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_黄洁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我国的三大城市群课件
交通网络
03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
航空运输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01
02
03
经济总量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 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 构。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 竞争,吸引大量外资和企 业进驻。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 与的城市治理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规划目标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推 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04
北京-天津城市群
北京-天津城市群简介
北京-天津城市群由北京、天津 两大直辖市为核心,辐射周边 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城市 。
北京-天津城市群地处华北平原 ,环渤海湾,是中国北方最大 的城市群之一。
发展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潜力
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潜力均不可小觑。长三角城市 群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未来有望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珠三角城 市群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成为 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强大的 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支撑,有望在未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比较及健康发展对策
中国四大区域城镇化比较及健康发展对策作者:陈静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在态势、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上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健康城镇化,各区域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化对策。
关键词:四大区域;健康城镇化;动力机制;比较研究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201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1]。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基础等的差异,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表现出差异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引导。
一、城镇化态势的比较(一)城镇化水平比较2011年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75%、5874%、4548%、4299%。
四大区域呈现“俱乐部”态势: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组成“发达俱乐部”;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组成的“欠发达俱乐部”,其内部差距为249个百分点,而东北城镇化率高于中部1326个百分点(图1)。
(二)城镇化速度比较总体上看,四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1981年到2011年区域之间城镇化速度存在差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117、106和089。
速度差异结果是,曾经一度领先全国的东北地区在2011年被东部地区超越。
(三)城镇化阶段比较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
当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2]。
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突破30%的时间分别为:1981年、1985年、1986年、2001年。
按照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K=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划分,前城镇化阶段K小于05;初期阶段,051,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绝对规模开始下降,这是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阶段,以重工业迅速发展为特点,并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出现第二次劳动力转移浪潮,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
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比较分析作者:姚瑶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9期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一直发挥着领头和示范作用。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三大巨型城市群的发展日渐成熟,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代表我国区域各级城镇发展的最高水平。
因此,以三大城市群内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三大发达地区已经形成多元化城镇群共同推动城镇化的格局,借鉴三大城市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080-02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强调,在未来十年内,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将是我国要努力实现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人口转移型”初级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绩,部分地区也逐渐呈现出“结构转换型”高级城镇化特征,但到2030年,我国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还会增加3.5亿。
因此,单纯依赖城市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只有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和农村、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才更容易形成一种平衡关系。
所以说,建设好小城镇是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小城镇在三大城市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特色也日益明显,对三大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已经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以三大城市群内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归纳各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中小城市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城镇群小城镇城镇化发展特点的比较(一)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比较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中国城市群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的构建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分析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情况,然后探讨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城市群的基本情况1.城市群的定义中国城市群指的是由若干个城市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区域或城市群系统,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化的程度、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范围、城市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和种类、城市间的区位优势、主导产业的分布和组织方式等为特征。
中国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
2.城市群的特征中国城市群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化程度高。
城市化率在50%以上,许多城市的城市化率超过70%。
(2)主导产业集聚。
城市间主导产业相互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城市间联系紧密。
各城市之间路网络、信息流、人流等的联系紧密。
(4)空间集约。
城市群的空间大都集中在经济、文化及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二、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冲击,城市群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方面,而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群中,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2)城市水资源短缺。
