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抓住决定性瞬间
抓住决定性瞬间作者:纸月来源:《艺术启蒙》2023年第04期“認为照片是用相机拍成的,这只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是用眼睛、心灵和头脑拍成的。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儿“玄”,却是布列松的肺腑之言,是他为自己制订的“摄影守则”。
志同道合的朋友布列松从不拍矫揉造作的照片,而是专注于纪实。
他的照片里最常出现的不是宏大的场面,也不是隆重的典礼,而是街头巷尾的行人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
从这样的照片中,观者更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轨迹。
正因如此,布列松陆续结识了几位摄影师朋友: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这几位可都是了不得的摄影大师。
罗伯特·卡帕是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奔赴战场,拍下了《倒下的士兵》这张经典的照片;大卫·西蒙因战争逃往国外,后来致力于拍摄以难民、孩童为主题的作品;乔治·罗杰曾是英国海军,在战争期间走进非洲,从事风土人文纪实摄影。
他们家境不同,性格迥异,却怀有相同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世界,揭露战争的残酷。
在布列松逃出集中营之后,他们更加积极地拍摄纪实作品,为时政报刊供稿,并成立了享誉世界的摄影经纪公司——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本是一种大瓶香槟酒的名字。
据说,欧洲的战地记者死里逃生后大多会与朋友喝玛格南来庆祝。
无论是深入战地,还是奔忙于民间,玛格南“四君子”始终抱着同样的信念,代表了新闻纪实摄影的四重境界:无畏、热情、悲悯、正直。
决定性瞬间布列松在摄影这件事上给自己定了很多规矩:坚持不摆拍、坚持不开闪光灯、坚持不后期修图、坚持只使用简单的照相器材。
他就像一个严于律己的“学霸”,不满足于考试大纲的要求,要额外给自己增加学习难度一样。
就这样,布列松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力和审美,抓拍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瞬间。
1952年,他写了一本关于摄影的著作。
几十年来,这本书几乎成为摄影界的必修课教材,它就是《决定性瞬间》。
在这本书里,布列松将“决定性瞬间”定义为: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纪实摄影是摄影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捕捉真实的瞬间为主要目的。
而在纪实摄影中,“决定性瞬间”是一个关键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决定性瞬间”的意义,以及它在纪实摄影中的作用和价值。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提出。
他认为,摄影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短暂的、瞬息即逝的瞬间,并将之永恒化。
这些瞬间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个体情感。
在纪实摄影中,“决定性瞬间”指的是在某一时刻,所有元素(包括光线、构图、主体等)都达到了最佳的状态,这个瞬间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无法重现。
纪实摄影师需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把握,捕捉到这些决定性的瞬间,以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那么,“决定性瞬间”在纪实摄影中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在纪实摄影中,“决定性瞬间”可以让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通过抓住这些瞬间,摄影师能够展现出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让观者感受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阿根廷之印象》是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镜头捕捉到了一个足球在空中停留的瞬间,将这一瞬间定格在了永恒。
这个瞬间不仅展现了足球比赛的激烈和刺激,更反映了阿根廷人对足球的热爱。
“决定性瞬间”也可以让作品更有艺术性。
在某一瞬间,光影、色彩、构图等因素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使得照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艺术性。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银杏叶》展现了落叶在阳光下摇曳的瞬间,光影交错,色彩斑斓,展现出了宁静又美丽的秋日风光。
“决定性瞬间”也可以为观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在这一瞬间,摄影师通过镜头捕捉到了一个生活场景或情感,观者可以在这个瞬间中自由联想,从而对照片中的故事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罗伯特·卡帕的《战地记者》展现了一名伤兵正被拖离战场的瞬间,照片中伤兵的表情和背景的破败,让观者对战争的残酷和无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解读摄影大师布列松作品
布列松认为:
世界凡事都有
其决定性瞬间,
他决定以决定
性瞬间的摄影
风格捕捉平凡
人生的瞬间,用极短Fra bibliotek时间抓住事物的表
《 积
象和内涵,并 使其成为永恒。
水 的 路
面
》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
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
责任,每个摄影师都
应深具尊严感,都应
意识到:无论一幅摄
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
技术多么到位,如果
它远离了爱,远离了
一、乾净的画面,避免复杂的背景。
二、凸显主体,不要贪多。画面中主体大一点,背景小一些或 模糊些。
三、看起来舒服的画面就是好照片
四、发挥创意。例如,有时:逆光可营造透明的感觉;闪光可 弥补光线之不足 ,或消除强弱对比太大的不协调。
五、充分利用不同镜头的特性。
六、养成多观察的习惯,把握拍摄的时机。经常拍照,做不同 的尝试,经验的 累积有助技术的提昇。
七、多接触好作品、好艺术品,增进艺术品味。
八、没什么是不能入镜的。
对人类的理解,远离
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 成功的作品。布列松
柏 林 墙
的立意是高远的,但
边
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
》
是微小的。
《柏林墙边》
轧金子(1949,上海)
《纽约》
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美 国 模 范 监 狱 所 见
(1975)
拍好照片的要诀-----------
布列松
(1908 -2004) 法国人
世界著名的人 文摄影家, “决定性瞬间” 理论的创立者 与实践者。被 誉为"现代新闻 摄影之父"
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
意》 后, 布 列 松 便 有 种 豁 然 开 朗 的感 觉 , 他 的 决 定 性 的
瞬间理念与禅学有着直接 的关系 , 透 过 禅 学 布 列 松 重
己局 限 与 宗教 里 , 因 为 他 没 有 宗 教 信 仰 的 。 布 列 松 认
如今 , 现代设计 越来越认 同本土化 , 本 土 化 是 对 本 土 文 化 的认 同 , 而 不 是 对 符 号 或 图 形 的 认 同 。 探 索
响。
事, 其 次是 直 觉 的等 待 。而 这 直 觉 的 等 待 犹 如 射 箭 一 般 顿 悟 是 布 列 松 的
箭, 直 觉 是 布 列松 的 弓 。
[ 关键词] 摄 影 布 列松 “ 决定性瞬间”
如果说摄影是术 , 那 么 布 列 松 的 决 定 性 瞬 间 便 是
道 , 而领 悟 此 道 的心 法 , 其 要 点 首 先是 几 何 叙 事 , 其 次 是 直 觉 的 等 待 。 而 这 直 觉 的等 待 犹 如射 箭 一般 , 顿 悟
是 布 列松 的箭 , 直 觉 是布 列 松 的 弓。
五 、 结 语
中 国 文 化 的 真 正 儒 学 在 宋 明 清 这 三 代 上 走 向 衰 落 。 而 日本 在 明 治 初 期 , 已 经 认 识 到 不 但 要 汲 取 西 方
1 9 4 4年 6月 , 布 列 松 的 朋 友 送 给 他 一 本 名 为 《射 箭 的 禅 意 》的 书 , 这 是 一 本 讲 述 日 本 禅 宗 射 箭 之 法 的 哲 学书籍 , 射 箭 在 日本 禅 宗 里 是 一 种 艺 术 , 日 本 人 以 “ 弓道 ” 指 称 这 种 禅 宗 的 射 箭 之 法 。关 于 日本 “弓 道 ” 的
