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合集下载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三角肌筋膜间室、上臂筋膜间室、手和足 筋膜间室均有类似的解剖特点,故也可发 生此综合征。
专业参考
9
2.病因
引起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的因素多为外 伤或挤压。
组织压增高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其一是间 室容量减少,其二是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专业参考

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 、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 反应性肿胀及再 灌注损伤。(通透性↑↑)
专业参考
14
(3)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 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
(4)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先出现肌肉无力,进 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 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5)脉搏 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 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 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也 具备了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且不可等到 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均明显时 方确诊和手术。
专业参考
19
(四)预防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是一连续的进行 性的病理过程,对于挤压伤和严重创伤者, 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处理。
伤后怀疑本征者,应松解一切敷料及外固 定物。因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受压 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 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 展为骨筋膜综合征。
神经:30min----神经功能障碍 6h ----不完全坏死,部分功能障碍 12h/12-24h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专业参考
12
(二)全身病理变化:
1)低血压和休克 软组织的坏死--析出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毛细血 管--低血压和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具有骨筋期,肌间隔和神经膜形成的肌肉和神经。

一,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栓加快,尿中出现的球蛋白等。

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为症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神经受压缺血的重要表现。

二,脚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伸,可汲取剧烈疼痛,是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三,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略高,肿胀,有明显的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压增高。

四,远侧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正常,但应注意当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可使供血小动脉关闭,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紧急情况,指的是由于特定肌群周围的骨筋膜室内压力的急剧升高,从而导致肌肉、神经和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这种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四肢,尤其是前臂和小腿。

骨筋膜室指的是肌肉周围由韧带和骨筋膜构成的包裹物。

当某个骨筋膜室内压力骤增时,会导致循环障碍和氧供不足。

压力升高的原因可以是创伤引起的出血或水肿,也可以是剧烈的活动引起肌肉的膨胀。

即使是短暂的压力升高也可能导致神经和血管的损害。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特征: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和肌力丧失。

剧烈疼痛是最为明显的症状,常常不能被药物缓解。

受累区域的压痛也是常见的体征。

活动受限是指患者在受累区域活动时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僵硬感,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的异常。

肌力丧失则是指由于肌肉受到压迫和缺血,导致肌肉功能受损。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压力升高发生较快的情况,常常是由于外伤引起,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组织坏死。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压力升高较缓慢的情况,常常是由于过度使用某个肌群或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可以经过适当的休息和物理治疗缓解。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可以进行测压术来测量压力升高程度。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减轻压力,如提升患肢、松解绷带等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常采用紧急疏松术,即打开骨筋膜室,减压缓解肌肉的压力。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包括适当的休息、不过度使用肌肉群、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外伤以及及时处理损伤等。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紧急情况,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和肌力丧失,主要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引起的血管和神经损害。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和并发症。

同时,预防措施的采取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

第三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

第三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

第三节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室内压力增高、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闭合性严重创伤,间隔内组织进行性水肿、出血,或因肢体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导致相应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神经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缺血性坏死、挛缩(如V olkmann挛缩),带来严重病残。

【分类】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指严重缺血早期,经积极处理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或只发生少量的肌肉坏死,而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很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经积极治疗,恢复其血供后,有部分肌肉组织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形成瘢痕挛缩,出现特有的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等。

3.严重的完全缺血性组织坏疽。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是在持续缺血,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血红蛋白等。

临床表现为:1.患肢持续进行性剧烈疼痛,为早期症状,到晚期疼痛消失。

2.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障碍出现早,表现为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异常。

3.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缺血的早期症状。

4.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髙、肿胀、压痛、张力增高,到晚期出现患肢苍白或发绀。

5.早期患肢远端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能正常,晚期脉搏消失。

【治疗】1.本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所有内压增高的骨筋膜间隔。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张力过高,伤口可不缝合,待消肿后进行二期缝合或植皮闭合伤口。

2.处理全身症状,包括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处理肾衰竭。

3.必要时截肢。

第四节挤压综合征【概述】挤压综合征通常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外界重物长时间的挤压或长时间固定体位下躯体的自压,而造成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征的急性肾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参考PPT

