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壁画胡人乐舞图像概述

合集下载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唐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绘制技法娴熟,极具时代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章从《乐舞图》的构图、人物造型、线条及色彩四个方面入手,阐释唐代达官显贵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审美文化内涵。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原始宗教、阴阳学说的崇拜等思想加以整合,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丧葬体制和礼俗,而后又随之产生出一批与之相配的图像——墓室壁画。

这些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不仅充分展示了古典雅致的美学特征,更使得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民情等历史内容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唐代是我国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迄今公布发掘的壁画墓共计百余座,其中有86座都集中于当时的京畿地区——今陕西关中地区。

2014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的韩休及其夫人柳氏的合葬墓被发掘。

据考古发现,韩休墓《乐舞图》图像清晰、内容独特且绘制精美,为唐代墓室壁画考释提供了大量信息。

韩休墓《乐舞图》中的构图韩休,字良士,今陕西西安人。

他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

曾担任工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其夫人柳氏,出身于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去世,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

绘于韩休墓墓室东壁的《乐舞图》高2.27米,宽3.92米,与墓室西壁的《屏风图》、南壁的《玄武图》相呼应,是迄今所知唐代墓室壁画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

其画面整体外形呈长方形结构,描绘了由14位男女乐师及舞者载歌载舞的宴会场面,仅左侧略有残缺(图1)。

笔者根据画面布局将图中人物划分为左侧女乐队、中部舞者、右侧男乐队。

左侧女乐队(除一男乐人外)和右侧男乐队分别跪坐于方形地毯之上,中部舞者由一男一女构成,双方都一脚跃起一脚立于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撰文/余 娟,刘嘉钰图1 韩休墓东壁壁画《乐舞图》 来源:《唐代墓室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探究》毯上似腾跃状。

画面中,乐师和舞者生动呼应,乐与舞相互统一。

唐代乐舞初探

唐代乐舞初探

6—8)‘嘴着内在的联系。

《舞伎图》和<乐伎图》仍有隋代风貌,李寿墓《舞伎图》石刻时间应为630年左右,舞伎六人,分列三排,两两相向而舞,身体微向前倾,短衫长裙,着云头履,细长筒袖外罩以齐腕镶边广袖(自汉以来流行的女装),右侧舞伎举右手及眉边,左臂斜伸,出右足:左侧舞伎举左手及眉边,右臂斜伸,出右足,形成对称,步态和谐沉稳,颇有初唐简朴厚重之风.由此也可看出对前朝乐舞的继承。

图l隋代“双舞俑”图3隋代舞俑群(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图5唐代“舞俑”(江苏扬州出土)目2敦煌304窟顶天宫伎乐图4唐代红农舞女壁画(陕西西安执节奉节墓出土)图6唐代石刻舞人(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图)l】‘中华舞蹈图史'王克芬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第108页5癣佥图7唐代石刻舞人摹本(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圈)图8唐代石刻舞人(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圈)另外,唐初的雅乐亦承于隋朝。

雅乐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

州”每一时代所用的宫廷雅乐一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沿用了前代流传下来的古典音乐和仪式音乐,一种是当代所新作的雅乐。

口,初唐时的雅乐因循旧制,据《1日唐书·音乐志》载:“高祖受禅(618),擢祖孝孙为吏部郎中,专太常少卿,渐见亲委。

孝孙由是奏请作乐。

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制,乐府尚用隋氏旧文。

”二、略有变革隋、唐的多部乐01,基本上是按照国内不同民族和国外不同国家的名称分类的。

唐九部乐、十部乐是在隋七部乐”’、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删而成,它们的传承关系如下:表1旧七清国龟安天高文部开皇初商兹国竺丽康隋乐(58l~)伎伎伎伎伎伎伎九清西龟疏康安天高札部大业中乐(605~618)商凉兹勒国国竺丽毕九燕清两龟疏康安天高部武德初(礼毕)唐乐(618~)乐商凉兹勒国国竺丽十燕清西高龟疏康安天高部贞观十六年乐(642)乐商凉昌兹勒国国竺丽(上表中,除隋之礼毕、唐之燕乐外,均为南北朝已有的乐部。

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

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

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汇报人:2023-12-06contents•唐代乐舞的背景与特点•敦煌壁画中唐代乐舞的体现目录•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艺术价值•唐代乐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唐代乐舞与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唐代乐舞的背景与特点01CATALOGUE0102唐代乐舞受到前代乐舞的影响,同时又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为乐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乐舞以宏大、华美、壮丽为特点,表现了盛唐气象和民族自信。

唐代乐舞以歌舞为主,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乐舞的主题多与自然、神话、历史故事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追求。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反映了唐代乐舞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人们了解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敦煌壁画是反映唐代乐舞的重要载体之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乐舞图像资料。

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重要性敦煌壁画中唐代乐舞的体现02CATALOGUE唐代乐舞中,琵琶是常见的伴奏乐器,壁画中常可见到舞者手持琵琶,或弹或拨,与舞蹈动作相映成趣。

