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药剂课件
6
◆ TDDS开发的难点 开发的难点
大多数药物皮肤透过率低
◆ TDDS的缺点 的缺点
(1)起效慢(数小时) )起效慢(数小时) (2)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 (3)对皮肤刺激 )
7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8
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体循环
9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毛囊、皮脂腺、 汗腺
3
• 第一个 第一个TDDS:东莨菪碱贴剂,1981年美国上市。 :东莨菪碱贴剂, 年美国上市。 年美国上市
•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
• (1)口服易吸收,但肝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仅 )口服易吸收,但肝首过效应强, 8%。 %。 • (2)舌下吸收迅速完全,舌下片含服 生效, )舌下吸收迅速完全,舌下片含服2~3min生效, 生效 5min可达最大效应,生物利用度可达 %以上。但 可达最大效应, 可达最大效应 生物利用度可达80%以上。 作用时间短T 作用时间短 1/2为1~4min,作用仅维持 ,作用仅维持10~30min。 。 • (3)贴剂经皮肤持续均匀吸收,血药浓度相对恒定, )贴剂经皮肤持续均匀吸收,血药浓度相对恒定, 作用维持24h。 作用维持 。 • 1986年硝酸甘油 年硝酸甘油TDDS一经问世,在美国的总销售 一经问世, 年硝酸甘油 一经问世 额从1000万美元扩大到 万美元扩大到2.12亿美元,1989年达 亿美元, 年达3.48 额从 万美元扩大到 亿美元 年达 亿美元。 亿美元。
19
(一)离子导入技术
◆ 利用直流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 导入皮肤,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导入皮肤,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其他3% 透皮制剂10%
缓控释制剂 13%
口服控释制剂 51%
肺部吸入制剂 23%
发展: 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美国 2002年TTS销售量占10% 未来: TTS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现状与未来
由表可见,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呈上升幅度较大的一类
经皮给药的优点:
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 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控释膜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2.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药物
混悬 介质
混合
药 物 混 悬 液
定 量 注 射 泵
背衬膜 控释膜
成 型 机 械
保护 膜
压敏 胶
包成 装品 机 械
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3.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亲水胶、 水、
丙二醇等
•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 一定厚度的药膜
4.微贮库型
(microreservoir-type) •兼具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
的特点
二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皮肤水合作用、角质层厚度、皮肤
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2、压敏胶(PSA)
指在轻微的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 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 常用的压敏胶
聚异丁烯(PIB)类压敏胶 丙烯酸型压敏胶:溶液型、 乳剂型 硅橡胶压敏胶
3、背衬材料、防粘材料与药库材料
背衬材料:多层复合铝箔、PET、高密度PE 防粘材料:PE、PP 药库材料:卡波沫、HPMC、PVA
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1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层限速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涂于背衬膜上作为储库, 而不含药物具有限速作用的胶粘层再铺在药物储 库上,加保护膜即成。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储库型:
又称为微封闭型。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 将此混悬液分散在通过交联而成的聚硅氧烷骨架 中,骨架中存在无数微小球状储库。药物的释放 是先溶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继而向骨架分配, 扩散通过骨架达到皮肤表面。
透皮给药制剂
二、TDDS 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 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 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 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 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 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一、TDDS 的特点
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 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氮酮,Azone) 有机酸 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帖烯类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药 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粘膜与肝脏的首 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长期给药等都是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不是系统内药物的含量,应 该是药物的给药速率,或是单位面积的给药速率 与给药面积。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性质进行可行 性分析; 2、建立药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 3、设计经皮给药系统,了解药物的经皮透过率, 测定体外药物的透过率与时滞; 4、进行药动学研究; 5、进行临床研究。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度)J(dQ/dt): J=dQ/dt=ACsPsc=ACsKD/h 式中,Cs-基质中药物的浓度;Psc-角质层中 药物的透过系数;A-透过有效面积;K-角质层 与基质间的分配系数;D-角质层中药物的扩散 系数;h-角质层厚度。
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储库型:
该类系统可以有经皮吸收促进剂和药物两个储库, 二者之间用控释膜隔开,控释膜用于控制经皮吸 收促进剂的释放速度进而控制药物的经皮吸收速 度。该类系统适用于药物与促进剂长期接触会产 生相互作用或促进剂需控制释放的情况。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使用者活化型:
有些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在存放过程中不稳定, 为克服这个问题,有人设计了user activated transdermal system (UATS),这种系统含有无渗 透活性的药物及活化剂,二者之间由隔膜分隔开, 无渗透活性的药物在存放过程中较稳定,应用前 使用者稍施压力使隔离膜破裂,无渗透活性的药 物与活化剂混合转变成具渗透活性的药物。
透皮给药制剂
