航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打造开放的大数据利用环境,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卫星及地面各类数据结合开展新型服务;提高日本航天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有日本特色的航天产品和服务;鼓励日本私营企业参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高精度导航定位、航天器在轨运行服务、空间资源开发等航天领域,提供新型商业航天服务。
对该政策文件所描绘的日本航天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可知:大数据应用是日本在卫星应用方面未来的主攻方向;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宇航产品及服务是日本未来国际宇航贸易的主要方向;鼓励本国私营企业更广泛参与到新兴航天活动中来从而发展本国商业航天,将成为日本未来国家航天政策制修订的基本基调。
《航天领域海外发展战略》日本《航天领域海外发展战略》是由日本内阁府制定和发布,该政策文件对日本及全球航天产业市场动向、日本航天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国际宇航市场主要竞争国动向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日本未来航天产业发展目标和航天国际化发展方向。
提出的日本航天产业发展目标是:2030年日本航天产业经济规模达到23000~25000亿日元,其中航天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000~7000亿日元,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产值达到17000~18000亿日元。
提出的日本未来航天国际化发展方向包括: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航天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和支持协调体制;根据客户国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提供不同组合的航天产品及服务的同时,加强人才和资本输出;进一步面向海外加强国际联系,扩大航天国际合作范围,推进本国航天机构间和各国间的航天国际合作,联合亚太地区和欧洲多国开展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国际合作。
日本航天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影响日本航天发展的六大因素
表 1 日本 19 —2 0 9 5 0 4财年航 天经费分配情况
项 目
百万 日元
19 9 5年 9 6年 9 7牟 9 8年 9 19 19 19 1 9丘 0 0鱼 0 1年 0 2丘 0 3隹 0 4. 9 20 20 20 20 2 0 生
内 阁官 房
0 0 3 之 间 。相 比 之 下 , 2 0 . 5 0 2年 美 国航 空 航 天局 ( NAS A) 的 航 天 预 算 占 美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例 为 0 1 , 这 还 未 包 括 美 国 .4
际市场 ;在 国际 市场竞 争 中, 日本公 司在 卫
星制造 方 面也没 有能 力成 为主 承 包商。
国 、 法 国 和 E A。 从 日本 航 天 计 划 所 得 到 S
开发 事 业 团 ( NAS A)评 估 委 员 会 指 出, D NAS A 面 临的最 基本 的 问题 之 一 是 经 费短 D 缺 ,需要 增加 经 费。对 历 史和 最近预 算 的趋 势分 析表 明 ,航 天计 划 经 费不足 已是 一 个 长 期存在 的问题 ,这一 问题 在最 近 几年越 来越
元 , 日本 与 法 国航 天 预 算之 间 的 差距 更 大 。
NAS DA 的 预 算 大 约 是 NAS 的 1 1 A / 0, 欧 洲 航 天 局 ( A) 的 1 3, 因 此 , 无 论 从 ES /
绝对值 ,还 是从 占国 内生产 总值 的 百分 比来 看 , 日本 在航 天领 域的投 资 都远 远 落后 于 美
明显 。
的经 费水 平分 析 ,不得 不怀 疑 日本政 府是 否
真正将 航 天 置 于对 国 家发展 最 重要 的 位 置 , 尽 管 它 有 雄 心 勃 勃 的 目标 。
日本加速推进太空战略军事化进程
2022年12月16日,日本发布新“安保三文件”准在轨服务领域,加快推进“主动碎片清除与在轨服务”计划。
太空军事化竞争的本质是以科技优势谋取军事优势,从而赢得战略主动权,抢占太空战场先机。
在太空军事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日本必须更加重视先进太空军事技术的研发投入才有可能保持其太空先进国地位。
民用太空技术不断发展,太空资源的稳定利用面临威胁。
民用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制定太空军事战略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
近年来,各国民用太空技术日渐成熟,私营部门积极开展太空活动。
具体而言,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本巨头积极投资于低成本火箭发射服务和小型卫星星座,促进了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以及基于小型、太空活动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验证新技术的机会,有助于缩短太空技术的更新周期。
而民用太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太空商业化的进程,这使太空资源的稳定利用面临威胁。
随着太空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卫星数量急剧增加,在太空轨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卫星发生碰撞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碰撞,产生的太空碎片又将占据更多的轨道资源,进一步加剧卫星被撞的风险。
日本对太空混杂化发展的趋势感到担忧。
日本最新《太空基本计划》指出,随着日本的国家安全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太空系统,如何应对阻碍太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稳定利用的风险已成为极其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日本要积极寻求破解这一问题的办法。
