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23.5°+当纬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0° 47°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90°
0°
23.5°+当纬的余角
直射点(最小为0°)
90°S
90°S
90°S
画出赤道、北极圈、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H正 90°
45°
0°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赤道 北回归线
N
W
E
N
W
E
SN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偏角大小与纬度有关
N
W
E
N
W
E
SN
11.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
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13浙11.A)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2014·浙江卷)11.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
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 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9 ~10题。(11浙 9.A 10.B) 9.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 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10.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是Q1、Q2与 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第29题图3
第29题图1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30°N)与我国某 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 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变化。(3分)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如图 一所示H)。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 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如图二所示E、F)。
E
F
图一
图二
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关系
纵轴法
90°N 66.5°
23.5°
太阳直射点
0°
转图形之意境
90°
必修一P24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
A
S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 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C.21.5°至78.5°
17年11月 18年04月 18年11月 19年04月
日落地方时 晨昏线
在光照图(俯视图)中绘制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计算
计算经线长度 计算地理坐标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方位
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 日出地方时、晨线走向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 计算纬度,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用
八次中七次考到正午太阳高度,其中五次涉及方位。
夏至日 Q日
30°N
23.5°
该中学 20°N
0°
高度差(°)
冬至日
3
0
PQ
时间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增 加 了 太 阳 方 位
正午太阳高度方位
90°N 66.5°
北温带、北寒 带永远朝正南
23.5°夏至日 热带地区方 0° 位有变化(3 种)
冬至日
90°S
N 正北 C
子夜
正南 正南
方法
A.3°N~3°S
(1)析入射光线方位定范围:热带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2)析字母含义 热带地区
D.17.5°S~23.5°S或17.5°N~23.5°N
90°N
66.5°
地平面
23.5°夏至
α 0° β
冬至
同地不同日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图
23.5°S
同日不同地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2011年文科综合测试卷
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 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11题。
11.若角θ、ω相差12°,则F点纬度为
A.12°N
B.78°N
C.72.5°N
D.84°N
B.11.5°至68.5° D.11.5°至45°
α=45° α=45°
α=45°
90°N
Q
66.5°
Q
23.5° 直射点纬度
Q
直射点纬度
0°
直射点纬度
90°S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及年变幅
热带地区
90°N
温带地区
90°N
66.5°
66.5°
纵轴法的妙用
寒带地区
90°N
66.5°
23.5°
直射点(最大)
2017年11月29题 材料三: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浙江省内选择甲(30°N, 120°E)、乙(28°N,120°E)两地进行天文观测。北京时间 2017年9月25日17时,微信开机画面更换成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 星于北京时间6月7日13时拍摄的地球照片,图2为微信开机画面 更换时刻的昼夜状况,阴影部分为夜晚。 (4)比较气象卫星拍摄照片那天甲、乙两地的日落地方时大小。 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 昏线。(3分)
正西 西北日落(夏至日)
正南
正北
正东
第29题图3
第29题图1
地球运动复习之感悟: 1、理“概念”之精髓,实现文图转换。
如:太阳日与恒星日 地方时与区时 昼夜长短
必修1 P16
横轴法 时间的计算
西12区 180°
0时区
90°W
0°
90°E
在横轴上标出两地的经度(时区)、时间跨度等
东12区 180°
必修1 P16
正午太阳高度
绘制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真题链接
15年 10月28题 (3)当乞力马扎罗山迎来一年内日出最早的那天,请计 算③地(12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比较该日①、②两 地日落时的地方时差异。(4分)
图2为85号州际公路在洛杉矶市(34°N,118°W)的一块标志碑( 南北朝向)。
16年4年
(3)6月22日,某观消者测得图2中标志碑影子的最 小面积是0.3平方米;另于该日某时(北京时间10:30) 观测到该碑影子朝向东南。判断上述两种观测结果是 否正确,并分别说明理由。(4分)
七次中四次考到正午太阳高度,其中一次涉及正午太阳方位。
年份 15年10月
16年04月 16年11年 17年04月
15年到19年(选考题中)的地球运动题目
考点
考查内容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时间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比较两地日落地方时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视运动
影子面积及朝向
视运动(正午太阳 绘制夏至日视运动图 高度)
材料一:图2为图1中乙地(50 °N )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 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 明日出、日落的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3分)
16年11年
第28题图2
17年04月 1.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点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分)
C
0°
春秋分日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9年04月)图3为图1中甲地(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
化示意图。
(4)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
变化。(3分)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热带
66.5°
(2)“特殊点”法:得出P为夏至日
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 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 (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 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 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 长短变化。(3分)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 好望角,9月
D.印度孟买,4月
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 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47° B.43° C.23.5° D.21.5° 甲
