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之 地球运动(讲义)

高考地理复习之 地球运动(讲义)

地球运动一、考向讲解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特征与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中频考点,近5年课标卷中出现2次,其中时间计算与地球运动特征的考查难度较大。

这两个考点知识具有规律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考题区分度大的特点。

2.涉及本专题的高考题,首先让学生在各种地球运动图、光照图或文字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地理信息,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然后通过分析、解决具体的情境事件,考查地理实践力。

二、知识体系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晨昏线判定时差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日界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间上:四季空间上:五带太阳视运动的特点:圆周运动、复合运动、方向、速度三、考点精讲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本质都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侧视北极俯视南极俯视(2)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15°/h。

线速度: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约1670km/h;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0。

1)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4)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

(5)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个恒星年,需时365日6时9分10秒或365.2564日。

(6)公转的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小结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俯视北逆南顺周期:恒星日速度:角速度极点为零,其余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年速度:近日快,远日慢【典例】(2020·衡阳一中模拟)下图为南京某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图片。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202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知识点复习 地球运动学案

202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知识点复习 地球运动学案

艺术生专题复习1—地球运动【考向呈现】考向1: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考向2: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考向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考向4:太阳视运动考向1: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时间计算:1.基本数据:地球自转:1小时/15°,4分钟/1°2.地方时:只与经度有关,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15°/h。

注意:±:所求点在已知点东部用+,在已知点西部用-,即“东加西减”;经度差:方向相同大数减小数,方向相反二者经度之和,即“同减异加”。

3.时区:全球360°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从0时区到东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为十二区,各占7.5°)。

相差1个时区相差15°,即相差1小时。

时区差:两个时区的方向相同时区号大数减小数,方向相反两时区号二者之和,即“同减异加”。

如下图:4.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称为中央经线,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所在时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时区如东八区中央经线=8×15°=120°E(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5.时区号:已知某地经度,求其所在时区:该地所在时区号=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时区号;余数若大于7.5,则商加1为时区号)。

6.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h/时区注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部用+,在已知点时区西部用-,即“东加西减”;时区差:方向相同大数减小数,方向相反二者经度之和。

●日期变更:1.时间计算中的日期变更:计算某地时间(地方时或区时)的过程中:①若计算结果大于0小于24,日期与已知地日期相同;②若计算结果小于0,则计算结果+24为所求时间,日期减一天;③若计算结果大于24,则计算结果-24为所求时间,日期加一天。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运动课件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运动课件

3、地球自转的速度
【活动】读右图,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和线速度各有何规律。 角速度是指球面上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在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因此地球自转
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为15°/时。 线速度则是球面上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
3、地球自转的 〖规律〗 速度
地球上某纬度的线速度计算公式: V=2cosФπR /T 或:V=1670×cosФ 式中: cosФ---某地纬度数的余弦值 π---圆周率 R---地球赤道半径长
3)昼夜交替的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产生昼夜现象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运动
----促使全球昼夜不断更替
全球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这就使得地面白昼的增温不 4)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即一个太阳 至于过分炎热,而黑夜的冷却又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不仅保证了 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使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 日) 大多数动物按照约为24小时的“生物钟”周期进行活动。
②随纬度的增高,偏移现象愈加明显。
【练习4】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 的地转偏向现象:甲 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
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
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练习3】下列四幅图是北京、新加坡、圣堡罗、开罗四地天文馆
一、地球自转运动三要素
1、地球的自转方向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 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活动】 绘制地球地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S 方向示意图 90°W
0° N
180° 120°W
90°E
2、地球自转的周期 【练习 1】读右图,回答问题: 恒星 1)A是

地球的运动(高三第一轮总复习)

地球的运动(高三第一轮总复习)

