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c大调奏鸣曲

合集下载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No.60HobXVI50》中踏板的运用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No.60HobXVI50》中踏板的运用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No.60HobXVI/50》中踏板的运用作者:陆逸舟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9期【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劳罗,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他一生多产,创作了近60首钢琴奏鸣曲。

在1794年-1795年间,海顿创作了《C大调钢琴奏鸣曲No.60 Hob.XVI/50》。

当时一种由旧式钢琴(也就是古钢琴)改制而成的名为“英式钢琴”的新型键盘乐器在英国逐渐流行起来,海顿便利用这种“英式钢琴”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No.60 Hob.XVI/50》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英式钢琴”加厚了音板,所以音色更加浑厚,音量较旧式钢琴大,演奏效果非常震撼,可以与交响乐团媲美。

但“英式钢琴”较之现代钢琴,琴弦较细,声音延续时间也较短,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时刻需要踩右踏板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展现饱满、圆润、纯正的“海顿”音色以及在演奏拍子较长的长音时需踩右踏板以保证乐句连贯。

本文就以《C大调钢琴奏鸣曲No.60 Hob.XVI/50》作品为例,浅析其中踏板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乐派;海顿;钢琴;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46-01【本文著录格式】陆逸舟.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No.60HobXVI/50》中踏板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05(09):46,94.一、增加音量与气势1.第五小节的三个波音由开头1-4小节从p的音量逐渐cresc.至f,在古典奏鸣曲中,f已经是极大的音量了,这时轻点右踏板,可以更好地增加音量以及使波音像“手风琴”一样展开的明亮音色。

但要注意休止符的存在,不可过拖,避免破坏节奏及品质。

2.第16小节左手的cresc如果光靠手指用力,有时无法达到特别显著的渐强效果,如果我们尝试轻踩一些右踏板,会发现如鱼得水,音量更容易扩大,类似之处均可采用此方法。

海顿奏鸣曲C-dur NO 60 Hob.XVI50乐曲结构、调性、和声的浅析

海顿奏鸣曲C-dur NO 60 Hob.XVI50乐曲结构、调性、和声的浅析

海顿奏鸣曲C-dur NO 60 Hob.XVI/50乐曲结构、调性、和声的浅析作者:陈万祥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03期摘要:这首奏鸣曲是海顿在1794-1795年间旅居伦敦时写成的,这首作品在当时看来有华丽的炫技和精妙的音乐表现,给人一种机智与冷静并存的感觉。

海顿的這首奏鸣曲相比他的早、中期作品个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区别,演奏难度明显加大,这首奏鸣曲已经是真正的“钢琴奏鸣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强烈的影响,旋律往往像是在模仿演员演唱或者说话一样,塑造着各种角色形象,这使音乐具有了语言的特点。

在听歌剧的时候,观众不一定听得清楚台词,但是观众却可以通过演员表演时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受调性和省色彩等等房法去体会演员想传达出来的情感。

在钢琴演奏中,曲式与和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音乐语言”的特征。

演奏者可以参照音乐的这种语言的特征,有条理地表现音乐。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和声;曲式;调性曲式与调性分析:第一乐章:共150小节C 大调,Allegro,4/4拍,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结构:1-53小节是呈示部,C大调-G大调54-101小节是展开部,g小调-F大调-降A大调-a小调102-150小节是再现部,C大调.这个乐章很特别,配合分解旋律组成的主题,以单音的形式演奏出来,为这首曲子增加了许多幽默感。

因为这首曲子是根据当时的乐器而不是现代钢琴写的,所以音响效果相对比较单薄。

主题(temat)给人一种俏皮、淘气的感觉,它暗示了之后的发展。

在以下图片中的部分里,作曲家在调性的发展、转移的过程中运用了“半音进行”,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发展手法,不断增加听众对于调性的模糊感,这种手法出现过三次,(例如第一乐章第57小节)第二乐章:共63小节,F 大调, Adagio,3/4拍,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结构:1-23小节是A部分,F dur-C dur24-33小节是B部分,g moll.34-63小节是A’部分,F dur-f moll-F dur.这个乐章优美精致,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一些即兴的手法,B部分比较短小,从第九小节开始的半音变化给人一种抒情、平衡的感觉,这种手法在第二乐章中多次出现(例如在第二乐章第七小节)。

