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作品大全集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6e6322389eb172dec63b7b4.png)
【其它】战乱年代人如一片孤叶,孤苦无助的萧红,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热恋中的萧红和萧军却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
窘困的日子逼迫着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
可是到哪去呢?经济拮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路费,在外地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1934年5月,先于他们离开哈尔滨的舒群从青岛来信向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6月11日,萧红和萧军踏上了去青岛的路途。
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换上日本造的“大连丸”,“怀着鸟一般的欢心;火一般的爱!踏上祖国的海岸;投入母亲的胸怀!”(萧军)。
当青岛在海平面渐渐淡出的时刻,萧红萧军从心底里低低呼唤着:啊,祖国……两个年轻人流浪的心灵似乎突然间就有了栖息地。
到青岛后,萧红萧军租住在观象一路1号,这里地势很高,两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推开窗扉,就可以看见远山近海。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萧军在诗中这样形容着青岛的景色。
在青岛,他们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萧红主持家务,萧军在《青岛晨报》编副刊,他们有了微薄的稿酬收入。
那时候,萧军常常脖子上系个黑蝴蝶结,手里拿着三角琴,边走边弹。
萧红穿着花短褂,黑裙子,乖巧地跟随着萧军,他们一路唱着歌儿,去游泳、划船、溜冰、会友……就在这相对平稳的日子里,萧红开始构思和写作《生死场》了。
《生死场》像一首长篇散文诗,全书17章犹如17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从不同侧面画出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苦难遭际、敌人的凶残暴虐、人民的英勇斗争。
萧红以浓郁、感伤的抒情笔调不仅写出了沉滞的旧生活中苟安于残酷剥削与贫困的农民,更写出了在惨遭日寇蹂躏的黑土地上顽强站起来的农民,这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纤巧的笔致,也看到了非女性的豪迈的胸怀和对社会下层人民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与期待。
与此同时,萧军也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这两部作品成为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心血和智慧铸成的里程碑。
1934年9月萧红将《生死场》寄给了在上海的鲁迅。
萧军和《文化报》
![萧军和《文化报》](https://img.taocdn.com/s3/m/53b9a7a584868762caaed5eb.png)
萧军和《文化报》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以传奇性的经历、游侠般的姿态闯入中国现代文坛,在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全新场面的同时,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1930至1940年代的萧军以其独特的文学贡献、正直孤傲的独立品性,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鲁迅先生曾当面向埃德加·斯诺郑重推荐,将萧军纳入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的最优秀的作家行列;1937年日本文学评论界将萧军比作中国的“萧洛霍夫”,称其为“二十世纪文艺复兴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给予他“鲁迅死后唯一旗手”的地位。
虽然萧军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但其独特的个性也让他成为集毁誉于一身具有争议性的作家。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萧军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向文学的边缘游走。
哈尔滨“《文化报》事件”的发生,使萧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和“文学边缘人”。
“《文化报》事件”发生在1948年,是指《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萧军问题”的处理和批判。
为同《文化报》争夺文艺领导权,受宗派主义严重影响的《生活报》诬陷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
