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注译

合集下载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李佳宸,贾海燕(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诗大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论,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一些汉学家在关注中国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将《诗大序》译为英文。

20世纪以来,英美汉学家进一步阐释《诗大序》内涵,对其中的“诗言志”与“诗教功能”展开了深入阐发。

本文通过梳理《诗大序》英译情况,分析海外汉学家对《诗大序》的“诗言志”及诗的“风化”“美刺”“正变”功能的诠释,探索《诗大序》在英语世界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英语世界;《诗大序》;译介;诗言志;诗教功能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3)04-0069-08《诗大序》总结了先秦至两汉的诗论思想,阐明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诗教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诗大序》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文本进入汉学家的视野,被译介传播。

早期《诗大序》的译者主要是传教士与外交官,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专业汉学学者也陆续参与了这一经典文论的翻译传播与文本阐释。

任增强曾总结西方汉学界研究《诗大序》的三种代表性类型:“第一类是吉布斯与刘若愚运用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剖析《诗大序》,第二类是范佐伦与宇文所安对《诗大序》中重要文论术语的阐释,第三类是以宇文所安、苏源熙为代表的关于《诗大序》与《乐记》承继关系的探讨[1]。

本文梳理《诗大序》英译的情况,着重分析英语世界的汉学学者对《诗大序》中“诗言志”及“诗教功能”的阐释,探究海外学者的观点。

中西文化、语言差异导致不同地域学者思维、视野的差异,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实现双方互补,借助西方的“他者”视角也能获得对中国文论新的诠释空间。

一《诗大序》英文译介概述《诗大序》的英译始于19世纪,这一时期《诗大序》主要作为中国文学知识与《诗经》序言被讨论和译介。

20世纪,随着汉学研究的发展,英美汉学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论,积极译介并阐发中国文论,产生了诸多译介、阐释《诗大序》的文本。

三字经及其翻译注解

三字经及其翻译注解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说文解字序注译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

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

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

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

“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

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

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

“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

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

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

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唐铭逸任晓霏(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朝鲜半岛属于“汉字文化圈”,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传世汉字辞书代表作,曾在半岛广泛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追踪《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传播途径、传播动因,讨论《说文解字》在韩国的引用研究、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姻缘,足见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关键词:《说文解字》辞书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一、引言汉文化深刻影响了众多东亚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曾为多国使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其中,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古朝鲜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书后广为流传。

《说文》被传播至海外,在朝鲜半岛深影响。

文《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分析其的影响,探究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二、《说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从朝鲜三国(公元前57年(到朝鲜王朝(1910年),《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可根据时代不同、动因不同,分为三个:传入伊始——持续繁荣——阻碍与发展$1.传入伊始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悠久的使用汉字、作汉文的传统。

传说,众到半岛,在北部成朝鲜,汉[11(234)$朝鲜《于&中曾:“东之中国,古,在可$始汉,东始华语$称汉语也可。

”可见,朝鲜汉四郡时,汉字已有$汉字离不开字典辞书的规范,汉字为半岛人民掌用是《说文》传岛的重要。

半岛诸国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图书的引入,许多字世不久即被岛$《三国史》载,372,王二年,在中央“,”-2/(20),要是中国的家经、史籍、《文选》$东汉慎完成的《说文解字》研究字形兼及字义、字音,是我国传统小学的开端,可以合理推测《说文》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教育内容之一$综上所述,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及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说文》传岛的要背景,并且《说文》在晋很可能已经进岛的汉语教育领域。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许慎(约58年一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汶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供。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铭、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战文解字序原文及译文古者庖搂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勰象於天,俯则勰法於地,翻岛默之文舆地之宜,近取身,速取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象。

及神震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業其繁,饰偏萌生。

黄帝史官詹额,见岛默蹄远之,知分理可相别也,初造甚契。

百工以义,品以察,蓝取诸。

「央,揭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詹额之初作害也,盏依频象形,故之文。

其後形馨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寝多也。

著於竹帛之害。

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德:八蕨入小卑,保氏教国子,先以六害。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澈,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成其物,随髓洁甜,[日、月]是也。

三曰形馨。

三字经(注音+译文)

三字经(注音+译文)

