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合集下载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二,TDDS的特点
优点: 1.避免口服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效减副.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4.患者可自主用药 缺点:①吸收速度慢.②血药浓度低.
三,TDDS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见图17-1
(二)粘胶分散型
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见图 17-2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膜材的加工,改性,复合和成型 1.膜材的加工方法:①挤出法,②压延法 2.膜材的改性:①溶蚀法②拉伸法③核辐射法 3.膜材的复合和成型:①涂布与干燥,②复合
二,常用材料
(一)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 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2.聚氯乙烯(PVC) 3.聚丙烯(PP) 4.聚乙烯(PE)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三,TDDS设计的剂型因素
1.药物剂量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3.pH与pKa 4.TDDS中药物的浓度
四,渗透促进剂在TDDS中的应用
1.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 2.二甲基亚砜: 3. 3.氮酮类:月桂氮卓酮,商品名Azone Azone 4.醇类:乙醇,甘油 5.其他:挥发油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聚合物骨架中,然后 分剂量,与压敏胶层,背衬层,防粘层 复合而成.见图17-4
(四)微贮库型
见图17-5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角质层→生长表皮→真反→皮下脂肪组识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压敏胶
1.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2.丙烯酸类压敏胶 3.硅橡胶压敏胶
(三)其它材料
1.背衬材料 2.防粘材料 3.药库材料