括太空能力在内的综合性国家防卫力量,这反映了日本对发展太空军事战略的重视。
2018年,日本《防卫计划大纲》提出要建设“多维综合防卫力量”,强调日本要将太空,网络和电磁波领域与陆地、海洋和天空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从平时到“有事”各阶段的综合防卫。
2022年“安保三文件”在此基础上继续强调日本要提升跨域作战能力,明确要“将空间、网络和电磁波领域以及陆、海、空领域的能力有机融合,通过协同效应放大整体能力,克服个别领域处于劣势的情况,完成防卫工作”。
基于日本面临新的太空军事战略环境,日本认为其太空军事战略应当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战略利益和实际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航天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振民心,壮国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广泛促进和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
然而,载人航天投入很大、周期甚长、相关配套技术众多,要求很高,所以风险相当大。
这种大利大弊关乎大局的矛盾性注定了各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上的谨慎态度。
除了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技术之外,一般来说,其它国家都相当慎重。
我国从7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直到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中间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论证。
事实上,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太空之旅一部分应该归功于10多年来民用宇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卫星发射能力。
在载人航天技术中,飞船发射和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
这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标志。
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与美国的长期密切合作,日本国家航天发展局认为,它已经掌握了几年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技术。
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已经可以对月球轨道进行探索。
它计划于2015年前将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世界不断发展,各国不断进步,也许该是新兴航天大国一展雄风的时候了!载人航天将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改变冷战已经结束了10几年,但是全球各国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
在美国一超的强权下,世界似乎失衡了。
各地区大国,都期待着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一天。
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
可是能否成为其中的一极,就看各国自己的发展了。
在这种形势下,像载人航天这种具有指标性意义举足轻重的领域,自然成为一个真正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
印度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发核武器,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载人航天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日本太空军事化的影响及对我国的警示
月, 日本最 大 的反对党 民主党 同意将新 《 太空基 本法》
草 案列入本 届 国会议 题 . 意味着 日本朝 野在太 空军事
化立 法上 已达 成一致 。2 0 0 8年 5月 2 1日, 日本 国会 通过 了《 宇宙 基本 法 》 该 法 案结 束 了 日本 4 , O年来 对 军事利 用太空 的禁令 , 日本 将太空 开发应用 于军事 为 方面 打开 了通 道 。此 外 , 日本 “ 内阁卫 星情报 中心 ” 计 划 20 0 9年发 射第 i颗 光学 卫星 ,0 1 2 1 年将 发 射第 四 颗 光学卫 星和第 三颗雷 达卫 星等第三 、 四代 间谍卫 第 星, 以替代 目前在轨 工作 的第二代 间谍卫 星 。 综 上 ,日本军 事利用太 空虽然 一直受 到 限制 , 但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1年第1期 00 0
Ju a o C ogig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o) N .02 1 or l f hnqn n e i fSi c n eh o g(oi c ne dtn n v sy e o a e i o1 00
责 管理 日本 的 间谍 卫星 , 主要监 视朝鲜 导弹发射 等设 施 的动 向。2 0 0 3年 , 日本 发射 4颗 间谍 卫 星 。 中 2 其
颗 间谍卫星发 射失败 。2 0 0 6年 初 , 日本 自民党太 空开
、
日本 太 空军 事化 的酝 酿 过 程
所谓 太空 军事 化 ,就 是指 随 着人 类 活动 进入 太
它从 未放弃 发展军事 航天能 力 的图谋 。从 酝酿 、 立 独
卫计 划大纲 》 ,决定 通过建 立多样 的情报 收集 和侦察
日本当前航天政策及其发展动向(上)
福 州 大 学 李潇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王海洋 史 鑫日本当前航天政策及其发展动向(上)*基金项目:福州大学科研启动项目(CXRC201915),李潇潇(/0000-0002-8359-3897)。
