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PAGE原理
![SDS-PAGE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41730a6c85ec3a87c2c57d.png)
丙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胺
(acrylamide)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 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 在高温( 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 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 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 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 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 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过硫酸铵-TEMED(四甲基乙二胺)系统 :在Acr 和Bis的溶液中放入这个
催化系统后,过硫酸铵[(NH4)2S2O8]产生出游离氧原子使单体成为具有 游离基的状态,从而发生聚合作用。聚合的初速度和过硫酸铵浓度的平方
根成正比。这种催化系统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例如,在pH 8.8条件下7
%的丙烯酰胺溶液30分钟就能聚合完毕;在 pH 4.3时聚合很慢,要90分钟 才能完成。温度与聚合的快慢成正比。通常在室温下就很快聚合,温度升 高聚合更快。如将混合后的凝胶溶液放在近0℃的地方,就能延缓聚合。一 般来讲,温度过低,有氧分子或不纯物质存在时都能延缓凝胶的聚合。为 了防止溶液中气泡含有氧分子而妨碍聚合,在聚合前须将溶液分别抽气, 然后再混合。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聚丙浠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可对蛋白质的组分进行分离,并可精确测得蛋
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
![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05ec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8.png)
SDS-PAGE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技术,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样品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
一、SDS-PAGE电泳的概念SDS-PAGE是一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它的全称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这种电泳技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通过直流电场将蛋白质样品分离出不同电荷和大小的蛋白质成分。
二、SDS-PAGE电泳的原理1.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中所使用的凝胶是由聚丙烯酰胺构成的。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电荷来调整孔隙的大小,从而实现不同大小的蛋白质的分离。
2. SDS处理SDS是指月桂基硫酸钠,它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SDS-PAGE 电泳中,将样品中的蛋白质经过SDS处理后,蛋白质表面都会均匀地吸附一定数量的SDS分子,并且使蛋白质呈负电荷。
这样,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会带有类似的电荷密度,可以消除蛋白质的本身的电荷特性,使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只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不受到其他因素干扰。
3. 蛋白质分离将经过SDS处理的蛋白质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然后通过电泳进行分离。
经电泳分离后,蛋白质会根据其大小和电荷迁移到不同位置,从而使不同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三、SDS-PAGE电泳的应用SDS-PAGE电泳技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它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分子量、纯度和比例,也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同时还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异构体等。
四、SDS-PAGE电泳的发展SDS-PAGE电泳技术自问世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蛋白质分离和分析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DS-PAGE电泳技术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7b20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7.png)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
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将蛋白质分子的电荷中和,使其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分离。
SD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两种性质。
在SDS存在下,蛋白质分子的疏水性区域被SDS包裹,使其呈现出负电荷,同时SDS的亲水性区域也使蛋白质分子呈现出负电荷。
这样,蛋白质分子的电荷被中和,使其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具有孔隙结构的凝胶,其孔隙大小与蛋白质分子的分子量有关。
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以穿过较大的孔隙,而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则不能穿过较小的孔隙。
因此,在电场作用下,蛋白质分子会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分离,形成不同的带状图案。
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还需要加入还原剂β-巯基乙醇,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二硫键,使其呈现出线性结构,便于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SDS将蛋白质分子的电荷中和,使其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分离。
这种技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f612e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5.png)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蛋白质分析方法,常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其原理是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使蛋白质带负电,使蛋白质在凝胶中按照相对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具体原理如下:
1. SDS:SD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可以与蛋白质发生结合,使得所有蛋白质带有相同的电荷密度。
2. 蛋白质解不性:在SDS存在条件下,蛋白质发生解性,其中SDS会形成不溶解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具有均一负电荷。
