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识介绍及防治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识介绍及防治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

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

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灾害影响各种自然灾害会破坏人的生存环境,打乱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

如出现旱灾时,干旱会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的皮肤粘膜受到损伤,为Nm侵入人体打开了门户。

气候干燥,尘土飞扬,有利于Nm在人群中散播。

在非洲脑膜炎带内,流脑流行就是发生在干旱季节,进入雨季后流行终止。

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震时,大量的房屋倒塌,灾民居住条件拥挤以及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条件也差,这些都会促使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

此外,还有大批灾民向非灾区转移,大量人群流动,可能会传入流脑传染源,使易感人群被感染而发病。

1966~1967年在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人群大流动,导致发生了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发病率为403/10万,死亡16万多人。

灾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均很差,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这些疾病将会降低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易被Nm感染而发病。

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对15岁以下儿童注射流脑菌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流脑的预防实践中国际上所用的菌苗是Nm A群或C群单价、(A+C)群双价、(A+C+Y+ W135)群4价荚膜多糖菌苗以及C群荚膜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菌苗,目前我国仅有A群和C群Nm荚膜多糖菌苗。

1980年国内研究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准应用,共注射1 312万人,对其中的127 044人进行了流行病学效果考核,保护率为93.6%。

该菌苗在我国应用十几年已经控制了由A群Nm引起的流脑流行。

★流脑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一)流行前期的预防措施1.在流行前期有计划地开展几次群众性卫生运动,清扫周围环境和室内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勤晒衣被和儿童玩具,可以预防此病传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的健康宣教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的健康宣教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的健康宣教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被称为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通常由细菌引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和皮疹等。

这种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

以下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的健康宣教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1.了解疾病: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传染途径、高发季节和预防方法,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疾病。

2.传播途径:了解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能导致传染。

因此,公众应该尽量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流行季节。

3.健康教育:通过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和症状,例如,如何正确洗手,避免开放性的咳嗽和打喷嚏,避免共用餐具,咳嗽时使用纸巾或袖口等。

4.接种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

推广并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需要高风险职业的人群。

5.保持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经常清洗日常触摸的表面,使用消毒剂对常用设施进行消毒,尤其是在疫情暴发期间。

6.个人卫生: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仪,避免使用手掌捂嘴和鼻子,而应该用纸巾或袖口遮掩。

7.疫情监测和病例报告: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疾病病例,以便采取紧急措施和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8.早期诊断和治疗:教育公众注意身体变化和症状,及早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对于确诊的病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的风险。

9.高风险人群的关注: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和旅行者等。

提供疾病预防和应对策略的额外教育和资源。

10.合作与协调: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和公众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总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公众的重视和预防。

流脑危害及预防

流脑危害及预防
帮助患者及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谢谢观看
流脑在冬春季节更为常见,尤其是在气温变化较 大的时候。
在流行季节,注意监测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流脑的预防措施
流脑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
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儿童应按时接种,确保免 疫力。
流脑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不共用餐具和水杯是预防流脑的基本措 施。
公众教育
提高公众对流脑的认知,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 。
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增强人们的防范 意识。
流脑的社会影响与教育
政策与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流脑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应对 能力。
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活动,确保高风险人群得到保 护。
流脑的社会影响与教育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患பைடு நூலகம்及其家庭的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和情感 支持。
流脑的治疗与管理
患者管理
对流脑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支持性护理,包括补 液和退烧等。
治疗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流脑的治疗与管理
康复与随访
康复治疗应关注心理和生理恢复,必要时进行后 续检查。
流脑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的健康影响,需定期随访 以评估恢复情况。
流脑的社会影响与教育
流脑的社会影响与教育
传播途径
流脑主要通过唾液、鼻涕等体液传播,也可通过 密切接触传播。
在拥挤的环境中,如学校和宿舍,传播风险更高 。
流脑的传播途径与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
儿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未接种疫苗的 人群属于高风险群体。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这些人群的 健康情况。
流脑的传播途径与风险人群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在6个月-2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力。