摘 要 在回顾日本航天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日本当前航天政策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其政策层次,介绍了日本航天法律及其航天政策中的国防安全内容,归纳了其对外空威胁的分类及空间攻防手段。
从完善航天装备、发展航天产业及强化以美日同盟合作等3个方面,归纳其推行航天政策的着力点,及其航天政策施行中的问题。
最后,从依托航天技术提高作战能力、升级装备强化外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高适应性的运载发射能力等3个方面,对未来日本航天政策的动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 日本;航天政策;航天产业;国防安全;航天法一、背 景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按驻日“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命令,其航空航天活动受到严格禁止[1]。
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急剧变化。
1952年3月8日,在美国授意下,驻日“联合国军司令部”解除了日本航空航天活动的禁令;同年4月28日,颇具争议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生效,日本的主权得以恢复,打开了日本战后航天活动的闸门。
解禁后不久,日本就开始着手建立其航天科研机构。
1955年,日本政府设立航空技术研究所,1963年改称为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1960年,日本科学技术厅设立宇宙开发实施本部,1969年改组为宇宙开发事业团;1964年,东京大学设立宇宙航空研究所,上述3个机构正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 )的前身[2]。
最初,由于受到本国法律和国际政治条例的限制,日本的航天活动可谓谨小慎微、蹒跚起步,不过进展却十分迅速。
从1955年4月12日,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糸川英夫科研团队研制的超小型固体火箭(“铅笔火箭”)发射试验获得成功,到1970年2月12日,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OSUMI”发射入轨,日本仅用了15年时间就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法国之后全球第四个自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日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综述
日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计划为了满足未来航天活动日益多样的需求,日本正在开发在可靠性和成本效益方面明显优于现有系统的航天运输系统。
然而,由于近年来火箭发射接连失败,日本大范围地修订了原有的发射进度和研制计划,并停止了由H-2 运载火箭发射的不载人带翼返回式飞行器——HOPE -X 实验飞行器的研制,以提高现有航天运输系统的可靠性。
因此,高速飞行验证(HSFD)计划作为目前日本惟一正在进行的可重复使用飞行验证计划备受关注。
1 日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RLV)研制计划回顾日本早就意识到有必要在降低航天运输成本的同时提高运载器的可靠性。
为此,1999 年4 月,日本科技厅成立了空间活动委员会来管理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制。
该委员会下设RLV 研制小组,专门负责RLV 的研制。
空间活动委员会于2000 年5 月提出了从现有一次使用运载火箭(ELV)向RLV 发展的规划。
其中,两级入轨运载器(TSTO)作为目标系统,其第一级采用吸气式发动机,第二级采用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
日本RLV 的研制计划原打算分为3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要经过评审和修订。
第1 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发动机系统,包括吸气式发动机和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
HOPE 实验飞行器将承担第二级运载器的飞行试验任务。
在第1 阶段的前5 年,重点研制涡扇直径为30cm 的ATREX 发动机。
ATREX发动机可使HOPE 的飞行马赫数达到6。
除了进行基础技术研究外,第1 阶段还将研制10t 级的可重复使用发动机。
这些基础技术研究的成果将经过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验。
在超音速和再入飞行区域,运载器的系统性能将通过HOPE 的后续飞行试验来评估和验证。
HOPE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重复使用能力,HOPE 计划的高速飞行经验有助于TSTO 第二级的研制,对采用吸气式发动机的实验飞行器的研制也有帮助。
第2 阶段将为TSTO 的两级研制大尺寸实验飞行器。
每个飞行器都将单独进行飞行试验,其中第二级实验飞行器将由现有的ELV 发射。
日本太空军力藏于民间
象征 . 因此将其视 为大 困战略 的一块 基 石、同跗 , 太窄技术带来的远程打击 、 空 问侦察 监桃 、 精确 定位等能 力. 无疑将
助长 口率“ 海外 下预” 力. 能 增强 萁地
一
杀伤性武 器的“ 无赖 国家” 和恐 怖组织 ,
但分析 人』 指出.美军束来快 速打击武 ‘ 器的使 用是在世有任何预先警 告的前挺 下进 行的.这将对其他倒家 的战略核力
二家机 构合 井. 成立 了 航 宅航天 研
究局”
是运载火箭 .I 前 ,1 已” = = I [奉
发出 L M、 H等 幕列 火箭 ,通过 发 、 N、 展运载火箭 . 其枉 I 同体燃料火 箭领域
锁定三 太 “ 关键” 领域
尽 管 Ⅱ本在 太空开 发 j 禽得投 :
一
人.但 并不是所有太空 钡】 成都摘 . 而
是 确 立 儿 个 荚 键 领 域 进 行 突 破 . 关 ”
关注 尽臀 美国防部声称研发 和部署快 建打击武 器主瑶是为 _扣击拥有 大规模 ,
键 的标推就是既躲蘸 又” 适朋“
破 防卫” 禁区。 其火箭技术必将全面用 于弹递导弹的研制 , 这辨必会大大增强 自卫队的远氍打击能力 删时 , 日本预 } 今年部 署完成由 6颗 侦禁 疆组成 } 的侦察系统. 届时 日本的情报搜集能 力 将 实现质的突破 见外 . 太空技 术的 发展 . 将使 日 必 本军事力嚣 瑚科技程度 和作战 能力提
” .