经皮吸收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 3.皮肤附属器
• 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毛 孔、汗腺和皮脂腺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 皮层底部。毛孔、汗腺和皮脂腺总面积与 皮总表面积相比小于 1%,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但大分子药物以及 离子型药物可能由此途径转运。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有两 条途径,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 1.皮肤的水合作用 • 角质细胞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
生膨胀和降低结构的致密程度,高程度的 水合作用最终可使细胞膜破裂。水合作用 使药物的渗透变得更容易。角质层含水量 达50%以上时,药物的渗透性可增加 5~ 10 倍,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的促进吸收 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显著。
5mg 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5)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二、经皮吸收制剂吸收过程及影响 吸收的因素
•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 结构上皮肤可简单地分为四个主要层次,
即角质层与生长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 织以及皮肤附属器。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
• 1.表皮
• 人体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 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一般额部、腹部等部 位较薄,掌部等最厚。角质细胞膜为脂质、蛋白 质和非纤维蛋白等相互镶嵌组成的致密交联结构 而成为外来物质渗透的屏障,细胞间主要是由类 脂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一般认为,对于脂溶性 较强的药物,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相对较小,主要 的限速因素是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 而分子量较大的药物、极性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 则较难透过,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它们的主要限 速过程。
• 3.皮肤条件
• 角质层受损时其屏障功能也相应受破坏,湿疹、 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 加。氢化可的松在正常皮肤的渗透量仅为给药量 的 1%~2%,一旦除去角质层后,渗透量增加至 78%~90%。用有机溶剂对皮肤预处理亦有类似 效果,可能是因角质层中类脂的溶解或被提取后 形成渗透通路。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是 。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基质的pH值 D.背衬层的厚度
答案[D]
2、下列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 形成药物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答案[C]
卢戈液的配制 实验方法步骤P136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
DMSO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物增溶。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癸基甲基亚砜(DCMS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非极性
药物。
常用月桂氮酮,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
强于亲脂性药物。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 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 药物的经皮透过,常用的有乙醇、 丁醇、丙二醇、甘油等。
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 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 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 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 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 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 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 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 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 雾剂等。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磷脂和油酸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 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涂膜复合工艺 2、充填热合工艺 3、骨架粘合工艺
1、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透皮吸收促进 剂的是 。
A.乙醇 B.表面活性剂 C.山梨酸 D.二甲基亚砜(DMSO)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
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稳态经 皮渗透速率及渗透系数。
26
n 数据处理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稳态透过速率(JS)、透过系数(P)、皮肤累计渗透 量(M)、 时滞(tL)。
27
n Js就是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时间曲线的 直线部分的斜率。
n 将图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与时间轴相 交,得截距,即可估算滞后时间(Lag time,tL) 。
一、皮肤的生理构造
8
n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5 ~ 2、2m2, 占体重的14% ~ 16%。
n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n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 ( skin surface lipids), 主要来源 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11
(二)药物理化性质 n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 n 分子大小与形状(Mr>500难透过角质层,线性>非线性) n pKa (分子型通透性大) n 熔点(低,易透过) n 分子结构 (三)剂型因素 n 剂型 n 基质 n pH值 n 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 n 透皮吸收促进剂
12
四、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1、经皮透过促进剂(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
24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 (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
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25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n 方法: n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不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6)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6)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3.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子量有一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子量大于500 B分子量2000-6000C分子量1000以下 D分子量10000以上E分子量10000以下4.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5.T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6.对透皮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C.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E.大部分药物均可经皮吸收达到良好疗效7.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微贮库型B.骨架分散型C.微孔膜控释系统D.粘胶分散型 E.宫内给药装置8.下列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应用范围广,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皮肤表面积大适合大面积给药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经皮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9.下列关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经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中而产生全身作用C.药物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比直接通过表皮的速度快,因而前者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D.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但实际上,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穿透性E.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药物在油水中皆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的药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角质层而难被进一步吸收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制剂应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的小剂量药物C.与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从而吸收总量越多11.下列关于经皮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B.二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药物吸收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皮肤中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从而促进药物吸收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E.