三字经宋—王应麟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yǐ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 mǔzélín chǔzǐbù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āng jiāo wǔzǐmíng jùyā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jiào fùzhī guòjiào bùyán shī zhī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zǐbùxuéfēi suǒyíyòu bùxuélǎo héwé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yùbùzhuóbùchéng qìrén bùxuébùzhī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
• 文:指独体文,最早 创造出来的不能分割 的文字,多数是象形 文字,还有一些是原 始的指事字。 • 说文:直接讲述独体 文的构造类型以及它 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字:指合体字,由两 个或更多个独体文组 合而成。 • 解字:分解、分析合 体字的结构进而训释 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 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按偏旁来编制的方法,一直成为后 世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 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 “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 和规律的资料。 •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 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 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 的原始资料。
• 《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 “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对于文 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 1.《说文》收了哪些字? • 2.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 1.《说文》收了哪些字? • 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 • A,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 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 规范、完备。 • B,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 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 础上稍加简化。 • C,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 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把小篆作为字头涵 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
• 2.用短语释词:用短语释词, 或用一句话、几句话来阐明 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 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古人把这种训释词义的方式 叫下义界。《说文》给词下 义界,简明扼要,准确生动, 具备了现代字典的特点。 • 如“假”为“非真也”, “旱”释为“不雨也”。这 样做既省事又明白。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00〔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

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

东汉汝南召陵人。

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

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

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

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字典和辞书等工具书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哪三方面的用途(一) 查检字音和字义。

(二) 查检词语和典故。

(三)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二、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各有什么利弊(一) 主要有以下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检字法)3.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二) 以上三种汉字排列法各有利弊:1.音序法迅速方便,但不明读音或读音不标准都无法顺利查检。

2.部首法不存在上述缺点,但有的字究竟归于哪一部首,不易确定。

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很大,其中有些字的归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3.号码法也有问题,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如果不常用,容易忘记。

三、对王本和郭本所列之字典、辞书及语言学著作逐一进行分析。

(一) 《说文解字》1.东汉许慎著。

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

2.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语言文字学著作。

3.全书分15卷,第15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

4.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总收10516个。

5.首创部首编字法,分540部。

6.最大特色:以形释义。

7.清人王筠著《说文释例》,对全书体例作了总结归纳。

8.其部首排例体例:1)始一终亥。

2)据形系联,形近的部首挨着排。

3)据义系联。

形既远,则取诸义,或以义相引,或以类相蒙。

4)先独体部首,再同体重叠部首。

5)先正体,后反体,倒体。

6)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部叙》对说文540部先后相承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

9.列字体例1)按所反映事物的虚实远近排列,先实后虚,先近后远。

无虚实远近可言的,则按义训之好恶。

2)以事物本来的顺序排。

3)以义联属。

4)与部首字相对或相反的字列在该部末尾。

5)以某字为部首而实非某类事物之字列在该部之末。

6)组成双音节的两个字排列在一起。

10.说解体例1)释义:界说、描写、区分、沟通、互训、声训、互文错见等方法。

三字经(带翻译)

三字经(带翻译)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

《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

《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李香玉【摘要】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4【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尔雅》;《说文解字》;训诂术语【作者】李香玉【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中国语言学史上,训诂专书是古人所做的训诂资料纂集而成的著作。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

书中保存了很多词的故训,不仅可以使我们学习古代文献,而且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说文解字》则是现存最早的解释文字形音义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训诂巨著。

作为汉代的训诂专书,《尔雅》和《说文解字》让我们能了解汉代术语的使用情况、发展水平以及汉代的训诂水平,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语言提供更多的详实可靠的语料。

训诂术语是用来阐释,分析,辨别语言的专门用语。

关于两书的训诂术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2009),马景仑《谈谈段注对<说文>训诂术语的诠释》(1996),刘志刚《<说文>“词也”类训诂术语及段注考略》(2009)等。

本文主要对两书中出现的释义术语、注音术语、辞例术语三种训诂术语进行比较分析。

一、《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术语释义术语是指解释词语、文句以及篇章含义的训诂术语。