骨筋膜室综合征参考PPT
13
• 组织缺血也影响毛细血管内皮的通透性, 缺血3小时再恢复血运后,可因此而发生 肿胀,能达到原来体积的30-60%。
• 在出现骨筋膜综合征并持续12小时以上, 肯定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如肌肉挛缩, 感觉异常,运动无力等。
14
骨筋膜室综合征
• 发展较快,一般在伤后24小时内发生。 • 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
28
骨筋膜室综合征
29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其 体温可能升高,白细胞计数增 加,血沉也可能增快,但不一 定说明患者有感染。
6
Volkmann缺血性挛缩、 胫前肌综合征、急性肌肉 缺血性坏死等,均属于骨 筋膜室综合征。
7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与肢体特定的 解剖结构有直接关系。肢体由骨干和深 筋膜组成封闭的坚韧筋膜室,内有肌肉、 血管和神经通过。而前臂和小腿都是由 双根骨、骨间膜、肌间膜、肌间隔和深 筋膜组成筋膜室,结构更为坚韧,没有 伸张余地,外伤易造成骨筋膜室压力增 加使血管受压,造成肌肉、神经缺血坏 死,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18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病因、病史 • 肌肉主动活动障碍 • 张力高、明显压痛 • 被动牵拉痛 • 感觉障碍
19
骨筋膜室综合征
• 外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剧烈疼痛 甚至转为无痛。
• 被动牵拉试验(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如前臂掌侧
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
痛)阳性。 • 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 测压时骨筋膜室内压明显增高。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24
骨筋膜室综合征
• 内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经。 除小腿前侧有组织紧张及压痛外, 可有腓深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丧失, 伸趾及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趾引起 疼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定义: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分为: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早期):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常需截肢。

大量毒素入血可以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

常需截肢。

以上三种结果是骨筋膜室或肢体缺血的三个不同阶段,发展很快,急剧恶化,直至坏疽。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超全详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看完绝对有收获!

超全详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看完绝对有收获!

超全详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看完绝对有收获!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S)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筋膜室内肌肉、神经等组织因急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解剖特点在四肢的筋膜间隙中,前臂与小腿都是双骨,中间有坚强的骨间膜。

由双骨、骨间膜,肌间隔与筋膜组成的间隔区比较坚韧,无扩展余地,易于形成筋膜间隙综合征。

小腿前室发生率最高,其次深后室和外侧室,再次前臂掌室。

病因ACS 的危险因素可大致分为导致筋膜室内容物增加和导致筋膜室容积减少两大类:1、筋膜室内容物增加①创伤,在创伤所致的ACS 中约有70% 与骨折相关,其中胫腓骨骨折、尺桡骨骨折是引起成人 ACS 的最常见原因。

②出血和血肿。

③感染、烧伤、蛇咬伤、中毒等。

④肢体输液不当。

⑤过度运动。

2、导致筋膜室容积减少①局部严重压迫;肢体的挤压伤,醉酒、CO 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

②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③筋膜室受到挤压发病机制当筋膜室内容物增加或筋膜室容积减少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程度严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即 Volkman 缺血性肌挛缩、爪形手),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竭。

小延伸:缺血耐受性:肌肉 < 神经 < 皮肤①肌肉缺血:2 ~ 4/4 h:坏死;1 月:坏死肌肉纤维化——挛缩;3 ~4 月:挛缩畸形出现;上肢:屈腕屈指骨间肌挛缩畸形(Volkmann);下肢:马蹄内翻畸形。

