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
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
2.重农举措
蒙古贵族
颁发诏令:严禁
(1)
黄河南北
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
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
,
(2)。
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
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3)
颁布
“。
”
农桑之制
农桑辑要
(4)
》
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广
高度重视
,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
在推行
行省制
、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
中原文明
在
,
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和发展。
(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
得到哪些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