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案例分析
法律经典刑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0岁,无业人员。
2021年5月,张三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1. 2021年5月某日,张三与邻居李四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
2. 李四被送往医院抢救,经鉴定为重伤二级。
3.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分析1. 犯罪主体:张三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张三的行为侵犯了李四的生命健康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3. 犯罪主观方面:张三在争执过程中,持刀将李四刺伤,其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
4. 犯罪客观方面: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致其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四、案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三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 加重情节:张三的行为致李四重伤二级,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情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自首情节: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三虽不属于自动投案,但其被抓获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视为自首。
4. 量刑建议:根据张三的犯罪事实、情节及自首情节,建议对其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
六、案例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在遇到纠纷时,应保持理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采取暴力行为。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A区发生一起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凌晨时分潜入某便利店,持刀抢劫,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两年前刑满释放。
案件事实:1. 案发时间:2023年3月15日凌晨2点。
2. 案发现场:某市A区某便利店。
3.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28岁,A区人。
4. 作案工具:一把尖刀。
5. 作案手段:张某潜入便利店,用尖刀威胁店主,抢走现金5000元。
6.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三)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次的;(四)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五)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六)持枪抢劫的;(七)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张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次,张某采用了暴力手段,即持刀威胁店主;最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5000元。
2. 犯罪形态:张某的抢劫行为属于既遂形态。
由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其抢劫行为已经达到既遂状态。
3. 从重处罚情节: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属于累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4.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抢劫罪的刑罚,应当根据抢劫财物的数额、情节等因素进行确定。
法律刑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两人系同村村民,平日并无矛盾。
2019年5月15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口角,张某在冲动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下午,张某与李某在村口相遇,因张某的摩托车停在李某的车旁,导致李某的车无法通行。
张某与李某因此发生口角,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某的胸部猛刺一刀。
李某被刺后,立即倒在地上,张某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李某身受重伤,需进行手术。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张某对李某的伤情表示悔恨,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条件。
2. 犯罪客体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因一时冲动,故意持刀将李某刺伤,具有伤害李某的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5.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自首。
法律犯罪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害人李某被杀害。
经过侦查,公安机关锁定嫌疑人张某。
张某,男,28岁,无业,有犯罪前科。
张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后被批准逮捕。
二、案件经过据调查,张某与李某曾因债务纠纷产生矛盾。
2019年5月某日,张某持刀至李某家中,与李某发生激烈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当场死亡。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
三、案件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动机根据案件材料,张某与李某因债务纠纷产生矛盾。
张某在案发前多次索要债务未果,心生怨恨。
这表明张某的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报复李某,非法剥夺其生命。
3. 犯罪手段张某在案发时持刀将李某刺伤,手段残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标准为: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张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情节较重,应当依法严惩。
4. 犯罪后果张某的犯罪行为导致李某死亡,给李某的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此外,张某的行为也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破坏了社会和谐。