②神经缺血:30 min:神经功能障碍6 h:不完全坏死,部分功能障碍-12 h/12 ~ 24 h 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 的 原 则 是 , 如 果 有怀 疑 , 就 应 该 开 放 筋膜间室 。 如 果 事 后 证 明 筋膜 切开术 是 不 必要的,添一条伤疤是其唯一后果,但 如 果应 该 行 筋膜 切 开 术 而 未 施 行 时 , 将 可 能 发 生 肌 肉 功能 丧 失 或 更 坏 的 后 果 。
至晚期缺血严重可无疼痛 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随着缺血加重,发展为缺血性
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当组织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筋膜间室内压力上升,引起本综合症。 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应用甘露醇,可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 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
应用灯芯导管监测间室压力的方法
ICP 测量的评估
绝对ICP :明确筋膜室流通的关 键压 力非常重要。
压力差:造成肌肉组织缺血性损伤的 ICP水平与灌注压相关。
时间因素:孤立测量压力是否高于筋 膜切开界限并不能完 全诊断骨筋膜 室综合征。
六、治疗
本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 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 肌肉、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 有效方法。
缺血性肌挛缩 疼痛 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明确诊断为主要血管损伤和严重软组织损伤者不用; 小动脉关闭 在动脉和静脉中输液、输血时因操作不慎,护理不仔细,使液体或血液外渗,特别是一些刺激性药物渗到筋膜间室内,使其内容体积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透压上升。 并且可以清除再通血后产生的羟自由基,有利于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之,如病人处于低血压,肯定会使血流 停止,而造成组织缺血。高血压的病人, 则可耐受较高的组织压,而不致发生缺血、 坏死。Ashton的观察,在血压和血管张力 均属正常的情况下,使得组织内血液循环 停止的组织压在前臂为55毫米汞柱 (7.26KPa),在小腿为65㎜Hg(8.6KPa), 正常筋膜间隔室内组织压,前臂为9㎜Hg (1.2KPa)。小腿为15㎜Hg(8.6KPa)。 有人认为血压正常的人,组织压升至40-60 毫米汞柱时,即有出现使组织微循环减慢 或完全停止。

更有人认为,切开减压会造成较大的开 放伤口,容易引起感染。事实上切开减 压可减少或防止组织坏死,减少失去活 力的组织,反而不易发生感染。此外, 组织缺血的时候愈短,恢复血运后的组 织肿胀愈轻,受累的间隔区愈多,缺血 的时间愈长,肌肉缺血后,分解的肌红 蛋白愈多,容易出现肌红蛋白尿和继而 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因此更说明早期彻 底切开减压的必要。

三、局部应用解剖 (一)大腿和上臂的筋膜较薄,富有弹性且


较松弛,故受压后不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小腿和前臂的筋膜厚、韧、缺乏弹性,且均 有双骨和骨间膜,故易发生。 (二)肌肉血供方式不同,导致肌肉对缺血 的耐受性及坏死范围的差异。其中,由一根 主干动脉供血的肌肉易受损,如胫前肌血管 分布,来自胫前动脉,因趾伸、拇长伸肌的 血管分布来自胫前、后动脉,因而胫前肌与 趾长、拇长伸肌 更易发生缺血病变。
3)腓骨切除,筋膜切开术: 切口自腓骨小头下二指至外踝上四指,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续切开外侧间隙 筋膜,将腓骨长、短肌向前牵开,注意 保护好腓骨颈部交叉通过的腓总神经, 向后方切开浅后间隙,暴露腓骨后,将 骨膜纵行切开,行骨膜下剥离,充分暴 露腓骨干,于外踝上8-10厘米及腓骨颈 两处分别用线锯锯断,取出腓骨干。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出现在下肢,通常是由于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感,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详细解释:一、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下肢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僵硬感,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发生原因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度使用某些肌肉以及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会导致下肢内侧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从而使周围的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

三、症状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1. 局部疼痛:通常在下肢内侧出现,可能会向下延伸到足底或向上延伸到大腿。

2. 肿胀: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水肿。

3. 僵硬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僵硬和不适。

4. 运动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步态异常、行走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压痛等情况。

2.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是否存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3. 压力测量法:可以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五、治疗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休息: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

2. 物理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3.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护理措施对于患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

2. 减轻负担:帮助患者减轻负担,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

骨筋膜室综合征22汇总.

骨筋膜室综合征22汇总.
被动牵拉痛 :被动牵拉远端肢体,患者产生十分敏感、广 泛剧烈的受累区深部肌肉痛,此不但为发病早期的表现,
而且是本征最典型的体征
Whiteside法:利用普通水银柱血压表,连接三通 管,一端连接普通针头,另一T端连接注射器, 内盛生理盐水。
正常筋膜间室内的压力 经测定约为0~10mmHg 10~30 mmHg即为增高 超过30 mmHg是 急诊切开减压的指证
创伤
烧灼伤
药物和毒物刺激
手术毛细血管压增加剧烈运动静脉阻塞
肌肉肥大
输液、输血外渗
肾病综合征(动脉栓塞、血浆蛋白 、组织水肿)
骨骼肌缺血超过8小时则为不可逆损害,完全缺血12小时 则出现坏死 。
神经干对缺血的耐受性虽较肌肉长,但比较敏感,缺血30 分钟即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2~24小时,可致永久性功 能丧失。
手/足骨内肌在两掌骨之间,亦属于此种筋膜间区。上臂和大 腿均为单骨,无骨间膜,较有弹性和扩展余地,发生较少。
掌侧 背侧

