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金属热处理

合集下载

金属热处理正火

金属热处理正火

金属热处理正火金属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

其中,正火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热处理方法之一。

正火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使金属材料达到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正火的工艺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在加热阶段,金属材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使其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

保温阶段是为了保持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的一段时间,使其达到热平衡。

最后,在冷却阶段,金属材料以一定的速率冷却,形成理想的组织结构。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通过正火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其抗蠕变性和抗疲劳性能。

此外,正火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可加工性,并减少内应力和变形。

正火的关键是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

加热温度应根据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择。

过高的加热温度会导致晶粒长大、晶界清晰度下降,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过低的加热温度则可能导致组织不均匀,影响性能。

冷却速率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率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正火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钢铁行业。

钢材经过正火处理后,可以改变其组织,提高其硬度和强度,从而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例如,汽车制造业常用正火处理来提高车辆零部件的耐磨性和强度,以保证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

机械制造业也广泛应用正火处理来改善机械零件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在正火处理中,除了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材料的初始状态和化学成分会对正火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不同的合金元素对正火处理的响应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其次,正火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组织的形成和性能的改善。

此外,正火后的材料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回火处理,以消除残余应力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金属热处理正火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

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

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S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S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

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

根据构成能障的界面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形核
方式:
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
15
3.1 均匀形核
在没有任何外来界面的均匀熔体中的生核过程。均质生核在熔 体各处几率相同,晶核的全部固-液界面皆由生核过程提供。因 此,所需的驱动力也较大。理想液态金属的生核过程就是均匀形 核,又称均质形核或自发形核。
16
31
(2) 形核速率
' GA Gk GA Gk f ( ) N k1 exp[( )] k1 exp[( )] kBT kBT
根据上式可知,异质形核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过冷度(ΔT):过冷度越大,形核率越高。
32
(2) 界面:界面由夹杂物的特性、形态和数量来决定。如夹 杂物基底与晶核润湿,则形核率大。 失配度
20
(3) 形核率 形核速率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生成固相核心的数目。临界
尺寸r的晶核处于介稳定状态,既可溶解,也可长大。当r >rk时 才能成为稳定核心,即在rk的原子集团上附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 原子即成为稳定核心。其成核率 N 为:
N N1 N 2
Gk N1 N L exp( ) kBT
(1) 形核热力学
液相与固相体积自由能之差--相变的驱动力
由于出现了固/液界面而使系统增加了界面能--相 变的阻力
G G均 V GV 4 3 r GV 4 r 2 3
17
临界形核半径
2 Tm 2 rk Gv H f T
18
(2) 形核功
在实际金属中,由于金属原子的活动能力强,不易出现极大 点,即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形核率急剧增加。 23
(4) 均匀生核理论的局限性 均匀形核的过冷度很大,约为0.2T m,如纯铝结晶时的过冷度

第二节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第二节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第二节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

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

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

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

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

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

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

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

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为晶格。

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 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

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习题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参数。

解:设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则Z方向截距为3c=3X2a/3=2a,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4.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解:(1 0 0)面间距为a/2,(1 1 0)面间距为√2a/2,(1 1 1)面间距为√3a/3三个晶面晶面中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7.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成正四面体,如图所示则OD=c/2,AB=BC=CA=CD=a因△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有OC=2/3CE由于(BC)2=(CE)2+(BE)2则有(CD)2=(OC)2+(1/2c)2,即因此c/a=√8/3=1.6338.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为r=0.414R解: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半径r=a/2-√2a/4=0.146a面心立方原子半径R=√2a/4,则a=4R/√2,代入上式有R=0.146X4R/√2=0.414R9.a)设有一刚球模型,球的直径不变,当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时,试计算其体积膨胀。