布列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简介决定性的瞬间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1908—2004)是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
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后,“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释义据台湾《摄影天地》朱健炫先生的注释,“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事件进行中,恰好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
这一瞬间出现时,摄影者必须抓住它。
他认为“决定性瞬间”的本质,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一、意义即内涵之表达。
它是使事件产生新意义或赋予事件意义的时刻;二、空间即构图之组成;三、时间即时机之捕捉。
至于决定时机的关键,就在前两者何时能展现其最佳状态之时刻。
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的注释更简单:“决定性瞬间就是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
”在我国大陆,1936年有王洁之先生的“至美瞬间”说,1945年有罗光达的“瞬间精华”说,1960年以后,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界则较多使用蒋齐生提出的“典型瞬间”说。
这几个概念的含义与“决定性瞬间”大致相同。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布列松百科名片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
浅析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
浅析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作者:苏家兵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23期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是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
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后,“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布列松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事物,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
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的意义。
”而摄影家的使命,就是“抓住这一瞬间,再抓住那一瞬间”,而,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从美学上看,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它对摄影本质的体悟已经到了最接近核心的程度。
事实上,从摄影术诞生那天起,人们便不停地探索摄影与绘画的区别,直到布列松之前,人们只是从题材、内容、画面美感特征、平面构成要素,以及形式感等当面加以探讨,并由此产生出一些新鲜的观念。
不论这些探究证明摄影与绘画有什么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二者都只是用二维平面去反映三维空间,摄影被完全空间化了。
拍摄照片,是在反映事物本质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的时候,去抓取变幻流逝的现实,正是在这一时刻,准确地抓住了形象的本质。
“很显然,布列松的“形象本质”是在时间过程之中的。
正是时间美感的引入,才使摄影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灵魂,从而不仅在内容、形式上与绘画脱离,也最终在其美学属性上与绘画完全脱。
套用布列松的话,可以简短的把决定性瞬间概括以下:“生活中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就会排列成几何意义上的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
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
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结合布列松以及其他摄影师对决定性瞬间的一些理解和概念话叙述,“决定性瞬间”是综合了光影、构图、摄影语言等因素而呈现的摄影最终体现。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 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 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 杆断了。没有办法,她就把 国旗被在身上。她说:“在 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 了这张照片。
纽约(1961) 在美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 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 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但焦距 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 米的广角镜头。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 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 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 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 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 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 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 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 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 拍摄对象。
轧金子(上海,1949)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上海人称之为“轧金 子”。
门里门外(北京,1949)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 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 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 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布列松成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成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王瑞芸法国摄影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名满天下。
他在二○○四年过世,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这样发言悼念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他是“天才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为什么?看一下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它们果然视角独特,生动鲜活;再一了解知道,他的有名还因为提出过一个著名摄影理论“决定性瞬间”,即抓取把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折射出来的一瞬间(含金量最高的一瞬间)。
不用说,他的作品当然是这个理论的完美呈现,那么,我们对布列松的了解就到此为止了吗?对于我来说,“到此”还真无法“为止”,因为满眼看出去,世间的摄影师个个努力,个个不缺才华,偏布列松能从中脱颖而出,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这就让人好奇了。
为满足这份好奇,我把布列松放到西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坐标上去看,看着看着竟获得了这样一种感觉,在历史的流动过程里,布列松其实也算得上是人类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决定性瞬间”。
一当然该先看在布列松之前发生了什么,我甚至愿意从他的母国开始谈起。