吉尔·沙汉姆演奏《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附乐谱

吉尔·沙汉姆演奏《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附乐谱

吉尔·沙汉姆演奏《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附乐谱
海顿一生中不仅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还在清唱剧领域也取得了
吉尔·沙汉姆演奏《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附乐谱
海顿: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奥布里·奥利弗森——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唱片丨小提琴大师梅纽因1963年录制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海顿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古典作品鉴赏丨约书亚·贝尔演奏海顿《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新锐美女小提琴家罗珊,演出海顿《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巨大的成就,《创世纪》和《四季》就是他在清唱剧方面的重要作品在海顿仅有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中,《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人们喜爱的。

这是为当时埃斯特哈齐乐团的首席路易吉.托马西尼所作的,大约创作于1761—1765年间。

这首作品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充分展现出皇室宫廷音乐的神圣与庄重。

海顿的作品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富于戏剧色彩和灵性,更不像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英雄性与抗争性.但那些对话式与问答式的写作技法同样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雅、节制、均衡的美。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C大调.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

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华彩、结尾构成。

纵观整部作品.从技术上来看包含的难点有:附点、三连音、颤音、三十二分音符、双音。

《海顿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谱。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中力度、速度的选择和装饰音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中力度、速度的选择和装饰音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中力度、速度的选择和装饰音作者:陈万祥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6期【摘要】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诠释,著名钢琴大师Claudio Arrau曾经说过:“处理和诠释作品的关键是在作品所允许的范围内,把演奏者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广和最深的程度。

把谱子当成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以至于缩手缩脚或者不尊重作曲家的本意都是错误的。

”本文主要从速度、力度、装饰音这几个方面分别讨论如何更准确地诠释《海顿C大调奏鸣曲》。

【关键词】音乐作品;《海顿C大调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16.3;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演奏速度的选择海顿并没有在作品上标注精确的速度,演奏海顿奏鸣曲原则上需要把握好整体统一的速度。

在海顿去世不久的1816年,Maolzel发明了节拍器,从那时起速度成为了一个精确的概念。

海顿的作品中不可能有节拍器速度符号,所以为了避免呆板的演奏,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运用一点渐快、渐慢、延长的方法,尤其是在慢乐章中,从头到尾都用节拍器一般机械的速度演奏是不可取的。

可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些方法不能过多,具体做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十八世纪时期的Allegro并不像后来人们要求的那么快,这个单词在意大利语当中往往只是指一种比较欢快的情绪而已,许多人认为,演奏古老的音乐需要放慢速度。

赵晓生先生总结说: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一排四个音符不超过126,通常在一拍120~126之间,慢板乐章速度较慢,一般在八分音符=48~50,若一拍有八个音,相当于八分音符=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都比较少见。

总之,对于速度的处理,慢速的部分不可慢到观众对旋律感到厌烦,快速的地方不能快到观众听不清旋律。

第一乐章的演奏速度在谱子上的标记是“Allegro”,对于这个速度的定义一般是132,考虑到中间演奏难度较高的段落和技术难度较低的段落速度上要达到基本统一,演奏这个乐章的速度应该在四分音符=110~120之间。

海顿大提琴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处理

海顿大提琴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处理

海顿大提琴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处理海顿大提琴C大调奏鸣曲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第一乐章快板的速度较快,为乐曲注入了活力和热情。

在演奏这个乐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1.快板的节奏感要准确。

快板的节奏感是乐曲的灵魂,需要演奏者严格把握。

在演奏时,应该注意每个音符的时值,确保每个节拍都得到准确的表达。

2.快板的音色要丰富。

快板的音色需要有变化,以避免单调和乏味的表演。

可以通过音量和强弱变化、颤音、滑奏等技巧来达到音色的丰富性。

3.快板的技巧要熟练。

快板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水平,如快速的指法、准确的换弓、流畅的连奏等。

在演奏前,需要花时间练习这些技巧,以确保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快板的情感要生动。

快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乐章,需要演奏者将这种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技巧来展示这种情感。