b)经X射线测定,在912℃时γ-Fe的晶格常数为0.3633nm,α-Fe的晶格常数为0.2892nm,当由γ-Fe转化为α-Fe时,求其体积膨胀,并与a)比较,说明其差别的原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02金属的结晶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02金属的结晶
1.10
第2章 金属的结晶 2.1 纯金属的结晶与铸锭
过冷度越大,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推动力越大, 过冷度越大,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推动力越大,能稳定存在的短程有 序的原子集团的尺寸越小,因此生成的自发晶核越多。但是, 序的原子集团的尺寸越小,因此生成的自发晶核越多。但是,当过冷度过大或 温度过低时,由于原子的活动能力太低,生成晶核所需的原子的扩散受阻, 温度过低时,由于原子的活动能力太低,生成晶核所需的原子的扩散受阻,形 核的速率反而减小,故形核率与过冷度有关。 核的速率反而减小,故形核率与过冷度有关。 在实际金属结晶中,往往不需要自发形核那么大的过冷度就已开始形核, 在实际金属结晶中,往往不需要自发形核那么大的过冷度就已开始形核, 因为实际液态金属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杂质, 因为实际液态金属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杂质,杂质的存在常常促使金属 原子在其表面形核。此外,液态金属总是与锭模内壁相接触, 原子在其表面形核。此外,液态金属总是与锭模内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依附 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成。 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成。这种依靠外来质点作为结晶核心的方式称为非自 发形核。 发形核。 按照结晶时能量的条件,基底与晶体结构以及点阵常数越相近, 按照结晶时能量的条件,基底与晶体结构以及点阵常数越相近,它们的原 子在接触面上越容易吻合,基底与晶核之间的界面能越小, 子在接触面上越容易吻合,基底与晶核之间的界面能越小,从而可以减少形核 时体系自由焓的增值,这样的基底促进非自发形核形成的效果较好,因此, 时体系自由焓的增值,这样的基底促进非自发形核形成的效果较好,因此,当 杂质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与金属的结构相似或相当时, 杂质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与金属的结构相似或相当时,有利于形成非自发形 晶核就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表面而形成, 核,晶核就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表面而形成,也有些难熔金属的晶体结构与 金属的结构相差甚远,但是其表面的凹孔或裂缝有时残留未熔金属, 金属的结构相差甚远,但是其表面的凹孔或裂缝有时残留未熔金属,也可以成 为非自发形核的核心。在生产实际中, 为非自发形核的核心。在生产实际中,液态金属结晶时形核方式主要是非自发 形核。 形核。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第二章钢在加热时的转变1.说明A1、A3、Acm、Ac1、,Ac3、Accm、Ar1、Ar3、Arcm各临界点的意义。

2.奥氏体形成的全过程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简答各阶段的特点。

3.奥氏体的形核部位在哪里优先及条件?4.哪些因素影响(及如何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5.为什么说钢的加热相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6.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7.什么是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8.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9.钢件加热时欠热,过热,过烧有何不同?能否返修?10.奥氏体是高温相,在一般钢中冷却下来就已经不存在了,谈论A体晶粒大小,还有什么实际意义?11.钢件加热时过热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12. 什么是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过热度?它对钢的组织转变有何影响?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1.简述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2.什么是珠光体?性能如何?如何获得珠光体?3.珠光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片状珠光体的片间间距决定于什么?它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4.珠光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5.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6.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和过共析钢中渗碳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它们对性能有何影响?7.若共析钢加热到A体状态,然后进行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均获得片状珠光体,但其组织特征有何区别?8.为什么说钢的珠光体转变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9.分析渗碳体球化过程的机制和高碳钢要进行球化退火的原因。

10.45钢制零件820℃加热后分别进行退火和正火,其显微组织有什么不同?性能有什么不同?11.何谓球化退火?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12.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产中应如何选择正火及退火?第四章马氏体转变1.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2.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3.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与钢的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有何特点?4.条状M体和片状M体在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性能差异如何?5.0.2%C,1.0%C钢淬火后的M体形态和亚结构有什么异同?6.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7.M体的强化机构有哪几个方面?8.Ms点位置高低有什么实际意义?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9.淬火钢中A残的存在有什么影响?决定A残量的因素有哪些?在热处理操作上如何控制?10.试分析如何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因素提高中碳钢件和高碳钢件的强韧性。

