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

合集下载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缺血性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疲劳、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部位多为下肢,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通常来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现钝痛或刺痛状。

2、观察肿胀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还伴有局部肿胀的情况,因为慢性缺血使得局部血流减少,引起代谢物质的堆积和水分潴留,从而导致局部肿胀。

需要观察患者肿胀的部位、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3、观察运动受限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受限,患者的疼痛和疲劳会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下肢运动时会更加明显。

需要观察患者在运动时的表现,如步态、步频、步幅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疼痛和疲劳的情况。

4、观察神经系统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减退等。

这些表现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观察年龄和生活习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患病风险较高。

同时,与缺乏锻炼的久坐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其年龄和生活习惯。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包括疼痛部位、肿胀情况、运动受限情况、神经系统表现以及年龄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压迫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或石膏对 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减
少肿胀和出血。
手术治疗
切开减压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肌 肉和神经组织的压力,防止缺
血坏死。
修复损伤组织
对损伤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进行修复,恢复其正常结构和 功能。
植骨与内固定
对于骨折等严重损伤,需要进 行植骨和内固定手术,促进骨 折愈合。
功能重建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 、血管损伤等引起,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 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是导致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创伤、骨折等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 内的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引起 一系列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等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循环障碍
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可引起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等
严重后果。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减少炎症和
肿胀。
冷敷与热敷
早期使用冰敷减轻疼痛 和肿胀,后期可改用热
敷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活血化瘀 药等,缓解疼痛和消炎
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右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案例二:误诊与鉴别诊断
患者情况
患者李女士,52岁,因左膝关节 疼痛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关节 炎,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
未缓解。
诊断过程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确诊 为左膝关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诊断方法:研究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诊断方法,包 括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等。
治疗方法:研究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治疗方法,包 括手术治疗、非 手术治疗等。
预后和并发症: 研究骨筋膜室综 合征的预后和并 发症,包括功能 恢复、感染、神 经损伤等。
临床研究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发病机制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方法
03
适当运动:进 行适当的运动, 增强肌肉力量
04
定期体检:定 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 疗相关疾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
01
早期诊断:及时发现症状,如疼痛、
肿胀、皮肤颜色变化等
02
早期治疗:及时采取措施,如冷敷、
抬高患肢、抗感染等
03
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诊断方法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预后和预防措施
发展趋势
01
研究方法:从传统的临床研究到现代分子生 物学、生物力学等跨学科研究
02
研究重点:从单纯关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 病机制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其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03
研究对象:从关注单一疾病到关注多种疾病 引起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04
研究领域:从关注骨科疾病到关注全身系统 性疾病引起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演讲人
目录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定义和分类
01
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指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升 高,导致肌肉、神经和血 管等组织受到压迫,从而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

骨筋膜室综合征张邦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张邦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
目录
•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的症状。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或慢性 积累性劳损引发,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
职业治疗
理支持
对于因伤病导致的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和 障碍。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合理运动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弯腰 、久坐等,应适时进行伸展活动,缓解肌 肉紧张。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增强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预防肌肉拉伤和撕裂。
修复与重建手术
对于严重损伤或断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组织,需要进行修复或重建手术。
神经修复手术
对于神经损伤,需要进行神经修复手术,恢 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 波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康复训练
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 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恢复肢体 功能。
疾病或家族史。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患部是否有肿胀、 压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 症状,以及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观察骨骼、肌肉和软组 织的结构变化,以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肌酶 、肌红蛋白等指标是否异常。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病理生理: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后,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发生一系列病理 生理变化,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
症状和表现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处疼痛、压痛和牵拉痛。 肿胀:由于炎症反应,患处可出现肿胀,触之有硬结感。 肌肉痉挛:由于疼痛和炎症反应,患处的肌肉可出现痉挛,导致关节僵硬。 感觉异常:患处皮肤可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过敏或感觉减退。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第三章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早期切开减压,解除压迫,恢复血液循环
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压术、清创术、修复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进行康 复训练
康复和预后
康复治疗:在恢复期,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以促进肌肉和关节功能 的恢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述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05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案例
案例描述:详细介绍案例的病情、病史和治疗过程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三角肌筋膜间室、上臂筋膜间室、手和足 筋膜间室均有类似的解剖特点,故也可发 生此综合征。
专业参考
9
2.病因
引起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的因素多为外 伤或挤压。
组织压增高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其一是间 室容量减少,其二是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专业参考

