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尺子、卷尺、测高仪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三角测量等。
3. 测量误差及处理: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
4. 实际操作: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误差的处理。
难点: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误差的处理等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物体高度的测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
5. 讨论:学生交流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测量心得。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方法的选择。
2. 完成课后练习,选取一个物体进行高度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3. 思考如何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测量方法的选择和测量误差的处理,能够独立完成物体高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测量、转化、计算等,体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全班交流共享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扬同学间互助合作和研究精神。
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活动准备:1.器材准备:利用量角器自制测倾器(高度1.5m)、皮尺、教学用三角板、1.5m与2m标杆、小平面镜各若干。
2.学生分组: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左右,每组确定组长1名(也可利用数学学习小组)。
1、2组为一个组合,3、4组为一个组合,5、6组为一个组合。
活动过程:1.知识回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对物体的高度进行测量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测量一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直接到达)可以用哪些方法?介绍:所谓“底部可以直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
各个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分享。
学生如果没有说全,教师提示补充。
方法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方法二:利用观测标杆测量。
(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方法三:利用平面镜的反射。
(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方法四:利用直角三角形。
(直接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确定各组测量目标:三个组合各派一代表进行抽签确定测量目标(三个测量目标是:测量旗杆的高度、水杉树的高度、综合楼的高度)。
请各个小组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和所要测量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物体),设计测量的方案。
要求:每个组合的两个小组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各设计一套测量方案。
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目标(被测物体)、测量目标图示(测量过程示意图)、测量的步骤、所需要测量的数据、所需要的测量器材、所用到的知识等。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测量不同物体的身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 实际操作: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高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准确地测量物体高度,并进行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测量工具、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物体高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注意事项。
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分享:各组学生展示测量成果,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6.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测量教室外的物体高度。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有关测量物体高度的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测量物体高度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成果分享”教学法,让学生展示测量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测量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测量成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以及总结反思的深度。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1.5 测量物体的高度【学习目标】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会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过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来探索:探究一:1、自学课本27页-29页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小组讨论每个活动的活动原理.探究二: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2、(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
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测倾器(即测角仪).(1)清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F D AH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二、我的课堂我做主1、(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三、看我有多棒1、(2007云南双柏县)如图,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第一章:引入测量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高度的概念。
2.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2. 教学物体(书籍、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测量概念,解释测量物体高度的意义。
2. 演示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高度。
3.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指导。
练习题目:1. 使用尺子测量一本课本的高度。
2. 使用卷尺测量教室门的高度。
教学反思:1. 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的操作准确性。
第二章:使用直尺测量高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技能。
教学重点:1. 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1. 直尺的使用方法。
2.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直尺。
2. 教学物体(书籍、文具等)。
教学过程:1. 讲解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演示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的过程。
3.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指导。
练习题目:1. 使用直尺测量一本课本的高度。
2. 使用直尺测量教室门的高度。
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时的操作准确性。
第三章:使用卷尺测量高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使用卷尺进行测量的技能。
教学重点:1. 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使用卷尺进行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1. 卷尺的使用方法。
2.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卷尺。
2. 教学物体(书籍、文具等)。
教学过程:1. 讲解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演示使用卷尺进行测量的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高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章:测量概述1.1 测量的概念与意义1.2 测量工具的分类与使用第二章:测量物体的高度2.1 直接测量法2.2 间接测量法2.3 测量误差与精确度第三章: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3.1 卷尺的使用方法3.2 标杆的使用方法3.3 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第四章:实际物体高度的测量4.1 室内物体高度的测量4.2 室外物体高度的测量4.3 特殊物体高度的测量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表达5.1 测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2 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测量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测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任务,评估学生的测量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测量工具实物(如卷尺、标杆、测量仪器等)。
2.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测量任务手册和测量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场景,引发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示范:进行实际测量操作,展示测量物体高度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测量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测量误差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第一章:引入测量概念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测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意义。
1.4.2 演示: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
1.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1.4.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不同物体,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其高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第二章:使用尺子测量高度2.1 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授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使用尺子测量高度的技巧。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4.2 示范: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2.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2.4.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使用卷尺测量高度3.1 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教授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使用卷尺测量高度的技巧。
3.4.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3.4.2 示范:教师示范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高度的正确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4.3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并记录结果。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熟练掌握对应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手办法、尺子、水平仪等工具,准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3.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科学测量的观念,对室内空间的测量和控制有责任心,培养安全文明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尺子、水平仪等测量工具;
2.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手抄报;
3.练习材料:可以准备不同高度的物体进行测量练习;
三、教学过程
1、热身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仪放映一些有关室内测量的影片,让学生了解测量室内空间的重要性及其正确测量的方法;
2、讲授环节:老师讲解不同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及其特点,以及不同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3、练习环节:拆分小组,准备不同高度的物体,学生使用前面讲授的方法去测量,练习到掌握;
4、检查环节:老师统一给出同样的物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测量,最后由老师收集成绩,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归纳环节:老师再次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并做总结,强调室内空间测量和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一节数学活动课,它的目的是会把学习的三角函数解直观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来解决生活中物体的高度。
活动课的重点是实践活动,但方法的得出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必须要有所分析和领悟,所以在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而转移到实际中去解决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
本节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合理使用自制测角仪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因此本节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
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测角仪或运用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运用自制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本节课积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合作与探究”上,以“思维为主线”去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引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然流畅,知识建构系统、连贯,在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
(九年级数学教案)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九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核心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二)课时安排1课时或2课时(三)教学内容这是本章的最后一课,课本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从课本的练习制作简易测倾器开始,然后利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作为小组活动的第一个活动;第二个活动是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第三个活动是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三个活动逐步递进,最后通过议一议,归纳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
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五)教学建议1.将学生分组,各组分头准备测量所需的仪器;2.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3.活动内容尽量安排那些学生比较熟悉、且易于开展小组活动,并能保证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问题;4.在活动课期间,教师应明确提出安全纪律方面的要求,并在现场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同时教师应作必要的记录。
5.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准备测量仪器、设计活动方案等,并能够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有合作精神等;6.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修改,最终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7.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包括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关注学生的活动报告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活动过程,并且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地测量不同物体的身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方法的学习:学习使用直尺、卷尺、测高仪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高度。
2. 测量实践: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测量教室内的各种物体的高度,如讲台、课桌、窗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测量不同形状和位置的物体高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测高仪、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如课桌、窗户等)。
2. 学具:每人一份测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测量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使用直尺、卷尺、测高仪等工具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3. 分组测量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汇总各组的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测量家里的物体高度,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测量实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测量实践中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沟通协作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如建筑师、工程师等)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测量经验和技术。
2. 组织学生参观测量仪器生产厂家,了解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3. 开展校园测量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校园内的各种物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建筑物的照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建筑物的高度吗?如何才能测量出它的高度呢?”
