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一章雷电及其参数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一章雷电及其参数

04
防雷技术概述与标准
防雷技术的基本概念
防雷技术定义
01
防雷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预防和减轻雷电对人类
生命财产和设施造成危害的技术。
雷电的形成
02
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由带
电的云层与地面或其它物体之间的电场差引起。
雷电的危害
03
雷电可以引起火灾、爆炸、电击等危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
雷电活动预测
雷电活动预测的原理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信息,结合地 理、气候等因素,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雷电活动进行预测。
雷电活动预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雷电活动预测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数值预报和 人工智能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雷电活动 预测结果。
雷电活动预测的应用
雷电活动预测在气象服务、航空航天、电力、通信等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预警和防范措施, 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03
雷电的分类与分布
雷电的分类
01
02
03
04
直击雷
指雷云直接对地面上的建筑物 、人或动物等放电的现象。
感应雷
指雷云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 静电和电磁感应对周围物体产 生的静电和电磁作用的现象。
球形雷
指雷云中形成的特殊放电现象 ,呈球形或椭球形,直径通常
在几十厘米到几米之间。
雷电浪涌
指雷击发生后,在电源和数据 传输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和
过电流的现象。
雷电的分布规律
雷电活动的地理分布
雷电活动的分布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 通常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区雷电活动较为频繁。
雷电活动的季节分布

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
29
地闪电场变化
B变化:预击穿 I变化:云内放电 L变化:先导 R变化:回击 C变化:连续电流 J变化: 回击后 M变化:C过程中 K变化:云内流光 F变化:放电后期
.
30
思考题
• 1、闪电的定义。 • 2、闪电的分类。 • 2.1 云闪指不与大地和地物接触的闪电,它包括
( );( );( )。 • 2.2 下列关于正地闪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在夏季雷暴中很常见 • B.正地闪过程转移的电荷量比负地闪要少的多 • C.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D.正地闪回击后,连续电流过程不明显
• 一次闪电包括一次或几次大电流脉冲过程,被称为“闪击 (stroke)”,而其中最强的快变化部分叫“回击 (return stroke)”。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几十毫秒, 对地闪电在人眼中所呈现的闪烁,便是由几次闪击所造成 的。
.
18
一次完整的地闪发展过程示意图
•预击穿过程P •梯级先导L •连接过程 •首次回击R •连续电流过程C •直窜(箭式)先导 • 继后回击 •回击后
的峰值电流分布与首次回击类似,但大小差不多
为首次回击的一半。 ,回击通道的电流核心为
1cm 左右,通道温度在瞬间达到30000度,由此
产生的高压使通道迅速扩张,并产生冲击波,最
终变成雷声。
每个地闪平均有4个回击
.
26
直窜先导
• 直窜先导:一个直 窜先导快速地跟 随着回击并重新 电离传导通道。
• 暂态电离通道。 • 平均传播速度:
2×106m/S
.
27
继后回击
• 继后回击:直 窜先导到达地 面后第二个回 击发生。
• RLC oscillation。

雷电知识讲座PPT课件

雷电知识讲座PPT课件

.
35
.
36
.
37
户外避雷十法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 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 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 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 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 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 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画弧,交水平线于A、B两点,又分 别以A、B两点为圆心,hr为半径,从针尖向地面画弧。如 下图所示,则图中曲线就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边界,保护 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
Hr的取值 一类防雷建筑物为30米 二类防雷建筑物为45米 三类防雷建筑物为60米
.
29
.
30
避雷器
避雷器:能释放雷电或兼能释放电力系统 操作过电压能量,保护电工设备免受瞬时 过电压危害,又能截断续流,不致引起系 统接地短路的电器装置。避雷器通常接于 带电导线与地之间,与被保护设备并联。 当过电压值达到规定的动作电压时,避雷 器立即动作,流过电荷,限制过电压幅值, 保护设备绝缘;电压值正常后,避雷器又 迅速恢复原状,以保证系统正常供电。
.
19
避雷针用于高层建筑、烟囱或油罐上。下 引可用避雷线连接。避雷针由针体及安装 类别结构件组成。针类采用不锈钢;针体 须用铜包钢圆棒或钢管为基材
.
20
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 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 的导线。当屋顶面积很大时,采用避雷网。 它是为了保护建筑的表层不被击坏,避雷 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 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 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 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 保护。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积 大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

