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2018年12月28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27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涉及到物联网安全的有:GB/T 3704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GB/T 36951-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4-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93-2018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再也不会有人说,IOT安全国家没有标准了。
国家标准的出台,非常不易,值得行业相关人士仔细品读,比如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从2014年信安标委就开始着手,到2019年7月实施,花了5年多时间。
我们来看下标准中说的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上面这个图也就是将通用参考模型和安全要求全都画上去了。
物联网安全架构是从安全防护需求角度描绘物联网系统安全功能。
物联网安全措施是从实际实施的角度描述物联网系统安全因素。
措施和架构都分别有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来保障,共同支撑物联网安全对象。
物联网安全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旅游,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等。
其他的安智客也不做解读了,现在还是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信息系统中感知终端的安全技术要求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
感知终端至少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敏感数据或遭到破坏对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感知终端,或GB/T 22240-2008规定的三级以上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的感知终端应满足增强级要求。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也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
处理一般性数据传输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重要数据、敏感数据,涉及重大安全问题的数据传输应满足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或参考等级保护或其他相关标准中安全等级划分内容。
物联网感知层接入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要求中基础级和增强级,比如对于设备标识,基础级要求是信息网络接入系统中的设备应具备可用于通信识别的物联网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被连接到互联网上,形成了庞大的物联网系统。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访问的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中,数据经常在设备之间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因此需要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则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得敏感信息。
二、身份认证技术在物联网中,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因此需要确保交互双方的身份合法可信。
身份认证技术可以验证设备或用户的身份,并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或用户才能访问数据。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基于密码的认证、数字证书和生物识别技术。
通过合理运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漏。
三、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物联网中数据传输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的实体能够访问特定的数据。
物联网中的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将权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组或角色,而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则根据具体的数据访问策略进行控制。
通过合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数据的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四、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物联网中的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可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损坏。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哈希运算,生成唯一的哈希值。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重新通过相同的哈希算法计算哈希值,并与发送方发送的哈希值进行比对,从而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通过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可以及时检测到数据篡改的行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五、安全数据传输协议为了进一步增强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安全,需要采用安全的传输协议。
安全工程师考级安全领域前沿技术
安全工程师考级安全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师考级是现代社会中对安全领域从业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和专业认证的重要方式。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安全领域前沿技术的掌握对安全工程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些当前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安全工程师考级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一、云安全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安全成为了安全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云安全技术涉及到云计算平台的安全性、云存储的数据保护、云网络的安全等方面。
安全工程师考级需要了解云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云计算环境下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等。
二、物联网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安全成为了安全领域的另一个热门话题。
物联网安全技术主要关注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通信协议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等问题。
安全工程师考级需要了解物联网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物联网通信协议的安全分析和漏洞修复等技能。
三、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风险。
安全工程师考级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并学习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如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配置和管理、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性评估和漏洞修复等。
四、移动应用安全技术移动应用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
移动应用安全技术包括移动应用的代码审计、安全渗透测试、数据传输的加密与保护等。
安全工程师考级需要了解移动应用的安全机制、掌握移动应用安全测试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能够分析和修复移动应用的安全漏洞。
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安全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安全领域的新技术。
本文介绍了一些当前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包括云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和移动应用安全技术。