一、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 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 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层胶粘剂骨架型:
由于在系统中如果只有一层胶粘剂骨架时,药物 的释放速率往往随时间而减慢。为了克服这个缺 点,可以采用成分不同的多层胶粘剂膜,与皮肤 接触的最外层含药量低,内层含药量高,使药物 释放速率接近于恒定。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由背衬膜、药物储库膜、控释膜、胶粘层和保护 层组成。其药物储库是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 物膜中,控释膜是微孔膜或均质膜。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 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 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6)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3.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子量有一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子量大于500 B分子量2000-6000C分子量1000以下 D分子量10000以上E分子量10000以下4.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5.T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6.对透皮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C.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E.大部分药物均可经皮吸收达到良好疗效7.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微贮库型B.骨架分散型C.微孔膜控释系统D.粘胶分散型 E.宫内给药装置8.下列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应用范围广,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皮肤表面积大适合大面积给药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经皮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9.下列关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经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中而产生全身作用C.药物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比直接通过表皮的速度快,因而前者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D.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但实际上,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穿透性E.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药物在油水中皆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的药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角质层而难被进一步吸收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制剂应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的小剂量药物C.与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从而吸收总量越多11.下列关于经皮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B.二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药物吸收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皮肤中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从而促进药物吸收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E.表面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角质层()A.100B.200C.300D.500E.60013.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4.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5.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储库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膜控型和微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16.经皮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A、膜控释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17.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A、EVAB、聚酯C、压敏胶D、ECE、Carbomer18.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皮肤()A、600B、1000C、2000D、3000E、600019.下列透皮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无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方便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水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D、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E、一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皮吸收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B、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乳剂型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D、乳剂型>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4.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二、配伍选择题【B型题】[1~5]A. 铝塑薄膜B. 压敏胶C. 塑料膜D. 水凝胶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控型TDDS的各层及材料为1.防粘层是()2.药物贮库是()3.控释膜是()4.粘胶层是()5.背衬层是()[6~9]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经皮吸收制剂中和上述选项对映的6.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7.一般由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8.一般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渗透促进剂组成()9.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10~13]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B、复合铝箔膜C、压敏胶D、塑料膜E、水凝胶10.作为控释膜()11.作为粘膜层()12.作为药物贮库()13.保护膜()[14~17]A、DMSOB、磷脂C、硅酮D、醋酸纤维素E、复合铝箔膜14.脂质体膜材()15.液体制剂的溶剂()16.渗透促进剂()17.贴片的背衬层()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1.