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中共中央东北局公布了《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停止对萧军及《文化报》的一切资助,《文化报》被迫停刊。
此后,东北开展了数月之久的对萧军思想的批判活动。
1981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做出了正式的结论,推翻当年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称其是“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文化报》事件”是萧军文学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事件发生后萧军被迫离开文坛32年,除经毛泽东批示得以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萧军几乎与文学界绝缘。
“《文化报》事件”可以看成是解放区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一场交锋,是党在东北解放区的试验场,是对建构新的文艺体制的一场实验。
研究《文化报》,回归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实,对萧军研究、东北地域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萧军和《文化报》
![萧军和《文化报》](https://img.taocdn.com/s3/m/428f9125b9f3f90f77c61b7a.png)
萧军和《文化报》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有名作家 , 他以传奇性的经历、游侠般的姿态闯进中国现代文坛 , 在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崭新场面的同时 , 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1930 至 1940 年月的萧军以其独到的文学贡献、正直孤独的独立品性 , 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较大名誉。
鲁迅先生曾当面向埃德加·斯诺郑重介绍 , 将萧军归入自1917 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浮现出的最优异的作家队列; 1937 年日本文学议论界将萧军比作中国的“萧洛霍夫” , 称其为“二十世纪文艺中兴者” ;延安期间 , 中国共产党曾赐予他“鲁迅死后独一旗手”的地位。
固然萧军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 , 但其独到的个性也让他成为集毁誉于一身拥有争议性的作家。
“延安文艺会谈会”后 , 萧军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向文学的边沿游走。
哈尔滨“《文化报》事件”的发生 , 使萧军成了真切意义上的“精神逃亡者”和“文学边沿人”。
“《文化报》事件”发生在 1948 年 , 是指《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辩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萧军问题”的办理和批评。
为同《文化报》抢夺文艺领导权 , 受宗派主义严重影响的《生活报》诬告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
在政治要素的作用下 ,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布了《对于萧军问题的决定》 , 停止对萧军及《文化报》的全部资助 , 《文化报》被迫休刊。
今后 , 东北展开了数月之久的对萧军思想的批评活动。
1981 年 4 月 1 日 , 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做出了正式的结论 , 颠覆当年强加在他身上的全部诬告不实之词 , 称其是“拥有民族时令的革命作家”。
“《文化报》事件” 是萧军文学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 事件发生后萧军被迫走开文坛 32 年, 除经毛泽东批改得以发布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 , 萧军几乎与文学界绝缘。
“《文化报》事件”能够当作是解放区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一场交手 , 是党在东北解放区的试验场 , 是对建构新的文艺体系的一场实验。
萧红个人作品
![萧红个人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cc23a9402d276a201292e03.png)
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
萧红个人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1932年春
《偶然想起》
1932年春
《栽花》
1932年春
《春曲》(六首)
1932年7月30日
《幻觉》
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
《八月天》
1937年6月20日
《一粒土泥》
1933年4月18日
《弃儿》
散文
1936年8月9日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
1936年9月初