总之,快板是海顿大提琴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演奏者认真对待。

通过准确的节奏感、丰富的音色、熟练的技巧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可以将这个乐章演绎得更加完美。

- 1 -。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文/高静摘要: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但海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来谈谈海顿四个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早期;转变期;成熟期;晚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有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100多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轻松、健康、明快的气息,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质朴的民间舞曲被引入到交响乐的形式中。

他创作的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明清晰,结构合理,作品的细节处理到位,力度上常有突出对比。

此外,海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世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海顿的音乐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与样式,使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海顿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1 早期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1-18(Hob.XV1:1-14,G1、D1),写于1767年前,标题大多是写上 Partita Sonatas(帕蒂塔奏鸣曲或是 Divertimento(嬉游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教学而作,是写给羽管键琴的。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古典主义奏鸣曲,整个曲目的节奏感非常强,主题鲜明,结构紧凑有序。

曲子开始
的时候是速度较快的快板,由左手伴奏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引出主题。

主题的旋律轻快,优美,第一次出现时由钢琴右手演奏,强烈且有力
地呈现了旋律。

然后,曲子进入了副主题部分,将高潮推至极点。

这一部分的旋
律非常美妙,呈现出极强的情感表达力。

在第一和第二主题之间,有
一个十分优美的过渡乐段,整个过渡区完成了设定的旋律、和声及节
奏转换的任务。

在曲子的最后一部分,由左手演奏的和弦交替出现,使曲子在结
束前逐渐淡出到无声中。

总体而言,该乐章演奏起来具有情感和表现力,结构分明,处理得非常流畅。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是海顿经典的钢琴作品之一,由三个乐章组成。

其中第一乐章是整个曲子的引子,给人一个听觉的惊喜和美好的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经典钢琴作品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首先,这首乐章的音乐特点是清晰明快的旋律,表达了积极向上、欢快、深情、清新的感觉。

相比于其他音乐作品,这首乐章的特点在
于它快速跳跃的旋律,既有展现音乐技能的实力感,又有深深的感情
理解和表现力。

其次,这首乐章的节奏感非常明显,这也是它给人的最大感受之一。

从一开始的节奏感非常强烈的主旋律出发,配上清晰明快的琴音,可感受到音乐在你的心中激荡回荡,有一种轻盈快速的感觉。

其次,这首乐章的演奏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演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

演奏者需要对乐曲进行逐一演练,对于复杂的音符,还需多加练习。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乐曲特点,注重音符和速度的准确性,
让音乐更加动人。

最后,这首乐章的演奏需要大师级的表演能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
自己的表演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表演者还需要考虑音乐所
表达的情感,以及要呈现出的奇妙感受,从而带领听众进入一个灵动
的世界中。

总结来说,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钢琴作品,表达了积极向上、欢快、深情、清新的感觉。

而且,这首乐章需
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注重速度和音符准确性,通过自己的表演
和理解,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奇妙的感受呈现给听众。