虽104说人人知道那是个直接把艺术当成家业的国家,凡事以艺术为大,因此盛产艺术家。
可不见得人人知道,法国不是向来如此的。
只需稍稍后退一步,把视域拉宽、时间轴拉长,我们马上就看到,在十六世纪之前,欧洲的艺术地图上绝无法国。
当十五、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上演热热闹闹、繁花似锦的文艺复兴大戏时,法国连个配角都算不上。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眼中,法国是个缺少文化教养并带着浓厚中世纪气息的君主国家。
后来出于政治目的,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把自己的女儿凯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嫁了过去,那是一五三三年。
这位美第奇家的新娘上路时,带去的侍从队伍有上百人,从乐师到面包师、首饰匠、园艺师等,全套。
决定性瞬间的真谛
时,我拍下了这个惊险的动态瞬间。
《⼀⽶阳光》缅甸《⼀⽶阳光》,在拍摄时,我⽤⼴⾓镜头夸张了渔⽹,当渔船被风吹动并漂移时,阳光突然从渔民的⼿臂中露出来,我感觉将太阳光芒安排在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
于是,⽴刻将光圈缩⼩,以便拍出太阳光芒,等待他下⼀个动作的出现,当渔民⼿臂中阳光放射出四射的光芒时,我捕捉下了这⼀决定性瞬间。
迟到了》摄于⽢南《迟到了》,拍摄在拉⼘楞寺的⼀个⾼位斜坡上,我看见建筑投影在地⾯上构成了强烈的光影效果——具有形式美和节奏感。
显然,这是⼀个能出好作品的场景,但问题是有没有好的主体。
于是我等了⼤约40分钟,拍摄了不同的⼈物⾛过画⾯的瞬间。
这时画⾯中突然来了⼀个跑去佛堂上课的⼩孩,从取景器中我就知道这是我拍的最好⼀张,也是这⼀场景拍摄的最后⼀张。
《村⼝的游戏》摄于埃塞俄⽐亚在《村⼝的游戏》拍摄中,我则是从⼈物动作和神情呼应、主⾓与配⾓的距离空间上来寻找“决定性瞬间”,当时我在取景器⾥构图好之后,就⼀直等待着,当球到⼈头顶、同时背后⼩孩的神情还有他们之间距离合适时按下快门,这样的画⾯就具有很好的动态感、节奏感、空间感。
在⼈⽂摄影中,最微⼩的东西也能成为伟⼤的主题,最普通的⼈物也能成为永恒的影像。
当我们观察周围世界和百姓⼈⽣,并且⽤相机把它定格,就构成了⼀个定格瞬间和影像画⾯,⽽这个瞬间画⾯上留下的正是被摄事物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组合、是⼈和物之间有机的韵律。
抓住瞬间好神情在很多时候,我们要紧紧抓住⼈物表情的⽣动变化,获得决定性瞬间。
我⼀直认为,⼈的神情是最微妙的、也是最精彩的。
精彩瞬间往往会是⼀个表情或者眼神,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集中精⼒,做⼀个时刻有准备的摄影师。
请记住,好画⾯——决定性瞬间,就是要训练好⾃⼰的摄影眼与摄影⼿,在按下快门的那⼀刻,将⼈物动作、画⾯布局、构图⽅式、线条结构、⾊彩关系把控的⽣动完美,同时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前后、远近、⼤⼩、间距、动态等关系都理想到位。
“决定性瞬间”就是指通过现场抓拍⽅式,在极短暂的瞬间中,将个⼈设想、⼈物动态、构图形式、光影效果、事件等因素完美地组合成鲜明有⼒的视觉画⾯,表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
浅析人像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
55观察与思考一、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是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1908-2004)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具体是指摄影师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将构图、光线、事件等因素,在千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加以概括总结,并用强有力的视觉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他说:“一个人,一个事物,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意义。
”35mm小型照相机是布列松的典型标志之一,《买酒的男孩》这幅摄影作品是布列松最经典的作品。
一个小男孩正兴高采烈地抱着两个大酒瓶回家,他的脸微微上扬并带着微笑,阔步行走,后面的小孩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布列松从来不干涉被拍摄的对象,画面中小男孩的表情十分自然、真实。
在这短暂的拍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布列松的抓拍能力。
这张照片的题材虽然不大,但充分显示出布浅析人像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文/魏聪聪 张 宁摘 要:人像摄影是摄影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类,照相机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在瞬间内定格下来。
人像摄影通过瞬间的捕捉抓拍到被摄者的灵魂,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味。
如何拍摄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成为摄影人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人像摄影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决定性瞬间理论对人像摄影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决定性瞬间;人像摄影;技法(三)规避艺术乡建盲目性艺术乡建对于乡村而言是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乡村未来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但是,艺术乡建作为一种乡村发展策略,还需要围绕当地居民开展乡村建设,唯有唤起村民的高度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一切脱离公众参与和认可的艺术乡建活动,都将因为缺乏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而难以持续。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设计师和规划师打造的乡村少之又少,大多数乡村都是结合自身特点实现自发性成长的。
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应当始终将村民作为各项建设的主人,面对乡村传统文化始终保持谦卑和敬畏的态度,从本村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发展,形成良性、持续、积极的乡村发展道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伟大目标。
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
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作者:李国栋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17年第05期但凡你对摄影的知识和历史有所了解,一定听说过这句著名的口号——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不可否认,“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世界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理论之一,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无数摄影师的狂热追捧,至今仍是世界上纪实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与美学经典。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呢?“决定性瞬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标志,更是一种美学观念。
这个理念是摄影大师布列松于1952年在他的同名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首次提出的。
布列松认为,摄影师应通过快速抓拍的手段,在短暂的一刹那,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对此的注释更为简单:“决定性瞬间就是光线、构图与情感相一致的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大师,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他一生为人们留下了700多万张照片,包含了大量为世人所熟悉的杰作,人们称“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
布列松年轻时热衷于绘画,当他偶然看见了匈牙利摄影师马丁·穆卡西的作品《坦噶尼喀湖的三个男孩》之后,受到巨大的启发,毅然选择用相机代替画笔。