《安全防雷常识》课件

《安全防雷常识》课件
有云间闪电、云对地闪电等多种类型。
声音可怕
雷声是闪电后空气急速膨胀引起的。
电流强大
闪电可达数千伏安,产生巨大热量和电磁波。
频率普遍
全球每时每刻有约2000次闪电事件。
雷电的危害与影响
1
人身伤害
人体尤其是心脏是电流的传导器,遭电击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2
财物损失
雷击产生的电磁场可对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等造成损坏。
3
生态破坏
闪电可引发火灾,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安全防雷的重要性
预防胜于治疗
及早采取防雷措施,可以有效 避免雷击的危险。
有效的防护措施
安装避雷装置,是避免雷击的 最有效措施之一。
个人防护
个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尽可 能避免在雷雨天气中外出。
常见的防雷措施
1 安装避雷装置
2 使用防雷器材
为公共设施、高层建筑及重要设备安装专 业避雷设备。
电子设备可采用抗雷浪电源、梯形波除雷 器等防雷器材。
3 提高消防措施
4 科普防雷知识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减少雷击引起的火灾 损失。
普及防雷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防雷知识宣传与教育
新技术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防雷 知识培训,提高教育效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模拟实 验相结合,让防雷知识更加 生动有趣。
兴趣培养
通过小型科技项目和实验,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创 造能力。
结语与总结
雷电威力无穷
在雷雨天气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防雷意识要提高
防雷知识的普及和科普宣传,有助于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安全防雷常识》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节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雷电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防范 雷击的危险。

雷电原理1(课件)

雷电原理1(课件)

图D是M.A.Uman发表于他在1986年出版的《All About Lightning》一书中。图E是1990年6月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和美 国国家航天局联合发表的一份防雷技术报告中刊登的。
积雨云中的电结构
共同的结论是: 1 从内部看,积雨云中大气体电荷分布很复 杂,但可以看成为三个电荷集中区,最高的集 中区是正电荷,中间区为负电荷,最低区为正 电荷; 2 在云下方的地面上观测,好象云是带负电, 因中间区的电量最多,对云下空间产生的大气 电场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雷暴来临时,人们 观测到大气电场突然转向,由正变负,即由地 面指向高空。
二、雷雨云形成的物理过程
1 雷雨云的带电与晴天大气电场有紧密关系。 2 产生闪电的云,俗称雷雨云。云的种类很多,有几 种与雷电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气象学中的积雨云。 3 气象上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常见的各种云 的状况如下表:
积状云如何发展成积雨云?
积雨云包括:
1 热力对流形成的积雨云,又称热雷云,对应气团雷 暴; 2 锋面对流(动力对流)形成的积雨云,又称锋面雷 云,对应锋面雷暴。 充足的水汽; 强烈的上升运动; 大气层结不稳定。
问题
1 为什麽晴天大气有电场? 2 当人们在室外时,人在从头到脚 这样的高度差内,承受到晴天大气 电场的电位差一般是200V,那麽人 为什麽没有感觉到触电呢?
描述大气电场的方法
物理上用两个量: 电场强度E(矢量)和电位V(标量)。 关系:E=一▽V。 结论: E的方向由高电位指向低电位; 电力线(E)处处与等位面相垂直; 当等位面按相等的电位差来画时,从等位面的间 距和疏密情况,就可以知道电场强度的分布,密集时, 电场强度大,稀疏时,电场强度小。
(二)温差起电学说
实验和理论证明,冰有热电效 应,物理机制如图所示。 1. 冰块两端有温差时,离子浓度 热端大于冷端 2 . 离子从热端向冷端扩散; 3. 扩散速度和质量有关,H+离 子快,OH-离子慢; 4 . 静电场出现,方向由冷端指向 热端; 5 . 静电场的作用阻止氢离子继续 扩散,最后达到静态平衡,使 得冷端带一定的正电,热端带 负电,变为一个电偶极子。