正是这些
特点,使得这首乐章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12期MODERNMUSIC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彭星珲㊀冯㊀雪[摘㊀要]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是海顿于1750-1755年间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ꎬ作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开篇之作ꎬ该作品在结构㊁曲式基本构成要素及音乐发展手法上展现出众多特点ꎬ如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㊁主副部均为叠起结构以及展开性变奏等ꎮ[关键词]海顿ꎻ钢琴奏鸣曲ꎻ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14 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2-0105-03[收稿日期]2020-06-25[作者简介]彭星珲(1997 ㊀)ꎬ男ꎬ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ꎻ冯㊀雪(1983 ㊀)ꎬ女ꎬ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高级教师ꎮ(济南㊀250014ꎻ济南㊀250000)㊀㊀«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创作于1750年ꎬ是已知海顿52首钢琴奏鸣曲中创作年份最早的一首ꎬ其各乐章在曲式结构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ꎬ同时也彰显着海顿的早期创作风格ꎮ一㊁突出叠起结构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ꎬ4/4拍ꎬ包括呈示部㊁展开部㊁再现部三大部分ꎮ虽然该乐章在整体曲式结构的划分上已经趋向典型的奏鸣曲式ꎬ但在其呈示部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所具有的特点 不独立的连接部以及短小的结束部ꎮ另一方面ꎬ叠起结构[1]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了该乐章的标志性特点ꎮ(一)呈示部(1-17小节)呈示部主部副部结束部1-78-1516-17CGG1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主部叠起结构为英文 sentence 的中文译名ꎬ勋伯格首次将其与 period 相区分ꎬ指的是 以两个等长片段开始ꎬ这两个片段多为相似关系ꎬ偶为对比关系ꎬ其后续部分基于此而展开ꎬ以更强的音乐推动力趋于某个终止 [2]ꎮ主部由叠起结构构成ꎬ包括开始两小节的相似片段a㊁a1及后续部分Xꎬ片段a与a1为模进关系ꎬ后续部分X一气呵成ꎬ结束了C大调半终止ꎬ见谱例1ꎮ谱例1:主部主题旋律由分解和弦构成ꎬ和声走向为T-S-D-Tꎬ伴奏音型为阿尔贝蒂低音ꎬ在给人明快轻松的感觉同时ꎬ突出了和声的功能性进行ꎮ而主部主题在大调和声上的简单功能性进行在海顿早期其他作品中均有体现ꎬ如海顿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及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中ꎬ主部主题中都没有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的引入ꎮ从听觉上以及谱面分析中可知ꎬ主部的结构十分紧凑ꎬ并不能准确的划分主部与连接部ꎬ即便第五小节是属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终止ꎬ也不是完满全终止ꎬ收束感也较弱ꎬ因此主部和连接部一体化程度高ꎬ或者说连接部并没有独立ꎬ见谱例1ꎮ其原因就在于主副部形象之间对比并不强烈ꎬ而此时连接部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调性上联系主部和副部[3]ꎬ也正是这一方面体现了海顿早期奏鸣曲式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的特点ꎮ2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副部该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整体具有叠起结构的特点ꎬ如谱例2所示ꎬ副部主题旋律依旧延续了主部主题的分解和弦式的跳进ꎬ但音符时值由四分音符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主ꎬ同时也具有模进㊁倒影等手法ꎬ低音依旧是阿尔贝蒂伴奏音型ꎬ在片段a陈述过后ꎬ片段a1是a的重复ꎬ后续部分X持续发展直到副部结束于完满全终止ꎮ501谱例2:3 短小的结束部结束部由叠入终止引入ꎬ同时也仅仅是副部结束时终止式的补充ꎮ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具有短小的结束部的特点ꎮ(二)展开部(18-33小节)展开部展开中心1展开中心2准备部分18-2324-2930-33d-aaa-C展开部包括两个展开中心及准备部分ꎬ展开中心1与展开中心2相继展开了主副部的材料ꎮ1 主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1主要基于主部主题材料进行调式调性变换与模进发展ꎬ调式调性由呈示部中副部的G大调转到小属调d小调ꎬ之后转到a小调ꎬ而其中出现的逆回音是主部材料所没有的ꎬ见谱例3ꎮ因此ꎬ可以看出海顿在该部分的展开过程中不仅对调式调性㊁旋律线进行了展开ꎬ对装饰音的使用也极为重视ꎮ谱例3:2 副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2主要依据呈示部中副部前两小节的材料进行展开ꎬ调式调性依旧在a小调上ꎬ其过程伴随着音符时值的改变ꎬ由呈示部副部材料中的四分音符变为紧凑的八分音符ꎬ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推动力ꎮ3 