不到一年时间,就举行了首次个展,奠定了大师的地位。
那时他才24岁。
布列松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决定性瞬间,最平凡的事物也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男孩》是布列松另一件温情洋溢的作品,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一张脍炙人口的名作。
照片拍摄于巴黎的拉丁区穆夫塔街,布列松拍摄了一个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男孩昂首阔步,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品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
这张照片显示出布列松对于生活的洞察力和熟练的抓拍功力。
《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这张照片是最能体现布列松心目中“决定性瞬间”的代表性作品。
照片的前景中,一位男子轻盈地跳过积水的路面,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的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纪实摄影是一种通过摄影作品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和人文风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传达信息的载体。
在纪实摄影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决定性瞬间”。
这个概念是由20世纪最伟大的纪实摄影师之一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它指的是那个瞬间,那个关键的瞬间,能够抓住事物本质,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探讨它在纪实摄影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性瞬间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某一刻突然被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情景深深地打动,感觉仿佛捕捉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内在的意义。
在纪实摄影中,摄影师需要敏锐地观察和捕捉这个瞬间,通过镜头表达出事物真实的面貌和最深刻的情感。
在街头摄影中,一位行人眼神中的凝视或者一处街景背后的情感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瞬间的表现,展现出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文风情。
决定性瞬间能够让观者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纪实摄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观者通过作品感受到摄影师所经历的场景和情感。
而决定性瞬间正是能够最直接、最深刻地触动观者内心的元素。
当观者通过作品看到那个决定性瞬间,他们往往会产生共鸣,仿佛经历了同样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连接能够让观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反思人生和社会。
决定性瞬间能够让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观赏性和传播力。
在纪实摄影领域,那些捕捉到决定性瞬间的作品往往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们能够在观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决定性瞬间在纪实摄影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增加作品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决定性瞬间能够帮助摄影师塑造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风格。
在众多的纪实摄影作品中,那些成功捕捉到决定性瞬间的作品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摄影语言和个性风格。
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
浅析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是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
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后,“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布列松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事物,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
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的意义。
”而摄影家的使命,就是“抓住这一瞬间,再抓住那一瞬间”,而,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从美学上看,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它对摄影本质的体悟已经到了最接近核心的程度。
事实上,从摄影术诞生那天起,人们便不停地探索摄影与绘画的区别,直到布列松之前,人们只是从题材、内容、画面美感特征、平面构成要素,以及形式感等当面加以探讨,并由此产生出一些新鲜的观念。
不论这些探究证明摄影与绘画有什么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二者都只是用二维平面去反映三维空间,摄影被完全空间化了。
拍摄照片,是在反映事物本质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的时候,去抓取变幻流逝的现实,正是在这一时刻,准确地抓住了形象的本质。
“很显然,布列松的“形象本质”是在时间过程之中的。
正是时间美感的引入,才使摄影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灵魂,从而不仅在内容、形式上与绘画脱离,也最终在其美学属性上与绘画完全脱。
套用布列松的话,可以简短的把决定性瞬间概括以下:“生活中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就会排列成几何意义上的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
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
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结合布列松以及其他摄影师对决定性瞬间的一些理解和概念话叙述,“决定性瞬间”是综合了光影、构图、摄影语言等因素而呈现的摄影最终体现。
决定性瞬间
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 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 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 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 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克什米尔, 1948 一群穆斯林妇女在斯列纳嘎山上向着 在喜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阳祈祷。在拍摄的一瞬间,穿着富有地方色彩服饰的 的教徒在如此壮观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幅宗教色彩十 分浓厚的画面。
日本情色
父与子
理发
迷雾中沉睡着的流浪者
大师本人很害羞, 从不让别人拍他,他的 工作证。 大师活了九十多 岁,作品都是一个世纪 来的见证。
针对某些喜欢带着预定的设想在生活中摆布的人,布勒松语重心长 地指出:
“我们拍摄照片,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 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
因此,布勒松的摄影方法就是现实生活中进行快速的抓拍。他是举 世公认的抓拍大师。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 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 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 注重和讲究。上图是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 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 调之感。