四、判决结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张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五、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的判决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张某的行为进行了定性,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2. 社会意义本案的判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案也警示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 案件启示本案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要冷静处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走上犯罪道路。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某(女,32岁)发生纠纷,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双方住所楼下发生肢体冲突,导致李某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案件事实1. 纠纷起因:张某某与李某某系邻居,平日里关系尚可。
2021年5月20日,双方因房屋装修噪音问题发生争执。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装修噪音过大,影响其休息,而张某某则认为李某某故意找茬。
2. 冲突过程:双方在争执过程中,情绪激动,张某某用手推搡李某某,李某某随即反击。
在扭打过程中,张某某用拳头连续击打李某某头部,致其头部受伤。
3. 伤害后果:经法医鉴定,李某某头部受伤,构成重伤二级。
4. 案件处理: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某故意伤害李某某,致其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量刑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张某某没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不构成立功。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张某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五、案例分析1. 邻里纠纷的处理:本案中,张某某与李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导致李某某重伤。
经典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0岁,无业,住某市某区。
2018年,张某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了一名叫李某某的女子。
李某某告诉张某某,她是一位富有的单身女性,愿意与张某某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李某某向张某某透露自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多家公司。
为了赢得李某某的信任,张某某虚构了自己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多家企业,并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商业项目。
二、案件经过1. 初识阶段张某某通过虚构自己的身份和财富,获得了李某某的信任。
随后,张某某以各种理由向李某某借钱,共计人民币10万元。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便同意了他的借款请求。
2. 诈骗阶段张某某借到钱后,并未按照承诺将钱用于投资,而是将其挥霍一空。
为了继续骗取李某某的钱财,张某某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商业项目,声称只要投资这些项目,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在李某某的多次追问下,张某某以各种理由推脱,但始终没有还清借款。
3. 案发阶段2019年,李某某在朋友的提醒下,开始怀疑张某某的真实身份。
经过调查,李某某发现张某某编造的商业项目均为虚假信息。
于是,李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案件处理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对张某某展开调查。
经过调查取证,公安机关认定张某某涉嫌诈骗罪。
2019年12月,公安机关将张某某抓获归案。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张某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法院认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法院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四、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犯罪手段隐蔽:张某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被害人结识,虚构身份和财富,使被害人对其产生信任。
(2)犯罪成本低:网络诈骗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台电脑和互联网即可实施。
(3)犯罪对象广泛:网络诈骗不受地域限制,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2. 案例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提高警惕,防范网络诈骗:在网络上结识朋友时,要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切勿轻信他人虚构的财富和身份。
法律犯罪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9年6月,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网络彩票”,涉及全国多个省份,涉案金额巨大。
同年9月,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案件移交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主体分析张某某作为本案的犯罪主体,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他在互联网平台上非法经营“网络彩票”,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
(二)犯罪客体分析本案的犯罪客体为国家对彩票市场的管理秩序。
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破坏了国家对彩票市场的管理秩序,侵犯了国家利益。
(三)犯罪主观方面分析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主观故意明显。
他在明知自己经营行为属于非法的情况下,仍然故意为之,追求非法利益。
(四)犯罪客观方面分析1. 违法性:张某某未经国家批准,擅自经营“网络彩票”,违反了国家有关彩票管理的规定。
2. 严重社会危害性: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彩票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3. 侵犯法益: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侵犯了国家利益,损害了彩票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张某某的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涉案金额巨大: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涉及全国多个省份,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2. 犯罪手段隐蔽: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虚构彩票开奖结果等方式,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投注,其犯罪手段隐蔽,不易被发现。
3. 犯罪影响广泛: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彩票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彩票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犯罪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告人张某,男,25岁,无业。