金属热处理技术手册

金属热处理技术手册

金属热处理技术手册
摘要:
本手册旨在对金属热处理技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内容
包括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分类、工艺流程、设备及技术等方面的
知识点。

希望能为金属材料加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实用指导。

第一章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金属热处理是指加热金属材料,将其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并进行适当
冷却后得到期望的金属组织和性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改善金属的
塑性、韧性、抗疲劳性、耐腐蚀性和耐热性能等特点。

第二章金属热处理的分类
金属热处理的分类按材料性质不同而异,主要包括调质、退火、正火、淬火等不同的热处理类型,各种类型的热处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材料的性质和组织结构。

第三章金属热处理的工艺流程
金属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加热、保温、降温、处理等过程。

在这
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加热和冷却速率,保证金属组织均匀性
和性能等要素的达成。

第四章金属热处理的设备
金属热处理的设备通常包括热处理炉、热处理钢罐、加热炉、降温设备、炉具等。

其中,炉具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决定着金属热处理成品的质量水平和工艺效率。

第五章金属热处理的技术
金属热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工艺、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等,其中前两者直接决定了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方向和程度。

结论:
金属热处理作为一项重要的金属材料加工技术,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手册对于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全面系统介绍和总结,期望能为从事金属热处理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实用指导,使其能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1 a)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Gk与其体积V之间关系式为△Gk=V △Gv/2b)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状晶核时,其△Gk与V之间的关系如何答:2-2 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a的正方体,试求出△Gk和a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形成立方体晶核的△Gk比球形晶核要大。

答: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由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金属结晶时需过冷的原因:如图所示,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由于液态金属原子排列混乱程度比固态高,也就是熵值比固态高,所以液相自由能下降的比固态快。

当两线相交于Tm温度时,即Gs=Gl,表示固相和液相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可以同时存在。

所以如果液态金属要结晶,必须在Tm温度以下某一温度Tn,才能使Gs<Gl,也就是在过冷的情况下才可自发地发生结晶。

把Tm-Tn的差值称为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金属材质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金属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材质和纯度一定时,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及原因:会。

原因:与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的原因相似,只有在过热的情况下,Gl<Gs,固态金属才会发生自发地熔化。

2-4 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形核驱动力都是体积自由能的下降,形核阻力都是表面能的增加。

2、具有相同的临界形核半径。

3、所需形核功都等于所增加表面能的1/3。

不同点:1、非均匀形核的△Gk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Gk,随晶核与基体的润湿角的变化而变化。

2、非均匀形核所需要的临界过冷度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临界过冷度。

3、两者对形核率的影响因素不同。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除了受过冷度和温度的影响,还受固态杂质结构、数量、形貌及其他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

2-5 说明晶体生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答: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分为:正温度梯度: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情况。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 m,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崔忠圻)答案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1 a)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Gk与其体积V之间关系式为△Gk=V△Gv/2b)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状晶核时,其△Gk与V之间的关系如何?答:2-2 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a的正方体,试求出△Gk和a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形成立方体晶核的△Gk比球形晶核要大。

答: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由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金属结晶时需过冷的原因:如图所示,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由于液态金属原子排列混乱程度比固态高,也就是熵值比固态高,所以液相自由能下降的比固态快。

当两线相交于Tm温度时,即Gs=Gl,表示固相和液相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可以同时存在。

所以如果液态金属要结晶,必须在Tm温度以下某一温度Tn,才能使Gs<Gl,也就是在过冷的情况下才可自发地发生结晶。

把Tm-Tn的差值称为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金属材质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金属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材质和纯度一定时,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及原因:会。

原因:与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的原因相似,只有在过热的情况下,Gl<Gs,固态金属才会发生自发地熔化。

2-4 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形核驱动力都是体积自由能的下降,形核阻力都是表面能的增加。

具有相同的临界形核半径。

所需形核功都等于所增加表面能的1/3。

不同点:非均匀形核的△Gk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Gk,随晶核与基体的润湿角的变化而变化。