以下哪些物质可以增加透皮吸收性()A月桂氮卓酮 B聚乙二醇 C二甲基亚砜 D 薄荷醇 E尿素2.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分子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C皮肤的水合作用 D药物晶体 E透皮吸收促进剂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有()A.角质层的厚度B.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C.皮肤的温度D.皮肤与药物结合作用E.渗透促进剂4.TTS的制备方法有()A.涂膜复合工艺B.充填热合工艺C.骨架粘和工艺D.超声分散工艺E.逆向蒸发工艺5.TTS的质量评价包括()A.面积差异B.重量差异C.含量均匀度D.崩解度E.释放度6.影响透皮吸收的药物因素()A.晶型B.脂溶性C.分子量D.药物的熔点E. pKa7.甘油可作()A.片剂润滑剂B.透皮促进剂C.固体分散体载体D.注射剂溶剂 E.胶囊增塑剂8.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呈溶解状态的穿透能力高于混悬状态B.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宜制备TTS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D.药物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E.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9.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A.形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发生作用B.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C.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贴于皮肤上D.骨架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药速率E.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10.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压敏胶应具有以下特性()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刺激不引起过敏反应B.具有足够强的粘附力和内聚强度C.在具限速膜的经皮吸收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D.化学性质稳定、对温湿度稳定E.在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11.理想的渗透促进剂的要求有()A.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B.药理活性强,药效大C.理化性质稳定D.与TDDS中的药物和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E.起效快,作用时间长12.经皮吸收制剂优点包括()A.释药平稳、持续、恒定,无血浓峰谷现象B.有首过作用,吸收增加C.病人可自行用药,随时终止用药D.作用时间延长,用药次数减少,病人用药顺应性改善E.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变化影响13.设计TDDS的剂型因素包括()A 药物的晶型B 药物的熔点和分配系数C 药物的pKaD 药物的剂量E 药物的浓度14.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为()A 病人可随时用药和停药,不安全B 大多数药物透皮速率很小,起效慢C 制备工艺较复杂D 对皮肤有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E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5.根据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TDDS可大致分为()A 渗透泵型B 膜控释型C 粘胶分散型D 骨架分散型E 微储库型1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舌下片给药B 口服制剂C 栓剂直肠给药D 经皮给药系统 E 静脉注射给药17.下列关于经皮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角质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B、普通药物经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均能制成经皮吸收制剂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D、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E、适用用药剂量很大药物18.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贮库是有哪些组成的()A、背衬层B、药物C、高分子基质材料D、粘附层E、渗透促进剂19.经皮吸收制剂中骨架型可分为哪三类()A、微孔骨架型B、粘胶分散型C、无限速膜型D、聚合物骨架型 E、胶粘剂骨架型20.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B、药物的分子型愈多,越不易吸收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D、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脂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水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21.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22.下列属于基质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B、基质的特性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重量差异B、面积差异C、含量均匀度D、释放度E、溶出度答案及注解一、单项选择题二、配伍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第十九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一、配伍选择题【B型题】A.调节pH值 B.抑制蛋白质聚集 C.保护剂 D.乳化剂 E.增加溶解度以下物质在蛋白质类制剂中的作用是:1.聚山梨酯802.葡萄糖3.枸橼酸钠一枸橼酸缓冲系统4.精氨酸5.HAS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氨基酸的是下列哪一项A.两性电离、等电点 B.呈色反应 C.成盐反应 D.胶体性 E.变性2.蛋白质氧化的主要部位是A.组氨酸(His)链 B.蛋氨酸(Met)链 C.胱氨酸(Cys)链D.色氨酸(卸)链 E.酩氨酸(Tyr)链3.变性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的区别在于A.溶解度降低 B.蛋白质的黏度增加 C.结晶性破坏D.生物学活性丧失 E.易被蛋白酶分解4.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保护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聚糖不能单独作为蛋白质的保护剂B.双糖的坍塌温度比单糖高C.随着浓度的增加,蔗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保护蛋白质的能力增强D.单糖和双糖可混合配制成保护剂E.糖类对蛋白质的稳定作用与其浓度无关5.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A.重组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制的药物B.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生产的药物C.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的药物D.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E.利用现代发酵或反应工程生产生物来源的药物6.下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B.蛋白质的变性也可以认为是从肽链的折叠状态变为伸展状态C.变性是不可逆变化D.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的破坏E.蛋白质的变性与外界条件关系不大三、名词解释生物技术药物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四、填空1.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