被害人李某,男,30岁,某公司职员。
案件起因是张某因追求李某的妻子王某而心生怨恨,遂于某日将李某打伤。
二、案件事实1. 犯罪动机:张某追求李某的妻子王某未果,心生怨恨,认为李某是王某追求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产生了伤害李某的念头。
2. 犯罪过程:某日,张某在李某下班途中等候,当李某路过时,张某手持一把匕首,突然冲上前去,对着李某的腹部猛刺数刀。
李某当场倒地,张某见状,逃之夭夭。
3. 犯罪后果: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李某的腹部受到严重损伤,构成重伤二级。
张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犯罪情节:本案中,张某的犯罪动机卑劣,手段残忍,造成了李某重伤的严重后果,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3.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且情节严重,应当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犯罪学分析1. 犯罪原因:本案中,张某因追求李某的妻子而心生怨恨,这是其犯罪的直接原因。
此外,张某缺乏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其犯罪的重要原因。
2. 犯罪类型:本案属于个人犯罪,张某因个人恩怨而伤害他人,属于激情犯罪。
3. 犯罪预防:为了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应当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案例分析1. 犯罪动机与手段:张某的犯罪动机源于个人恩怨,手段残忍,这表明其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在犯罪过程中,张某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这进一步说明其犯罪动机的恶劣。
2. 犯罪后果:张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李某重伤的严重后果,给李某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犯罪案例并分析所犯法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张某(男,30岁)与被告人李某(男,28岁)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5月10日,张某酒后驾车回家途中,在经过李某家附近时,与李某发生口角。
张某酒后情绪激动,遂驾车撞击李某的车辆,造成李某受伤。
经鉴定,李某的伤势为轻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中,张某酒后驾车撞击李某的车辆,致李某受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 犯罪原因(1)邻里纠纷:张某与李某之间的矛盾源于邻里纠纷,双方积怨已久。
张某酒后驾车撞击李某的车辆,意在报复,反映出邻里纠纷的严重性。
(2)情绪失控:张某酒后情绪激动,导致其判断力下降,无法正确处理邻里矛盾。
酒后驾车撞击李某的车辆,造成李某受伤,反映出其情绪失控,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忽视。
3. 法律分析(1)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从轻处罚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符合自首的情节,可以从轻处罚。
(3)赔偿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本案中,张某应承担李某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等经济损失。
法律犯罪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
某市商业贿赂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商业贿赂案件,涉及多家企业和政府部门。
以下是该案的详细情况。
二、案例概述2018年,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称某医疗器械公司在招标过程中存在商业贿赂行为。
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招标过程中,通过向评审专家、招标代理机构等人员行贿,获取了多个项目的中标资格。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又陆续发现多家企业存在类似问题,涉及金额巨大。
三、案件处理1. 某医疗器械公司:经调查,该公司在招标过程中,通过行贿手段获取中标资格,涉嫌商业贿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对该公司作出以下处罚:(1)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50万元;(2)罚款人民币100万元;(3)吊销营业执照。
2. 评审专家、招标代理机构等相关人员:经调查,这些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涉嫌受贿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对相关人员作出以下处罚:(1)依法逮捕;(2)追究刑事责任。
3. 相关政府部门:经调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招标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条,对相关政府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对直接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2)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
四、案例分析1. 商业贿赂的原因分析(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惜采取商业贿赂手段。
(2)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导致商业贿赂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3)监管力度不足:政府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商业贿赂行为得以滋生。
2. 商业贿赂的危害分析(1)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商业贿赂行为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2)损害消费者利益:商业贿赂行为使得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受到影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法律_犯罪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被告人张某某涉嫌盗窃罪一案。
被告人张某某,男,25岁,初中文化,无业。
2019年10月,张某某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2019年9月15日,被告人张某某潜入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家中,窃得现金人民币5000元、价值人民币2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得手后,张某某逃离现场。
10月8日,李某发现家中被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调查,公安机关于10月12日在某市某KTV将被告人张某某抓获,当场起获被盗笔记本电脑一台。