《防雷知识》课件

《防雷知识》课件

一种罕见的雷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 暴天气中。
地闪
云地之间的放电现象,是造成雷击的 主要原因。
02
雷电的危害与影响
对人类的危害
雷击致死
雷击可以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尤 其是当人们在空旷地区或高处时

雷击致伤
雷击可能导致烧伤、骨折等伤害, 甚至可能引起内伤或长期健康问题 。
雷击恐惧
即使幸存下来,雷击的恐惧和心理 创伤可能影响人的生活。
号。
黄色预警信号
表示雷电活动可能持续,并可 能造成一定影响。
橙色预警信号
表示雷电活动强烈,并可能造 成较大影响。
红色预警信号
表示雷电活动极为强烈,并可 能造成重大影响。
应急处理措施
1 2 3
室内应急处理
在雷电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尽量留在室内,并关 闭门窗、电器等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脑等设 备。
室外应急处理

避雷带
环绕建筑物安装的金属带,用 于引导雷电并将其引入地下。
避雷器
安装在电力线路上,当雷电过 电压超过一定值时,将雷电引 入地下,保护设备免受损坏。
防雷模块
一种集成了避雷针、避雷带和 避雷器功能的综合防雷设备,
适用于各种环境和场合。
防雷产品的应用
01
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 针和避雷带,以保护建 筑物免受雷击。
放电现象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形成雷电。
雷电的原理
电荷聚集
在雷雨云中,水滴和冰晶 等云粒子会携带电荷,形 成正负电荷中心。
电场形成
正负电荷中心形成强大的 电场。
放电过程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形成雷电。
雷电的种类

超震撼美丽而致命的雷击瞬间课件

超震撼美丽而致命的雷击瞬间课件
后果。
电磁脉冲干扰
雷电放电时产生的强电磁场可引起 电子设备内部电子元件的干扰,导 致设备运行异常或损坏。
电涌
雷电放电时产生的瞬时电流可引起 电子设备电源线或信号线的过电压 ,造成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
04
雷击的神秘现象
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它呈现为一种明亮的发光球体, 直径通常在15厘米到30厘米之间,存在时间仅为几秒。
当雷电发生时,地面上的物体将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形成电场。同 时,雷电中的电流变化也将产生磁场。这些电磁场和电磁波会对周围环
境和电子设备产生影响。
雷击产生的电磁波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对通信、电力、航空等领域造 成影响。因此,在雷雨天气中,人们应该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并远离电 线和高大建筑物。
雷击与自然现象的关联
在公共场所遇到雷电天气时,应避免 使用室外天线、室外电话等设备。
雷击的色彩与光影
绚丽、多彩
雷击产生的光和色彩变化丰富多样,从明亮的闪电到深邃的雷鸣,再到瞬息万变的色彩变幻,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给人 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雷击的动感与力量
震撼、动感
雷击释放出的力量和动感让人惊叹,瞬间释放的能量和强烈的冲击力,仿佛是大自然的狂野和力量的 展现,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和动感。
03
雷击的致命瞬间
雷击对人类的危害
01
02
03
直接雷击
当人被雷电直接击中时, 可引起身体痉挛、心跳骤 停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 导致死亡。
跨步电压
当雷电流流入地面时,会 在地面形成电位差,使人 两脚之间产生电压差,导 致身体不适或跌倒。
感应雷击
当雷电流通过导体或线路 时,可产生感应电压,对 附近的人或设备造成危害 。