3. 凝胶电泳:将SDS处理后的蛋白质样品加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胶板上,施加电场使蛋白质迁移。
4. 分离:由于凝胶电泳胶阻力不同,蛋白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凝胶上分离成锥形区带。
5. 相对分子量测定:在同一凝胶中,已知相对分子量已知的标准蛋白质样品与待测蛋白质样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标准蛋白质样品的迁移距离和待测蛋白质样品的迁移距离,可以推算出待测蛋白质样品的相对分子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相对分子量进行分析的,所以对于蛋白质的准确分子量测定,还需结合其他方法如质谱等进行综合分析。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be2d145d15abe23482f4dfa.png)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精品文档
1
一、什么是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在水溶液中以单体 (monomer)和分子团(micellae)的混合形 式存在。
蛋白带迁移距离 Rf= ————————
溴酚蓝迁移距离
精品文档
20
蛋白带迁移距离 固定前的凝胶长度
Rf= ————————— X ————————— 干燥后的凝胶长度 溴酚蓝迁移距离
精品文档
21
2、作图 以已知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对数值为纵坐
标,Rf为横坐标绘图
精品文档
22
精品文档
23
3、通过测定未知蛋白质的Rf值,便可在标 准曲线上读出他的分子量
还原SDS电泳 非还原SDS电泳 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电泳
精品文档
26
(2)根据缓冲系统和凝胶孔径的不同
连续电泳 不连续电泳
(3)根据电泳的形式
圆盘电泳 垂直电泳
平板电泳 水平电泳
精品文档
27
精品文档
28
精品文档
29
精品文档
30
2、操作 (1) 制备分离胶 (2) 制备积层胶(堆积胶)
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KD— 200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 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精品文档
10
3、影响SDS电泳的关键因素 (1) 溶液中SDS单体浓度(>1mmol/L) 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结合的重量比为1: 1.4 (2) 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不>0.26) 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SDS单体才具有较 高的平衡浓度。
sds-page原理
![sds-page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a6b5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4.png)
sds-page原理SDS-PAGE原理。
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它基于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来进行分离,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SDS-PAGE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SDS-PAGE的原理主要基于两个关键因素,SD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首先,SD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能够使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获得几乎相同的比电荷密度,从而使蛋白质的迁移速率与其分子量成正比。
其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通过电场作用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SDS-PAGE能够实现对蛋白质的高效分离。
在进行SDS-PAGE实验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蛋白样品在含有SDS和β-巯基乙醇的样品缓冲液中进行变性处理,使蛋白质获得负电荷,并且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使其迁移速率与分子量成正比。
接下来,将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通常是通过制备一个蛋白质梯度的凝胶,这样可以在同一凝胶中分离出不同大小的蛋白质。
然后,将凝胶放入电泳槽中,施加电场使得蛋白质开始迁移。
最后,通过染色或免疫印迹等方法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SDS-PAGE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分子大小和电荷的分离技术,通过SD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作用,实现对蛋白质的高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它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DS-PAGE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取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感谢您的阅读!。
sds-page凝胶分离蛋白原理
![sds-page凝胶分离蛋白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2e7e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4.png)
sds-page凝胶分离蛋白原理
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电泳分离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凝胶制备:通过混合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单体和交联剂,形成一个可控制孔径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2. 样品处理:将待测蛋白样品加入含有SDS和还原剂(通常是β-巯基乙醇)的缓冲液中,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蛋白变性和解聚,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解开,同时在蛋白质上附加负电荷。
3. 装载样品:将变性的蛋白样品通过吸附或卷筒法装载到预先形成的凝胶中。
4. 电泳:将装载样品的凝胶置于一个带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电泳槽中,施加电场使蛋白质在凝胶内移动。
由于SDS在蛋白质中均匀包裹,使所有蛋白质表面均负电荷,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只与电场强度和蛋白质的分子量成反比。
5. 可视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电泳后,各个蛋白质按照其分子量的大小被分离在凝胶上。
可以通过染色方法(例如银染或荧光染色)将蛋白质可视化,从而得到蛋白质的分离图谱。
通过SDS-PAGE可以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借此可以定量和比较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以及分子量等特性。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64085f5727a5e9856a618d.png)
(3) 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 当二硫键被彻底还原后,蛋白质分
子才能被解聚,SDS才能定量地结合到 亚基上而给出相对迁移率和分子量对 数的线性关系。
精品课件