后深

后浅
内容物增加
渗出增加
(恶性循环)
内压升高 静脉压升高 毛细血管压升高
(病理基础)
组织灌流减少
(结局)
骨筋膜综合征
(肌肉、神经缺血坏死)
骨与筋膜组成的间室
(结构基础)
截肢
30%高渗盐水纱布覆盖创面
输注血浆、人体白蛋白提高机体抵抗力,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继续应用20%甘露醇 常规应用 5%碳酸氢钠,预防酸中毒和急性
肾功能衰竭
(1)预防减压后再灌注损伤 甘露醇,维生素C,维生素B,患肢低温,忌抬高
(2)预防挤压综合症 (3)对隐匿性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认识 (4)血管内原因所致的骨筋膜室综合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的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的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

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的功能损坏。

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

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进行的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

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

对于疼痛有的专著视其为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即非常剧烈的、暴发性的、止痛药都无法缓解的、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疼痛,特别是指(趾)的被动牵拉痛,一旦出现这种表现即应断定为已发生肌肉早期明显缺血。

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2)肌力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

这是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只要指(趾)主动活动状态良好(包括力量和幅度)则危险性就不大,至少未发展到严重缺血的程度。

如果能排除肌肉神经本身损伤所致的活动障碍,单纯骨折疼痛是不会导致肌力明显下降的,而骨筋膜室综合征则会明显影响到其活动度和肌力,且早期即会影响到肌力和主动活动度。

到了晚期则下降明显。

故肌力可用于判断是否发生缺血和缺血的程度。

若出现肌力下降则必须分析其原因,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考虑。

(3)感觉此项指标只能作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到中晚期的指征之一。

如果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则表明已发生缺血性神经肌肉麻痹,故其不宜作为早期判断指标。

(4)皮肤张力和硬度皮肤张力增大和触摸肌肉部位时硬度增加均是间隙内压力增高的外在表现,据此可判断间隙内压力的变化趋势。

张力越大表明肿胀越严重、间隙内压力越高(但在外敷料包扎下可能会掩盖这一体征,这时就要注意其他指标)。

(5)患室表面皮肤略红,皮温稍高,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但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正常。

若不及时处理,将发展成缺血性肌挛缩,其主要表现为:①由疼痛转为无痛;②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④肌肉瘫痪;⑤无脉鉴别诊断:(1)排除动脉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动脉损伤两者的结果都是缺血,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有时在判断上会出现混淆误诊,要分析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必要时借助仪器检查来做出诊断。

动脉损伤有几种情况:破裂、血栓、痉挛以及受到周围组织的压迫阻断(不完全性)使流量减小等,要注意鉴别。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使动脉搏动减弱或触及不明显,此时不要误以为动脉损伤,两者可相互影响。

若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则疼痛表现不明显,此时须重点考虑其他指征。

(2)前臂或小腿的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的缺血要与手足部位出现的缺血表现加以区别或联系:一般情况下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会完全阻断大动脉的供血,至多会使其减弱,故手足部位不会出现完全性缺血表现或仅有一定程度的供血减弱,不能完全以手足部位的缺血情况来判断前臂或小腿的缺血情况;前臂或小腿的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缺血后则会表现为手足的活动感觉障碍,因此从手足的活动感觉变化可推断出前臂或小腿的缺血情况;(3)骨筋膜室综合征与挤压综合征是2个概念,要分清楚。

诊断:早期病人的诊断标准:a、患肢明确的暴力挤压伤史;b、患肢普遍性肿胀,触摸张力高,明显压痛;c、患肢及远端的感觉障碍;d、肌肉(肢端)的主动活动障碍,被动牵拉疼痛。

也可以行筋膜室测压,但若已出现上述情况,测压的意义已不大,紧急备术即可。

处置要点:通过手术的办法将筋膜腔打开减压重新恢复其微循环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而且要在发生不可逆缺血之前。

强调所有筋膜腔均要切开、切口要足够长。

1.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贵在一个"早"字。

关于切开的时机目前相当多的医生相对保守,倾向于打开敷料、抬高患肢、甘露醇脱水及七叶皂苷钠减少渗出等,虽然不至于导致肢体畸形病废,但往往造成肢体的广泛水疱及散在的皮肤甚至更广泛的皮下和肌肉坏死,二期清创后形成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给病人造成较大的肢体残疾及心理负担。