准备部分准备部分没有属准备句ꎬ只有停留在再现部前一小节的主调的属和弦ꎮ总体上是主部材料以模进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再现部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假再现功能ꎬ见谱例4ꎮ谱例4:(三)再现部(34-50小节)再现部在规模上完整的再现了呈示部ꎬ副部调式调性回到主调C大调ꎬ体现了奏鸣原则ꎮ二、较为短小的古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由古奏鸣曲式构成ꎬ其结构较为短小ꎬ且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ꎮ(一)呈示部(1-8小节)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1-23-45-8CCG1 具有模进特点的主部主部虽然仅有两小节ꎬ但有明确的完全终止式与连接部划分开ꎬ整体上包括两组模进ꎬ如谱例5所示ꎮ谱例5:2 两小节具有独立意义的连接部该乐章的连接部在结构特点上不同于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连接部ꎬ虽然同为两小节ꎬ但该处的连接部更加有独立的意义ꎬ且 五脏俱全 ꎮ可以看出ꎬ连接部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以及八分休止符的短暂停顿ꎬ并且听觉上给人清晰的段落感ꎮ对其内部细分可以发现(见谱例6)ꎬ短短的两小节完全有着连接部的三阶段的意义ꎬ第三小节前两拍为准备阶段ꎬ依旧是在原调上进行ꎬ后两拍开始转入了G大调ꎬ一直到第四小节结束于G大调半终止ꎬ即过渡阶段和属准备ꎬ虽然每个阶段都极其过于短小ꎬ但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逐渐开始走向独立ꎬ向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过渡ꎮ谱例6:601当代音乐 2020年第12期3 具有展开性变奏特点的副部展开性变奏一词为英文 DevelopingVariation 的译名ꎬ指 从一个既有主题生发出另一个主题ꎬ这两个主题又是明显对比的[4] ꎬ该乐章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就是由主部主题通过展开性变奏生成ꎮ首先旋律线由主部第1-2小节的上行模进变为了以下行级进为主ꎬ其次在调式调性方面转向了属调ꎬ且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ꎬ综合旋律线的对比及调性关系可知第五小节前后为两个相互对比主题形象ꎮ细看其内部材料构成发现ꎬ副部第五小节材料b1中C-B-A的进行是根据第二小节材料b中的E-D-C截取后模进发展而来ꎬ最明显的对比为材料a1中G-D的下行跳进ꎬ这也是根据第一小节材料a的G-C进行倒影得来ꎬ主部主题经过变化发展生成副部主题ꎬ两个主题明显对比ꎬ因此ꎬ该呈示部中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ꎬ见谱例7ꎮ在结构上ꎬ副部(5-8小节)包含两个相似的片段且后续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ꎬ最后结束于G大调全终止ꎬ为典型的叠起结构[5]ꎮ谱例7:(二)展开再现部展开 再现部展开主部副部9-1314-17G-F-CC展开 再现部是古奏鸣曲式的标志性特点ꎬ9-13小节开始为主部材料的移调重复ꎬ之后进行了两小节的展开ꎬ其后副部完全再现ꎬ结束于C大调完满全终止ꎮ三㊁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带有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ꎮ㊀㊀(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一部分A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小步舞曲ꎮA部开始材料与第一㊁二乐章开始的材料大致相同ꎬ都以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发展ꎬ两乐句分别结束与C大调全终止和半终止ꎮB部在旋律线㊁调式调性㊁和声㊁力度等方面与A部产生对比ꎬ其中调性由C大调转到下属调F大调ꎬ随后转主调并开始再现部ꎬ再现部完整的再现了A部ꎮ㊀㊀(二)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第二部分B是由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三声中部ꎮABA:A::BA : :C: :DC:ABA1-89-1213-2021-2829-3536-4344-5152-5556-63CF-CCc降EcCF-CC㊀㊀C部的调式调性由主调C大调转到同主音小调c小调ꎬ在音响特点上与A部的轻快明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两乐句为同头异尾的关系ꎬ分别结束于c小调不完满全终止与完满全终止ꎮ对比部分开始处虽然在材料上与C部相似ꎬ但调式调性通过对置的方法转换到了关系大调降Eꎬ并且出现了新的大切分节奏音型ꎬ与C部对比明显ꎬ见谱例8ꎮ谱例8:结㊀语通过对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的研究发现ꎬ虽然该首奏鸣曲在创作时间上处于前古典主义初期阶段ꎬ但在曲式结构上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更加复杂ꎬ海顿不仅在相当早期的创作中体现了较为明确的奏鸣曲式ꎬ并且作品中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结构特点ꎬ如古奏鸣曲式中短小但独立的连接部㊁主副部的展开性变奏特点及主副部突出的叠起结构等ꎬ而这些特点在海顿早期的其他作品如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和第三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均有所体现ꎬ因此可以大致看出海顿早期作品的创作特征ꎬ也对进一步研究海顿的作品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ꎮ注释:[1]郑㊀刚.何谓 sentence ?[J].音乐研究ꎬ2020(01):57 68.[2]同[1].[3]钱仁康ꎬ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1:170.[4]郑㊀刚.论展开性变奏[J].音乐研究ꎬ2017(05):101 112.[5]同[1].(责任编辑:崔晓光)701彭星珲㊀冯㊀雪: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