(二)缓冲系统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在被分析的蛋白质
稳定的pH范围,凡不与SDS发生相互作 用的缓冲液都可以使用,但缓冲液的 选择对蛋白质的分离和电泳的速度是 非常关键的。
还原SDS电泳 非还原SDS电泳 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电泳
精品课件
(2)根据缓冲系统和凝胶孔径的不同
连续电泳 不连续电泳
(3)根据电泳的形式
圆盘电泳 平板电泳
垂直电泳 水平电泳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操作 (1) 制备分离胶 (2) 制备积层胶(堆积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 电泳 (5) 固定
精品课件
(6) 染色 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①R-250 三苯基甲烷,红蓝色,每个分子含 有两个SO3H基团,偏酸性,和氨基黑 一样也是结合在蛋白质的碱性基团上。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②G-250 二甲花青亮蓝,蓝绿色。
精品课件
①还原SDS处理 当加入还原试剂DTT或β-二巯基乙醇后,
蛋白质被完全去折叠,只根据分子量分离。
精品课件
②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地并经久牢固地保
护SH基团,而得到窄的电泳带。
精品课件
③非还原的SDS处理 许多样品,如生理体液、血清或尿素,
一般只需用1%SDS在100℃煮沸3分钟,并不需 要加还原剂,此时二硫键不能被断裂,蛋白 并没有完全被去折叠。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701a19227916888486d7af.png)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作用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在电泳中保持完整的状态,蛋白在其中依三种因素分开:蛋白大小,形状和电荷。
而SDS-PAGE仅根据蛋白分子量亚基的不同而分离蛋白。
这个技术首先是1967年由shapiro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电荷因素可以忽视。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
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
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蛋白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
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
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
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
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以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可对蛋白质的组分进行分离,并可精确测得蛋白质的分子量。
SDS—PAGE凝胶电泳(细致分析)
![SDS—PAGE凝胶电泳(细致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fbeb6902768e9950e73815.png)
SDS-PAGE电泳的基础原理和实验步骤1.名称: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原理:此项技术的原理,是根据样品中蛋白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使其在电泳胶中分离。
不同的蛋白质在不同的pH值下表现出不同的电荷,同时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
为了使蛋白在电泳中的迁移率只与分子量有关,我们在上样前,通常会进行一些处理。
上样缓冲液由Tris-HCl (pH6.8)、甘油,10%SDS、β-巯基乙醇、0.1%溴酚蓝以及蒸馏水组成。
其各自的作用如下述:SDS 即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可以断开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β-巯基乙醇是强还原剂,它可以断开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
由于SDS和巯基乙醇的作用,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解离成亚基或者单个肽链,因此测定结果只是亚基或者单个肽链的分子量。
同时,SDS与蛋白质结合引起蛋白质的构象改变,形成长椭圆棒状,不同蛋白质短轴长度都一样,长轴随蛋白分子量不同而不同,这样就消除了性状的影响。
另外,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甘油用以增大样品液密度,使加样时样品溶液可以快速沉入样品凹槽底部。
样品处理液中通常还加入溴酚蓝染料,用于监控整个电泳过程。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
样品液和浓缩胶中Tris-HCl均为pH6.8,上下槽缓冲液含Tris-甘氨酸(pH8.3),分离胶含Tris-HCl(Ph8.8).电泳启动时,蛋白样品处于pH6.8 的上层,pH8.8 的分离胶层在下层,上槽为负极,下槽为正极。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原理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1d99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2.png)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原理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和分离技术。
本文将从原理、方法与步骤、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详细介绍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
一、原理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是一种基于电泳原理的方法,主要通过蛋白质的质量和电荷来进行分离。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蛋白质的复性破坏:SDS-PAGE在凝胶中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复性破坏,其中SDS具有较强的负电性,可以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带有负电荷。
同时,还原剂可以将蛋白质中的二硫键还原为巯基,从而进一步破坏其空间结构。
2.蛋白质的质量分离:SDS-PAGE的较高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可以提供较高的分辨率,使得蛋白质根据其质量而发生迁移。
SDS为蛋白质提供了一个数量几乎相等的负电量,使得每个蛋白质分子以近似相同的速率移动。
3.蛋白质的电荷分离:由于SDS-PAGE中的凝胶含有离子,电荷可以影响蛋白质的迁移速率。
正电蛋白质受到SDS的负电荷影响而发生迁移,负电蛋白质则受到进一步迁移的影响。
因此,在电泳时,蛋白质的负电荷将决定其迁移方向。
二、方法与步骤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的方法与步骤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凝胶:首先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通常使用两种浓度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分别称为分离凝胶和浓缩凝胶。
在凝胶中加入TEMED和过硫酸铵来引发聚合反应。
制备完分离凝胶后,将它移至电泳槽中,同时注入上缓冲液。
2.样品处理:将待测试的蛋白质样品与SDS和还原剂混合,使蛋白质变性并带上负电荷。
样品通常需要经过煮沸过程,进一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3.蛋白质电泳:将样品注入凝胶孔洞中,开启电源,让电流通过凝胶,使得蛋白质在凝胶中移动。
电泳完毕后,取出凝胶并进行染色。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7c7b4fa6c30c2259019eb5.png)
.
