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

合集下载

案例3

案例3

案例3-1 :日美轿车大战的胜利者美国汽车制造一度在世界上占霸主地位,而日本汽车工业则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美国发展而来的,但是时隔30年,日本汽车制造业突飞猛进,充斥欧美市场及世界各地,为此美国与日本之间出现了汽车磨擦。

在60年代,当时有两个因素影响汽车工业:一是第三世界的石油生产被工业发达国家所控制,石油价格低廉;二是轿车制造业发展很快,豪华车、大型车盛行。

但是擅长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首先通过表面经济繁荣,看到产油国与跨国公司之间暗中正酝酿和发展着的斗争,以及发达国家消耗能源的增加,预见到石油价格会很快上涨。

因此,必须改产耗油小的轿车来适应能源短缺的环境。

其次,随汽车数增多,马路上车流量增多,停车场的收费会提高,因此,只有造小型车才能适应拥挤的马路和停车场。

再次,日本制造商分析了发达国家家庭成员的用车状况。

主妇上超级市场,主人上班,孩子上学,一个家庭只有一辆汽车显然不能满足需要。

这样,小巧玲珑的轿车得到了消费者的宠爱。

于是日本在调研的基础之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中日本物美价廉的小型节油轿车横扫欧美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欧美各国生产的传统豪华车因耗油大,成本高,使销路大受影响。

思考: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案例3-2:顾客争座时,肯德基怎么办?2000年8月,江西第一家肯德其餐厅落户南昌,开张数周,一直人如蜂拥,非常火爆。

不想一月未到,即有顾客因争座被殴打而向报社投诉肯德基,造成一场不小的风波。

事件经过大致如下:一位女顾客用所携带物品占座位后去排队购买套餐时,座位被一位男顾客坐住而发生争执。

先是两位顾客因争座发生口角,尽管已引起其他顾客的注意,但都未太在意,此时餐厅的员工未能及时平息两人的争端。

接着两人争吵上升到大声争吵,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

最后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男顾客大打出手,殴伤女顾客后离店,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节选)案例分享2006-03-19 16:42:54 阅读69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可口可乐的中国发展历程概括的讲,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前,是可口可乐在旧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起源于1927年。

当时,可口可乐来到中国并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

到1930年,可口可乐已经在中国青岛建立了第三个装瓶厂。

1948年,上海已经成为了美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的重要市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口可乐公司停止了在中国的业务。

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可口可乐重回中国市场发展的阶段。

1978年,就在中美宣布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公司就宣布为首家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并于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装瓶厂。

1981年4月,在北京成立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

2000年,可口可乐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了上海,回到阔别54年的中国原籍。

至2003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1亿美元,年销量已经超过6亿标箱,并且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市场雇佣员工共计二万余人。

可口可乐2003年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3个装瓶公司,28个生产厂,其中的绝大部分由中资或华人企业控股。

二. 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

可口可乐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饮料,公司拥有中国软饮料市场9%市场占有率,以及中国碳酸饮料市场33%的占有率。

可口可乐长期拥有中国碳酸饮料最知名四大品牌中的三位。

可口可乐公司目前的国产化率高达98%,浓缩液在上海生产,并且以人民币销售。

可口可乐公司每年还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价值超过60亿人民币,并且每年上缴给国家税款达16亿人民币。

外国品牌中国化的成功案例

外国品牌中国化的成功案例

外国品牌中国化的成功案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开始进军中国市场。

然而,由于国情、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外国品牌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并不容易。

然而,一些外国品牌通过巧妙地将自己与中国市场相结合,成功实现了中国化。

本文将介绍两个外国品牌在中国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第一个成功案例是可口可乐。

作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后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口味偏好和文化背景差异使得可口可乐的传统产品难以迎合中国市场的口味。

然而,可口可乐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使得其品牌成功中国化。

首先,可口可乐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口味的产品。

他们推出了一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可口可乐包装,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口味,如可口可乐冰红茶和可口可乐柠檬味。

这些产品的推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和口味的需求,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其次,可口可乐注重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他们与中国艺人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音乐和体育活动,如可口可乐音乐节和可口可乐篮球赛。

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可口可乐成功塑造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提升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第二个成功案例是麦当劳。

作为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中国消费者对于饮食的需求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麦当劳不得不对其产品进行一些调整。