这类训诂术语主要是为了分析阐述文献字词和文义。

[1]两书中的释义术语有:(一)某,某也;某,某这是常见的释义格式,以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字、词的含义,可以翻译为“……,是……的意思”。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书: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冯谖客孟尝君、季氏、阳货、大同、许行、老子四章、曹商使秦、艺文志诸子略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

当今世界的文字,大体可分为两类:表音性的和表意性的。

前者以语词的声音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后者以语词的意义要素为直接记录对象,汉字属于后者。

一、“六书”所谓“六书”,乃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解说:1、“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二字就属于这一类。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

在汉字中为数极少,纯系指事性的符号。

加体指事字。

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事性符号,表示字意之所在。

2、“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是把事物的形态描绘下来,其书写的特点是随事物不同的形体而曲折变化,日、月就属于这一类字。

3、“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一般认为,“以事为名”指形旁而言,“取譬相成”指声旁而言。

形符与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字。

4、“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意思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在一起,它们意义相合,表示的就是新字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类字。

5、“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无其字”是指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

“依声托事”指找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某个词义。

如“不亦乐乎”的“亦”许慎的贡献:说明“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

《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

《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

《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下文是关于《古今家戒》叙·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古今家戒》古今家戒》叙①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

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 附注释:【注释】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出自《道德经》六十七章。

②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大雅·泂酌》。

③泂酌彼行潦:泂:古同“颍”。

水名。

《字汇·补水部》:泂,与“颍”同。

这里用为水淹没之意。

④挹彼注兹:挹:《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经《桑柔》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桑柔》原文、翻译和注释

诗经《桑柔》原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桑柔》原文、翻译和注释【导语】:世乱年荒,国危民病,诗人追原祸本,在王之不听善言,任用匪人,故作此诗以讽。

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教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假设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巧的器物;人假设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教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根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根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讲稿(14页)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讲稿(14页)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讲稿)前言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都要在当代担负起它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所有的传统应该都是活着的,都是能够解决现存的或当代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谈论《说文解字》,或者要学习《说文解字》,也是由一些当代的问题所引发出来的。

我们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个共识,是关于中国文化信仰的重建问题。

接下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怎么去重建?实际上现在也慢慢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重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此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

那么我们如何回归传统文化?一是我们要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要重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经典。

中国文化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传统就是以经典出发来重建我们的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途径是恢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小传统,大传统慢慢渗透到民间,渗透到各个领域里面的小传统,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慢慢地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重建我们经典之学,如何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图书馆,从文化馆到美术馆,其实都在进行这样一些事业的倡导,但是怎么进行呢?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

清代的著名的学者戴震在他的《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就是经典)之至者道也,就是经典是承载着什么东西呢?承载着道的。

所以明道者词也,那么道是用什么东西来记录的呢?是用一些词语来记录的。

这些词语是用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呢?成词者字也。

反过来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中间的这个载体就是经典。

我们近代以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泰和宜山会语》里面有几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国学的核心就是我们古代的六本经典,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了,但是它保留在礼里面,实际上六艺是保留在五经里面,总的来说他还是用六经或者六艺这个名称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譯文】第二種叫做象形。所謂象形,就是畫成那個東
西,隨著它的形體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 •
• • •