2. 及时有效的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唯一的防治手段就是在其加重之前、在肌肉发生缺血性改变尚可逆转之前即给予有效的减压治疗。

一旦发生严重缺血持续超过6 h即无逆转可能,此时无论采取任何方法均无效,故须争分夺秒地处置,不能拖延等待观察。

但问题是出现缺血的时间或程度并无明确的分界线或准确的判断指标;个体对缺血的耐受性也不一样。

因此,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置是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医生对其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注重一些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注意事项:1.警惕性为第一要素经治医生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这根弦,特别是在危险期内,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在临床工作中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用两只眼看问题,一只眼盯着骨折、一只眼盯着并发症。

要记住警惕性是最关键的、警惕性要时时刻刻贯穿于全过程。

2. 悟透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是另一关键因各种原因导致筋膜间隙腔内组织(肌肉、神经)压力增高、超过其自身血液微循环的灌注压、从而使组织内微循环减弱或停止进而发生组织缺血性改变。

其核心问题是肌肉、神经的缺血,而缺血的原因是间隙腔内压力增高。

压力来自于损伤所致的内部组织肿胀,也可来自于外界给予肢体的外在压力(如敷料包扎),或两者兼有。

总之其发生有两个关键性因素:(1)组织压力;(2)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压,是否发生缺血决定于两者之差的大小。

因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既与压力有关也与血压或肢体动脉供血的强弱(如骨折刺激可致动脉痉挛或受阻使动脉供血减弱)有关。

另外筋膜间室的概念也要重新理解:传统概念是指由骨、深筋膜构成的边界,最新概念则将边界扩展为除骨、深筋膜外还包括肌外膜、皮肤、外包扎之敷料石膏等。

这些边界均较致密、缺少弹性,一旦肌肉肿胀或包扎过紧则间隙内的压力就会迅速增大。

明白以上概念就能帮助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3. 要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要明白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不象骨折那样有明确的指征和检查确诊手段,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经治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

目前有2种方法:临床表现和仪器测压。

仅靠临床表现也完全可以实现诊断目的,而且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尤其是基层医院。

要同时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临床表现:(1)常见部位;(2)损伤机制;(3)症状体征;(4)动脉搏动在诊断中的意义;(5)鉴别诊断。

(1)最好发部位为前臂及小腿凡是这两个部位的骨折损伤都要特别注意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

(2)损伤机制这是其发生发展的基础,对每一个病例都要详细了解其受伤机制,从中可以判断出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有多大。

要评估几个方面的问题:(1)肢体伤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特别是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程度;(2)是否为挤压伤;(3)损伤力作用于肢体所持续的时间;(4)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损伤(指骨筋膜室是否开放),闭合性损伤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5)同时要注意评估全身状况如是否伴有休克等。

已证实下述情况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或使其发生机率增加:①扩髓置针,特别是在闭合牵引复位下操作;②牵引,特别是大重量牵引可致间隙腔内压力增高;③止血带,特别是长时间反复使用;④体位,患肢高于心脏平面可使脉压差减小(故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患肢置于平心脏水平);⑤失血性休克。

4.在对待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问题上要持积极的态度,在切或不切的问题上迟疑时要宁左勿右,宁可误切不可迟切。

5. 特别注意别在“盲期”内误事所谓盲期是指比较懈怠的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如:术后麻醉恢复期间;术后使用镇痛泵期间;伤后或术后恰位于晚上或中午期间;正处于全身伤情重、昏迷、休克或同时有其他部位损伤等,使注意力转移时。

6. 前臂及小腿术后切勿给予加压包扎7. 因为明显缺血>6 h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故不能观察等待过长时间,要以30~60 min为观察间隔。

8. 经治医生要亲自观察直至危险期过后,因不同的医生可能观察标准不一样,非主管病人其关心程度也可能不一样。

9 . 事先和患方沟通非常重要,可避免纠纷发生,因患方的注意力可能只在骨折的问题上,并未注意到会在其它方面出问题,让其事先有所思想准备很重要。

10. 重视肌力观察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意义观察指(趾)的主被动活动情况又方便、又有效、又保险,还可以嘱由患者或家属来协助完成观察过程。

11. 认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压力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