18-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骨架扩散型示意图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 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 为骨架扩散型
微贮库型示意图
制备方法:先将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聚乙二醇)的水溶液 中,再将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 使形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 之成为稳 定的包含有球形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
• 药物的性质 • 辅料的组成和性质 • 皮肤的条件 • 水分的存在
用于透皮吸收的药物
• 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 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 • • pH与pKa TDDS中药物的浓度 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 • • • • 候选药物:剂量小、半衰期短、口服或注射药效不可靠、副作用强 活性强:日剂量 <10—25mg 扩散系数: 10-5cm-2 h-1 给药面积: < 50cm2, 透过量:300μg/h, 24h <10mg
膜控释型 (TDDS) 示意图
背衬层 聚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 药库层 半透膜 粘胶层 压敏胶
膜控释型示意图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聚苯乙烯、聚乙烯、聚 酯等制备,要求封闭性强,对药物、辅料、水分和空气均无渗透性、 易于与控释膜复合,背面印刷商标、药名和剂量等
黏胶分散型示意图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涂布在不渗透背衬层 上,为增强压敏胶与背衬层之间黏结强度,通常先用空白压敏胶先行 涂布在背衬层上,然后复以含药胶,在含药胶层上再复以具有控释能 力的胶层
聚物
胶粘剂:硅橡胶 防粘层:氟碳聚酯薄膜 包装:铝箔
经皮给药的特点
• 保持血药水平较长时间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比较口服或注射 剂型有安全性,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剂学练习题带答案(二)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组织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2.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 B产生微孔 C促进主药吸收D增加主药的稳定性 E起分散作用3.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对药物分子量有一定要求,通常符合下列条件()A分子量大于500 B分子量2000-6000C分子量1000以下 D分子量10000以上E分子量10000以下4.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宫内给药装置 B微孔膜控释系统C粘胶剂层扩散系统D三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系统 E多储库型透皮给药系统5.TDS代表()A药物释放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剂量给药系统D靶向制剂 E控释制剂6.对透皮吸收制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B.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用药C.透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D.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E.大部分药物均可经皮吸收达到良好疗效7.不属于透皮给药系统的是()A.微贮库型B.骨架分散型C.微孔膜控释系统D.粘胶分散型 E.宫内给药装置8.下列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使用方便并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运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应用范围广,多种药物可制成该剂型,并且由于皮肤表面积大适合大面积给药D.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经皮给药的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9.下列关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后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经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中而产生全身作用C.药物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比直接通过表皮的速度快,因而前者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D.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但实际上,既能油溶又能水溶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穿透性E.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10.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A.如果药物在油水中皆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的药物可能会聚集、滞留在角质层而难被进一步吸收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制剂应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的小剂量药物C.与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皮肤D.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对其吸收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E.药物的解离型越多,越易通过汗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从而吸收总量越多11.下列关于经皮吸收促进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B.二甲基亚砜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药物吸收C.氮酮类化合物可使皮肤中类脂产生不规则排列,从而促进药物吸收D.短链醇类化合物如乙醇、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E.表面活性剂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的润湿性,也可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增加渗透性,通常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即已较难通过角质层()A.100B.200C.300D.500E.60013.经皮吸收制剂中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4.经皮吸收制剂中一般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15.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哪两大类()A、储库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膜控型和微储库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16.