非均匀形核所需要的临界过冷度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临界过冷度。

两者对形核率的影响因素不同。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除了受过冷度和温度的影响,还受固态杂质结构、数量、形貌及其他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

2-5 说明晶体生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答: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分为:正温度梯度: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情况。

金属热处理方法

金属热处理方法

金属热处理方法
1、退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

2、正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4、回火
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于空气或油、热水、水中冷却。

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时用低温回火;在保持一定韧度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弹性和屈服强度时用中温回火;以保持高的冲击韧度和塑性为主,又有足够的强度时用高温回火。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培训课件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培训课件

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也叫均匀化退火。)
▪ 目的 ▪ 均匀钢内部的化学成分,消除偏析。
▪ 适用情况 ▪ 主要于铸造后的高合金钢。
5.去应力退火
▪ 概念

为了消除由于变形加工以及铸造、焊接过程引起的
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退火称为去应力退火。
▪ 退火温度 ▪ 不超过Ac1,一般500~650℃。

让其中的碳化物球化(粒化)和消除网状的二
次渗碳体。(因此叫做球化退火。)
▪ 适用钢种 ▪ 主要适用于共析或过共析的工模具钢
T10钢球化退火组织 ( 化染 ) 500
4.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 概念

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
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h)保温,然后
40min,然后迅速放在端淬试验台上喷水冷却。
未淬透钢 淬透钢
a) 全淬透
b) 未淬透
四、钢的回火
▪ 什么是回火? 后再淬冷火却后到再室将温工的件一加种热热到处A理c1工温艺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
一般是紧接淬火以后的热处理工艺。
▪ 淬火后回火目的 ◆降低或消除内应力,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 ◆ 减少或消除残余奥氏体,以稳定工件尺寸; ◆调整工件的内部组织和性能,以满足工件的
➢ 由于感应加热速度快,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淬火后获得非 常细小的隐晶马氏体组织,使工件表层硬度比普通淬火高2HRC ~3HRC,耐磨性也有较大提高。
➢ 表面淬火后,淬硬层中马氏体的比体积较原始组织大,因此 表层存在很大的残余压应力,能显著提高零件的弯曲、抗扭疲 劳强度。小尺寸零件可提高2~3 倍,大尺寸零件可提高20%~ 30%。
▪ 适用钢材 中碳钢(消除魏氏组织、晶粒粗大、带状组织等)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1-4节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1-4节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教学要求:
1 了解金属结晶过程的形核、长大
2 理解金属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3 掌握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
重点: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 难点:金属结晶过程的形核、长大 学时数:共4学时
§1
金属的结晶现象
注意结晶和凝固的 区别
结晶: 液体 --> 晶体——金属生产的第一步
θ=0 a)
θ b) 不同湿润角的晶核形状
θ c)
2、影响非均质形核率的因素
⑴ 过冷度的影响:∵形核功小;
∴ΔT=0.02Tm
~0.2Tm ⑵
┗ 远小于均匀形核 ⑵ 固体杂质结构的影响:
~0.02Tm

△T 非均匀形核率⑴与均匀形核率 ⑵随过冷度变化的比较
LB B cos L
温度
Tm
△T
急冷
非晶态材料
非均匀形核
1、临界形核半径和形核功
液相L
1 3 V r (2 3 cos cos3 ) 3
σLα σLβ θ
晶核α
S1
S1 2r 2 (1 cos )
S2
σαβ
L L cos
基底β
r
S 2 r 2 sin2
结晶的结构条件
相起伏
能量起伏
晶胚
晶核
§4 晶核的形成
形核方式:
不是所有的晶坯均能 形成晶核,为什么?
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
是指完全依靠液态金属中稳定的原
子集团(相起伏)形核的过程,液
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都 是相同的。——理想情况
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
是指晶胚依附于液态金属中现 成的微小固相杂质质点或器壁 的表面形核的过程。——实际 液态金属结晶情况均属此类。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章

复习重点:名词、简答、各章课堂强调的重点及书后作业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一、名词: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晶体的转变过程.结晶潜热:金属结晶时从液相转变为固相放出的热量。