“ 1
’ “l ” q和 f 号
酱
多卫星椰具备 侦察功能 l 奉还斥巨资 = I
进行月球探{ . l 制定了” 1 0 月球 A计划” 和
洲
口本 一直企 l 改 “ 甲 宪 棱 ” 一 H 突 修 和 。
日本卫星导航能力发展
《国际太空》2018年8月(公开).indd 53
53
2018/8/17 9:17:51
Space International 国际太空 · 2018·8
★导航纵横 Navigation
1 日本卫星导航能力发展回顾
积极探索卫星导航技术
1972 年,日本即启动了卫星导航技术的探索, 开 始 了 轨 道 倾 角 为 45 ° 的 轨 道 控 制 技 术 的 研 究, 1992 年基本确认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1997 年 3 月, 日本科技厅向日本宇宙开发事业部 [ 现为日本宇宙航 空开发机构(JAXA)] 提出要求,用 7 年时间研究、 开发导航定位卫星所需的关键技术,如星载原子钟技 术、时间同步技术、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构形、系统控 制等。
虽然美国的打压制约了日本独立航天能力的发 展,但也为日本创造了借鉴美国先进航天技术的机 会。首颗 MTSAT 卫星的主承包商为美国劳拉空间 系统公司(SS/L),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 籍此积累了卫星研发经验。1999 年 11 月,因 H - 2 运载火箭第一级燃烧不正常,导致首颗“多用途运输 卫星”(MTSAT)发射失败。此后,日本即启动了 MTSAT 卫星的独立研发工作。2005 年、2010 年, 日本独立研发的 2 颗 MTSAT 卫星成功发射,提供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美 国 GPS 系统即将完成初始运行能力部署的背景下, 日本启动了“多用途运输卫星增强系统”(MSAS) 的发展计划,但此时日本尚未形成系统的卫星导航系 统发展计划。
借力美国,增强卫星研发能力
由于 MSAS 提出的通过改善民用航空通信、导 航能力,提升空中交通管理与监测能力的设想,与国 际民用航空组织于 1991 年批准并启动的通信、导航、 监测 / 空中交通管制(CNS/ATM)计划具有较好 的一致性,因而得到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支持。但 是,由于日本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对日本采 取的限制与打压政策,日本卫星只能由美国企业牵头 研制,日本航天技术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国外航天前沿技术最新发展浅析
国外航天前沿技术最新发展浅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外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就国外航天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进行浅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太空探索技术:在太空探索方面,国外航天机构和公司正在研发和测试各种新技术。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重复使用航天器。
SpaceX 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和火箭第一级的垂直降落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可以在完成任务后无需丢弃,减少了航天器的成本。
除此之外,其他技术如太空电梯、水上发射等也在不断探索和研发。
2. 航天交通系统:随着太空旅游的兴起,国外航天公司正在开发航天交通系统。
Virgin Galactic公司已经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可以为富豪提供太空观光体验。
SpaceX公司计划在2024年前送一位日本亿万富翁和几位艺术家进入太空。
此外,联合发射服务和载人火星飞行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3.卫星技术:卫星技术是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国外航天机构和公司正在研发新型卫星技术,如微型卫星、近地轨道通信卫星等。
微型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小型化、低成本和高效率,可以通过组网实现广域覆盖。
而近地轨道通信卫星可以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解决偏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4.太空资源开发:太空资源开发是近年来航天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
国外航天公司正在研究如何在太空中获取水和氧气等资源,以支持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居住计划。
此外,寻找太空中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如金属矿石和稀有元素,也是国外航天公司的研究方向之一总的来说,国外航天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涉及到太空探索、航天交通系统、卫星技术和太空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促进太空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人类对太空的进一步探索和利用。