第七章闪电1闪电分类31页PPT

第七章闪电1闪电分类31页PPT

利用雷声对闪电通道的重构
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话筒同时记录到 了一次雷声的主要特征,则可以利用到达每一个话筒的声光 差来确定声源的位置。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线状跟踪法(ray tracing),该方法比较准确,它可以给 出一次雷声事件中的多个声源点,从而可对闪电的放电通道 进行重构。这种方法中,话筒之间距离相对较近,一般为几 十米。
啸声
回击所形成的甚低频信号(VLF)往往有一 部分穿透电离层而进入磁层。然后,信号沿 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又一次穿透电离层而返 回地球。由于信号在磁层中传播时发生频散, 因而原来的尖脉冲就以一种音频(VLF)电 磁波返回地球,被称为“啸声”。
负地闪放电过程
负地闪放电过程定义为将云内的负电荷输送到地面的放电 过程。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球闪一般出现在雷暴发展的旺盛期 大部分的球闪几乎与地闪同时出现 球闪出现在地面以上几米的高度内以每秒几米的速度水平运动, 也可悬浮在空中不动 从云向地面降落的球闪,一般不会上升 目前尚无理论能说明球闪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它不上升的事
蛛状闪电
蛛状闪电:特指在雷暴云的消散阶段或层状降雨阶段观测到的 发生于云底附近具有大范围水平发展、多分叉放电通道(类似 于蜘蛛的爬行)的壮观放电现象。 ������ 这种闪电一般并不经常出现,但在我国南方较旺盛发展的 雷暴云消散期偶尔可以观测到。
雷测距(thunder ranging),这种方法中三个话筒相距较 远,一般在公里量级,测得的位置一般误差较大
天电
天电(atmospherics或spherics)是由主 要源为闪电的各自然电磁过程所产生的射频 电磁场。但实际上,一些特殊人造过程,也 不经意地产生类似现象。

第8章_雷电和静电PPT演示课件

第8章_雷电和静电PPT演示课件


电效应


热效应

机械效应
电磁效应
29
1. 电性质的破坏作用
(1)可能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断路器、绝缘子等 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或劈裂电杆,造成 大规模停电;
(2) 绝缘损坏可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3) 二次放电的电火花也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二次
放电也能造成电击; (4) 绝缘损坏后,可能导致高压窜入低压,在大范围
三类防雷建筑:防直击雷
42
建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计算

物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计算

N=KNgAe
K----校正系数一般取1; 旷野 K=2;

金属屋面砖木K=1.7;河、湖、山坡下、电阻率较小,潮 湿建筑等K=1.5;
分 类
2)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计算
Ng=0.024Td 1.3 Td-----年平均雷暴日(天/年)]
一类防雷建筑、二类防雷建筑、三类防雷建筑
物 2、建筑物防雷总要求 防 A、各类防雷建筑均应防直击雷;
B、一类防雷建筑、二类防雷建筑应防感应雷。
雷 C:应采用等电位连接
规 D:不是防雷建筑应采取防雷波侵入措施。 范 3、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类防雷建筑:防直击雷、感应雷、防雷电波侵入
二类防雷建筑:防直击雷、防雷电波侵入、感应雷
24
二、雷电参数


雷暴日

雷电流幅值
部 分
雷电流陡度
雷电流陡度即雷电 流I随时间上升的
速度。
雷电冲击过电压
25
4.雷击冲击过电压 雷击时的冲击过电压很高,直击雷冲击过电压可 用下式表达:
前一部分决定于雷流的大小和雷电流通道的电 阻;后一部分决定于雷电流通道的电感。

《雷电基础知识》课件

《雷电基础知识》课件

电荷的积累和减小过程
电离和复合
电荷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电离和复合来积累和减小,它们是正反应过程。
放电和击穿
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和击穿现象,放电将释放电荷,而击穿会让绝缘体出现短 腿。
电容器特性
电容器是一种可储存电荷的设备,其特性和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放电的形式和规律
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是指由于电场强度过 大而产生的,一般发生在导体 表面或者尖端。
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是指经过极少量气体 形成的导电通道而产生的放电, 常见于弧焊和等离子体产生的 现象。
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放电 形式,其规律和能量等方面都 比较复杂。
雷电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1
直接击中
如果一个人被雷电直接击中,那么他会受到电击、烧伤、昏迷、甚至死亡的危害。
2
Hale Waihona Puke 间接伤害如果一个人被间接击中,例如在接近某一个被击中的物体时,他也会受到一定伤 害。
雷电基础知识
欢迎来到雷电基础知识的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了解关于雷电的一切知识, 包括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类别、雷电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等等。
什么是雷电?
1 自然界的电现象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电现象,伴随着闪电、雷声和风暴。
2 电荷的释放
雷电是由电荷的积累和释放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是天气变化的表现。
电流的概念
电流的定义
电流是电荷流动的速度,它的大 小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 面的电荷量来表达。
电阻的概念
电流随着电阻和电压的变化而变 化,电阻是指电路中阻碍电流通 过的物理属性。
导体的特点
导体是指能够轻松传导电荷的物 质,如金属和电解质。