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 、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 反应性肿胀及再 灌注损伤。(通透性↑↑)
专业参考
14
(3)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 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
(4)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先出现肌肉无力,进 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 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5)脉搏 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 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 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也 具备了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且不可等到 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均明显时 方确诊和手术。
专业参考
19
(四)预防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是一连续的进行 性的病理过程,对于挤压伤和严重创伤者, 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处理。
伤后怀疑本征者,应松解一切敷料及外固 定物。因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受压 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 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 展为骨筋膜综合征。
神经:30min----神经功能障碍 6h ----不完全坏死,部分功能障碍 12h/12-24h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专业参考
12
(二)全身病理变化:
1)低血压和休克 软组织的坏死--析出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毛细血 管--低血压和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症编辑目录1概述2症状3病理4临床表现5治疗1概述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2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病理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如果室的容积骤减或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则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组织缺血。

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发生下列后果: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课件

《骨筋膜室综合征》课件
新型药物如靶向药物等在 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中取 得了一定的疗效。
PART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康复与 护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受影响的部 位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 关节活动。
主动运动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 行主动运动,如肌肉收缩练习,以增 强肌肉力量。
案例二
一位爱好健身的中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因为不注意肌肉的拉伸和热身,导致腿部 肌肉拉伤并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该患者的病情逐 渐好转,并重新回到健身行列。
PART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REPORTING
保守治疗
01Biblioteka 020304休息与制动
避免剧烈活动,使用石膏或支 具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和肿胀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有助 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因病痛带来的不便和 困扰。
促进健康意识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 防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 的关注和意识,促进整体 健康水平的提升。
预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部肌肉疲劳 ,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通过调整坐姿、适时起身活动以及进行适当的腰部 锻炼,该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临床表现
患肢感觉异常、疼痛、压痛、牵拉痛、肌肉无力、肿胀、苍 白或发绀等。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X线平片、CT或MRI,可明确诊断。
PART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REPORTING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 势,如久坐、久站等, 应适时活动身体,缓解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compartment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一、概述: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三、分型: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骨筋膜室综合症》课件

《骨筋膜室综合症》课件

临床研究与实践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方向。医生们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治疗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手术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以缓解疼
痛和消炎。
压迫包扎
使用绷带或石膏对受伤 部位进行包扎,减少出
血和肿胀。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切开减压术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内 部压力,防止肌肉和神经进一
步受损。
清创缝合
清理创口,对受损的肌肉和神 经进行修复和缝合。
植皮术
对于皮肤缺损的区域,进行植 皮以覆盖创面。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苍白、发冷、麻痹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进行诊 断。
02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防止损伤加
重。
冷敷与热敷
在损伤初期,使用冰敷 缓解疼痛和肿胀;后期 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
03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
健康教育与宣传
宣传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技巧和方
法。
制作和发放宣传资料,包括海报 、手册、视频等,方便公众获取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定义: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分为: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早期):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常需截肢。

大量毒素入血可以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

常需截肢。

以上三种结果是骨筋膜室或肢体缺血的三个不同阶段,发展很快,急剧恶化,直至坏疽。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骨筋膜室综合征ppt课件

骨筋膜室综合征ppt课件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骨折等外伤患者中更为常见。
病因学研究表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伤、骨折、血管损伤、 石膏或绷带包扎过紧等。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02
CATALOGUE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疼痛和压痛
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活动受限,肌肉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肌肉萎缩。
无力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由于疼痛和压痛,常常感到患肢无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
皮肤温度和颜色变化
皮肤温度升高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常常升 高。
肤色变化
由于血液循环不畅,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患肢肤色可能发 生变化,如变苍白或发绀。
案例二:前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结词
前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运动损伤,由于前臂骨折后,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 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详细描述
前臂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较差,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骨筋 膜室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
案例三:髋关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结词
髋关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 种严重的运动损伤,由于髋关节骨折后 ,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 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VS
详细描述
髋关节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较差,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 不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通 常会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局部应用解剖 (一)大腿和上臂的筋膜较薄,富有弹性且


较松弛,故受压后不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小腿和前臂的筋膜厚、韧、缺乏弹性,且均 有双骨和骨间膜,故易发生。 (二)肌肉血供方式不同,导致肌肉对缺血 的耐受性及坏死范围的差异。其中,由一根 主干动脉供血的肌肉易受损,如胫前肌血管 分布,来自胫前动脉,因趾伸、拇长伸肌的 血管分布来自胫前、后动脉,因而胫前肌与 趾长、拇长伸肌 更易发生缺血病变。
七、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全身情况:一般均表现为局部 病征,严重病例可有体温升高,脉率 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增多,肌红 蛋白尿及肾衰等。


(二)局部体征:
1、疼痛:由于神经对缺血最为敏感,常为 最早出现的症状,开始为麻木、异常感和疼 痛。性质为深在、广泛、剧烈、进行性灼痛。 晚期缺血严重,以致神经功能完全丧失,也 可以感觉消失,而无疼痛,疼痛常为最早的 唯一的主诉。 2、肿胀:早期多不显著,可见表面皮肤稍 红,温度稍高,有者可见张力水泡。 3、局部压痛显著:张力增高,有硬韧感, 缺乏弹性。