同时,这些技术也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可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成本、安全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
2024年全球航天业加速发展
太空旅游价格 逐渐降低,让 更多人有机会
体验
太空旅游安全 措施不断完善, 提高游客信心
月球基地建设加速
2024年全球航天业加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月球基地建设加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太空探索的深入,月球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航天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各国政府和私营企业都在加大对月球基地建设的投入,以期在未来实现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4年全球航天业加速 发展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全球航天业的发展现 状
02
2024年全球航天业的 发展趋势
03
影响全球航天业发展 的因素
04
全球航天业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05
未来全球航天业的发 展前景
06
添加章节标题
全球航天业的发 展现状
各国航天政策与计划
美国:NASA计划在2024年实现人类重返月 球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国际空间站合作: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共享研究成果
国际月球探测合作:各国联合开展月球探测任务,共同探索月球资源
国际火星探测合作:多国联合开展火星探测任务,共同探索火星生命迹象
国际小行星探测合作:各国联合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共同研究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和资源开发 潜力
2024年全球航天 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计划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设,并开 展月球探测任务
俄罗斯: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载人登月任务
欧洲: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日本: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小行星探测任务 印度: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航天技术突破与创新
火箭发射技术:可重复使用火箭、重型 火箭等
卫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导航卫 星等
日本航天侦察能力与发展概况
卫 星 。这 些 卫 星 虽 然 都 装 有 光 学 和微 波遥
图 3 由 2艘 A V组 成的 小型 空 间站构 想 图 T
■
收稿 日期 :2 0 —01 0 81 —9
《 国际太 空》 2 0 0 8年 1 2月 号 1 7
感 器 ,但 由于分 辨 率 太 低 ,其 军 事 价 值 不
种 情 报 搜 集 手 段 和 确 保 高 素 质 的 情 报 专 家 ,对 包 括 战 略 情 报 在 内 的 高 质 量 情 报 进
行 搜 集 和 分 析 ” 由 此 , 日本 航 天 侦 察 的 。 发 展 得 以 登 上 竞 逐 “ 空 军 事 优 势 ” 的舞 外
台。
( DE 一 1或 Mio i 1 等 对 地 观 测 A OS d r一 )
国的 “ 波特” (P 斯 S OT)卫 星 图像 数 据 , 从 卫 星 图像 中能 分 辨 出俄 罗 斯 远 东 机 场 、
研 究 , 以 对 付 来 自周 边 地 区 的 各 类 威
胁 。 1 7年 度 的 日 本 《 卫 白 皮 书 》 9 9 防
提 出 ,把 用 于 通 信 、 导 航 、 侦 察 监 视 的 卫 星 系 统 作 为 “ 别 关 注 ” 的 重 点 加 以 特
大 。2 0 0 2年 1 2月 , 日本 发 射 了全 色 分 辨 率 为 2 5 的 AD OS ,卫 星 在 轨 运 行 .m E 一2 不 到 1年 就 与地 面失 去 了联 系 。此 后 ,为 提 供 本 国 急 需 的 太 空 情 报 , 日 本 又 于 20 0 6年 1月 发 射 了 全 色 分 辨 率 为 2 5 . m、 多光 谱 分 辨 率 为 1 m 的 先 进 陆 地 观 测 卫 0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太空探索历程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太空探索历程人类的航天事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梦想着能够征服太空并实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技术突破,人类终于迈出了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开启了令人兴奋的太空探索历程。
一、早期探索与竞争激烈的太空竞赛在人类航天事业的早期阶段,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代。
随后,美苏两国竞相进行各种太空探测器的发射,并相继成功将人类送入太空,进行有人空间飞行。
二、有人空间飞行与国际合作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
1969年,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踏足的人类。