③非还原的SDS处理 许多样品,如生理体液、血清或尿素,一
般只需用1%SDS在100℃煮沸3分钟,并不 需要加还原剂,此时二硫键不能被断裂,蛋 白并没有完全被去折叠。
.
(4) 电泳 (5) 固定
.
(6) 染色 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①R-250 三苯基甲烷,红蓝色,每个分子含 有两个SO3H基团,偏酸性,和氨基黑 一样也是结合在蛋白质的碱性基团上。
.
SDS的作用
破坏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其他物质分子 之间的非共价键,使蛋白质变性而改变原 有的构象,保证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 而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SDS-PAGE的基本原理
(一)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样品介质和聚丙烯酰胺中加入离子
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 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 大小,而电荷因素可以被忽略。
.
.
②G-250 二甲花青亮蓝,蓝绿色。
.
.
银染色 银染的机制是将蛋白带上的硝酸银
(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以使银颗 粒沉积在蛋白带上。
.
.
(7) 照相,凝胶干燥 (8) 定量测定
.
3、电泳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 (1)“微笑”现象 指示剂前沿呈现两边向上的曲线形, 说明凝胶的不均匀冷却,中间部分冷 却不好。
.
3、影响SDS电泳的关键因素 (1) 溶液中SDS单体浓度(>1mmol/L) 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结合的重量比为1: 1.4 (2) 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不>0.26) 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SDS单体才具有较 高的平衡浓度。
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7e5c73f8c75fbfc77db2fa.png)
[毒性]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影响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十分罕见。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
中毒者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
性中毒,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
度;同时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鞋等,以防止或减少丙烯酰胺进入体
内。
⒉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
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烟。
⒊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常吃的食物,国家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
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探索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
精品文档
4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甲叉)(N,N’-methylene bis acrylamide)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别名MBA,双叫N.N-甲叉双丙烯酰胺,次甲基双丙烯酰胺, N.N-甲撑双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无味,吸湿性极小。遇高温或强光则 自交联,微溶于水、乙醇。
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丙烯酰胺慢性毒性作用最引人关注的是它的致癌性。丙烯酰胺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
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
瘤,如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肿瘤等。但目前还没有
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N1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成含有酰胺 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相邻的两个链通过亚甲基桥交联起来就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 聚丙烯酰胺凝胶。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21490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5.png)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蛋白质进行线性变性,使蛋白质呈现负电荷,然后通过凝胶电泳进行分离。
本文将详细介绍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其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和蛋白质的检测。
首先,将待测蛋白样品加入SDS缓冲液中,经过加热变性处理,使蛋白质呈现线性构象,并且每个蛋白质分子上结合的SDS的数量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接着,将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施加电场进行电泳分离。
由于SDS给予蛋白质负电荷,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大小和形状被迫向正极移动,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最后,通过染色或免疫印迹等方法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蛋白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进行比较,可以准确地确定待测蛋白的分子量。
其次,它可以用于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蛋白质,如细胞裂解液或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混合物,从而为后续的蛋白质鉴定和分析提供基础。
此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亚基组成、翻译后修饰和结构域等信息。
总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其原理简单而有效,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通过对其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可以为蛋白质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SDSPAGE原理
![SDSPAGE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a000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c.png)
SDSPAGE原理SDS原理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分离和定量分析的实验技术。
它是一种凝胶电泳方法,常用于分离蛋白质样品并确定其分子量。
SDS-的原理基于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特性、SDS的存在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筛分作用。
在SDS-中,聚丙烯酰胺凝胶被制成一种连续的凝胶片,其中的孔径大小限制了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速率。
SDS具有两个主要的作用:它可以给蛋白质提供负电荷,并给予蛋白质一个几乎相同的比例电荷量和质量比。
通过SDS的存在,可以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电场中以相对迁移率几乎相同的速度迁移,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SDS-的实验步骤如下:1.制备凝胶:凝胶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分离凝胶和聚集凝胶。
分离凝胶中通常使用较低的聚合物浓度,以分离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而聚集凝胶具有较高的聚合物浓度,用于分离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
2.加入样品:待分析的蛋白质样品通常会在SDS-前进行还原和变性处理,以确保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形态。
此外,样品中可能还需要添加染料或缓冲剂。
3.进行电泳:将样品加载到凝胶孔中,连接电泳设备,并在适当的电压下进行电泳。
蛋白质在电场中向电极迁移,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迁移得较慢,而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迁移得较快。
4. 凝胶染色:电泳完成后,使用染色剂如Coomassie蓝染色或银染色来可视化蛋白质在凝胶中的位置。
染色可以通过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或与凝胶基质相互作用来实现。
5.分析和解释:观察染色后的凝胶图像,并使用分子量标记物来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通过对蛋白质迁移距离的测量,可以计算蛋白质的相对迁移率,并与分子量标记物的相对迁移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总结起来,SDS-利用SDS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变性处理并赋予负电荷,使得蛋白质在凝胶电场中以相对迁移率几乎相同的速度迁移,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甲叉)(N,N’-methylene bis acrylamide)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别名MBA,双叫N.N-甲叉双丙烯酰胺,次甲基双丙烯酰胺, N.N-甲撑双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无味,吸湿性极小。遇高温或强光则 自交联,微溶于水、乙醇。
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N1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成含有酰胺 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相邻的两个链通过亚甲基桥交联起来就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 聚丙烯酰胺凝胶。
.