中国城市群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
(3)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城市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和工业规模的增加,城市群内部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1.引言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而在我国,城市化以异常的速度发展,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然而,这种高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路径不规范、社会矛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化进程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2.国外城市化路径在国外,城市化的路径通常可以根据城市化的时间周期,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模式:第一类是“古城长青模式”,第二类是“工业型城市化模式”,第三类是“市场型城市化模式”。
第一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欧洲,其城市化历程悠久,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和服务活动产生的财富,融合了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如伦敦、巴黎等城市。
第二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美国,其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城市的发展依托大量的生产活动,其城市模式以工业城市为主导,如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
第三类城市化模式的代表是日本和韩国,其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快速,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城市空间高度集中,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如东京、首尔等城市。
3.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演进在我国,城市化方兴未艾,市场化发展以及城市运营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随之就形成了三种城市化的路径:工业城市化、新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城市化。
工业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一阶段,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依托国营企业的发展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拥堵,代表城市有天津、广州等。
新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它以创新为主旨,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代表城市有深圳、上海等。
城乡融合城市化是我国的第三阶段,起步于21世纪初,其特点是通过推动城乡社会及各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城市的发展,代表城市有成都、郑州等。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4)一、文献综述 (4)(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四、建立因子模型 (9)(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1.指标选取原则 (9)2.建立指标体系 (10)(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1、模型检验 (12)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4、得出因子模型 (15)5、聚类分析 (16)四、结论及建议 (18)参考文献 (20)摘要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引言众所周知,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更新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更新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再造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更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更新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对老城区进行简单的翻新和改造。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更新效果不明显、结构混乱、环境污染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方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利用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更新的考虑范围。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等。
此外,保护与利用阶段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利用阶段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更新阶段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注重老城区的更新,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综合更新还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利益保护。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从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三个阶段看出中国城市更新在不断发展中的特点。
中国三大城市群全面对比,北上广深谁是最佳群主
中国三大城市群全面对比,北上广深谁是最佳群主CFIC导读:01科技创新北京、深圳悄悄盖过上海从卫星灯光图和跨城出行轨迹图中,可以明显地展现出三大城市群在城市发展方面的不同。
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明显,各大城市已连成一体;反观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集中于北京、天津,其他城市散点式分布周边,城市发展明显失衡。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推进科技创新,成为首要目标。
三大城市群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
但目前为止,粤港澳城市群中,深圳凭借对科创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可以说深圳已经处于全国科创领域的龙头地位。
反观长三角城市群,上海从2014年就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成果寥寥。
而合肥依托4座国家实验室、2座国家级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7大中心与平台、3所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在量子通信、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获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殊荣,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领域风头隐隐盖过了上海。
而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主,依托国家资源在科技创新领域,在科技创新领域不亚于深圳。
市场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
02优势与不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同质化竞争矛盾突显长三角城市群,属于中国规模最大,经济总量最大、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顶级城市群。
26个城市之间发展相对平衡,上海以超过3万亿GDP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也有4个城市超过1万亿,7个城市超过5000亿。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围绕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持续深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但对照国外知名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仍存在不少问题。
1、城市功能分工仍不明确。
目前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城市呈现出“大、全、散”的基本特征,产业同构的现象依然存在。
2、网络化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
3、距离区域统一大市场还有差距。
在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下,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行政区利益特征,仍无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模式。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XDYX 一、城市群及三大城市群的界定(一)城市群的概念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区内集中分布的由多个城市聚集而成的多层次、多核心的大型城市集团,是城市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相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有着紧密的社会和经济联系,且呈圈层式分布。