经皮吸收制剂中储库型可分为哪两类()A、膜控释型和骨架型B、有限速膜型和无限速膜型C、粘胶分散型和复合膜型D、微孔骨架型和多储库型E、膜控释型和微储库型17.经皮吸收制剂中胶粘层常用是()A、EVAB、聚酯C、压敏胶D、ECE、Carbomer18.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多少的药物,药物不能透过皮肤()A、600B、1000C、2000D、3000E、600019.下列透皮治疗体系(TTS)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不受胃肠道pH等影响B、无首过作用C、不受角质层屏障干扰D、释药平稳E、使用方便20.关于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而言,药物穿透皮肤的能力是水溶性药物>油溶性药物B、药物的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C、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D、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的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E、一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皮吸收21.不同的基质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为()A、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B、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乳剂型C、乳剂型>植物油>动物油脂>烃类D、乳剂型>烃类>动物油脂>植物油E、动物油脂>乳剂型>植物油>烃类22.下列不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的目的是()A、增加塑性B、促进药物的吸收C、起分散作用D、起致孔剂的作用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4.对透皮吸收制剂的错误表述是()A.皮肤有水合作用 B.透过皮肤吸收起局部治疗作用C.释放药物较持续平稳 D.通过皮肤吸收起全身治疗作用E.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二、配伍选择题【B型题】[1~5]A. 铝塑薄膜B. 压敏胶C. 塑料膜D. 水凝胶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控型TDDS的各层及材料为1.防粘层是()2.药物贮库是()3.控释膜是()4.粘胶层是()5.背衬层是()[6~9]A、背衬层B、药物贮库C、控释膜D、粘附层E、保护层经皮吸收制剂中和上述选项对映的6.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的是()7.一般由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是()8.一般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渗透促进剂组成()9.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10~13]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B、复合铝箔膜C、压敏胶D、塑料膜E、水凝胶10.作为控释膜()11.作为粘膜层()12.作为药物贮库()13.保护膜()[14~17]A、DMSOB、磷脂C、硅酮D、醋酸纤维素E、复合铝箔膜14.脂质体膜材()15.液体制剂的溶剂()16.渗透促进剂()17.贴片的背衬层()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1.以下哪些物质可以增加透皮吸收性()A月桂氮卓酮 B聚乙二醇 C二甲基亚砜 D 薄荷醇 E尿素2.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分子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C皮肤的水合作用 D药物晶体 E透皮吸收促进剂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有()A.角质层的厚度B.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C.皮肤的温度D.皮肤与药物结合作用E.渗透促进剂4.TTS的制备方法有()A.涂膜复合工艺B.充填热合工艺C.骨架粘和工艺D.超声分散工艺E.逆向蒸发工艺5.TTS的质量评价包括()A.面积差异B.重量差异C.含量均匀度D.崩解度E.释放度6.影响透皮吸收的药物因素()A.晶型B.脂溶性C.分子量D.药物的熔点E. pKa7.甘油可作()A.片剂润滑剂B.透皮促进剂C.固体分散体载体D.注射剂溶剂 E.胶囊增塑剂8.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呈溶解状态的穿透能力高于混悬状态B.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宜制备TTS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D.药物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E.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9.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A.形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发生作用B.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C.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贴于皮肤上D.骨架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药速率E.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10.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压敏胶应具有以下特性()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刺激不引起过敏反应B.具有足够强的粘附力和内聚强度C.在具限速膜的经皮吸收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D.化学性质稳定、对温湿度稳定E.在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11.理想的渗透促进剂的要求有()A.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B.药理活性强,药效大C.理化性质稳定D.与TDDS中的药物和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E.起效快,作用时间长12.经皮吸收制剂优点包括()A.释药平稳、持续、恒定,无血浓峰谷现象B.有首过作用,吸收增加C.病人可自行用药,随时终止用药D.作用时间延长,用药次数减少,病人用药顺应性改善E.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变化影响13.设计TDDS的剂型因素包括()A 药物的晶型B 药物的熔点和分配系数C 药物的pKaD 药物的剂量E 药物的浓度14.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为()A 病人可随时用药和停药,不安全B 大多数药物透皮速率很小,起效慢C 制备工艺较复杂D 对皮肤有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E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5.根据目前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TDDS可大致分为()A 渗透泵型B 膜控释型C 粘胶分散型D 骨架分散型E 微储库型1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 舌下片给药B 口服制剂C 栓剂直肠给药D 经皮给药系统 E 静脉注射给药17.下列关于经皮吸收制剂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角质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B、普通药物经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均能制成经皮吸收制剂C、能避免胃肠道及肝的首过作用D、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E、适用用药剂量很大药物18.