2.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测量软件等,辅助教学,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3.教学过程:
a.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探讨;
b.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c.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适时引导和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课堂练习,个别辅导。
3.教学过程: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e.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b.终结性评价:以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教学策略:
a.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2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3.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存数学活动的体会,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能够主动积极地想方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进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活动时的组织和调控2.撰写活动报告教学方法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教具预备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Ⅰ.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师]上节课我们已获得测量底部能够到达或不能够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实施.[教师活动]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依照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并做好分工.2.引导学生展现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关心完善.3.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需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专门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读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高度的测量第二课时 教案 1.doc
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2)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高度测量的实践活动和汇报活动,进一步让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总结能力.
过程性目标
让学生通过经历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课前准备
让学生把实践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并填写实践报告(见附录,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我们的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一双灵巧的手和出色的口才,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展示他们才华.
本课时师生共同备课,安排活动过程.由学生进行主持.以下给出一个活动案例.
1.主持人序言、导入.
2.各小组介绍各自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过程介绍,一方面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相互学习.
3.学生小组讨论,比较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好,测量的效果更佳
让学生通小组讨论,直抒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老师在对同学报告和建议进行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时,要切实根据实际来设计实施可行的方案.
5.由小组对本组成员作一个评估(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中表现的独特性等方面).
课后活动
1.对本组实践不满意的小组可以重新实践.
2.进一步完善实践报告.
3.请每一位同学写出实践的体会和收获.并发表在班级的墙报或网站上.
附录。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2. 测量物体高度的注意事项: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3. 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应用: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游戏,引起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的兴趣。
2. 基本方法的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并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出物体的高度。
2. 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注意事项,减少误差。
3. 学生能够将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1.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测距仪等。
2. 实践场景:教室、书架等。
3. 教学课件: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4. 作业:布置测量物体高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
2.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讲解使用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的高度测量方法。
3. 演示测量过程: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高度、书架的高度等。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测量物体的高度》说课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说课设计作者:高学军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3期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68页测量旗杆的高度,以及98页制作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数学活动课的方法与总结。
2.教学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用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3.教材分析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落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新课标理念。
我安排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星期天分小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本课时是对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的一个方法归纳与总结。
这样做是基于以下认识:(1)本节具有实验数学的特点,学生热情高,容易“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从教学功能上看,本节内容中涉及的知识和解决方法对于相似与锐角三角函数这两章起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是很好的复习载体;(3)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每年都有对计算物体高度的知识点的考察。
4.教学对象分析(1)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阶段的学生,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加强。
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特别浓厚,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质疑。
(2)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计算一些线段的长度。
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课堂给学生,降低难度,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三维目标。
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5.测量物体的高度(二)廿里堡学校王铁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自制测角仪、原理回顾、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总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自制测角仪、分组(5——6人)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所做的测角仪测量角时不方便、误差较大。
(解决方法:先展示样品)第二环节原理回顾活动内容:简单地回忆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步骤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1)方法的选择;2)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
第三环节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活动内容:,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即旗杆或其他物体),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
同时发放记录表。
活动报告年月日活动目的:体验合作,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准备。
活动的注意事项:1.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 2.要做好分工。
第四环节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活动内容: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测量与填写记录。
活动目的:体验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需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读数.(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没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第五环节统计分析及总结活动内容:汇报各组实验活动的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测量物体的高度(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使用测角仪测量角度,及利用测量出来的数据计算物体高度的原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测量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从事测量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基础上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自制测角仪、原理回顾、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总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自制测角仪、分组(5——6人)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所做的测角仪测量角时不方便、误差较大。
(解决方法:先展示样品)
第二环节原理回顾
活动内容:简单地回忆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步骤
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1)方法的选择;2)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
第三环节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
活动内容:,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即旗杆或其他物体),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
同时发放记录表。
活动报告年月日
活动目的:体验合作,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准备。
活动的注意事项:1.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 2.要做好分工。
第四环节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
活动内容: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测量与填写记录。
活动目的:体验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师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的细节:(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需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地读数.(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没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
第五环节统计分析及总结
活动内容:汇报各组实验活动的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反思实验过程,在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活动感受。
活动目的:1.总结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活动的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及恰当的选择方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补充完善活动报告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故在课堂上,要做到收放恰当,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