这一成就不仅是科技的里程碑,也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决心。
随后,国际航天界开始倾向于合作,而非竞争。
1975年,美国与苏联进行了历史性的阿波罗-联盟对接。
这一合作行动显示了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的潜力,也为以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空间站的建设与深空探索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为了人类航天事业的焦点。
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国共同参与了这一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空间站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长期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同时,在国际空间站的基础上,人类航天事业也进一步向深空探索迈进。
美国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欧洲的“罗塞塔”任务以及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等都为探索太空中更远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四、商业航天与新兴国家参与近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国家,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和私人企业开始介入。
美国的SpaceX公司以及其他商业航天公司积极推动了太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这些公司不仅成功将人类送入太空,还展示了商业航天的巨大潜力。
同时,新兴国家如印度、中国等也开始加大对航天事业的投入。
例如,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模块和月球探测器,显示出强大的航天实力和雄心。
日本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进展
日本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进展
强静;肖志军
【期刊名称】《载人航天信息》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日本实验舱(JEM)也称作“KIBO”(日语希望的意思),它是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是由日本国家空间发展署(NASDA)为国际空间站项目出资研制的。
它有
一个压力舱和一个暴露在空间的平台,因此它可为用户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实验机会。
JEM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强静;肖志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6.1
【相关文献】
1.日本第5个“H-2转移飞行器”成功抵达“国际空间站” [J], 肖武平
2.日本宣布支持国际空间站到2024年 [J],
3.日本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商业经 [J], 予玫
4.躲日本火箭残骸,国际空间站实施规避机动 [J],
5.躲日本火箭残骸,国际空间站实施规避机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太空事业发展探析袁小兵2012-9-6 11:15:22 来源:《国际观察》(沪)2011年6期作者简介:袁小兵,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200020。
内容提要:日本太空科技发展历经冷战和冷战后两个不同时期,其发展轨迹也异于美国、中国太空事业从军事部门起步的传统做法。
尽管如此,随着日本从一个军事发展受到严格限制的“半主权国家”向所谓“正常国家”迈进,在相应地经历了太空事业从民间到官方,从科学、民事领域向安全领域扩展的演变之后,日本目前已跻身世界太空强国之列。
不断调整的太空研究体制、一波三折的技术探索、时隐时现的美国因素犹如“三驾马车”始终是影响日本太空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必将继续对未来日本太空事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太空发展动力冷战时期,受1947年《和平宪法》和1969年日本“宇宙开发仅限于和平目的”的国会决议制约,日本长期遵循“和平利用太空原则”,①其太空事业发展不仅起步于民间,而且是作为一项民事事业而开展的。
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正常国家”口号的提出和践行,日本开始突破太空“非军事化”的禁忌,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侦察卫星系统。
日本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太空强国的?体制、技术和美国因素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彼此关系如何?未来又会如何发展?本文拟就此展开分析。
一、不断演变的太空研究体制作为一个军事发展受到严格限制的“半主权国家”,日本的太空探索是作为一项民事事业起步的:受国家民事部门的财政资助、完全与军事部门无关、主要由民事人员——大部分来自学术机构——从事研发。
③也正因为此,日本早期的太空探索在很长时期里缺乏政府监管和集中规划。
