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精品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科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功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推门的实例,让学生思考推门过程中力的作用与效果。
2. 知识讲解:a. 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b.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公式:W = F × s × cosθ。
c. 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与能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黑板和挂图,演示并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移动的例子,计算物体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性质:标量,具有大小,无方向。
4.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所做的功。
b. 分析一个实例,判断力对物体的作用是否具有功的效果。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功》,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名工人用弹簧测力计将货物拉上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力做了多少功。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学生从一楼到三楼所做的功。
(2)计算在斜面上,物体从高处滑到低处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引擎所做的功。
(2)计算一个人在向上爬梯子过程中,所做的功。
5. 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做功现象,讨论如何计算这些现象中的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名学生从一楼到四楼所做的功,已知学生的质量为50kg,每层楼高3米。
(2)计算一辆汽车在斜坡上行驶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已知汽车质量为1000kg,斜坡倾斜角度为30°,行驶距离为100米。
2. 答案:(1)1500J(2)97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非水平面上做功的计算方法。
(2)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初中物理 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意义,理解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功的概念?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三、举例讲解功的计算(15分钟)1. 举例讲解: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不一致,如何计算功?四、讲解功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讲解功的意义:功是物理学中衡量能量转化的量度,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举例讲解:功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如电梯、汽车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总结(5分钟)1. 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强调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功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认知:凭借课文的详细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专题网站、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郑胜利的宏大功绩进行介绍。
情感:1、把网络教学请光临语文课堂学习,丰富学习的内容,活跃学习的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技能:1、娴熟电脑操作,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了解更多的有关郑胜利的信息,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2、娴熟制作,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清爽的文笔,饱蘸着对郑胜利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宏大功绩。
重点: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解决措施:争论、朗读、网络扫瞄难点: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解决措施:自主学习、网络扫瞄、争论沟通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1、本课是选自学校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九单元的课文,学习对象为学校五班级的同学,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己经把握了肯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对于生字的学习,课文内容的了解基本能独立进行。
除此之外,也有了肯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一部分的同学更能在肯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整理、组合。
2、针对“郑胜利”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洁的介绍,远远满意不了同学的求知欲。
为了能让同学对自己感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化地学习、讨论,综合全部查找到的资料制成了专题网站,为同学的学习供应最好的学习资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3 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目标 4难点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 5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5分鈡1.力地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地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5分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地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20分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地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地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地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地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地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地距离不是在力地方向上移动地。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地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地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地乘积。
(1)功地计算式:W=FS(2)功地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地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地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地距离成正比。
4.1焦耳地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地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是1米。
四小结及测试。
5分五.布置作业。
四.例题(P167)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5分板书设计: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课后记:。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行走,引发学生对功的疑问,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2. 探究功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总结出功的概念: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才能算做功?(2)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5. 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提着一桶水行走所做的功。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德计算公式W=Fs》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一:使用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过程和功的计算公式,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
-设想二:运用互动软件,设计功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一: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总结规律。
-设想二:分享小组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方法,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5.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
-设想一: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挑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设想二: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6.课后作业和评价设计,注重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作项目:安排一项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
-例如: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功在生活中应用”的海报,展示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功的计算和应用。
-要求:海报需包含至少三个实例,每个实例都要详细说明力的作用、距离和所做的功。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2.讨论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如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1.设计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强调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树立能量守恒的观念。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功的计算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全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要求通过典型实例辨析、例题讲解与计算训练,组织学生谈话与讨论使学生建立比较牢固准确的功的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可分为实验探究、学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公的计算三个主要内容。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
研究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由于学生没有能的转化知识,这个问题是很难直接解决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
而是首先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就做了功。
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因为,如果力没有使物体在它的作用下移动,这个力就没有成效,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出它没有做功的结论。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就是通过实例帮助学胜理解功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中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STS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力学里做功既然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距离”这种力的成效,功的大小就由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决定,由此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并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的由来。
初中只计算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情况下的功,不涉及力和运动方向成角度的问题。
但可以告诉学生力跟运动方向垂直时不做功,因为它没有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他没有成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1课《功》跨学科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人们推车、提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与物体移动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明确“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接着,我会详细解释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我会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对计算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2.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简单机械的省力原理。
3.掌握实验探究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力的作用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如斜面、杠杆等,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的省力情况,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初中物理《功》教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性质,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
1.功的定义:教材第9.1节,阐述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表示方法。
2.功的计算:教材第9.2节,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3.功的性质:教材第9.3节,介绍功的正负性质,分析不同情况下功的特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
补充说明:在讲解功的概念时,要详细解释“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要强调公式W=Fs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特别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一致性。
2.难点:功的性质,特别是正功和负功的概念。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功的计算公式
3.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4.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计算题:给出一个物体受力移动的情景,要求计算力所做的功。
(2)分析题: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受力时,力所做的功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功的应用,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汽车、自行车、起重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做功的。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人提水、起重机吊货等,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功的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2.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准备
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和将4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P63图11.1-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
(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拉力做功了吗?
(6)手提着钩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日常
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想一想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s=0,劳而无功);
(2)有距离没有力不做功,即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F=0,不劳无功);
(3)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不做功,即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垂直(F⊥s,劳而无功)。
探究点二: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作功。
即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1J=1N·m
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解:W人=Fs=50N×2m=100J
W重=Gh=200N×0m=0J
三、板书设计
第1节功
1.力学中的功
(1)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s=0,劳而无功
②F=0,不劳无功
③F⊥s,劳而无功
2.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顿·米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
特别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它,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
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而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
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