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 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 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 作品。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 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 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福克纳(1947)
纽约 (1960)
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指出的:“他不但 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 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任何大师都是可以被超 越的,但有些人是永远无法被忽略的,布列松便是其一, 甚至有些流派是通过批判他而形成的。
“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 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我不是一个演员。‘名人’是什么东西?我认为自己是一名 工匠。” “任何心灵敏感的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但敏感之外,必须专 心。” “我热爱摄影,它就像打猎。但一些猎人是草食动物——这就 是我与摄影的关系。” “前一万张照片永远是最差的。”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 1952 年出版 的第一本摄影著作。收录了他本人选择的 600 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 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有许多少见或从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还有许多抓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
1952 年,布列松在其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首次提出这 一摄影美学观点。决定性瞬间特指通过抓拍,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 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 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 瑞克·萨洛蒙、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 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当时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
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
• 1961年,在美国,几 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 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 年轻漂亮的女秘书, 这张照片之妙,是妙 在瞬间的抓取上,观 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 貌和身影,只能看到 一只高跟鞋的脚,这 就避免了直露,提高 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 趣味。
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
决定性瞬间的出现
•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是 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1952年,布勒松以 “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 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此后, “决定性瞬 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 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 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布列松的成就与影响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 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 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 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 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 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 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 的作品。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 风格。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 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 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 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 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 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 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布列松以自 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 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 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 无需阐释。
荣誉
•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2004年8 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 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 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 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 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 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 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 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 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 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 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 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 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 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 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 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 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摘要】纪实摄影的核心在于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瞬间,而“决定性瞬间”则是纪实摄影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决定性瞬间在纪实摄影中的意义。