1955年堪称日本太空探索元年,当年东京大学航空技术研究班(AVSA)成功发射日本第一枚小型火箭,同年太空开发经费正式编入日本政府财政预算(当年为1742万日元)。
②从1955年到2008年日本基本奠定宇宙开发战略总部(SHSP)负责太空战略与政策制定、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负责实施的制度格局,日本太空研究体制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至少历经3次大的调整。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日本太空研究体制的草创期,日本总理府、科学技术厅牵头草创最初的太空研究体制。
1955年7月,岸信介内阁在总理府内设置了航空技术研究所,而1956年5月成立的科学技术厅在日本早期的太空建章立制过程中发挥了更具主导性的作用。
1959年7月,科学技术厅成立了太空科学振兴筹备委员会。
同年8月,后者发表了日本第一个太空开发规划——《当前宇宙科学技术开发规划》。
1960年7月,总理府设置宇宙开发审议会;1962年4月,科学技术厅增设航空宇宙科;1963年4月,航空宇宙科设置宇宙开发室。
同时,原隶属总理府的航空技术研究所改名为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NAL),转归科学技术厅管理,主要研究发动机技术。
1964年4月,东京大学在航空技术研究班的基础上成立宇宙航空研究所,1981年更名为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
1964年7月,科学技术厅成立宇宙开发推进总部,1969年改称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
至1969年,宇宙航空研究所、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等主要功能性太空研究机构基本奠定。
ISAS与NASDA一起,受1968年6月成立的宇宙开发委员会(前宇宙开发审议会)的领导,共同成为日本太空活动的核心机构。
隶属于科学技术厅的NASDA作为一个公共公司(其雇员并非国家公务员),同时还接受交通省、邮电省的指令和资助,主要负责应用技术卫星及其运载火箭,主要为应用工程服务。
而隶属于文部省的ISAS作为一个大学研究机构负责科学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研制,则保持了一定的学术性质。
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日本保持了由内阁两省厅(文部省、科学技术厅)分别领导航天研究开发的格局。
不过,这种分立格局在实践中导致了太空科学探索应用与太空技术研发相互脱节,严重制约了日本太空发展。
为克服这一弊端,日本于21世纪初进行了太空研究体制改革——此为日本太空发展史上第2次重大体制调整。
具体内容包括:文部省与科学技术厅于2001年合并为文部科学省,宇宙科学研究所、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宇宙开发事业团于2003年合并成立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
此次体制改革的最大成果是JAXA的成立。
JAXA主要由4个本部、5个小组构成,拥有1700多名员工,每年财政经费约24.8亿美元,占全日本太空开发资金总额的70%。
④JAXA主要设施包括:2个卫星发射基地,种子岛宇宙中心(TNSC)和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USC);⑤3个重要的太空研发中心,种子岛宇宙中心(主要负责卫星的组合、测试、发射和测控)、筑波宇宙中心(主要承担卫星制造及宇航员训练等)、角田宇宙中心(主要负责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另外还设有调布航空宇宙中心、相模原营地、能代多目的实验场、大树航空宇宙实验场,以及负责卫星电波跟踪与测控的琦玉县地球观测中心和一个移动跟踪站(根据不同的任务可设在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或圣诞岛,圣诞岛下靶场跟踪站只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跟踪任务)。
不过,合并后的JAXA仍保有浓重的ISAS、NASDA、和NAL的影子。
⑥此次太空研究体制改革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内阁府新设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及所属宇宙开发利用专门调查会,后者接替原宇宙开发委员会的工作,而宇宙开发委员会调整为审议评估宇宙开发事业团的项目。
同时,这次改革虽然结束了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局面,但仍采取一种内阁办公厅制定政策、以文部科学省为主,多省厅、多部门共同管理的体制。
日本第2次太空研究体制改革虽卓有成效,但仍未尽如人意。
因此,日本于2008年进行了第3次太空研究体制改革。
此次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是日本推出了其史上第一部《宇宙基本法》,⑦确认了日本对于和平利用开发太空的原则是“非侵略”,解除了先前“非军事”的限制,打破了日本在军事利用太空领域近40年的立法限制,并将进一步扩大日本防卫省的权力范围。
据《宇宙基本法》第四章规定,日本成立了首相任总部长、内阁官房长官和宇宙开发大臣任副部长、政府部门所有省厅大臣组成的“宇宙开发战略总部”。
宇宙开发战略总部下设事务局和专业审查委员会,是日本太空开发战略政策制定的总司令部。
2009年,宇宙开发战略总部发布了《宇宙基本计划》。
《宇宙基本法》和《宇宙基本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国家太空战略的正式形成,并将过去以研究开发为主导政策导向转为重视安全保障、产业振兴等领域的太空活动。
安全保障成为日本太空开发的首要目的,其经费占到太空开发总预算的50%。
