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角度谈《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下面小编为你带来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篇1《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1、动静相衬中见深情美:“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内心同样是沉重而压抑的,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有节制的,用词遣句尽力轻巧,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不仅如此,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

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虚实结合间见离情美: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康河如此美丽,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之处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此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学之处。

本文将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对再别康桥的美学特点进行深入解读。

1、语言运用的深刻之处再别康桥的语言运用十分精妙,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诗中所运用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深入人心,使得诗歌中的情感更加饱满。

例如,诗中的“白狐”、“春风”、“绿杨”等词语,通过形容词修饰使得诗歌中的景象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其次,徐志摩运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诗中的“别离就这样发生了,多情的你”以及“别离也如此潦草地进行了,多情的我”等句子,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无奈;而排比句的使用,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最后,诗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给人以深入的印象。

例如,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美人一阵香风过,我心却在风中断”等意象,通过运用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读者不禁陷入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之中。

2、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韵律和美感。

首先,诗中的押韵和韵律变化多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感受。

例如,“江南岸”与“照我还”、“或不辞”与“清泪已”等押韵词搭配,使得诗歌流畅而优美,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更能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其次,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对偶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别离”与“离别”、“多情的你”与“多情的我”等对偶词语呼应,通过反复的使用对偶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贴近人心,读者更能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最后,徐志摩还在诗中使用了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春风又绿”,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绚丽多彩;而“白狐”和“美人”等借代词的运用,则通过借代的意象,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的憧憬和无奈。

再别康桥文学鉴赏

再别康桥文学鉴赏

再别康桥文学鉴赏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七节,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告别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再别康桥》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色: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非常优美。

全诗采用轻盈柔和的韵脚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每节诗行的排列也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其次,诗歌的意象和比喻非常生动。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和氛围,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告别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这种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鉴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现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
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深情感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不舍之情,也表现了对时间、对爱情、对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再别康桥》进行赏析。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

诗中的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繁琐的词语,而是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红雨初收,柳暗花明”,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雨”和“柳暗花明”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的景象。

又如:“轻轻挥别,漫漫长夜”,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份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和不舍。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满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中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你走之后,雨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了寂寞”,这句话通过描写雨水拍打在脸上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开的悲伤和不舍。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话通过描写花瓣飘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意境的构建《再别康桥》的意境构建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深情、伤感的氛围。

例如:“康桥,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静静地躺在河水的怀抱中”,这句话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

又如:“斜阳照墟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流水人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细腻,意境构建出色,这些都是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语言审美特点。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二:《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歌之一。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

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

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2、1 绘画外表《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

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全诗的艺术手法非常美,值得一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学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英国剑桥留学的徐志摩,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的熏陶,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诗情真有些像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

在他的思想上更是接受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执着追求“爱”、“自由”、“美”,以及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这些思想因素又使得诗人具备了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气质,再加上诗人本身富有的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贡献以及不受羁绊的才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独有的特点:飞动飘逸。

朱自清称其诗“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的水”。

直到193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徐志摩的创作数量颇丰,这些创作反映了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盟主的成就,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从而奠定了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飞动飘逸”风格的作品就是《再别康桥》,尽管说对徐志摩的评价历来是众说纷纭,但是徐志摩的这首诗的美是大家公认的,徐志摩将离别时对母校的深情厚爱融进了悄然离别时康桥那美丽的景色之中,从而这首诗也成为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奠基之作。

而这首诗的美更是与众不同,它有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又有着与古典诗词相似的意境美。

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作为新诗中的格律诗,就自然的体现出格律诗的特点,这样在读诗的时候才会体会到音节之美,音韵之美,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效果体现。

先看押韵,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一三句以六字为主,二四句以七个字为主,每节独立押韵,各节韵脚为:来,彩;酿,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这是律诗特点的具体呈现,读来有韵律之感时时回荡,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流淌,悠远而绵长。

体现出这首诗和谐的音节之美和时时存在的节奏,同时将诗人的情感描述的更为飘逸轻灵,在唇齿之间我们体会到了音韵的美,在心灵上飘散开去的是诗人那清浅的吟唱。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美不胜收的离别之歌——论《再别康桥》的艺术之美