麦当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其品牌在中国市场成功中国化。

首先,麦当劳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口味的产品。

他们推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堡包,如麦当劳麻辣鸡腿堡和麦当劳麻辣鸡翅。

此外,他们还推出了一些以中国传统食材为主题的产品,如麦当劳糯米鸡和麦当劳椒盐鸡翅。

这些产品的推出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辛辣和传统食材的需求,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其次,麦当劳注重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他们在中国推出了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活动和推广,如麦当劳中国新年红包和麦当劳中国的传统节日促销活动。

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麦当劳成功塑造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提升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

关于可口可乐营销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乐经典营销案例2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根据中国大陆的政策动向和进程适时灵活地安排设计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军之路。

将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思想战略应用于实践中。

二市场营销战略1市场竞争战略谈到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毫无疑问就是百事可乐公司了,我们经常在自己的消费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喜好在两家公司之间做出选择。

可口可乐的经营理念可以用3A和3P来表述。

3A即是: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乐意买”。

从1995年起3A原则改成3P原则,即“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物有所值Priecetovalue、首选品牌Preferece”3P比3A要更为主动。

而百事可乐则以百事可乐的进攻原则是: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攻击它们。

这种策略独出心裁,有效命中了青少年目标,因为对于糖果和可乐,孩子们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百事可乐的标语是:“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把目标锁定在年轻一代,它也成为百事可乐用来进攻“老龄化”可口可乐的主要策略。

然而,遗憾的是百事可乐并没有一直坚持这一策略。

当然,在战术上,语言、画面、音乐都可以按需要经常更换。

但是,战略绝对不能更换。

这也正是为什么百事可乐并始终没有超过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对双方针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来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世界饮料行业内一对打不散的竞争对手。

为了争夺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彼此争斗,互不相让。

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加快了本土化战略,近几年在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具有中国本土味。

在中国,可口可乐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为此百事可乐采取集中优势力量进攻深圳、广州、重庆、南京等南方城市的策略百事在音乐、体育、互联网等领域投入巨大的宣传费用以争抢市场。

然而,总的来看,百事的碳酸饮料虽然在部分市场超过了可口可乐,但在中国的整体销量仍不如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竞争战略可以如下表概括出可口可乐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 下面建构一个有关可口可乐公司的SWOT矩阵,展示其可行的备选战略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是饮料业的市场领先者。

可口可乐中国化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中国化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营销环境分析一、可乐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三块:生产成本、销售广告成本和物流成本。

二、环境状况宏观环境:1、人口环境:中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大。

2、经济环境:可口可乐入住中国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特别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是紧跟世界潮流。

3、文化环境:可口可乐在百年前就确立了它独有的创造地位以及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它在国际经营中的本土化战略,更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观环境:1、顾客:可口可乐在中国首先以年轻人作为市场,符合年轻人的热情与激情,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最终获利的目的。

2、供应者:都是在中国取材,生产,加工,包装。

3、企业内部环境:高层管理、财务、研究与发展、才过、制造和会计等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三、企业的分销渠道1、最大限度刺激消费者对可口可乐产品产生需求并满足他们的你需求2、最大限度增加可口可乐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3、最大限度加强可口可乐市场渗透率第二部分问题和机会(一)、关键问题所在1、潜在威胁(1)强大的竞争对手与其竞争(如百事可乐等公司)1898年成立的百事可乐公司,美国最大的软性饮料公司之一。

对软饮料而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产品味觉很难分清孰优孰劣,百事可乐通过广告语传达他们的销售理念"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首先是准确定位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可乐;并且邀请合适的品牌代言人,通过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情节开始了文化的改造。

(2)替代品销量上升第一,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碳酸饮料部门的增长率已开始下滑。

比如,果汁市场规模现在已经超过了苏打饮料市场,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第二,更多的饮料品牌和口味供大众选择,导致了可乐销售的下降。

2、企业弱势(1)关键的技能或能力改变导致了企业文化受挫百事可乐在电视广告上显示,消费者参加未标明品牌的可乐口味测试,结果,他们选择了味道更甜的百事可乐。

于是可口可乐决定采取激进的行动收复失地。

可口可乐重点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重点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重点案例分析可口可乐案例分析2008092068 郭璐怡一、可口可乐公司背景可口可乐公司自1892年在美国成立以来,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现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约48%的市场占有率,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而且它的产品还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扩大市场利润和市场份额。