表面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角质层()A.100B.200C.300D.500E.60013.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4.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5.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储库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膜控型和微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16.经皮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A、膜控释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17.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A、EVAB、聚酯C、压敏胶D、ECE、Carbomer18.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皮肤()A、600B、1000C、2000D、3000E、600019.下列透皮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无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方便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水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D、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E、一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皮吸收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B、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乳剂型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D、乳剂型>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4.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二、配伍选择题【B型题】[1~5]A. 铝塑薄膜B. 压敏胶C. 塑料膜D. 水凝胶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控型TDDS的各层及材料为1.防粘层是()2.药物贮库是()3.控释膜是()4.粘胶层是()5.背衬层是()[6~9]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经皮吸收制剂中和上述选项对映的6.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7.一般由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8.一般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渗透促进剂组成()9.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10~13]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B、复合铝箔膜C、压敏胶D、塑料膜E、水凝胶10.作为控释膜()11.作为粘膜层()12.作为药物贮库()13.保护膜()[14~17]A、DMSOB、磷脂C、硅酮D、醋酸纤维素E、复合铝箔膜14.脂质体膜材()15.液体制剂的溶剂()16.渗透促进剂()17.贴片的背衬层()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1.以下哪些物质可以增加透皮吸收性()A月桂氮卓酮 B聚乙二醇 C二甲基亚砜 D 薄荷醇 E尿素2.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分子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C皮肤的水合作用 D药物晶体 E透皮吸收促进剂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有()A.角质层的厚度B.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C.皮肤的温度D.皮肤与药物结合作用E.渗透促进剂4.TTS的制备方法有()A.涂膜复合工艺B.充填热合工艺C.骨架粘和工艺D.超声分散工艺E.逆向蒸发工艺5.TTS的质量评价包括()A.面积差异B.重量差异C.含量均匀度D.崩解度E.释放度6.影响透皮吸收的药物因素()A.晶型B.脂溶性C.分子量D.药物的熔点E. pKa7.甘油可作()A.片剂润滑剂B.透皮促进剂C.固体分散体载体D.注射剂溶剂 E.胶囊增塑剂8.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呈溶解状态的穿透能力高于混悬状态B.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宜制备TTS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D.药物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E.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9.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A.形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发生作用B.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C.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贴于皮肤上D.骨架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药速率E.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10.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压敏胶应具有以下特性()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刺激不引起过敏反应B.具有足够强的粘附力和内聚强度C.在具限速膜的经皮吸收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D.化学性质稳定、对温湿度稳定E.在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11.理想的渗透促进剂的要求有()A.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B.药理活性强,药效大C.理化性质稳定D.与TDDS中的药物和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E.起效快,作用时间长12.经皮吸收制剂优点包括()A.释药平稳、持续、恒定,无血浓峰谷现象B.有首过作用,吸收增加C.病人可自行用药,随时终止用药D.作用时间延长,用药次数减少,病人用药顺应性改善E.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变化影响13.设计TDDS的剂型因素包括()A 药物的晶型B 药物的熔点和分配系数C 药物的pKaD 药物的剂量E 药物的浓度14.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为()A 病人可随时用药和停药,不安全B 大多数药物透皮速率很小,起效慢C 制备工艺较复杂D 对皮肤有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E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5.根据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TDDS可大致分为()A 渗透泵型B 膜控释型C 粘胶分散型D 骨架分散型E 微储库型1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舌下片给药B 口服制剂C 栓剂直肠给药D 经皮给药系统 E 静脉注射给药17.下列关于经皮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角质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B、普通药物经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均能制成经皮吸收制剂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D、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E、适用用药剂量很大药物18.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贮库是有哪些组成的()A、背衬层B、药物C、高分子基质材料D、粘附层E、渗透促进剂19.经皮吸收制剂中骨架型可分为哪三类()A、微孔骨架型B、粘胶分散型C、无限速膜型D、聚合物骨架型 E、胶粘剂骨架型20.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B、药物的分子型愈多,越不易吸收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D、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脂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水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21.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22.下列属于基质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B、基质的特性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重量差异B、面积差异C、含量均匀度D、释放度E、溶出度答案及注解一、单项选择题二、配伍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第十九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一、配伍选择题【B型题】A.调节pH值 B.抑制蛋白质聚集 C.保护剂 D.乳化剂 E.增加溶解度以下物质在蛋白质类制剂中的作用是:1.聚山梨酯802.葡萄糖3.枸橼酸钠一枸橼酸缓冲系统4.精氨酸5.HAS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氨基酸的是下列哪一项A.两性电离、等电点 B.呈色反应 C.成盐反应 D.胶体性 E.变性2.蛋白质氧化的主要部位是A.组氨酸(His)链 B.蛋氨酸(Met)链 C.胱氨酸(Cys)链D.色氨酸(卸)链 E.酩氨酸(Tyr)链3.变性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的区别在于A.溶解度降低 B.蛋白质的黏度增加 C.结晶性破坏D.生物学活性丧失 E.易被蛋白酶分解4.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保护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聚糖不能单独作为蛋白质的保护剂B.双糖的坍塌温度比单糖高C.随着浓度的增加,蔗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保护蛋白质的能力增强D.单糖和双糖可混合配制成保护剂E.糖类对蛋白质的稳定作用与其浓度无关5.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A.重组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制的药物B.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生产的药物C.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的药物D.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E.利用现代发酵或反应工程生产生物来源的药物6.下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B.蛋白质的变性也可以认为是从肽链的折叠状态变为伸展状态C.变性是不可逆变化D.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的破坏E.蛋白质的变性与外界条件关系不大三、名词解释生物技术药物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四、填空1.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