孕育期:当液态金属过冷至理论结晶温度以下的实际结晶温度时,晶核并末立即出生,而是经过了一定时间后才开始出现第一批晶核。

结晶开始前的这段停留时间称为孕育期。

近程有序:液态金属中微小范围内存在的紧密接触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远程有序:固态晶体中存在的大范围内的原子有序排列集团。

结构起伏(相起伏):液态金属中不断变化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

晶胚:过冷液体中存在的有可能在结晶时转变为晶核的尺寸较大的相起伏。

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体中形成的晶核数目。

过冷度: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

均匀形核:液相中各个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都相同的形核方式。

非均匀形核:新相优先出现于液相中的某些区域的形核方式。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向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以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的液态金属处理方法。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各微观区的能量此起彼伏、变化不定偏离平衡能量的现象。

正温度梯度:液相中的温度随至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状况。

负温度梯度:液相中的温度随至界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温度分布状况细晶强化:用细化晶粒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

晶粒度:晶粒的大小。

缩孔:液态金属凝固,体积收缩,不再能填满原来铸型,如没有液态金属继续补充而出现的收缩孔洞。

二、简答:1. 热分析曲线表征了结晶过程的哪两个重要宏观特征?答:过冷现象、结晶潜热释放现象2.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有那些?如何影响的?答:金属的本性、纯度和冷却速度。

金属不同,过冷度的大小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

3. 决定晶体长大方式和长大速度的主要因素?1)界面结构;2)界面附近的温度分布;3)潜热的释放与逸散4. 晶体长大机制有哪几种?1)二维晶核长大机制;2)螺型位错长大机制;3)垂直长大机制5、结晶过程的普遍规律是什么?答:结晶是形核和晶核长大的过程6、均匀形核的条件是什么?答:①要有结构起伏与能量起伏;②液态金属要过冷,且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③结晶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金属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金属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亚晶粒,亚晶界,刃型位错,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变质剂。

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Pb 、Cr 、V 、Mg、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4.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有什么不同?5.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6.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7.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8.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9.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

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4.与冷加工比较,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5.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6.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8.已知金属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1538℃、327℃、232℃,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钨和铁在1100℃下的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下的加工各为何种加工?9.在制造齿轮时,有时采用喷丸法(即将金属丸喷射到零件表面上)使齿面得以强化。

试分析强化原因。

第三章合金的结构与二元状态图1.解释下列名词:合金,组元,相,相图;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比重偏析;固溶强化,弥散强化。

2.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2)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3.下列元素在α-Fe 中形成哪几种固溶体?Si、C、N、Cr、Mn4.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三者的区别.5.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什么主要差别?6. 何谓共晶反应、包晶反应和共析反应?试比较这三种反应的异同点.7.二元合金相图表达了合金的哪些关系?8.在二元合金相图中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什么?9. 已知A(熔点600℃)与B(500℃) 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300℃时A溶于B 的最大溶解度为30% ,室温时为10%,但B不溶于A;在300℃时,含40% B 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应。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二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二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1)增加过冷度 即加快金属液的冷却速度。 (2)变质处理 即在浇注前向金属液中加入少量形核剂(又称变质 剂或孕育剂),造成大量非自发形核,使晶粒细化。 (3)振动处理 金属结晶时,对金属液进行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
或电磁振动等,使生长中的枝晶破碎,提高形核率,达到细化晶粒的 目的。
第三节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一、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和过冷现象
纯金属都有一个固定的结晶温度(或称凝固点 ),所以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总是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 进行的。
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冷却曲线上平台所经 历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它是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 不断长大的过程,如图2-16所示。
图2-16 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2-8 简单立方晶格中的晶向
五、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
如果一个晶体内部其晶格位向(即原子排列的 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则这种晶体称为单晶体,如图29a所示。
图2-9 单晶体和多晶体结构示意图 a)单晶体 b)多晶体
1.点缺陷 点缺陷是晶体中呈点状的缺陷,即在三维方向上的尺寸
都很小的晶体缺陷。
图2-10 空位和间隙原子示意图
同素异构转变是纯铁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钢 铁能够进行热处理的理论依据。金属的同素异 构转变过程与金属液的结晶过程很相似,实质上 它是一个重结晶过程,因此,同素异构转变同样遵 循结晶的一般规律:转变时需要过冷;有潜热产 生;转变过程也是在恒温下通过晶核的形成和长 大来完成的,如图2-20所示。但由于同素异构转
8.什么是过冷现象和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什么关系? 它对铸件的晶粒大小有什么影响?
9.金属液结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试叙述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
10.什么是晶粒与晶界?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有什么影 响?