安全工程师考级要求掌握这些前沿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提升在安全领域中的能力和竞争力。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物联网安全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要求1范围本标准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规范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要求对物联网系统的扩展设计要求,包括第一级至第四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的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中心等方面的设计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物联网系统安全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可作为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对物联网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069-2010信息安全技术术语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5070-201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 22239.4-XXXX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GB/T XXXX物联网第2部分:术语GB/T XXXX物联网第3部分:参考体系结构与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定级系统classified system按照已确定安全保护等级的物联网系统。
定级系统分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物联网系统。
3.2定级系统安全保护环境security environment of classified system由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和(或)安全管理中心构成的对定级系统进行安全保护的环境。
定级系统安全保护环境包括第一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二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三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第四级物联网系统安全保护环境以及定级系统的安全互联。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对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信息安全技术不仅涉及保护数据安全,还包括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和系统漏洞的防范、网络攻击及预防措施、计算机系统安全建设等。
为了确保网络安全等级的高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核心内容就是安全强度,有三个层次:认证和认可、安全控制和安全策略框架。
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每一层次都必须得到满足,以便有效地保护系统和数据安全,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首先,认证和认可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的基础。
这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安全、网络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等。
确定安全等级的关键在于认证和认可的控制;网络安全认证主要是针对系统资源和其他数据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估;认可制度是根据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定的一种规范,设定在预定的安全等级标准上;最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认证和认可基础上的,是确定网络安全等级的主要技术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网络、应用和人员的安全管理,以及认证、审计和日志监控,来维护网络安全等级。
其次,安全控制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认证、权限控制、安全编码和加密、安全报警、应急演练等安全控制技术。
目的在于加强对系统资源和信息的保护,有效防止网络安全等级的降低。
认证主要是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针对每种资源的使用权限做出控制;权限控制则以用户身份、角色身份和用户组身份等来确定用户行为许可;安全编码和加密是实现安全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以便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破解;安全报警则具有及时发现网络和系统安全事件的作用,以及实施应急措施;应急演练则主要是以模拟实际网络安全事件的方式,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强化安全观念。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6.27•【文号】信安字[2007]12号•【施行日期】2007.06.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报批稿的通知(信安字〔2007〕12号)各有关单位:《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基本成熟,通过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查,已形成国家标准报批稿,正在报批过程中。
为推动正在进行的全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经信安标委主任办公会议同意,现将该国家标准报批稿先印发给你们,供在工作中参考。
特此通知。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二十七日附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0000-0000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Baseline for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公安部和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力、任卫红、李明、袁静、谢朝海、曲洁、李升、陈雪秀、朱建平、黄洪、刘静、罗峥、毕马宁。
引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号)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制定本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基础安全技术的角度探讨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身份验证技术要求身份验证技术是网络基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要求实现可靠、高效的身份验证,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敏感信息和网络资源。
常用的身份验证技术包括密码、令牌、生物识别等。
在选择身份验证技术时,应综合考虑系统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实施成本。
同时,为了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如弱密码或默认密码,密码安全策略也必不可少。
二、访问控制技术要求访问控制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的关键环节,要求能够实现对系统资源和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自主访问控制等。
在设置访问控制策略时,应综合考虑用户权限、资源分类和安全需求,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获得授权的访问权限。
三、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网络通信采用加密协议和安全传输层,以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或伪造。
常用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包括SSL/TLS协议和VPN技术。
同时,对于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敏感数据的传输,还应考虑采用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等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四、网络防火墙技术要求作为网络基础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防火墙技术要求能够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和过滤。
网络防火墙可以根据策略规则对网络数据包进行检查和过滤,阻止潜在的攻击和恶意流量进入网络。
此外,网络防火墙还可以记录网络活动并生成安全日志,为后续的安全审计和调查提供支持。