在2007年以653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再次荣登《商业周刊》全球品牌榜首位。

这个广为人知的国际化品牌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成功营销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参考。

二、可口可乐营销策略成功因素(1)铺天盖地的广告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公司是非常注重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它的广告策略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据资料显示,如今可口可乐在全球每年广告费超过6亿美元,在中国每年广告投入更高达几千万元。

可口可乐公司就是懂得巧妙地利用广告视觉去打造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现在中国已约有90%的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

其实可口可乐经典广告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总是在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更是因为它广告策略的本土化从而迎合了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变化发展。

虽然可口可乐公司最早的广告和它的宣传口号已被广泛接受,广告里已将可口可乐定位为“美国人的饮料”,但后来认识到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要在其他国家有更多本土化的广告,还有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应该被考虑在广告中。

以中国为例,可口可乐的广告本土化也是经历了相当一段历史。

一开始的时候,在中国播出的广告是采用中文解说的、美国亚特兰大总部制作的电视广告版本,很多口号都是根据英文翻译得来的,如“可口可乐添欢笑”就是“SMILE WITH COCACOLA”的中文直译。

从1999年开始,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以本土人物为主角、本土环境为场景,甚至连传统中国吉祥物也出现在了广告上。

虽然可口可乐的广告主题仍是“年轻、激情、时尚”,但通过最中国化的面孔和活力四射的音乐一下子赢得了更多中国年轻人的心。

可口可乐每年推出的广告都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贺岁广告和与北京奥运有关的广告。

可口可乐包装变化案例

可口可乐包装变化案例

可口可乐包装:玻瓶、塑瓶、铁罐齐上阵1898年,可口可乐斥巨资购买下一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玻璃瓶包装专利,使它成为可口可乐的独特形象。

2003年2月18日,可口可乐宣布启用全新的商标形象,取代自1979年重返中国市场后使用了长达24年的中文标准字体;4月,麾下旗舰品牌雪碧标志原有的“水纹”设计被新的“S”形状的气泡流图案所取代;其后芬达推出全新瓶型,又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橙味风爆”。

据专家预测:可口可乐更换新标识后,可以将消费者购买欲望提高5个百分点。

品牌一向被可口可乐视为最重要的资产,而包装策略则是品牌最外在的表现。

可口可乐的品质百年不变,但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一次细节上的调整和更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可口可乐认为:一个有效的包装策略应该兼顾独创性,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纵观可口可乐的包装策略,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类:1、多种材质、多种容量策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情境(如家庭饮用、个体饮用)下的饮用需求,可口可乐把其系列产品按包装材质划分为:PET(塑料瓶)、RB(玻璃瓶)、CAN(易拉罐)、POM(现调杯)等类型;并按容量分为355ML、600ML、1.25L、1.5L、PET2L、PET2.25L等等(见表2-1),以便更加灵活、主动地来应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保持顾客的满意及认可度。

譬如,PET600ML包装特点是便于携带,适合消费者在多种场所饮用;PET1.5L包装容量大,适合家庭饮用等等。

2、分渠道策略消费者在不同类型的售点,其购买饮料的心理和饮用习惯是不同的。

所以可口可乐会根据不同分销渠道的特点和消费者在该类售点的购买特征,来制定在某一特定渠道的包装策略。

可口可乐针对不同的渠道状况,把产品分成三种包装类别:(1)必备包装:是指在战略上该渠道必不可少的包装。

譬如:在超市渠道,必备包装就包括PET600ML、PET1.25L、PET1.5L、PET2L、PET2.25L、 ;CAN355ML;品牌则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醒目、酷儿、水森活、健怡可口可乐等(见表2-2)。

可口可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营销案例研究1. 案例正文 1.1可口可乐公司简介可口可乐图标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早在20世纪初“可口可乐”已在亚洲面世,首先在菲律宾生产,并运来中国出售,在上海等城市销售。

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及天津设厂生产,稍后更在青岛及广州生产。

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1亿美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23家罐装饮料厂,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年销售额近百亿元。

在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中,可口可乐在同类产品中又一次高居榜首,一举夺得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以及知名度三项桂冠。