琵琶觱篥是唐代重要的吹奏乐器,壁画中常有乐队使用觱篥进行演奏,为舞蹈提供悦耳的音乐伴奏。

觱篥羯鼓在唐代乐舞中具有突出地位,壁画中可见羯鼓手激情洋溢的演奏,为舞蹈注入强烈的节奏感。

羯鼓乐器与舞蹈的配合唐代乐舞的舞步轻盈流畅,如同云端漫步,壁画中舞者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

轻盈流畅的舞步婉约优美的手势节奏鲜明的音乐唐代乐舞的手势婉约优美,壁画中舞者手持乐器或双手合十,展现出舞蹈的细腻情感。

唐代乐舞的音乐节奏鲜明,壁画中可见乐队演奏者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曳生姿。

030201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敦煌壁画中的唐代乐舞是宗教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乐舞宣扬佛法、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55-中国分类号:J60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55-07●于静芳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唐墓壁画《乐舞图》中歌者图像少有人提及,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

八座唐墓壁画《乐舞图》存歌者图像,分析总结如下:一.唐代歌者中胡人男歌者较多。

多数歌女演出服饰与女乐、舞女差别不大。

二.歌者姿势常见站立,也可跪坐或坐在床上。

男歌者可以在高歌时手臂前伸助兴,歌女演唱时多把双手合在身前,以帔子遮住手站立。

三.唐代乐舞表演中歌者固定的位置在乐队最后或最边上,一般不会出现在乐队中间。

四.唐代乐舞表演并不是必须配备歌者。

五.唐代乐舞表演常见使用一至两名歌者。

关键词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唐代典籍中有关歌者的记载不少,但是留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如玄宗时的许和子,开元年间入教坊,以籍贯为艺名“永新”,《开元天宝遗事》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

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1](P1739)。

据史籍,唐代著名的十部乐中《清乐》与《燕乐》,皆不仅有乐工,还有歌者才配成一部乐。

如《旧唐书》载《清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歌二。

”[2](P1067)“歌二”说明唐代乐舞《清乐》中有歌者二人参加演出。

文献资料提及唐代歌者一些表演情况,却无法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唐代乐舞表演时歌者位置在哪?演唱姿势如何?已发现的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可形象化地展现答案。

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所以研究唐墓壁画《乐舞图》的学者不少,但是多数人关注舞与乐研究,图像中的歌者却很少有人提及。

论唐代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的审美意境

论唐代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的审美意境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2论唐代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的审美意境TEXT /王翔宇唐代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的表现特征1.乐舞画体现了线描人物画“曲中求圆”的审美意境以线作为造型基础,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敦煌壁画乐舞的部分运用了曲线表现敦煌舞姿。

在线的韵律中,形体化为了飞动的线条,西方人也认为这使得中国古代绘画更接近以抽象为本质的音乐艺术。

从图像上看,敦煌舞舞姿的审美标准是“S”型,也称“三道弯”。

这种出肋,出胯,扭腰的舞姿源于壁画上呈现的希腊和印度舞蹈,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印度和希腊的“S”形体姿态是直线的,稍微带有棱角的几何形态。

敦煌舞则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宫廷乐舞的基础上,吸收西凉乐,借鉴各民族的舞蹈姿态,形成了独特的曲中求圆的审美特征。

乐舞画中的曲线将“曲”和“圆”巧妙结合,合则为圆,分则为弧,形成富有变化之美的“S”形曲线。

因此,以乐舞画为题材的敦煌壁画艺术,展示了中国画线描曲线的的飘逸,流畅。

在描绘的乐舞画作品中,绘者常用柔韧流畅的行笔,圆浑劲紧的衣纹线条,和匀严谨而富于弹性的肌肤线条,使造型中具有骨干作用的墨线处理的相当有表现力。

尤其是具有飞动之美的线条本身就具有律动的节奏感,达到了艺术表现形式和听觉审美意境的高度统一。

乐舞画的线条表现出曲中求圆的特征,是与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哲学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儒家思想的精神是“中和”,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中庸的概念,它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

而道家的精神则强调的是“曲则全,枉则直,”它的哲学观念演变到哲学上则是逍遥自得。

至此,中国文化的中庸品格便形成了儒道互补的的原则,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中和”“和谐”。

乐舞画中线条的“圆之美”,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渗透着中国独具特色的精神审美意境。

以唐代壁画乐伎反弹琵琶为例,其线条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精神气质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艺术家通过多姿多彩的乐舞形式表现了佛国的美妙无比,这些画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时期恢弘博大,仪态万千的舞蹈风格。

“胡旋舞”图案的形象体现

“胡旋舞”图案的形象体现

“胡旋舞”图案的形象体现作者:王生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7期胡旋舞石门(见图1),唐代,1985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中,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门扇上的线刻图案形象地体现了北朝至隋唐间流行于中亚一带的胡旋舞,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舞姿形态优美,是弥足珍贵的胡旋舞图像资料,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石门,两扇,高88厘米,宽42.5厘米。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