(6)确定昼夜长短 (7)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8)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一、地方时和区时:
概念: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1、特征: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 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 相同 地
方 时
①、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经度差 (求东 “+”,求西 “- 计 ”) 算 ②、已知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 : 某地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15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高度变化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的 变 化
活动:
任一纬度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什么 关系?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何?
夏 至 日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 阳高度角越大
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的180度经线)
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
1. 偏移规律
南半球向左偏
A
B
C
D
2. 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改变气流和水流的方向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实际观察:漓江解放桥、雉山桥、虞山桥附近河段的情况?
N
60 30 0
晨线
晨线
Hale Waihona Puke 晨昏线图类型面面观极点俯视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1.3 地球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1.3 地球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3讲地球的运动(一)自转运动的三要素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注意:在题目未告知哪个半球时,需要根据经度大小变化的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得出极地俯视图的顺逆方向,从而判断出半球。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角速度:①极点无速度;②角速度全球相等=15°/小时;线速度:(纬度因素)线速度赤道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南、北纬60°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海拔因素)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扩展1】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关系:角速度一样;同步卫星线速度比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扩展2】航天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1)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①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②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在冬季使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②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③回收场地选择:我国的回收场地在某某自治区中部地区。

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

(二)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区别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昼夜现象:地球本身属性(不发光,不透明);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加上地球的自转导致。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对称性”规律探究在高中阶段研究地球运动规律时,为使问题简化,将地球看做一个正圆球体,把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当做匀速运动,即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稳定不变。

由此产生了很多具有“对称性”的地理现象,表现出自然对称美,在学习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也悟出不少奥妙,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这就是地理的神奇所在。

高考命题也常以此为切入点,巧妙融合对称性规律,考查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空间现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前提:1.地球的形状是标准的正圆球;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都是稳定(匀速)的。

一、对跖点(关于地心对称的两个点互为对跖点)1.南极点与______点。

2.两个切点,即晨线和昏线的端点,晨昏线的交接点。

3.晨线的中点与________的中点。

4.昼半球的中心点(即__________点)和__________的中心点。

5.水半球的中心点与_________的中心点。

对跖点的特点:两个对跖点的:1、经度和为_______,东、西经度互异,地方时差为_______,(南北极点除外)。

2、纬度数值为_______,南北纬度互异。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_______(不考虑海拔差异)。

3、季节______。

4、两对跖点之间的球面距离约_________千米,即赤道周长的________。

5、昼夜长短变化幅度________,昼夜长短正好______,一个对跖点的昼长等于另一个对跖点的________。

6、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_______。

二、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移动的纬度范围和速度对称三、日出与日落的时刻关于正午对称。

观察右图,写出下列等式(含和y的表达式):①半个夜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半个昼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昼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④夜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

专题01 地球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1 地球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1. 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晨昏线,反过来,也可根据晨(昏)线判断地球的自 转方向,进而确定所属半球。如图,若AB为昏线,BC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 方向自转,为北半球;反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为南半球。
拓展:晨昏线的应用
2. 确定地方时
拓展:晨昏线的应用
3.确定太阳直射点
拓展:晨昏线的应用
经度差60°,时间相差约4小时 图示时刻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6:00,北京时间约10:00,接近10:00
图示时刻国际空间站与北京相差约180°,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需要约45分钟
1.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
A.1:1
B.1:5
C.2:5
D.3:5
核心 考点
03 太阳视运动、日界线——真题
(2022·浙江)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 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 图。完成下面小题。
1.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右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北京时间120°E5点时,75°E为0点
根据地球上新的一天:75°E向东到180°,约105° 地球上旧的一天:360°—105°=255° 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105/255,约为 2:5
必备 知识
4.确定日期
拓展:晨昏线的应用
5.确定昼夜长短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1 太阳和太阳系学案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1 太阳和太阳系学案

专题一地球运动微专题1 太阳和太阳系微专题1太阳和太阳系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aac太阳对地球3.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ab(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的影响(2)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2。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4.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b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方面影响地球气候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

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概率增多;太阳黑子活动低谷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地球电离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波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使其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使磁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极光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相碰撞产生发光现象自然灾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3。

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真题设问1.(2017·4月浙江选考)对该人造天体运行特征及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2。

专题一:地球运动

专题一:地球运动

专题一:地球运动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二、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在运动的地球上看太阳,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大圆上自东向西运动,即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都是00。

随着地球自转和直射点运动,晨昏线位置不断变化。

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也就不断变化,最大夹角为23°26′,为夏至和冬至时,最小为0,为春分和秋分时。