因此,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

流行特征:本病遍布全球,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冬、春季节发病(2-4月为流行高峰)。

【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3、做好个人防护,远离病人,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4、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流脑疫苗种类】
A群流脑多糖疫苗和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为国家一类疫苗,也就是免费疫苗。

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6月龄、9月龄各接种1剂。

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

A+C群流脑结合疫苗和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为二类疫苗,也就是自费疫苗,具体接种程序详见疫苗说明书。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
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唯一能造成流行的疾病,该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者通过口腔分泌物接触传播(接吻、共用餐具等)。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
2020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数量为50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61例;死亡人数为3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3例。

2020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为0.0036/10万,死亡率为0.0002/10万;2019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为0.0079/10万,死亡率为0.0004/10万。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方法
对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早诊断早干预非常关键,特别是病情急重的患儿,如治疗不及时则病死率高。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早期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给予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流行期间应减少集会,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

3、保护易群人群
对15岁以下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脑膜炎球菌A 群多糖体菌苗,每年加强1次,保护率达90%以上。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惡唑进行药物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解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球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传播,当人们密切接触时,如接吻、分享餐具和烟草等,都有可能传播。

母婴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硬和极端疲惫。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和昏迷。

这些症状可能迅速出现,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脑膜炎球菌有多种血清型,这意味着它们根据表面的多糖抗原分为不同的类型。

目前,已知的血清型有A、B、C、W和Y等。

不同血清型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可能有所不同。

在我国,血清型B和C是最常见的。

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常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这是一种通过脊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的方法。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蛋白质含量也会增加,而糖含量则会降低。

细菌培养也是诊断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培养脑脊液或血液样本来确定脑膜炎球菌的血清型。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手段是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

这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大多数血清型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脑膜炎球菌疫苗已被纳入儿童免疫规划,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接种。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大学生、军人等,也应该接种这种疫苗。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灭脑膜炎球菌,缓解病情。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降温、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传播,当人们密切接触,如接吻、分享餐具和烟草等行为时,都有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通过垂直传播,婴儿在分娩过程中从母亲那里获得细菌。

感染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急性起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部僵硬和极度疲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致病菌通过鼻咽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最终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伤、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

脑脊液呈化脓性变化。

1.脑膜炎球菌属于奈瑟氏菌,是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

这种细菌只存在于人体内,可以从带菌者的鼻咽、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伤中检测出来。

脑脊液中的细菌在中性粒细胞中很常见,只有少数在细胞外。

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物和卵黄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一般为5%~10%二氧化碳生长得更好。

这种细菌对寒冷、干燥和消毒剂非常敏感。

它很容易在体外死亡,细菌可以形成自己的溶解酶,所以它必须在收集标本后立即接种疫苗。

2、病原菌从鼻咽侵入人体。

如果人体免疫力强,可以迅速杀灭病原菌或成为带菌状态;如果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性强,细菌可以从鼻咽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进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3.败血症期间,细菌经常侵入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和细胞浸润,导致瘀斑或瘀斑。

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出血程度不同。

4.暴发性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被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被认为是由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的急性肾上腺皮质衰竭。

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大多未衰竭,在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脑膜炎球菌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进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凝血(DIC)它的主要病理基础。

5.暴发性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也与内毒素有关。

Ⅲ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脑膜炎球菌抗原沉积也可能在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脑膜炎球菌抗原沉积。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