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

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

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

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

两人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

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制造出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

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

石门上的舞伎展示的舞蹈即为胡旋舞。

胡旋舞,又有团乱旋、团圆旋等称呼,原出于中亚一带。

胡旋舞由西域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原各族人民的喜爱,尤其上层统治阶级偏爱,有不少唐诗描述了胡旋舞的丰姿,白居易《胡旋女》最为著名:“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

”元稹《胡旋女》也盛赞胡旋女的柔美:“胡人献女能胡旋。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

可见,胡旋的旋律快、节奏快、转圈急,难分背面,且舞者足不离地,两足交替,快速旋转。

据所发现的图案看,舞者并非仅脚尖着地,而是前脚掌着地,双手上举,身体略有弯曲,便于身体快速旋转。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胡旋舞-才府

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胡旋舞-才府

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胡旋舞-才府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昭陵陪葬墓俆懋功墓和太宗德妃燕氏墓中就出土了有关胡旋舞的壁画。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

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

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

《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白居易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

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

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

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

《胡旋舞》属于健舞。

舞者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

在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

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

胡旋舞传入内陆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为男女最为喜爱的交际舞。

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了一时的风尚。

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

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

《唐人宫乐图》与乐伎

《唐人宫乐图》与乐伎
乐伎中的音乐演奏是一种与舞蹈和表演相互配合的艺术形式,并且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元素。乐伎中的音乐演奏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感染力,而不是乐器演奏的技艺或音乐器的种类。
总体而言,唐代的音乐艺术和日本的乐伎艺术虽然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和传承,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表现和人类智慧。
《唐人宫乐图》与乐伎
《唐人宫乐图》是一幅唐代的壁画,描绘了唐朝宫廷中的音乐演奏场景。这幅壁画体现了唐朝的音乐艺术水平和宫廷文化。
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到唐朝皇帝正在赏析宫廷音乐家演奏的乐器。乐器分布在整幅画面的上方和两侧,并且可以看到许多乐器的名称和形状都与现代音乐器相似,例如琵琶、箫、笛等。唐代的音乐性和艺术表达形式。
唐代的音乐艺术是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演奏和歌唱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有朝臣户外演奏的习惯。此外,唐代的音乐也被广泛地传播到国外,成为了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唐代的音乐艺术不同,日本的乐伎艺术则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乐伎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江户时代,乐伎表演形式不同于传统戏剧,演员需要通过声音、表演和服饰来传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描写唐代胡旋舞的文章莫高窟-定义说明解析

描写唐代胡旋舞的文章莫高窟-定义说明解析

描写唐代胡旋舞的文章莫高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胡旋舞是唐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它独特而华丽的表演风格成为了当时艺术的精髓之一。

而莫高窟又是唐代艺术的一大瑰宝,因此,本文将以莫高窟为主要背景,描写唐代胡旋舞的艺术形态与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富有创造力的时期,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胡旋舞作为当时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娱乐和庆典活动中。

它起源于中亚一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胡旋舞以其舞者优雅流畅的身姿和华丽多样的舞步动作,展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石窟艺术宝库,其建造始于唐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

在这些洞窟中,有许多壁画和雕塑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了对胡旋舞的描绘和赞美。

这些壁画和雕塑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刻画,生动再现了胡旋舞的舞步与动作,展示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莫高窟中胡旋舞描写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唐代胡旋舞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胡旋舞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同时,莫高窟中胡旋舞的描写也是对唐代舞蹈艺术的一种记录和留存,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本文的展开剖析,我们将探索胡旋舞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莫高窟中胡旋舞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今人的启示与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胡旋舞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延续着唐代文化的辉煌。

同时,对于今人来说,胡旋舞也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发我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力的热情。

总之,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现唐代胡旋舞的魅力与价值,期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

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部分是指介绍本文的组织和层次,以及各部分的内容和关系。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在民宿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在民宿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在民宿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在民宿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引言: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敦煌壁画的保护和利用。

而在民宿环境设计中,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应用于室内装饰,不仅可以丰富空间氛围,也能够传递文化信息,使民宿环境与敦煌文化相互呼应,为住宿者带来独特的体验。

一、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介绍1.1 敦煌壁画的历史和特点敦煌壁画起源于公元4世纪,盛于唐代,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整。

敦煌壁画不仅在构图和用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其在表现乐舞场景和人物形象上的精彩表现。

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多种多样,有宫廷乐舞、民间舞蹈等,展现了古代乐舞的繁荣和多样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2 乐舞图像的审美特点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以其细腻的线条、华丽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融入并表现了古代中国音乐舞蹈的风采。

乐舞图像中的舞者形象优雅婉约,动作鲜明流畅,充满活力与美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这些特点使乐舞图像适合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为民宿增添一抹艺术魅力和古典气息。

二、乐舞图像在民宿环境设计中的应用2.1 空间中的装饰应用民宿环境设计注重打造舒适且富有特色的住宿体验。

以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为元素进行室内装饰,可以将空间氛围提升至另一个艺术层次。

