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合集下载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许慎《说文解字序》原文与译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原文与译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原文与译文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序》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说文解字》序全文译注

《说文解字》序全文译注

《说文解字》序全文译注《说文解字》序全文译注2011-12-24 兰黛公主+关注献花(0)〔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

《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

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译文二、《说文解字序》原文如下:《序》1、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2、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3、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5、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6、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7、说文解字序: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篇一:及其翻译〔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说文解字序

说文解字序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说文解字序东汉许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实用参考]《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实用参考]《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翻译〕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原文〕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①;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②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③,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注释〕①周礼:周代的制度;所引文意,见大戴礼记·保傅;保氏:官名,掌管教育;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②诘诎:意思是弯弯曲曲;③谊:同义;撝:同挥;〔翻译〕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原文〕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①;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②;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③;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轨④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注释〕①太史籀:太史,官名;籀,人名;与古文或异:与壁中书详后有些不同;②六经:儒家的六种经典;包括:诗经、尚书、易经、仪礼汉代后换为礼记、乐经、春秋;厥意可得而说: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③力政:政通“征”;恶wù:憎恨;害己:妨碍、损害自己;④异亩:一亩的面积不一样;如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秦孝公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亩;车涂:指车路的宽度;轨车轮间的宽度;〔翻译〕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原文〕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①;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②;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③;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④;〔注释〕①秦文:即小篆;②仓颉篇:已佚,现有王国维辑本重辑仓颉篇;中车府令:主管皇帝车马的长官;爰历篇已佚;胡毋敬:复姓;博学篇亦佚;汉人将三书统称仓颉篇或三仓;或颇省改:有些多多少少的省略变动;这种变动大约有减少笔画和调整部件位置两种情况;③官狱职务:行政和诉讼事务;④隶书:把小篆心圆多曲线的笔画,简化为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是汉字形体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汉书·艺文志言隶书之名因“施之于徒隶也”;约易:简单易写;〔翻译〕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原文〕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①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②;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③;书或不正,辄举劾之④;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⑤;〔注释〕①自尔:从那时;刻符:专用在符信上刻写的字形;虫书:又称鸟书、鸟虫书,字中有的笔画的起始、结尾,画饰为鸟头、虫身之形,一般用于旗帜;摹印:用于玺印;署书:用于封签、题名;殳书:用于镌刻在兵器上;以上后六种,就文字体制来说,仍是小篆,但具有美术字的符点;草书:它实际上不是一种字体,是为便利书写的一种副书;②尉律:关于廷尉的规定;秦朝掌管刑律的官叫廷尉,简称尉;讽、籀都是读之义,指会认读;所以的是小篆;③郡移太史并课:郡县转送太史令,把认读小篆九千同八体字合并考试;④不正:不正确;举劾:举,提出来;劾,批评;⑤不课:不考试;小学不修:不研究文字学;莫达:不能通晓;〔翻译〕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原文〕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①;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②;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③;〔注释〕①从受之:跟着“通仓颉读dòu者”学习;②礼等:爰礼等;元士:魁首;训纂篇:字书;60字为一章,34章,2040字;书已不存,清冯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汉书艺文志:“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廷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篆篇;”③略存:大略保存下来了;〔翻译〕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原文〕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①;时有六书②;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左书,即秦隶书③;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④;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⑤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⑥;〔注释〕①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犹言“伪新”;应制:奉皇帝之命;②六书:六种字体;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同;③左书:左即“佐”意;以“佐”相称,知当时法定的标准字体仍为小篆; ④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实际是六国文字;⑤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铭:铸在青铜上的铭文用字;⑥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翻译〕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原文〕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就乱常行,以耀于世①;诸生竞逐说字解经,醓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②;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③;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④;“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⑤;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⑥;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⑦;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⑧;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⑨〔注释〕①“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故:故意; 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乡壁虚造:向壁伪造;“乡”通“向”;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错字;②诸生:今文家博士们;醓字同喧,喧称,即嚷着说;父子相传: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③猥:曲,卑贱;猥曰:鄙陋地说;马头人为长:长字的古文作,隶体变成,当时有的人按隶体说它的上部是马字的头部,下部是人字;斗字:金文作,篆体为;汉隶作,当时被分析为“人持十升为斗”的会意字;单体的虫音huǐ,即虺字的初体,指覆蛇;字形为;双体的虫虫是昆虫的昆字的初体;三体的虫,是总称的虫类义;“虫者,,屈中也”是说中字的长竖下部弯曲,就成虫字;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④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⑤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诃”字用“苛”字作通假,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人钱”句讲成: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⑥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 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⑦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⑧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龙升天;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⑨迷误不谕:执迷不悟;〔翻译〕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着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原文〕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①;”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②;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③”盖非其不知而不问④;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⑤;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⑥;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⑦;〔注释〕①引句见尚书·益稷,意为,我要看古人的图像;②穿凿:牵强附会; ③引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意思是:我还赶上看到史书里有阙疑的话;古人的阙疑以待知者,就好比自己有马而不调习,借给善驾驭马的人骑着来调习;现在人没有这种态度了;④孔子这话就是批评那不知还不问的态度;⑤那些人凭着主观猜想作解释,是非就没有正确的标准,天花乱坠的邪说,使学习者疑惑;⑥经艺:经学,指六经;⑦本:基本,即指文字;道:指文句要表达的意思;啧zé:通“赜”,精微,深奥;对文字的意思理解正确了,文句要说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也就能认识天下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认识混乱;〔翻译〕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原文〕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①;信而有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②;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③;万物感睹,靡不兼载④;厥谊不昭,爰明以谕⑤;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⑥;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⑦;〔注释〕①现在解说篆体,也结合着解说古文、籀文,广泛地采纳了高明学者或大或小的见解; ②只要是可靠而有根据,我都搜集起来,加以介绍;理群类:整理出各种头绪条理;达种:讲明奥妙之所在;③分别部居:分成540部,各归其类;杂厕:杂乱堆积;厕,通“侧”;④表示万事万物的字,没有不收在书中的;⑤如果有那些宁的意思不明显,就援引经黄作解说;厥:其;谊:义也; ⑥易,孟氏:汉代孟喜对易经的讲解;孔氏:汉代孔安国;毛氏:汉代毛亨;凡是没有注明学者名字的经典,按段玉裁的意见,是因为许慎对此经“学无所主”,即不采一家之言;⑦阙如:缺然;只好存疑,缺而不论;“如”是形容词词尾;又如“镇定自如”、“突如其来”、“空空如也”中,“如”都是词尾;〔翻译〕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

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秦隶书。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

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

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

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僊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

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博采通人,至于小大。

信而有证,稽譔其说。

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

万物咸睹,靡不兼载。

厥谊不昭,爰明以喻。

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作者:台湾大学台大中文系徐富昌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

(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

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

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

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

(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

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

(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

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

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

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

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

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

(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

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

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

」「人握十是斗。

」「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

」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

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

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

(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

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

」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

」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

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