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案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检测之《小石潭记》(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姓名成绩

一、重点词句解释(20分)

1.如鸣佩环

....:

2.清冽.:

3.全石以为

..底:

4.卷石底以出

.....:

5.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6.可.百许.头:

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8.佁然

..不动:

9.俶尔

..远逝:

10.往来翕忽

....:

11.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12.犬牙差互

....:

13.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

14.以.其境过清.:

15.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16.篁竹

..:

17.不可久居.:

二、古今异义(4分)

1. 乃记之而去.去:古,今,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今,

三、词类活用(7分)

1.形容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1心乐.之:○1皆若空.游无所依:○2近.岸,卷石底以出:○2斗.折蛇.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一词多义(10分)

1.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5.为:全石以为.底()为.岩()

五、重点句子翻译(每句1分,共24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5分)

柳宗元(773~819),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祖籍山西河东郡(今陕西省永济县),人称“”。晚年被贬柳州,亦称“”。他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的具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中的第四篇。

七、中心思想(4分)

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重渲染了它的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

八、理解性默写(9分)

1.文中最能体现小石潭独特之处的句子是:

2. 正面描写水清的句子是:

3. 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是:

4.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5. 高度概括小石潭“气氛凄清”的句子是:

九、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17分)

1.游踪:→→→→

2.景物特点: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

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是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6分)

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知识检测之《记承天寺夜游》(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姓名成绩

一、重点词句解释(每空2分,共20分)

1. 念.无与为乐者:

2. 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3. 解.衣欲.睡:

4. 盖.竹柏影也:

5.相与

..步于中庭:

6. 欣然

..起行:

7. 水中藻荇交横

..: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古今异义词(2分)

但.少闲人但:古,今,

三、重点句子翻译(每句1分,共13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14分)

苏轼,字号,(时代)文学家。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他们都属于“”。除了这三人还有、、、、等五人。

苏轼散文与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丽柔美的风尚,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五、理解性默写(6分)

1. 文中“”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来慰藉诗人。写得自然而生动。

2.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写月光,可谓生动传神。

3.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六、课文理解及问题探究(45分)

1. 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___________ ____ 地点__________ 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构思思路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 文中对月夜景色描绘的特点是_____ ______ ,给人的感受是_ ______ 。

5. 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5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5分)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7.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4分)

8.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名句。(5分)

9. 谈谈你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理解。(5分)

10.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

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6分)

11.文人雅士,善于借月抒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的月色引发李白思乡之苦。请你写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并写出其作者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