美不胜收的离别之歌——论《再别康桥》的艺术之美
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第3 卷 第 1 1 期
21 0 0年 2月 J un lo ab i C a n u t e c e s C l g o r a fHu ie olI d sr T a h r o e e y l (h o pyadSca Si cs P i s h n oi c ne) lo l e
人推崇和遵循 , 志摩 在诗歌创作 中也遵循这一主张 , 徐 他
的《 再别康桥》 内容到形式 完美 地诠释 了“ 从 三美 ” 原则 。
不仅如 此 , 凭借着 诗人扎实 的古代 文学功底 , 诗歌还 散发
出传统 意象 的独特美感 , 该诗真所谓 是美 上加美 、 不胜 美 收的浪 漫抒情之歌 。 下面笔者从 意象 、 绘画 、 音乐 、 建筑等
素 又继承 了传统诗歌 的意蕴丰富 、 律优 美的精髓 , 音 呈现 出底蕴深厚 、 优美清新 的风格 。 新月诗 派的又一 主将 闻一 多先生 , 提出 了新格律诗 主张 , 即诗歌创作 的“ 三美 ” 原则
— —
之更加浓郁 。 2 .柳 意象。诗 人用 拟人 的手法描写柳 树。 那河畔的金 柳, 是夕 阳中的新娘 ” 夕 阳照射下 , 。 河畔的柳树被披上一层


意象美
袁行霈在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说 : 意象是融入了 “
主观情 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 客观物象 表现 出来 的主
观情意 。” 不管意象是客观物象还是主观情意 , 它都不是一 般 的物象 , 它渗透着诗人的情思 ,具有艺术生命 。《 再别康
桥》 中出现的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思 , 是优美新颖的 意象 , 而且诗歌中的一些主要意创作之后, 依诗 歌的内容意境 作 画, 或在 作画之后赋诗 一首 。古代很 多诗 人都在不遗余

《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徐志摩所作。

它是徐志摩在离开剑桥前对康桥的告别之作。

这首诗以洒脱自然的笔触写下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缅怀,表达了失去爱情后的无限思念与痛苦,从而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美,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自然而然的笔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自然洒脱的诗,写景、抒情、议论自然融为一体。

徐志摩以饱满的情感和自然的调子,借助自然的意象和自由的艺术理念,将描绘康桥的自然风光和抒发情感融入于同一个构架上,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缅怀。

首先是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徐志摩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少年时的奔放和自由。

如“狂风卷起层层浪”,“牵牛花会挂满枝”,“横楣十里”的描写,皆富于生活气息,有朝气、有活力。

每一个意象都洋溢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活力,诗歌配合自然条件随意流畅的节奏,具有浓郁的自然情感,和诗歌自由灵动的风格完美贴合,共同构成了这首优美的诗歌。

其次是诗歌中自由的艺术理念。

徐志摩极力追求自由的艺术语言,在诗歌中尽显了自己的风采。

他舍弃了俗套的文学语言,以一种自然又深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用朴实的语言写下伟大的情感。

在这种音乐般的悠扬流畅的诗句中,看似没有修辞,实则各种艺术手法巧妙地应用其中,诗人的自由语言其实是雅俗共赏的,没有孤立,又不失真切,与读者的心理反应达成了一致。

二、深情而痛苦的思念《再别康桥》的主题是“离别”,这是因为徐志摩即将背井离乡,离开康桥回国,这样离别的感触深深地植根于诗歌之中。

因此,这首诗充满了深情和痛苦的思念。

徐志摩将思念和痛苦嵌入到康桥之中,一次又一次地唤起自己对康桥的牵挂,从而表达出了失去爱情后的无限思念与痛苦之情。

诗歌中“泪眼”、“相逢”、“多情”等词语,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出现了离别的感触。

这样的抒情表现使人产生一种深情的感受,在情感层面上,我们仿佛也能感触到徐志摩的伤感之情。

三、独特的诗意美《再别康桥》在表现自然、情感和思念痛苦的同时,还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该诗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沉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他没有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意象的独特与鲜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也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三、节奏的和谐与优美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烈。

在《再别康桥》中,他采用了押韵和反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优美。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四、主题的深刻与独特《再别康桥》的主题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忆。

徐志摩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

这种主题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使得该诗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该诗的文化背景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文化和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艺术魅力。

同时,徐志摩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中外文化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这句诗就源于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引经据典的手法也使得该诗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修辞手法的多样与创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再别康桥的美