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之和为90度。

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纬度等于90度-直射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

2、地方时(1)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2)时区和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时区号=已知经度÷150(取整数),除尽或者余数小于7.5°,商即为时区数,如果余数大于7.5°,时区数等于商+1。

区时: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我国某中学(30°N ,105°E ),教学楼正南朝向,当日天气晴朗,教室内光照情况如图,回答1-2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照片朝向正东拍摄B .4.5小时后墙面光照消失C .墙面光照消失前操场旗杆影子旋转角超过70°D .α可能变大2.一年中,如图中同一时刻,当 α 变大时,说法可信的是( )A .北京的昼渐长B .α变大的起始日期是12月22日C .悉尼日出位置呈顺时针移动D .可能有两天如图中光照夹角3.与另一所M 中学(朝向相同36°N ,105°E )相比( )A .图中同一时刻 α 更大B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为6°C .昼更长D .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图甲为北京(40°N ,116°E )故宫的赤道式日晷,图乙为南京(30°N ,119°E)天文台的地平日晷,二者的日晷针都与地轴平行,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4.甲图中时刻( )αA.太阳在西南B.日期可能是4月C.日晷影顺时针旋转D.悉尼昼长夜短5.乙图中时刻,日晷影长与日晷针长度相等,则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A.10°N B.15°N C.10°S D.15°S6.关于两图说法正确的是()A.该日晷影旋转方向相同B.一天中日晷影长二者都不变C.若甲图中日影指向正下方时,则乙图日影朝向东北D.两地日晷全年都可以使用北京时间2022 年 1 月15 日中午12 点10 分前后,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境内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175.38°W,20.57°S)发生猛烈喷发,大量气体裹挟烟尘形成庞大蘑菇云,火山灰以每小时92 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动,飘到了3000 公里外的澳大利亚东北部上空。

汤加当地采用东13 区区时,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国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球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球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检测:地球运动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2019年元旦17:00(北京时间)拍摄的我国某地街景照片。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可以推测( )A.车辆行驶的方向B.当地的经度、纬度C.当地白昼的时长D.当地正午太阳高度2.元旦前后几天,世界各地华人不可能观察到其所在地( )A.白昼渐长,正午物影渐短B.白昼渐短,正午物影渐短C.白昼渐长,正午物影渐长D.白昼渐短,正午物影渐长解析:1.A 2.C 第1题,图中太阳即将落山,元旦太阳从西南方向落下,可据此判断汽车行驶方向,A正确;当地的经度、纬度、白昼的时长、正午太阳高度都需要准确的日出、日落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材料无法判断。

第2题,元旦前后几天,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正午物影渐短,不可能观察到正午物影渐长,C正确;南半球白昼渐短,位于直射点以北的正午物影渐短,位于直射点以南的正午物影渐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4.下列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解析:3.A 4.C 第3题,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初春,气温回升,作物开始成长,还处于农闲时期,结合选项分析可知A项正确。

第4题,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对称,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此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项正确。

寒露是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是在北半球,但直射的纬度数是一样的,这两天中,一天的昼长应该等于另一天的夜长,A项错误;小寒距离冬至日较大寒更近,昼长更短,日出时间应该更晚,则B项错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冬半年)运行速度较快,故相同长度内经过的时间短,则冬半年的时间长度短于夏半年,则D项错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训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训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知识点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河北衡水市高一检测]读图,完成1~3题。

1.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D.为23小时56分4秒2.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A、B、C、D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C、D、B、A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 最大,C最小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3.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E在A的东南方向B.F、E两点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C.D点可在冬季欣赏极光D.C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解析:第1题,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其参照物是太阳,故应为太阳日,太阳日的时间为24小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比恒星日长3分56秒,选项B正确。

第2题,地球上的各点,除南北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外,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都相等,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要求。

第3题,E、F两点位于同一纬度,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答案:1.B 2.D 3.B下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6.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A.日地距离B.黄赤交角C.地球自转周期D.地球公转速度4~6.解析:第4题,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的夹角,从图中看出①表示黄赤交角。