五、漏洞管理技术要求漏洞管理技术要求能够及时检测和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通过定期的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网络系统中的弱点和漏洞,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此外,漏洞管理技术还应与厂商和第三方安全组织保持紧密合作,及时获取最新的漏洞信息和安全补丁。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北京、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广泛开展,物联网安全成为焦点问题.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自2011年就开展物联网安全研究,包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测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性测试》、《物联网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13年11月向市质监局申报了《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并得到批准。
根据《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列入了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是一类项目(即标准制定项目),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在地方标准工作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其他单位2014年底申报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关于通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信息安全标准项目的通知》信安秘字[2015]003号,隶属于WG5/WG6工作组),标准制定单位为: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由于本标准不仅关注感知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而且更关注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安全,而用“感知设备”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并且感知设备容易与传感器概念混淆,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把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随着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安全保障越来越迫切。
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本文档旨在提供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的详细范本,供参考使用。
该标准主要关注物联网领域中的安全技术,旨在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用户隐私,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1、引言1.1 编写目的1.2 文档范围1.3 参考文献2、术语和定义2.1 物联网2.2 安全性2.3 可靠性2.4 隐私3、安全需求分析3.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3.2 安全需求定义3.3 安全需求分解和细化4、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4.1 身份认证技术4.2 访问控制模型4.3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5、数据保护5.1 数据加密和解密5.2 数据完整性验证5.3 数据备份与恢复6、通信安全6.1 网络安全协议6.2 消息传输安全性6.3 数据传输加密7、设备安全7.1 设备认证7.2 设备固件安全性7.3 设备更新与漏洞修复8、系统安全8.1 系统整体安全设计8.2 安全监测与警报机制8.3 安全管理与审计9、物联网平台安全性评估9.1 安全需求验证9.2 平台安全测试和评估9.3 安全审计和认证10、安全应急响应10.1 安全威胁识别与评估10.2 威胁应急处理机制10.3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11、附录11.1 相关附件附件:1、附件一、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相关图表2、附件二、案例研究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通信技术实现的各种物体之间的智能连接和信息交换的网络系统。
2、安全性:指物联网系统在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时保持数据和功能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能力。
3、可靠性:指物联网系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保证稳定运行和数据交换的能力。
4、隐私:指个人或组织对其个人信息的保护要求和权益。
全文结束。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分析
力、自我跟踪能力与自我检查能力等,在各类信息的分析过 程中,需要采用的技术包括信道检测技术、软件安装及管理技 术、信息转换技术、相关信息的传递技术等,只有在所有技术 得到科学使用的情况下,才可以防范各项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亚安装方法。在软件的安装过程中,软件本身必须 要能够持有相应的安全管理证书,并且不论是对于局域网还是公 共网络,存在的安全保障证书必须要能够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唯 有如此才可以让整个软件系统运行中,可以实现对安全管理系统 的认证和分析。此外在获得了最终性的安全分析结果之后,整 个系统之内所安装的各种软件,都必须要能够受到监管,尤其是 对于局域网系统,要禁止外源性的U盘和移动硬盘接入,日常工 作中,只能够使用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本身持有的U盘或者移动硬 盘,让其中已经装配的各类软件在计算机系统内离线安装[2]。
(2)信息传递方法。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须要能够 根据各类信息的具体传递方法、传递原则和相关的硬件设施进 行分析,在当前的工程中,已经开发出的5G通信系统具有良好 的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交互能力,因此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只 需要将各类数字的网络接口直接和5G通信系统进行关联即可。 在获得了这类数据的分析结果之后,可以把最终产生的所有信息 进行直接性的传递,而在得到了传递结果之后,以固定方向的模 式传递给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解密处理获得数据串,并识别其 中所含有的所有信息。
(3)自跟踪能力。自我跟踪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 是针对各类数据的传递方向跟踪,另一个是针对各类数据的处 理模式跟踪,前项工作主要应用于分析当前通信过程是否存在隐 蔽信道,同时当发现隐蔽信道时,要能够立即跟踪该信道的数据 传输对象,从而研究当前已经出现的攻击手段。针对后项工作, 则需要根据所有数据类型、所有数据的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使 用规模,对最终取得的专业化工作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实际取 得的数据和预期标准之间具有较大差别时,则可认定在系统的 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方法将其排除。
2023-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1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需求越来越高。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实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需要可靠的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基本要求。
下面将从几个步骤来阐述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
第一步:建立安全策略体系信息安全在任何行业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网络安全同样如此。
因此,建立安全策略体系是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步骤,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安全策略,制定安全运营程序和应急响应程序,以保障网络安全。
需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或负责人进行统一的安全运营管理,同时,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监测并防范不安全进程的发生。
第二步:加强边界保护在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时,边界保护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这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访问控制、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等等,在网络系统边界上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查杀病毒和恶意软件,并限制未授权的访问操作。