六、关于间隔区内组织压力升到何种 程度,才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 究:
一般认为组织内压力和动脉舒张压相等时, 则会引起组织内血流中断。观察发现,组 织压较动脉舒张压低10-30毫米汞柱(1.34.0KPa),即已达到小动脉的临界闭合压 力。小动脉内血液停止流动,导致组织缺 血。如病人血压偏低,则组织压不需升高 很多,即可影响组织的血液灌注。如舒张 压处于正常时,即80㎜Hg,则30㎜Hg的组 织压不会影响血液的组织供应。
3)腓骨切除,筋膜切开术: 切口自腓骨小头下二指至外踝上四指,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续切开外侧间隙 筋膜,将腓骨长、短肌向前牵开,注意 保护好腓骨颈部交叉通过的腓总神经, 向后方切开浅后间隙,暴露腓骨后,将 骨膜纵行切开,行骨膜下剥离,充分暴 露腓骨干,于外踝上8-10厘米及腓骨颈 两处分别用线锯锯断,取出腓骨干。


骨膜深层壁为深后间隙,前壁为胫前 间隙。两壁纵行切开后,即将深后间 隙及胫前间隙打开,伤口处理同前。 此手术可较顺利地将四个间隙达到减 压,但患者常不愿意接受。

组织压下降后,反射性的血管痉挛也 可解除,并将使变性坏死组织的毒性 物质、血钾得到良好的引流。由此可 见,早期彻底切开受累间隔区的筋膜, 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坏死,并防止 发生永久性肢体功能损害的唯一有效 方法。

以往在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时,主张 抬高患肢,认为可有利于静脉回流,实 际它是一种错误的办法,不仅无效反而 会加重已有的病变。因为抬高患肢后, 会降低肢体内动脉的血压,在组织压力 增大的情况下,动脉压力的下降,会导 致小动脉的关闭,进而加重了组织的缺 血。在组织压高于静脉压得情况下,抬 高患肢也达不到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六、关于间隔区内组织压力升到何种程 度,才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 一般认为组织内压力和动脉舒张压相等 时,则会引起组织内血流中断。观察发 现,组织压较动脉舒张压低10-30毫米 汞柱(1.3-4.0KPa),即已达到小动脉 的临界闭合压力。小动脉内血液停止流 动,导致组织缺血。如病人血压偏低, 则组织压不需升高很多,即可影响组织 的血液灌注。如舒张压处于正常时,即 80㎜Hg,则30㎜Hg的组织压不会影响血 液的组织供应。

更有人认为,切开减压会造成较大的开 放伤口,容易引起感染。事实上切开减 压可减少或防止组织坏死,减少失去活 力的组织,反而不易发生感染。此外, 组织缺血的时候愈短,恢复血运后的组 织肿胀愈轻,受累的间隔区愈多,缺血 的时间愈长,肌肉缺血后,分解的肌红 蛋白愈多,容易出现肌红蛋白尿和继而 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因此更说明早期彻 底切开减压的必要。
奈特解剖
奈特解剖小腿横断面

四、缺血状态下神经、肌肉的病理变 化:
肌肉组织通常在20℃条件下,缺血10小时, 即可发生不可逆性功能丧失,最终导致肌 萎缩。肌缺血4小时后,可出现肌红蛋白尿, 导致肾功损害。不完全缺血在24小时后, 血供恢复,变性之肌肉仍可再生,恢复部 分功能。


动脉损伤引起肢体缺血,因肌细胞缺氧, 引起其变性,一旦血管修复血运重建后, 变性的肌肉必然产生水肿,缺血时间越 长,变性愈严重,水肿越加剧。于是必 然引起间隙压力增高。若静脉阻断,血 液回流受阻,除引起组织缺氧外,小静 脉和毛细血管压力也增高,致使渗出增 加,细胞间隙发生高度水肿,同样也产 生筋膜间隙压力增高。

2)内侧切口:自胫骨内髁后缘至内踝 后缘连一直线,分为五等分,取其2、4 段为切口,手术方法同外侧切口,注意 避开切口前缘的大隐静脉。切开浅后间 隙后,将小腿三头肌向外推,暴露深后 间隙后侧筋膜,经分离后将其剪开,勿 伤及胫后动、静脉及神经。手术切口尽 量避开骨折处,防止骨折端开放外露, 术后切口不缝合,复以凡士林纱布,伤 口延期缝合或游离皮片移植。
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减压性筋膜切开术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nd Fasiotomy

宁洱县人民医院 詹世斌·
一、概念:

四肢的肌肉被其周围的肌间隔、骨间膜 及骨骼所包绕和分隔,形成一个密闭的 筋膜室。当其中的压力增高时,就会影 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可导致肌 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者可引起肾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称骨筋膜室综合征。