第5题,从图中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

第6题,黄赤交角的度数和回归线的纬度数是相等的,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的最佳解题技巧Word版

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的最佳解题技巧Word版

地球运动知识的最佳解题技巧在宇宙环境中,地球运动有关知识既是高考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正确使用最佳的解题技巧,可以提高学子们的解题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顺着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和顺着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在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南北半球的判断:在地球运动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则中心点为北极点;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则中心点为南极点。

归纳为:"北逆南顺"三、运动速度大小的比较: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地区线速度最大,南北纬60°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任何地点都相等,大约为15°/时。

3、远、近日点的判断: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若地球的地轴偏向太阳,判断地球公转至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若地球的地轴偏离太阳,判断地球公转至近日点(1月初)。

公转速度较快,并且从近日点至远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4、晨线和昏线的判读:晨昏线的特点一是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

方法(1):昼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方法(2):利用地方时判断晨线和昏线。

因为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从地方时角度看,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则为晨线;若为18时,则为昏线。

5、地方时的推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地方时就早(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自转角速度,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在日照图上计算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经线的地方时,再以此经线的地方时推算其他经线。

方法(1):在俯视图中: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正午时刻(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24时。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学案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学案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加试要求地球的运动(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④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⑤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季节变化规律①北半球夏至日错误!②北半球冬至日错误!③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

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

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α±β|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北(南)半球,取减号;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取加号.例: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 C=90°-BC=90°-(10°+23.5°)=56.5°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 A=90°-AB=90°-(40°-10°)=60°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地理】2024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习题

【地理】2024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习题

冲刺2024年高考二轮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原卷+答案)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

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A.锋面活跃B.太阳辐射强C.对流运动频繁D.地形复杂2.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A.7:00~8:30面朝太阳B.10:00~11:30面朝太阳C.13:00~14:30背对太阳D.16:00~17:30背对太阳3.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原因可能是()A.降雨较多B.太阳高度角大C.白昼时间长D.可见度较高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

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

图1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

图2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6~7题。

6.观测当日()A.甲地昼长夜短B.乙地昼短夜长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7.甲地位于乙地()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

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

据此完成8~9题。

高三地理经典复习地球运动专题

高三地理经典复习地球运动专题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 看呈顺时针
周期 速度
(1)恒星日,自转36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 期
(2)太阳日,自转36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 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 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 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 (五)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 (1)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2)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就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知识梳理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
● 1.晨昏线(圈)的运动
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以极点为中心,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 在极圈和极点之间来回摆动。
黄道平面
太阳直 射点在 南北回 归线之 间作回 归运动 (1个 回归年 =365天 5时48 分46秒)
正午太阳 高度和昼 夜长短的 周期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典例精 析
例、(2008·江苏卷)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
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的黄金季节
④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每年夏至日(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 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如下图A所示。
⑤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 度达最大值,夏至日(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如上图B所 示。
●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 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午太阳高度
绘制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真题链接
15年 10月28题 (3)当乞力马扎罗山迎来一年内日出最早的那天,请计 算③地(12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比较该日①、②两 地日落时的地方时差异。(4分)
图2为85号州际公路在洛杉矶市(34°N,118°W)的一块标志碑( 南北朝向)。
16年4年
(3)6月22日,某观消者测得图2中标志碑影子的最 小面积是0.3平方米;另于该日某时(北京时间10:30) 观测到该碑影子朝向东南。判断上述两种观测结果是 否正确,并分别说明理由。(4分)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年份 09 10 11 12 13 14 15
09年到15年(文综题中)的地球运动真题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 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呈现方式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 二至日太阳光线图 经纬线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无图) 无图 无图 正午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晨昏线
视运动
……
2、转“图形”之意境,实现文(图)图转换。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
除极点外,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N
N
W● E
WE
NS
SN
W● E
WE
NS W● E
SN WE
S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高度差(°)
3
0
PQ
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1.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09浙 B)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温带地区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北温带 (2)纵轴法析字母: 得出c为23.5°
66.5°
a为3.5°
23.5°(夏至日)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A
S
同地同日不同时
太阳方位之“牛角” 图
(18年11月)材料三:图3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日落位置年内变化示意图。α为 图1中甲地观测到的年内日落位置变化最大角。 (4)计算甲地P、Q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比较这两日日出地方时数值的大小,并 指出Q日晨线过该地的走向。(3分)
17年11月 18年04月 18年11月 19年04月
日落地方时 晨昏线
在光照图(俯视图)中绘制晨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 时间计算
计算经线长度 计算地理坐标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方位
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 日出地方时、晨线走向
正午太阳高度及应 计算纬度,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用
八次中七次考到正午太阳高度,其中五次涉及方位。
真题链接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 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 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 纬度范围是(10浙 11.A)
A.3°N~3°S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D.17.5°S~23.5°S或17.5°N~23.5°N
2017年11月29题 材料三: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浙江省内选择甲(30°N, 120°E)、乙(28°N,120°E)两地进行天文观测。北京时间 2017年9月25日17时,微信开机画面更换成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 星于北京时间6月7日13时拍摄的地球照片,图2为微信开机画面 更换时刻的昼夜状况,阴影部分为夜晚。 (4)比较气象卫星拍摄照片那天甲、乙两地的日落地方时大小。 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 昏线。(3分)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 好望角,9月
D.印度孟买,4月
11.右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 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47° B.43° C.23.5° D.21.5° 甲