第18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18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经皮传递系统或称经皮治疗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简称TDDS,TTS)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

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

经皮给药系统除贴剂外还可以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皮肤一般被认为是防御与排泄器官,主要抵御外来物质侵入机体和防止体内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损失。

因此,过去通过皮肤用药主要治疗皮肤局部疾病。

自1974年美国上市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的透皮吸收制剂用于临床以来,出现了很多具有全身治疗作用的经皮吸收制剂,包括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左炔诺酮等。

但是,由于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除了硝酸甘油等少数药物以外,大部分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比较差。

因此,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对大多数药物包括高分子药物,均利用技术手段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剂型,如口服片剂、胶囊剂或注射剂等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TDDS作为一种全身用药的新剂型具有许多优点,但TDDS也有其局限性。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且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药剂学练习题带答案(二)

药剂学练习题带答案(二)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3.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子量有一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子量大于500 B分子量2000-6000C分子量1000以下 D分子量10000以上E分子量10000以下4.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5.T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6.对透皮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C.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E.大部分药物均可经皮吸收达到良好疗效7.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微贮库型B.骨架分散型C.微孔膜控释系统D.粘胶分散型 E.宫内给药装置8.下列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应用范围广,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皮肤表面积大适合大面积给药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经皮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9.下列关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经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中而产生全身作用C.药物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比直接通过表皮的速度快,因而前者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D.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但实际上,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穿透性E.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药物在油水中皆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的药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角质层而难被进一步吸收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制剂应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的小剂量药物C.与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从而吸收总量越多11.下列关于经皮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B.二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药物吸收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皮肤中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从而促进药物吸收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E.表面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角质层()A.100B.200C.300D.500E.60013.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4.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5.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储库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膜控型和微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16.经皮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A、膜控释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17.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A、EVAB、聚酯C、压敏胶D、ECE、Carbomer18.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皮肤()A、600B、1000C、2000D、3000E、600019.下列透皮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无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方便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水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D、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E、一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皮吸收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B、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乳剂型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D、乳剂型>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4.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二、配伍选择题【B型题】[1~5]A. 铝塑薄膜B. 压敏胶C. 塑料膜D. 水凝胶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控型TDDS的各层及材料为1.防粘层是()2.药物贮库是()3.控释膜是()4.粘胶层是()5.背衬层是()[6~9]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经皮吸收制剂中和上述选项对映的6.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7.一般由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8.一般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渗透促进剂组成()9.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10~13]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B、复合铝箔膜C、压敏胶D、塑料膜E、水凝胶10.作为控释膜()11.作为粘膜层()12.作为药物贮库()13.保护膜()[14~17]A、DMSOB、磷脂C、硅酮D、醋酸纤维素E、复合铝箔膜14.脂质体膜材()15.液体制剂的溶剂()16.渗透促进剂()17.贴片的背衬层()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1.以下哪些物质可以增加透皮吸收性()A月桂氮卓酮 B聚乙二醇 C二甲基亚砜 D 薄荷醇 E尿素2.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分子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C皮肤的水合作用 D药物晶体 E透皮吸收促进剂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有()A.角质层的厚度B.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C.皮肤的温度D.皮肤与药物结合作用E.渗透促进剂4.TTS的制备方法有()A.涂膜复合工艺B.充填热合工艺C.骨架粘和工艺D.超声分散工艺E.逆向蒸发工艺5.TTS的质量评价包括()A.面积差异B.重量差异C.含量均匀度D.崩解度E.释放度6.影响透皮吸收的药物因素()A.晶型B.脂溶性C.分子量D.药物的熔点E. pKa7.甘油可作()A.片剂润滑剂B.透皮促进剂C.固体分散体载体D.注射剂溶剂 E.胶囊增塑剂8.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呈溶解状态的穿透能力高于混悬状态B.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宜制备TTS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D.药物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E.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9.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A.形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发生作用B.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C.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贴于皮肤上D.骨架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药速率E.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10.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压敏胶应具有以下特性()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刺激不引起过敏反应B.具有足够强的粘附力和内聚强度C.在具限速膜的经皮吸收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D.化学性质稳定、对温湿度稳定E.在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11.理想的渗透促进剂的要求有()A.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B.药理活性强,药效大C.理化性质稳定D.与TDDS中的药物和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E.起效快,作用时间长12.经皮吸收制剂优点包括()A.释药平稳、持续、恒定,无血浓峰谷现象B.有首过作用,吸收增加C.病人可自行用药,随时终止用药D.作用时间延长,用药次数减少,病人用药顺应性改善E.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变化影响13.设计TDDS的剂型因素包括()A 药物的晶型B 药物的熔点和分配系数C 药物的pKaD 药物的剂量E 药物的浓度14.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为()A 病人可随时用药和停药,不安全B 大多数药物透皮速率很小,起效慢C 制备工艺较复杂D 对皮肤有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E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5.根据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TDDS可大致分为()A 渗透泵型B 膜控释型C 粘胶分散型D 骨架分散型E 微储库型1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舌下片给药B 口服制剂C 栓剂直肠给药D 经皮给药系统 E 静脉注射给药17.下列关于经皮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角质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B、普通药物经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均能制成经皮吸收制剂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D、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E、适用用药剂量很大药物18.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贮库是有哪些组成的()A、背衬层B、药物C、高分子基质材料D、粘附层E、渗透促进剂19.经皮吸收制剂中骨架型可分为哪三类()A、微孔骨架型B、粘胶分散型C、无限速膜型D、聚合物骨架型 E、胶粘剂骨架型20.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B、药物的分子型愈多,越不易吸收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D、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脂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水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21.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22.下列属于基质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B、基质的特性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重量差异B、面积差异C、含量均匀度D、释放度E、溶出度答案及注解一、单项选择题二、配伍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第十九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一、配伍选择题【B型题】A.调节pH值 B.抑制蛋白质聚集 C.保护剂 D.乳化剂 E.增加溶解度以下物质在蛋白质类制剂中的作用是:1.聚山梨酯802.葡萄糖3.枸橼酸钠一枸橼酸缓冲系统4.精氨酸5.HAS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氨基酸的是下列哪一项A.两性电离、等电点 B.呈色反应 C.成盐反应 D.胶体性 E.变性2.蛋白质氧化的主要部位是A.组氨酸(His)链 B.蛋氨酸(Met)链 C.胱氨酸(Cys)链D.色氨酸(卸)链 E.酩氨酸(Tyr)链3.变性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的区别在于A.溶解度降低 B.蛋白质的黏度增加 C.结晶性破坏D.生物学活性丧失 E.易被蛋白酶分解4.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保护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聚糖不能单独作为蛋白质的保护剂B.双糖的坍塌温度比单糖高C.随着浓度的增加,蔗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保护蛋白质的能力增强D.单糖和双糖可混合配制成保护剂E.糖类对蛋白质的稳定作用与其浓度无关5.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A.重组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制的药物B.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生产的药物C.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的药物D.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E.利用现代发酵或反应工程生产生物来源的药物6.下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B.蛋白质的变性也可以认为是从肽链的折叠状态变为伸展状态C.变性是不可逆变化D.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的破坏E.蛋白质的变性与外界条件关系不大三、名词解释生物技术药物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四、填空1.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