乙
沙地教育 SHA DI JIAO YU
地面 第11题图
晨昏线
视运动
……
2、转“图形”之意境,实现文(图)图转换。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
除极点外,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N
N
W源自文库 E
WE
NS
SN
W● E
WE
NS W● E
SN WE
S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纵轴法的妙用
(18年04月)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某经线上①、②两地
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行,计算两地的地理
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3分)
23.5°N
第28题图2
② 5°N 0° 秋分日
① 7°S
B A
正北
D
S
17年04月
1.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点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分)
N °
北极星仰角
为当地纬度
S
(45°N )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图
纵轴法的妙用
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 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10浙 11.A)
真题链接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 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 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 纬度范围是(10浙 11.A)
A.3°N~3°S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D.17.5°S~23.5°S或17.5°N~23.5°N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 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B.11.5°至68.5° C.21.5°至78.5° D.11.5°至45°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A
S
同地同日不同时
太阳方位之“牛角” 图
(18年11月)材料三:图3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 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 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3分)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年份 09 10 11 12 13 14 15
09年到15年(文综题中)的地球运动真题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呈现方式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 二至日太阳光线图 经纬线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无图) 无图 无图 正午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高度差(°)
3
0
PQ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1.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09浙 B)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温带地区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北温带 (2)纵轴法析字母: 得出c为23.5°
66.5°
a为3.5°
23.5°(夏至日)
第29题图2
(18年04月)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 。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 行,计算两地的地理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3 分)
第28题图2
(18年11 月) 材料三:图3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 内变化示意图。α为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 方时数值的大小,并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3分)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0° 47°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90°
0°
23.5°+当纬的余角
直射点(最小为0°)
90°S
90°S
90°S
画出赤道、北极圈、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H正 90°
45°
0°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赤道 北回归线
N
W
E
N
W
E
SN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偏角大小与纬度有关
N
W
E
N
W
E
SN
11.晨昏圈上有5个等分点,若其中一点地方时正好为12时,则不
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可能( )(13浙11.A)
A.同时出现日落
B.经过太阳直射点
C.是纬度固定的一段纬线
D.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2014·浙江卷)11.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
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 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9 ~10题。(11浙 9.A 10.B) 9.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 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10.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是Q1、Q2与 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第29题图3
第29题图1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30°N)与我国某 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 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变化。(3分)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如图 一所示H)。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 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如图二所示E、F)。
E
F
图一
图二
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关系
纵轴法
90°N 66.5°
23.5°
太阳直射点
0°
转图形之意境
90°
必修一P24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
A
S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 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C.21.5°至78.5°
17年11月 18年04月 18年11月 19年04月
日落地方时 晨昏线
在光照图(俯视图)中绘制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计算
计算经线长度 计算地理坐标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方位
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 日出地方时、晨线走向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 计算纬度,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用
八次中七次考到正午太阳高度,其中五次涉及方位。
夏至日 Q日
30°N
23.5°
该中学 20°N
0°
高度差(°)
冬至日
3
0
PQ
时间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增 加 了 太 阳 方 位
正午太阳高度方位
90°N 66.5°
北温带、北寒 带永远朝正南
23.5°夏至日 热带地区方 0° 位有变化(3 种)
冬至日
90°S
N 正北 C
子夜
正南 正南
方法
A.3°N~3°S
(1)析入射光线方位定范围:热带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2)析字母含义 热带地区
D.17.5°S~23.5°S或17.5°N~23.5°N
90°N
66.5°
地平面
23.5°夏至
α 0° β
冬至
同地不同日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图
23.5°S
同日不同地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2011年文科综合测试卷