可以选择将乐舞图像设计成装饰画,悬挂于客厅、卧室等区域的墙面上,成为空间的焦点和亮点,也可以通过壁纸、墙纸等方式将乐舞图像融入整个空间,营造出一种浸入式的文化体验。

2.2 家具和家居用品的应用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可以应用于家具和家居用品的设计中。

例如,可以选取乐舞图像中的舞者形象作为家具的图案,如沙发、床品等,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此外,也可以将乐舞图像应用于窗帘、地毯、桌布等家居用品的设计中,与整个房间的设计风格相呼应,为住宿者提供一种以欣赏和体验古代中国音乐舞蹈为特色的居住环境。

唐代壁画胡人乐舞图像概述

唐代壁画胡人乐舞图像概述

唐代壁画胡人乐舞图像概述一、胡人乐舞的概念界定(一)“胡乐”的定义所谓“胡乐”,指的是西域地区的音乐,包括乐曲、歌舞等。

胡乐很早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已十分流行。

入唐后,更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宫廷音乐分为雅乐、清乐、燕(宴)乐三种。

三乐之分诚如沈括《梦溪笔谈》所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奏乐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由于历史上某些复杂原因的影响,以及因当时的社会意识所局限,中原地区的外国人和西部、北部诸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或“西城杂胡”,于是乎,但凡由“胡人”用“胡语”演唱的歌曲,也就一律不分国籍和民族,亦不分哺吾言的系属和族属,均被统称为“胡乐”了。

(二)“胡舞”的定义西域舞蹈在中原文化艺术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唐代舞蹈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胡汉融合,达到全盛时期。

唐代舞蹈分软舞和健舞两类。

软舞是由民间乐舞改编而成,多用于宴享,姿态柔婉,其舞步轻盈,音乐伴奏舒缓平和,表演时感情比较细腻,此类舞蹈广泛流传于中原民间,多为汉族传统风格,也有吸收西域或其它外来舞蹈。

健舞原为民间舞蹈,后经教坊整理,其舞步壮健,伴奏多用繁弦急管,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如《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唐代“三大乐舞”。

这些西域诸国传入唐代的健舞,多带有西域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它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与唐代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二、胡人乐舞在唐代壁画上的体现在关中的100多座壁画墓中有22座墓有关于乐舞的壁画,占到了五分之一。

例如:李寿墓、执失奉节墓、韦贵妃墓、李爽墓、李勃墓、燕妃墓田、陕棉十厂墓等墓中都有关于乐舞场面的壁画。

这些壁画墓在年代土分别属于初、盛、中、晚唐的各个时期。

它们虽然只是反映了唐代音乐舞蹈的一些特定场面,但却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不可缺少的图像资料。

(一)燕妃墓《乐舞图》燕妃墓后室东壁北侧绘二舞女相对而舞,头梳大鬟髻,戴花冠,身穿红色广袖衫,婆娑起舞,东壁南侧绘三个伎乐和一个旁观的宫女。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东侧舞伎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下方的乐舞图中,绘乐师共有二十八人分坐两侧,中间有1舞伎四人(敦煌经变画中仅此一铺为四人,其余均为,独舞或双人舞),舞伎的排列分为左右两组(二人为一组)。

东侧即右组二舞伎,上身赤裸,臂有钏,腕有镯,头上戴杂宝花冠,发绺飘散,身饰璎珞,披丈余长巾,穿月白长裙,赤足,各立于一小圆毯子上舞,圆毯直径仅有二尺左右。

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西侧舞伎西侧即左组二舞伎,男装,戴杂宝头盔,穿锦甲半臂,戴手镯,挂璎珞,身穿棕色荷叶卷边大口裤,绿围腰,蓝花白短裙,手执丈余长巾,赤足,一腿掖后,单足立于小圆毯子上舞。

这幅四人舞图,画的都是舞的背影。

右组左边的舞人是向左后旋转的舞姿,舞人左颊已可看到;右边的舞伎是向右后旋转的舞姿,舞人右颊已可看到。

左组男装二舞伎,单腿立,舞人的长巾环飘,头带高扬,璎珞横飞,辫发散披肩上,旋转动作如疾风电闪,生动地表现出这是一种以快速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舞蹈。

从舞蹈旋转的形态来看,第220窟北壁乐舞图左组的一对舞伎,停在“初转”的姿势;右组的舞人,停在“转半”的位置。

应该还有一组舞人成为正面“转回”的位置,才成为一个旋转的全过程。

不知是巧合还是画师有意的安排,在同窟的南壁《西方净土变》乐舞图中的二舞伎,各立于一小圆毯子上手执长巾,跨腿单足立,二人相向,面向前而舞,正是旋转动作的第三图“转回”的姿势。

虽然这同一窟中的三组舞人,服饰各异,各自独立,但在旋转的姿态上包含着“动作” 的连续性,展示了旋转的全过程,以及旋转的不同动态。

初唐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舞伎胡旋舞有学者根据这种舞蹈的旋转动作,认为这便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胡旋舞”。