海顿管乐作品《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

海顿管乐作品《C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田园园瞿全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人。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大 影响的代表作曲家,是古典主义乐派的奠基者和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非常具有创造精神、革新手段的作曲 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凡洒脱感,他改变了奏鸣曲式从仅在钢琴上演奏的局限,将奏鸣曲 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 展开。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逐步把器乐提到了与声乐相等的地位,创作了大量的 器乐曲。

《C 大调协奏曲》是海顿为双簧管写的一首曲子,后被移植成为萨克斯管演奏的版本。

作为萨克斯演奏 的专业硕士,这首曲子不仅是笔者的最爱,也是众多萨克斯演奏者的必学曲目之一,经常被搬上舞台演奏,深 受广大萨克斯演奏者的喜爱,所以选择这首《C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作详细分析,希望能为后世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顿《C 大调协奏曲》音乐学分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 一、 海顿简介海顿,奥地利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从小就显 示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虽然生活困窘却始终热爱音乐, 并且凭借其不懈的努力和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了 影响后世非常深远的伟大音乐家。

海顿在音乐上的贡献 在于确立了父响曲、四重奏等题材,被后世称为“父响乐 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 有一百零八首交响曲,八十四首弦乐四重奏,二十多部清 唱剧以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

或许是因为海顿乐观的 性格影响,他的作品风格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 音乐明快,呈现出古典主义乐派的理想境界。

二、 协奏曲简介协奏曲(concerto ) —■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 , 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

16世纪时,特指意大利 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历经数十年发展,到17世 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 器乐套曲形式。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

聆听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⑤海顿《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海頓的《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纪念海顿丨简述其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往期协奏曲主题:协奏曲赏析系列①丨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次听完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②;是爱情激发肖邦写下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③;莫扎特《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丨协奏曲赏析系列④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生於1732 年,卒於1809 年,與莫札特、貝多芬皆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

因為他的創作手法,奠定日後西方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基礎模式,因此後世將海頓定位為「交響曲之父」及「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的《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與《C 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有著類似的遭遇。

前者的手稿在德國的德勒斯登被發現,直到1926 年由出版社發行才被世人知曉;後者亦是在二十世紀才被發現。

當手稿出現時,為了考據《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真偽,讓所有的海頓學者傷透腦筋;參考海頓自行編輯的兩套作品目錄中,從不曾看見此曲的蹤影。

就配器而言,此曲採用了小號與小鼓等音量較大的樂器,在海頓的協奏曲中十分罕見,尤其雙簧管又是音量較小的木管樂器。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認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手稿,可能是同時期的作曲家,為了沾上海頓的名氣,在手稿上謄上他的名字為曲子加持。

所幸,近年來的音樂學者透過各種鑑定方式,找出證據指出《C 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證實為出自海頓之手,才一解作品的身世之謎。

在海頓一生七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半的時間是在奧地利艾斯特哈基皇族(Esterházy Family)度過。

自1761 年簽約開始,海頓為艾斯特哈基皇族服務長達二十九年之久,尤其以尼古拉.艾斯特哈基親王(Nikolaus Esterházy)在位期間最長,與海頓的關係最長久也最親密。

尼古拉親王本身是音樂愛好者也會演奏樂器,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海頓得以有一個編制完整的管弦樂團及合唱團,供他創作新的作品。

简析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

简析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















中弓拉 是下臂 的动作 ;如果用 弓根拉 则是手臂 的动作 如 果 弓反复在 四根弦上 换 弦时 则是手臂的动作 在越 弦换 弦时 须等到 弓子越过间隔的弦上 接触 到要 换 的弦上 之 后 再运 弓(越弦时弓子不要 抬起来) 这样才会使声音干净 特别