成,江河是也。 【注釋】‚名‛指表示事類的字;‚譬‛指比 擬讀音的字。意思說:形聲,是以表事類的字爲 形,取比擬讀音的字爲聲,相互結合起來構成新 字。段注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 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說文》凡形聲字,則曰‚从某,某聲‛。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 聲。‛——江:见母东部;工:见母东部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 可聲。‛——河:匣母歌部;可:溪母歌部。 【譯文】第三種叫做形聲。所謂形聲,就是根 據事物造字,再取一個近似的聲符配合而成,江、 河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①,
日月是也②。
• 【注釋】 ①詰詘,屈曲,彎曲。谓畫出那個字形,是按
照物體的實際形狀曲折如實地描畫出來的。《說文》凡象 形字,則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 • ②‚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甲文作 ‚ 、 、 ‛,金文作‚ 、 ‛等形。羅振玉《增訂殷 虛書契考釋》曰:‚日體正圓。卜辭中諸形,或為多角形, 或為正方者,非日象如此,由刀筆能為方、不能為圓故 也。‛ • ‚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 《釋名· 釋天》曰: ‚月,闕也。滿則闕也。‛甲文作‚ 、 、 ‛,金文 作‚ 、 ‛諸形。徐灝《注箋》:‚古文鐘鼎文象上下 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
• 【原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
①,以垂憲象②。
• 【注釋】
• ①於是始作易八卦:《易· 系辭》作‚於是始作八
卦‛,無‚易‛字。八卦即乾、坤、震、艮、離、 坎、兌、巽。說《易》者認為八卦分別代表天、 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自然現象,而 乾、坤兩卦又最為重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 切現象的最初根源。許慎認為八卦始於伏羲氏, 是人對自然萬物認識的開始。 ②垂,示也。憲, 法也;憲象,法定的圖像。
• 【原文】其後諸侯力政①,不統于王,惡禮樂之
害已,而皆去其典籍②。分為七國,田疇異畮③, 車塗異軌④,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 • 【注釋】 ①政,借為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②去其典籍: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 ③田疇,近 義複合詞,田地,指可耕地。畮,同畝,土地單 位量詞。 ④塗,同途。軌,車轍。按:軌當指車 行的軌道。由山西永固關入陝,山有石條鋪成的 軌路,當為古代車軌之遺制。 • 【譯文】此後,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 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於是都廢棄舊時 的典章書籍。當時天下分為七國,各國田畝劃分 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 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 體也不同。
•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①,故 謂之文②。其後形聲相益③ ,即謂之字④。 • 【注釋】 ①依類象形:按照物類的特徵如 實描畫物體的形象。 ②文:獨體為文,包 括象形、指事。③形聲相益:形與聲交相增 益。益,附也,加也。 ④字:合體為字。 包括形聲、會意。 • 【譯文】倉頡在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 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 以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相互結合就 叫做‚字‛。
• 【原文】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①,察而 •




見意,上下是也②。 【注釋】 ①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是說字形一 看便能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看出它的意義。 《說文》中指事字,多注明‚指事‛。有時用 ‚象某某之形‛來說明。 ②‚上:高也,指事也。‛ 甲文‚上‛作 ‚ 、 ‛等形;金文与之略同。段注本改 ‚丄‛作‚二‛ 。 ‚下,底也。指事。 ‛ 許篆作‚ ‛,段注本 改作‛������ ‛。許書無底字,底即低字。 【譯文】第一種叫做指事。所謂指事,就是一 見就可以認識,細緻觀察就可以瞭解它的意義,
• 【譯文】‚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現象,‚字‛
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 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
• 【原文】以迄五帝三王之世①,改易殊體② 。封于泰山
③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④。
• 【注釋】 ①迄,至,到。五帝指黃帝、帝顓頊高陽、帝
嚳高辛、帝堯、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 ② 改易殊體,謂文字屢經改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形體,殊, 異。 ③封,祭天地。泰山,東嶽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最高, 上接雲天,故每當皇帝即位時,便至泰山積土築壇以祭天, 叫做‚封‛;同時在泰山旁之梁父山築壇祭地,叫做 ‚禪‛。此言自黃帝以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代,立 石碑于泰山之上,而所刻文字,各代不同。《史記· 封禪 書》曰:‚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七十二 家。’‛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餘 處,而可識者七十有二。‛ ④靡,無。 • 【譯文】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 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沒有相同的。 • ————以上第一段,言周代以前文字之源流。
• 【譯文】第六種叫做假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
沒有這個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這個概念, 令、長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①,與古文 或異② 。至孔子書六經③,左丘明述春秋傳,皆 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④。 • 【注釋】 ①宣王,周宣王。太史,官名。籀,即 史籀,人名。許慎以為大篆為周代流行文字,近 人王國維已持否定態度,並論定大篆為春秋戰國 之際秦國的文字。十五篇,指史籀篇。②與古文 或異,謂與倉頡之古文稍有不同。 ③六經:指 《詩》、《書》、《禮》、《樂》、《易》、 《春秋》。 ④厥,其也,指示代詞;厥意,古文 字形構成所體現的意義。說,解釋。 • 【譯文】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 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 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 明。
• 【原文】“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①,蓋取諸夬②。 “夬,揚于王庭③”,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 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④,居德則忌⑤也。 • 【注釋】 • ①《易· 系辭》作‚百工以治,萬民以察‛。百工, 百官;乂,治也;品,類也。 ②夬,《易》之卦 名。《易· 夬》:‚夬,決也。剛決柔也。‛ ③ ‚夬,揚于王庭‛:此為《易· 夬卦》卦辭。④君 子,王臣百官。施,加也。祿,恩也。下,下層 庶民。 ⑤居德,蓄德;忌,忌諱。桂馥曰:‚則 忌當為明忌。‛ • 【譯文】‚百官以乂,萬民以察‛,大概是根據 夬卦的道理吧 ‚夬,揚于王庭,‛這就是說,文 字是在王者朝廷裏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對下 施加恩惠,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
• 【原文】文者,物象之本①;字者,言孳乳而浸
多②也;著於竹帛謂之書③ ,書者如也④。
• 【注釋】 ①物象之本者,謂‚文‛是物體形象
的本來樣子。本,本然現象。 ②孳,生也。孳乳, 猶言孳生。浸,一作寖,漸也。③箸,通‚著‛, 明也。書,寫。竹帛,段注:‚古用竹木,不用 帛;用帛蓋起于秦。‛‚許於此兼言帛者蓋隱括 秦以後言之。‛ ④書者,如也:段注:‚謂如其 事物之狀也。‛
• 【原文】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①,




