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
2.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各种质量物体、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 演示材料:图片、视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有重量,以及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2.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解释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阶段:3.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设计一个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 计算重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重力的定义,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拓展阶段:5. 探究重力加速度: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观察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并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即重力加速度。
6. 计算重力加速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重力加速度,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应用阶段:7. 应用解决问题:设计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阶段:8. 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和影响。
巩固练习:9. 布置相关练习:将一些练习题或问题布置给学生,以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练习题。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提示:1. 在引入阶段和拓展阶段使用多媒体资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在实验环节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知道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解释重力的产生原因。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质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质量为零,重力也为零。
6. 地球引力: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地球引力对人类和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地球引力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引入地球引力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2.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杆、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例图片: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片。
4. 计算练习题:涉及重力计算和重力与质量关系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质心。
5. 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质量、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金沙一中钟远平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执教:金沙一中钟远平【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使物体发生了形迹,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接着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等概念,在重力的基础上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本节内容提出了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即研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1、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执教:金沙一中钟远平【教材分析】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重力知识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初高中力学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使物体发生了形迹,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了力的概念及力的图示方法,接着又引出了重力及重心等概念,在重力的基础上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1:力和力的图示情景:运动员踢球、雨滴自由下落、投掷铅球、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等问题:上述问题中的现象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问题:力作用于物体会产生哪些作用效果?总结:自然界中,物体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物体间具有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力。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__________,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_____物体和_____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_________或使物体发生_____。
3、力的表示方法⑴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应用:是否只有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学习任务2:重力情景: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问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什么力作用导致的呢?问题: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总结:1、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__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大小:G=_ __,g为重力加速度,g=9、8 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_____,不同地点因g值不同而不同。
3、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
(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案)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学会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4)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5)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概念;(6)理解悬挂法测重心位置的原理;二、问题与题例问题:1、对于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2、关于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3、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及对公式的理解?4、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那些因素有关?题例:例题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C.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对手作用。
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例题2、试说出右图所示的力F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3、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为什么三、目标检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2. 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其作用规律和相关公式。
3. 能够使用公式计算简单的重力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重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性质和公式。
2. 使用公式计算重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而非单向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重力计,各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弹簧秤等。
2. 实验器材:倾斜平面,小车,滑块,直尺等。
3. 课前准备:了解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验和示例。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提问引导:学生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他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容易落下来?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2. 回答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重力是什么,以及重力与物体落下的关系。
理论讲解(15分钟):1. 定义与性质:介绍重力的定义和性质,强调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2. 重力的公式:给出重力的公式 F = mg ,并解释公式中的每个符号的含义。
3. 随堂练习:通过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掌握使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大小。
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利用重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质量对重力的影响。
2. 实验2:在倾斜平面上放置滑块和小车,观察重力对滑块和小车的作用。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重力的性质和作用规律,重点强调重力是双向相互作用的。
3. 拓展思考:提问学生,如果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火星,重力是否也存在?是否和地球上的重力相同?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力计算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这堂教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以及相关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3、知道重力的产生及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重点、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重心的概念。
预习案【自主学习】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2、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
力的三要是。
3、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4、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在几何中心。
【学始于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探究案【合作探究一】力的作用和表示方法问题1:什么物理量变化属于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怎么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2:什么是力?力能否脱离物体单独存在?力有哪些要素?问题3:什么是力的图示?用力的图示表示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与力的示意图有哪些不同?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二】重力及其特点问题1:重力是怎么产生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点?问题2:力都有作用点,那么重力的作用点呢?问题3: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什么地方?怎么才能找出薄板物体的重心?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三】问题1:你知道那些力?通过阅读课本,总结怎样对力进行分类?问题2:质子带正电,彼此互相排斥,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归纳总结:【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网络】【思考】怎样确定某处的竖直方向?【当堂检测】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一定垂直物体所在处的地面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D、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D、力可以用天平测量3、下述不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力可以由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4、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物体的几何中心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课后巩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2. 理解重力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重力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应用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重量和重力加速度。
4.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球、弹簧秤等)、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重力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探究(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解释。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物体的重量与其质量有关,与地球的吸引力有关。
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公式:F = mg,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数值,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实践(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应用重力公式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并观察落地时的速度和时间。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并与重力加速度进行比较。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对物体有重要影响。
2. 提问:重力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计算题。
2. 搜集与重力相关的实例和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以外其他天体上的重力情况。