三、法律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李某的财物,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某盗窃的财物价值共计人民币7000元,属于“数额较大”。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犯盗窃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某盗窃数额较大,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综合考虑其犯罪情节,法院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动机本案中,被告人张某某的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自身无业,生活困难,张某某选择了盗窃他人财物来维持生计。
这反映出我国部分社会成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法律_刑法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市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二、案件事实1. 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系邻居关系。
一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争执,双方言语冲突升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
2. 刺伤李某后,张某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为重伤二级。
3.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经过调查取证,张某被抓获归案。
三、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四、案例分析(一)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1.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二)张某不具有自首情节1.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本案中,张某在刺伤李某后逃离现场,并未主动投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经过侦查工作将其抓获。
因此,张某不具有自首情节。
五、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总结1. 本案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妥善处理邻里关系,避免因琐事引发纠纷。
一旦发生纠纷,应保持冷静,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2. 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应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逃避法律制裁只会加重自己的罪责。
3.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严格依法判决,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4. 本案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第2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的基本案情如下:被告人王某,男,30岁,某市居民。
2022年3月,王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法律完美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众多犯罪案例中,有些犯罪行为看似无懈可击,堪称“完美犯罪”。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完美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犯罪手法、法律适用以及犯罪心理等方面,以期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犯罪预防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2008年,我国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抢劫杀人案。
受害者是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犯罪嫌疑人是该董事长的一位朋友。
犯罪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犯罪手段高超,令人难以置信。
经过长时间侦查,警方最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三、犯罪手法分析1. 精心策划:犯罪嫌疑人为了实施犯罪,提前对受害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了解和观察,掌握了受害者的生活规律和兴趣爱好,为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职业素养:犯罪嫌疑人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善于利用工作之便接近受害者,获取信任。
3. 心理战术:犯罪嫌疑人在与受害者交往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使受害者对其产生依赖,为犯罪创造了机会。
4. 智能化手段: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手机定位、网络通讯等,确保犯罪过程不留痕迹。
5. 完美掩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精心策划了掩盖犯罪痕迹的方案,使警方难以追踪。
四、法律适用分析1. 犯罪构成:犯罪嫌疑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
2. 犯罪情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犯罪心理分析1. 欲望:犯罪嫌疑人因个人欲望,企图通过犯罪获取财富。
2. 嫉妒:犯罪嫌疑人对受害者心生嫉妒,认为受害者过于富有,心生邪念。
3. 冷血: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对生命毫无尊重。
4. 悔恨: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内心充满悔恨,但已无法挽回。
典型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各类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投资热情,以高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活动,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即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件。
二、案情简介李某,男,35岁,某市人。
2016年,李某以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为名,开始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李某通过亲戚、朋友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其投资项目的优势,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李某非法集资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涉及投资者300余人。
三、犯罪事实1. 非法集资李某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具体表现为:(1)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谎称投资项目具有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甚至给予投资者额外的奖励。
(3)利用亲戚、朋友等关系,向投资者宣传其投资项目,扩大集资规模。
2. 贪污侵占李某在非法集资过程中,将集资款项用于个人挥霍、偿还债务等,并未将集资款项用于投资项目。
具体表现为:(1)将集资款项用于购买豪车、高档消费等。
(2)以公司名义借款,用于偿还个人债务。
(3)虚构投资项目,将集资款项用于虚假投资。
四、侦查过程2017年,某市公安机关接到投资者报案,称其投资李某的公司被骗。