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独特而难以重现的瞬间,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观点和情感。
掌握决定性瞬间的捕捉技巧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说至关重要,需要有观察力和敏锐的嗅觉。
决定性瞬间与故事性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捕捉决定性瞬间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生动的故事。
决定性瞬间所传达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并激发思考。
决定性瞬间的价值在于它呈现出的真实与独特,能够成为纪实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
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能够记录生活中那些最珍贵的瞬间,并为未来纪实摄影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重要性,捕捉技巧,故事性,传达力量,价值,深远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纪实摄影定义纪实摄影是一种通过摄影记录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旨在捕捉真实的瞬间,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纪实摄影强调对客观事实的还原和呈现,追求真实、客观和准确的表达方式。
通过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纪实摄影师可以用图片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在纪实摄影中,摄影师需要保持客观性,不对拍摄对象进行操控或干预,通过捕捉真实的瞬间来记录生活。
纪实摄影强调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摄影师需要捕捉到那些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瞬间,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精彩与真实。
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能够通过镜头展现生活中的故事和情感,让观众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引发共鸣和思考。
通过纪实摄影,人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多样性,让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1.2 决定性瞬间概念介绍决定性瞬间是指在摄影过程中捕捉到的能够最真实地展现出被拍摄对象内在特质或情感瞬间。
这一概念最初由著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纪实摄影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法国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将形式与光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瞬间捕捉,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画面。
首先,这幅作品的构图独具匠心。
布列松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作为前景,将目光引向远处的海报和舞者,以及更远处的梯子和水坑。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营造出一种深度感,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透视的力量,仿佛自己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生动的场景。
其次,布列松对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
在黄昏时分,光线柔和而暗淡,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他巧妙地利用这种光线,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和海报上的舞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舞者的身影,在暗淡的光线中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布列松还通过细节的捕捉和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流动的诗意。
水坑里的涟漪、海报上的舞者、远处的梯子,这些细节都在瞬间被捕捉下来,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画面。
这种流动的诗意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涌动。
最重要的是,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他认为,摄影的本质在于捕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瞬间,让舞者的身影、海报上的舞者、水坑里的涟漪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
这种瞬间的捕捉和呈现,不仅展示了摄影的艺术魅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一幅充满诗意、情感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
它充分展示了卡蒂埃-布列松对形式、光线和瞬间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分人认为是,多阿侬、布列松、卡帕。如果说对巴黎充满陶醉感情的摄 影家,还应加入布拉萨。但是布拉萨已经是过去了的人。当然卡帕也是三人 中最先离开人世的。多阿侬只是拍摄贫民街人民的生活,而布列松却不仅拍 贫民街,还把镜头对准贵族生活内幕;如今能够拍到这一世界场景的,布列松 恐怕是最后一个了。
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 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 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
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 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 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 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 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 在矛盾。他说:“摄影,意 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 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 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 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 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 活动。”
END
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这张意 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 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 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 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 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 似之处。
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
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 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 杆断了。没有办法,她就把 国旗被在身上。她说:“在 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 了这张照片。
轧金子(上海,1949)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上海人称之为“轧金 子”。