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贮库是有哪些组成的()A、背衬层B、药物C、高分子基质材料D、粘附层E、渗透促进剂19.经皮吸收制剂中骨架型可分为哪三类()A、微孔骨架型B、粘胶分散型C、无限速膜型D、聚合物骨架型 E、胶粘剂骨架型20.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为()A、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B、药物的分子型愈多,越不易吸收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D、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脂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比水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21.下列属于药物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熔点B、分子量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 E、基质的pH22.下列属于基质性质影响吸收的因素是()A、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B、基质的特性C、药物溶解性D、在基质中的状态E、基质的pH23.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重量差异B、面积差异C、含量均匀度D、释放度E、溶出度答案及注解一、单项选择题二、配伍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第十九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一、配伍选择题【B型题】A.调节pH值 B.抑制蛋白质聚集 C.保护剂 D.乳化剂 E.增加溶解度以下物质在蛋白质类制剂中的作用是:1.聚山梨酯802.葡萄糖3.枸橼酸钠一枸橼酸缓冲系统4.精氨酸5.HAS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氨基酸的是下列哪一项A.两性电离、等电点 B.呈色反应 C.成盐反应 D.胶体性 E.变性2.蛋白质氧化的主要部位是A.组氨酸(His)链 B.蛋氨酸(Met)链 C.胱氨酸(Cys)链D.色氨酸(卸)链 E.酩氨酸(Tyr)链3.变性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的区别在于A.溶解度降低 B.蛋白质的黏度增加 C.结晶性破坏D.生物学活性丧失 E.易被蛋白酶分解4.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保护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聚糖不能单独作为蛋白质的保护剂B.双糖的坍塌温度比单糖高C.随着浓度的增加,蔗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保护蛋白质的能力增强D.单糖和双糖可混合配制成保护剂E.糖类对蛋白质的稳定作用与其浓度无关5.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A.重组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制的药物B.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生产的药物C.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的药物D.通过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E.利用现代发酵或反应工程生产生物来源的药物6.下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性蛋白质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B.蛋白质的变性也可以认为是从肽链的折叠状态变为伸展状态C.变性是不可逆变化D.蛋白质变性本质是次级键的破坏E.蛋白质的变性与外界条件关系不大三、名词解释生物技术药物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四、填空1.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
第十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第三节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压敏胶/聚硅氧烷
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硅树脂经缩聚反应而成。 聚硅氧烷压敏胶对基材的润湿能力强,适合各种基材表面 的涂布。 水分及空气容易渗透。 具有优异的生物性能,如无毒、无过敏性、生物相容、对 许多药物有良好的渗透性等。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背衬材料与保护膜
聚酯
液体石蜡-微粉 微孔聚丙 硅胶-聚异丁烯 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乙醇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硅纸
芬太尼
聚酯 膜 聚酯聚乙 烯复 合膜 EVA膜
雌二醇
雌二醇
Vivelle
胶粘分 散
聚异丁烯压敏 胶、EVA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雌二醇
Menorest 胶粘分散
睾酮
铝箔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需满足:
聚合物的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化学性能必须允许特 定的药物能适当的扩散和释放。 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聚合物及其分解产物必须无毒或相容性好。 在储藏或使用期间,不应降解。 容易加工和制成所需产品,允许加入大量的活性药物。 廉价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二)、药物透皮吸收系数的预测 Kp=Km(Dm/h)
Kp:药物的渗透系数 Km:药物的分配系数(一般用辛醇/水分配系数Koct代替) Dm:药物的膜内扩散系数 h:皮肤中的扩散距离
logKp(cm·s-1)= -6.3﹢0.71·logKoct-0.0061Mw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压敏胶
第十八章 现代中药制剂(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 /80页 -
炙条
丸、散、丹、锭、茶、粬、、熨、线、、棒、糕、钉
固体制剂外用制剂
药丸
- /80页 -
中药传统剂型
(1)口服剂型(片剂、胶囊、颗粒剂、冲剂、胶丸,滴
丸、微粒剂);
(2)吸入型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干粉吸入剂等);
(3)注射剂与输液;
(4)粘膜释放与透皮释放制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
(三)药材的粉碎
- /80页 -
浸出(萃取)过程:指溶剂进入药材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
- /80页 -
•
实质:溶质从药材固相向溶剂液相转移的传质过程
基础:扩散原理中药材成分:有效成分、辅助成分、无效成分、组织物浸出原则:选用合理的浸出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及辅助成分尽可能地浸提出来,而使无效成分和组织物尽量少混入或不混入浸提物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药材粗粉装入于重力作用使其
漉筒中,不断添加浸出溶媒,由过药粉,从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
在流动过程中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所得浸出液称“ 漉液”。特点:良好的浓度差,提取完全省去分离浸出液的时间和操作;粒度和操作要求高;不适宜易膨胀、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提取适用于高浓度浸出制剂的制备及药材中 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时的提取。
收集浸出液