公安机关迅速开展侦查工作,通过调查取证,掌握了李某非法集资的证据。
2018年,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五、审判结果2019年,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李某非法集资案。
法院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集资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手段多样。
李某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欺骗投资者,非法集资。
2. 涉案金额巨大。
法律案例分析刑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0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张某某因琐事与邻居李某某发生争执。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张某某情绪失控,持械将李某某打伤。
经鉴定,李某某的伤情构成轻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某的医疗费用。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15日,张某某与邻居李某某因小区停车位问题发生争执。
双方在争吵过程中,张某某情绪激动,取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李某某挥舞。
李某某躲闪不及,被刀划伤左肩。
张某某见状,并未停止攻击,继续用水果刀划伤李某某的左臂和腹部。
李某某在逃跑过程中,不慎摔倒,导致头部受到撞击,出现短暂昏迷。
张某某见状,逃离现场。
李某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鉴定,其伤情构成轻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某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构成,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轻伤或者轻微伤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犯罪主体: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客体: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3)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轻伤或者轻微伤的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2. 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犯罪主体:张某某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2)犯罪客体:张某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某的身体健康权,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犯罪客观方面:张某某在争吵过程中,持械将李某某打伤,致其轻伤二级。
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4)犯罪主观方面:张某某在争吵过程中,情绪失控,持械攻击李某某,表明其具有伤害李某某的故意。
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综上所述,张某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典型法律犯罪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某,男,45岁,原系某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6年至2019年期间,李某某利用其在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的职务便利,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口口相传、发布虚假广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涉及金额达人民币2亿元,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二、案件经过1. 非法集资的开始:2016年,李某某开始以公司名义向投资者宣传公司业务,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初期,由于回报较高,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2. 集资规模的扩大:随着集资规模的扩大,李某某将非法集资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多个省市,通过设立分公司、招募业务员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非法集资的规模。
3. 资金链断裂:由于投资回报承诺过高,公司实际盈利无法满足投资者回报需求,李某某开始挪用其他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部分投资者的回报。
随着资金链的断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要求兑付本金和回报。
4. 案件曝光:2019年,部分投资者因无法兑付而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被曝光。
三、案件处理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李某某及其公司进行侦查,查封、冻结涉案资金。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以涉嫌非法集资罪对李某某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法院审理认为,李某某的行为构成非法集资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四、案例分析1. 非法集资的特点:- 承诺高额回报:这是非法集资的核心特征,通过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
- 虚构投资项目:李某某虚构公司业务,以虚假项目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
- 广泛宣传:通过口口相传、发布虚假广告等方式,扩大非法集资的范围。
2. 非法集资的危害:- 扰乱金融秩序:非法集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
- 损害投资者利益:大量投资者被骗,导致巨额资金损失。
- 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引发的社会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3. 防范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犯罪案例及分析
犯罪案例及分析在现代社会,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安全构成威胁,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破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犯罪案例,探讨犯罪行为的成因、特点以及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案例一:网络诈骗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案件日益增多。
在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身份,利用社交软件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随后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者转账。
此类案件的特点是犯罪手段隐蔽,受害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案例二:入室盗窃案入室盗窃是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