第三步:建立可信安全模型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对网络数据的安全防护也需要建立可信安全模型,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传输。
可信安全模型可以采用较高的安全技术,如加密、安全隔离、数据控制等,建立安全通道来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
第四步:采用安全认证技术在现代的互联网环境中,采用安全认证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安全认证技术如单点登录、智能识别等,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安全认证技术可以实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安全等功能,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基本要求非常重要。
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策略体系,加强边界保护,并建立可信安全模型,采用安全认证技术等综合手段,以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
我们相信这些技术手段也将会持续的更新升级,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为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健康发展,确保物联网系统安全可靠,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下发了委托开展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标准制定工作的相关文件,名称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国标计划号为20151593-T-469,信安标委计划号为2014bzzd-WG5-010。
该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承担研制工作,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单位。
1.2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2014年6月,成立项目组,联系各个参与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和任务组织;研究现有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及安全相关标准,分析各自特点,学习借鉴,包括《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第1部分:参考体系结构和通用技术要求》(GB/T 30269.1-2015 )、《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第601部分: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GB/T 30269.601-2016 ),《推荐的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的安全控制措施》(NIST SP 800-53)等标准。
2)2014年7-9月,项目组先后到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物联网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掌握了物联网安全的基本需求。
3)2014年10-12月,项目组形成了标准草案框架,明确了标准初步研制思路,形成了标准初步草案。
4)2015年3月,项目组组织召开了行业专家讨论会,听取了来自启明星辰、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专家对标准草案的意见。
5)2015年4月,组织了标准草案研讨会,进一步对标准制定内容进行讨论,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完善,根据已有标准《物联网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研制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未来的概念,而是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手机解锁、社交媒体平台、门禁系统,甚至是公共场所的监控系统中,人脸识别技术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便捷且高效的身份识别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担忧和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旨在规范和保护人脸识别技术中的数据安全,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本文将就该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私泄露风险。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用户的面部信息会被采集、存储和应用于识别身份,因此对于这些面部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对于采集、存储和传输的人脸数据应采取加密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基本的面部信息外,人脸识别系统还可能会获取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也对此进行了规定,要求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不仅仅在于存储和传输环节,对于数据的使用和共享也同样重要。
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商业营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据共享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归属和权限控制。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对于数据共享与使用方面也有专门的规定,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人脸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的推出,有助于规范和保护人脸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信息安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改进
信息安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改进第一章:物联网的定义和特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各种物理对象(包括智能设备、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之间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和通信,并可与人进行交互的一种互联网架构。
物联网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物联网中的物体种类繁多,可以是传统的物品,也可以是智能设备、无线感应器节点等。
2. 大规模:物联网中涉及的物体数量极大,对网络的规模和复杂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互联性:物联网中的物体之间需要互相联通,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4. 智能化:物联网中的物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智能化能力,能够进行自我诊断、自我修复等操作。
第二章:物联网的应用场景1. 智能城市:通过智能城市的构建,将城市中的各种服务和资源高度集成,在某些情况下,物联网技术可以使城市设施近乎自我管理。
2. 物流配送: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商品的全程跟踪和实时监控,避免在配送过程中的丢失、损坏等问题。
3. 智能家居:通过将家居用品、家电和其他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中,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控制家中的各种设备,实现智能化控制。
4. 智能医疗:通过智能医疗设备和传感器等,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提醒和预警。
第三章: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其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关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生产制造环节的信息安全威胁:因为物联网包含大量的嵌入式设备和传感器,生产装置的安全性愈加被关注。
由于安全性低劣的制造和设备环境以及制订有缺陷的原则,威胁物联网中企业级的设施和监控系统。
2. 对物联网连接的信息安全挑战:物联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各种设备,而这种无线连接本身可能面临一些安全问题,包括黑客入侵、口令破解等。