⑩至此,日本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以宇宙开发战略总部决策、文部科学省管理、JAXA具体实施的国家对太空探索的统一领导格局。
⑧二、一波三折的太空技术探索日本的太空发展起步于民间,确切地讲始于1955年3月12日,由被称为“日本火箭之父”的系川英夫(Hideo Itokawa)领导的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航空技术研究班成功水平发射一枚长23厘米、直径1.8厘米、重202克名为“铅笔”(Pencil)的小型火箭。
朝鲜战争爆发后,被禁止了7年之久的日本被允许重新生产航空飞机。
系川及其团队在通产省和文部省的资助下开始研究设计航空火箭,希望通过发展火箭式飞机实现日本对世界航空技术的赶超。
(11)不过,为配合日本参与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活动,系川旋即改变了发展航空火箭的初衷,转而致力于研发“K系列”航天火箭,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符合IGY高空物理观察标准的K-6火箭(发射到达高度为60千米)研制成功,凭借这一成就,日本得以成为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的会员。
简言之,虽然日本航天火箭开发基本上从零开始,但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契机,日本只花了短短的4年,就与美国、前苏联、英国并列成为最先拥有独立发射探空火箭能力的4个国家。
在1969—1994年的25年里,日本太空探索成就斐然,已经跻身世界航天技术和太空科学一流大国之列。
作为日本太空探索的摇篮和太空科学项目的主要机构,ISAS一直以发展固体运载火箭和中小规模的科学卫星为主,成功研发“K系列”、“L系列”、“M系列”等多型号小型固体火箭,在国际固体火箭领域一直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利用L-4S火箭,ISAS于1970年2月11日,把“大隅”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和英国后第四个实现了卫星上天梦想的国家。
同样,M系列火箭也功勋卓著。
利用M-3S-2系列火箭,日本成功把“桥梁号”、“彗星号”、“银河号”和“曙光号”等科学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创造了多个世界纪录。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解除ISAS开发火箭直径不得大于1.4米的禁令以后,(12)ISAS开始着手研发大型M-V固体火箭技术。
成立于1969年的NASDA的主要任务是研发远程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和气象观测卫星,研发相应发射火箭,建设用于生产、测试及追踪这些卫星的设施等。
1977年,日本成为第3个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
1981年初,NASDA开始研制H-1系列运载火箭。
1986年,H-1二级火箭首次搭载测地卫星“紫阳花”和无线卫星“富士”2颗卫星成功发射。
H-1火箭全长40米,直径2.44米,总重达140吨,可把1吨重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H-1第二级LE-5发动机使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实现世界上首次再点火技术。
5年多里,H-1共发射9次,把12颗不同作用的卫星全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92年,H-1-9火箭完成最后一次发射。
独立自主开发火箭一直是日本追求成为航天大国的努力目标,火箭的国产化率从N-1的53%提高到H-1的98%。
尽管H-1火箭具有发射能力强、安全系数高的特点,但由于它含有美国技术,日本在国际发射市场和卫星市场的竞争中仍然受到限制。
为满足日本航天工业的需要,增强日本在太空上的国际竞争力,日本自1984年开始研制全国产化的H-2运载火箭,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H-2终于于1994年发射成功。
H-2运载火箭是日本完全独自开发和生产的、世界上首枚两级都使用液氢液氧燃料的液体火箭。
它全长50米、直径4米、总重260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10吨、地球静止轨道有效载荷2吨、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4吨。
其规模和技术与当时欧洲的“阿丽亚娜-3”、美国的“大力神-3”、俄罗斯的“质子-M”并驾齐驱。
它的投入使用,使日本火箭的运载能力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在1994—2004年的10年间,日本太空探索全线连续遭受重大挫折。
就NASDA而言,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方面屡遭失败。
1994年,价值5亿美元的工程试验卫星“菊花6号”(ETS-6)在轨报废;1997年,耗资10亿美元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1)太阳能帆板解体;1998年,H-2运载火箭第二级出现故障,把价值3.75亿美元的通信工程试验卫星(COMETS)留在了一条不能完全发挥其效能的轨道上;1999年,H-2-8火箭发射多功能运输卫星(MTSAT)失败;2002年,发射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2)由于“未知的异常”原因于2003年10月与地面失去联系;2003年,H-2A火箭发射侦察卫星时火箭发生故障导致星箭自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