在某个案例中,犯罪分子趁住户外出时,通过撬锁或破窗的方式进入室内,盗取贵重物品。
此类案件的特点是犯罪行为具有随机性,犯罪分子通常选择防范薄弱的住宅作为作案目标。
案例三:毒品走私案毒品走私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在一起毒品走私案中,犯罪团伙利用复杂的网络和隐蔽的运输手段,将毒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市场。
此类案件的特点是犯罪组织严密,涉及跨国犯罪,打击难度较大。
案例四:暴力犯罪案暴力犯罪包括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某个暴力犯罪案中,犯罪分子在公共场合实施抢劫,造成受害者财产损失和身体伤害。
此类案件的特点是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受害者往往无法预防。
分析:犯罪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压力、心理问题、社会环境等。
犯罪特点也各不相同,但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安全设施的覆盖率和效能。
3. 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有组织犯罪和跨国犯罪的打击。
4. 通过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帮助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减少再犯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行为虽然复杂多变,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的。
犯罪案例及法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23年3月15日,某市A区发生了一起入室盗窃案。
被害人李某报警称,其家中被盗,丢失现金人民币5万元及若干贵重物品。
警方迅速介入调查,经过一周的努力,成功将犯罪嫌疑人赵某抓获。
赵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交代了其入室盗窃的经过。
二、案件经过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赵某,男,27岁,无业。
赵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遂产生盗窃他人财物以偿还债务的念头。
2023年3月10日,赵某通过踩点,得知被害人李某家中有大量现金及贵重物品。
3月15日凌晨,赵某携带作案工具,潜入李某家中,将现金及贵重物品盗走。
三、法律分析(一)犯罪构成1. 犯罪主体:犯罪嫌疑人赵某已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条件。
2. 犯罪客体:赵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财产所有权,符合犯罪客体条件。
3. 犯罪主观方面:赵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条件。
4. 犯罪客观方面:赵某实施了入室盗窃的行为,符合犯罪客观方面条件。
综上所述,赵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定罪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三)量刑分析1. 犯罪数额:根据赵某的供述,其盗窃的现金及贵重物品总价值为5万元,已达到“数额巨大”的标准。
2. 犯罪情节:赵某入户盗窃,且盗窃后销毁作案工具,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
3. 悔罪表现:赵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态度较好。
法律刑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10月,某市某小区发生一起盗窃案。
被害人王某报案称,其家中被盗,丢失现金人民币10万元、金银首饰若干及贵重物品。
经公安机关侦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公安机关于2018年11月将张某某抓获归案。
二、案件事实经审理查明,张某某,男,28岁,无业。
2018年10月,张某某因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经过一番踩点,张某某选中了被害人王某居住的小区。
10月某日晚,张某某携带作案工具,潜入王某家中,盗取现金人民币10万元、金银首饰若干及贵重物品。
得手后,张某某迅速逃离现场。
三、法律分析(一)犯罪构成1. 客体要件:张某某盗窃王某的财物,侵犯了王某的财产所有权,符合盗窃罪的客体要件。
2. 客观要件: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盗窃行为,符合盗窃罪的客观要件。
3. 主观要件:张某某具有盗窃的故意,明知盗窃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仍故意实施盗窃行为,符合盗窃罪的主观要件。
4. 主体要件:张某某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盗窃罪的主体要件。
综上所述,张某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二)犯罪情节1. 盗窃数额:张某某盗窃现金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盗窃次数:张某某仅盗窃一次,属于初犯,可以从轻处罚。
3. 案情恶劣程度:张某某盗窃他人财物,情节恶劣,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不属于恶劣情节。
(三)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三)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
张某某的行为不属于上述从重处罚的情形。
四、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判决张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关于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法律犯罪引起的案件。
被告人刘某,男,35岁,原为某公司员工。
因不满公司管理,刘某于2017年10月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判决刘某犯有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二、案件经过1. 故意伤害罪2017年9月,刘某因对公司管理不满,与同事李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刘某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
经鉴定,李某伤情构成重伤二级。
2. 敲诈勒索罪2017年10月,刘某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某公司总经理张某实施敲诈勒索。
在张某家中,刘某等人用刀威胁张某,要求张某支付50万元人民币。
张某迫于无奈,向刘某等人支付了50万元人民币。
3. 非法拘禁罪2017年11月,刘某伙同他人,非法拘禁某公司员工王某,要求王某提供公司财务资料。
在拘禁过程中,刘某等人对王某进行殴打,造成王某轻伤。
经鉴定,王某伤情构成轻伤。
三、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刘某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审理。
经审理,法院认为,刘某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依法应予惩处。
四、案件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对刘某进行了判决。
刘某犯有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五、案件启示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社会公众,都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以任何理由违法乱纪。