3.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数据加密、数据隐私保护等技术成为了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手段。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信息安全技术是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不受攻击、病毒、恶意软件和未经授权的访问等威胁的技术。
今天,信息安全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证和授权认证是指确认一个人或者一台电脑是可信的。
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认证通常涉及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确认用户的身份。
授权则是指用户被授予访问某些资源的权限。
这些资源可以是文件、文件夹、网络资源等。
认证和授权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它们确保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2.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一种将数据转换为一种难以破解的形式的技术。
加密可以帮助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中最基本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用来保护网络通信、文件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个人数据。
3.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于保护计算机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的技术。
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是检测来自外部网络的流量,并根据规则阻止或允许这些数据进入网络。
防火墙技术可以在内网和外网之间建立一道防线,使得内网中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4. 入侵检测和防范技术入侵检测和防范技术是一种用于监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异常活动和指标的技术。
它可以检测到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如端口扫描、恶意软件和病毒攻击。
当发现异常活动时,入侵检测和防范技术可以阻止攻击者进一步侵入网络,从而保护网络的安全。
5. 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上完成安全通信的协议。
安全协议可以保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认证性。
常见的安全协议包括SSL、TLS和IPSec。
6. 安全审计技术安全审计技术是一种用于监视系统和网络操作并记录事件的技术。
安全审计可以为安全事件提供追溯的证据。
它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员工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以确保员工不会滥用网络。
7. 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中所采用的用于管理安全策略和程序的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如何保障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要求,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问题以及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以期促进人脸识别技术与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结合与完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然后深入探讨人脸识别数据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接着,将详细分析信息安全标准化对人脸识别数据的要求,包括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总结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关键要求,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标准化方面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信息安全技术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性要求。
通过分析当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相关要求,提出对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强人脸识别数据的保护,确保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推动人脸识别技术的合理应用与发展。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人脸识别技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人脸识别技术利用人脸的生物特征信息来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是一种非常便捷和高效的识别方式。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人脸采集、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匹配识别。
首先,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然后提取人脸的特征信息,如眼睛、鼻子、嘴巴等位置和大小关系,最后将提取的特征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模板进行比对,从而完成身份验证。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的社交娱乐到重要的商业交易,从个人的隐私保护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伴随着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信息安全技术,作为守护信息世界的坚固盾牌,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保护信息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或修改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层面,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等等。
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传输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然而,网络空间也并非一片净土,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网络钓鱼等威胁层出不穷。
黑客们通过各种手段入侵他人的网络系统,窃取重要信息或者进行破坏。
网络病毒则像瘟疫一样在网络中迅速传播,造成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网络钓鱼则通过伪装成合法的网站或邮件,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账号密码。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发展,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VPN 技术等。
防火墙就像是网络世界的“城墙”,能够阻挡外部的非法访问;入侵检测系统则如同网络的“哨兵”,时刻监视着是否有入侵行为的发生;VPN 则为远程访问提供了安全的加密通道,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数据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核心。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财务信息、医疗信息等,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安全的常用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被窃取,没有正确的密钥也无法解读其内容。
另外,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也至关重要,能够在数据遭受破坏或丢失时,迅速恢复数据,减少损失。
同时,数据访问控制技术能够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和操作特定的数据,有效防止数据的滥用和误操作。
应用安全也是信息安全技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互联网应用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密码学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性密码学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用户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基石。
在互联网应用中,密码学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对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多个方面的保护。