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毯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子上,其妙如此也。

”还有《新唐书。

礼乐志》记载:“胡旋舞,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

以唐代海陆丝绸之路出土的胡舞宴图为例,探析唐代胡人的城市生活

以唐代海陆丝绸之路出土的胡舞宴图为例,探析唐代胡人的城市生活

以唐代海陆丝绸之路出土的胡舞宴图为例,探析唐代胡人的城市生活前言唐朝(公元 618-907 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其特点是艺术、文学和文化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首都长安(今西安)的人口增长到超过一百万。

唐代也是国际贸易的时期,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

因此,唐代以各种文化的融合为标志,其中包括胡人的文化。

胡人,又称匈奴,是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他们以凶猛的战士和骑马技巧而闻名。

唐朝时期,胡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许多文化习俗,包括他们的舞蹈和音乐,都融入了唐朝的宫廷文化。

舞蹈音乐审美统一胡文化最迷人的方面之一是他们的舞蹈。

胡人有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它涉及步法和手势的结合。

他们还在舞蹈中使用各种道具,例如剑和盾牌。

胡舞经常在宴会和仪式上表演,并伴有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包括琵琶和笛子。

胡人舞宴是唐代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在丝绸之路上已经出土了许多关于这一活动的图像。

这些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胡人在这一时期的城市生活的窗口。

它们还显示了胡人的文化是如何被纳入唐朝的宫廷文化中的。

其中一幅是在新疆吐鲁番市章怀太子墓中发现的一幅壁画。

壁画描绘了一场胡舞盛宴,舞者穿着精美的服饰,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

舞者头饰、腰带和鞋子是典型的胡文化。

壁画还描绘了演奏各种乐器的乐师,包括琵琶、笛子和胡琴。

舞者拿着剑和盾牌,这也是胡舞中常用的。

在新疆阿斯塔纳墓葬出土的绢画上发现了另一幅胡舞宴图。

这幅画描绘了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舞者,表演着大量跳跃和旋转的舞蹈。

舞者手持剑和盾牌,并由演奏各种乐器的音乐家伴奏。

这幅画还描绘了观看舞蹈的观众,包括一群随着音乐拍手和唱歌的女性。

在甘肃省敦煌石窟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发现了胡舞宴的第三幅图像。

这幅画描绘了一群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舞者,表演着大量旋转的舞蹈。

舞者手持剑和盾牌,画中还描绘了演奏各种乐器的乐师,包括琵琶和笛子。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其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其中,乐舞图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描绘乐舞场面,展现了古代乐舞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本文将从图式的分类与特点、乐舞形式与场景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的研究。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丝绸之路舞蹈图”、“宴会音乐舞蹈图”以及“仙界乐舞图”等。

其中,“丝绸之路舞蹈图”反映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壁画中描绘了古代商旅舞蹈的场景;“宴会音乐舞蹈图”则展示了唐代士人举行宴会时的乐舞活动,充满了欢乐与喜庆的氛围;“仙界乐舞图”描绘了神仙世界的乐舞活动,体现了敦煌文化中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乐舞作为古代文化遗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乐舞形式。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乐舞形式复杂多样,包括吹奏乐器、执法乐舞、舞蹈表演等。

在“丝绸之路舞蹈图”中,可以看到舞者优美的舞姿,他们手持乐器,合奏出动听的乐曲;“宴会音乐舞蹈图”中,舞女载歌载舞,以灵活的舞步和动感的姿态表演出节奏感强烈的乐舞;而“仙界乐舞图”中的舞者更是身披神仙装扮,展现出神秘的气息。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壁画不仅记录了古代乐舞的形式与场景,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审美趣味。

其中,乐舞图式中描绘的乐器形态、舞姿以及场景背景均受到当时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的影响。

例如,“丝绸之路舞蹈图”中描绘的乐器形态多为古代乐器,既体现了当时音乐乐器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图式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乐舞图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乐舞形式与细节,从而对当时社会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

结合唐代作品概述唐代乐舞成就

结合唐代作品概述唐代乐舞成就

结合唐代作品概述唐代乐舞成就摘要:一、唐代乐舞概述二、唐代乐舞的发展与特点三、唐代乐舞的成就四、唐代乐舞的影响正文:一、唐代乐舞概述唐代乐舞,是指在唐代(公元618-907 年)这一历史时期内,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代乐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唐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唐代乐舞的发展与特点1.唐代乐舞的发展唐代乐舞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盛唐和晚唐。

初唐时期,乐舞以宫廷乐舞为主,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传统;盛唐时期,乐舞艺术达到了巅峰,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乐舞,都呈现出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的特点;晚唐时期,乐舞艺术开始走向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2.唐代乐舞的特点唐代乐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华乐舞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代乐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融合。

唐代乐舞在南北朝乐舞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印度、波斯等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多元融合的艺术风格。