2.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重力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4.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应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重力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课件,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2. 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重力计算和物体受力分析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和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的物体,引出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解释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5. 物体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展示实例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3. 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2. 难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
3.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实例分析:运用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平衡的条件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涵盖了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教学。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探讨重力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发射、地球引力等。
2.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摩擦力、弹力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物体、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格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范围,即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3.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重力作用范围的确定;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及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地球仪等。
2. 教学课件:重力概念、计算公式、作用范围等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探究重力概念:让学生用秤砣悬挂重物,感受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
3. 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4. 应用重力公式:让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
5. 讨论重力作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范围,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
6.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
7. 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范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作用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重力实验器材、质量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探究重力:2.1 学生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学习重力计算:3.1 教师介绍重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含义。
3.2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进行交流分享。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1 学生进行质量测量实验,观察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5. 巩固与应用:5.1 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
5.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6.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8.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9. 课程拓展:9.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9.2 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重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0. 教学评价:10.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学案(定稿)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不仅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还可以使物体产生________,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2.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力是____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3.物理学中用一根带有________的线段来表示力,________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这样的力的表示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线段的长短严格按照________来画,这样的表示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4.重心是物体所受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_________,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附近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________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6.在公式G=mg中,在地球表面处g=9.8 N/kg,在月球表面处g′=1.63 N/kg.一个质量是50 kg的人,在地球表面处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 N,他在月球表面处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 N.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问题情境](1)守门员踢出足球,足球由静止射向对方.(2)守门员扑住将要入网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3)守门员将球封堵出去,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4)用手拉弹簧,弹簧变长.上面所列举的物理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点提炼](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__________,称做力.(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3)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②使物体产生形变.(4)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5)力的分类:力通常按性质和效果两种方式分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核力、电磁力等.②根据力的效果命名:如拉力、压力、动力、阻力等.(6)力具有物质性: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离开了物体谈不上有力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________而存在.[问题延伸]是否只有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呢?2.力的表示力的表示有两种方法:(1)力的示意图:只标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①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二、重力和重心1.重力[问题情境]干枯的树叶能够飘落地面;崩塌的山体,轰然而下;掷出的铅球落向地面;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你能对这些自然现象和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吗?[要点提炼]对重力的理解(1)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一般____________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大小:由于G=mg,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物体的重力与其_________无关.(3)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说成“垂直于水平面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为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外.(5)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2.重心(1)重心是重力的________作用点,并非物体的全部重力都作用于重心.(2)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铜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3)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放置状态及________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或________发生变化时,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4)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对形状不规则的薄物体,可用支撑法或________法来确定其重心.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变式训练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有先后的例2如图所示,叠放的物体A、B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变式训练2下列有关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B.物体的质量与它所受的重力成正比C.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物体的重力是可以变化的D.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都相同例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D.物体的重心有可能不在物体上【效果评估】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先由施力物体产生,后被受力物体接受B.力有时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C.有受力物体就一定有施力物体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作用力2.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3.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最大的部分B.因为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C.物体升高或降低,重心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D.如果物体有对称中心,则该对称中心就是重心4.一个重力G=6 N的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它所受的重力,并用统一的标度,如图所示.正确的图是()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1.运动状态形变2.矢3.箭头箭头力的示意图比例力的图示4.重力的作用点不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5.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地球地球竖直向下重心6.49081.57.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核心知识探究一、1.[问题情境]①足球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因为足球和守门员有了“接触”,此过程中守门员对足球产生了一个“作用”,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②手拉弹簧,手与弹簧接触并对弹簧产生了一个“作用”,使弹簧变长,即弹簧发生了形变.[要点提炼](1)相互作用(3)运动状态(6)物体[问题延伸]不是,例如: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等.二、1.[问题情境]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的作用,正是因为地球的吸引作用才会出现上述现象.[要点提炼](1)不等于(2)运动状态(3)竖直向下(5)地球2.(1)等效(3)运动形状(4)悬挂解题方法探究例1B[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变式训练1AB例2见解析解析(1)画力的图示:①选定标度:此题用2 mm长的线段表示2 N的力.②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成正比,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也可以如图乙所示,从O点(用O点代替B物体)竖直向下画一段五倍于标度(即10 mm)的线段;③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2)画力的示意图:从作用点或从B的中心处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并加上箭头,表示方向,然后标明F N =10 N即可,如图丙所示.例3C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变式训练2AC例4D[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而和物体内最重的一点没有必然的联系,A项错.物体的重心位置不仅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当然也不能认为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物体的质量分布都是均匀的,只要质量分布对称,则其重心也可能在几何中心,B项错.重心可以在物体外,C项错,D项正确.]效果评估1.C 2.D 3.C 4.B。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 1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
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2.5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习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自主学习】--------不看不做认真阅读教材P51-53,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力的概念:(1)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相互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①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_;②使受力物体产生_____________。