金属学与热处理-2.1

金属学与热处理-2.1
Tm与Tn的差值⊿T叫做过冷度。
25

不同金属的过冷倾向不同,同一种金属的过冷度
也不是恒定值,它将随实验条件而变。冷却速度增
大,会使金属凝固时的过冷度增大。

过冷是金属凝固的必要条件。 金属由液体冷凝成固体时要放出凝固潜热,如果
这一部分热量恰好能补偿系统向环境散失的热量,
凝固将在恒温下进行。
第2章 纯金属的结晶
1
本章知识结构
基本概念
金属结晶的现象
热力学条件 结晶的条件 结构条件 晶核的形成及长大 铸锭的组织与缺陷
2
基本概念

组元(component) :组元通常是指系统中每一个 可以单独分离出来,并能独立存在的化学纯物质,
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组元就是构成系统的各种化
学元素或化合物。 化学元素:Cu, Ni, Fe等 化合物:Al2O3, MgO, Na2O, SiO2等 按组元数目,将系统分为:

纯金属结晶的两个宏观现象就是过冷和恒温。
26
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G H TS
dG Vdp SdT

压力可视为常数,dp=0
dG S dT 温度升高,原子活动能力提高,因而原子排列的 混乱程度增加,即熵值增加,系统的自由能随温度 的升高而降低。
27
T>Tm,GL<GS
处于液态;
液态金属中的规则排列的原子团总是处于时起时伏,此
起彼伏的变化之中,人们把液态金属中这种规则排列原 子团的起伏现象称为相起伏或结构起伏。
相起伏是产生晶核的基础。当把金属熔液过冷到熔点以
下时,这种规则排列的原子团被冻结下来,成为规则排 列的固相,就有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胚芽,故称为晶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金属热处理和表面改性学习目标了解金属热处理和表面改性的目的掌握整体热处理中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工艺方法和应用了解常用表面热处理的方法了解常用表面改性的技术方法内容提要本章重点介绍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工艺原理和应用,简要介绍了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的工艺方法和应用,探讨了表面改性技术的基本知识。

2.1 概述热处理是将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不同的冷却方式,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在机械制造中,热处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零件的制造工艺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如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中有70%-80%的零件需经热处理。

运用热处理工艺可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充分挖掘钢材的潜力。

钢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等。

虽然热处理方法较多,但其过程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它们都可以通过热处理工艺曲线表示,见图2.1。

图2.1 钢热处理工艺规范曲线2.2 退火与正火2.2.1 退火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消除内应力,并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在生产中,退火工艺根据退火目的的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退火最常用的是电阻炉,电阻炉有箱式电阻炉和井式电阻炉,见图2.2和图2.3。

实际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退火时加热温度要准确。

因为温度过高会造成过热、过烧、氧化、脱碳等缺陷;温度过低,达不到退火的目的。

(2)工件装炉时要注意工件的放置方法。

如对于细长工件的稳定尺寸退火,一定要在井式炉中垂直吊置,以防工件由于自身重量所引起的变形。

(3)装炉和出炉时注意不要触碰电阻丝,以免短路。

图2.2 箱式电阻炉图2.3 井式电阻炉1-热电偶 2-炉壳 3-炉门 4-电热元件 1-升降机构 2-炉盖 3-风扇 4-工件 5-炉体5-炉膛 6-耐火砖 6-炉膛 7-电热元件 8-装料筐2.2.2 正火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780—920℃),保温后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快,所获得的组织比退火更细,因此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