(2)技艺精湛。

唐代乐舞注重舞蹈技艺的提升,舞者需要掌握高难度的动作,如翻、滚、跳等,这些动作在当代舞蹈中仍有体现。

(3)表现力强。

唐代乐舞以寓意深刻、情感丰富的表现力著称,可以表现壮丽的宫廷气派,也可以展现柔美的民间风韵。

三、唐代乐舞的成就唐代乐舞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乐舞品种。

唐代乐舞有宫廷乐舞、民间乐舞、宗教乐舞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名家名作辈出。

唐代乐舞界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乐舞家和作品,如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等,这些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3.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乐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宋、辽、金、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宫廷乐舞,还是民间舞蹈,都可以看到唐代乐舞的影子。

四、唐代乐舞的影响唐代乐舞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国内,还对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

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

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唐代京城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地区,是当时全国政治㊁经济和文化中心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这一地区出土了大批石刻㊁陶俑㊁三彩俑㊁金银器皿,还有壁画㊂在这些器物与壁画上有不少唐代乐舞的形象㊂本文仅就其中部分乐舞形象加以粗略的分析,重点是当时西域地区(主要在今新疆地区)乐舞即所谓胡乐对中国内地的影响㊂一唐乐舞石座和白石观音伎乐座乐舞石座为陕西省博物馆旧藏,现陈列在该馆石刻艺术室内,座上石像已佚㊂座呈长方形,长92㊁宽49㊁通高28厘米㊂仅在石座中部的长一㊁宽二的三面刻有8个壸门,内刻乐舞伎,作深肉雕㊂除正中两个为舞伎外,其余6个均为乐伎,在两个壸门间有线刻蔓草图案㊂石座正面雕有两个婆娑起舞的女舞伎,身披飘带,头戴宝冠,上身袒露,下着贴身羊肠裙,赤脚㊂它们相对而舞,一手左垂,另一手则右垂,舞态婀娜(图一)㊂正面左乐伎头已残,盘腿坐,服饰与舞伎大致相同,怀抱琵琶(图二)㊂琵琶柱已残,从其形制看,是属于 充上锐下 的曲项琵琶㊂乐伎手中有拨器,拨弹㊂正面右乐伎与左乐伎服饰同,唯手中乐器已佚㊂从其两手置胸前㊁好像在拍击什么乐器的姿态推测,此伎可能正在击拍板㊂‘旧唐书㊃音乐志二“记: 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㊂在隋唐的胡乐中,用以为看乐节奏㊂琵琶㊁拍板伎位居石座正面,可知此二件乐器可能是当时的主要乐器㊂图一 舞伎之一、二左侧面两乐伎,服饰㊁姿态与琵琶㊁拍板伎同,一系吹奏筚篥(图三),一系吹奏排箫㊂筚篥非中原汉族原有乐器,‘乐府杂录“说: 筚篥,本龟兹国乐也㊂箫,传说为舜所造,十管,中原汉族原有此器,但在胡乐中也有㊂管的数目不等,有十六管,有二十一管等㊂右侧面两乐伎已残,但从残石形状上看应是笙㊂一乐伎双手平举左边,齐嘴,无疑是在吹奏横笛㊂图二 琵琶乐伎 图三 筚篥乐伎白石观音像系一九五二年在陕西西安市东郊唐兴庆宫景龙池遗址出土,通高73厘米㊂像下为二层石座,下层莲花座四周刻有六个壸门,每个壸门内浮雕一乐伎㊂其服饰㊁动态与上述石座左侧乐伎相似(图四)㊂正中的壸门内刻一盘腿坐着吹排箫的乐伎(图六),向左依次为横笛(图022汉唐气象图四 唐白石观音五)㊁腰鼓(图七)㊁铜钹㊁筚篥㊁拍板伎㊂比上述乐舞石座少一个琵琶伎,多一个铜钹伎㊂ 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㊂其圆数寸,隐起若浮沤,贯之以韦皮,相击以和乐也㊂①从以上两个石座的造型及乐舞形象可以断定它们应是唐代的遗物㊂其中长方形石座的乐舞形象与敦煌莫高窟中属初唐的220窟南㊁北壁的 西方净土变伎乐壁画 很相近,特别是两个相对起舞的舞伎,不论服饰㊁舞姿都极为相似㊂②惟石座乐舞伎的飘带较壁画舞乐伎繁缛,接近盛唐风格㊂而石座蔓草图案又不像开元㊁天宝时那样肥厚,乐舞伎脸庞也不如开元㊁天宝时丰满㊂据此断定,此石座应属盛唐初期的作品㊂白石观音像的时代,从其造型丰满,壸门内复杂肥厚的纹饰来看,大约属盛唐至中唐时的作品㊂图五 横笛乐伎 图六 排箫乐伎 图七 腰鼓乐伎两石座乐伎所执乐器有琵琶㊁拍板㊁横笛㊁箫㊁腰鼓㊁筚篥㊁铜钹等八种,基本上是被称为 胡乐 乐器㊂在唐初的九部乐㊁十部乐中,它们与其中的胡乐,如天竺部㊁龟兹部㊁高昌部㊁安国部㊁疏勒部的乐器最为接近㊂有关统计,详见下表㊂122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①②‘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㊂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㊂。