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也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高地。
(二)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界定目前,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主要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在内的11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9市、浙江省的8市、安徽省的8市在内的26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9市,外加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三大城市群的特征(一)资源特征1.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
总人口数量1.2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8.1%,人口密度537人/平方公里。
在资源方面,北京市对河北地区的依赖非常明显。
河北省蕴藏丰富的铁矿、铝土矿等矿产和一定量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是京津两市矿产、水、电和农产品等资源的供应地,而以北京和天津为枢纽的交通系统也覆盖了河北省大部分区域,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2.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
总人口数量1.7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人口的11.7%,人口密度788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河湖众多,水资源充沛,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和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但其能源资源短缺,所需要的原油、天然气、煤炭,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输送和进口。
长三角拥有长江流域广大的经济腹地,可以通过海陆交通与东北、东南及华北交流,能够有效地集聚资源和资金并向外扩散。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_黄洁
b = 0. 85,同速增长,表明两者增长呈线性关系。
1. 3 产业区位商与标准区位商分析
城市功能是指一个受人类意志主导城市发展目标,具
体包含城市的职能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具体分工。本文
采用城市产业集群程度来表征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功能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间格局。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在空间上的 聚集[22],统计上显著的区位商是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23],
本文以城市群的行政区范围界定研究区域,包括三大
城市群共 34 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 承德、沧州共 10 个城市[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和 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共 15 个城市[9];珠
此时,b 的实际意义为:
b > 0. 85,正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快,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b < 0. 85,负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慢,城市人口密度加大;
b = 0,表明建成区面积 y 对城市人口 x 没有任何影
·38·
响,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变化;
Z < - 1. 00,表明产业发展非常薄弱。
为了表征城市产业功能的演变动态,本文主要考虑能
够代表城市产业功能的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
产业) 的区位商。首先采用将区位商 空 间 化 的 分 析 方 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分 别 将 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区位商计算结果和产业产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关于《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
未来要依托城市群带动战略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部崛起;城市群;区域对比;差异化发展Abstracts: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urban agglomerates in the middle areas of China from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level,urbanization level,urban scale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efficiency,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and so on,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developing quality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es are the best among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es,Wuhan and Middle Plain Urban Agglomerate take the second place,while the scale of Wuhan and Middle Plain Urban Agglomerate is bigger and the impact of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 on the whole middle areas of China is larger. In the future,the rise of middle areas of China can be realized b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using urban agglomerates to dr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pending on self-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es in the middle areas of China should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rise of middle areas of China;urban agglomerate;regional comparison;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日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形象的代表。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年均增提高1.36%,2012 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 ,与世界水平相当。
作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更是以其国土面积的2.8% 集聚了全国18% 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6% 的GDP,但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聚,部分城市过于侧重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从而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虽与世界接轨,但就城镇化质量而言并不高,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这也是目前政界、学界及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研究角度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空间( 土地利用变化)等; 研究区域涉及整个国家、城市带和城市群、省级、城市( 县)等; 研究方法多以定量为主,包括主成分分析、均方差赋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TOPSIS 法等,由于受研究区级别及发展条件等差异,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文中认为针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至少应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 土地) 四个维度,只有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这四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才有可能保证城镇化质量的真正提升。