2. 加强法治教育。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法治教育,提高员工的法治观念,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 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司法机关应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企业应加强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结语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法律犯罪案件,被告人刘某因不满公司管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故意犯罪形态
犯罪既遂意犯罪过程中,犯罪表现为完成形态的是犯罪的既遂 案例:某日晚ll时许,赵某从一朋友处喝酒后回家。行至一
小路岔口处,看到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遂从后面冲上 去,抓住该妇女的皮包就往回跑。刚跑出不到10米,只听后 面喊到:“赵某,你怎么抢我的东西?”赵某回头一看,见被 抢者是其同学的妹妹,便赶紧走上前去说:“阿妹,我看你 一个人走路,不放心,逗你玩玩。走吧,我把你送回家。” 遂将该妇女护送到家。当时,该妇女包内有现金3000元。 [问题]赵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并说明理由。
目的 条件
起因 条件
正 当 防 卫
时间 条件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 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 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行卫。不负 刑事责任。
对象 条件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 侵害。 (防卫目的必须具有正义性) 注意:防卫挑拨 (2)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 施防卫。
人民法院审理认为郑某的行为不符 合紧急避险的条件,以玩忽职守罪判处 郑某有期徒刑六年。
案例二:
武某驾车行使时,突见前方五米处一人挑
担横穿马路,武某一面紧急刹车,一面向 右急打方向盘,车身将路边一电线杆撞断, 将路边一行人砸成重伤。武某导致他人受 伤的行为属于( B ) A.过失重伤罪 B.紧急避险 C.不可 抗力 D.意外事件
参考答案:
(1) 小偷的行为是故意伤害行为;群众的行为
是合法行为; (2) 某甲和某乙的行为都是故意伤害行为,某 甲的行为是事后防卫。 (3) 某乙的行为是故意伤害行为,是"假想防 卫 "; (4) 保安员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但防卫过当, 应负刑事责任; (5) 某甲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损害的利
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利益。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 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 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避险限制 被告人:郑某。男,34岁,某县消防队 员。一天,该县某村村民赵某家发生火 灾。消防队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火灾 现场。在救助过程中,赵某告诉郑某其 10岁儿子还在房中,请求郑某将儿子救 出。郑某见火势凶猛,房子也有倒塌的 危险,怕自己受伤,就以火势太猛、无 法救人为由拒绝了赵某的要求。等大火 扑灭后,赵某的儿子已被烧成重伤,后 经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上午死亡。
案例三:
被告人:黑某,男,45岁,某客轮船长。 1994年
10月1日,某客轮正在新加坡驶回广州的途中, 突然遇到台风,船长凭自己多年航海经验决 定抛弃旅客携带的大量贵重货物(达2百万元 人民币),以减轻重量,保护广大旅客的生命安 全。
法院判决认为,黑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
负刑事责任。
注意:假想防卫
(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甲与乙有仇,正在 准备凶器,预谋到乙家 去杀乙。有三种情况, 判断一下,那种属正当 防卫。
事先防卫 事后防卫
乙听说之后到甲 家杀了甲。 甲杀乙时,搏斗 中乙将甲杀死。 甲逃跑时乙从 后面追上去将甲 杀死。
(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犯罪的预备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
罪预备。 特征: ①行为人已经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即为了 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②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案例:蒲某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
D.前面是正当防卫,后面是故意杀人
问题:下列行为是否属正当防卫行为,是否负刑事责任? (1) 某小偷作案时被发现,群众纷纷追赶。小偷被追赶 得走投无路,将两名群众打伤后逃走。 (2) 某甲上学途中被某乙殴打致伤,甲第二天准备了木 棒等武器在上学途中将某乙打伤。 (3) 某甲扬言要杀死某乙,某乙非常害怕,决定采取措 施,于是,伙同两人将某甲打至重伤。 (4) 某甲酒后闹事,在某酒家内横冲直撞,砸毁了很多 物品,服务员劝告无效,当甲某正欲将大堂内的水晶吊 灯砸毁时,酒家的一保安员用警棍将某甲击倒致重伤。 (5) 某甲在回家途中被一持刀男子乙拦住,乙要甲交出 所带钱物,甲不从。于是乙持刀向甲冲过来,甲奋起反 抗,扭打中甲抢过刀向乙刺了一刀,乙被刺后伤重不治。
试分析薛某是否负刑事责任。
要点提示
本案中,薛某的行为属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宁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的财物,王某夺 下三角刀,并将宁某推倒在水泥地,宁某 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刀 将宁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认定正 确的是( D )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前面是正当防卫,后面是防卫过当
起因 条件
紧 急 避 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 免受正在进行的危险,不得已采 取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以保护较 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时间 条件 状况 条件
紧急避险的构成 条件
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 人的合法利益免遭危险而采取 必须是面临着正在发生的实际危险
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 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 减轻或免除处罚。
《刑法》第20条第2款明确 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 、杀人、抢劫、强奸、绑 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 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 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 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被告人薛某,某大学体育教师。 1999年11月8日11时许,该校校长将 薛某叫出,要其将持刀入校闹事的陈 某送交派出所。因陈某拒不交刀,继 续持刀往前闯。薛某朝其头部打了两 拳,将陈某打伤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