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述略

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述略

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述略
朱晓峰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21()6
【摘要】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

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总页数】13页(P36-48)
【作者】朱晓峰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1
【相关文献】
1.唐代敦煌莫高窟净土宗经变画建筑空间的群体组合研究
2.一幅珍贵的唐长安夜间乐舞图--以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中灯为中心的解读
3.唐代敦煌经变画
乐舞伎造型的线条之美4.礼乐文化视野下的唐代宫廷乐舞--以莫高窟112窟经变乐舞为例5.敦煌莫高窟净土经变画的音乐图像研究——以盛唐第148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杨瑾
【期刊名称】《文博》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唐墓壁画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包括蕃将与文职官员、使臣或朝贡者、胡商、宗教人士、译语人、胡人马夫驼夫车夫、歌舞伎、仆从、驯兽师及其他类别,他们
是生活在唐朝不计其数胡人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唐朝社会生活中享有一定自由,对唐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所贡献,但也受到唐朝主流社会的歧视、偏见与排斥.
【总页数】10页(P35-44)
【作者】杨瑾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河南新野汉画像砖中的“胡人”形象看中外文化交流 [J], 赵莎莎
2.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 [J], 杨瑾
3.从汉画像石中的胡人形象论西域文化在汉代的表现 [J], 张洪静
4.《太平广记》中的胡人形象 [J], 王进林
5.唐诗中的胡人形象——兼谈中国文学中的胡人描写 [J], 王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彩瓷先河—长沙窑执壶上胡人乐舞形象,作旋转姿态,惟妙惟肖

中国彩瓷先河—长沙窑执壶上胡人乐舞形象,作旋转姿态,惟妙惟肖

中国彩瓷先河—长沙窑执壶上胡人乐舞形象,作旋转姿态,惟
妙惟肖
长沙窑兴盛于唐代中晚期,衰落于五代时期,是我国唐代最富盛名的瓷窑之一。

尤其是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技术的普遍使用,开中国彩瓷之先河。

这件贴塑人物纹执壶,高23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1.7厘米,1965年11月安徽省宿县临涣集(今濉溪县临涣镇)王氏墓出土。

执壶呈喇叭口,八棱形短流,曲柄,双系,平底。

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偏黄,釉面玻化程度较高,略有细小的开片纹理。

执壶腹部涂三块椭圆形釉下褐彩斑,褐色彩斑处对应贴塑三个人物纹图案。

细观这件执壶上的三个贴塑人物纹饰,基本能看清他们的表情、服饰和动作。

三人均为胡人模样,高鼻、深目、大胡子,头戴花帽,身着胡服。

三人皆单足而立,一人手击串板,一人吹奏横笛,还有一位双手合于头上,单足脚尖点地,作旋转姿态。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名,其描写的正是胡人跳的这种“胡旋舞”。

顾名思义,这种舞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旋”字,即通过单足点地旋转,展现人体曲线变化,给人以动势和力度之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壁画胡人乐舞图像概述
作者:杨天月亮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陕西西安地区是唐代京城长安的所在地,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解放以来,在这里出土的大批石刻、壁画、陶俑、三彩、金银器皿上有不少唐代乐舞的形象。

来自西域地区的音乐,源源不断地输入唐代社会,对唐朝宫廷音乐、王公士大夫和社会风尚产生深刻影响。

它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胡乐与汉乐水乳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一、胡人乐舞的概念界定
(一)“胡乐”的定义
所谓“胡乐”,指的是西域地区的音乐,包括乐曲、歌舞等。

胡乐很早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已十分流行。

入唐后,更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宫廷音乐分为雅乐、清乐、燕(宴)乐三种。

三乐之分诚如沈括《梦溪笔谈》所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奏乐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由于历史上某些复杂原因的影响,以及因当时的社会意识所局限,中原地区的外国人和西部、北部诸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或“西城杂胡”,于是乎,但凡由“胡人”用“胡语”演唱的歌曲,也就一律不分国籍和民族,亦不分哺吾言的系属和族属,均被统称为“胡乐”了。

(二)“胡舞”的定义
西域舞蹈在中原文化艺术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唐代舞蹈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胡汉融合,达到全盛时期。

唐代舞蹈分软舞和健舞两类。

软舞是由民间乐舞改编而成,多用于宴享,姿态柔婉,其舞步轻盈,音乐伴奏舒缓平和,表演时感情比较细腻,此类舞蹈广泛流传于中原民间,多为汉族传统风格,也有吸收西域或其它外来舞蹈。

健舞原为民间舞蹈,后经教坊整理,其舞步壮健,伴奏多用繁弦急管,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如《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唐代“三大乐舞”。