门里门外(北京,1949)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
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 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但焦距 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 米的广角镜头。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 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
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 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 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 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 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
1936年,英国乔治六 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 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 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 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 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 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 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 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 “占座”,熬得又困又累, 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 已经支持不,进入梦 乡……。别具慧眼,旁敲 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 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 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
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 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 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 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 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 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 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 说:“重要的是观察。摄 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 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 分。”
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张照以
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 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 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
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
无论如何,布列松不是贫民。他居住在距巴黎170英里远的一个古老的 小镇上,小镇的生活奠定了他的人生之路和以后的成就。小镇里,有他的爱 妻拉特娜。曾拜访过这里的日本摄影家川原舜说,由于拉特娜不喜欢烟味, 所以布列松在妻子面前从不吸烟。在这里,布列松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 艺术---摄影。这种奇妙的、神秘的、罗曼谛克式的生活代表了布列松的艺术 风格。
北京(1958)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
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 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 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
究。右图:195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小景,路边的铁栏、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的行人,以及一 级的台阶,既富有层次,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 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 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
1980年,一位中国客人 到巴黎访问布列松,要求为这 位72岁高龄的摄影大师拍摄 照片,布列松没有同意,但把 这张照片送给他的客人。画中 的形象,是布列松在落地窗帘 后面持笔作画。此照表示:晚 年的布列松已退出摄影圈。他 不抛头露面,只想以绘画自娱, 度此余生,此幅为布列松妻子 所拍。
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 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 拍摄对象。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 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 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 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 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 雅风度。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
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 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 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 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 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 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 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 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 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 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那些热爱巴黎、与 巴黎溶为一体,并忠实地记录了巴黎悲欢离合的摄影家中,应特别提到布松、 卡帕、多阿侬。
卡帕在随联合国军进入巴黎时,曾泪流满面地高声叫喊着:“巴黎就是我!” 多阿侬经常到贫民街去,喝着廉价的葡萄酒,与艺妓、工人、贫民们闲聊人 世间的生活。多阿侬是真正的巴黎贫民后代。与此相反,布列松则是法国名 门迦勒底人的后代,属于上流社会的聪明人。
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 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 凡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
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 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 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 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 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 定性的瞬间”。