《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4bd67076edb6f1aff001fa1.png)
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 《长白山的血迹》
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 《女子装饰的心理》
不祥(1933年10月29日首刊) 《中秋节》
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 《镀金的学说》
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 《感情的碎片》
1936年12月12日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1938年3月初 《突击》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1953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1932年春 《静》
1932年春 《偶然想起》
1932年春 《栽花》
1932年春 《春曲》(六首)
1932年7月30日 《幻觉》
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 《八月天》
1937年6月20日 《一粒土泥》
1933年4月18日 《弃儿》 散文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两朋友》
1938年8月6日 《黄河》
1938年8月20日 《汾河的圆月》
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
![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https://img.taocdn.com/s3/m/5fb41fb4284ac850ad02428d.png)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收稿日期:2015-05-20作者简介:朱姝姝(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71-重读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朱姝姝(辽宁师范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从萧军长篇小说《第三代》入手,研究其传达出来的内容特质,试图在人物刻画、思想蜕变及人文精神三个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并论其原因、价值意义。
关键词:内容特质;艺术特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71-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0On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ZHU Shu-shu(Department of Chinese,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Dalian 116000, China)Abstract: The study is on the feature of the content of Xiao Jun’s The Third Generation . The discussion is held on three aspects: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purpose i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nd reach a conclusion on its reasons and values.Key Words: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humanistic spirit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作家的出现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就是萧军,从《跋涉》到《八月的乡村》,再到《第三代》,都为当时中国人民觉醒继而反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萧军的研究正如《现代文学研究》中说,“萧军研究虽起于30年代鲁迅为二萧处女作《跋涉集》作序,但后来并未有多大进展”[1]。
袭入全满的霹雷——试论萧军的早期作品《跋涉》
![袭入全满的霹雷——试论萧军的早期作品《跋涉》](https://img.taocdn.com/s3/m/23a58d87a0116c175f0e488c.png)
袭入全满的霹雷——试论萧军的早期作品《跋涉》游云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萧军是东北作家群里的重要小说家之一,《跋涉》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刚出版就震撼了东北文坛。
萧军《跋涉》中的六篇小说均取材于现实,作者善于发掘作品中人物的斗争精神。
各篇小说的艺术表现不拘一格,构思独具匠心,显露了作者出色的才华。
关键词:萧军《跋涉》取材艺术表现《跋涉》是萧军和萧红的合集,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六篇小说。