(三)筋膜间隔区解剖:
1、小腿有四个骨筋膜室间隔区: 1)前室:位于小腿前外侧、胫腓骨之间。室内有胫前肌、 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 2)外侧室:位于腓骨外侧,有腓骨长、短肌。 3)后浅室:小腿后方浅层,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4)后深室:小腿后方深层,有胫后肌、趾长屈肌、 拇长 屈肌、胫后动、静脉、神经和腓动、静脉。 2、前臂骨筋膜室间隔区分为掌侧和背侧。分别容纳手与 腕的屈、伸肌。掌侧分浅、深两室,分别容纳旋前园肌 和指屈浅、深肌。



4、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 或迟钝,两点分辨觉消失。 5、受累肌肉肌力减弱,逐渐消失,被动 牵拉可引起剧痛。 为了便于记忆,归纳为5“P”征:Pain(疼 痛)、Pallor(苍白或大理石花纹变)、 Paresthesia(感觉异常)、Paralysis(麻痹)、 Pulselessness(无脉)。一旦5“P”征均出现, 肌肉多已坏死,即使切开减压,仍将发 生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当血流停止30秒后,神经功能即出
现异常,如持续缺血达12-24小时, 则其功能将完全丧失。
五、关于组织压力升高能造成组织
血液灌注不足的解释:

(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 间隔区内压力上升可引起动脉痉挛。 (二)血管临界闭合压,这是Burton(1951) 提出的一个概念。该氏指出,小动脉管径较 小,但管壁张力大,因此一定要有较大的血 管壁内外压力差(小动脉压减去组织压), 才能保持开放。如果组织内的压力上升或小 动脉的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以致上述临界 压力差不复存在,则小动脉发生关闭。
(三)组织压测量:

当诊断不肯定,可以通过测量患处组织压, 来决定是否需做减压性筋膜切开术。 方法:将一针头连在塑料管上,另一头接 20ml注射器,并通过三通接头与水银血压机 相通。测量时,先将针头一侧塑料管内充一 部分盐水,将注射器针栓抽空氧到15ml处, 将针头插入欲测定组织压的肌肉中,向下推 动针栓,使三通接头开放,当所加压力稍大 于组织压时,在塑料管中的盐水即注入肌肉 内,盐水柱能见到移动,,此时的压力,从 血压机上读出。
二、病因:



(一)血管内因素: 1、多为主干动脉损伤或血栓形成,血流阻断部 分在筋膜室外,如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 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折损伤腘动脉,而诱发 前臂或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2、主干静脉损伤或结扎后,可在其侧支循环中 发生广泛凝血,远侧静脉压急骤上升,大量血 浆和液体从远侧毛细血管内渗出,使筋膜室内 肌肉严重水肿而诱发;较少见。 3、主干动、静脉同时损伤,如断肢再植,肢体 缺血时间长也可发生。
(二)手术时机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 测定患处组织压来判断。 (三)手术方法:要达到彻底减压间 隔区的目的,就要把覆盖该间隔区内 的筋膜彻底完全切开,因为组织和液 体不一样,只切开一个小口,达不到 减压的目的。

1、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

1)外侧切口:自腓骨小头至外踝尖 连一直线,将其分为五等份,取其2、 4段为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 于皮下组织与筋膜间向1、3、5段潜 行分离后,分别纵行切开胫前间隙 和外侧间隙之筋膜。在处理上部筋 膜时,勿伤及腓总神经。

正常组织压:前臂为9㎜Hg,小腿为 15㎜Hg,当前臂组织压超过20㎜Hg, 小腿超过30㎜Hg,当组织压升高至 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只有10-20㎜Hg 时,应紧急切开深筋膜减压。
注意事项:

1、加压不可太快,否则难读准数,误差为 3㎜Hg; 2、皮肤严格消毒、局麻; 3、针应准确穿透深筋膜,进入室内,不宜 过深; 4、每次测压2-3个数据,力求准确; 5、同室的另一部位复测一次; 6、肌肉收缩影响结果。
(二)血管外因素: 系肢体局部受压和损伤引起,是临床 上最常见的,可分为: 1、筋膜室内部容积锐减: 1)肢体包扎过紧或使用石膏、夹板、 绷带固定时,因包扎过紧,使筋膜室 容积受压,变小,室内压升高。 2)肢体局部受压,各种重物压埋肢体, 昏迷或酗酒后沉睡压迫肢体。

2、筋膜室内的内容物体积骤增最常见: 1)直接损伤:局部软组织受到严重挤积 压或挫捻伤,致肌肉和软组织严重水肿, 容积骤增。 2)缺血反应:缺血使毛细血管内膜损伤, 渗透性增加,发生严重水肿,体积骤增。 3)自发性筋膜综合征,剧烈运动或长途 行走后发生,为亚急性或慢性过程,停止 活动后,可自行缓解。 4)医源性因素:有报道说因胫骨内输液 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