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第18页/共36页
第19页/共36页
预击穿过程
• 电荷:云中大电场在地面感应 出符号相反的电荷。
• 动力原因。
第20页/共36页
梯级先导过程
• 击穿/梯级先导 的发展:梯级先 导是一系列小电 流脉冲(约50m 长),随着它的向 下传输电离一个 空气柱。
• 平均传播速度: 3×105m/S
• Fractal。
第15页/共36页
2、雷的描述
(1) 云地闪电通常产生最响的雷。 (2) 在超过十英里左右的距离外偶尔才能闻 雷。 (3) 用看到闪电与听到第一次雷声之间的时 间
间隔可以估计闪击距离。 (4) 大气湍流能减小雷的可闻度。 (5) 紧接强烈雷鸣之后,常有倾盆大雨。 (6) 雷声的强度似乎一地不同于另一地。
第16页/共36页
三、负地闪放电过程
• 负地闪放电过程定义为将云内的负电荷输送到地面的放 电过程。
• 一次始于云中的负地闪放电过程通常将几十库仑的负极 性云电荷带到地面。
• 按照国际惯例,一次完整的闪电过程定义为一次 “闪 电(flash或 lightning flash)”,其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到 1秒钟不等。
• 6 、一次负地闪过程输送到大地的地闪电荷平均值约为( ) • A.20C B.30C C.40C D.50C
第32页/共36页
思考题
• 7 、下列关于正地闪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在夏季雷暴中很常见 • B.正地闪过程转移的电荷量比负地闪要少的多。 • C.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D.正地闪回击后,连续电流过程不明显
第28页/共36页
地闪电场变化 B变化:预击穿 I变化:云内放电 L变化:先导 R变化:回击 C变化:连续电流 J变化: 回击后 M变化:C过程中 K变化:云内流光 F变化:放电后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首次回击的一半。 ,回击通道的电流核心为
1cm 左右,通道温度在瞬间达到30000度,由此
产生的高压使通道迅速扩张,并产生冲击波,最
终变成雷声。
每个地闪平均有4个回击
26
直窜先导
• 直窜先导:一个直 窜先导快速地跟 随着回击并重新 电离传导通道。
• 暂态电离通道。 • 平均传播速度:
2×106m/S
16
2、雷的描述
(1) 云地闪电通常产生最响的雷。 (2) 在超过十英里左右的距离外偶尔才能闻雷。 (3) 用看到闪电与听到第一次雷声之间的时间 间隔可以估计闪击距离。 (4) 大气湍流能减小雷的可闻度。 (5) 紧接强烈雷鸣之后,常有倾盆大雨。 (6) 雷声的强度似乎一地不同于另一地。 (7) 当隆隆声持续时,雷的音调变深沉。
24
首次回击
• 回击:在由梯级先 导形成的电离通道 中流过的大电流脉 冲,并中和了更多 的云中电荷。
• 宽频谱。
25
关于回击

