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辛文化

学生:张芹芹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

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南北两侧,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时间:距今7300-63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区域:黄河下游

特征: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

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

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

具体特征:

①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

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

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②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

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釜种类较多,有折腹盆形釜、大口盆形釜、筒形釜、罐形釜等”。

北辛钵(釜),是数量最多的器类之一。有平底和圜底。其中一部分小平底者系陶胎未干时置放所形成。

陶器的形制与装饰花纹集中体现了北辛文化时期的造型艺术,纹饰有绳纹、堆纹、篦纹、乳钉纹、划纹、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等。窄堆纹以数条为一组,组成各种纹饰组合,形式感很强、颇有现代装饰特色。这些纹饰都体现了既实用又美观,其中出土的红陶(顶)钵被考古学家称为“东方彩陶的渊源”。

北辛土陶的纹饰,十分丰富,没有统一的美学意义上的标准,一般都是以手为主要“工具”,并与生活中的器物紧密巧妙结合,编织、缝纫。同时,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这是直接把席子的纹饰“转印”到陶器上,席纹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当时的编织技术,这也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

此外,在北辛遗址出土的一个陶器底部,发现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考古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为最早的文字就是刻画符号、象形文字”。

④北辛遗址出土的陶网坠、鱼钩等等器物,至今还明显底影响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活生产(至今山东沿海渔民用的渔业工具上,仍有用陶作为网坠,其风格明显的带有汉以前的制作特征)。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

中国田螺等种类。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

了这一事实。

代表遗址点:滕州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遗址、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

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

桃园、兰陵县于官庄等10余处。已发掘的遗址中既有单纯的北辛文化堆积,也

有含北辛文化的遗存。其中以北辛、东贾柏、苑城和大伊山遗址较为重要,在北

辛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重要文化遗物:

鸟形鬶

炊煮器;泥质灰褐陶,手工制作。长24.4厘米,高19.1厘米。通体仿鸟形,引颈昂首,尖喙,小圆耳。腹宽肥扁圆,底平,设三矮足,前二后一。脊背两侧

各有一小扳金,呈翅形。尾竖起,呈上阔的喇叭形,是为流口。1983年长岛县

北庄遗址一期文化层出土,藏长岛县博物馆

黄褐陶鼎

炊器;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

手工制作。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

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

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

称的四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

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

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

实,装饰简练,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

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藏滕州市博物馆。

钵形鼎,炊煮器。

夹砂红褐陶,质地较粗疏,手工制作。通高16.3厘米,口径20.5厘米。敞口,圜底,呈钵形。口沿外侧饰附加堆纹,三足侧扁形,外缘饰齿纹。是新石器时代白石村一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81年烟台白石村遗址出土,藏烟台市博物馆。

指甲纹红陶钵

盛器。泥质红陶,手工制作。高7.7厘米,口

径20.8厘米,底径7.5厘米。器内外施红陶

衣,打磨光滑。口微敛,腹微鼓,下部内收成

小平底。通体饰指甲印纹,排列有序。制作精

巧,纹饰新颖,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

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陶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