那些年,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饮料,基本上感受不到中国饮料企业的压力。

如今,当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已具有相当影响力时,却又感受到近几年中国饮料企业强烈的竞争压力。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饮料工业企业生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成长壮大起来了。

这些名牌饮料都是我国饮料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例如中国饮料十强中的健力宝、娃哈哈、椰树、乐百氏、露露等都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代表。

在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压力下,可口可乐公司营销策略开始改变并开始了它在中国市场走向本土化的进程。

可口可乐中国化案例

可口可乐中国化案例

可口可乐公司虽于2001年才确立其全方位饮料公司的定位,但其从进入中国开始,一直不遗余力地在中国一步紧凑一步地推进其本土化策略。

无论在区域开发、建装瓶厂、与几大合作伙伴进行无隙合作,还是新产品推广、本土管理人员聘用、广告内容民俗和本土化等方面都为国际品牌企业做出了表率。

但可口可乐公司也并不是在中国所向披靡,正如笔者于2004年所写的关于可口可乐茶饮料的文章《茶饮料—可口可乐最后一块短板》所说的那样,可口可乐公司的茶饮料一直在中国冲杀,推出了好几个品牌,却仍未有突破。

作为前可口可乐公司的非碳酸饮料产品经理,一直希望可口可乐公司能打破这个被动局面,补上这块短板。

而在2005年的这个夏天,只要我们到市场上稍微走访一下,就会有惊奇的发现:可口可乐公司终于有了机会,在茶饮料市场上打了一个大胜仗,对我去年的质疑与期待给了一个圆满的答复!因为“雀巢”绿茶上市还不久,却已经在北京好几次卖断货了!只要我们细细探究,也会发现,能补上这块短板,并不是运用了什么秘密武器,而只是又一次本土化的成功运用而已!可口可乐原来要不卖的是挺贵的不符合国情的“天与地”饮料、定位不清的“阳光”茶,或者就是泊来的日本“岚风”蜂蜜茶、号称西式茶打西式概念的“雀巢”红茶,而这次,可口可乐推出了在真正的本土茶—绿茶。

我们都在听许多的国际品牌企业在媒体上滔滔不绝地表述他们如何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培植,却真正全面推广或者说是全心全意彻底应用的却鲜有之,大多还没真正找到本土化的精髓和“本土式”的运作方法(当然,跟其决心也有很大关系),却已经身陷重围,不能自拔了。

本土化真的有那么难吗?本土化与企业文化有关,本土化与领导的决心有关,本土化与管理人员对当地的熟悉程度有关,本土化与灵活性有关......看上去,本土化要思前顾后很多东西,其实,本土化只与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有关,那就是—市场和消费者!下面,就让我们从近期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实施的不同方面的动作来诠释一下,什么才是跨国公司本土化运作的精髓?一、产品—必要时候对原引进产品完全改头换面,‘痛改前非’,切实针对当地消费者可口可乐公司与雀巢公司成立BPW(全球饮料合作伙伴)时,首先推出的是雀巢PET 瓶即饮茶(非袋泡茶和茶粉)。

具有权威性的广告案例

具有权威性的广告案例

具有权威性的广告案例可口可乐:作为外国品牌,而积极融合中国文化,实施广告本土化策略的典范。

对于可口可乐,实在是一言难尽,它太富有传奇色彩了。

2001年《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可口可乐以高达725亿美元高居榜首。

二十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乐(Coca Cola)。

可口可乐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企,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

1984年英女王访华,英国电视台BBC拍了一个纪录片给中国中央电视台放。

作为外交礼节,中央电视台必须播放,但苦于没钱给BBC,于是找到可口可乐要赞助。

可口可乐提出了一个赞助条件:在纪录片播放之前加播一个可口可乐的广告片。

这成了新中国电视广告历史上的开篇之笔。

此后很多企业写报告问“可口可乐可以做电视广告,我们行不行?”于是做电视广告的口子打开了。

撇开可口可乐荣耀不论,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可口可乐公司的前老板伍德拉夫有一句名言:“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

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喝它呢?”从历史上看,可口可乐公司机以广告投入巨大而取胜的。