这六篇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至一九三三年八月,而这段时间,身无分文的萧军拯救了落难的萧红,白天,顶着终日在空中盘旋的日本轰炸机,四处寻求工作,访友借钱;夜晚,在商市街那低矮的小屋里,夫妇两个辛勤笔耕。
抒发着奴隶反抗的心声。
作品完成后,靠着热心的朋友们的集资,《跋涉》艰难地出版了,刚刚发售,就引起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反动派的注意,就遭到他们的查封。
然而,《跋涉》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东北文坛,它那富有东北特色的题材.牵动人心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强有力地打击了充斥在东北文坛的汉奸文艺.给当时文坛带来生机和活力,“从广漠的哈尔滨。
他是一颗袭人全满的霹雷。
”①取材于现实——直面惨淡人生现实主义作家。
要忠实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力求在作品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生活的某些本质。
萧军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取材于现实.直面黑暗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白山黑水沦为殖民地,侵略者的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萧军组织爱国的青年奋起反抗,失败后,在哈尔滨与金剑啸、萧红等革命文学家联合起来,以文艺为武器,对黑暗现实进行抗争。
萧军的六部作品,从自己在哈尔滨的生活和感受中取材.化为具体的形象。
控诉日伪政府的罪行。
揭露社会的黑暗残忍、丑恶和不平:星和朗离开卫护反对政权的军队。
但穷困和饥饿使他不得不将他仅有的安慰——绒线衬衣当掉果腹(《桃色的线》);失业的春星靠写文章换稿费糊口,畸娜的病,生活的困顿,使他只好忍受精神的痛楚,揭发旧日的伤疤,将旧作《狂恋》拿来发表(《烛心》);烈士的女儿被生活逼到绝境不得不去卖淫。
《萧军日记》背后的往事
![《萧军日记》背后的往事](https://img.taocdn.com/s3/m/53e8515b33687e21af45a9c1.png)
林卫 队 团骑兵 营书记 处 当见 习上士 。我 的父 亲方 未艾 ( 当时名 为方靖远 )1 9岁 ,在东北
《 萧军延安 日记 1 9 4 0 - - 1 9 4 5 》,上下两卷近
百万 字 ,但这也 仅是萧 军 日记 的一小部 分 , 只是 因为其 内容重点 是延安 的一些人 和事 , 因此 引起诸 多关注 和评论 。
却在 这里被 狗啃 ,脑袋 被大 家当球踢 ,你们
就这样甘心 ,难道你们就这样怯懦 么?”
萧 军 的文 章传到讲 武堂 营房 ,很多学员 围着 当天的 《 盛京 时报 》津 津有 味地边看边 议论 ,有 人发出低沉的叹息 ,有人拍 手叫好 , 有人说 这个作者 “ 酡颜三 郎”肯定 是 咱讲武 堂的人 ……萧军看 到 自己的 “ 处女 作”被大
他常教 萧军写 旧诗 ,写 文言文 。那 时的萧军
对学写 旧诗 、阅读古典文学 已经人 了迷 。 从 萧军 和我父亲撰 写 的回忆 录得知 ,那 时我父亲常写新诗 ,用 白话文写信 ,写 日记 。
那个 时代有所裨益 。
萧军 常写 旧诗 ,常用文 言文写 信 ,写 日记 。 有一天 , 萧军 给我 父亲用 文言文写了一封信 , 谈 到文学 问题 ,引用 了不少古 代典故 。我父
家看好 , 很受激励 。 于是 , 接着写出 了《 鞭痕 》 《 端 阳节 》《 汽笛声 中 》《 孤坟 的畔 》 等文章 。
这 些作 品大都是整理 日记所成 ,真实 、质朴 、 感 人 ,萧军 由此开 始走上从 事新文学 事业 的
道路 。
1 9 2 9 年5 月 的一天 ,我父 亲截取 日记 的
两段稍加修饰 , 一段题 为《 夜泊 》 , 寄给了《 新 民晚报 》 副刊 《 今天 》; 一 段题 为 《 夏先生 》, 寄给 了 《 盛京 时报 》副刊 《 神皋 杂俎 》,文
萧军《延安日记》里的牢骚与责难
![萧军《延安日记》里的牢骚与责难](https://img.taocdn.com/s3/m/ba0530106f1aff00bed51ee7.png)
萧军《延安日记》里的牢骚与责难作者:朱鸿召来源:《学习博览》2014年第09期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萧军《延安日记》香港版后,引起大陆读书界一阵骚动。
萧军于1940年6月,挈妇将雏第二次来到延安,生活工作五年多时间,留下这份比较翔实的日记。
在延安,朝夕相处的文艺界人士中,萧军自觉是鹤立鸡群,睥睨众小。
艾青在萧军日记里的形象“是一个巧妙的正直者,有刺无毒的小黄蜂”。
“他看起来是为别人,实际是为自己”,爱夸张自己的优点,爱装潢自己,“他是自我的,夸大的,自傲也是自卑的。
他缺乏一种真挚的人性或兽性的力”。
文人相轻,加朝夕相处,生活上难免有些的芥蒂龌龊,甚至有萧军调戏艾青夫人的绯闻。
不过,发誓“我此后决定不理他们一家”的萧军却无法兑现誓言,只能在日记中痛加贬斥艾青。
萧军和丁玲曾过从亲密。
萧军说,“她(丁玲)睡在床上是很年青和美丽的!还像一个少妇,立起来,就苍老得像一个老婆婆了。
”他们曾畅想,有朝一日结伴去欧洲游行。
他陪她到延河边洗衣服,感觉“她像一个渔婆”。
“我们虽然是在一个方向前进着,但我们总是有着一条界线存在着,她爱她的党,以至于最不屑的党人;我爱我应该有的自由,我不愿意把这仅有的一点小自由也捐给了党!”随着他们情感上渐行渐远,性格刚硬的丁玲骂萧军是“土匪头子”,萧军当面蔑视之,在日记中写道:“从这夜起,我感到她丑恶了!”他对周扬没有好感可言,经历延安整风运动,更是恶评多多。
“周扬他是一贯以残害同志为作风的,他指过胡风为内奸,冯雪峰为假共产党员,文艺青年柏山为内奸,结果入狱……”萧军指斥周扬歪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运动方针,发明所谓“野火政策”,乱烧一阵,“冤枉三千,不漏一人”。