2016《药剂学》练习题库:经皮吸收制剂

2016《药剂学》练习题库: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练习题库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单项选择题【A型题】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3.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子量有一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子量大于500 B分子量2000-6000C分子量1000以下 D分子量10000以上 E分子量10000以下4.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 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5.T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6.对透皮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C.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E.大部分药物均可经皮吸收达到良好疗效7.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微贮库型B.骨架分散型C.微孔膜控释系统D.粘胶分散型E.宫内给药装置8.下列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应用范围广,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皮肤表面积大适合大面积给药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经皮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9.下列关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经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中而产生全身作用C.药物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比直接通过表皮的速度快,因而前者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D.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但实际上,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穿透性E.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药物在油水中皆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的药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角质层而难被进一步吸收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制剂应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的小剂量药物C.与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从而吸收总量越多11.下列关于经皮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B.二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药物吸收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皮肤中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从而促进药物吸收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E.表面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角质层()A.100B.200C.300D.500E.60013.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4.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5.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储库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膜控型和微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16.经皮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A、膜控释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17.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A、EVAB、聚酯C、压敏胶D、ECE、Carbomer18.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皮肤()A、600B、1000C、2000D、3000E、600019.下列透皮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无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方便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水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D、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E、一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皮吸收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B、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乳剂型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D、乳剂型>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4.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 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

18经皮吸收制剂

18经皮吸收制剂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 散进入毛细血管,进而转运至体循环, 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
器官吸收
药物在吸收初期首先通过皮肤附属 器官吸收,当药物通过角质层途径到达 血液循环,药物的经皮吸收达稳态水平 时,附属器官的作用可被忽略。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而 言,皮肤附属器官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2)皮肤分离技术
皮肤样品如不需要立即使用,可真空 密闭包装后臵-20℃保存,临用前取出, 根据研究目的分别制取全皮、表皮、角质 层等。
人体皮肤和无毛小鼠无需脱毛处理。 长毛动物的皮肤,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进 行脱毛或剃毛,但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 经去毛的动物皮肤立即以生理盐水淋洗, 臵4℃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
3、氮酮类化合物 常用的为月桂氮卓酮(Azone),能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间脂质排列 的有序性,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 提高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 量。
4、醇类化合物 可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 5、其他吸收促进剂 如挥发油、氨基酸及其酯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一)离子导入技术
思考题
1、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有哪 些?
2、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 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可在加工薄膜时添加一定量的可溶性 物质作为致孔剂。 (2)拉伸法
首先将高聚物熔体挤出成膜材,冷却 后重新加热至可拉伸的温度,趁热迅速向 单侧或双侧拉伸,使高聚物结构出现裂纹 样孔洞。
(二)制备工艺流程
1、涂膜复合工艺 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压敏胶) 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 溶解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剂蒸发,可以 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的涂布,最后覆盖 上保护膜。

18经皮吸收制剂

18经皮吸收制剂

二)压敏胶 1. 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2. 丙烯酸类压敏胶 3. 硅橡胶压敏胶 背衬材料、 三)背衬材料、防粘材料与药库材料 1. 背衬材料 2. 防粘材料 3. 药库材料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一)经皮吸收制剂释放度测定法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 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 皮系统的处方等。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 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 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膜控释型
药物储库: 药物储库: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 控释膜: 控释膜:EVA等 等
粘胶分散型
骨架扩散型
药库: 药库: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或亲水性的聚合 物骨架中
微储库型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膜材的加工和改性 一)膜材的加工方法 1. 挤出法 2. 压延法 二)膜材的改性 1. 溶蚀法 2. 拉伸法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 无毒、 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 敏反应; 敏反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 障功能; 障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无色、无臭;