据统计,60%—70%.无症状带菌者约300%深呼吸感染和出血型%典型流脑病人的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保持个人卫生
教育公众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拥挤 场所等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病毒传播 的可能。
避免接触患者
如有接触过流脑患者,应立即采取隔 离措施,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监测和 治疗。
疫苗接种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 法,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控制策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强监测
建立完善的流脑监测系 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
详细描述
某地区在冬季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病 例。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有效 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案例二:某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
总结词
校园疫情,及时隔离治疗
详细描述
某学校发生了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病例进行 隔离治疗,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观察。在医护人员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 ,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 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 率较高。
流脑的预防主要依靠接种疫苗,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脑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案例三:某家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
总结词
家庭聚集性,注意个人卫生
详细描述
某家庭出现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由于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疫情在家庭内传播。经过及时就医和隔离治 疗,家庭成员逐渐康复。此事件提醒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卫生管理,避免疾病在家庭内传播。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相关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04
易感人群为儿 童和青少年, 尤其是5岁以下 的儿童
流行病学特征
01
传染源: 患者和带 菌者
02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03
易感人群: 儿童、青 少年
04
流行季节: 冬春季节
05
流行地区: 全球范围内 均有发生, 发展中国家 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较长
头痛:头痛剧 烈,持续时间 较长
呕吐:呕吐频 繁,持续时间 较长
意识障碍:意 识模糊,持续 时间较长
皮肤瘀点:皮 肤出现瘀点, 持续时间较长
呼吸困难:呼 吸困难,持续 时间较长
2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的病因
病原体
01
病原体:脑膜 炎奈瑟菌

传播途径:飞 沫传播、接触
传播
03
感染人群:儿 童、青少年
04
症状:发热、 头痛、呕吐、 颈部僵硬、意
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
针对并发症进 行对症治疗
加强护理,保 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提高 免疫力
加强锻炼,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 地方,减少感染风

4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接种
01
接种对象:易感 人群,如儿童、 老年人、免疫力
低下者等
02
接种时间:根据 疫苗类型和接种
计划进行接种
03
接种方式:肌肉 注射或皮下注射
04
接种效果: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降低发病率
和死亡率
卫生习惯
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感染科 赫伟丽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 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 征和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在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中,流脑发病率最高。
颈强
克尼格征:病人取仰卧位,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均呈直角,医生以一手按握 膝关节上方另一手托住足跟部并向上抬举使膝关节被动伸展,正常人大腿 与小腿可成角大于135°;如伸展小腿与大腿夹角小于135°,或大腿后屈 肌紧张有明显抵抗并伴有痛即为阳性。
布氏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的后脑稍,另一手按在 患者的胸前,当头向上弯曲时,双大腿和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在20×109/L以上,中 性粒细胞增高(>80%)为主。暴发型有DIC者血小板 减少。
(二) 脑脊液检查
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 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 ×109 /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 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降低。但发病早期 ( 1~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患者,脑脊液检查除颅 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均可变化不明显。应于12~24 小时后,复验脑脊液,以免漏诊。
(二)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原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形成的飞沫直接从空气 中传播。在空气不流通处2米以内的接触者均有被感染 的危险。 因本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玩具及日用品 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 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免疫疗法
对于严重病例,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疗法,如注射 免疫球蛋白。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药物副作用
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时, 应注意观察可能的副作用,如
过敏反应等。
预防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如心脏疾病等。
心理支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飞沫传播
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时 会排出带有病原体的飞沫 ,易感者吸入这些飞沫后 即可被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 物品,如门把手、玩具等 ,也可能导致传播。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感染 胎儿。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
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康复情况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出现高烧、头痛、呕吐等症状,经过及时诊断 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康复出院。
案例三
总结词
预防效果、安全性、接种策略
详细描述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有效手段,多种疫苗可选择,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政府应制定合 理的接种策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通常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前咨询
在接种前应向医生咨询,了解疫 苗的种类、接种对象、接种程序
等信息。
避免禁忌症
如有过敏史、免疫系统疾病等禁 忌症,应避免接种或咨询医生后
再决定。
观察反应
接种后应留观一段时间,如有异 常反应,应及时就医。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又称为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病情重、流行广、传播快的特点,高发于冬春季节。

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

人受Nm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

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

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我国流行菌株主要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

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来,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下降到0.2/10万以下。

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

流脑的预防措施:
1、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法是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了解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预防流脑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3、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

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

4、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易感人群也可短期口服磺胺嘧啶或青蓝汤预防;
5、如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不要大意,尽快到医院就诊。

6、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的,要提高警惕,并把他送到大医院就诊。

7、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