萧军在日记中称周扬为“狡猾而政客思想浓厚的人”。
萧军从乡居回到延安,被组织安排到鲁艺。
兼任鲁艺院长的周扬主动示好,萧军态度稍有缓和,颇有同情地分析周扬,“这是个没经过社会各层生活洗炼的人,对‘人情’和‘事理’全不能透知到底,因此对于工作及理解人全不行。
萧军日记(1940年10月1日-9日)
![萧军日记(1940年10月1日-9日)](https://img.taocdn.com/s3/m/54f9d7f0aef8941ea66e050d.png)
个真正革 命者真正忠实于 它也就是忠于你所 信 赖的,忠于你 自己的思想 ,理想 ,精神 ……。 革 命政党 中的卑恶份子 ,那是 应该和他斗 争,但 不能牵 涉到 党!美 丽之 中一定要 有丑恶 的东西 存在 ; 常 常是 美 丽 的 花 朵 要从 丑恶 的 粪 土 里 生 长 出来 。 共 产 党 人 他 们 有 的 伤 害 我 ,侮 辱 我 ,忽 视 我 … … 这 不 能 动 摇 了 我 对 于 这 党 的 本 身 有 什 么 不 信 任 ,越 是 感到这 中间的卑丑 ,庸俗 ……危机 ……我似 乎更不能 放 弃 它 … …我要 斗 争 ! 我不再对这些共产党人现在的本 身存过高的希求 , 因为我更深懂 得他们 了,他们 大部分是 平庸的 ,缺乏 独立 灵魂的 ,缺 乏教养的 ,被 中国旧社 会培植 太久 了 的 较 好 的 人 ; 们 的 能 力 也 只 能 到 这 样 的 限 度 了。 他 他 们还 正在学 习着 ,进 步着 ……,不过 在客观方面 他们 是行 走得太慢 ,行走 得常不正 确 !我应 该 比他们 更进 步 ……更走向他们前面 ,更加 紧学 习。 ①凡是希望 “ 革命党”好好看重他 ,优待他的人 , 单想 自己利益 ,只要从革 命的荫影 里使 自己吃咬 着利 益 ,使 自己 舒 适 的 人 ,这 全 是 奴 才 意 识 的人 。他 们 是 喂 养 底 依 附者 ,他 们 不 懂 得 自尊 。 ②无论何时何地总把握 自己的方向,态度 ,主张 , 不屈 不挠 向前行 走的人 ,这永 久是 中流 的先锋者。革 命 的 先 锋 者 ,人生 的 先 锋者 。 ③ 人 生 是 发现 ,训 练 ,使用 ,扬 弃 … …一 切 。 ④强健 自己这是战胜一切的真理 ! ⑤每种植物全有它的黄金时代 ,有它黄金的季 节, 有它特殊 的征侯 ……一种 植物是不 能担 当新的季 节和 特征的光荣的。 一个人就具备 着一种光荣 、 特征就够了, 其 余 的 应 该让 给 别 人 。 ⑥拿 自己的短 处找别人 的长处去竞 争,这是 愚蠢
萧军简介——精选推荐
![萧军简介——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f7ce9e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6.png)
萧军简介 萧军 姓名:萧军 原名:刘鸿霖 性别:男 出⽣年⽉:1907年7⽉3⽇—1988年6⽉22⽇ 出⽣地:辽宁义县 萧军原名刘鸿霖。
⼜名刘吟飞、刘蔚林。
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军等。
萧军于1907年出⽣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
1929年,萧军写出了他的第⼀篇⽩话⼩说《懦......》,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10⽇沈阳《盛京时报》上。
⼩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兵的暴⾏。
接着萧军⼜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说。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
正式开始⽂学⽣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命⽂艺队伍中的⼀员。
1933年秋天,他和萧红合印了⼀部短篇⼩说集《跋涉》。
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桃⾊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下等⼈》等六篇⼩说。
于1934年6⽉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
在青岛,萧军、萧红⼀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边写作。
萧军在⾥写完了他的成名作《⼋⽉的乡村》。
1935年7⽉,萧军⾃费“⾮法”出版了长篇⼩说《⼋⽉的乡村》,⽴即轰动了⽂坛,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地位。
在艺术上,《⼋⽉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
⾸先,它以浓郁的乡⼟⾊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其次,在⼈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
此外,《⼋⽉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种不可抑⽌的⼒量,可以说是“⼒”的艺术。
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的概括和开掘⽅⾯。
这时期,萧军的创作⼒极为旺盛。
继《⼋⽉的乡村》之后,他⼜出版了短篇⼩说集《⽺》、《江上》,集《⼗⽉⼗五⽇》、《绿叶的故事》,中篇⼩说《涓涓》等。