沙地教育 SHA DI JIAO YU
地面 第11题图
E
F
图一
图二
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关系
纵轴法
90°N 66.5°
23.5°
太阳直射点

转图形之意境
90°
必修一P24
B地子夜
N
B地正午
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
A
S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 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C.21.5°至78.5°
C

春秋分日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纵轴法的妙用
(19年04月)图3为图1中甲地(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
化示意图。
(4)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
变化。(3分)
90°
方法(1)析趋势定范围:热带
66.5°
(2)“特殊点”法:得出P为夏至日
N
W
E
N
W
E
SN
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非极昼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
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偏角大小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二至日最大。 偏角大小与纬度有关
N
W
E
N
W
E
SN
第29题图3
第29题图1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30°N)与我国某 中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甲地与该中学直 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长短变化。(3分)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如图 一所示H)。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 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如图二所示E、F)。
材料一:图2为图1中乙地(50 °N )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 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 明日出、日落的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3分)
16年11年
第28题图2
17年04月 1.根据图3用实线绘出观测点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3分)
0° 23.5°+当纬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0° 47° 直射点(最小)
23.5直°射点(最大)
90°

23.5°+当纬的余角
直射点(最小为0°)
90°S
90°S
90°S
画出赤道、北极圈、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H正 90°
45°
0° 冬至 春分 夏
23.5°
该中学 20°N

高度差(°)
冬至日
3
0
PQ
时间
90 °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增 加 了 太 阳 方 位
正午太阳高度方位
90°N 66.5°
北温带、北寒 带永远朝正南
23.5°夏至日 热带地区方 0° 位有变化(3 种)
冬至日
90°S
N 正北 C
子夜
正南 正南
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之线性图
11.(09浙 )下图中,当a、c值相差 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 A.23°N B. 63°N C. 43.5°N D. 27°N
29(4).(19年04月)下图为甲地 (30°N)与我国某中学正午太阳高度 角之差的年变化示意图。
计算该中学的纬度,说出P至Q时段 甲地与该中学直立物正午日影的朝向及 长短变化。(3分)
23.5°S
同日不同地
正午太阳高度之“牛角” 图
2011年文科综合测试卷
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 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11题。
11.若角θ、ω相差12°,则F点纬度为
A.12°N
B.78°N
C.72.5°N
D.84°N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 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12浙11.A)
A.21.5°至68.5° B.11.5°至68.5° C.21.5°至78.5° D.11.5°至45°
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 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9 ~10题。(11浙 9.A 10.B) 9.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 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10.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是Q1、Q2与 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方法
A.3°N~3°S
(1)析入射光线方位定范围:热带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2)析字母含义 热带地区
D.17.5°S~23.5°S或17.5°N~23.5°N
90°N
66.5°
地平面
23.5°夏至
α 0° 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