如今可口可乐在全球每年广告费超过6亿美元。

中国市场也不例外,可口可乐在中国每年广告投入高达几千万元。

起初,可口可乐是以国际化形象出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的,凭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个性来打动消费者,所用广告也是美国亚特兰大版本。

临近20世纪末时,可口可乐意识到,要当中国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品牌融合中国文化才是长久之路。

于是在1997年,可口可乐的广告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第一次请中国广告公司设计,第一次邀请中国演员拍广告。

可口可乐开始大踏步实施广告本土化的策略。

可口可乐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体现在其广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1997—2002一系列的春节贺岁片了。

可口可乐管理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管理案例分析

2.2可口可乐管理策略三十条
• • • • • • • • • • 一、售好产品。正如广告而言可口可乐“味道好及了”。 一旦习惯,令人欲罢不能。 二、相信自己的产品。 三、营造神秘气氛 四、出售生产成本低的产品。 五、让所有参与产品生产、销售环节者有利可图。 六、让人人都买得起你的产品。 七、使你的产品随处可买到。 八、聪明地推销产品。 九、要宣扬一种形象,而不是产品。 十、欢迎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与之激烈竞争带来的宣 传效果抵得上上亿美元的广告。
5.3本土化营销
•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分析,最后确立了 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营销策略。 • (1)产品策略: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根据不同国家人们的口味“量 身定做”饮料。在中国市场上,除了以四个国际品牌支撑的碳酸饮料 外,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的特点,可口可乐及公司不断扩大其饮料品 种。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合作开发出“雪菲力”、“津美 乐”、“醒目”、“天与地"饮料,并成功将其推向市场。 • (2)本土化的分削策略:无论是“3A”中的“买得到”,还是“3P” 中的“无处不在”,都表明了可口可乐公司对分销渠道的重视程度。 它的销售方式很灵活,有合作的、有合资的、有只负责陪送的......只 要合情、合理、合法,任何方式都会去努力,希望人们在想喝点什么 时能够选择可口可乐系列品牌饮料。 • (3)网络营销本土化策略 • 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所有的营销策略 都能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市场出发,符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从而增加了在中国的销售量。
[雪碧]作为柠檬口味碳酸饮料的领导品牌,雪碧畅销于190多个国家, 是世界排名第4的碳酸饮料。消费者对于雪碧的喜爱,不仅由于雪碧清 亮透澈的口感和舒爽解渴的功能,更源于雪碧自由率真的品牌态度。 [醒目]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发展的中国品牌, 是可口可乐公司推行本地 化策略的典范.

品牌地域化案例

品牌地域化案例

以下是一些品牌地域化的案例:
1. 可口可乐:在中国,可口可乐推出了“福运金瓶”,将传统中国元素与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相结合,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文化背景。

2. 麦当劳:为了在中国市场上更具吸引力,麦当劳推出了“和风麦旋风”和“樱花甜筒”,将日本文化元素融入其产品中。

3. 星巴克:在韩国,星巴克推出了“韩式年糕拿铁”,将韩国传统食品与星巴克的咖啡相结合,以吸引韩国消费者。

4. 耐克:在中国,耐克推出了一款“中国年”运动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产品设计之中。

5. 欧莱雅:在中国,欧莱雅推出了“黑茶面膜”,将中国传统的黑茶元素与欧莱雅的产品相结合,以吸引中国消费者。

这些案例表明,品牌地域化是一种将品牌与特定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可口可乐在中国

可口可乐在中国

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第二步,赠送设备,促进进口原浆。

从1981年起可口可乐美国总部先后向北京、广州等地赠送灌瓶用的生产设备,但条件是必须进口可口可乐公司配方保密的原浆,再用中国的瓶掺水和糖,贴上可口可乐的标志。

当时中国灌浆量达万吨以上,进口原浆所用的外汇最多年份达100万美元。

第三步,投资办厂,扩大市场。

1988年中美合资的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建立了两个生产车间,一个由美方独自管理生产配方保密的原浆,一个由原浆配糖兑水灌瓶。

可口可乐公司使用中国生产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市场,年销量达17万吨。

第四步,扩大可口可乐的社会影响,这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可口可乐在中国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体育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扩大了可口可乐本身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声誉,可口可乐成为老小皆知的畅销饮料。

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有三大合作伙伴:太古集团、嘉里饮料集团、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