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年,才全部写完。
这部巨著以宏⼤的⽓魄,全⾯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https://img.taocdn.com/s3/m/2bb3281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e.png)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书评:“寂寞红”的萧红《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的乱世情缘》是作者王朔所撰写的一本传记,主要讲述了著名作家萧红的一生经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她与萧军的感情经历。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读完这本书之后,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辛酸和执着。
书中所描绘的:“寂寞红”的萧红,显然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她曾经在家庭和婚姻中遭受到巨大的失落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受到了乱世的影响。
然而,她似乎也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
她是一位女性,同时也是一位笔杆子,她知道自己必须随时准备为文学而牺牲。
在婚后,萧红也曾经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曾多次移居不同地方,写下了《呐喊》、《三呼》等创作杰作。
然而,在生活和创作的交错点上,萧红的宿命使然似乎已经注定了她的灾难。
她几乎是“独守精神的一座小房子”,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作家群体中,她几乎从未得到一份真正的情感满足。
即便是在萧军的怀抱中,萧红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仿佛他只是一个寄有一时难言的希望的象征。
与之相反的,是萧军一再的背叛和冷漠。
萧红的内心世界不断被刺痛,她自问自答:“一个女子似乎能忍受许多苦,但她是否有权利也忍受那种摧残呢?”然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不仅仅会为萧红扼腕叹息,更会洞悉到她的坚定与勇气。
她拒绝向男人低头,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写下自己的力作。
她身处乱世,生活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削减她的好奇心和浪漫情怀。
如果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那么萧红虽然没有选择自己的一生,但是她选择了自己的写作。
这也是她展现出的“寂寞红”中的真正意义,在孤独中,她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终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给人们带来了萧红一生的感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萧红那种女性独立精神的赞美。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女性在那个时代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更可见萧红打破旧有传统,独立自主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
最后,我想说,萧红不曾被时间遗忘,因为她的思想精神永远跨越了时代的坎坷,千百年后,她的创作想法依旧滋润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萧军日记(1940年明)
![萧军日记(1940年明)](https://img.taocdn.com/s3/m/bc2e583b31126edb6f1a102a.png)
原始共产主 义 — 氏族制 以前社会 ( — 约当旧石器时 代) —— 封建… - ・ 这是中国社会和其他社会共同发展的道
现代 中文学刊 / l 3 l
路。 为什么中国长期停 留在封建社会呢? 这是否与地理, 农 久无私的快乐 ; 成功, 必须具有一种预先有计划的技巧, 业, 民族性 格 有关 呢? 而又能归束到一个要点上 ( 的) 目 。 4 ( 么是伊斯兰教》 .f ( 十 ——刘春 5 创作具有作家的: ) 个性 , 生命, , 想, 心 思 情调, 心 这是一个特殊的: 政治、 经济、 文化统一的宗教。 它的 气, 和那些茫然的不可捉捕的无形无色无嗅无声的材料。 起源是 由于反抗种族压迫、 偶像崇拜、 统一神教。 形象化了 传达读者作为媒介o ’ 时代是60 ( 1年 蒙昧时期) 。 6 作家的魔力是一种独自 ) 的产物: 意志、 壮气, 精神, 背景: 阿拉伯社会剥肖严重, 《 贫富悬殊, 商业高利贷底 经历, 坚强, 不拔, 勇迈直前, 不顾一切的牺牲 , 真切动人 横行, 犹太人底压迫, 种族底对立, 僧侣剥削, 人民被愚等 的真实。 等。 7 爆发力 ( ) 表现 ) 热力 ( , 凝结) 独创力 ( 自己的 , 走 回教较之佛 教, 耶稣教更实际更统一。 内主团结, 外 路) 魔力 ( , 个人的特征) 传导 ( , 宣传、 感染) 。 主御侮 。 它所借的借祖—— 真主一 一摩西——耶 稣到此 v 文学的定义: 伟大的诗人一定要有 “ 诚信之爱” 以 , 终结。 