这些西域诸国传入唐代的健舞,多带有西域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它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与唐代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二、胡人乐舞在唐代壁画上的体现
在关中的100多座壁画墓中有22座墓有关于乐舞的壁画,占到了五分之一。

例如:李寿墓、执失奉节墓、韦贵妃墓、李爽墓、李勃墓、燕妃墓田、陕棉十厂墓等墓中都有关于乐舞场面的壁画。

这些壁画墓在年代土分别属于初、盛、中、晚唐的各个时期。

它们虽然只是反映了唐代音乐舞蹈的一些特定场面,但却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不可缺少的图像资料。

(一)燕妃墓《乐舞图》
燕妃墓后室东壁北侧绘二舞女相对而舞,头梳大鬟髻,戴花冠,身穿红色广袖衫,婆娑起舞,东壁南侧绘三个伎乐和一个旁观的宫女。

伎乐均头梳大鬟髻,戴花冠,一人弹琵琶,一人吹洞箫,一人操箜篌。

这种舞蹈形式与史书、唐诗中描述的双人柘枝舞极为相似。

柘枝舞是民间乐舞的一种,出自西域石国。

《乐府诗集》记载:“健舞曲有《柘枝》,软舞曲有《屈柘》。

”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抃转有声。

其来也,於二连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

”唐代,许多文人士绅喜爱歌舞,经常在宴请宾客时邀请伎人随宴舞蹈,文人雅士们便饮宴赋诗作画,由此乐、舞、服饰等都被记录在他们的诗情画意之中。

因此唐代关于柘枝舞的记载多见于诗词歌赋中,如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二)陕棉十厂唐墓《乐舞图》
1966年在西安陕棉十厂的唐墓的墓室东壁也发现了一幅《乐舞图》,这幅壁画画面稍有残缺。

画面由八位身穿圆领衫袍的男子组成。

左侧原有三人,其中一人上身已脱落,前面坐的一人头戴黑色蹼头,脚穿黑色靴子,神情专注的弹奏着竖笔簇,后面一位站立着的童子梳双垂髻,嘴巴微微开启,好像是随着曲子吟唱。

右边是四人。

前面两人都头戴黑色蹼头,一人右手持拨子弹奏四弦琵琶,一人吹奏革菜,后排一戴黑色蹼头的男子拢袖而立,似乎等着唱和。

另位是头梳双垂髻的童子,两手击拔。

中间是位舞者,他也头戴黑蟆头,身穿长袖袍衫,腰里系着腰带,脚穿高锄黑靴,右臂上屈,左臂下垂,袖长及膝内起舞。

(三)苏思勖墓《乐舞图》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发掘的唐苏思助墓室东壁上,发现了幅内容完整,形象生动的乐舞壁画。

在画面中央黄绿色相间精美的“舞筵”上,有一个浓眉、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胡人,他头戴尖顶胡帽,身穿圓领长袖衫,腰系黑带,脚穿黄色的软锦靴,右手揽袖义腰,左臂高举挥袖,吸腿腾踏,旋转起舞。

舞者西侧为乐队,右有5人,前排3人跪坐,1人吹革菜,1人弹七弦琴,1人弹竖笙模。

后排2人站立,1人吹排箫,1人右手平举,似歌者;左面有6人,前排3凡跪坐,分别持琵琶、笙和铜钱。

后排立3人,1人吹横笛,1人击拍板,另1人左手向前,似歌者。

幅乐舞图中的舞蹈就是盛唐时非常流行的“胡腾舞”,可以肯定的是苏思勖墓的《乐舞图》所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外乐舞互相交融的情况。

胡腾舞是中亚的石国流行的一种舞蹈。

主要由男子表演,速度快、动作激烈,属于健舞。

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是唐代的代表性舞蹈之一,深受全社会喜爱。

对此,唐代诗歌中多有表述,如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胡腾儿》中我们可以得知,“胡腾舞”伎人演出时,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衣,这是典型的胡人服装;乐器有来自西域的横笛、琵琶等。

另外,在西安多出发掘的唐墓中都有“胡旋舞”的乐舞图像出现,如唐李勣墓、中亚安国人安伽墓等。

三、唐代胡汉文化的交流盛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中国进入了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以西域诸国为主的外族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它们与汉族乐舞相交汇,形成了许多新颖的音乐风格,并最终融入中国乐舞的河流之中。

至隋唐时期,中国乐舞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不但高度发达而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与之相呼应的是,唐代的乐舞思想、乐舞体裁、乐舞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态势。

西域乐舞的大量传入,使因魏晋之乱而散失残缺的中原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成为丰富灿烂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在唐代出现高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造成的强烈自信心,使唐人具有前所未有的宏大气魄和充分的吸收消化能力。

大量史料表明,乐舞不只是这一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其中的先行者,推动和促进了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李国珍.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M]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2] 周伟洲.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见的唐代乐舞形象[J].文物,1978
[3]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79.
[4] 许序雅.胡乐胡音竞纷泊—胡乐对唐代社会影响述论[J].西域研究,2004,(1).
[5] 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杨天月亮(1993-),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