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及《道德经》名言摘录
道德经里最精典的句子
道德经里最精典的句子
《道德经》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以下列举一些: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6.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8.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9.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0.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以上是《道德经》中的一些经典句子,这些句子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他对道、德、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以下举例7句老子经典语录,以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应用价值。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是老子哲学中最为著名的语录。
它首先表达了哲学上的“名实异处”思想,即道是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准确表达的,只有从内心超越理性,直接感受道才是真正的领悟。
它也警示了我们要避免误解和陷入“言辞官腔”的泥淖中。
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第八章)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的思想。
水无形却缓慢地冲击坚实的物体,通过不断的力度,迅速占据空间。
在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中,“温柔而不失坚韧”的态度常常能够在与强势者的斗争中获胜。
3.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学习道德和文化必须超越功利性质,以身心合一的状态与之相应,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4.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四章)这句话在数千年的历史和实践中体现了老子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实证性经验,体现了他对于非言语语言的追求。
因为,大象没有什么形象,也没有什么表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大象翻转、移动、吃草等行为当中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
道虽然不存在实质概念,但是,在老子的哲学中,人们可以通过“感性直觉”领会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5.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功劳。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功臣”的地位。
领袖应该扮演更多的是推手,而不是过多的个人利益和功绩的表现。
6.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借比喻,告诫领导者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像烹饪一样,需要根据食材的状况,有技巧地进行烹饪,使它们变得更好而不是糟糕。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也需要灵活地洞察时势,找到适合的方法。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老子的一部著作。
下面是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欢迎大家阅读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强行者有志;;老子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老子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4、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道德经》6、大巧若拙;;老子7、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老子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道德经》9、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10、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1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12、清净则天下正;;老子1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道德经》14、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老子1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精选篇】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5、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道德经》8、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一、《老子》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来源:《道德经》第1章】翻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但是道却在不断的改变。
名字可以被命名,但是名字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来源:《道德经》,第2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丽,是因为有丑陋;世人皆知善,皆因有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说明】有与无,相生相克,艰难与困难相辅相成,长短相比较,高低相依,音律相合,形成一首乐曲,前后连贯。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来源:《道德经》。
译文:天地没有怜悯之心,它把一切都当作是草狗(古时用稻草做成的祭祀);圣人也不在乎什么怜悯之心,他把人民当成了一条稻草(古代用稻草做的祭祀),让他们自己去死。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来源:《道德经》。
翻译:有些版本是“多言数穷”.这意味着:多说没有用,多说也没有用。
6、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来源:《道德经》,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运转,因此可以长存。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来源:《道德经》,第8章。
最好的善应该像水,它善于滋养万物,与万物相溶,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只能停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因此,水是最贴近大道的。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来源:《道德经》,九章。
译文:过多的人会溢出来,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人,不能保证持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译文:富贵不能长久;因为财富而骄纵,很可能会招来灾祸。
如果他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撤退,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老子道德经经十句名言
老子道德经经十句名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从小到大逐步积累的结果。
即使是参天大树,也是从微小的种子开始生长;高耸的台榭,是由一筐筐泥土累积而成;长途旅行,也是通过一步步行走完成的。
2.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事情,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处理重大的事务,要从细微之处着手。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克服困难,完成大事。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解析: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而真正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固然有力,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做事时始终保持最初的热情和谨慎,就不会失败。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事情接近尾声时更要保持警惕,避免因松懈而导致前功尽弃。
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解析:轻易许下的承诺往往难以兑现,看似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可能隐藏着许多困难。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个承诺,并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像表面那样简单。
6.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解析:上等的士人听到道的教诲会勤奋实践,中等的士人则似懂非懂,下等的士人则会嘲笑它。
如果连下等的士人都不会嘲笑它,那就不配称之为“道”了。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对于真正理解并践行“道”的人的赞赏。
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解析: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之竞争。
水总是流向低处,滋润大地,却不求回报。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名利。
8.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解析: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圣人对百姓也没有偏爱。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自然界和圣人都应该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妄加干涉。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解析:真实的言语往往不华丽,华丽的言语往往是虚假的。
道德经100句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文化经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0句摘录,这些摘录包括了一些经典的思想和哲理:1.道可道,非常道。
2.名可名,非常名。
3.无,名天地之始。
4.有,名万物之母。
5.夫唯无,是以不欲。
6.无欲,以观其妙。
7.有欲,以观其徼。
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1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2.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天长地久。
1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16.外其身而身存。
17.非以其无私邪?18.故能成其私。
19.养生丧生,是谓玄德。
20.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26.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8.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29.以无为有,以虚为盈。
3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常争者,天下皆择我以抗之。
3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33.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6.智者众,贼虫作。
3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38.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39.我愚人多,贵食客。
40.非常之道,以恢恢。
41.哀伤者胜。
4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3.汝欲先天下,天下将俾汝先。
44.天下之至至,犹未始有,而后得之。
45.天下兮,毁之而弗害,使我心兮愚。
4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47.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8.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9.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经典名句摘抄大全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经典名句摘抄大全《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的《道德经》经典名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5、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道德经》8、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1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道德经》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1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1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1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道德经》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经》1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