再别康桥的美

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一、情真意切,细腻含蓄。

徐志摩一贯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再别康桥》即是这一诗论的结晶。

诗中写了三方面内容,情感极为丰富:一写康桥之美,抒发深爱之情;二写心境之变,表现理想已碎、今非昔比的无奈心态;三写离别之苦,流露出欲厮守而不能的缠绵情思和难言隐忧。

三者浑然融为一种缱绻而凄惘的复杂心绪。

全诗共七节,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以轻盈跳跃的节奏托出含泪缓步而去的形象,透露了一种“更行更远还生”般难舍难分的离情,为全诗定下伤离别的基调。

2至4节,借对康桥优美风光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康桥往昔生活的回味和对康桥发自内心的挚爱。

“夕阳中”绿油油的水草向将别的诗人招手致意;“榆荫下”,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真切细腻的情思,完全融入康桥景物之中。

第5、6节,表现了感情的明显起伏。

诗人为追寻“彩虹似的梦”,便欲撑篙漫溯,甚而“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情到“不知今夕为何夕”了,然而梦幻倏忽即逝,惜别的苦哀爬上心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在心灵深处悄悄地吹奏起“别离的笙箫”。

尾节与首节相呼应,融进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的缠绵、惆怅和幻灭之情萦绕再三,回荡不已。

这感情是何等的柔细、真纯!诗贵含蓄。

《再别康桥》运用多种方法隐蔽意向,蕴蓄感情。

如以“彩虹似的梦”象征理想,以虹影之碎暗示理想破灭。

再如第6节,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无声的“悄悄的”、“沉默”与有声的“笙箫”、“放歌”等相对立的听觉内容,重叠、凝聚在一个意象中,委婉地道出了复杂的别离之情,避免了表达之直露。

尤其是,诗人没让伤感一味上涨、泛滥,而是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轻轻煞住,使真切的爱恋之情深藏心底,无限的凄惘之愁止流心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徐志一生在诗艺的探索上不断地创格、创新,追求诗美。

他与闻一多相为伯仲,成为影响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是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的理想,而徐志在部分实践的超越中,其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成功而巧妙的将诗歌音乐美的轻盈、建筑美的灵活多样、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象美的新颖美妙融为一体,使它们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并让诗在这种极美的意境中诉说自己的美学情愫。

虽然,全诗以“轻轻的”、“ 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嵌入接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自我的爱恋,融合于往昔生活的憬和眼前无奈的离愁,而构成真挚、浓郁、隽永的美妙意境。

从艺术的技巧中分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合在一起,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内外和谐,组合成一个个鲜明生动的绘画之美,成为对立平衡最具有价值的审美反应,比单一清晰明白的情感经验更有审美价值,更能培养人的人格;从结构形式来看,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而显得段落严谨整齐,错落有致,不仅富有民族化,而且还有现代化的建筑之美,可以独立于内容而存在的审美视角;从音调韵律中品位,诗的语言清新秀丽,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的节奏而轻柔委婉,和谐自然,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萦盈婉转,仿佛是天外籁音而一遍遍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流动情绪,堪称“音乐之美” 的绝唱;与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三美”意识,试图举起了一面开创新视野的鲜艳红旗,也为中国提倡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庸和文学观,隐隐约约提供了欢乐与忧郁,悲伤与滑稽,理想与绝望的“二重组合”思想,促使一切艺术的想象把纷乱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冲动组成一个单一的和有条理的情绪反应,得到形式与内容的中和境界的统一。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

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解读《再别康桥》的美学特征诗人之所以能从一片普通的“云彩”见出一种精神力量、人生与生活,就是诗人的体验具有诗性的超越性,导致了对“云彩”的审美发现,就是艺术的“外视野”变幻出来的“内视点” 审美。