第十八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 经皮给药制剂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
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 低, 变化或是循环方式
电致孔 (electroporation)
o 当施加高压脉冲电场于脂质双分子层或细
胞膜上时,可使之产生暂时性的水性通 道,从而增加脂质双分子层膜或细胞膜的 通透性。属于一项新兴技术。 o 不仅可促进小分子药物的透皮过程,也实 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并保持生物活 性。 o 用于治疗癌症、心脏病 o 研究 主要集中在皮肤安全性、电致孔仪 和临床实践。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 型和卵磷脂) 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二 甲基亚砜(应用较早,但有一定毒性,美 FDA已不允许使用)和二甲基甲酰胺) ③月桂氮卓酮 (laurocapam,azone)及同系物 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 类) ⑥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
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制剂
四、药扩散过程
药物透皮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二个:
1、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包括通过细胞间 隙扩散和通过细胞膜及细胞扩散)和表皮进入真 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 收的主要途径。角质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迅速起作用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及水分损失
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无嗅无味
促进剂促进透皮吸收的机制: – 改变角质层类脂排列
– 影响角质层水合作用
– 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 – 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三)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药物通过皮肤被认为是一个被动扩散过 程,可用Fick扩散定律来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皮肤自外向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
1.表皮
• 表皮基层由一单层有核骰状活性细胞构成,覆盖在基底膜上, 药 物的生物转化多在这些细胞中进行。 • 表皮细胞间脂质骨架结构复杂, 在窄小的细胞间交替分布着亲水 区和亲脂区, 磷脂和糖鞘脂类等极性脂质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层, 而胆固醇等非极性脂质主要分布在角质层。 • 角质层中的亲脂区几乎全部由饱和脂质组成, 水和多数化合物难 以透过。
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途径
• 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 收进入体循环, 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 在这条途径中, 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 皮 , 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到达活性表皮。 • 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 , 所以,药物分子主要 由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
•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 皮脂腺)。 •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skin surface lipids), 主要来源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 除此之外,皮肤表面还有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及微生物。
• 4.皮下组织 • 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六种脂肪酸:肉豆蔻酸、油酸、 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 药物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从 经皮吸收制剂中释放出来, 穿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
疫苗的 Macroflux® Patch 给药和肌注 给药比较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
• 一、药物和附加剂 • 1.药物 • 慢性药物,心血管、平喘、解热镇痛和激素类。易在胃肠 内降解、首过效应大、生物半衰期短、需长期给药的药物 • 2.溶剂 • 乙醇、丙二醇、矿物油、庚烷。丙酮、三氯甲烷、二氯 甲烷等有机溶剂。
缺点
•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多数 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
• 一般给药后几h才能起效,且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 浓度。每日剂量超过5mg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 的TDDS。 • 虽然可以通过扩大给药面积来增加透皮程度,但这种方法 会增加皮肤刺激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病人多不乐意接受。 • 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TDDS。
•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 , 即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 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度要比表皮途径快 , 但皮 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 0.1% 左右 ,因此,
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二、影响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 1)药物因素(液体石蜡/水→1) 2)皮肤因素(种族、年龄、性别、部位、水化等) 3)制剂因素(促渗剂,膜材、制剂类型等)
电穿孔与离子导入比较
因素 电输入 离子导入
恒电流、低电压、电流 密度(<0.5mAcm-2)
电穿孔 脉冲(100V)、高电 压、脉冲持续时间 (ms→μ s)
药物理化性质 电荷(高电荷密度), 亲脂性(水溶性)大小 (小离子较好,分子量 <12000) 浓度、pH值、离子浓度 处方因素 机制 电场、不产生新途径 (附属器途径) 皮肤复原 低密度电流可恢复
3.透皮吸收促进剂
是指那些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 透皮肤的物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 对皮肤及机体无损害、无毒或刺激、无药理作用、无过敏反 应 •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 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
• 三、质量要求
• 外观整洁,有均一的应用面积、切口光滑,无锋利边缘; 具有良好的粘性,用手指轻压就能牢牢贴于皮肤表面,除
去时不对皮肤造成损伤;重复使用对皮肤无刺激;药物含
量准确;压敏胶涂布均匀。
皮肤的解剖生理特点
•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 1.5~2.2m2,占体重的14%~16%。
哮喘,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止痛药、避孕药等。
其他3% 透皮制剂10%
缓控释制剂 13% 口服控释制剂 51%
肺部吸入制剂 23%
各种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优点
•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 道降解失活,提高了治疗效果。例如,硝酸甘油口服 给药,90%被肝脏破坏。舌下给药,维持时间很短。而 硝酸甘油TDDS可维持24h有效浓度。 •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大多数TDDS只需 1星期用药1次,如东莨菪碱、雌二醇、可乐定等。而 一般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维持有效作用时间不会超过 24h。
• 无色、无臭,价格便宜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 • 表面活性剂 • 有机溶剂类
艹 • 月桂氮卓 酮及其同系物
• 有机酸、脂肪醇
• 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 萜烯类
• 二、控释材料
• 1.控释膜材料 • 经皮吸收制剂的控释膜可分为均质膜和微孔膜 • 均质膜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聚硅氧烷 • 微孔膜 聚丙烯拉伸微孔膜, • 2.骨架材料 • 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 • 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留药物,高温高湿条件 下, 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 • 对皮肤没有刺激性,最好能粘附于皮肤 • 疏水性的聚硅氧烷与亲水性聚乙烯醇
•(3)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 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一天多次给药,血药 浓度峰谷现象很难避免,而TDDS利用相对固定的皮肤 部位给药,在用药期间吸收速度和吸收总量不会出现 明显变化。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病人用药 的顺应性。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 用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第十八章
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经皮吸收制剂(TDDS): • 系指经完整皮肤给药,使药物透过表皮由真皮内的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 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又称经皮给药系统或经 皮治疗系统。
一发展与特点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皮肤生理因素和药物性质对透皮吸 收的影响,70年代中期美国Alza公司首先提出了皮肤控释 给药治疗方案,开发了“东莨菪碱透皮胶带”,并在80~90
DRUG
高压、短 时脉冲 被动扩散 电迁移 电渗 等
可将药物的经皮 渗透量提高10~ 104倍;相对于离 子导入。
3.超声波导入技术(phonophoresis)
1、超声波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