对于低碳钢工件,正火可以提高硬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而对于中碳钢和高碳钢,因正火后硬度偏高,切削加工性能变差,故宜采用退火工艺,但对于中碳钢小型工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可以节能;对于比较重要的零件,正火可以作为淬火前的预备热处理;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碳钢工件,正火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示范和实践内容:(1)正火的装炉方式、加热速度、保温时间的选择与控制与退火同,但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不同。

(2)正火除空冷外,还可采用风冷(如风扇吹)、喷雾冷却等。

2.3 淬火与回火2.3.1 淬火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并在回火后获得高硬度与一定韧性相结合的性能。

淬火的冷却速度主要取决于淬火剂,常用的淬火剂有水、油等。

淬火后,一般要经回火后才能使用。

示范和实践内容:(1)热处理操作前,有些工件需要进行正确捆扎,错误的捆扎会使加热后的工件因自重将孔拉长变形,见图2.4。

(2)加热时温度必须选择恰当,选择时依据不同的工件材料而定。

(3)根据工件的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设备。

常用的加热设备有电阻炉、盐浴炉等。

(4)根据工件几何形状和尺寸大小,装炉方式、加热设备,选择适当的加热保温时间。

(5)选择适当的淬火剂,水作为淬火剂,适用于一般碳钢的淬火,向水中加入少量盐,还可进一步提高其冷却能力;油作为淬火剂,适用于合金钢淬火或双液淬火。

(6)要注意工件浸入淬火剂的方式,若浸入方式不正确,可能会造成极大内应力,甚至使工件发生变形和开裂,或产生局部淬不硬等缺陷。

例如,厚薄不匀的工件,厚的部分应先浸入淬火剂中;细长的工件应垂直地浸入淬火剂中;薄而平的工件必须立着放入淬火剂中;薄壁环状工件,浸入淬火剂时,它的轴线必须垂直于液面;截面不匀的工件应斜着放下去,使工件各部分的冷却速度趋于一致等。

各种不同形状的工件在淬火时浸入的方式见图2.5。

图2. 4 热处理工件捆扎法图2. 5 工件浸入淬火剂的正确方法2.3.2回火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某一温度,经保温后在油中或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回火。

回火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工件在淬火时所形成的内应力,降低淬火钢的脆性,调整工件的力学性能,稳定工件尺寸。

回火操作主要是控制回火温度,回火温度越高,工件的韧性愈好,内应力愈小,但硬度和强度下降得愈多。

根据回火时加热温度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1.低温回火回火温度150—250℃,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工件淬火后的内应力和脆性,而保持钢在淬火后得到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低温回火适用于刃具、量具、冷冲模具和滚动轴承等。

2. 中温回火回火温度为350—500℃,其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钢的弹性屈服极限,大大减少工件的内应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

它一般适用于热锻模、弹簧等热处理。

3. 高温回火回火温度为500—650℃,习惯上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既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相配合的综合力学性能。

它广泛用于中碳钢、合金钢制造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轴、齿轮、连杆等的热处理。

示范和实践内容:(1)回火时加热温度要选择适当,保温时间的确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热透并且组织充分转变,但不得少于半小时。

(2)回火后冷却一般对性能影响不大,大多采用空冷,但重要的工件,为了防止产生应力可缓冷,特别是某些含有硅、锰、鉻等元素的合金钢,为了避免回火脆性,往往要求快冷(水冷或油冷),为消除内应力再补充低温回火。

2.4 表面热处理某些零件的使用要求是表面应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而心部保持一定的强度、硬度条件下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就需要采用表面热处理的方法。

表面热处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广泛的是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2.4.1 表面淬火钢的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将钢件表面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表面淬火主要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低合金钢如45、40Cr等。

通常,工件在表面淬火前均须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其表面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且可以保证心部的强度和韧性。

表面淬火通常采用电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两种,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是电感应加热。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见图2. 6所示。