二十多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累计达11亿美元之巨,是仅次于通用、摩托罗拉的美国在华第三大投资商。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共有30个生产厂,包括24个可口可乐装瓶公司(28个装瓶厂)、一个在上海生产浓缩液的企业、一个在天津作为中国品牌生产基地的企业,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

从3A到3P,从“2L 30”到“Think local,Act local”2可口可乐传统的全球经营哲学是3A原则(availability,affordability,acceptability),即要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乐意买”。

1995年可口可乐又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3 P原则,即“无处不在”、“物有所值”和“首选品牌”(pervasiveness,price/value,preference)。

从3A变成3P,改变的不仅仅是用词,而是体现了更为积极主动的经营思想。

“无处不在”要比让顾客“买得到”要求更高;“物有所值”比让顾客“买得起”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首选品牌”比让顾客“乐意买”难度更大。

文化适应的营销案例

文化适应的营销案例

文化适应的营销案例以文化适应的营销案例为题,以下是10个案例,每个案例的字数超过800字。

案例一: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文化适应可口可乐作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之一就是其在文化适应上的努力。

可口可乐在推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习惯和偏好,通过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可口可乐推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广告,以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元素等为创意,使消费者产生共鸣。

此外,可口可乐还与中国的明星合作,通过明星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形象。

通过这些文化适应的策略,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案例二:星巴克在日本市场的文化适应星巴克是美国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进入日本市场后,成功地进行了文化适应。

星巴克在日本的店铺设计上融入了日本的传统元素,如和式庭院、榻榻米等,给顾客营造了与众不同的体验。

此外,星巴克还推出了一系列日本特色的咖啡和糕点,满足了日本人对原汁原味的需求。

通过这些文化适应的举措,星巴克在日本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日本人喜爱的咖啡品牌之一。

案例三:耐克在巴西市场的文化适应耐克是全球著名的运动品牌,进入巴西市场时也进行了文化适应。

巴西是足球王国,耐克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文化特色。

耐克与巴西足协合作,赞助巴西国家队,并推出了一系列巴西特色的足球鞋和球衣,满足了巴西消费者对足球的热爱和需求。

此外,耐克还在巴西市场开设了专门的足球主题店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足球产品和服务。

通过这些文化适应的策略,耐克在巴西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案例四:华为在非洲市场的文化适应华为是中国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进入非洲市场时也进行了文化适应。

非洲是一个多样化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华为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包容非洲的多样性,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提供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还参与了一些非洲的社会项目,如为非洲学校提供网络设备,为非洲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好感。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PPT课件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PPT课件
2004可口可乐赞助首次在中国举行的F1上海站比赛,中国 网球公开赛以及NBA中国赛
2020/1/13
15
2020/1/13
16
2020/1/13
17
2020/1/13
18
2020/1/13
19
2020/1/13
பைடு நூலகம்
20
2020/1/13
21
2020/1/13
22
2020/1/13
23
收购中国饮料工厂
2020/1/13
28
可口可乐中国多重销售渠道
1、传统食品零售渠道 2、超级市场渠道 3、平价商场渠道 4、食杂店渠道
5、百货商店渠道
6、购物及服务渠道 7、餐馆酒楼渠道 8、快餐渠道 9、街道摊贩渠道 10、工矿企事业渠道 11、办公机构渠道 12、部队军营渠道 13、大专院校渠道 14、中小学校渠道
1987年 南宁及大连厂投产。可口可乐公司赞助在 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
1990年 天津厂投产。可口可乐公司赞助在北京举 行的亚运会
1994年 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宣布赞助希望工程,迄 今为止共建立了56所希望小学、100个希望书库 和20座希望网校;
2020/1/13
14
1996年 郑州及哈尔滨厂投产。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给上 海教委的一个五年计划,支持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0/1/13
24
很显然在选择进入中国这个新市场的模式的问题上, 可口可乐在一开始就着重于稳定性方面的考虑, 与太古、中粮和嘉里三大集团合资建立灌装厂。 这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长期战略模式—— — Jointventure(见图1),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由于当地企业的背 景可以减少进入新市场时的阻 力从而降低风险,并且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实现 较大地域面积的产品覆盖和销售扩张