京津冀都市圈含、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 个地级市,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和人口、经济密集区,其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城市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鉴于此,文中以京津冀都市圈内10 大城市作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分别对研究区2000、2005 和2011 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演进特征及存在问题,以期为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城镇化趋势
• “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 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地产开发、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运用市 场机制,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5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主要特征——多元因素形成多重矛盾
6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制约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制约,进程也有所放 缓。 •按去年11 月1 日第六次人口 普查结果看,2010 年末城镇 化率已接近50%。 •按2001-2009 年间可比数据 看,2004-2009 年间城镇化进 程在放缓。
城镇化增幅放缓,是由多种制约因素决定的
8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城乡统筹协调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制约,进程也有所放 缓。 •按去年11 月1 日第六次人口 普查结果看,2010 年末城镇 化率已接近50%。 •按2001-2009 年间可比数据 看,2004-2009 年间城镇化进 程在放缓。
动力的发展阶段, 社保、教育等各种 来说,随着买房难、 带来交通拥堵、环 因素造成了农业生
而当前科技水平和 社会管理制度并没 就医难、上学难等 境污染、水资源紧 产效率低下,大规
产业结构尚未具备 有及时跟进调整, 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缺等一系列问题, 模机械化生产难以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依附于户口的城乡 落户城市正在成为 结合土地制度弊端, 推广等后果,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时间短,矛盾突显 交织。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 推进,还面临信息化、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经济实力强大、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著称。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集聚了大量金融、贸易及科技创新等产业;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拥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则以北京为核心,具备政治文化中心及先进制造业基础。
东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然而,在快速经济增长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聚等。
因此,东部地区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密集等特点著称。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渤海城市群以天津为核心,具备重要港口和航运优势。
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早,并且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加强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并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三、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在城市群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成渝城市群、西南地区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著称。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为核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南地区城市群以昆明为核心,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中国三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分析——比较与启示
中国三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分析——比较与启示苗洪亮;周慧【摘要】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经济单元,而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城市群内部产业布局、城市间功能分工、城市群整体集聚经济的实现程度均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文章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网络联系特征,并据此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受交通时间距离支配;各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网络联系特征差异明显;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期刊名称】《攀枝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8页(P41-48)【关键词】城市群;网络联系;等级梯度【作者】苗洪亮;周慧【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一、引言20世界80年代以来,依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区域化的城镇体系或城市群逐渐取代国家或单独的城市,越来越普遍地被视为构成全球经济的基本单元(Scott2000,Porter 2003)。
在我国,城市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已经成为跨越行政区划边界的新型区域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首次将城市群的发展列入国家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这即体现了城市群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同时也这使得有关于城市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细化了有关城市群的内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适应城市群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同时也一再强调城市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陆开放以及增进内陆地区与港澳联系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十三五”规划强调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 0. 85,同速增长,表明两者增长呈线性关系。
1. 3 产业区位商与标准区位商分析
城市功能是指一个受人类意志主导城市发展目标,具
体包含城市的职能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具体分工。本文
采用城市产业集群程度来表征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功能空
间格局。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在空间上的 聚集[22],统计上显著的区位商是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23],
摘要 1990 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 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 1990 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 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 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 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态与功能耦合作用促成了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向不同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等是影响城 市群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鉴于三大城市群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其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动态特征的对比 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机制,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化;形态扩张;功能演变;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2014)07 - 0037 - 08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4. 07. 007