图2.6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示范和实践内容:(1)感应加热淬火前须进行调质处理。

(2)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大小选择一个合适的感应圈。

(3)淬火后工件要及时回火。

2.4.2 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某种化学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工件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达到改变表面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化学热处理的种类有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渗硼、渗金属等。

目前,工业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这三种。

渗碳是将低碳钢制工件放入高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以获得高碳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钢件渗碳后,尚需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心部却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渗碳适用于高速齿轮、凸轮等。

常用的渗碳材料有15、20、20Cr、20CrMnTi 等。

气体渗碳炉见图2. 7。

渗氮是将工件放入高氮介质中加热、保温以获得高氮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又称氮化。

氮化后,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氮化物,不需淬火便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抗疲劳性和一定的耐蚀性,而且变形很小。

氮化广泛用于精密量具、高精度镗床主轴等。

最常用的氮化钢是38CrMoAl.。

碳氮共渗是使工件表面同时渗入碳和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又称氰化。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气体碳氮共渗,它包括高温碳氮共渗和低温碳氮共渗。

高温碳氮共渗以渗碳为主,处理后再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低温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

碳氮共渗用的主要产品是渗碳钢如20CrMnTi等。

图2. 7 气体渗碳炉示意图1-风扇 2-炉盖升降机构 3-滴量器 4-废气引出管 5-炉盖6-炉罐 7-炉膛 8-工件挂具 9-工件 10-电热元件 11-炉体示范和实践内容:(1)装炉前工件表面上的油污、污物、氧化皮、锈斑等有害物质要清理干净。

(2)装炉时,工件之间的距离要保持适当,以保证气氛流通和温度均匀。

(3)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控制温度、时间、渗剂流量。

(4)要及时检查试样处理情况。

(5)一炉工件处理完毕要抽查工件的硬度、金相组织和渗层深度。

2.5 金属表面改性表面改性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使金属获得特殊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的表面,以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的技术2.5.1 零件的表面氧化处理零件的氧化处理是指钢铁在含有氧化剂的溶液中进行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均匀的蓝黑色或黑色膜层的过程,也称钢铁的“发蓝”或“发黑”。

发黑方法采用含有亚硝酸钠的浓碱性处理液,在140℃左右的温度下处理15min~90min,高温化学氧化得到的是以磁性氧化铁(Fe3O4)为主的氧化膜,膜厚一般只有0.5µm~1.5µm,最厚可达2.5µm。

氧化膜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将氧化膜浸油或作其他处理,其耐蚀性可大大提高。

由于氧化膜很薄,对零件尺寸和精度几乎沒有影响,因此在精密仪器、光学仪器、武器及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钢铁零件的表面氧化处理工艺见表2.1。

表2.1 钢铁零件表面氧化工艺2.5.2 零件的表面镀镍处理用还原剂将镀液中的镍离子还原为金属镍并沉积到钢铁零件上面的方法称为镀镍。

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表面镀镍溶液有两种类型:酸性镀液和碱性镀液。

酸性镀液的特点是溶液比较稳定易于控制,沉积速度较快,镀层中磷的质量分数较高(2%-11%)。

碱性镀液中的PH值范围比较宽,镀层中磷的质量分数较低(3%-7%),但镀液对杂质比较敏感,稳定性较差,难维护,所以这类镀液不常用。

表2.2列出了这两种镀液的典型工艺规范。

表2.2 次磷酸钠镀镍工艺规范2.5.3 零件的表面磷化处理把金属放入含有锰、铁、锌的磷酸盐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难溶于水的磷酸盐保护层的方法,称为金属的磷酸盐处理,简称磷化。

磷化膜层为微孔结构,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润滑性、耐蚀性、不粘附熔融金属(Sn、Al、Zn)性及较高的电绝缘性等。

磷化膜主要用在涂料的底层,金属加工的润滑层、金属表面保护层以及用作电机硅钢片的绝缘处理,压铸模具的防粘处理等。

磷化膜厚度一般为5μm~20μm。

磷化处理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及家电等工业生产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