2、力的基本特性:(1)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意一个力必然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量,不但有___________而且有____________;3、力的表示:(1)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图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力的示意图。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是_____________,力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种基本相互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合作探究一:力的概念和性质1、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指的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你还能举出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是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呢?编制人:薛赛 审核人: 主管领导签字: 使用日期:2016.11.11 2、你能给力下一个定义吗?你们初中学过的力有什么性质呢?例题展示1: 判断正误⑴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没有施力物体。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分析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公式: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重力的作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概念: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定义。
3. 介绍重力计算公式:讲解F=mg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4.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5. 分析重力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应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如弹力、摩擦力等。
2. 探讨重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地球物理学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计、悬挂装置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重力概念、计算公式和实例分析。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案(刘玉兵)
4.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越大,质量也就越大
B.汽车刹车时,其重力大小不变
C.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只作用在重心上,其余部分不受重力作用
D.物体的重力总是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5.下列四种相互作用中,引起地面物体受到重力的是()
A.强相互作用B.弱相互作用C.万有引力D.电磁相互作用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
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难点
力的概念、重力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伴你整理要点
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的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沭阳县府苑中学高一物理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日主备人:刘玉兵
课题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第二课时)
课型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A.慢慢下降B.慢慢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教学目标检测
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
B.根据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两个力都是10 N,那么这两个力一定相同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学案15)【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2、知道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知识要点】 一、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表示符号、国际单位和测量: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 表示;力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使物体发生形变。
2、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三.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精确)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A.选择合适的标度 B.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作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C.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 D.在箭头旁边标上力数值 例:小车受水平拉力F=200N 2、力的示意图(粗略)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线段的长度没有精确的要求. 例:四、力的基本性质1、力的物质性2、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3、矢量性 五、力的分类 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 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 说明: 1. 力作用的属性。
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
不具备三种属性的力是不存在的。
如没有施力物的力不存在;只受力而不施力的物体也是不存在的;一个物体的受力与施力是同时发生的,不会有先后之分。
2. 为了直观形象地表征力的作用,采用力的图示,有时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只作力的示意图。
3. 力的分类一种方法是按力的性质,即按产生力的原因分类。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另一种方法按力的作用效果划分,如推力、拉力、动力、阻力、吸引力,排斥力等等。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共5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1课时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观察足球场上运动员们踢球、传球以及守门员接球的动作。
教师:同学们说说运动员的这几个动作中,足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1答:踢球是足球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
生2答:守门员接球是足球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
生3答:传球是足球运动方向的改变。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哪个物理量来表示的?生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是,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再看看之前运动员踢球的几个动作,也可以看到,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三种: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生答: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我们就归因为‘力’的作用。
2、新课教学所以,从我们对足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松枝的弯曲我们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来总结一下力的定义?生答: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前准备】双色笔提前准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类: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
5.知道重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6.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三、学教方法:自主阅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与讲练相结合。
四、自主阅读:
1、通过本节学习我知道了:
2、我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3、本节最难理解的是:
【课堂自主导学】
一.力概念的引入和力的性质
问题:阅读课本页第一段话回答,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什么量在发生改变:
例: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
演示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球,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原因:这些都是因为
1、力的定义:
问题:你们初中学过的力有什么性质呢?
认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1N到底有多大?
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举例说明。
2、力的作用效果(共两种)
3.力的三要素:
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把力的三要素完整的表示出来呢?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例:一个重150N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叫学生上黑板上画出物体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示意图,即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二、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
教师释疑: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就是重量。
⑵产生条件:
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⑴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
巩固训练(
①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②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样表示对吗?(请学生分析)
⒋重心
⑴概念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有关;
②与物体的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
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这部分内容,并讨论回答:四种相互作用的名称、特点和作用范围。
整理:四种相互作用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7.关于重心正确的说法是:
A、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C、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D、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不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8.在地球表面的同一个地方,让同一物体处于如下三种状态:
(1)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2)让物体自由下落;(3)物体放在水里,它被浮起.比较这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第(1)种情况最小
B.第(2)种情况最小
C.第(3)种情况最小
D.这三种情况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同
10.在下列各图中,所画的重力示意图错误的是(物体均静止,重力为G)( )
11.如右图所示,重为6 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画出木块
对桌面压力的图示并画出木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 关于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B.两物体间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C.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D.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3.关于物体的重心和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B.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和万有引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C.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D.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
4.关于物体的重心,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B.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任何物体都可以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位置
C.将物体悬挂起来平衡时重心必在悬挂点的正下方
D.在任何地点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都等于9.8N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总是落向地球,表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大于物体对地球的作用力
B.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称测量,也可以用天平测量
C.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D.一个力总与二个物体相联系
2.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物体从高处释放,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不再受重力的作用
B.只有在地球表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将物体放到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中,将仍受重力的作用
D.水面上的物体由于受浮力作用,重力将减小
3.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
B.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两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两物体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D.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4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悬挂法确定一根细棒的重心
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五、小结:
六、作业:课后完成课本“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体系拓展导思
知识梳理:
C.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的位置
D.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其重心的位置必然改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时,用力冲拳和踢腿,并没有受力物体,说明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B.“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存在的
C.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
D.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不再是球拍
6.如图3-1所示,一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
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
中水的共同重心将( )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