可口可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营销案例研究1.案例正文1.1可口可乐公司简介可口可乐图标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 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早在20世纪初“可口可乐”已在亚洲面世,首先在菲律宾生产,并运来中国出售,在上海等城市销售。

19 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及天津设厂生产,稍后更在青岛及广州生产。

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 1亿美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23家罐装饮料厂,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年销售额近百亿元。

在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中,可口可乐在同类产品中又一次高居榜首,一举夺得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以及知名度三项桂冠。

那些年,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饮料,基本上感受不到中国饮料企业的压力。

如今,当可口可乐以及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已具有相当影响力时,却又感受到近几年中国饮料企业强烈的竞争压力。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饮料工业企业生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成长壮大起来了。

这些名牌饮料都是我国饮料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例如中国饮料十强中的健力宝、娃哈哈、椰树、乐百氏、露露等都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代表。

在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压力下,可口可乐公司营销策略开始改变并开始了它在中国市场走向本土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作业“百事”与“可口”一进一退说明了什么?八十年代,由于印度国内软饮料公司反跨国公司议员们的极力反对,可口可乐公司被迫从印度市场撤离。

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就开始琢磨如何打入印度市场,百事可乐明白:要想占领印度市场就必须消除当地政治力量的对抗情绪。

百事可乐公司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向印度政府提出一项是该政府难以拒绝的援助。

百事可乐表示要帮助印度出口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以弥补印度进口浓缩软饮料的开销;百事可乐公司还提出了帮助印度发展农村经济转让食品加工、包装和水处理技术,从而赢得了印度政府的支持,迅速占领了印度软饮料市场。

[试析]百事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营销观念?可口可乐的中国化1886年5月8日,药剂师彭伯顿(Pemberton)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后院调制出新口味糖浆,并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雅各(Jacob)药房出售,每杯五角。

百忙之中,助手误把苏打水与糖浆混合,却令顾客赞不绝口。

至此,彭伯顿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彭伯顿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该产品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产品也于1887年6月16日的广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今天大众熟悉的斜体字形。

1892年,艾萨·坎德勒(Mr.AsaG.Candler)用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乐的配方和所有权,并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

19____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

19____年,亚特兰大的伍德瑞夫(Woodruff)担任总裁,展开可口可乐的另一个重要新纪元。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有将近120的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及销售商,拥有全世界最畅销的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的品牌已深入人心。

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所言,“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可口可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可口可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最近一部电影——《举起手来2》,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整部电影剧情围绕着一张藏在可口可乐瓶盖中的纸条展开。

可见作为一家老牌的跨国公司可口可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与1927年,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附属公司,也是可口可乐中国区的总部。

可口可乐自1927年进入中国到1948年,上海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在美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百万箱的重要市场。

经历了上世纪中叶的成功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及时把握1979年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商机,成为第一个重返中国市场的国际消费品公司。

可口可乐引进中国的品牌有: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健怡可乐、醒目、美汁源、酷儿、雀巢冰爽茶、茶研工坊等可口可乐在其与中国的三大装瓶集团——太古可口可乐、中粮可口可乐和可口可乐中国实业共同投资建立了超过40家装瓶公司和厂房。

可口可乐的装瓶系统已遍布全国,并在就业、税收、本地采购、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百年有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的管理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长期的经济交流中,跨国公司也正在由外来的经济因素蜕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可口可乐作为跨国公司的代表,进入中国并在饮料市场发展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之际就已经着力于将资本本土化,利用中国物资及人力资源组建中国公司,并植入先进的公司管理理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可口可乐作为跨国公司的代表为中国提供40多个就业机会,每年为中央和地方税收部门直接或间接带来利税16亿人民币。

通过乘数效应,可口可乐系统每年为中国经济增加300亿的产值。

可口可乐还建立了庞大的独立供应商和销售网络,引进最新的营销和管理策略,带动大批相关公司的发展。

目前可口可乐所使用的原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当地,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数年稳居中国碳酸饮料销售榜首,并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软饮料公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可口可乐的中国化
1886年5月8日,药剂师彭伯顿(Pemberton)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后院调制出新口味糖浆,并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雅各(Jacob)药房出售,每杯五角。

百忙之中,助手误把苏打水与糖浆混合,却令顾客赞不绝口。

至此,彭伯顿的新产品终于诞生了!彭伯顿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该产品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产品也于1887年6月16日的广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今天大众熟悉的斜体字形。