唤醒群众底努力。“ 创作家是立于时代上 , 以意志战胜的 伊斯兰的意义是 “ 和平” 。 英雄 , 其生命不独有充分的爱, 必须有伟大的、 强健的、 暴 烈的战斗之勇气, 不独自 有充分的勇气和同情, 必须有庄严 文学新论 : —王森然 — 的、 牺牲的、 忍耐的战斗之毅力。 创作家断不能为社会所谅 V 文学 与时 代 : 解, 故因爱而战 , 打破一切的桎梏, 创作未来的新生命的源 苏联底新文学时代—— 罗曼蒂克时代 ( 1—12) 泉, 1 8 9 1, 9 是其真精神” 。 只是燃烧着在赶速要说自己的话, 不择技巧和形式; V文学的要素: 新 经济政策时代 ( 2- 12 ) 随着社会向较平和 1 1 92 , 9 1 情 绪:( ) A是否 适当。 活跃 的能力。 继 续和确 B C 建设转化, 文学始向表现现实倾向发展; 团体时代 ( 2— 定。 情绪的范围, 1 2 9 D 变化。 情绪的阶级 ( E 高下> 和性 质。 想 12 ) 团体各制纲领竞争; 94, 象) 。 统一时代 ( 2- 13 ) 成立文学协会统一机关。 1 5 90 , 9 2 非想象 : J ) Ag 造的。 联想的。 解释 的。 深邃 的 ] B C D 文学是表现社会的生活的要素 , 一面不被社会的精 ( 必能发出广博有力的想象) 。 3思想: 不被 固定思想所束缚) ) ( 。 神生活的自身被同一思想所贯彻; 一面表现着斗争前进; 面就 表 现 着: 堕气、 低调 、 漫 、 极 、 散 穷 不满 足 … ・ 。 4 经验:( 确。 适当。 动感。 ) 迁 B C ) 5 形式:( ) 散文、 韵文) 。 从伟大的战斗中和悲痛中汲取新的力量, 结合新的灵 “ 是把 人 间的心 , 情 绪 的及 旋 律 的 语 言而 诗 用 感源泉, 在文坛上别开生命 ( ; 面) 创造最高层的新的文学 组织, 向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催促着扩张人类的文化。 为具体 的艺 术表现 的东 西 ”( 国Th o o e 英 e d r Wa t te V 文学与社会: 不独不离社会, 而且是表现, 批评, 指 D no 。 u tn ) 导社会的。 民众艺术多是原始的, 只具有艺术雏形, 其目的 “ 情 绪 为 主 称 为 韵 文 ; 思 想 为 主 称 为 散 以 以 只在浅薄的娱乐与低级的教化, 不知有人生的批评与美的 文�
萧军日记(1940年3月)
![萧军日记(1940年3月)](https://img.taocdn.com/s3/m/21570d75a26925c52cc5bff4.png)
Bi o t l N . , 0 S m N . 3 mnhy O 4 2 1 u O 1 1
l
中
; 0
J u n l f M d r hn s td e o r a o o e n C i e e S u i s
一
1 4 / 现代 中文学 刊 1
在街上遇 到韩 镇侯 ,一同到了他的住处 ,在一个商 有 点想 念 小 小 娃 那 小 王八 蛋以 及 你 和 石洁 。 这 里 的公 园 比少 城 公 园好 。 家的楼 上,这次我 却和他谈了许多,也比较更 深入些。 来信可寄 : 嘉定,县街,嘉林公寓萧均收 。我由峨 这是一 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他对 于 自己的环境 很不满。 晚间他同他的团附于来旅馆,七时在一 品香吃晚饭,又 眉回来大约还住这里。祝 快乐 ! 军上 加入了武汉大学两个学生 ,( 国隽,侯凯 ) 苏 ,比较 又谈 三 月八 E l 晨 了多一些 。韩告诉 我, 他读过 《 大众哲学 和 《 励志哲学》 各 半 本 ,他 很 聪 明。 我 说 话 还 应 该 更 机 智 一 些 ,只 能 提起他们对现实认识和求知 的欲 望就够 了,不该希求得 三 月九 日 同武大学生等游陈庄等地。晚 聚餐。当日我说话甚 太多,以致引起他们神经过敏来。于是个理性 的人。 多,不外暗示他们人生的路,其中有三青份子。 因为 他们 挽 留 ,明天 还 逗 留一 天 。 褚玉亭~ 一沈 阳 ( 女,胖子,梳两辫 子) 。 下午 一时自己去大佛寺, 苏子楼等处 。地方很幽雅, 佛像制造并不好,石头 佛虽然很大 ,但并不美。 山下水 严 绪 ~ 一 马 平 ( ,有 病 ) 女 。 林春森一一 海城 ( 严的爱人) 。 色 甚 绿 ,也平 静 。 四 时 赶 武 汉 大 学 本部 参 加 三 八 妇 女 节 座 谈 会 。 事 苏 国 隽一 一 辽 阳。 张其右~ 一沈阳 ( 宽额长睑) 。 前我嘱王莫 声张 。仅有两个男人参加 。我到时,正值苏 雪林在讲 演 ( E 出两个 时间读书) 每 t 抽 ,接着 就是一 些 荆 其 毅 一 一 辽 中。 女学生 质问政府 机关对于 女职员待遇 的问题,毕业 出 侯 凯 一 绥 中。 一 王淑静一一 路问题 。我 本来也预 备着,如 果他们逼 到我 ,我就 讲 法律上对 女人除应该实践以外, 不应有特殊 的规 定, f 目 1 杨 敏 哲 ~ 一 河 北 ( 唱歌 ) 会 。 黄曦光一 一营 口 ( ) 女 。 “ 不平等 中的平 等” 。再就是妇 女斗争的方 向和 工作的 郑 宝林 一 一 安 徽 ( ) 女 。 方法 。我一观察这些人, 大部是不容易接取我的意见的, 所 以 在她 们 未 开 完 会 我 就 走 了 在 签 名 簿上 用 了一个 假 。 名。 三 月十 日 冒雨到峨 眉山,宿报国寺罗念生 处。 逛山的时候,看见一个小胖和 尚正玩 弄一个傻子, 强灌他的水 ,吓唬他 。傻子穿了一 件半身 的紫 色衲 袄, 小大 娃 : 黑裤子,赤足,腰里系卜 条竹皮 。 昨天有此地一些 同乡和偶然遇到的熟人,玩了一天 山下河滩上 ,一些 纤夫动物似 的在爬着,有孩子, 山水,很快活。她们有的和德谦认识,所以关于我们的 有老 人 ,衣 服 破 褴 ,面 貌 黧 黑 。 事情知 道得很清楚 ,也问你为什么不一 同来旅行? 这 说 是不公道。她们 说应该我游历回去看孩子,你也照样出 “ ”就 是 客观 真理 的证 明 ; 在 来旅 游。您说可 以吗? 