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 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11题。
11.若角θ、ω相差12°,则F点纬度为
A.12°N
B.78°N
C.72.5°N
D.84°N
B.11.5°至68.5° D.11.5°至45°
α=45° α=45°
α=45°
90°N
Q
66.5°
Q
23.5° 直射点纬度
Q
直射点纬度
0°
直射点纬度
90°S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及年变幅
热带地区
90°N
温带地区
90°N
66.5°
66.5°
纵轴法的妙用
寒带地区
90°N
66.5°
23.5°
直射点(最大)
2017年11月29题 材料三: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浙江省内选择甲(30°N, 120°E)、乙(28°N,120°E)两地进行天文观测。北京时间 2017年9月25日17时,微信开机画面更换成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 星于北京时间6月7日13时拍摄的地球照片,图2为微信开机画面 更换时刻的昼夜状况,阴影部分为夜晚。 (4)比较气象卫星拍摄照片那天甲、乙两地的日落地方时大小。 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 昏线。(3分)
正西 西北日落(夏至日)
正南
正北
正东
第29题图3
第29题图1
地球运动复习之感悟: 1、理“概念”之精髓,实现文图转换。
如:太阳日与恒星日 地方时与区时 昼夜长短
必修1 P16
横轴法 时间的计算
西12区 180°
0时区
90°W
0°
90°E
在横轴上标出两地的经度(时区)、时间跨度等
东12区 180°
必修1 P16
正午太阳高度
绘制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真题链接
15年 10月28题 (3)当乞力马扎罗山迎来一年内日出最早的那天,请计 算③地(12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比较该日①、②两 地日落时的地方时差异。(4分)
图2为85号州际公路在洛杉矶市(34°N,118°W)的一块标志碑( 南北朝向)。
16年4年
(3)6月22日,某观消者测得图2中标志碑影子的最 小面积是0.3平方米;另于该日某时(北京时间10:30) 观测到该碑影子朝向东南。判断上述两种观测结果是 否正确,并分别说明理由。(4分)
七次中四次考到正午太阳高度,其中一次涉及正午太阳方位。
年份 15年10月
16年04月 16年11年 17年04月
15年到19年(选考题中)的地球运动题目
考点
考查内容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时间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比较两地日落地方时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 视运动
影子面积及朝向
视运动(正午太阳 绘制夏至日视运动图 高度)
材料一:图2为图1中乙地(50 °N )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 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 明日出、日落的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3分)
16年11年
第28题图2
17年04月 1.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点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分)
C
0°
春秋分日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9年04月)图3为图1中甲地(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
化示意图。
(4)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
变化。(3分)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热带
66.5°
(2)“特殊点”法:得出P为夏至日
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 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 (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 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 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 长短变化。(3分)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 好望角,9月
D.印度孟买,4月
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 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47° B.43° C.23.5° D.21.5° 甲
乙
沙地教育 SHA DI JIAO YU
地面 第11题图
晨昏线
视运动
……
2、转“图形”之意境,实现文(图)图转换。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
除极点外,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N
N
W源自文库 E
WE
NS
SN
W● E
WE
NS W● E
SN WE
S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纵轴法的妙用
(18年04月)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某经线上①、②两地
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行,计算两地的地理
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3分)
23.5°N
第28题图2
② 5°N 0° 秋分日
① 7°S
B A
正北
D
S
17年04月
1.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点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分)
N °
北极星仰角
为当地纬度
S
(45°N )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图
纵轴法的妙用
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 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10浙 11.A)
真题链接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 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 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 纬度范围是(10浙 11.A)
A.3°N~3°S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D.17.5°S~23.5°S或17.5°N~23.5°N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 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B.11.5°至68.5° C.21.5°至78.5° D.11.5°至45°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A
S
同地同日不同时
太阳方位之“牛角” 图
(18年11月)材料三:图3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 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 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3分)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年份 09 10 11 12 13 14 15
09年到15年(文综题中)的地球运动真题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呈现方式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 二至日太阳光线图 经纬线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无图) 无图 无图 正午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高度差(°)
3
0
PQ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1.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09浙 B)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温带地区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北温带 (2)纵轴法析字母: 得出c为23.5°
66.5°
a为3.5°
23.5°(夏至日)
第29题图2
(18年04月)图2是正午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 。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为5°,β为7°。 (4)计算①、②两地间经线长度。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时40分进 行,计算两地的地理坐标,并判定两地是否在图示区域内。(3 分)
第28题图2
(18年11 月) 材料三:图3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 内变化示意图。α为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 方时数值的大小,并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