1892年,艾萨·坎德勒(Mr.AsaG.Candler)用2300美元取得可口可乐的配方和所有权,并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

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

1923年,亚特兰大的伍德瑞夫(Woodruff)担任总裁,展开可口可乐的另一个重要新纪元。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有将近120的历史,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及销售商,拥有全世界最畅销的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的品牌已深入人心。

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所言,“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的品牌成功秘诀何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国际化经营中的本土化战略。

如今的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标志,但是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可口可乐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固执已见地一味传播、销售美国观念,而是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宗教团体和种族中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Can’t beat that feeling”的广告口号,在日本改为“我感受可乐”
(I feel cola),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受”(Unique sensation),在智利又改成了“生活的感觉”(The feeling of life),广告信息始终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依托对象和显示途径、生成方式,无一不是随着具体的时空情境来及时调整自身在文化形态中的位置。

换言之,可口可乐的本土化随处可见。

剖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能再一次印证本土化经营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插上翅膀”的作用。

作为可口可乐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其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本土化策略的一个缩影。

对可口可乐而言,1979年1月24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年中美建交,也正是在这一年,3万箱可口可乐从香港辗转运往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大商场和宾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战役开始打响。

1981年,由可口可乐公司提供设备的第一个灌装车间在北京丰台建成。

此后12年间,可口可乐一直在特许灌装和直接投资等领域寻求与国内的业务合作机会。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

20世纪90年代初,曾风靡全国的天津“津美乐”和上海“雪菲力”汽水就是最早打下可口可乐系列饮料本地化烙印的品牌。

1996年,面对非碳酸饮料年销售额增长将近20%的诱人前景,可口可乐首次推出为中国市场研制的“天与地”果汁和矿物质水品牌。

1997年8月,果碳酸饮料品牌“醒目”问世。

在可口可乐全球的产品中,有四分之一只在亚洲销售,而“天与地”系列产品和“醒目”等饮料则专为中国市场研制。

可以说,可口可乐的本土化包括各个方面,从工厂、原料,人员到产品、包装、营销,99%都是中国的:无论是玻璃瓶还是易拉罐,从浓缩液到二氧化碳、
糖,甚至含量极小的柠檬酸,都打下了中国造的烙印;在老对手百事可乐大行国际化路线时,可口可乐却将自己的产品打扮得越来越“国粹”,从1999年开始,可口可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大做文章,从喜气洋洋的“大阿福”、12生肖卡通罐到奥运金罐和茶系列饮料的面世,该公司努力地拉近与中国人的距离。

同时,其广告设计采取红底白字,书写流畅的白色字母在红色的衬托下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感,既充分体现了液体的特性,又流露出中国传统红色的喜庆气氛。

此外,可口可乐让本土明星作广告宣传,聘请港台当红明星林心如等,不但贯彻了本土化的思想,而且还从明星的年轻活力中抓住了主要消费群——年轻人。

总体而言,可口可乐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从体育、教育、文娱、环保到树立自己良好积极纳税人形象,通过为北京申奥制作“申奥金罐”以及签约“中国队”、押宝“冲击世界杯”等与中国人融在一起,通过捐款捐书、兴建希望小学、资助大学特困生、创立大学生奖学金、援手教育项目等活动争取社会好评……
在国内诸多企业轰轰烈烈地开展“洋务运动”时,众多国际品牌却在中国市场放下身价,使用各种方法拉近自己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塑造自己富有亲和力的品牌形象。

零点远景投资授权零点指标数据网在2003年底发布的一项国际品牌亲和力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对中国最友好的国际品牌数目众多且分布广泛,但在中国土壤上耕耘时间长且本土化程度高的国际品牌最能够获得国人好感,其中可口可乐位居第三名。

可口可乐公司将自己打扮得越来越国粹,为了符合中国消费者审美观,甚至对已经用了20年的商标进行更改,采用了全新设计的中文商标。

一位美国的经济专家指出:美国公司海外业务的成败取决于是否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存在着的根本区别,取决于负责国际业务的高层经理们是否愿意摆脱美国文化过强的影响。

事实证明任何成功的营销经验都是地域性的,营销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本土化。

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营销,促使可口可乐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