注意事项:不同浓度乙醇密闭静置;浸渍过程中加强搅拌,提高浸出效果;对热不稳定药材可采用冷浸法;不适用于贵重、有毒及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药材提取;适于黏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膨胀药材。常用设备:不锈钢罐、搪瓷罐及陶瓷罐。
加入定量溶剂
不时搅拌
过滤
压榨残渣
过滤
24h
浸出液
- /80页 -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三、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扩散池由供给室 (donor cell)和接收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 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 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 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 接收介质。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 和卧式两种
三、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 压敏胶
在轻微的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 离的一类胶粘材料。 应对皮肤无刺激、不致 敏、与药物相容和具有防水性能等要求。
聚异丁烯(PIB) 类压敏胶 丙烯酸型压敏胶 硅橡胶压敏胶
五、经皮给药系统高分子材料
2 、背衬材料
常用多层复合铝箔,即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烯等 膜材复合而成的双层或三层复合膜。
tulobuterol 妥布特罗
estradiol 雌二醇
Nicotine烟碱,尼古丁 nitroglycerin 硝酸甘油,
发展:
新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 年 DDT 销 售收入380 亿,TTS 占10% 。
未来 TTS 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第二节 药物透皮吸收
一、 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用于经皮麻醉的SonoPrep的利多卡 因在42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使用 SonoPrep的部位的麻醉时间由1小时 减少到5分钟。
(三)、物理方法
3 、 无针注射系统
利用N2超高速流体通 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 使药物粉末穿透角质层 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 此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无 需在角质层上做功即可 将固体药物粉末通过皮 肤释放到体内。
六、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二)粘性
2 、快粘力的测定
指TDDS 系统在较小压力下粘附在皮肤上能力。
第18章 透皮给药制剂
27
Pharmaceutics
复合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贮 库 组 成
涂布贮库层
贮库层干燥
背衬膜
药 物 压敏胶
成 品
切割
叠合
粘 胶 层 组 成
保护膜
涂布胶粘层
胶粘层干燥
药 物 压敏胶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28
Pharmaceutics
兼具膜控型和 骨架型的特点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le Waihona Puke 5Pharmaceutics
第二节 透皮传递制剂常用材料 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在轻微的压力 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药 用TDDS压敏胶应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与药物相容 和具有防水性能等要求
充填热合工艺
�
充填热合工艺是在定型机械中,在背衬膜与 控释膜之间定量充填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 闭,覆盖上涂有胶粘层的保护膜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29
Pharmaceutics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药物贮库 药 物 混合 混悬介质 混合液(糊剂, 凝胶,软膏) 定量 注射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22
Pharmaceutics
(2) 药物的溶解度
�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 扩散,提高药物溶解度,药物渗透速度增加 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很难通过角质层,分 子量越大,分子体积越大,扩散系数越小
十八章节透皮给药制剂
corneum) 离子渗透法(iontophoresis) 电致孔法(electroporesis) 超声波法(phonophoresis) 温热热能法(thermal energy) 无针注射系统,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liquid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 应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
作用和对药物增溶。 缺点: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癸基甲基亚砜(DCMS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非极性药
物。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 脂性药物。
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或立方 根成反比,分子量愈大,分子体积愈大, 扩散系数愈小;
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以 分子形式存在时有较大的经皮透过能力, 而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
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 被动扩散,其推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 度,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梯度具 有重要作用。
injection)、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 injection)
化学方法(physical approach)
脂质类物质的合成(synthesis of lipophilic analogs);
角质层去脂质化(delipidization); 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coadministration of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 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 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 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5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储库型:
该类系统可以有经皮吸收促进剂和药物两个储库, 二者之间用控释膜隔开,控释膜用于控制经皮吸 收促进剂的释放速度进而控制药物的经皮吸收速 度。该类系统适用于药物与促进剂长期接触会产 生相互作用或促进剂需控制释放的情况。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不是系统内药物的含量,应 该是药物的给药速率,或是单位面积的给药速率 与给药面积。
H
22
H
19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包囊储库型:
将药物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布在 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亦可以将经皮吸收促 进剂制成微型胶囊,与药物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 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的释放速率控制药物经皮 吸收速率。
H
20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 药物通过皮肤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H
11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层胶粘剂骨架型:
由于在系统中如果只有一层胶粘剂骨架时,药物 的释放速率往往随时间而减慢。为了克服这个缺 点,可以采用成分不同的多层胶粘剂膜,与皮肤 接触的最外层含药量低,内层含药量高,使药物 释放速率接近于恒定。
H
12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由背衬膜、药物储库膜、控释膜、胶粘层和保护 层组成。其药物储库是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 物膜中,控释膜是微孔膜或均质膜。
透皮给药制剂
H
1
一、概述
经 皮 传 递 系 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又 称 经 皮 治 疗 系 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 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 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H
16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使用者活化型:
有些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在存放过程中不稳定, 为 克 服 这 个 问 题 , 有 人 设 计 了 user activated transdermal system (UATS),这种系统含有无渗 透活性的药物及活化剂,二者之间由隔膜分隔开, 无渗透活性的药物在存放过程中较稳定,应用前 使用者稍施压力使隔离膜破裂,无渗透活性的药 物与活化剂混合转变成具渗透活性的药物。
H
17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层限速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涂于背衬膜上作为储库, 而不含药物具有限速作用的胶粘层再铺在药物储 库上,加保护膜即成。
H
18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储库型:
又称为微封闭型。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 将此混悬液分散在通过交联而成的聚硅氧烷骨架 中,骨架中存在无数微小球状储库。药物的释放 是先溶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继而向骨架分配, 扩散通过骨架达到皮肤表面。
H
7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给药系统
骨架型 储库型
H
骨架型 微孔型 胶粘剂型 具限速膜型
无限速膜型
复合膜型 充填封闭型 多储库型 黏胶层限速型 包囊储库型 微储库型
8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聚合物骨架型:
该类系统常用亲水性聚合物材料作骨架(如PVP, 天然的多糖,聚丙烯酸酯类等),骨架中还含有一 些润湿剂(如水、丙二醇、PEG等),含药的骨架 粘贴在背衬材料上,在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加 保护膜即成。
H
13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背衬膜常为铝塑膜;药物储库膜是药物分散在聚异丁 烯等压敏胶中,加入液状石蜡作为增粘剂;控释膜常 为聚丙烯微孔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率及填充 微孔的介质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胶粘层亦可用 聚丁烯压敏胶,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
H
14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充填封闭型:
H
9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孔骨架型:
由背衬膜、含药微孔骨架和胶粘层组成。微孔骨 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氯乙烯、聚氨酯、纤维素酯类 等,将微孔骨架浸渍在含有药物的扩散介质中, 药物均匀的分布在微孔结构中,扩散介质可以是 水、低级醇类、聚乙二醇和矿物油等。
H
10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剂骨架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上,加保护 膜而成。常用的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 烷类压敏胶。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
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氮酮,Azone) 有机酸
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帖烯类 H
21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药 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粘膜与肝脏的首 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长期给药等都是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
H
4
一、TDDS 的特点
局限性:
①由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 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量很小就能产生药
效的药物才能选用;②不是所有的药物都
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
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③要防止
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
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
的后果。
H
5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储库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或经皮吸收促 进剂被控释膜或其它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 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 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组成成分控制药物 的释放。
H
2
一、概述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 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 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 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 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H
3
二、TDDS 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 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 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 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 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 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