角质层中的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
2、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透过通道
4. 微针阵列贴片
一种装置用400枚显 微操作针把药物注在角质 层下。可用于大分子物质 经皮给药。
• 压敏胶粘合性能:初始力T、粘合 力A、内聚力C和粘基力K • T < A< C< K
• 初粘力:涂有压敏胶的制品和被粘物以很轻 的压力接触后立即快速分离所表现出来的抗 分离能力。 • 粘合力:用适当压力和时间进行粘贴后,压 敏胶制品和被粘表面之间所表现出来抵抗界 面分离的能力。 • 内聚力:胶粘剂层本身的内聚力。 • 粘基力:胶粘剂与背衬材料之间的粘合力。
黏胶分散型 (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 的药物贮库 层及控释层 均由压敏胶 组成。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物骨 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 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黏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 TDDS (matrix-diffusion type,TDDS)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的药 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低,变 化或是循环方式
2.电穿孔技术(electroporation)
• 当施加高压脉冲电场于脂质双分子层或细胞膜上时, 可使之产生暂时性的水性通道,从而增加脂质双分子层膜 或细胞膜的通透性。
• • • • •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存在于其中。 真皮之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透皮贴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真皮。 此外,真皮内尚含有大量电解质和水分,并有丰富神经末梢。
• 3.皮肤附属器 •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皮吸收次要途径。但一 些离子型药物和水溶性药物,难于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皮肤附属器 是该类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电荷(不是必备条 件) 分子量(上限未知 ) 浓度 电场、产生新途径
低脉冲电压可恢复
• 电致孔法特点:
①是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对皮肤无损伤,形成的孔道是暂时 的,可逆的。 ②药物的渗透量常可增加1~4个数量级。 ③经皮给药起效快,没有离子导入法经皮给药的滞后效应。 ④与离子导入法合用,可大大提高离子导入法经皮给药的效 率。 ⑤应用范围广,适用于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荷电分子 和中性分子的经皮给药。 ⑥采用脉冲方式给药,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 给药。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制剂分类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型
聚合物骨架 型
膜控释型TDDS (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 膜层、黏胶层和 防黏层(保护层)
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 铝塑材料或不透 性塑料薄膜,如 聚苯乙烯、聚乙 烯、聚酯等制备
期间逐渐成为药剂领域中新剂型的研究热点,现已成为第三 代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该剂型药物应符合:
1)治疗学:剂量小、半衰期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