是空 弦





















3 双 音演奏

4 第二 乐章慢板 F 大调 2/ 拍子 三 段体 是静谧而抒情 的乐章 乐曲中充满 了优雅 的旋律美 显 示 出海顿在旋律剧 作上 独具 的功力 前奏轻柔而庄重 激动的心 情也 慢慢被拉 回到平静 静待着大提琴 的出场 个长音 的出现将我们的 思绪渐渐拉向无尽的沉 思 琴声娓娓而来 轻盈而 多情 这 段 变化不 大 但非常精致 音乐在 点 点慢慢起伏 让沉思 变得如此 宁静而深刻 给人 以极深的印象 歌唱性 抒情性是 本乐章的特点 这就要 求运 弓的线条感气息感更强才行 我 感觉要想演奏得深情 运 弓的方法力度很重 ( 下 转 第 1 0 7 页 )
、 、 ,

以三 六 度为主 分解八 度为辅 的双 音演奏 大大拓 展 了



C 海顿《 大调第


大提琴的音域和表现 力 正 是 以上 时代 技术 的进步变革 为 的 大提琴协奏曲》 成功奠定 了基础

海顿c大调奏鸣曲

海顿c大调奏鸣曲

知识创造未来
海顿c大调奏鸣曲
《海顿C大调奏鸣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创作的一部奏鸣曲。

该作品的正式名字是《C大调第5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编号为Hob. XVI:35。

这部奏鸣曲有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con brio)
- 第二乐章:行板(Adagio)
- 第三乐章:终曲(Allegro)
这部奏鸣曲于1780年左右创作,属于海顿早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它被认为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较为成熟和重要的作品之一,展示了海顿的独特风格和技巧。

这部奏鸣曲的风格活泼轻快,结构清晰,旋律优美,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

1。

海顿钢琴奏鸣曲难易排序

海顿钢琴奏鸣曲难易排序

海顿钢琴奏鸣曲难易排序海顿是18世纪奥地利古典音乐的巨匠之一,他为钢琴创作了众多经典的奏鸣曲。

这些作品在音乐界享有盛誉,被广泛演奏和研究。

然而,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并不是难度都一样,有些较为简单的作品适合初学者练习,而有些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下面将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和解析,以供学习者参考。

1. A大调钢琴奏鸣曲《脱卸》:这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最简单的一首,适合初学者入门练习。

曲子的音域较小,旋律简洁易记,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巧。

2. C大调钢琴奏鸣曲《哥斯达黎加》:这首奏鸣曲的难度仍然较低,但比《脱卸》稍微提升了一些技巧要求。

它是一首欢快的曲子,要求演奏者能够处理较快的音符和简单的技巧运用。

3. F大调钢琴奏鸣曲《长者》:这首奏鸣曲的难度适中,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较为常见的一首。

它的技巧要求较为复杂,需要运用到更多的手指独立性和音乐表达能力。

4. D大调钢琴奏鸣曲《朋友》:这是一首技术上较为挑战的奏鸣曲,曲中包含了大量的速度变化和技巧要求。

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手指灵活性和扎实的基本技巧。

5. G大调钢琴奏鸣曲《乌鸦》:这首奏鸣曲的难度较高,要求演奏者有极高的技巧水平和音乐解读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和声和节奏转变时。

总结起来,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从难度逐渐递增,适合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宜的曲目进行练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脱卸》和《哥斯达黎加》开始,逐渐提升到《长者》和《朋友》这样的中级曲目。

当技巧基础较为扎实后,再尝试挑战《乌鸦》这样的高级曲目。

通过有序的学习和不断提升技巧,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体验其中的美妙与魅力。

浅谈海顿钢琴作品对后世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和《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演奏版本

浅谈海顿钢琴作品对后世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和《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演奏版本

浅谈海顿钢琴作品对后世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和《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Hob.XVI/50》演奏版本对比作者:陈万祥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8期对后世钢琴创作的影响:时代环境决定了当时存在的事物,海顿的奏鸣曲风格也不例外。