当然,其中的“童心”的蕴涵也是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的成见实现超越,是一种诗人的“赤子之心”,或者说是“最初一念之本心”而感受世界的结果;用孩子般的率真而惊奇的眼睛去看世界,自始至终混合着成熟与陌生、理性与感性的独特诗性精神,并以这种精神超越一种成见而获得令人一面的惊奇和赞叹!也许是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是这个缘由,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事实上,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作而代神说话,庄重地宣告: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要向自己身上累积起来的成见和偏见做斗争——再细细回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桥之下的小河的美,静静的流风,盈盈的波浪,像是为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又像是让悠悠在心里的河床流淌滚,恰如一瓣落红,在清幽深的池水中回旋漂浮,涨满视野中点点的红尘之爱,反射着人的心里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之后的赠予,由此将事物内在化,表面上是情景的拟人拟物手法,其实上是一种自己以外的奉献和自我人格的发展,由此感叹“柳”与“ 留”的惜别对话,暗含着内心愉悦的独特之美,使其踵其事而增其华,凸现文章的丰富含蕴,一一复写着“在我心头荡漾” 的多少牵挂,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的衔接:“软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更突出了那桥下碧水的明静自在,仿佛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弥漫着主体对客体的爱心,加强了诗歌的视觉印象,为诗人所追求的自由美曼的风格,既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古典意境,又能在现代的比兴中找到物我合一的对话,使这些暗喻表达,看似没有偏离语言的本体,实质上一经作者的巧妙地使用,却显现了非同寻常的表现力,如同第二句的化客为主,又映现第三句的移主为客的思想对接,而使文章两相交融,物我难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和康桥的借景抒情。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再别康桥》出自于徐志摩先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很多人都对这首诗作过赏析。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下面,为您带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新 娘”、“天上 虹”词 汇来刻 画 出
剑 桥 静 态 下 的 美 感 ,如 同 “新 娘 ”、
“天 上 虹 ”这 般 美 的 景 象 ,表 达 出
剑 桥 在 作 者 心 中 的 地 位 , 表 达 出 作者对 于往 日时光 的眷 恋 Nhomakorabea,同时 ,
作者 也采 用 “荡漾 ”、“招 摇 ”等词
关键 词 :徐 志摩 《再 别 康 桥 》 文 学 价值 艺 术表 现
在 我 国近 代 史 上 由于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的影 响 ,涌 现 出 了 一 大 批 文学 艺术 的代表性 人物 ,徐志摩 则 是 其 中另 类 的 一 名 诗 人 。 他 的 诗 时 而 狂 热 ,时 而 安 静 ,时 而 忧 郁 ,时而快乐 ,时 而叹谓人 生在世 的百态 ,时而又豁 达到追 求短 暂 的快 乐 。《再别 康桥》是其 知名 作 品 之 一 ,传 颂 七 十 年 ,不 仅 是 因 为 它 优 美 华 丽 的 语 言 ,生 动 美 好 的 意 象 ,更 在 于 它 富 有 特 色 的情 感 表 达 和 可 望 不 可 及 的 伤 感 与 惆 怅 。
一 . 《再别康桥》的美学 思想与 艺 术 表 现
(一 )语 言 美 语 言 之 美 不 在 于 其 形 的 外 在 ,而 在 于 字 的运 用 与 搭 配 ,通 读 《再别 康桥 》一 文 ,其诗 句 是优 美 的 ,其 用 词 是 慎 重 的 ,每 一 句 话 , 长 短 拿 捏 得 当 ,用 词 准 确 无 误 ,多 一 字 哕嗦 ,少一字 缺憾 ,换一 个词 则 又 无 法 表 现 出 全 诗 浪 漫 的 韵 味 。我对于《再别 康桥》的感 受较 为 深 刻 ,即 便 是 第 一 次 阅读 ,都 让 我觉 得十分 熟悉 ,像 是重 温 旧 日 的 时 光 ,对 话 曾经 的 故 事 ,一 句 “轻轻 的我 走 了……”,是 朴实无 华 的 语 言 ,却 又 镌 刻 出岁 月 的痕 迹 ,透 露 出 诗 人 质 朴 的情 感 ,而 通 过 重 复 使 用 ,则 又 渲 染 了 意 境 ,将 作 者 本 身 的情 感 慢 慢 的表 达 了 出 来 。 《再别 康桥 》的语言美 还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其 一 ,在 首 段 中 ,作 者 主 要 描 写 了 与 母 校 告 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的角度谈《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作者:陈诗蕾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4期
摘要:《再别康桥》作为现代诗歌中的精华,在情感抒发、意境营造等方面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该作品的意境、音乐和绘画方面的美感,旨在充分展现出《再别康桥》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再别康桥意境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引言
《再别康桥》是现代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再别康桥》写于诗人重游剑桥大学之后,是诗人于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游欧洲的归国途中创作的,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出语言的生动性,语言作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就像沙石是建筑材料一样重要,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语言表达的升华,可将文章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对文学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1]
一、清新飘逸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抒情诗,借助客观景物、建筑体等营造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了迷人的风采。

