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 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 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古代诗歌节奏划分规律
古代诗歌节奏划分规律
一、根据音节划分。
1. 五言诗。
-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常见的节奏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
2. 七言诗。
- 七言诗一般是四个节拍,常见的节奏为“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
二、根据意义划分。
1. 词或词组要连在一起。
- 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把一个完整意义的词或者词组划在一个节拍内。
比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寺北”是一个表示地点的词组,如果把它拆开读就会很奇怪,就像把一个完整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玩起来就没那么有趣了。
2. 主谓之间要停顿。
- 在诗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会有停顿。
例如“感时/花溅泪”,“感时”是主语的动作,“花溅泪”是完整的谓语部分,这样划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就好比我们说话的时候,主语说完要喘口气再接着说谓语部分,这样表达才清晰嘛。
3. 动宾之间要停顿。
- 动宾结构的地方也常常是节奏划分的点。
像“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是动宾结构,“更尽/一杯酒”是后续的动作和对象,这样划分节奏能体现出诗歌的语义层次,就像我们走路一步一步来,很有节奏感。
古诗停顿划分的方法
古诗停顿划分的方法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的停顿划分是诗歌韵律和节奏的
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古诗的停顿划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理解。
在古诗中,停顿的划分一般根据句子的意义、语气和语法结构来确定。
首先,古诗的停顿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意义来进行。
在古诗中,停顿可以出现
在句子的关键词、情感词或修辞性词语之后。
通过停顿的划分,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并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其次,古诗的停顿划分还可以根据句子的语气来进行。
古诗中常常出现感叹、
疑问、祈使等语气。
在这些情况下,停顿的划分可以根据语气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比如,停顿可以出现在感叹的词语后,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古诗的停顿划分还可以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
在古诗中,停顿可以出现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句子成分之后。
这样的划分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增强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古诗的停顿划分需要根据句子的意义、语气和语法结构来决定。
这
种划分可以提高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掌握停顿划分的方法,对于欣赏和创作古诗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通过阅读经典古诗,多加练习和积累,提升自己的古诗鉴赏和写作水平。
文言文断句 划分朗读停顿 指导及训练
文言文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
断句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二)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1方法:主谓之间要停顿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方法:谓宾之间要停顿例句: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3方法: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方法: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例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5方法: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句:虽/乘奔御风。
(《三峡》)6方法: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句: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7方法:“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例句: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8方法:表转折意思的文言句子要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例句: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9方法: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例句:问/(渔人)所从来。
(《桃花源记》)10方法:“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例句:宜乎/众矣。
(《爱莲说》)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11方法:古人的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要停顿例句:①孤/常读书。
(《孙权劝学》)②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二、关于断句五法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古诗文朗诵节奏划分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 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 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 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 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 加停顿。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 修饰动词“坐”,即 “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 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前一个 “乐”用作动词,以……为乐; 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 是“以其 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 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3、 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 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第一篇: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曹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朗诵古诗文诗歌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朗诵古代诗歌和诗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技巧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
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
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在古诗朗读的过程中,对于适当的节奏划分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诗人更
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也有助于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通过押韵、平仄、句读等方式来划分古诗的节奏,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押韵押韵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划分节奏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古诗中,每一组平行的韵脚通常代表一个完整的意象或意思,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根据押韵的位置来划分节奏,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平仄平仄是古诗中每个字的音调,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朗读古诗时,平声和仄声的交替变化也能够帮助划分出节奏。
通过掌握每个字的平仄,朗读者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停顿,突出重要词语,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动听和生动。
三、句读句读是古诗中的一种朗读方式,是指按照句子的意思和逻辑来朗读诗歌。
在句读中,朗读者会在句子末尾停顿,然后在下一句开始时自然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划分古诗的节奏,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总之,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而以上介绍的押韵、平仄和句读只
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让听者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
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
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
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
《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
有吹有停,再加上声音按照一定规律,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强或弱,就会圆满地表现或欢乐,或悲哀的情绪。
诗歌也一样,我们通常将诗歌语言形式上的规律称之为诗的节奏。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2.1押韵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
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
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 瞻余马首 / 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
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
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振奋精神 ; ③ 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 ; ④ 习:名词,习惯,熟悉 。
⑵ A 表目的,来 / 认为。 B 那么 / 表转折,可是,却。 C 都是顺接连词。 D 以为 / 被。故选 C。
⑶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
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
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
“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 / 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 / 是人也。 ②可 / 以一战。 ③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一、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读出停顿。
1、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应有停顿:(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辄乱(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士/不可以不弘毅(5)臣/不胜受恩感激(6)环滁/皆山也(7)门人弟子/填其室(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是/不可以已乎?(11)吾/谁与归(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绝巘/多生怪柏。