当时的乐器、时代背景、文化氛围、音乐风格、作曲家本人的一些特性都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巴洛克时代的一些传统存在着很多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可以吸收运用的地方,海顿的伟大之处就是将这些传统因素吸收之后加以变化发展,使其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成为了当时人们向往的一种音乐风格。

与海顿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贝多芬和莫扎特繼承了海顿规范下来的钢琴奏鸣曲写作形式,他们都曾系统地研究过海顿的奏鸣曲作品。

海顿对莫扎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规整的句子和动机的展开方式。

莫扎特和海顿一样可以使一个个的动机发展呈现出戏剧效果。

莫扎特是一个好的学生但也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复制者,莫扎特早年周游列国的经历使他可以以广博的见识、开阔的心胸做到兼容并蓄,他一边面虚心学习海顿的作曲技法,另外他也没有抛弃自己的意大利音乐传统(歌剧等等)。

贝多芬早期的几首奏鸣曲都是献给海顿的,虽然贝多芬本人不太愿意承认,但后世的音乐学家都普遍认为贝多芬的创作受到了海顿的影响,贝多芬可能确实在音乐练习题方面没有从海顿那里得到太大的收获,可是他在海顿作品中获得了最重要的—音乐的灵感和如何抓住内心的声音,贝多芬的作品运用了从海顿那里继承下来的形式,但是又极其灵活地使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张力和冲突效果。

海顿确立的奏鸣曲式的原则成为了贝多芬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非常重要的源头之一。

海顿的作品中,频繁使用暂停、沉默、意外的结尾、和声的变化等手段为形式结构提供巧妙的转换和变化,这些手法造成的夸张、模糊、不和谐的因素成为了海顿音乐不可缺的一部分,到了海顿的晚期作品中,似乎不同性格的音乐语言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和谐共处,难怪莫扎特会说:“除了海顿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做到玩笑戏谑与诧异相互触动,让人开怀大笑的极深厚的情感。

从海顿《C大调奏鸣曲》(Hob.Xvi:50)第一乐章看分解旋律的运用

从海顿《C大调奏鸣曲》(Hob.Xvi:50)第一乐章看分解旋律的运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之 间进行 分 配 , 当一个 声 部歌 唱 时 ,另 一个 声 部休 止 ,旋 律 线 占据 了重要 的地位 , 由于创 作 了大 量 的交 响乐 ,被誉 为 “ 交 响乐 条在 声 部之 问 快速 交 替 、来 回 穿梭 ,从 而 形成 一 种 声部 问互 相 时 之 父 ” 。海 顿 的 音 乐 作 品 按 照 时 间 可划 分 为 早 、 中 、 晚三 个 时
二 、海顿 与 《 c 大 调 奏鸣 曲》 ( H o b . x v i : 5 0 )
弗 朗茨. 约瑟 夫. 海顿 ( F r a n z J o s e p h H a y d n ,1 7 3 2 — 1 8 0 9),
割成 一个 音 符 或几 个 音符 组成 的若干 单 元 ,在 两个 声 部 或更 多 声 奥地 利 作 曲家 ,维 也 纳古 典 主义 乐 派 的奠基 人 ,在 西 方音 乐 史上
断时 续 的效果 。 见 谱例 1
谱 例1 . ( 转引自 )
期 ,1 7 8 9 — 1 7 9 5 年 为 晚期 。 《 c 大 调 奏鸣 曲》 ( H o b . X v i : 5 0 )创作 于1 7 9 4 年左 右 ,属 于 海 顿 的晚期 奏 鸣 曲之 一 。这 一时 期 的海 顿 已 经摆 脱 了 宫廷 的束 缚 , 并两 次到 伦 敦访 问,吸 取 了一 些 新的 创作
于频 繁 的 穿插 休 止 符 ,造 成 旋律 线 的 交 替 出现 ,各 声 部之 间 形 跃 而欢 乐 , 甚 至有 一种 诙谐 嬉戏 的气 氛 。 因此 , 它 在 宗教 作 品
成即唱即停,形同 “ 打 嗝 ” 的效 果 。 因此 ,分 解 旋 律 的 拉 丁 文 中 的运用 引起 了教 会 的不 满 。 ”它 的运 用及 发 展受 到 了教 会 的 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