1993 - 2001 年京津冀异速增长的标度因子 b 值在标 准值 0. 85 附近波动,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出现的局面 (图 2) ;而 2001 - 2008 年,b 值出现上升趋势,2003 年后维 持在 0. 95 以上,呈现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说明京津 冀城市群在 2001 年前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强度
区位商是否显著可通过标准化区位商来判断。区域 i 产
业 j 的区位商 LQij 计算公式如下:
LQij
=
Eij ∑i Eij
/ ∑j Eij / ∑i ∑j Eij
(2)
其中,Eij 表示区域 i 产业 j 的就业人口数或者产值,反
映产业在某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标准化区位商 Zij 的
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以城市群的行政区范围界定研究区域,包括三大
城市群共 34 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
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 承德、沧州共 10 个城市[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南通和 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共 15 个城市[9];珠
本研究试图将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研究方法进行耦 合,从城市群尺度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90s 至今城市化动态特征,以 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律和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并对正在 和即将发展的城市群规划和控制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1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介绍
·3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7 期
域的出现、增长动力、治理、内部结构、核心城市与二级城 市互动等展开研究[4]。国内,方创琳等运用城市群发育程 度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 异格局[8];程玉鸿等运用偏离 - 份额分析法,比较分析了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18]。
Zij
=
LQij - σ
μ
=
LQij
-
1 n
∑i LQij
∑〔LQij
-
1 n
∑i LQij 〕2
(3)
槡n
其中,μ 和 σ 分别是区位商 LQij 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考虑到单边检验,可根据 Z > 1. 65 来判断产业的集聚情
况[22]。此时,可以 进 一 步 将 标 准 化 区 位 商 划 分 为 五 个 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年 第 24 卷 第 7 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4 No. 7 2014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黄 洁1,2 吝 涛1,2 张国钦1,2 李新虎1,2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21;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1)
Z < - 1. 00,表明产业发展非常薄弱。
为了表征城市产业功能的演变动态,本文主要考虑能
够代表城市产业功能的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
产业) 的区位商。首先采用将区位商 空 间 化 的 分 析 方 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分 别 将 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区位商计算结果和产业产
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而空间数据则是中
国 1∶ 100 万地形图界定的城市群行政区位图,为方便起
黄 洁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见,研究期间发生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行政边界的调整被 忽略,统一以现有的城市行政边界为准。
2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分析
由图 1 可知,三大城市群自 1993 年起城市人口和建 成区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口与建成区扩张差异在 图 1 中表现不明显。但利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可以发现 三大城市群在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动态特征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见图 2)。本文采用增长强度( 即绝对增长 量,图 2 中用与标准值的差值大小表示) 和增长速度( 即增 长速率,图 2 中用曲线斜率表示) 来描述城市群形态扩张 的不同特征。 2. 1 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动态特征
出要“构建以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 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 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5]。中 国正在发展和计划发展的城市群共有 28 个[8],其中,京津 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是当前我国城市 化发展的主导力量[10]。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主要表现 在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两方面。目前对城市形态研究已 有丰富积淀,主 要 涉 及 城 市 空 间 扩 张 特 征 及 其 驱 动 力 分 析、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城市人口增长与建成区扩张 特征研究等内容[13 - 17]。但多以分析城市尺度研究为主, 专门针对城市群的形态扩张研究还不多见。城市功能是 人类利用和管理城市的具体目标和过程的表现,也是造成 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内在驱动。相对城市形态扩张研究, 城市功能的动态研究较少,但国际上已有学者开展了对城 市功能动态的探索性研究。例如 Peter Hall 等运用信息流 和高端生产服务业分析等方法对西北欧 8 个巨型城市区
图 2 中,1993 - 2008 年珠江三角洲 b 值均大于标准值 0. 85,表现为持续的正异速增长形态。其中,2001 年前,b 值缓慢上升,2001 年 b 值为 0. 97;2001 - 2006 年,b 值大幅 度增加,2006 年到达最高值为 1. 30;2006 年后出现波动。 说明整个时期内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珠江三角洲城市整体呈现城市建设用地剧烈 扩张的特性,且扩张强度在增大。
和速度都较缓慢,2001 年后城市发展呈现城市建设用地 快速扩张的特征,且建成区扩张强度持续增强。
1993 -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的 b 值均小于准值 0. 85, 表现为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形态( 图 2) 。其中,1993 - 1997 年,呈下降趋势,1997 年达到最低值 0. 66,说明此段时期 内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和速度均大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 度;1997 - 2008 年,b 值呈现波浪式上升势,2006 年后,b 值趋于标准值 0. 85,说明该时期城市人口增长强度大于 城市建成区扩张强度,但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大于城市 人口增长速度。长江三角洲整体呈现出城市人口高度聚 集的特性,但是聚集程度在 2006 年后开始逐渐下降。
江三 角 洲 城 市 群 主 要 包 括 广 东 省 的 广 州、深 圳、珠 海、东 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共 9 个城市[9]。
1. 2 异速增长分析
本文考虑的城市形态扩张包括空间扩张和人口扩张
两方面,采用异速增长分析方法来表征城市群空间和人口
扩张 的 相 互 联 系。 异 速 增 长 理 论 ( Allometric Growth
此时,b 的实际意义为:
b > 0. 85,正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快,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b < 0. 85,负异速增长,表明建成区面积 y 比城市人口
x 增长慢,城市人口密度加大;
b = 0,表明建成区面积 y 对城市人口 x 没有任何影
·38·
响,城市人口密度没有变化;
值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 IDW) 插值方法空间显式地反应
城市群功能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
1. 4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 据 包 括 统 计 属 性 数 据 和 空 间 数 据,其 中
1993 - 2010 共 18 年的三大城市群所含城市的建成区面
积、市区非农人口数、城市产业总值等统计属性数据来源
Theory) 起源于生物有机体部分与整体相对增长关系的研 究[19],之 后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城 市 形 态 演 变 研 究[20 - 21]。
Nordbeck S 认为当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的相对增 长率为常数 时,城 市 增 长 满 足 异 速 增 长 方 程[21],公 式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