(16)将军/百战死(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8)臣/本布衣(1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动词和补语之间应有停顿:王之弊/甚矣3、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有停顿:(1)恐/托付不效(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4)问/今是何世(5)腰/白玉之环(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念/无与为乐者(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1)受任/于败军之际(2)奉命/于危难之间(3)生/于忧患(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苟全性命/于乱世(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欲报之/于陛下也(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划停顿:(1)今/天下三分(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后置的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天下苦秦/久矣。
7、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1)其一/犬坐于前(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8、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分开:(1)其岸势/犬牙差互(2)邹忌修/八尺有余(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4)醉翁之意/不在酒(5)晋陶渊明/独爱菊(6)巴东三峡/巫峡长(7)潭中鱼/可百许头(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9、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1)人不知/而不愠(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古文划分断句的方法
古文划分断句的方法
一、找名词(或代词)。
名词和代词就像队伍里的小队长呢。
比如说“吾”“汝”“之”这些代词,还有像“山”“水”“人”这样的名词。
它们常常是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
要是看到这些词儿呀,就可以在它们前面或者后面考虑断句啦。
就像“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在它后面断开就很合理呢。
二、看虚词。
虚词可是断句的小帮手哦。
像“者”“也”“乎”“矣”“焉”这些。
“者”“也”常常是表示判断或者句末的语气词。
比如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乎”有时候表示疑问,像“君将哀而生之乎”,在“乎”前面断句就很顺溜啦。
三、利用对话标志。
要是古文中有“曰”“云”这些字,那可就简单啦。
一般来说,“曰”“云”后面就是说话的内容啦,就在这个字后面断开。
就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根据句子结构。
古文中的句子也有主谓宾这些结构哦。
要是能分清这个,断句就更容易啦。
比如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是主语,“尝求”是谓语,“古仁人之心”是宾语,在主谓之间断开就很合适。
宝子们,断句这事儿呀,得多读古文才能更熟练。
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懵,但是练着练着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每成功断好一个句子就像过了一关呢。
加油哦,宝子们,相信你们都能成为古文断句小能手 。
2.古诗停顿技巧
2.古诗停顿技巧第一篇:2.古诗停顿技巧古诗停顿技巧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钟瑾主语停,动词停,短语一个整体。
你要知道古诗的意思和句型(主+谓语动词+宾语(地点,时间))就自然就会停顿。
要注意押韵,读到不顺口或不押韵的时候就停顿。
唐诗五言一般都为XX/XXX格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般是用2,2,1的节奏来读,有一些是根据词的意思来读。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举例说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曲项/向/天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四三断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二二三。
天门/中断/楚江开山色/空蒙/雨亦奇寒雨/连江/夜入吴秦时/明月/汉时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遥看/瀑布/挂前/川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门泊/东吴/万/里船4.不知/细叶/谁/裁/出(正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骈句间停顿,四字句两字一顿。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小故文勤读,节奏划分
小故文勤读,节奏划分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
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
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有必要。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
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一、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读出停顿。
1、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应有停顿: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辄乱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士不可以不弘毅
(5)臣不胜受恩感激(6)环滁皆山也
(7)门人弟子填其室(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是不可以已乎?(11)吾谁与归(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绝巘多生怪柏。
(16)将军百战死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8)臣本布衣
(1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动词和补语之间应有停顿:
王之弊甚矣
3、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有停顿:
(1)恐托付不效(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4)问今是何世
(5)腰白玉之环(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念无与为乐者(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1)受任于败军之际(2)奉命于危难之间
(3)生于忧患(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苟全性命于乱世(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欲报之于陛下也
(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划停顿:(1)今天下三分(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后置的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
天下苦秦久矣。
7、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8、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分开:
(1)其岸势犬牙差互(2)邹忌修八尺有余
(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晋陶渊明独爱菊(6)巴东三峡巫峡长
(7)潭中鱼可百许头(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9、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人不知而不愠(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0、表示连接或并列关系的“而”字前应稍加停顿:
(1)挟天子而令诸侯(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择其善者而从(4)其不善者而改之。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6)任重而道远11、表连接的虚词“则”前应有停顿: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蝉则千转不穷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8)学而不思则罔
二、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起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然后”等朗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1)至若春和景明(2)至于夏水襄陵
(3)若夫淫雨霏霏(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盖竹柏影也(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故君子有不战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时,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盖追先帝之殊遇
(5)盖大苏泛赤壁云(6)其真无马也
3、在句首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1)然侍卫之臣不懈与内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4、在句首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三、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3)秋风萧瑟(4)星汉灿烂(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1)可以一战(2)可以为师矣
(3)今齐地方千里
五、句子朗读节奏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便要还家
六、从语意上看,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不能分开:
(1)似与游者相乐(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水陆草木之花(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皆若空游无所依(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8)燕然未勒归无计
(9)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手指/不可屈伸
(1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见小潭(1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4)吾与城北徐公孰美?(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6)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8)此之谓失其本心(19)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0)发闾左讁戍渔阳。
(21)愚以为营中之事(22)使内外异法也
(2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4)潭西南而望
(25)以其境过清(26)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7)所欲有甚于生者(28)深追先帝遗诏
(2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30)四面竹树环合(3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33)水尤清冽(3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1)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余幼时即嗜学(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5)无丝竹之乱耳(6)必能使行政和睦。
(7)虽有千里之能(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不足为外人道也(10)人恒过然后能改
(11)非独贤者有是心(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14)必先苦其心志
(1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17)期间千二百里。
(18)虽乘奔御风(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威天下不以兵革质利。
(2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6)将军身被坚执锐。
(27)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8)此教我先威众耳。
(29)且壮士不死即以,死即举大名耳。
(30)烨然若神人(31)乃不知有汉
(32)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3)然则何时而乐耶(3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5)海日生残夜
(3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9)行拂乱其所为
(4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1)则素湍绿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