TEMED (N,N,N',N'-四甲基二乙胺 )
产品简介:
Ø TEMED即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中文名为 N,N,N‘,N’-四甲基二乙胺。分子式为(CH3)2NCH2CH2N(CH3)2, 分子量为 116.20。
Ø 进口分装,用于配制PAGE胶等。TEMED通过催化过硫酸铵形成自由基 而加速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的聚合。
过硫酸铵属于非易燃品,但由于能释放氧而有助燃作用,因此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储存。首先必须存放在干燥、密闭的容器中,其次应避免阳光直射、热源、潮湿等不 利因素。另外,一些杂质如脏物、铁锈、少量金属以及还原剂可能引起过硫酸铵的分 解,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也必须注意。由于潮湿的过硫酸铵粉末及其水溶液有漂白和 轻微的腐蚀作用,因此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眼睛、皮肤和衣物直接与其接触。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又名甲撑双丙烯酰胺 , 英文缩写名 MBA, 为白色或浅黄色 粉末状结晶 , 毒性低 , 对皮肤无刺激 , 无神经毒性 , 溶于水及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在它的结构中具有两个相同且非常活泼的反应性官能团 , 可作为交联剂 ,能将线性高 分子迅速转变为体型高分子 , 制备吸水性聚合物 , 还可与各种离子型单体发生聚合 反应 ,使其在石油开采以及医药、水处理等行业具有广泛用途。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 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 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 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 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Ø 加入加速剂TEMED后聚合马上开始,应立即将凝胶混匀,迅速灌胶。
保存条件: 4℃保存。
注意事项:
Ø 易燃,有腐蚀性,请注意防护。
Ø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
过硫酸铵 分子式: (NH4)2S2O8 分子量: 228.20
性状:过硫酸铵是一种白色、无味晶体,常作强氧化剂使用,也可用作单体聚合引发 剂。它几乎不吸潮,由于能达到很高的纯度而具有特别好的稳定性,便于储存。另外, 它还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 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
.
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别名AM;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醇, 稍溶于乙酸乙酯、氯仿,微溶于苯,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丙烯酰 胺生产和树脂、黏合剂等的合成,在地下建筑、改良土壤、油漆、造纸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也有接 触机会。日常生活中,丙烯酰胺可见于吸烟、经高温加工处理的淀粉食品及饮用水中。 [毒性]
.
丙烯酰胺 (acrylamide)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 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 在高温( 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 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影响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十分罕见。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 中毒者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 性中毒,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 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丙烯酰胺慢性毒性作用最引人关注的是它的致癌性。丙烯酰胺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 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 瘤,如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肿瘤等。但目前还没有 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国际癌 症研究机构(IARC)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 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预防] ⒈职业性接触者要通过改革工艺、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等手段,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 度;同时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鞋等,以防止或减少丙烯酰胺进入体 内。 ⒉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 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烟。 ⒊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常吃的食物,国家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 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探索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
SDS聚丙浠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可对蛋白质的组分进行分离,并可精确测得蛋白 质的分子量。常用的方法为SDS-PAGE不连续系统。 基本原理:聚丙稀酰胺是由丙稀酰胺(acrylamide)和N,N’-亚甲基双丙稀 酰胺(N,N’-methylene bis acrylamide)经共聚合而成。此聚合过程是由 四甲基乙二胺(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TEMED)和过硫酸胺 (ammonium persulfate,AP)激发的。被激活的单体和未被激活的单体 开始了多聚链的延伸,正在延伸的多聚链也可以随机地接上双丙稀酰胺,使 多聚链交叉互连成为网状立体结构,最终多聚链聚合成凝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