比如,在网上银行中,用户的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需要通过加密算法来进行保护,防止被攻击者窃取或篡改。
在电商交易中,数字签名等技术可以保证交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此外,在生产制造、医疗保健、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中,密码学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密码学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石。
二、网络安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互联网应用中,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网络防御、网络侦查、金融、政府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等。
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网络系统不受攻击和恶意程序的侵犯,保障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比如,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安全管理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保密员和系统管理员控制内部人员的访问权限,预防敏感信息泄露和数据被篡改。
在政府部门中,网络安全技术能够帮助政府部门保护公共信息平台,防止黑客攻击、病毒输入等恶意攻击事件的发生。
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是保证互联网应用安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应用安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应用层安全技术也随之发展。
应用安全技术通过识别和预防漏洞、安全漏洞、安全隐患、恶意代码等威胁,对应用级别上的攻击进行防范,保障应用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比如,在手机应用中,应用层安全技术采用沙盒技术,将应用程序的运行隔离在特定的环境中,防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时也防止恶意代码入侵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等。
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
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信息安全一直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涌现,以更好地应对安全威胁。
本文将探讨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并解析它们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作用。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正逐渐被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区块链通过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和密码学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去中心化管理和不可篡改性。
这使得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
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区块链可以用于构建安全的身份验证机制。
传统的身份验证往往依赖于中心化的机构,容易受到攻击和窃取。
而区块链通过存储加密的身份信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提高了安全性。
其次,区块链可以用于存储安全日志和审计信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和学习人类行为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和预测安全威胁。
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异常行为,识别出潜在的网络攻击。
除了安全威胁的预测和检测,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密码学领域。
传统密码学方法往往存在密钥管理和密码破解的难题,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人脑的智能能力,加强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设备也成为了信息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
物联网设备往往存在漏洞和脆弱性,容易被黑客攻击和入侵。
因此,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
为了提升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将数据的处理和存储离散到物联网设备本身,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风险。
此外,物理层安全技术可以通过硬件措施保护物联网设备的安全。
例如,采用信号屏蔽和物理加密等方式,防止黑客对无线信号进行监听和干扰。
四、量子密码学技术量子密码学技术被认为是将来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传统密码学方法在未来可能会面临量子计算机的威胁,因为量子计算机具备破解当前加密算法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代IT潮流,设备将能够通过网络传输客户和产品数据。
汽车、冰箱和其他设备连接物联网后,都可以产生并传输数据,指导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创新。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使用连接物联网的设备收集自己的信息,比如现在的智能手环可以收集每天走多少步,心跳次数和睡眠质量等数据。
目前,物联网领域标准不一,让物联网市场碎片化。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使用一套标准,医疗健康系统优势一套标准,甚至同样的领域,厂商的软件也指支持自己的设备。
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支持所有设备的通用程序,因此,集成数据和创建无缝的客户体验就成了难题。
特别地,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缺乏也让用户担心不同的设备如何保护客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隐私和安全是市场的敏感区域,如果物联网不能够保护好数据,很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有鉴于此,为了推进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健康的发展,2014年12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课题下达给北京工业大学。
本标准工作组由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组成。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1.2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2015年3-4月,课题组结合各参与单位的意见和实际系统的安全测评,进行任务研究分工,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各成员返回意见对标准草案编制方案进行了初步规划。
2)2015年5月,明确标准研制思路,项目组编制标准草案。
3)2015年6月,组织了标准草案研讨会,讨论已制定内容,根据研讨会各成员专家意见对内容进行完善。
4)2015年6月,进行信安标委专家研讨会,收集整理专家组修改意见,对草案下一步写作及修改内容进行制定。
5)2015年7月,进行第二次成员单位研讨会,讨论信安标委专家研讨会会议内容及修改办法。
6)2015年6-9月,调研国内外物联网现状,与成员单位物联网企业进行交流调研,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7)2015年9-12月,整理现有资料和调研结果,根据国内外物联网信息与安全技术标志研究报告。
8)2016年1月,与公安物联网小组进行研讨会,交换意见。
9)2016年2月,结合目前所有研究结果,对草案内容进行补充,按照信安标委专家要求尽快形成标准草案稿,征求意见表,编制说明。
10)2016年3月-2017年3月,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和各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写遵循感知终端部署技术、短距离传输技术与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之上,突破物联网本身的特性,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致力于为新兴的物联网厂商和企业在产品安全问题上引导路线扫除障碍、致力于物联网由雏形向逐步成熟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在比较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共性与特性的前期充分准备下,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对物联网的整合观点和架构,分析其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安全威胁隐患,并研究应对措施,从而提取安全要求共性,站在可执行性的角度对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制定安全技术要求。