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标题:老子《道德经》中的100句经典名言名句,句句都是真理!《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经.第八章》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经.第三十三章》解释: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经.第五章》解释:“刍”读作(chú)。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德经.第六十三章》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德经.第八十一章》解释: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读书名言50句
老子读书名言50句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更是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以下是50句老子读书名言,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 吾道一以贯之,可托天下人。
2. 博闻强志,刚毅勇往。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 视其所以观者止,闻其所以听者伤。
7. 行天下之大道,既成矣。
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 求而不得,感而不言。
10. 天地之始,有名有实。
1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12. 明照天下,听故万物。
13. 道者,万物之奥。
14.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15. 虚而不屈,弱而不断。
16. 心不在形,形不在物。
17. 知者乐水,行者乐山。
18. 无欲安少年,故能勤苦。
19. 寡欲速得,多欲失予。
20. 心若松风,志若旭日。
21. 用之则不竭,存之则不灭。
2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3. 得失与人,不争而自胜。
24. 万物之始,岂有以知?25. 明道若不明,众人疑而定。
26. 能为强者,不自强也。
27. 好教人者,不自学也。
28. 彼行于一言之法,擅于人事。
29. 处曲则泰,避冲则安。
30. 非在言而在心也。
3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3. 知者不惑,信者不疑。
34. 为学者常无事耳。
3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6. 道法自然,无求无救。
3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8. 辨草木之类,常在于目。
39. 无为之谓道,无欲之谓德。
40. 道常无事而有不名。
41. 善行者无名,之言者无行。
42. 如水之于谷,道常无隘。
43.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44. 道法自然,一物降一物。
45. 不爱人间,大得其佑矣。
46. 非常之谓道,非常也者天下皆惊。
47. 自脱于天地之间,充实宇宙。
48. 天地之造化无穷也。
49.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道德经里的经典名言并解释
道德经里的经典名言并解释《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信任名言
老子信任名言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 《道德经》
2.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 《道德经》
3. "治大国,若烹小鲜。
"
- 《道德经》
4.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
- 《道德经》
5.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 《道德经》
6. "临官无贵贱,威服若是。
"
- 《道德经》
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 《道德经》
8. "居于尘埃,而与乐者,不齐好生。
乐趣极之者,亡身而与之俱亡。
"
- 《道德经》
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 《道德经》
10.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而不内外忧。
如此,则虽愈繁,其心静也。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
- 《道德经》。
最新-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语录集锦 精品
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语录集锦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1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道德中的名言名句
老子道德中的名言名句
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富含哲理和智慧的名言名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代表: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指出“道”是超越语言和常规思维所能完全表达的最高真理。
2.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提倡如水般的最高道德境界,即滋养万物而不争夺,居于低下而不自傲。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4.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说明无私反而能成就自身的道理。
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揭示了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6.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以水喻示柔能克刚的哲理。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告诫人们了解他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战胜他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
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第1章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出自第1章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出自第2章4.圣人处无为之事。
——出自第2章5.行不言之教。
——出自第2章6.不尚贤,使民不争。
——出自第3章7.虚其心,实其腹。
——出自第3章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出自第4章9.和其光,同其尘。
——出自第4章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第5章1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第5章1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出自第5章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出自第6章14.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第7章15.水利万物。
——出自第8章16.居善地。
——出自第8章17.心善渊。
——出自第8章18.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自第8章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出自第9章20.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第9章21.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自第9章22.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自第9章2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出自第10章24.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10章25.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出自第10章26.三十辐,共一毂。
——出自第11章27.五音令人耳聋。
——出自第12章28.五味令人口爽。
——出自第12章2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自第12章30.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出自第13章31.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出自第13章32.听之不闻,名曰希。
——出自第14章33.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出自第14章3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出自第15章35.澹兮其若海。
——出自第15章36.旷兮其若谷。
——出自第15章37.致虚极,守静笃。
——出自第16章38.太上,下知有之。
——出自第17章39.其次,亲而誉之。
——出自第17章40.悠兮其贵言。
——出自第17章41.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
老子《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
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
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摘自《老子·道经·第八章》解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解释: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摘自《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摘自《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
老子为人之道名言
老子为人之道名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被尊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主张人应当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融入大自然的本质,达到身心的和谐。
以下是老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解释:大声嘈杂不如静默无言,大物可见却无形体现出了无为自然的境界。
2. 知足者常乐。
——《道德经》
解释:知足者不为物质所困扰,心情常乐。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
解释:美好和善良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明辨是非,区分善恶。
4. 能克敌者,谓之神;能胜己者,谓之强;能用人者,谓之贤。
——《道德经》
解释:只有克服自己,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能管好自己,才能被称为强者。
能善用人才能被称为贤者。
5. 万物之奥在于太虚,太虚之中又有真实。
——《道德经》
解释:太虚即是一种抽象、虚无的状态,然而万物都源自于这种虚无状态。
太虚之中又有真实,强调了真实存在于无为自然的境界之中。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其为人之道的名言,让人们在追
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内心,达到身心的和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及译解(珍藏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及译解(珍藏版)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8.不为无益之事,胜为有害之事。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1.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1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3.射者知躬,丧者失躬。
14.道可道,非常道。
15.功成而弗居。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7.为学者,每日忘,既得, 志在其际。
18.抱朴者,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1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1.不争竞而胜天下——道家追求和谐、平和的生活方式,强调无争无竞的处世之道。
2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是最终战胜坚硬的力量,表达了道家的柔弱胜于强硬的理念。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智慧是以和为贵,善良者无需争锋,能善待万物。
24.属物而不属我——强调个体应与大自然共生共处,认知自我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无情,看待众生平等,万物皆是其一部分。
2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丑的对立是相对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体味美的真谛。
27.不可见而可名,不可名而可观——道并不可见,但其传达的信息可以通过名字和观察来认知。
2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具备渗透性和适应性,能战胜强硬。
29.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的本质不可言传,需要通过超越言语的直观体悟来领悟。
3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向内修行,超越追求形式的学术学问,追求道的境界。
3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悌;国家昏乱,有忠臣——强调在社会废弛时,行善才有存在的意义。
32.不以一善而无所赏,不以一恶而无所罚——宇宙有着自己的奖惩机制,善恶终将得到回报。
3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根源,由一生出二,再由二生出三,最后由三生成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名言摘录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无為,则无不治。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
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四十六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
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
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
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