在正是早晨七 点,我就要起身 现 去 峨 眉 了,行 装 已经 理 好 ,步 行 去 ,大 约 四 天 可 回来 。 “ 旋律”就 是真 理运行的法则。 回来 再 给 您 信 。 祝 小大 娃 : 乖 乖 的 吃和 睡 。 昨夜下午五点多一点到了嘉定 。现住在一家名叫嘉 石洁请代致意 。 小 小 娃 如何 ? 林公寓的 旅馆里 ,每天一 元二角。大约 在这 里住两三 天就去峨 眉,临行时再给您 写信。这里的旅馆 没电灯。 刘 家 夫 妇 顺便 代 候 。 军上 本打 算昨天 晚上给 您写信,因为油烟 太厉 害,所以今 天早 晨 跑 到 公 园茶 馆 给 您 写 信 了。 三 月十 l a 嘉定第一眼给我的印象很不错,有山有水,街道也 还干净,如果我们不走,我倒想搬 到这 里来住家,城里 三 月十 一 日 所有的房屋几乎全被 日 机炸光了,比成都炸得宽。夜间我 同罗的 乡亲一个姓刘的学生上山。夜宿洪椿坪。 独 自徘 徊 在 这 黑 黑 的 残 墙 破 垒 之 间 ,像 是 回到 了古 代 的 废堡。初次到在一个没有人识得的城市,觉得很 自由。 三 月十二 日 爬雪 路 三十 五 里 及 山坡 路五 十五 里 到 千 佛 顶 ,观 云 有几件大事应该报告 你们 : 第一 ,如 果不是 王影质君赶 到车站 代买 了票,我 海 。
追忆萧军的最后十年
![追忆萧军的最后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3ef3268e998fcc22bdd10d30.png)
W ANGS… HUISHOU 京去辽 宁省 义 县 故 乡看望 亲人 .然后 去哈尔滨 参加 金剑啸 烈 士英勇 就义纪念会 。他从 长春 回北 京途经 沈 阳 ,住 在辽 宁大厦 。
我在 辽宁大厦 又与萧军 相聚 。萧 军对我 说 ,这次 去吉林 、长春讲学 ,在吉林还 游览 了北 山 、龙潭 山 、松 花湖 ,也 重游 了江南我 们 当年常 去的兵 营和公 同。他 从旅行 袋 中取 出 他写 的一 些 诗 稿 给我 看 。 有 的是 即兴 写 实 ,有 的是见景抒情 。我很 喜欢其 中 “留赠 哈尔滨诸 友”的 3首七 律 ,当即抄在 我的记 事 本 匕:
、
乏
囊
二
走上 曾经 多次走过 的 已经 老化但还很 坚 固的木制楼梯 ,到 了楼上 萧鸣拉 开他父 亲房 间 的门 ,萧军正 坐在一 只沙发上 看报纸 ,听
乏 t曩 到 门响举 目一看认 出是 我 ,迅速放 下报纸 急
忙站起 迎上 前来。顾不得 说话 ,我 们激动 地 互相紧紧拥抱起来 。
辽 宁 省 委 宣 传 部 、省文 联 在 沈 阳工 人 文化宫举 行欢迎 萧军大会 。萧军在 讲话前特 别把我 向作 家谢 挺宇 、单 复 、方 冰 ,辽宁大 学 教授 张毓茂 ,省委宣传部 部长刘异 云和在 场的 人作 了介 绍 ,说我是 他多年 的好友 ,还 说我对他 年轻 时走上文学道 路起过 决定性作 用。会场 上很 多人起立 ,向我鼓掌 致意 。萧 军在讲话 中讲 了他的 文学 生活 、写 作经验和 经历 ,讲 了两个 多小 时 ,会 场上掌 声不断 。 结束时许多人围住 了萧军 ,与他握手 、合影 , 要求签名 、题字。
会见 久别 的老友 1979年夏 ,我 和老伴JLN被落实政 策从 农村 回城 ,在辽 宁本溪 县南甸定 居 ,我 就一 人乘 火车 到了北京 。当走进海北 楼 的院内 , 看 萧军 的 大 儿子 萧 呜 正挑 着 一 担 水要 上 楼 ,他 惊呼一 声 : “方伯 伯您来 了!”就 紧 十r:放 下担子引我上楼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军作品大全集
1.《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
日画报社”出版;
2.《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3.《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
人民出版社;
4.《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5.《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6.《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
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7.《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8.《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9.《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
1941,香港海燕书店;
10.《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11.《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12.《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13.《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14.《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16.《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8.《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19.《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21.《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