同时工作组在标准编制的过程中一贯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成本和易用性等主要衡量指标,跟踪和融合国际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态势,聚众家所长的基本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下原则:1. 基于团队合作与自主研发,高水平高质量完成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指导。
2. 技术上继承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机制。
3. 从实现功能、优化成本、推进产业化等因素出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面向应用为原则,作为评判技术方案的依据。
4. 工作组成员单位进行产品开发和互联互通验证,同时听取专家意见,形成客观标准技术。
5. 充分考虑未来产品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标准实施是开放是建立,递进式推进。
此外,在标准写作和采标上,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并贯彻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2. 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 标准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广泛征求用户、企业、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做好意见的正确处理;4. 面向市场,参编自愿;标准编制工作与意见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切实支持产业发展;5. 合理利用国内已有标准科技成果,处理好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6.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标准验证试点工作,并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各类可信计算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的建设经验,处理好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7. 尽可能吸纳成熟的技术和已有共识的框架结构,适当的提出前瞻性的规范。
引导交换体系应用向着成熟稳定和良好结构的方向发展。
8. 面向实际应用需求,重点解决具有共性的交换问题,而不涉及应用面狭窄或者使用落后技术的交换应用,或者纯学术研究型交换技术和不成熟的技术。
9. 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按照GB/T1.1-2000执行。
2.2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我们对国内外物联网框架进行研究,研究传统三层框架以及六域模型,确定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物联网白皮书(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提出的物联网框架中,以及各机构提出的物联网框架中都把物联网分为三层框架。
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图1)。
实体层传输通道图 1 物联网三层传输框架三层模型中数据传输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中都有发生。
另外,物联网基础组提出物联网六域模型(见图2),将物联网分为六个域,其中通信模型描述了物联网域间及域内实体之间网络通信关系。
用户域智能设备接口运维管理域信息资源交换系统网络市场资源交换系统网络资源交换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互联网终端专网终端无线局域网终端用户终端传感器网络结点标签读写设备非IP 音视频设备IP 音视频设备位置信息采集系统对象域法规监管系统网络感知控制系统标签图 2 六域传输模型2)传输安全问题感知层是物联网的信息源头,本层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条码识读器、射频识别设备和生物识别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各类客体对象,获取对象的信息并将其数据化。
网络层主要用于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信息处理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感知及有效控制。
物联网数据传输信息安全威胁是指利用任何手段能够使感知层、网络层的信息产生、读取和传输遭到破坏的情况。
感知层的信息安全威胁包括信号感知安全威胁和数据传输安全威胁。
感知层的信号感知安全威胁发生在“被感知对象”,“传感设备”以及处于被感知对象和传感设备之间的“感知信号通道”三个环节上,分别表现为针对被感知对象的安全攻击、针对传感设备的安全攻击和针对信号环境的安全攻击。
网络层的信息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通过规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参考架构,并按照分级思想,把数据传输安全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
为了有助于实现基础级与增强级要求,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身份、行为、能力)描述安全属性。
最后给出安全能力自查表以助于使用者考查自身安全能力级别,并给出参考实施指南以供实施参考。
主要包括内容如下: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概述4.1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模型4.2 安全防护范围4.3 安全分级原则5 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5.1 数据传输完整性5.2 数据传输可用性5.3 数据传输隐私5.4 数据传输信任5.5 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5.6 信息传输协议5.7 保密或非扩散协议6 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6.1 数据传输完整性6.2 数据传输可用性6.3 数据传输保密性6.4 数据传输隐私6.5 数据传输信任6.6 信息传输策略和程序6.7 信息传输协议6.8 保密或非扩散协议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要求与自查表A.1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要求A.2数据传输安全能力自查表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物联网域模型与层模型的比较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自主研发。
经查阅,无国内外同类标准四、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是在物联网已有标准体系中针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方面提出的技术要求,在物联网的整体技术框架中,无论是从感知层到网络层,还是由网络层到实际应用层,数据的获取和通信无处不在,数据从产生到获取到存储到应用及最后的消失,就是无数个数据的生命周期组成了物联网这个庞大的系统,也是无数数据的流动和通信成就了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数据是关键,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安全性关乎整个物联网的安全性。
国际国内现有的相关物联网的标准技术,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物联网整体架构标准;物联网感知层标准;物联网网络层标准;物联网应用层标准;物联网共性技术标准等。
本标准是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属于共性技术标准范畴。
可用于指导感知层和网络层有关数据传输层面的技术革新和企业在感知层和网络层的相关产品开发。
本标准在已有框架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制定而来,与物联网其他技术标准是继承、结合、相互适应又融会贯通的关系。
其他标准与本标准之间,前者使技术成为可能,后者使行为得到规范和保护,只有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推进整个物联网行业真正向前发展。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编制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
其他详见意见汇总处理表。
六、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本标准是物联网中数据传输部分通用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七、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本标准作为国家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标准体系的一部分,配合实施。
八、其他事项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标准编制组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