武信是也② 。 【注釋】 ①會者,合也。會意,合二體之意也。一體不 足以見義,故必合二體之意以成字。比,並,比合,組合。 類,字類。誼,義之本字。指撝,同‚指揮‛,所指向。 《說文》凡會意之字曰‚从某某‛或曰‚从某从某‛。若 會意兼形聲字,則曰‚从某从某,某亦聲‛。 ②‚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許慎據《左傳· 宣公十二年》楚莊王的話釋 ‚武‛ ,認 為‚武‛字‚从止从戈‛,會止息干戈,防止戰爭之意。 甲文作‚ 、 、 ‛,金文作‚ 、 ‛諸形。于省吾 《雙劍誃古文雜釋· 釋武》曰:‚武从止从戈,本義為征 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也。‛ ‚信,誠也。从人从言。‛段注:‚人言則無不信者,故 从人言。‛ 【譯文】第四種叫做會意。所謂會意,就是組合兩個以 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
六書①。
• 【注釋】 ① “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 地
官· 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 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 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東漢人解釋 “六書‛ 的名稱和次第如下:1、鄭衆《周禮· 地 官注》: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2、班固《漢書· 藝文志》:象形、象事、象意、 象聲、轉注、假借。3、下文許慎所列、指事、象 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后世學者們一 般都採用許慎的名稱和說解、班固的次第,即象 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譯文】周朝的制度,兒童八歲入小學,保氏 先用‚六書‛來教育王室的子弟。
《說文解字叙》譯注
泉州師院文傳學院 趙宗乙
• 【原文】古者庖羲氏①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②於 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③與地之宜, • 【注釋】 ①庖羲即伏羲,也作宓羲、包羲、伏戲等。 傳說神話中的古代帝王。《白虎通》稱伏羲、神 農、燧人為‚三皇‛。相傳他畫八卦、造書契, 教民以田以漁。 ②象,物象。法,與 ‚象‛互 文。 ③鳥獸之文指鳥獸的紋理。文,文理;宜, 猶言儀,謂形狀。 • 【譯文】古代庖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 星象於天,下則觀家現象於地,又看到鳥獸的紋 理和地理的形狀,
• 【譯文】至神農時代,用結繩的辦法記錄
事物,諸事繁雜,飾偽的事情不斷發生。
• 【原文】黃帝之史倉頡①,見鳥獸蹏迒之跡 ②,知分理③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④。
• 【注釋】①黃帝,上古帝王。又稱軒轅氏。
史,史官,記事之官也。倉頡或作蒼頡。 傳說倉頡四目,始制文字,為黃帝史官。 ②蹏,古蹄字。迒,獸跡。蹏迒,近義複合 詞。 ③分理猶言文理、紋理。 ④書契:書, 寫;契,刻。書契,此指書写契刻之文字。 • 【譯文】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足跡, 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別,始創造了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