回击上行的速度约为5×107m/S,并随高度
而衰减。一般认为首次回击的峰值电流平均值为
20-40kA, 200kA的发生几率为1%。继后回击
的峰值电流分布与首次回击类似,但大小差不多
• 含有长连续电流分量的闪电对地面物体的危害为没 有连续电流闪电的几倍,因而被称作“热闪电”, 它常引起森林火灾、金属构筑物的过热损伤或高架 输电线的损坏等。
29
地闪电场变化
B变化:预击穿 I变化:云内放电 L变化:先导 R变化:回击 C变化:连续电流 J变化: 回击后 M变化:C过程中 K变化:云内流光 F变化:放电后期
13
球状闪电
14
闪电的一些统计资料
• 1、云地闪电约占总闪电的六分之一。 • 2、负地闪电约占总云地闪电的90%以上。 • 3、 正地闪产生的电流明显大于负地闪,正地
闪的平均持续时间比单次负闪击地闪持续时间 要长,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 4 、一次地闪过程的持续时间典型值为0. 2 s。 • 5、一次负地闪过程输送到大地的地闪电荷平 均值约为20C。
17
三、负地闪放电过程
• 负地闪放电过程定义为将云内的负电荷输送到地面的放电 过程。
• 一次始于云中的负地闪放电过程通常将几十库仑的负极性 云电荷带到地面。
• 按照国际惯例,一次完整的闪电过程定义为一次 “闪电 (flash或 lightning flash)”,其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到1秒钟 不等。
云空闪电
正地闪 地闪
负地闪
高层大气放电
根据闪电形状: 线状、枝状、片状、球状、蛛状等
4
(闪电发生位置)闪电分类
5
云内闪电
6
云际闪电
7
枝状闪电
8
片状闪电
9
线状闪电
10
株状闪电
11
蛛状闪电
12
地闪类型:
按先导所转移电荷的 极性和运动方向可分
为四类: • 下行负地闪 • 下行正地闪 • 上行负闪电 • 上行正闪电
31
思考题
• 2.3 下列关于正地闪和负地闪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比负地闪发生的概率要低 • B.正地闪产生的电流明显大于负地闪 • C.正地闪比负地闪输送的电荷量少 • D.正地闪的平均持续时间比单次负闪击地闪持续时间要
• 一次闪电包括一次或几次大电流脉冲过程,被称为“闪击 (stroke)”,而其中最强的快变化部分叫“回击 (return stroke)”。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几十毫秒, 对地闪电在人眼中所呈现的闪烁,便是由几次闪击所造成 的。
18
一次完整的地闪发展过程示意图
•预击穿过程P •梯级先导L •连接过程 •首次回击R •连续电流过程C •直窜(箭式)先导 • 继后回击 •回击后

第七章

• 雷暴云闪电
1
• 一、闪电 • 二、雷 • 三、负地闪放电过程
2
一、闪 电
• 1、闪电的定义:

闪电指积雨云中不同符号荷电中心之
间的放电过程,或云中荷电中心与大地和
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或云中荷电中心与
云外大气不同符号大气体电荷中心之间的
放电过程。
3
2、闪电分类
闪电发生位置:
云内闪电 云闪 云际闪电
• 闪击距离。 23
闪击距离
• 在雷电防护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量 • 闪击距离指连接先导从被雷击物体上激
发出来的瞬间被雷击物体和下行先导之 间的距离。(指先导向下运动的顶端与 闪击目标间的距离,就是与目标物直接 相连的距离,通常这一点已确定。) • hr=10*I0.65 (hr击距) • I1=5.4KA • I2=10.1KA • I3=15.8KA
30
思考题
• 1、闪电的定义。 • 2、闪电的分类。 • 2.1 云闪指不与大地和地物接触的闪电,它包括
( );( );( )。 • 2.2 下列关于正地闪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在夏季雷暴中很常见 • B.正地闪过程转移的电荷量比负地闪要少的多 • C.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D.正地闪回击后,连续电流过程不明显
15
二பைடு நூலகம்雷
1、雷的定义: 伴随闪电而产生的声辐射。
闪电能量是在瞬间释放的,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闪电功率,从而构成一次爆炸 过程,于是闪电产生冲击波,并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为声波,形成所谓雷 。
雷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能量,称为可闻雷, 可闻雷又可分为炸雷和闷雷。 二是次声,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雷声, 通常在几十赫兹以下。
19
20
预击穿过程
• 电荷:云中大 电场在地面感 应出符号相反 的电荷。
• 动力原因。
21
梯级先导过程
• 击穿/梯级先导的 发展:梯级先导 是一系列小电流 脉冲(约50m长), 随着它的向下传 输电离一个空气 柱。
• 平均传播速度: 3×105m/S
• Fractal。
22
连接过程
• 连接:向下 发展的梯级 先导与从地 面产生的向 上的连接先 导连接后, 形成一个完 整的电离通 道。
27
继后回击
• 继后回击:直 窜先导到达地 面后第二个回 击发生。
• RLC oscillation。
28
连续电流过程
• 大部分的闪电包含至少一个短或长连续电流过 程。
• 其次约50%的闪电包含一次长连续电流过程, 这类闪电向地面输送的电荷约为不包含长连续电流 闪电的两倍。单次闪击正地闪之后的连续电流过程 输送到地面的电荷所占的比例较负地闪中的连续电 流要大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