“轻轻的”、“招手”、“作别云彩”、“悄悄的”等词汇更加具有特色,借助虚实相间的写法,“轻轻的”是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悄悄的”是诗人对眼前无可奈何地离愁。

将自己的体验化作缕缕情丝。

描绘一幅流动的画面,体现了舒缓、忧伤、缠绵的感情。

诗歌中借助柳树表达了心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柳树作为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并具有“留”谐音,可表达诗人对离人的挽留之感。

此外,将柳树比拟成“新娘”,可充分体现诗人对该景象的美好追忆,如对青春的呼唤、对甜蜜爱情的怀念。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是诗人对未来景象的向往,具有更加惬意的回味。

接下来,意境突然发生了改变,过去已经无法挽回,现实仍是哀伤状况,此时诗歌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本来应该是欢快的气氛,但是寂静的只剩下心跳,这是作者内心苦闷情感的表达。

整个诗歌具有极为含蓄、委婉的感觉,使得诗歌更具柔美、清丽之感。

二、和谐的音乐之美
《再别康桥》整个诗歌一共七节,每行六个字或者八个字,音节长短存在一定差异,借助“来、彩;虹、梦”等作为韵脚,且各个节可进行自然换韵的做法。

诗歌具有整齐、匀称、声调跌宕起伏、平仄交替的优势,整个诗歌更具有婉转悠扬的特点,形成行云流水、动感十足的音乐之美。

该诗歌中还借助叠字技巧进行了情感的抒发,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诗歌整体具有首尾呼应的特色,节奏相同,形成回环呼应结构,节奏感、韵律感较强。

诗歌中第二节描写中针对河畔金柳进行了分析,更具深层次情感的抒发。

第三节则接着第二节的“波光”进行分析,来描述了“青荇”,使得句子结构更具连贯性,诗歌自身的音节、韵律等更为和谐。

再者,双声词“艳影”、“清泉”、“荡漾”等叠韵词的应用较多,提高了诗歌节奏感,更能表达情感抒发的功效,增加了诗歌音乐节奏美感,上述词汇具有美感强的特点,可充分展现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咏三叹可充分展现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的排列可增加韵律的规整性,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在气度。

三、绚丽斑斓的绘画美
众所周知,徐志摩将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十分崇尚自然风貌,借助草木等景物表现自身意境和想法,属于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极具生活美感,增加了该诗歌的绘画美。

整个诗歌借助自然景物较多,包括“云彩、夕阳、波光”等,可以为读者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视觉想象空间,整个诗歌可以构成一幅艳丽多彩的画卷,如借助云彩招手作为依依惜别之美景;借助金柳在河畔倒影作为摇曳多姿的展现,更具有绘画般的诗情画意。

通过对该诗歌的朗读,可以像古代画家那样为诗歌进行命名,如第二节可命名为康河晚照图;第五节为星下泛舟图。

字里行间赋予了极具美感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更深层的感受到想象中的美景。

四、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但需要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更需要加强别出心裁、美感的体现,保证从感官上赋予读者一定的感染力,充分缩短读者在文字和想象之间的距离,提供更加超然的享受感,闻一多先生将这种诗歌形式美称为建筑美。

《再别康桥》将季节、灵气与美感融为一体,在诗歌组织结构、布置语句方面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可为读者营造视觉上摇曳多姿的美感。

[2]
整个诗歌的空间布局是第一句、第三局诗歌位于前面,第二句、第四句诗歌处于低格排列,间歇有序、舒缓自由、整体变换性强,属于多样性中追求整齐的方法。

从差异中寻求协调的方法,降低了诗歌呆板之感,每行诗歌偶数行的字数相对较少,提高了诗歌排列的整齐性,又不缺乏变化美感,为诗歌打造了一个玲珑秀丽的场景,诗歌的字里行间布满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结语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借助灵性飘逸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具有意境美、音乐美、绘画美及建筑美的优势,可为读者打造更加真实的体验。

《再别康桥》作为经典作品,借助细
致入微的语言体现了对往昔的憧憬、对眼下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愁,将诗人的浓郁情感充分抒发了出来,极具艺术特色。

该诗歌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词语、场景、手法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值得读者深层次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罗文红.《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07 (10):54-54
[2]高颖.从美学的角度谈《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 (5):188-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